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爵士乐第一夫人”?

谁知道“爵士乐第一夫人”?,第1张

  ella fitzgerald 艾拉.费兹杰拉(埃拉 菲兹杰拉德)(1918--1996)

  国籍:美国

  出生地:弗吉尼亚 纽波特纽斯

  音乐风格:波普爵士乐 摇摆乐

  乐队中的工作:歌手

  乐手简介:

  mmmmella fitzgerald 於 1918 年出生於 virginia 。歌声如水晶般清澈的她,音色中充满了女性万般风情的魅力。ella 是一个孤儿,从小在纽约长大。30年代初期,因为 ella参加一场比赛而结识了 big-band leader,chick webb。1938年他们的乐队以一首 " a-tisket,a-tisket"在纽约打下一片江山。 ella 的 swing vocal 不仅是获得黑人的认同,连白人也为之风靡。

  mmmm在 decca records 时期,ella 的风格是 pop多过於 jazz。在1953年,norman granz (verve records的创办人) 成为他的经纪人 , 1955年ella 加入 verve records , ella 的潜质便整个被norman granz发掘出来 她的转变完全呈现在她唱" cole porter"的songbook专辑中 in late 1956, granz began 安排她与 duke ellington 合作 ,此后更陆续演唱 " rodgers & hart , the gershwins , jerome kern ,harold arlen 等大作曲家的songbook这一系列实是珍贵的爵士历史纪录

  mmmmella 的温暖 , 甜蜜 , 纯真的风格 , 替他赢得了 " first lady of song"的称号 , 与哀怨十足的 billie hoiday 和 端庄典雅的sarah vaughan并称三大爵士女伶

  mmmm现今许多经典范例的准则,几乎也是设在 ella 一人身上。ella 的歌声不时牵动听者的心弦,即使以低哑的歌声模仿 louis armstrong 的〔hello,dolly!!〕也叫人莞尔不已。她的幽默,心声都是近半世纪美式风情的诠释者。

   摘自jazzmore

  aaaa作为一位伟大的爵士女歌手,ella fitagerald似乎永远不确知自己到底有多好,曾她步下舞台,喝

  采声从四面八方傅来,全场观众起立给予她最高的敬意与欢呼时,她总会转向她的朋友,好象在请求宽恕似的问道:“我表现得还可以吗 ?”ella fitagerald的音色充满了女性的特质与魅力,当她绵密、轻柔的声音叙唱著的时候,没有人能将目光移开,如果我们以忧郁来 形容billie holiday,那么ella代表的便是一抹阳光。

  aaaaella fitzgerald 1918年出生于维吉尼亚,在纽约扬克斯成长。小时候她并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歌星,直至1934年在哈斯门歌剧院所举办的一 场业余歌舞比赛中,ella报考舞蹈一项,却因太紧张雨腿一直无法站稳,只得转报歌唱项目,唱的是connee boswill的歌“the object 0f my affecition”,并得到首奖。曾晚chick webb大乐团的主要成员bardu ai也听了她的歌声,激动不已,一直在webb面前推荐这位女孩,webb终于达成协议:如果学生喜欢她,她便可以留下来。毫无 疑问她被留下来了。

  aaaa往后十年,她以爵士女歌手的身份享誉乐坛,男歌手mel torme曾说:“我常想如果有爵士灵药之类的东西的话,ella fitagerald在一出生时便已吞下它了。”她decca唱片录育,在爵士俱乐部演唱,并在著名的经纪人与唱片制作人nor manbranz的安排下巡回演出。

  aaaa 1955年起,granz以兼具音乐性与商业性的作法,有计划的经营ella的歌唱事业,并让她为他自己的verve唱片录音, 塑造她成为国际乐坛的头条人物。他深知ella拥有不凡的爵士天份,但必须更进一步拓展演唱的歌曲,才能将这股天份发挥得更完美 。于是他让ella从比较世俗的tin pan alley曲调中走出来,开始演唱更具格调的音乐剧歌曲,第一部灌录的便是cole porter的歌曲集,ella说:“这是我演唱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之后,她又陆续录了盖希文、罗杰斯与哈特、艾文·柏林、 艾录顿公爵以及哈洛·艾伦等人的音乐剧作品,她后来吐露说:“演唱这些曲子,帮助我注入以前我所达不到的境界,而更好的是我能为 那些从未听过这些曲子的人演唱。”而她自己最喜欢的又是什么?她说:“我喜欢美丽的事物,喜欢演唱那种能让人全然放松象说故事一 样的歌曲,我喜欢听别的歌手演唱,并去体会这些人唱歌时内心的感受。”ella演唱时最重视的是与听众之间的心灵交流。

   摘自e-tang

  当新奥尔良爵士乐发展到即兴演奏之时,爵士乐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在美国日趋风靡起来。20年代的美国,爵士乐充当的更多 的是为舞者伴奏的角色,这时每支乐队都周旋于各类酒吧。“摇摆乐” [swing]大概从louis armstrong于1924年加入“fletcher handerson”管乐队的那天起宣布诞生的,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benny goodman在1935年开创了这种音乐。在1940年之前,“摇摆乐”是作为一股重要音乐势力在美国流行乐坛中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摇摆爵士乐”与先前的新奥尔良爵士乐,迪克西兰爵士乐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摇摆乐”精简了合奏部分而突出了个人的即兴 演奏,音乐水准在提高的同时“摇摆乐”乐队中的乐手在即兴演奏时依然严格遵循和声的变化,但他们的独奏是极富挑战性的。一些忠爱 “摇摆乐”的音乐家们在“摇摆乐”时代结束之后,依然坚守这块音乐阵地并使其演变成今天的mainstream 爵士乐。

  “摇摆”歌手ella fitzgerald拥有了一名爵士歌手应具备的一切才华,她的演唱事业几乎贯穿她的整个一生。ella1918年4月25日生 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newport news,ella在纽约城的北部长大,起初她只是想成为一名舞蹈家,30年代中期,在“harlem”剧场的一次天才歌手比赛 中,ella由于出色的演唱而脱影而出,并引起了爵士鼓大师chick webb的注意。1935年,应webb之邀,ella加入了其领导的乐队,正因为她极其杰出的表现而在短期内一举成名。web b与ella配合默契并且还一起改编了许多儿童歌曲。当webb由于严重的肺病去世后,ella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乐队的领导直至 1941年乐队解散。

  1948年,ella通过她当时的丈夫贝斯手ray brown结识了爵士乐界鼎鼎大名的人物norman granz从那以后,granz便成为了ella的专职经纪人,并为她安排了多次重大演出。1956年,ella开始在gra nz唱片公司“verve”的旗下录制专辑。

  ella在“verve”唱片公司的11年也正是她事业的颠峰期,她优美,轻灵的歌声有如一件旋律乐器在乐曲中穿梭。ell a演唱的曲目内容广泛,甚至包括一些老布鲁斯和“甲克虫”的歌曲。当然更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为其定身创作,如jerome kern,johnny mercer等。

