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自然观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自然观,第1张

  ——我的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摘  要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是十九世纪美国超然主义的先驱,他是当代环境主义运动的先行者。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中,梭罗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独自生活的两年零两个月中,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以及产生的自然与人类的一系列深刻思考。本文着重对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的自然生活经历进行描述及分析,旨在发现其对正处于环境与精神危机的现代人以及现代文明的思想启示。最后得出结论: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是和谐和共存的;自然既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又是人类心灵的归宿。梭罗生活简朴但其内心有着一颗丰富的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态度是现代人生活和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 瓦尔登湖 梭罗 哲学 超然主义 和谐

2目  录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自然观I

摘  要

1Introduction(序言)2

2The Origin of Thoreau’s View of Nature(作者梭罗的介绍)3

21Thoreau’s living environment(梭罗的成长背景)3

22American Indian Culture(作品的文化孕育)3

23Oriental philosophy(成书的哲学思想)4

3On Thoreau’s View of Nature in Walden(瓦尔登湖的生活及全景记录)5

3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5

311 Reverence of nature(入之凡尘 勤耕劳作)5

312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四季轮回 向阳而生)6

313 Life of simplicity and spirit of diversity(极简生活 安得自然)6

32Nature and civilization(自然与现代文明)7

321 Rejec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重塑工业文明)7

322 Approach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倡导生态文明)9

4Conclusion9

   

1 Introduction(序言)

很早之前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记得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读的感觉是晦涩难懂的,因此没有仔细阅读和深入地去体会。时隔多年,或是出于年岁地增长觉得知识浅薄需要汲取新的知识和补充更多的能量;或是生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想要焦虑少一些,以求内心的平静。而当我再次有幸读到这本书时,学得它是那样的适合我。

虽然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的散文著作,但在文学界的评价一直极高。

此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的点滴记录,描绘其所见,所为,所感,所思。他的是一位自然主义者,本书所写意在于自然的安逸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录求一种更加诗意的生活。文字质朴,文静恬淡,引人深思。而当我完完整整的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真的发现它有一种让人沉静,让整个眼前的世界变美好的力量。

或许,当某一日,因为某一些事使你我的心境随之变化,默默对这生活感到些许无聊,对这浮生感觉几分厌倦之时,心中的那片瓦尔登湖以及有关瓦尔登湖周围的一切终将在某一刻为你,为我,为他带来心灵的平静和短暂的休憩。

正  文

2 The Origin of Thoreau’s View of Nature(作者梭罗的介绍)

21 Thoreau’s living environment(梭罗的成长背景)

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罗马·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一个小店主家庭。康科德是一个风景秀丽,草长莺飞的地方。在他幼年时期,家乡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多工业革命的影响,他的家人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热爱自然的情怀,常常带着孩子们去远足,野炊。家乡的蓝天净土以及家庭独特的教育后来养成了梭罗对自然敏感的洞察力和敏锐细腻的个性。

在梭罗四岁第一次见到瓦尔登湖时,便对其印象深刻,喜爱至极。他10岁时就写出了“季节”这一文章,通过他对一年四季的景色和天气的变化进行细节的描写,不难看出梭罗对于自然后的热爱和关注。在梭罗的笔下,家乡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都被赋予了灵性,仿佛他们散发着一阵喜悦的生命状态。

1933年,梭罗来到哈佛大学读书,学习希腊语、自然哲学,历史等学科,在此期间,他常常到坎布里奇的田野查尔斯河畔去观察这一带的野生动物。

1937年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回到了唐科德,他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这片熟悉的大自然。他的足迹遍布了康科德的每一个角落,并用日记记录了他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象:花开之时,鸟鸣之刻。梭罗对于自然的热情在常人眼里显得极为奇怪:当邻居们都在虔诚地去教堂做礼拜时,他会路过齐肩的湖水去观察水里的生物;当村民们忙于耕作时,他却爬上了最高的松树去找鸟窝、松球和欣赏风景。这片美丽富饶的山水环境给梭罗带来了亲人间的亲近关系,还有丰富的创作灵感 。

