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方面你相信命中注定吗?

在感情方面你相信命中注定吗?,第1张

在感情方面既要相信命中注定,也要不信命中注定。理由是:

一:每个人所生存的地方、环境、家庭、受教育成度和阅历等等不同,因此,在感情方面就得相信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你的出生地你改变不了,你的出生家庭你选择不了……等诸多因素你难以改变的。

二:由于(一)的上述条件所限,导致你的社会交流圈所限,文化成度所限,那么,你的感情方面也只有在所限的范围内寻找和解决,这就是命中注定。

三:不是命中注定的,是你自我的努力,包括自已努力学习深造改变命运;努力工作改变和改善生活环境和面貌;努力发奋向外发展改变思维观念和开扩视野……等等,那么,在感情方面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不是由命中注定的。

四:缘分天注定,努力在本人。只要是自己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在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展,那么你的人生更加精彩,你的感情方面更加丰富。我的感情,我作主!

每天念佛经但没有焚香供奉会有功德,念佛是念佛的功德,供佛是供佛的功德,不一样。念佛了,就有念佛的利益。

但是需要注意,不要执着于功德利益,念完经后需要回向——

回向是为去掉我执

回向就是去掉贪心和我慢。实际上我们诵经、诵咒,它的功德已在其中,想回向到任何地方都能满足。

但为什么又强调了回向?因为我们凡夫有他的执着。我们刚一修行就会生起慢心,会生起我见,“我修行了,我如何如何”,就生出了我执。生出了我执以后,我们诵的经咒就打了折扣,甚至不灵,所以说我们要进行回向。回向的目的主要是去掉我执。

有的人就是特别喜欢回向,而且认为他的回向是一种财富,“我想给谁就给谁!”他以这个想法来回向,实际上这种回向是不正确的。

真正的回向就是无相,应该回向给所有的众生。以这个来回向,也就是去掉“我”的过程。所以说去掉“我”的过程,去掉慢心的过程,这就是回向。所以经咒诵了以后,通过我们的回向就更圆满了。

如果我们虽然没回向,但是我们能够去掉我、空掉我,那就非常直接。但是有时候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潜在的意识中必然要存在一个我执,所以说需要回向。

回向一定要注意不要老给“我”:一个是我亲人、我父母,这还好一点;什么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他都回向给他自己的家人,别人谁也不给,这就是自私。这种自私和经咒就不相应了,诵经咒的效果反而会打很大的折扣。所以说我们回向一定要以无我的方式布施出去,这样的回向会使诵经咒的功德更圆满、更殊胜。

不回向同样得利益

回向那个人他就得利益吗?不回向就不得利益吗?不是这么回事。回不回向,因为只要念佛、诵经,如果诵的无相,是遍虚空满法界的,每个众生都会得利益。像太阳一样,你能说照这个,不照那个吗?太阳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才叫念佛、诵经。

如果我们每天把修行回向给所有的众生,第一个是去掉慢心,第二个是我们提高自己无人相的这个过程。回向给所有众生就是回向给无人相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一关。

倒不一定说必须回向(才得利益),你不回向实际上也是回向。因为你读完经了,说我读完经回向给谁谁——不回向就不给了吗?不是那样。就像太阳似的,太阳会说我想照谁就照谁,他和我不好就不照了吗?不是那么回事

空相就是回向

什么叫回向?就是诸法空相,空相就是回向。

不回向,就担了个沉重的包袱,能把人压垮了,回向就是卸掉包袱。诸法空相,只有把我们的所有的功德都回向掉——根本就不存在功德和不功德的问题。我们有时候就执著在这里面了,做一点事情我们就认为有功德。我现在回向了西方净土,净土中的莲花都开了……你在那块儿就生起大慢心来了。所以对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瞧不起,我的功德不断地生长。这就是一个弊病。佛法中所有的善法,目的都是达到诸法空相。佛就是空王,只有诸法空相才是我们的实相,这才是正确的……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学会回向,不要有任何功德想,马上把它放掉,所谓的回向就是把它放下来。你卸下包袱才会有真正的智慧,因为智慧来源于空相。只有空才能有一切智慧,它是无量无边的源泉。你有相了,你就死在有相里了,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不是佛法。

一个人身体上最宝贵的,就是大脑。大脑会为我们每天思想,无论什么智慧、看法,都是从大脑的思想流露出来的。想天堂、想地狱,想成圣贤、想当小人,都在二六时中的一想。现在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每天都在想什么?