  离开“verve”之后,ella周游世界各地并进行演出,70年代末期,由于她在电视上的频繁“暴光”而使其近乎家喻户晓。

  ella在爵士乐坛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她总是把痛苦的经历留在心灵最深处,带给人们的却是最优美的旋律,这位杰出的爵士 演唱家于1996年不幸去世,享年78岁。

  午夜时分,我伴着ella的歌声入睡,在梦中我飞上了最美的天国

  作品:

  75th birthday celebration

  the complete ella fitzgerald songs books

  the complete ella in berlin

  ella in london

  1918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在纽约成长的艾拉自幼丧父,生活并不宽裕,小时候就显露了歌唱的天赋,但是艾拉本人当时比较希望成为一个舞蹈家。1943年,十五岁的她参加在哈斯门歌剧院所举办的一场业余歌舞比赛,报考舞蹈一项,却因太紧张,两腿一直无法站稳,只得转报歌唱项目。她唱的是Connee Boswill的歌“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并得到首奖。当晚Chick Webb大乐团的主要成员Bardu Ai也听了她的歌声,激动不已,一直在Webb面前推荐这位女孩,Webb终于同意让她于次年的耶鲁舞会中与乐团同台演出,并协议:如果学生喜欢她,她便可以留下来。毫无疑问她被留下来了。

  艾拉职业演唱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是和著名的"小鸡"韦白爵士大乐队一起演出,30年代末,韦白去世之后,她继续领导乐队到1940年代初期,接著以个人身份单飞,和当时许多不同的乐团合作录音。1950年代是她事业的高峰,艾拉加入名制作人诺曼葛兰兹的VERVE唱片公司,在葛兰兹的规划安排下,以一系列"歌曲辑"作品,诠释多位美国作曲家包括乔治盖西文、科波特等人的作品,逐渐建立她爵士乐天后的地位,媒体和听众习惯称她为爵士乐的"第一夫人",可以印证她多麼受到尊崇与喜爱。

  1955年起,Granz以兼具音乐性与商业性的作法,有计划的经营Ella的歌唱事业,并让她为他自己的Verve唱片公司录音,塑造她成为国际乐坛的头条人物。他深知Ella拥有不凡的爵士天份,但必须更进一步拓展演唱的曲目,才能将这股天份发挥的更完美。于是他让Ella从比较世俗的Tin Pan Alley曲调中走出来,开始演唱更具格调的音乐剧歌曲,第一部灌录的便是Cole Porter的歌曲集,后来Ella说:“这是我演唱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之后,她又陆续录了格什温,罗杰斯与哈特,艾林顿公爵等人的音乐剧作品。她后来吐露说:“演唱这些曲子,帮助我注入以前我所达不到的境界,而更好的是我能为那些从未听过这些曲子的人演唱。”而她自己最喜欢的又是什么?她说:“我喜欢美丽的事物,喜欢演唱那种能让人全然放松,像说故事一样的歌曲,我喜欢听别的歌手演唱,并去体会这些人唱歌时内心的感受。”是啊,Ella演唱时最注重的是与听众之间的心灵交流。

  艾拉的嗓音一直保持一种年轻清亮的韵味,即使到老年也没有改变,她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对节奏的掌握在所有歌手之中无人能及,演唱时往往能够变化节奏强弱,有时拖曳,有时突袭,就是不会死死板板一成不变,特别有一种"摇摆"的味道,原本简单平凡的歌曲,在她的演唱下彷佛一下子"活"了过来,爆发出无穷的深度与生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她著名的SCAT(吟唱)唱法,把歌词抛在一旁,完全不以歌词的文意来传达情绪,直接以人声当主奏,有时也和乐器即兴应答。

  做为一位伟大的爵士女歌手,Ella Fitzgerald似乎永远不确知自己到底有多好,当她步下舞台,喝彩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全场观众起立给予她最高的敬意与欢呼时,她总会转向她的朋友,好像在请求宽恕似的问道:“我表现的还可以吗?”Ella Fitzgerald的音色充满了女性的特质与魅力,当她用绵密,轻柔的声音浅吟低唱时,没有人能将目光移开,如果我们以忧郁来形容Billie Holiday,那么Ella代表的便是一抹阳光。

  男歌手Mel Torme曾说:“我常想,如果有爵士灵药这类东西的话,Ella Fitzgerald在一出生时便吞下了它。”她为DECCA唱片录音,在爵士俱乐部演唱,并在著名的经纪人与唱片制作人Norman Granz的安排下巡回演出。

  艾拉的演唱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爵士歌手,她所诠释的许多歌谣都已是爱乐者心中的经典,艾拉在爵士歌坛的声望地位到现在仍然没有衰退的迹象,今年葛莱美奖提名的年度爵士乐唱片,由迪迪布里姬沃特所演唱的"亲亲艾拉",正是向爵士乐"第一夫人"致敬的作品。

  推荐最近两首《The Girl of Ipanema》,《Lets Do It (Lets Fall In Love)》。

  Ella Fitzgerald,号称爵士乐第一夫人,Ella的人生并不坦荡,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贫穷中地度过,但她掩盖了自己的悲伤,在舞台上总是表现出乐观和明媚的一面,她拥有自己独特的拟声唱法,将黑人歌手善于模仿其他声音的专长发扬光大,Ella和Armstrong(Jass Master)是爵士乐历史上最完美的一对男女二重唱组合。他们两人的合作集中在1956和1957年,主要专辑《Ella Fitzgerald & Louis Armstrong 》。

  下载:http://libverycdcom/2004/12/15/0000030906html

爵士音乐家介绍及风格分析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话匣子”的音乐魅力

--爵士小号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在早期的流行音乐界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乐队的组织者,而歌手的作用是后来逐渐显露出来的。歌手渐渐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生力军。早期的流行音乐歌手在演唱技巧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影响。

摇爵士乐中的“巴赫”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绰号-话匣子。如果评价他在爵士音乐中重要性都不为过,他的地位相当于古典音乐的巴赫,滚音乐的普莱斯利,是音乐史中最有影响的音乐家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演员。在白人上层社会中受欢迎的黑人演员,“最”要数他了,如果他也是白人,成就会更上一层楼。作为黑人有此成就实为奇迹。这极大程度有赖他本人的性格。

阿姆斯特朗非常妇熟地运用着小号,他把乐器当作音乐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部分。他革新技巧,用小号演奏布鲁斯,进行了变奏。他的演奏几乎完美无缺,他对每个和弦以及和弦之间的变奏了如指掌。

惠特曼乐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其中包括比克斯·拜德贝克和克罗斯比在内。实际上,爵士乐乐队的所有成员乃至于流行音乐的所有成员都非常痴迷于阿姆斯特朗,非常喜欢听他的音乐。要知道,他是那个时期爵士乐领域中的头号人物。他还会唱歌,拥有诠释流行歌曲的超凡能力,这仿佛是他音乐中的一种点缀。