在1845年1847年两年两个月的时间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过着极其简朴和贴近自然的生活,用大部分时间来观察、体验和创作,后来完成了著名的《瓦尔登湖》。这其中充满了对家乡自然的热爱情节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终极关怀。

22 American Indian Culture(作品的文化孕育)

《瓦尔登湖》成书与1854年,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845-1847两年间。不过要追述其背景,还要从美国政治独立、人民的身份认同意识觉醒说起。经美国史了解,美国在1776年建国后立即与英展开了七年的战争,随后它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民众在文化认同上仍然和宗主国保持联系,亲英势力依然存在。随后又有美英间又爆发的几次战争激发了美国人民的国家意识,促进了心理上的独立。这一趋势于1841年哈里森总统去世达到高潮。他是最后一位出生于殖民时期的总统。此时的美国,大部分民众出生于独立之后,因此大英帝国不再是其国民身份认同的要素了。

随着政治的独立,美国文学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个时期的确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比如伴随战争与政治独立斗争而诞生的《独立宣言》和《常识》等,以及纯文学作品《纽约外史》、《见闻礼记》等。不过这些作品都在模仿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风格。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很多美国作家都在探索到底什么才是“美国”的文学?1837年,美国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发表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布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并且告诫美国学者不要盲目追随传统和刻意模仿。这个时期诞生了真正的美国文学,比如麦尔维尔的《白鲸》,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在这些闪耀的群星中,最引人注目、最耀眼的还是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以至于爱默生称他为“美利坚的雄狮”。

23 Oriental philosophy(成书的哲学思想)

提到梭罗,就不得不连系爱默生,而提到爱默生,则又不得不联系到“超验主义”。这是他的哲学理念,而哲学,也许会领导起一个人的行为。

在美国文学走向成熟与独立的路上,有一种思潮始终与之相伴,它就是“超验主义”。超然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它是指“人可以超越经验和科学,直接获得真理”,正如爱默生所说“相信你自己,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适合的东西对于一切人都适合”。

“超验主义”即是一套哲学体系,也是一种文学流派。从文学的角度上讲,超验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延伸,它认为词语是自然现象的表像,而自然现象又是灵性的表像。自然界万物都有象征意义,它是精神世界的体现。超然主义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在精神上不断完善。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作,《瓦尔登湖》里有大量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描写,致使在阅读时在体会作者观察自然的同时,也在完善自身的“灵性”——通过感悟获得至上的真理。

梭罗在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书就是爱默生的《论自然》。超验主义产生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波士顿地区,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一股浪漫主义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挑战传统的理性主义和怀疑论哲学,特别是挑战作为清教主义理论基础的加尔文教思想。超验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和上帝同在统一体中,虽然上帝本身是超验的,但他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这样,世间万物就具备了“内在神性”,人与人之间从根本上说就应是平等的,他们与“超灵”沟通的权利与可能性也是平等的,应受到同样的承认与尊重。所以超验主义在强调人人都能通过内省发现自己心中那份神性的同时,表达了对一切宗教和世俗权威的怀疑,这形成美国“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

3 On Thoreau’s View of Nature in Walden(瓦尔登湖的生活及全景记录)

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311 Reverence of nature(入之凡尘 勤耕劳作)

我们知道,梭罗受到爱默生和他倡导的超验主义的深刻影响,但爱默生的自然观是抽象的,纯精神性的,柏拉图式的,对认识自然之后该怎么做他并未作出回答,自然在他那里只具有一种启蒙式的意义。而梭罗则不一样,他显然是个实践家,他不但实践着爱默生的思想,而且在实践中擦出了许多的思想火花,所以他“每天都对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很少有人象他这样深知大自然的秘密与天才”。