儿童时代,只想到父母爱他,只想到有巧克力、有冰泣淋,他就心满意足了;到了青年阶段,他想要有爱情、有职业、有快乐,似乎拥有了这些,人生也就夫复何求了!

经商的人,希望一本万利,大发利市,每天心里所想的,都是如何赚钱;从政的人,希望飞黄腾达,功成名就,时刻心意所念的就是如何升官发财。

我们每天都在想什么?一般人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只想利益,不想功德;只想近利,不想远忧;只想烦恼,不想快乐。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不一定只想自己,也可以想想别人。父母,我孝顺得周全吗?社会,我奉献得够多吗?我给人间布施了多少欢喜因缘?我为大众成就了多少功德利益?

甚至你也可以想:想自己惭愧、想自己不足,想自己每日所用,是多少人的共同成就,我应该如何回馈,才能不负大众的恩惠?但现代的人,满脑子都是在自私、欲望、烦恼里兜圈子,甚至想侵占别人的所有。有的人更想后花园里**赠金,想半夜里狐狸美人出现,想找一个帅哥张生,想为女儿钓一个金龟婿,乃至想洋房、想汽车、想股票,到了最后想出无边的烦恼,痛苦不堪,连觉都睡不安稳,时时都在七颠八倒之中。

佛教有谓「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人,有时连自己在想什么,自己都浑然不觉;一个无法掌握自己思想的人,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掌舵?所以禅宗教我们要照顾自己、照顾所缘,也就是要「念念分明」。做事之前,先想想,这么做有益于别人吗?说话之前,先想一想,这句话说出来合理吗?说话人不爱听,做事侵犯他人,终究会遭到反弹。

话说有甲乙二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结果甲把乙的鼻子咬下来,乙把甲告到官府,甲辩称是乙自己咬下的。法官说:人的鼻子比嘴巴高,他自己怎么咬得到呢?甲向来说话不合逻辑,他就不假思索的说:他是自己踩到架子上垫高后才咬到的。

一个人的身口意三业,身行口说,都是经由意念所想,发而为行,所以照顾好自己的念头想法,行为就不致于有了偏差。因此吾人要常常观照「我在想什么?」当发现有了不好的想法,就要及时修正。平时最好想想感动的事,想想人生的光明面,所谓「心想事成」,当你在八识田中不断的播下好的善念种子,还怕不能结出甜美的花果吗?

1、受众不同:

福德的受众不光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功德是戒定慧,是善果,不能转赠他人。

福德中不包含功德,但功德中却有可能包含福德。福德可以与他人一起享受,如果修持清净心,福德就可能转化为功德。

2、修行成果不同:

佛教认为福德再大也脱离不了六道,但功德却可以帮助精进修持佛法的人脱离六道。功德不是虚幻的意象,是增益于三乘道业之解脱。

学人因有功德受用,可以远离贪瞋痴无明的系缚,心能安定而得自在,于道业上的修习更臻成熟,就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

3、用心不同:

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这么多事情,心里头痕迹都没有,那就是功德。

做的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这个好事,我做了那个好事,那就是福德。

做善事是福德,杀戮自然不算功德。只要将人的行为归正了,这种福德自然就会深厚。这也就是有为的积德和无为的积德。这些积德的范畴,都是属于福德的范畴。

-功德

凤凰网-一日禅:福德与智慧缺一不可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第五大愿就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就是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具体来讲,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的理体,法界的本性。喜是喜庆,庆因庆果,庆幸奉行佛法、弘扬佛法。现前一念心,随喜法界众生的功德,所以称随喜功德。

‘随喜’的功德利益

修行随喜功德,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一样,有着同样重要的功德,我们随喜赞叹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礼佛、念佛、诵经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课。常人见他人有善喜,忌妒容易随喜难,就是不知随喜有这么大的功德。随喜的功德利益归纳起来有四点:

第一,如香满堂满屋:一个人靠化妆、洒香水得来的香气,仅是短暂的、局限的。我们经常随喜他人,所散发出来芬芳气质,就会充满四方,让你周遭的人都能闻到,并回报给你赞美和欢喜。