很多音乐家都在下雨的时候把头伸出去,希望自己感冒,这样就能够拥有像路易斯一样的嗓音了。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采用的是拟声唱法,他模仿的是人们以往从未听到过的声音。但他不是单纯地模仿,他创造了旋律,谱写出与旋律非常贴切的词句。他的表演非常符合当时那个年代,他将布鲁斯、拉格泰姆音乐和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学到的歌曲融合在一起。他是新奥尔良人,拥有丰富的情感,了解人的内心世界,

他可以发出滑稽可笑的声音,也能够表达办已深处的伤感,仿佛自己失去了某件无价之宝。

阿姆斯特朗的拟声唱法开创了一个新天地。他为其他歌手开创了模仿各种乐器声音的先河。

起初,爵士乐应该属于流行音乐,但它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现在出现了一位歌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小号演奏者,所有流行歌手都开始仿效他的演唱。那时,唱片中出现了很多不同角色发出的声音和各种滑稽可笑的声音,那些声音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真正与众不同的是阿姆斯特朗,还有他将这种新技巧用在爵士乐中的做法才是独特的。

少管所里的号声

世界上的天才差不多都受过不同程度的委屈和误解,有的甚至令人难以忍受。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司刚晰奥尔良的贫困黑人街区中。生活在贫民窟中的阿姆斯特朗从小就喜欢唱歌,但由于贫困而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声乐。1912年,阿姆斯特朗由于从小伙伴那里搞到了一支手枪并兴奋地朝天鸣枪后而被警察以“非法持有枪支”的罪名送进了少管所,面对的将是长达两年的失去自由的日日夜夜。在少管所里,他发现墙角有一把短号,于是便静了下来。那时他连最起码的音乐知识也没有,更别说演奏了。同室的一位伙伴从此开始了对他的音乐启蒙,很快,他的进步超过了教自己的小老师。老师不甘落后,每天都更加勤奋地练习。而阿姆斯特朗则越来越没有机会吹奏短号,聪明的阿姆斯特朗终于想出了办法,他利用小老师午休时间练习;不吹出声,只练习指法。有时晚上老师睡觉了.而阿姆斯特朗却仍在练小号。有谁知道,年仅10岁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对音乐就是这么酷爱和执著.也正是在这里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待他走出少管所时,已经是一位出色的短号手了。

爵士乐坛验长青树

在新奥尔良的各种爵士乐队中,阿姆斯特朗很快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当时爵士乐最著名的演奏家金·奥里佛发现了阿姆斯特朗的潜在能力,他对阿姆斯特朗在生活和音乐上都关怀备至。在奥里佛的帮助下,阿姆斯特朗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短号演奏家。1918年,当奥里佛离开新奥尔良时,他推荐阿姆斯特朗接替自己在乐队中的位置。4年后,奥里佛邀请阿姆斯特朗到芝加哥加入自己的“克里奥尔”爵士乐队。阿姆斯特朗在这里迅速提高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他在演奏技艺上甚至超过了奥里佛。这两位大师在一起录制了40多首乐曲。离开“克里奥尔”乐队后,阿姆斯特朗加入了纽约的弗莱切·汉德森乐队。他的出现为这支乐队带来了灵感和巨大的转变,阿姆斯特朗使爵士乐焕然一新。

1925年,阿姆斯特朗重返芝加哥,在此后的两年里,他录制了大量优秀作品。

1927年,阿姆斯特朗从短号转向小号,他的演奏令人叹为观止。另外,阿姆斯特朗的演唱也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1928年,他组建了“热力五人组 (Th Hot Five)”乐队。这支乐队以小号和钢琴交相演奏而推动了爵士乐的又一创新。阿姆斯特朗热情洋溢、诙谐机智的表演也使他的演出别具风采。“热力五人组”(Th Hot Five) 严格地说是个录音乐队。因为对于每首作品,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演奏过,其中包括在剧院的乐池中。他的技艺日臻精进,终于在1927年,他从吹短号转而吹更嘹亮的小号。他偶尔也会一展他那独一无二的豆沙歌喉,但只是求其新奇而已。1929年他的歌喉的流潜质一露峥嵘,当时他回到纽约参加了一出音乐剧的演出,其中演唱了著名的歌“Ain't Misbehaving(不是瞎胡闹)”,而且演奏了钢琴手“胖子”Thomas Waller(1904~1943)所写的著名曲子。他因此成为爵士乐中的器乐家、歌手、表演家。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随后的一年与另一位钢琴手Eari Hines(190~1983)合作时达到的。“老爸” Earl Hines

是第一个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水平相当的合作者,两人在灵感上互相激励。由于两人的合作而产生了几首真正的爵士乐代表作,包括《West End Blues》及二重奏《Weather Bird》。

“话匣子”的即兴风格

若说到阿姆斯特朗的即兴表演能力,撰写阿姆斯特朗自传的法国音乐作家Andre Hodeir有极传神的描述。当阿姆斯特朗第一次到法国表演时,每场演出盛况空前。有一晚报Andre与Louis在午夜的巴黎街头漫步,正好一辆马车从不远处轻骑而过。由于夜深人静,马匹的铁蹄声更是明显清脆。没想到马车才刚离去,阿姆斯特朗突然跟着同样的节奏唱起歌来,而一首新歌就这样被编写出来了。令人讶异的不是阿姆斯特朗的歌声好听,而是日常生活中随手取得的素材都可以纳入他的创作当中。

早期的爵士乐录音大多是现场的演奏版本。现场的演出是完全不虚假的一种即兴创作,完全没有机会更改。阿姆斯特朗便是这样一位经得起考验的好乐手。独家的小喇叭音色不仅无人能比,他那厚实的吞吐声更是一家独门密技。过去曾有人怀疑阿姆斯特朗的小喇叭里暗藏玄机,甚至以为那是一把特制的小喇叭,以便发出不同的声音。于是,在一次特别的机会里,阿姆斯特朗当众把小喇叭交由另一位心有疑虑的小喇叭手吹奏。当然,阿姆斯特朗再拿回来吹奏时,声音和前者大异其趣。

阿姆斯特朗本身的即兴能力完全源自自然的天性,他证明了新奥尔良集体即兴技巧,不是爵士管号演奏的惟一途径。他的独奏催人亢奋、独立于集体。他开创的个人即兴,向几代爵士手表明这种演奏方法行得通。阿姆斯特朗是净化节奏概念、摒弃生硬钢琴模式的第一人。他开创合理运用切分韵律法。有时将整段位置摇摆。这样他用音节与鼓点反向拖延而展示出比Ragtime更轻松的感觉,并且花样更多。节拍因素综合产生最早风格之一,在观众中引发出现称“爵士摇摆感觉”。这和Bebop强调高超技巧与卓越即兴独奏的本质相差很远,因此他的守旧风格最初与Bebop乐手也是格格不久的。后来由于合作的机会增加,彼此产生了更多新的即兴经验。从《What A Wonderful World》到《Summertime》等名曲的演唱或吹奏, Louis Armstrong永远是爵士乐的代名词。

