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应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道士塔》一文,这篇文章出自《文化苦旅》这本集子。后来陆陆续续在闲暇时把《文化苦旅》翻完,这集子中的散文与我认知中的散文简直大有不同,少了风花雪月式的抒情,多了些恢弘的气势与历史的厚重感。余秋雨先生也因这种“文化大散文”而在文坛独树一帜。
多年后,读到这本《雨夜短文》,其中的文字依然难掩余秋雨式的洒脱。这是余秋雨先生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本,里面所收录的皆是短文。总共分上下两辑,上辑是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的人生长途中所撷取的一些震撼式感悟,叫“万里入心”;下辑是对历朝历代文学史的短文分析,称“文史寻魂”。而我在读这些看似随心随性所著的文章中,对余秋雨先生所秉持的“写作之道”得以窥见一二。
古时候,人们在竹简上刻字记事,如果发现字写错了,就用刀刮去。刀笔就是书写工具的意思。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的一支笔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再后来“刀笔”就衍生为文章的意思,但多为贬义,指巧妙歪曲事实,文章如刀可致人死地。
余秋雨先生在《刀笔的黄昏》这篇文章中提到“刀笔文化”,这种“刀笔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占领话语高地,借助权势背景,攻击一切他们想要攻击的文化创造者。“刀笔文化”的参与者原本也都是些不错的文人,但因眼红也罢,跟风也罢,利益也罢,他们开始攻击其他文人。但是攻击的结果往往是换得一时的成名,往后却再难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刀笔文化”绝大部分是违法的,因为不是基于事实的写文章,往往造成侵犯他人名誉,甚至构成诬陷诽谤罪,实在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因此作为写作者,坚决不去做各种害人害己的“刀笔”是第一准则。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都知道网络暴力的可怕,而这种网络暴力的一部分就出自于写作者手中的笔。当一个网络热点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作者在事件并不十分明朗时,为了爆文、流量,去添油加醋、凭空杜撰,却没有想过这些文字会对当事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就成了“刀笔”。当年台湾知名艺人白冰冰女儿白晓燕被绑最终惨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各家媒体为了“独家”罔顾受害者性命而导致的悲剧。
与此相似的,在《棍棒》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先生劝诫年轻人不要早早地做了“棍棒”。棍棒是在小树还未长成之时就被拔擢,驱赶禽鸟、捶击万物。这棍棒喻指网络间成千上万的“恶评家”,当成为棍棒之后,便无法回去了。这世间的诱惑的确很多,如若经受不住诱惑,早早地做了棍棒,便再无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
作为写作者,我们手中的笔是很有力量的。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去传播真善美的东西,还是去作恶,我想在《雨夜短文》中余秋雨先生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踏踏实实写作,诚诚恳恳写作,不要去做“刀笔”,也不要去做“棍棒”。
在《模特生涯》这一篇中,余秋雨先生讲述了自己在中学时给全班同学做人体模特的经历,在同学们的画中,余秋雨的形象各式各样。当时教美术的老师就说了一句话:“天下一切画,都是自画像。”