第二,如炬普照十方:愿意赞美别人、随喜别人,喜欢显扬他人的善美,你的人格道德就会像光亮的火炬。肯随喜他人者,不障碍、不为难他人的成就,不讽刺、不打击他人的努力,这样的人格是世间的榜样,就如同太阳的光亮普照世间。

第三,如种一能收百:随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随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头来赞美你、随喜你的功德。就如同我们在山谷中大喊‘你好’,四面八方都回声‘你好’。因此,愿意随喜他人功德者,所获得的回报,就如同种下一粒种子而收获百倍。

第四,如月映现千江:天上的月亮虽只一个,但地上只要有水之处,不管是江、海、河、湖、溪、井,甚至只是小小的盆、碗、杯盏,月亮都会映现在其中。我们肯随喜他人,清净品格的映现也如同这清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随处映现。

福报无穷无尽的随喜功德

随喜一切众生功德的法门非常殊胜,具有无量无边福德,而且可以改变我们现世命运。佛经曾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极久远之前,做大国王,供养过一位如来整整七年,所得的大福报,到现在已经用光了,但是随喜功德的福报是无限的、用不完的!所以,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灭业障品第五部分《随喜功德文》中说:‘一者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至心亲近,说一切罪。二者为一切众生,劝请诸佛说深妙法。三者随喜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施戒心慧,我今皆悉深生随喜。由作如是随喜福故,必当获得尊重殊胜无上无等最妙之果。’可见,一般的布施、放生之类的果报虽然大,福德也有用尽的时候,但是随喜一切众生功德的福报,没有极限,是真正的无穷无尽的福报;供养如来的福报有用完的时候,但是随喜的功德福报是无限的;每次我们随喜自己的功德,它便会增长。例如,在做完礼拜诸佛之后,如果在供养文中做随喜的话,每一拜所累积的难以思量的功德都会加倍;如果自己做了善事之后,得到他人的随喜赞叹,则自己的功德会更增长。每当我们随喜他人的功德,如果那人的境界高过我们,我们累积的功德便是那人的一半;如果他们的境界低于我们,我们累积的功德则是他们的两倍。可见,随喜是一个清净的修行法门,多多随喜,真的是功德无量!

不仅普贤菩萨发随喜功德的愿,佛陀也常常赞美随喜的功德。佛经云:‘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又于现在初行菩萨发菩提心所有功德,过百大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如是一切功德之蕴,皆悉至心随喜赞叹。过去未来一切菩萨,所有功德随喜赞叹亦复如是。’所以,随喜是最占便宜的修行法门,只要养成帮助他人的性格,随时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就是很大的功德了。例如,别人出钱作公益,我多少帮一点忙;别人作了好事,我乐见其成;别人有成就,不起嫉妒的心,随口说些赞叹的好话;别人失意,不幸灾乐祸,随口说些鼓励的话。总之,随口说好话、随手做好事、随心帮助他人,都是随喜功德。

增长福德的‘随喜功德’

一般来说,随喜是十分重要的法门,每次我们随喜自己的功德,就像收到银行存款的利息一样,功德便会增长。银行不会随时给我们利息,但是每当我们随喜自己的功德,功德立刻加倍。如果随喜无始世以来,我们所积累的功德,功德会更增长,令人无法置信。例如,如果我们不是菩萨而随喜菩萨一天所累积的功德,我们也因而累积了一半的功德或菩萨半天所累积的功德。如果我们随喜佛陀一日累积的功德,我们累积到他十分之一的功德。佛菩萨众有无量多,所以每当我们随喜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便累积了浩如虚空、无法置信的功德。另外,有情众生在无始世之中已经累积了非常多的功德,即使在几秒钟之内,我们因随喜众生所累积的功德而得到的利益就超乎想像。又因为累积随喜功德,牵涉到只是纯粹的内心活动而已,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外在活动。没有人看得见我们在随喜,因为那仅仅是意乐。所以,随喜是不为人知的修行,容易成为清净的修行。??