冬 雨

在消沉的为生计繁忙、困惑的时光里

就这么迎来了你——季候的变迁

一场落叶,一场而

一场氤氲中深藏的寒意

和昏黄的、激发人无限惆怅的阴霾

走在微湿的枯叶洒满的草地

我体验着失落已久的

那种沉浸于孤单、缄默的甜美

冬雨,撒布于天地间的潮湿气息

令我忆起少年时迷醉的一首歌曲

那迷醉之后我经历了多少光明的打磨呵

就像这脚下

微湿着在步履催促下翻滚、喘息的树叶

我尽力地,去履行这个民族文字上的使命

小心着

不让时代的微尘打扰和阻碍

冬雨,冬雨过后黄昏翩然来到

我沉浸在美好世界的昏暗中

感受这微凉时节所带来的

往日回忆的温暖

--------------------------------------------------------------------------------

有一次,去新街口

一直想写首稍长的诗

名字都已想好 叫《梦中画卷》

写去年深秋 天津的一场丹麦音乐会

人物有我和妻子 剧场灯昏暗下来时

跳动的孩子们

但主题似乎不清 甚至简直没有

我只是很想在诗中记述音乐会当时的场景

我和妻子对音乐隔膜已久的那种

静坐的谛听 人生劳碌中途的喘息

还有暗场里孩子们偶尔今人心悸的

对妈妈的呼唤

我还想 说那种谛听一度是我早年对

生活的憧憬 我的梦

有几个瞬间 衔着乐声恹恹欲睡

我恍然想起这些年生活经历了那么多事请

而妻子 在身边 神情始终专注

她在想这些年她经历的事

复杂啊 诗

这首诗我终于没写

这之后有一次我到北京为杂志组稿

(没办法,我必须靠这个吃饭)

某个下午 和熟人路过新街口

走进过街天桥 我们来到中国书店旁一家

唱片店 去看新近有什么CD

那店是后建的 我读大学时根本没有

我妻子那时也不认识

唱片架上 西蒙与加丰凯尔 罗大佑

我那时听到他们的歌 也仅一小部分

那么一小部分 加上马路对面

新民面馆的红烧肉面

隔壁书店里旧书 还有一里地外的北魏胡同

它们与北京的夕阳交相辉映

构成我人生憧憬时期美妙的回忆

唱片店里的光很柔和

小楼梯里木制的 油漆的色调古色古香

几个伙计 几个客人 那么多

浩如烟海的CD

让人感觉美也有让人厌烦的一刻

买也买不完

而它其实与你并不亲近 它只亲近你的钱

音响则十分辛苦

一会儿西贝柳斯 一会儿爵士

我想起 大学毕业

什么时候曾对朋友们说过

想开个咖啡馆 书店 或唱片店

看来此设想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专利

十年了

中国人已变得足够优雅 绅士 淑女

冠冕堂皇

十年

难道这是我年少时的愿望

天一点点暗下来

我们走上长街 拦了出租

去赶赴一个什么首都文化人的聚会

同伴买到了一张好CD 一路上一直兴奋

喋喋不休

我则想着 将有哪些作者可以约稿

以及这些年往返于天津北京的日子

有许多东西在脑海里变得陌生

或是一点点 还原成生活中本来的样子

我能看到我的梦

但我坐的车 将我驶向另一个平行的梦

诗一首一首写

人生越来越立体

熟悉的城一点点教导我学会遗忘它往昔的

乐音

1998年的新街口渐渐被留在我们的身后了

我算了一下 两分钟

比现在我们读的这首诗要短

--------------------------------------------------------------------------------

戴安娜之秋

一个妞儿就这么死了

(是“老妞儿”)

全世界替她哀悼

(多好呵,多美呵,多么悲怆)

黛安娜成功地撩起了裙子

(想当年,梦露也这么干了一下子

不过撩了一下又按住裙据)

让天下瞠目。

再没有什么可激起想象中的高潮

灰姑娘穿好了衣裳,给丈夫买了

一摞绿帽,馈赠王室

盛大的葬礼。

“英特耐”网上飞奔着闪过

贞洁的*荡。

”再没有更好的了,”

媒体大亨与书贩们舔着

咸腥的小指,连声喟叹。

名女人死了,

带着她的憧憬的战栗和窗帘后惊悸的吻

把泪留给大家,

把王子留给英伦,

把爱留给火,一次稍纵即逝

不再的喘息

呵,秋风掠过麦草,掠过黄昏

开裂的快乐器

漏了的保险套……

之后,她为我们打开电视

那维庸踏在枯骨上,表演MTV

“古今美女今安在……”

一只手从窥视口伸进来

拨开了文明的暗锁

--------------------------------------------------------------------------------

约翰·丹佛

那男人死了

直升机直坠入海,

鲨鱼们追逐碎片追了一夜

我不太懂力学:

有关坠落与浮起……

当电视呈现滴水的残骸

我在想:那个用声音终年忙碌的男人

此刻如何在寒冷的海水中小憩?

我也不太懂一个歌手理想中的死:

在倾覆的那一刻,天与地逆转

依旧是黑暗,但多么浩瀚

飓风与云层之上

内心的群星是否照常闪烁?

我听历了这一时代,太多死亡的音讯

唯有这一次

令我惊讶中略带幸福地忆起

夕光中王府井初秋的诱人

一盘制作简陋的磁带,一首《感谢

上帝,我是个乡下孩子》……

如此,我一点点进入美

进入北京与诗歌,古老都城肃穆沉思的庄严

我吮吸了异域的敏感,写出

被我同时代人所忽略的

我想,那遥远的乡谣歌手,定会对此表示赞同

十年,在更漫长于我写作的这十年以外的岁月

我听过暗夜里调频传来的他低低的歌声

我在歌声中睡去

然后费力地,一天天,一句句

唱出自己的歌

人总是要死的,

可不该太突然

那男人死了

装殓他的,是天空和海洋

理应如此!