其实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能透过一个人的文章去感受这个人,判断这个人,所以写作,也是在写自己。那么既然如此,想要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必然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内涵。拥有自己的“私人地库”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必备的。
秋雨先生在《私人地库》这篇文章中认为,在美的领域,一个成熟者的内心深处,应该有“私人地库”。虽说讲的是美学领域,但是文字之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衍生出来,写作者也应当有这样一个私人地库。这个私人地库中所收藏的不应当是“大家都说好”的泛泛式收藏,也不应当局限于一些个人经历。
秋雨先生认为这个地库有三个特征:坚固、任性、诡秘。
坚固要求构筑的材料必须采自辽阔的空间,必须蕴含足够的年份。因此作为一名写作者来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并且还要经常走出去“见识、见识”,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名胜古迹……一切看似与写作相关或非相关的都可以去了解,去见识。
任性,是不人云亦云,不屈从于流行。而是保留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有一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待书本,要抱有怀疑的精神,保持自己的一份感觉。而不是大家都觉得好,所以好。大家都觉得不好,这就不好。这样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也无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别提去通过文章表达自己了。
诡秘,是与外在的身份、职业、形象有着迥然不同的隐藏。比如艺术家公认的专业与他内心的痴迷有极大差别。一个童话作家痴迷上古诗,一个浪漫诗人钟爱考古……我认为这种诡秘是一种人性的补充。 如果一个人只能是一面,那该有多单调多无趣。有阴有阳,有明有暗,才构成一个丰富的个体。 一个多面的写作者才可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写作者,才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因此去探寻内在的渴望,而不必顾及自己的身份。这种渴望会滋养你变得更丰富,更感性,更能去打动读者。
在《酒招非酒》这一篇中,余秋雨先生提醒我们在创作作品时,要注意“酒招非酒”。什么是酒招呢?在看一些古代电视剧的时候,我们看到主人公行走于山林村落间,看到一面小小的旗旛飘出,上书一个“酒”字,这就是酒招,有酒招的地方就代表有酒肆。
我们的文章就像那酒肆,而文章的开头就是那酒招。所以,不要在酒还没有酿好的时候,就开始涂抹花花绿绿的酒肆。主要有这么几种:1、把作品的主旨一下子端出来,开头就讲大道理;2、文章开篇就透露关键情节;3、卖弄古风,过于艰涩。
那么针对这几点,余秋雨先生提出了两点:质朴叙事、感性描述。也就是说,写文章,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大量的哲理去堆砌,而要用最质朴的小事、故事去切入,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讲这个故事,最后再把一个道理点出。这样读者会更容易接受。因为我们都不喜欢与路边一个开口就讲大道理的人交往,作文章也是如此。
对于这两点,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文章是贯彻得比较彻底的,比如开篇的《拼命挥手》一文,从刚通了火车的村庄里一个小孩向火车挥手的故事讲起,讲到孩子因无人向他回应而郁郁寡欢得了病,到一名旅客得知后拼命向孩子挥手,孩子痊愈而结束。文末才提出,多数心理疾病,其实只来自于对陌生人群的误会。
用故事引人入胜,再由故事悟出道理,让读者会心一笑,生出原来如此之感。
余秋雨先生在“谁是你最喜爱的当代写作人”中排名遥遥领先,我想也是不无道理的。从他在《雨夜短文》中所流露出的这么一星半点的写作之道中,可以得到印证。写作,说到底,最终能和读者在心灵上相遇的,不是写作的技术,而是写作者作为人的深度和人性。如《雨夜短文》这书名一样,在淅淅沥沥的雨夜,在万籁俱寂中,作为一名写作者,感谢这样的相遇。