1984年3月底,梭罗开始在瓦尔登湖的附近伐木建屋,“那是一个透过松树可以看见湖的地方。4月1日那天清晨,雾很大,一只离群的孤雁咯咯地叫,仿佛是误入的幽灵“。他一连几天的伐木,一边唱歌,一边劈木头;一日三餐便用带来的面包的黄油烤成面包来食;”“午间坐在砍成的松枝上面看用来包面的报纸,手上还能闻见松树的芳香;有时遇到了来林中漫步的人,便会聊起天来”……梭罗的房屋就这样不紧不慢的搭建起来了,到了7月4日,木板铺好,梭就住进这座徒手搭建的小屋。

在打好烟囱和地基之前,梭罗一大早是在露天的地上做饭,如若面包没烤好时遇到暴风雨,就用几块木权档在火的上面,他坐在下面照看着面包,这样的生活使他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而那段时光是忙碌的,任何的纸片都能给他带来乐趣。“如果人用双手建造房屋,又用简朴而正当的手段提供食物养活自己和家人,是不是诗歌会得到普遍的发展,就像鸟儿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普遍都在欢唱一样。”

他还亲自实践了儒家典籍中“日日新”的教诲,每日下瓦尔登湖洗浴,为的是以崭新的精神开始新的一天。由亲身实践体验到的自然当然会比想象的更实在、更具体,也更影响感染人。

所以梭罗的自然观比爱默生的更切近生活,对他人、社会更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为了领会生活的本质,学到生活要教育给人类的东西,富于激情和勇气的他跑到瓦尔登湖边住了两年,但这并不是去过隐逸的生活,而是为了“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

312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四季轮回 向阳而生)

梭罗眼中的瓦尔登湖,一年四季在轮回,在流逝,但生机却从未改变。夏日,万物郁郁;秋日,树林的馈赠绝不拖欠;冬日,静谧中,总有人与动物踏雪而至,冰与雪将世界点缀得纯粹;还有春日,那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

“清晨,向我们讴歌生命的华美。黎明,在无限期待中到来,希望,从款款从容中生长。何必喧闹,何必匆忙!生活带来的反复如此又怎能缓解?既然生活将我们禁锢在这小小的一隅,何不在夜里捧一卷书,让想象力带上你的心去往不同的世界,然后,进入平静祥和的梦乡,洗涤日复一日的疲倦。那些细小的恐惧和欢乐,它他只不过是时光中匆匆一现的昙花,正视他们,拥抱他们,但不要为他们所束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剑物欲而清自身精华,则生活可期,生命可期。” 四季,它们从未跟着时光改变,也从未因着更替变得无聊。

或许,我们偶尔也会想能够拥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过和花儿,鸟儿一样的诗意的生活,淡然处之,从容行之。不受世间的焦虑束缚,让生活本身成为我的消遣。看五月繁花盛放,看十月落叶凋零。看夏日树荫茂密,看冬日白雪皑皑。从晨光熹微到夜色如刀,就让我怀着简单的心,听风从一片树叶撞向另一片树叶,在平静的心湖撩起动人的欢歌。

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的生活。那么我们的心又怎能再向着日复一日的机械而生?让想象带着我们走向新生吧,就算身体是禁锢的,心也是自由的。

此刻,己是深夜,而明日,又是一次新的轮回。时光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却无法改变这亘古的交替。如今正值冬季,但你知道吗?春天已经按捺不住,开始向世界飞奔而来。春天来临的时候,希望不要忘记,生命如春火般蔓延,而我们的余生,也应将在这个春天开始绽放。

313 Life of simplicity and spirit of diversity(极简生活 安得自然)

“任何人都需要养成严谨的商业习惯,运用广博的知识,和仔细的测定怎样去面对生活。” 梭罗在他房屋的周围种了一些东西,有扁豆,豌豆,土豆和玉米,萝卜,还有松树和山核桃。第一年的收成不错,第2年更是颇丰。在两年之中,梭罗共费在房屋,农场,伙食和杂费共计6199美元,而农产品和一些零工带来的收益是3678美元,差额正在他的开始资金。但这期间,他得到了别人不曾拥有的闲暇,独立和健康。并且,还另外拥有了一所房子。