他曾用爱和美来反抗一切

这洁净的葬礼,勉强配得上他

直升机直坠入海,鲨鱼们两手

空空,忙了一夜。

--------------------------------------------------------------------------------

霍尔斯特·斯维登堡·枯燥的一首诗

我听到霍尔斯特的《行星》

是成年以后

那种内在的秩序和深邃使人惊异

有时能联想到

已经遥远的斯维登堡

曾揭示的奥秘

心与宇宙息息相关

你面前世界的倾覆

古人早就从星图上

一一窥见

他们惊恐着祈祷 却注定无可更改

这既存而静寂的忧伤

什么是命运 时代

那些琐碎的小小遭遇

个人与集体 你倏忽来去的

微小欢欣 不快 甚至历史

哪里有树木和天空同样久长

雨水不懈地 穿凿季节的石头

在夏天

阴霾时分

我想它们 感受 几许凉意

我真不知道以往

人们昭示的诸多精神 尚有多少

幸免于这冥冥的风化

这正如我会不时想起

早年的一次日出 清澈的江水

对恋情最初的渴望 我饲养过的

些许幼兽 站台或机场上

待发的钢铁怪物 这些

你都留不住

它们一次次远去

你一次次被抛在黑暗里

你痛苦 但还能坚持

你长久地找它们神奇的动力

--------------------------------------------------------------------------------

深 蓝

“更深的蓝”也就是

更深的忧郁

他们没这么说

只是让报纸告诉我们

“速度在加快,剧变更简单”

电视上棋手的脖子变得僵硬

“更深的蓝”环绕着它

忧郁拥抱着智慧……

这是一个更加深蓝的夜晚

我坐在工余的疲惫与希冀间

哀泣

呵,文明就像炉膛里的一片纸

你掏它

却只抓到灰烬

棋局、传媒、电子鸡……

更深的蓝在操纵一切

我们不得不

去积攒足够的诗句

以备人民安度

新时代的荒年

--------------------------------------------------------------------------------

一场雪后

你可以想象那一场雪

可以想象,有一场雪

从昨天夜里

开始落,落到今晨天明

你可以想象

有一个人因之而感念上苍

坐到窗前,眺望

白皑皑的楼宇、天地

眺望苍茫茫的白雪记忆

风在吼着,吼过

隆冬。湖面上都结着冰

阳光明媚

平静的生活不曾有大事发生

你一个人坐在窗前,想

在雪后,在明亮的、新的

一年刚刚开始的日子

缅怀流驶的时光

倾听着,分币一枚枚

轻悄的跌落

--------------------------------------------------------------------------------

我的友人

我的友人星散,有的逝去

秋天的空气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喘息

枯叶依然在黄昏下燃烧着

我手抚额头

疾速走过路畔

噢一切

一切都已散去

美好的季节和青春

我不得不忍着泪水面对生活

嘴边挂着虚假的笑容……

--------------------------------------------------------------------------------

大好年华

我们曾一道喝酒

一起听流浪者为我们唱他写的新歌

我们写诗 眼红肿着

谈我们肝肠寸断的祖国

为一位热爱的俄国诗人或阿根廷盲者

整晚谈论图书馆失窃的可能

我们聊彼此欣赏的女孩

从那些眼神里猜谁的希望大

然后我等各奔东西

然后每早八点准时上班 经受蹂躏

然后我等各自娶亲

盘算本地楼价

每月花销的最低可能

多年之后

我读到他寄来的早年诗作和信

说现在 已很少再写

我当时真愤怒呵

这就是

他妈的人们所说的“大好年华”

--------------------------------------------------------------------------------

谁能代替……

谁能代替

那永存之物

对我们所发出的召唤

我们有时不认识它

只听到琴声,只记下梦语

只在夜半时分

数着心中凄惨的呻吟

但谁又能代替

那些星?发美、冷的光

在高天之上

令我们向往、恐惧

战栗

而后落泪

看脚下衰草连绵

暮色在无限里生长……

--------------------------------------------------------------------------------

东单**

三个鸡从我坐的“切诺基”窗前穿过去

先是一个 然后她的两位同事跟着

这是东单 上午八点

停车等候的时分

她们穿过车的缝隙 跳上马路牙子

说笑着 冬日之光像射灯

打在她们头上 肩上

我第一次如此近地看到婊子

这些姑娘 少女 或时髦一点的说法

——女孩子 ** (其实都是娘们儿)

她们的笑容

行走中被摧残所滋润的青春光泽

眩目得令我震惊

处女般无邪 贵妇般优雅

鸡的感受

轻笑时微微压低脖颈 有一点羞怯

收工时分

北京的晨风如此和顺 刮在收获者脸上

又是一夜辛劳

欣慰得像顾城或海子们

刚完成不朽诗章

在东单 我知道我的生命是轻的

那一瞬 从所有虚掷和煎熬的光阴中将我点醒

我看见了一个 不 三个

北京婊子灿烂的笑

这疲倦的我青春时节的圣城 转眼间又让我觉得

生机勃勃 焕然一新

映亮我的微黯

不一定讲普通话

隔着车身 我没听到她们的声音

东单之鸡

我的同事们在身后喋喋不休

谈论那两只皮裙

我想 也许她们讲东北话 安徽话 或者

一人一个口音

更重要的 谁开公司可以马上聘请她们

作公关和文秘

她们活儿干得估计会让老板顺心

或许生活永不会为她们预设那样的车道

她们没时间

她们梦见了爱

而深处却不得不对着午夜敞开

不是善恶 不是对错 不是美丑

她们的泪与笑不具备酸诗们所咏叹的那种俗美

她们是灵歌一曲 粗野 生猛

同性恋和瘾君子一辈子都唱不出来

二十世纪真善美的又一种化身呵

在世纪末 我有幸在东单邂逅你们

那一瞬

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诗歌久违的召唤

--------------------------------------------------------------------------------

群星与诗篇

我即将写下拜谒群星的诗句

因为天色将晚

大地为悲哀笼罩

属于我的一切都在不断逸逃

属于一切的我悄悄往花里沉没

像一只虫子,而生活是不败的花朵

让我们吮吸露水

懂得贫穷和愁苦在民间的下落

听,风带来大片的云朵

云载着无尽的水坠落

我将在大雨中写我的诗句

黑暗的篇章中群星万点

--------------------------------------------------------------------------------

纯诗

得把你自己赶开

越远越好

然后羊会回来

低下头,静静吃草

它只吃嫩的,吃完便走开——

有时赶巧了

会抬头发一声羊的叫

眼里是你心疼的泪水

我们在草场上逡巡

拿着本,数花一般的蹄印,讨论

羊走远了

那一刻黄昏真美

--------------------------------------------------------------------------------

我为远处的景物伤心

我为远处的景物伤心

它们为什么停在原处

而不走近来

与我交谈?

那铁轨的边缘

有雾或瘴气,

它们在那儿等谁?