您好伽蓝雨又名烟花易冷。选择《洛阳伽蓝记》里的一段典故。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杨炫之笔下那个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阳城中,一名皇家将领与其所倾慕之女子间的爱情故事。该名将领因缘邂逅女子后,俩人一见钟情并且私定终身,此时将领却被朝庭征调至边境征战,在连年的兵荒马乱中,帝都洛阳已沦废墟,残破不堪,最后女子苦守将领不遇后,落发为尼,待将领历经风霜归来寻至女子所出家的伽蓝古寺,但却人事已非,尘缘已尽。就在雨夜的古寺中,俩人相望无语,感叹着世间的繁荣就如同璀璨的烟花般易逝! 详情请参考书《洛阳伽蓝记》这个是伽蓝雨背景的整体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3538895htmfr=ala0_1_1
静静地看着雨,雨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滴滴答答往下掉,好像在动情地歌唱,落在地上溅起了一朵又一朵的水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描写雨夜的现代散文诗歌,以供大家参考。
描写雨夜的现代散文诗歌篇一:一个人的雨夜我总是喜欢
一个人的雨夜
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
下着雨的夜
/
总是爱把这凌乱的思绪
悄悄的揉进令我思念
眷恋熟悉的梦
/
听一首只有自己能听懂
落寞无言的歌
一片晶莹的泪雨,淹没了
整个孤寂的夜
/
让这雨轻一点,轻一点的
飘洒滑落
慢慢的,慢慢的绘画
绘一幅梁祝双双蝶飞的水彩图
/
雨中
一个朦胧的人儿,时隐时现
像翩飞的雨蝶,在一场透明
水晶般的梦境里
/
一声声轻轻的呼唤,扣响我梦
的窗棂
于是,我打开等待闭封了五百年前
佛下许愿的窗扇
/
在流动雨韵淅沥沥的思念里
你颤动轻逸月牙般的翅膀
飞进我的心怀
/
沐浴着这夜的甘霖
氤氲着你我拥抱一体
的诗意
/
吻落我的心尖上,种下一枚红豆
一颗穿透心,植根于心底
好痛好痛的相思豆
描写雨夜的现代散文诗歌篇二:雨夜滴滴细雨
飘飞在孤寂的夜里
徘徊在雨中
静静的想你
/
不怕夜的阴暗
不怕路的漫长
一颗孤寂的心
在雨中飘荡
/
风声在寒夜里吟唱
雨声在暗夜里回响
思念的翅膀
在细雨中飞翔
/
破碎的心
轻轻的歌唱
凄美的旋律
在雨夜里飘扬
描写雨夜的现代散文诗歌篇三:江南烟雨夜江南烟雨朦胧夜
风阵阵 雨纷纷
氤氲云气雾低灯高
旖旎风光人浅城深
你撑着紫绢油伞独自徜徉
我伫立楼台丝丝遐想
凄美的夜色
昏黄的灯光
绵绵细雨轻轻坠落
玫瑰花瓣优雅飞舞
在那小巷的尽头
可是有你要追寻的梦 还是等待你的人
你是在等
怎样的邂逅 怎样的风景
你是在盼
怎样的故事 怎样的人生
你是在期待 重逢时相对无语的瞬间
还是仅仅表达 别离后辗转低徊的牵念
你的脸上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你的心里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风,吹皱一江春水
雨,淋湿整个季节
无声的泪交织成无尽的清愁 在你深邃的眼睛弥漫
描写雨夜的现代散文诗歌篇四:异乡的雨夜异乡的雨,
落在寂寞的窗口,
滴答在异乡人的心头,
打湿了零乱的心事,
时光也湿漉漉的,
失去了方向。
一个人在异乡,
最怕下雨的孤单,
更怕细雨连绵不断,
落在深夜无人的小巷,
那会让我,
想起很多心事,
忆起很多曾经过往。
往昔是一场回不去的梦,
在异乡的雨夜里,
格外清淅,
宛如昔日亲手描绘的画卷,
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
优雅的浮游在眼帘。
静静在坐在午夜的窗口,
听细雨滴落,
有一种感觉不是心酸,
不是悲哀,
不是欣喜,
是无奈与纠结。
独在长沙为异客,
夜雨连绵落心间。
多少从前往来事,
下着雨,想起一个关于夏天的事情。
说起夏天的雨,那可多了去,什么骤行雨,坠云雨,翻叶雨……每一场雨都是爽利痛快,可就是有一点恼人,只要一下雨,尤其是池塘里就会有蛙声一片,有人叫作“翻塘儿”。
赶上一个夜里,也是个雨天,躺床上的我听了窗子下那只蛙叫声三个小时二十八分六秒,再也难忍,怒发冲冠,挺身而起,我对着窗子下喊道“你这厮,亏得一副绿衣白衫斯文样儿,平日里不声不响,一脚踩不出个屁来,下个雨怎就这般聒噪!”