如果,人只考虑必需的东西,便会自由得多。“人们在购买衣物时更多的是为了爱好新奇和他人的看法,而不是真正处于穿着需要。”“文明国家里们是以衣取人的,很多人宁愿腿断了,一瘸一拐也不愿脱下高跟鞋和穿补丁裤子,因为他们关心的,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东西,而是受到人尊敬的东西。” “如果有人打算造一间小屋,必须考虑房屋的绝对必要性。”“帐篷和大箱子”在梭罗看来是不坏的,房屋只不地是更奢华的箱子而己,价钱可以不去节俭,但你不能无视合理性。

“出于野蛮状态的人,每一有都有用其遮身处所和满足他们简陋的需要。如今,就只剩不到一半的家庭拥有遮身的房屋,人们耗费大把的生命挣钱,每年付房租以获得繁荣。当农人拥有了房子,不见得富了,因为,反而是这房子拥有了他,这个笨重的财产将人们囚禁在其中,而就算大多数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而处于其中的人也并没有改进。如果他的大半生只是用在获得生活的必须品和安适,那要这样的房又有何用呢。”

“这个世界贫富依然是分化的,落魄的穷人仍然住着简陋的棚屋,他们的身体是寒冷和苦难的,受到抑制,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多数人并不知道房子意味着什么,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应该跟大多数人一样,也必须拥有这么一个东西,因为,这是一个追随的世界。

何为节俭?直面生之必需的,不是退华之深层山洞,披身兽皮,而是让身外之物和生活充满美和乐趣,就如同贝类动物的壳一样,浑然天成,不去过份修饰。节俭是为了让生命不受到物语的禁锢。

的确,人们获得必需的食物十分容易,但人类经常到了挨饿的地步,这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缺少奢侈品。

32 Nature and civilization(自然与现代文明)

321 Rejec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重塑工业文明)

梭罗自然观的另一方面是他对荒野的关注。由于人类与大自然的血脉相连的关系,而人类文明又努力想挣脱大自然的束缚,对大自然特别是荒野采取远离、排斥甚至破坏的态度,从而越来越显示出文明自身无法填补的缺陷,这使梭罗敏锐地把目光投向荒野,想从荒野中寻找新的价值和生命,在亲身投入荒野的过程中,梭罗第一次认识到了荒野的价值,这一点使他超越了爱默生以及同时代的超然主义作家。他认为荒野具有文明不具备的充满生气和活力的野性,能给高度发达而趋向衰退的文明带来新的希望和前途。

梭罗呼吁人们保护荒野和走向荒野,而不是去开发和摧残荒野,要学会吸取荒野的生命和灵性,给人类精神增添更多真善美,使人类重新充满进取和冒险精神。令梭罗失望的是,通常将人们带进荒野的动机是卑鄙粗俗的,木材勘探者和伐木工是为了获得报酬,白人和印第安人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杀死麋这类“上帝自己的马,可怜胆小的心灵以及其他野生动物。”他质问道:“难道除了干这些事外一个人来到荒凉的广阔荒野里度过几周或几年就不能干其它的事吗?――干些极为甜蜜、清白和高尚的事?”

他说印第安人的种族这么快灭绝的原因是对大自然的利用太粗俗,太不完善,“有一个人带着铅笔来这里素描或唱歌,就有一千个人带着斧子或枪来的。”要象诗人一样懂得爱护自然,他不会用斧子抚弄松树,用锯子钜它,诗人不用在松树上砍进去就知道树心是不是虚的”,诗人爱松树就象爱他自己在空中的影子,而且不会把松树砍倒。他认为松树的最高用途不是树皮和松脂,而是活的精神。

“生活炙烤着我们,这炙热几乎要把我们灼伤,回首岁月,几乎还未开始的璀璨人生,似乎己经可以看到终点的伤感。” 人生苦短,如若每天醒来时等待的是无尽的痛苦的循环,如若每日总是挣扎在边缘,何不扪心自问:我之意欲何为,我心意欲何方?如何舍,又如何得?

