富士康曾经是苹果公司最得力的干将,堪称其左手右臂。在这里之所以会用到了“曾经"这样一个词,是因为如今的富士康对于苹果来讲,早就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可对于富士康来讲,苹果依旧是最大的金主爸爸
提前布局富士康和苹果来到中国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几年期间,苹果和富士康赚的盆满钵满,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库克决定将自己的八条生产线迁往到相对工资水平较低的印度市场之后。
曹德旺早已布局曹德旺曾经表示过,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地培养出来的工程师被其他企业挖走了,制造业的问题早就已经应该重视。
玻璃大王曹德旺曹德旺因福耀玻璃的成功而成名,而多年来以曹德旺为主导的核心管理团队在经营福耀玻璃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福耀玻璃也成为A股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最懂得回报上市公司股东的上市公司。
关于老曹说两点。一是夸大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点煽风的味道;二是说他的玻璃在国内卖不出,因没有需求:这一点就是放庇,近二十年国内房地产迅速发展,玻璃需求呈天量递增。虽说老曹在国内受不少人追捧,是一个干实业的商人,但为了个人的利益说三道四误导国人拍拍庇鼓走人,是否也有些不地道?
曹德旺在国内多次重大场合中都曾不断发声,对当下的征税问题发表意见,而且还是批评的意见,站在一个商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他佩服特朗普我认为没有问题,企业的最大利好是什么?不就是税收减免嘛,减税就是给企业增加利润,特别对一些超大型企业来讲,减税受益巨大。
总结在个人看来,短时间内富士康很有可能没有办法再找到从前的辉煌,即便将工资一涨再涨,也没有办法再次获得国内工人的认可,而伴随着各种新兴行业的不断崛起,富士康在国内的发展将会成为郭台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富士康事件确实影响不怎么好。但这不是左右你去不去富士康的理由。。。
近期富士康在郑州大量招收去深圳上班工人,招工时已经明确说明去深圳上班了。。。。。此举有两个意义:第一、可以缓解深圳那边招工的压力,第二、作为一种战略,在郑州招工,也是在为将来的富士康郑州厂区培养后备力量
不要管别人爆料不爆料,那些都是八卦,关键是看你自己想做什么工作,富士康作为全球500强,管理上出了些问题,相信会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掉,各级各部门也不会容忍事情一直糟糕下去,至于你自己完全不用担忧,哈哈,选择去还是不去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不用管别人的。。。。。
郑州富士康具体位置正在洽谈中,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应该会谈妥接收位于中牟白沙康庄的国棉四厂厂区,已经成型的四厂厂区可以很快就进入生产状态~·只要谈妥,离开工就不远了
文:林淑华
微信公众号:个人 汽车
通过一次性推出三款车的方式,富士康正式宣告进入 汽车 行业。
富士康发布这三款车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发布三款车、宣布造车、碰瓷特斯拉车型名字引发争议,都宣传了富士康代工 汽车 的能力。不惜下血本宣传,说明富士康对获得 汽车 代工订单非常迫切。
虽然苹果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户,但是富士康转向 汽车 ,并不全是为了苹果。郭台铭非常清楚智能电动车浪潮意味着什么, 汽车 关乎的是富士康的未来。相比不能错失苹果 汽车 代工订单,富士康更不能错失的是整个 汽车 电气化时代。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在智能电动车的核心产品力方面,富士康缺少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电池方面的优势。这是比较致命的。不要说苹果的 汽车 代工订单,就目前富士康的实力,其他车企的代工订单它都未必能拿下。
代工都困难重重,更可况亲自造车了。
40多年来,富士康所有的积累都在代工制造领域,亲自造车意味着它要在C端市场卖货,但它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面向B端代工,是知道标准答案的应试考试,需求是现成的,由客户提供。而面向C端市场,没有人会告诉你消费者需要什么,是从无到有创造出产品的过程。这两者考验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
面向B端代工着重在生产制造,研究的是技术、制造、规模、成本等,对象是B端客户,考验的是把东西做出来、拿下客户订单的能力。
面向C端市场卖货,除了生产制造,还着重在品牌塑造、市场把握、商机捕捉、渠道建设等,考验的是把货卖出去的能力。
前40多年,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拿下B端客户代工订单,满足客户需求。富士康早已习惯跟着客户的节奏走,客户要啥就造啥。相对于它的客户,富士康是间接感知市场变化的,缺少感知一线市场的经验。
比如车型的市场定位问题,富士康不懂市场,不知道什么级别的细分市场适合自己,也就很难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车型。
富士康之前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攻C端,可惜事与愿违。面向C端的渠道,富士康就失败过三次,其中一个是赛博数码广场。
品牌也是一个硬伤。
一家代工厂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做品牌。富士康非常欠缺面向C端市场做品牌讲故事的能力。
虽然富士康的品牌知名度很大,但是,消费者对富士康的认知只是大公司背后的代工厂。代工厂在消费者心里的地位是不高的,是不怎么被看得起的。虽然代工也需要具备非常高的 科技 水平,但是,没有人会把富士康和高 科技 企业联系在一起。富士康在C端是没有品牌效应的,它的品牌价值只在B端。
富士康显然也知道亲自造车道路坎坷,这也是为什么富士康一开始并没打算亲自造车。尽管富士康一直有造车梦,但它的动机都是出于必须要进行的产业转型。我更倾向于富士康此次也并没有真的打算亲自造车。
如果富士康真的打算自己造车,那山寨特斯拉车型名字也未免太过儿戏。找裕隆 汽车 合作造车,则更是草率。富士康想必比谁都清楚,和奄奄一息的裕隆 汽车 合作造车的胜算很小。
富士康找弱势的裕隆 汽车 ,本质上和华为找弱势的赛力斯和北汽极狐是一样的。只是切入 汽车 赛道的方式。
不一样的只是华为的目的是韬光养晦、闭门练功、熟悉路径,因此它藏在品牌背后。而富士康的目的是拿到更多 汽车 代工订单,因此它急于跳到台前。
富士康对 汽车 自有品牌成败的包袱没这么重,因为它的重心并不在C端。宣布造车只是顺手的事,没做成也没什么损失,做成了就当意外的收获。而华为是有 汽车 自有品牌包袱的,华为终将会面对C端,华为的 汽车 自有品牌是不允许失败的。
是不是很有意思,一直说不造车的华为终将会造车;一上来就说造车的富士康,反而并不会真的造车。
对富士康来说,虽然已经布局 汽车 十几年,但是无论从代工还是亲自造车方面来看都尚在起步阶段。
进入 汽车 代工行业,它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已经代了60多年工的麦格纳。造车领域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特斯拉、蔚小理、传统车企,对比之下,富士康都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新手。
巨大如富士康,在新的时代浪潮面前,也同样危机四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