看哪,傍晚来临它们多么安静

沐浴在

收获的阳光下,

最后乖乖地

走过夜中……

--------------------------------------------------------------------------------

沉吟

所谓 “祖国”

在我来看倒也简单

它是我每早不得不穿越的市场

杂乱 喧哗 四下散置着大大小小

等待食物与钱币安抚的糙人

所谓 “承担”

在我眼里却也平凡

它是你街上偶然目睹的一个娃娃

在母亲的尴尬与呵斥里 哭天抢地

最后攥着糖 笑嘻嘻离去

所谓 “诗”

我们都知道有多容易

它就是雨天嘛 她和他 闷在屋里

嗅窗外泥土的凉 听

水珠不间断滴在 锈罐头盒里

所谓 “人生”

何其平淡

就象我们散步 走过草地湖滨

黄昏 天与地那一瞬灿烂

有什麽刺痛了我和你

2000/3/21

4/13

--------------------------------------------------------------------------------

民主

1

我曾在一个县城的树下

亲耳聆听高音喇叭的声音

那金属造就的 国家机器的嗓门

确实让尚处童年的我感到震惊

这冷冰冰的玩意儿好像现在不多了

但有时你能从校园以及边远省份的村落

找到它们藏身的踪影

它们默默蹲在那些树上

注视飞鸟与行人 麦子和孩童

每当日出日落 你会发现

它们闪着隐忍的光晕

2

童年时人们还教给我规矩

不停地教

不停地惩罚 训戒

黑板上每天都会出现一些

固定的称谓 固定的说辞 固定的

赞美与欢呼

幸好这一切过去了

但有时你还能 从一些人的名字 从今天

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上看出来

有时我真怕呀 那种关爱之情

在一个模糊不清的国度里

会突然直起腰来

3

我被迫喝矿泉水

被迫买影碟机

被迫开车兜风

被迫找银行贷款

被迫与恋人亲吻做爱

被迫唱着Rap歌颂真善美

被迫换洗衣服

被迫和你们一起诅咒奴隶制

被迫把两只啤酒瓶扔进垃圾箱

被迫让猫捉老鼠 狗逮小偷

被迫祝老板生日快乐

被迫容忍你用美语读狄更斯

我还被迫做了一个健康人

被迫忘掉一个个梦

4

它是不可靠的

它在哪儿

我想你见过 在影视中见过

那在湖水边奋力掷石子的人们

石子激起一串串涟漪,一点点

远去 并归于虚无

19991026-27

--------------------------------------------------------------------------------

身体

身体在笑

身体在晒月亮

身体在查家谱

身体在solo鼻涕般绵软的爱情

身体在救火

身体在大街的背面

身体在幼儿园

在回车 在人大常委会举手

在嗅

身体在青草上回忆夕阳

我们的身体否定我们

驱使我们

让我们听它的起伏

服从它的饥饿 为它打劫

为它贩卖最不妥帖的梦

我们看它呼啸着飞过去

直到和一头牛 一把提琴

团聚在画家古典的梦中

身体想把我们制造成机器

我们想把它撕成碎片

一身衣服一天到晚 牢牢地捆住了我们

那麽我们凭什麽激动呵

在如此卑微惶恐的一生

20000429给朋友们

我知道你们想在我的诗里找

那种心灵突然被鞭子抽打

收紧 疼痛的感觉

我知道

但我想 我不能

我不够格

因为我的心也曾捱过那一次莫名的鞭打

我知道它的疼 那种惊悸

我想我不能再转赠给你们

尤其当我发现那鞭影中

竟也会闪过一缕血腥的自得

而它又正分明遮挡住发你我

为奴隶的悲哀

991211

--------------------------------------------------------------------------------

雾里的脚步有点像**里军队开进小城

雾里也有诗的遗骸:有关牛在湿漉漉的原野上走,以及一些雷同和另类的爱情

雾在你的自行车座上滴了几滴露水

雾里有鸡叫,有肃杀,有外省城市早晨短暂的沉默,有坏心情

雾让一些模糊的事情日渐清晰起来,比如小时一次罚站,足球场上的一次漏判,国家在街角处扮过的几个鬼脸

雾没有声带没有手机雾大起来

雾把窗帘后我孤独的脸遮没,朋友你只听到了我放松平常的声音

如果这时你想哭,但你还是不要哭

因为雾在这片土地上,会散的

991010

--------------------------------------------------------------------------------

为“哇塞”而完成的一首诗

葛优在电视上说

“哇塞就是‘哎哟喂’的意思”

伊沙在酒桌上抿着茶冲我点头

“哇塞其实就是你诗里常用的那个‘呵’……”

我小时候的邻居虎子开出租

有一次正好在街边碰上

哇塞 哥们你怎么混成作家啦

我觉得那比我们拉活还难

二岁的衡夏尔打完滑梯 长出一口气

“哇塞”

然后笑着去找他妈付琼

一岁刚过的谭小车有点吃力

坐在我家的沙发上举旧电话 “哇——”

我们搞不清他是想喊“哇塞”还是想说“喂”

而我对这种港版口语的感觉还是始于不久前

那是某个秋天的深夜 我读完了自己的诗集

半是沮丧 半是自负

跟着又来了那么点恐惧

发了两分钟愣 我说

“哇塞”

事后我想

我当时说那句话的表情估计简直是帅呆了

哇塞

99129

--------------------------------------------------------------------------------

自由

她是最难的

在汉语里走了八十年

她老了

每天 泪水清洗她的衣裙

为她擦净窗子 桌椅

有时她会想起

那与血和火做爱的青春

脏手一只只在肌肤上留下了指纹

粘稠肮脏的精液干去

她还是她

我有时在纸上碰到她

我头疼

她那么蹒跚地走着 曾经天生丽质

而我却无能为力

清醒地意识到作为诗人的悲哀

自由在哪儿呵

你问我

我指给你看高楼窗上反射的余晖

路旁草叶上的泪水

这个时代的一只蜻蜓

并告诉你

这是你我相聚在梦中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Hillbilly Music),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National Barn Dance)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Grand old Opry)节目(1925)等,很受欢迎。这种做法鼓励了山区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现人才、录制唱片。从此,山区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并涌现出最早的一批乡村歌手,如吉米·罗杰斯和"卡特家族"演唱组。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Yodels)以及民谣(Folk)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假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蓝色的约得尔唱法"(blue yodel)。虽然他一生饱受肺病的折磨,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乡村音乐的执著。从1929年,到1933年罗杰斯共录制了一百一十首歌曲,1933年5月26 日,在刚录完音的两天后正值盛年的吉米·罗杰斯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卡特家族"(The Carter family,由Alvin Carter,1891~1960,和他的妻子、弟媳妇三人组成)以一种安逸、谐和的曲风和着眼于家园、上帝和信仰等题材而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对于像"卡特家族"这样的艺人,演唱只是一种业余的谋生方式。但是在乡村音乐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确为乡村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早期乡村音乐留下了宝贵的录音资料。

  下面,介绍几位在商业上取得较大成绩的乡村歌手。

  约翰·丹佛(John Denver)

  约翰·丹佛,1943年12月31日出生于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从小喜爱音乐,8岁时祖母送他一把吉他,开始学习音乐。年轻时,他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1971年他放弃学业,一心从事乡村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当年,以演唱歌颂弗吉尼亚山区美丽风光的《乡村之路》(country Road,例13)一举成名。1972年以一曲《高高的洛基山》(Rocky Mountain High)进入电视屏幕,成为美国广播公司"午夜特别节目"的主持人。