‘随喜’就在平凡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见到其他人好事临头,我们应当随喜。每当见到庄严的寺院,甚至是一张寺院的照片,也应当随喜,随喜施主、住持及建寺的僧众所累积的功德。这样一来,虽然你没做筹款或建寺的工作,也可以累集他们所造下的功德的一半或一半以上。还有随喜别人事业成功,造下自己成功的因。菩萨致力于有情的安乐,所以每当有情安乐时,菩萨就非常欢喜。当别人好事临头或高兴的时候,随喜他们是菩萨行。每当需要朋友的人找到朋友,需要房子、车子或其他东西的人如愿以偿时,都应当随喜。见到有人高兴,或有好事临头,或在修行佛法,我们应当感到欢喜,应当像母亲见到钟爱的独子赢得一百万元般高兴。这样,我们会累积大量的功德,而且一直都很快乐,因为可以免除掉妨碍自己现在及未来的成功的嫉妒等恶业。

佛法中提到一个随喜的思惟方法就是,承诺要解除众生的苦,带给他们安乐,令他们修行佛法并累积功德。当我们见到别人修行佛法、成就证量,或仅仅是快乐的体验,都应当感到高兴,就像找到如意宝或宝藏一样。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大的随喜功德,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快、受众面广、信息量大的优点,有缘佛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大随喜功德。一是看见或听见有好的善行、功德,不妨发布在互联网上;二是转贴好的弘扬佛法的文章。因此,随喜是最好的善行,下一点点功夫就能够善巧地积累大功德的好方法。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活动而拥有随喜的性格。

‘随喜’不可缺少发心和回向

随喜是随顺、赞叹他人所作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众生之事,我们都应由衷地欢喜赞叹。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不仅如此,随喜之所以还能获得与行善者相同的功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超过对方的原因,就是因为所获功德的多寡是取决于发心,而绝非取决于出了多少钱或多大力。我们的心就像装载功德的容器,若它本身极其狭隘且还放有其它杂物,自然也就盛不下更多了。所以,若以凡夫心、以充满我执的名利心行善,即使所做事情很大,但因为发心狭隘而不纯净,所获功德往往非常有限。反之,若能以无限广大的清净心去随喜,所获功德将是尽虚空、徧法界的。

回向是在完成善事之后,使善事的功德成熟的一种发愿(其他发愿是在作善事之前,回向则是在作善事之后),回向与不回向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为父母健康而诵咒后,若作回向,父母能得到这一功德,否则,父母并不能得到这一功德。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曾做偈语云:‘譬如水滴落大海,大海未竭彼不尽,如是回向菩提善,未得菩提亦不尽。’所以,回向的对像不同,所感的果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如果只为现世的一些利益如健康长寿、消灾免难、升官发财等回向,则所感的果不大;要想所作的善业能恒久不灭的殊胜方法,就是把功德回向出世的功德——发菩提心,这样所作的善业能恒久不灭,而且还会逐渐增上,诸佛菩萨的广大福报就是极好地例子。因此,我们不应执著于世间利益,而应该逐渐舍弃世间小利,回向发心时应尽量广大,趋向出世的功德,甚至是无上佛果。

以平等心积累‘随喜功德’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成正等正觉时,他发出的第一句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的平等观,道出了生命本是同等尊贵的,没有高低大小之别,也是佛教最大的特色之一。《大宝积经》偈语说:‘当于众生平等想,慎勿妄起我人心;常乐多闻持禁戒,捐弃舍宅坐道场’。佛教一向讲求民主、平等,佛自己也说‘佛与众生,平等不二’,人人皆有佛性,差别只在于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随喜功德时,最重要的是当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人等;同时,要谨慎不可妄起人我计较的心念。例如,人与人之间由于贫富差异、性别不同、种族不同、地位不同,看待世间就会有千差万别,这种种的差别心就是不平之心、罪过之心。

所以,我们要经常听闻正法,生起平等之心。假使你有多余的钱财,可以与人共有共享,供人使用;假如你多有余的物资、不用的东西,可以送给需要的人使用;甚至你有空闲的房舍,可以将它提供出来,与更多的人广结善缘。能做到如此,你施舍钱财,自然会得到很好的人缘;施舍物资,自然会得到无限的方便;施舍宅舍,自然能有广阔的天地。因此,做人处事若能以平等心与人相处,多听闻正法,多持守禁戒,乐于布施财物,自然能免去诸多的人我争执,为社会增添更多的善美因缘。