我们从出生时,就刻上了这物欲世俗的枷锁烙印。这浮燥不安的世界,以它的常规、常识,将我们从一无所知时就纳入了框架束缚之中,如此成长的我们,当有一日恍惚惊醒,是否还有勇气抛弃金钱、名誉和陈腐美德,是否还有勇气去直面内心,接纳自我?我们扣问自己,又可否有所得,乃至可否有所为?不得而知。

如若真是如此,倒不如长醉不醒,倒不如无知前行。不,不,瓦尔登湖畔警钟己敲响,我们何不逃离!何不挣脱!

322 Approach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倡导生态文明)

梭罗认为自然是我们世界里未被损坏的一边,是光明的一边。大自然永远是春天,即便长满青苔、腐烂的树也并不衰老,“似乎享有永久的青春,极乐无忧”,纯真无辜的大自然就像一个安祥的婴儿,只有罪恶的人才会去伤害它。

或许,见惯了高楼鳞次栉比,见惯了大雾层层弥漫,我们的心就像扎根的树木一般,如命运似的渴望着天空,渴慕着自然。多希望可以像梭罗一样,向着唱歌的云雀,身着将消未消的湖泊,身着那林间的精灵,成为大自然一名诚挚的过客。然而今日己非昨日,逃离己是更为艰难。即便如此,我们可以尝试让生活慢一点,用心去看待事物的真善美,是不是温暖的阳光、纷飞的落叶、哪怕是小区的绿化带间徐徐的清风,也一样的可以带来幸福的慰藉?心的休憩,从来不是需要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它的宽广,足以创造一个自由的王国。

梭罗关心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人类文明的未来。他担忧的是文明对自然的侵犯和过度开发,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虽然现代文明使人类的生活更为舒适和稳定,但“空中充满了不可见的箭矢。除了你自己的道路之外,条条路都是宿命的道路”,人类最终会成为自己劳动成果的奴隶和受害者。

对于处在后工业社会的当代文明人来说,这些深情、痛切的呼吁就象鞭子一样抽在人们心上,让人们去重新认识大自然、认识荒野,重新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或许无法遗世独立,无法寂静求空。但我们有权痛快呼吸,尽情宣泄。用真挚的心做简单的事吧,时间流失的那样快,仔仔细细的经历才算活过呀。小心翼翼的做事情,真真切切地过生活,这是我们可以给自己,给他们,给世界的最高礼节。

4 Conclusion

《瓦尔登湖》中梭罗关于自然的灵性描绘也是对工业革命的一种反思,以及他对文明的远见卓识,成了后来美国兴起的荒野保护运动和建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思想基础。

他在文章中甚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如他认为每个城镇都应有一个公园,每一处原始森林要有500到1000英亩大小,不能砍里面的一根树枝做柴火,而应永远作为一块公地,用作教育和娱乐。

梭罗的自然观也在当今的环境生态思潮中得到了体现。他的生态中心论思想强调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价值,他发掘出自然的审美意义与精神意义,极力批判导致物欲横流和拜金主义的社会流俗,倡导文明和自然应有机联系起来并保持平衡。这些观点都得到了当代环境运动,特别是生态伦理学的响应。在20世纪环境运动兴起之后,梭罗关于自然的思想获得了丰富的生态学寓意,且成了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的象征和标志。一贯受冷落的梭罗研究也热起来,生前寂寞的梭罗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成为西方生态伦理学当之无愧的先驱。梭罗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是美国环境主义的第一位圣徒。

“梭罗对现代环境运动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洞察,他对自然的精神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强调,以及他对那个时代所流行的物质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都为生态的伦理提供了独特的灵感和支持。”象爱默生一样,梭罗总是坚信,在大自然中能寻觅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读完梭罗的散文后,心灵也会有一种升华的感觉,对大自然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领悟到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宁静,美的陶冶。

3参考文献:

(1)《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美的透视》爱默生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3)《梭罗的自然观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北大学报2002•2;

(4)《寻归荒野》程虹;

(5)《瓦尔登湖之读后感》,十点读书APP。

1向阳而生的励志句子

向阳而生的励志句子:

1、那些绚烂到垂垂死去的色彩,和盛开了一季的阳光,最后黯淡了只剩下,向日葵的一片空白。

2、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

3、永远保持的一种向上的姿态,把背影留给黑暗的过去,而将一张笑靥朝向阳光。

4、向日葵之所以向阳,是不想失去阳光的疼惜。

5、眼前浩盛的向日葵似乎给了我某种启示:葵花朵朵向太阳。这些盛开或待开的太阳花,不就像天底下所有的孩子吗?当她们跟着太阳的起落扭转脖子,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分明是在以一样的企盼,向蓝天渴求爱与公平。

6、向日葵的垂首,是因为它背负的爱太沉。

7、雨中的向日葵却让人心境舒朗——暗淡的天空,灰色的瓦脊衬着白茫茫的雨帘,树木也静默着,压抑着活泼的天性。唯有那向日葵,傲然挺立,闪烁着灼人的光彩,她那太阳一样的光华让人心情亮丽……她优雅地伸出手掌承接雨的甘露,在雨洒的天籁中忘我地陶醉,她甚至没察觉,这音质纯正的声音是自己拨弄雨的琴弦弹奏出来的。

8、哪怕太阳只停留一秒钟、向日葵也会微笑的绽放。

9、太阳有很多向日葵,可向日葵只有一个太阳。

10、向日葵的美丽永远为太阳的照射而骄傲。

2心如花木,向阳而生这句话出自什么典故

出自宋代古诗《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译文: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意来表达友情之下的庇护和恩泽。

扩展资料

原是作者借比喻含蓄曲折地发牢骚,说范仲淹只提拔亲近,而不录用他。后人常引用“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句来比喻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此句后简化成成语“近水楼台”,指因近便而获得利益。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断句

3带有“向阳”两字的古诗有哪些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断句》宋代:苏麟

释义:

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2、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唐代:白居易

释义:

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3、栽者培之古所云,向阳暖处有新草。

《向阳草》清代:弘历

释义:

自古以来栽种的人说的,阳光照射的温暖处就有新长的草。

4、孟月才过半,向阳草已萌。

《向阳草》清代:弘历

释义:

元月才过去一半,阳光下就有草开始发芽了。

5、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

《自在》唐代:白居易

释义:

坐在阳光下,围着棉衣还是热的解开了腰带。

4向阳而生 是什么意思

按字面意思解释就是向着太阳生长,生活。

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意思就是说要像太阳一样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给人带来温暖。 向阳而生是一个四字词语。

我们常说“逆风翻盘,向阳而生”,解释为: 阳者,健也,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含义是即使人生的际遇不顺,也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确面对,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创造美好的人生。

例句: 生命既长又如此短暂,我想向阳而生,长成外表平和内心富足的样子。

扩展资料: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 宋代古诗《断句》中有这样一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意来表达友情之下的庇护和恩泽。自此,现代文人常常借用诗词并予以升华。

得到新的诗句以用来形容“一心向往着”或“跟从,离不开”的执着之情,如“心如花木,向阳而生”;“你若如灯盏,我愿向阳而生。”等词句。

参考资料:

向阳-

参考资料:

断句-。

5向阳而生的下半句

向阳而生下一句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成语解释]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典故出处]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枯木逢春,陈花重放,旧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兴的。

[近义词]枯树生花、绝处逢生[反义词]暗无天日、生不逢时[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语法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绝处逢生[成语解释]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典故出处]元·关汉卿《钱大尹知勘绯衣梦·正名》:“李庆安绝处幸逢生。”[近义词]起死回生、死里逃生、转危为安[反义词]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走投无路[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命攸关[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古代。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是:

像向日葵一样的人,在青春的时候能够绽放光彩,但到了晚年却容易消逝;而那些自强不息的人,却能够永葆青春,一直保持活力。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中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命运轨迹。一种是像向日葵一样,年轻时充满朝气和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失去光彩,走向衰老;另一种是像松树一样,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13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