  丹佛熟悉农村生活,热爱大自然,他创作的歌曲大都是赞美大自然和歌颂人类的友爱和美好的感情。因其曲调简朴、优美,内容清新向上,歌词富有诗意和哲理,使他在罗拉多州一带享有"桂冠诗人"的美名。他的吉他弹唱在世界上更是享有盛名。

  1997年10月,丹佛在驾驶自己的私人飞机时不幸失事,终年54岁。

  约翰·丹佛的代表作品有:《乡村之路》(Country Road,1971)、《高高的洛基山》(Rocky Mountain High,1972)、《安妮之歌》(Annie's song,1974)、《阳光洒在我肩上》(Sunshine on my shoulders,1974)等。

  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

  肯尼·罗杰斯,1938年8月21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在上高中时,他便学会了吉他和小提琴,并在一支叫"学者"(The scholars)的山区摇滚乐队里演奏。1966年,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名quot;首版"(First Edition)的乐队,1972年乐队解散。1976年,罗杰斯从偏向"嬉皮式"的风格走向平稳的乡村音乐道路,成为一名乡村音乐的改良者。他将大量的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乡村音乐之中,使两者得到完美的结合。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间,罗杰斯一直忙于慈善事业、音乐会、电视节目、**、摄影和他的快餐连锁店等事务。

  肯尼·罗杰斯的嗓音浑厚,表情洒脱,他爱唱节奏轻快自由、略带叙述性的歌曲,有时还将乡村音乐和城市温和摇滚融合在一起。代表作品有:《露西尔》(Lucille,1977)、《女士》(Lady,1980)、《疯狂》(Crazy,1983,例14)等。

  乔治·斯雀特(George strait)

  乔治·斯雀特于1952年5月18日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普迪特(Poteet),是80年代最有影响的乡村歌手之一。

  斯雀特从小在父亲的牧场里长大,有时帮父亲做些传篱笆、放牲口等工作。十几岁时,他就开始玩音乐。1971年,斯雀特应征入伍,1973年驻扎在夏威夷。基地司令员想建立一支军队乡村乐队,这件事吸引了斯雀特,他买了一把便宜的吉他,开始模仿汉克·威廉姆斯的唱片,并给乐队起了个名字叫"浪漫乡村乐队"(Rambling Country),常在营地外进行演出。

  1975年他回到家乡,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进了"西南德克萨斯州综合大quot;(Sounthwest Tesxas university),在攻读农学学位的同时,他组织了一支乐队。1979年,他在MCA唱片公司录制了他的第一张专辑。此后,斯雀特长期占据排榜上的高位,将近30次荣登榜首。到了90年代,许多歌手(包括加思·布鲁克斯)都把他当作榜样。斯雀特不愿露面,比其他著名歌手接受采访要少得多,但在1992年,他参加了**《纯乡村》(Pure Country)的演出,这部**中的四首歌曲上榜,使斯雀特站到了乡村乐坛的前列。

  斯雀特成了乡村音乐中的焦点人物。他的事业仍在不断地发展,但他现在每年只花半年的时间去录制唱片和巡回演出,而其余的时间他则隐居在德克萨斯的家乡,骑马、爬山、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文斯·基尔(Vince Gill)

  文斯·基尔,1957年4月12日出生于奥克拉荷马州的诺曼(Norman),原名文斯·格兰特·基尔(Vince Grant Gill)。他的父亲是一名联邦法官,会弹班卓琴。基尔10岁开始学习吉他,上中学时就参加过当地一支叫"山雾"(Mountain Smoke)的乡村摇滚乐队。中学毕业后,他得到高尔夫运动员奖学金,到肯德基州的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上大学,很快便参加了一支叫"南方联盟"的乐队。此时他除了会弹奏吉他外,还会演奏曼陀林、小提琴和班卓琴。

  1979年,基尔来到纳什维尔并很快的成了音乐节上的红人。1984年,他的歌曲第一次进入乡村歌曲排行榜前40 名。此后,他的歌曲不断地在排行榜上取得佳绩。

  进入90 年代,基尔留下了辉煌的足迹,除了录制唱片外,他还是音乐会上的十大明星之一,两次获得乡村音乐协会的最佳艺人奖。他说:"我希望有人记住我,我曾经关心过乡村音乐的完整性。我也喜欢当演员、当作曲家、做事业。同样,我关心历史,它从什么地方开始,他往哪儿发展。"

  文斯·基尔的代表性专辑有:《我仍崇拜你》;1988年与Capitol唱片公司签约,年底,他的首张专辑制作完成,于1989年出版。

  布鲁克斯踏上歌坛两年,便成为大红大紫的乡村歌星。在1991年第25届乡村音乐颁奖大会上,他囊括了四项大奖。继而又被评为1992年最佳乡村歌手和"越界"获得了最佳流行歌手,同时获这两项殊荣的歌手是史无前例的。

  加思·布鲁克斯的代表性专辑有:《加思·布鲁克斯》(1989)、《没有遮拦》(No fences,1990)、《徒劳》(Ropin' the wind,1991)、《狩猎》(The chase,1992)、《碎片》(In Pieces,1993)、《精选》(The Hits,1994)、《新马》(Fresh horses,1995)。

  仙妮亚·唐恩(Shania Twain)

  仙妮亚·唐恩,1965年8月28日出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是90年代中期继加思·布鲁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现代乡村音乐代表歌手。唐恩从小学习吉他、学习创作和演唱,早期,她在各地的酒吧、俱乐部演出,偶尔也出现在地方电台。1993年推出首张专辑《仙妮亚·唐恩》,1996年以一首《我的男人》(Any man of mine)获得格莱美最佳乡村女歌手奖。

  虽然唐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因为她的音乐中硬摇滚风格的加入,同时也因她在MTV中大胆的性感出境,经常遭来评论界的冷眼。作为一名乡村歌手,唐恩是第一个以性感取得成功的典范。

  仙妮亚·唐恩的代表歌曲有:《是什么让你说起那些》(What Made You Say That,1993)、《我的男人》(Any Man Of Mine,1996)、《你是我的唯一》(You'ar Still The One,1999,例15)等。

  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大众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音乐生活,音乐工作者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介入和实践。尤其是从事音乐学研究的学者就更是责无旁贷了。

  我们知道,关于音乐学的定义,日本《新音乐词典》虽比较笼统,但却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格罗夫认为音乐学只研quot;被作为艺术来看待的音乐"。而日本《新音乐词典》则认为,音乐学是运用各种学术性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之总称。它应包括人类一切时代,从原始时代直到现今所创造的全部音乐,而不仅仅是那些被称为艺术的音乐。这些音乐只有小部分保留在书面上(乐谱、文字、图象),更多则留存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口头传统中。音乐学的任务应该是对所有这些音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这当然应该包括当代的流行音乐。 1863年确立音乐学这门学科的德国音乐学家克里桑德(CHRYSANDER)认为:

  音乐的研究应该提高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那种严肃而精确的标准上来,成为受到尊重的、完全意义上的科学,而不应逃避最严格的要求。从学术规范的要求来研究流行音乐,有无可能性?应如何做?有无可能把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提到学术的范畴?