见闻随喜的功德利益

常有人问:佛教圣物‘舍利’究竟是什么?‘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最早的‘舍利’是指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火化后遗留下的固体物,后来佛门得道高僧或修炼之人遗体被火化后留下的类似颗粒,也都被称为‘舍利’。作为一个真实奇妙的存在,舍利不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能解释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物质存在。舍利子也不一定经过火烧后才能形成,过去有很多例子,如讲经的法师,讲到舌下长出舍利子;长年写经的法师,笔下写出舍利子;拜佛很虔诚,地下涌出很多的舍利子;看经时,看到经本里跳出舍利子;甚至在寺院的法会期间,供佛的灯花结出很多五彩的舍利子,大家都感到一盏普通的油灯怎么可能结出这么殊胜的物质,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所以,舍利子虽出现在世间,却超越世间一切有为法;舍利子让人感到很神妙、变化万千,无以名之,只能以‘不可思议’来说出心中的感动;舍利子显现就如同暗夜里照亮迷途的明灯,使众生见闻随喜得利益。我们如果见到了舍利子等佛教圣物,或者听到关于佛教不可思议的事件、新闻,光是一个随喜赞叹的欢喜心,都可以得到无限利益,增加我们的信心。因为这些见闻让我们知道有一个超越无常的永恒的境界的存在,可以往那个目标发心精进,这就是舍利子的真义。因此,《四座讲式》偈语说:‘舍利神变不思议,见闻随喜得利益;超于生身住世间,为迷正路作明灯。’

‘随喜功德’对治人生的烦恼

随喜功德可以对治凡夫很重的一个烦恼——嫉妒。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幼儿一二岁大的时候,如果分给他糖吃,别人多拿一点,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现出来。嫉妒心对于修学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普贤菩萨特别提出这一愿,教我们要修‘随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进一步明白欢喜别人的好处,就是自己的好处,一定要成人之美;不单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能够生欢喜心,还要尽心尽力促成、帮助,这就是儒家讲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赞叹的心,那也是随喜功德。随喜的时候,不仅不嫉妒,还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人,发心成就他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既然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如果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殊胜了。有嫉妒心、障碍心,唯恐别人超过自己,就会有愚痴的果报。所以要度化他人,心要愈来愈清净,智慧也要愈来愈高,德行也会愈来愈厚。因此,嫉妒、嗔恨阻碍我们开发本有的佛性,必须连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随喜功德’。

人生最大的‘随喜功德’

在《妙法莲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如来入涅槃之后,除四众弟子之外,如有智慧的人(他们在往昔时,曾经种植善根,所以今生聪明),无论是年老或是年幼的人,在法会中听闻《法华经》随喜之后,从法会出来,到其他的地方去为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而将在法会所闻的佛法,以自己所知道的程度,为父母、宗族、亲戚、朋友等,解说《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令他们种善根,得到随喜功德的利益。这些随喜经典的人,听了之后,再辗转教化其他人,为他们解说经中的义理。这些人再辗转教化其他人,亦令他们随喜功德。如是辗转教化,乃至第五十个人的时候,其人所得到的福德,也有不可说那么多。

佛陀不请自说的念佛净土法门,既是了生脱死的功德,也是普贤菩萨的随喜功德。我们可以依照《阿弥陀经》修学、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把这些做到了,就可以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就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念劫圆融’。在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当中,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因此,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如果能随喜净土功德,就是‘见贤思齐’;如果能随喜净土念佛法门,称颂、赞扬阿弥陀佛的功德,就会得到我们人生最大的随喜功德。

结语

菩萨随喜而作功德分二种:世间法为有漏功德,如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慈善业,庆悦赞叹、不生烦恼是非等欢喜心。出世间法为无漏功德,了生脱死,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静虑)、智慧等六度。如果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功德为无漏功德。所以,对于一切公益善事,有力则助力,无力则欢喜、赞叹。佛法让我们知晓,每个众生都有无量劫累积的烦恼、习气。佛教的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傲慢、嫉妒等不良心态,特别是对治嫉妒。如果能将嫉妒、傲慢一念之间转为随喜,就会变成无量的功德了。因此,我们要学会转傲慢、嫉妒为欢喜、赞叹,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修善行,得大自在!

有两个愿是必发的!

1、我此生一定要修成正果!

2、百年后一定要去极乐世界!此愿一发,佛菩萨就会知道的,就会给你安排修行程序!

守戒、安心、入定、生慧、慈悲救渡。

圆满一切善行!

顺利返回极乐!

大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三途八难具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三遍

往生极乐世界具足两个条件就行了

《佛说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48愿·····念佛往生! 发愿求生!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00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