  朋克(punk)

  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摇滚乐,或称“朋克摇滚”(punk rock),80年代初扩展到全美国。朋克针对摇滚乐的反抗性减弱这一情况,以一种故意与比较文明的摇滚乐相对立的面目出现。它继承了摇滚乐开始时的反叛精神,蔑视一切传统,蔑视、宗教、教育机构等等,但却是用一种更加颓废的方式,极端无主义的言行表现出来。他们的唱词*狠、粗鲁;在舞台上尖叫、跺脚、斗殴;音乐上与硬摇滚比较接近,音响极大,音色浓烈浑厚。代表性乐队有“性手枪”(sex pistols)、“撞击”(the clash)等。

  70年代末,从朋克中分离出一支比较能被人接受的、也更带点艺术性的新品种,叫“新浪潮”(new wave)。

  说唱(rap)(hip-hop)

  黑人俚语,相当于“谈话”(talking),产自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诗句为特征。这种形式来源之一是过去电台节目主持人在介绍唱片时所用的一种快速的、押韵的行话性的语言。莱普的歌词幽默、风趣,常带讽刺性,80年代尤其受到黑人欢迎。最有代表性的乐队是“公开的敌人”(public enemy)。莱普有时也称“希普-霍普”(hip-hop)。实际上,希普-霍普的含义更宽,泛指当时纽约街头文化的各种成分,除莱普外,还有:(莱普经常采用的)用手把放在唱机转盘上的唱片前后移动,发出有节奏的刮擦声;唱片播放员(dj)在转换唱片拼接唱片音乐片断时,听不出中断痕迹的技法;霹雳舞等等。Hip-Hop,这种音乐节奏直接针对和适合街舞,很容易形成视觉冲击。如今“韩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Hip-Hop旋律所编排的舞蹈,而且更进一步用OLD SCHOOL的节奏来诠释NEW SCHOOL的舞步,新奇刺激,颇具挑逗性。韩国乐队HOT在舞台上就是把这种音乐表现得十分到位。不过相对于Hip-Hop音乐发源地的美国来说,由于地理、历史、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使像HOT这样的乐队没有太多黑人劲舞的色彩,同样也避免受到太多的RAP音乐旧弊影响。所以,亚洲的Hip-Hop音乐就别具一格,不同于美国式的NEW YORK style与LAstyle。

  说到美国式的Hip-Hop音乐,就必须从听觉而不是视觉上去感受了。因为美式的Hip-Hop演变进化中,舞蹈是跟随音乐的变化而改变的,由OLD SCHOOL发展到NEW SCHOOL,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奏快慢的变化所致,这也许正是Hip-Hop音乐亚、美之间最大的差异吧。而且要说Hip-Hop音乐,必须追溯到DrDre的RAP时代开始讲述。

  Hip-Hop是由RAP音乐发展而来的。而RAP这种音乐极具冲击力和表演方式极具争议性,歌词也扭曲混乱,充斥着暴力和煽动。以DrDre与Eminem这对“黑白双煞”为代表的专辑《Strange Outta Compton》和《The slim shady》很能反映RAP音乐在思想上的阴暗性的反动性。

  等RAP音乐发展到2PAC这位饶舌大师的时代,RAP正渐渐地被艺术化,内容上也出现较多的文化成份2PAC饶舌歌曲中加进了一些柔性摇滚的成份,尽管像《Until the end of time》专辑制作很次,混音嘈杂,但仍然可以听出弦乐隐约的断奏和内容上对性权利的探讨。随着进一步的演化,这种被正统音乐视为音乐界异类的音乐形式,由于过于特立独行和迥异突兀,同时因为能够对年轻人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而被主流社会的音乐卫道士视为不入流的街头垃圾文化。因此发展到Hip-Hop时代,无法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演变的比较温和折中了。音乐形态上融入了许多其它音乐元素,歌曲内容上正面攻击的词汇锐减。

  蓝调音乐始于本世纪初美国的蓝部。本为贫苦黑人劳动时呐喊的短曲,而其中亦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

  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乐句起初

  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象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

  所以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笔者曾向 William Tang讨教一些乐句,但他笑着对我说他自己都记不起那首乐曲当时是怎样吹的了!因为那是即兴的!)

  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所以蓝调亦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

  至于口琴被广泛用于蓝调音乐中是起始于约二十年代中,那时候在美国当地有很多街头艺人表演音乐,他们常用乐器是五弦琴、鼓、和一种叫“pan quill pipes”的吹奏乐器。而由于结他和口琴的性能比这些传统乐器好和更适合于空犷的地方表演,所以渐渐地口琴便常被用作吹奏蓝调音乐。

  及后三十年代左右,很多黑人移往大城市芝加哥居住,蓝调音乐和蓝调口琴亦随之在芝加哥这地开支散叶,及后更自成一派名为Chicago Blues。

  在听蓝调音乐的时候,你会发觉它们好象都依着一个相同的曲式来进行。其中原因是因为蓝调音乐会常用到一种标准曲式,名为12 Bar Blues。

  爵士(Jazz)的原身是黑人(特指从非洲贩卖到美洲做苦力的黑人)在劳动时唱的调子,象我们的劳动号子,以后经过发展愈加精细后成了今天的爵士,爵士乐的经典配器就 是小号和钢琴,再加上歌手柔韧的声音这些决定了爵士乐的特点:大部分爵士乐的曲调都是缓慢而且相似的,但是在演奏时乐队都相对较自由的发挥空间,歌手也可以尽力地炫耀自己的嗓音一般来说爵士乐适合表现低落的情绪,比如失恋,人生不得志,当然也有节奏欢快的爵士乐,但是我不喜欢,美国有一位女歌手被称为爵士乐女皇,不过叫什么名字我忘了

  摇滚(Rock)的本意是"岩石",关于它的起源,比较正统的说法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腐朽,人们对现实不满又无法宣泄而产生但是我的粗浅认识是这是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必由阶段:我们熟悉的流行歌曲大部分是些情歌什么的,这些歌曲十分重视旋律性,事实上大部分歌曲只有精致细腻的旋律而无内容,这些旋律虽美,但是听多了难免让人烦,于是人们期望能有一种超越旋律束缚,能表现内容的音乐,摇滚乐就孕育而生(摇滚乐的主要表现手法,比如"噪音","失真"都是在故意的打破旋律)

  代表人物:崔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978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