那蛙大眼一翻“呱,兀那狂躁小哥,真格儿没情调,没听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啊?呱呱”。
我一听这话,得嘞,遇到的还是只文化蛙,咱不能动粗,拱手赔个不是,“哥们儿,我虽和赵师秀老先生同宗,可大晚上的我也没他那番情调啊,我粗糙人一个,只想好好睡个觉,您别处叫…哦,不,唱诗去,成不?”到底心里有点气,我话锋一转,接着说“要不您回到大宋朝再找他去?你们吟诗作对,谈古论今都使得,自去快活,就当行个好,我也能睡一觉,岂不大家便宜”。说完我瞥了那蛙一眼,它没再翻白眼,大约是没生气。
“呱,唉,我也知道你是在挪揄我,我也没那能耐回大宋朝去,呱呱,平时我也不这样,可一下雨我的思想就被泡的泛滥了,话就多……呱”
以锡林郭勒草原为背景,描绘了草原上一段真实而动人的故事。《锡林雨夜呼斯勒》以草原上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为中心,通过描写主人公呼斯勒的成长、爱情、家庭纠葛和草原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情感世界,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呈现了草原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牵绊和温暖。
有人说张若昀情商高,却对他娶了唐艺昕这件事情感到奇怪。可是张若昀与唐艺昕谈恋爱与张若昀本人的情商高低一点关系也没有啊,他为什么会选择与唐艺昕结婚呢?
原因1:喜欢
说真的,感情无非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张若昀和唐艺昕从相恋到结婚真心走过非常多的岁月。两个人在一起的初心就是喜欢,恋爱后结婚就是因为合适,感情如人饮水甚至没有道理的。可以认为娱乐圈的水很深,娱乐圈的明星们比普通人要多了心机与城府,但是喜欢没有道理啊,这跟情商高低无甚关系。有人因为一见钟情,有人却是日久生情,但联系两个人的基本原因就是喜欢,不是情商高低,也不是智商高低。实话说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非常奇怪,无论情商高低,都有恋爱与结婚的权利,人两个人觉得合适在一起祝福就好,扯情商没意思。
原因2:习惯
张若昀和唐艺昕在一起很多年了,在两个人还没有进入娱乐圈的时候就是情侣,感情相对来说更加纯粹。其实唐艺昕的本名叫“唐婷”,为了张若昀才改的名字,站在一个外人的角度觉得两个人很配啊,祝幸福。张若昀与唐艺昕公开场合上的互动就很甜蜜,无论是恋爱记事本还是牵手互动的照片,在一块时候的小动作,都充满爱情的酸臭味。都说恋爱会让人掉智商,但掉了智商的人并不会因此分手,更何况是情商呢?
相恋多年并且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准备结婚生子,准备迎接接下来的人生,迈入新生活,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和很美满的人生。
原因3郎才女貌
张若昀和唐艺昕都是娱乐圈内算得上出名的艺人了,两个人颜值也都不低,站在一起的合照都是风景画。郎才女貌最终终成眷属,这样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就像是小说里面的童话故事,或许因为太过圆满所以令人有些怀疑。更有甚至认为唐艺昕不够好,因为之前吴秀波的事情其实牵扯到了唐艺昕,甚至闹了不小的风波。就这一件事情而言,双方都给过解释和承诺,人家自己都不在意这类绯闻,作为吃光群众们更没必要为主人公鸣不平。
写在最后
唐艺昕和张若昀很配,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的。如今唐艺昕甚至有了小宝宝,也大方地向大众承认,坦坦荡荡没有任何问题。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也希望娱乐圈可以有更多幸福美满的婚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总好过曾经相恋而后分道扬镳,生活还是很难的,多看一点积极向上的故事,心情也会变好。
原来《雨夜花》这首歌曲一开始不叫《雨夜花》,它的本名叫《春天》,这原本是一首在日治时期由当时的台湾新文学健将廖汉臣,在1933年为台湾儿童所写的一首儿歌,交由邓雨贤谱曲。
据周添旺于 19761025日于当时的新庄镇出席亲友晚宴时,曾经表示:当年邓雨贤原曲初创的时候,曲调是 5653 21165但是歌曲流传市井之后 常被唱成 5653 32165 词曲作者当年为推广歌曲,亦随众人而乐见其成。 优雅伤情的前奏曲短而有韵味的带出全曲,亦堪称神来之作。
歌词节录
春天到,百花开;红蔷薇,白茉莉,这屏几欉,那屏几枝,开得真侪,真正美。 1934年,当时在古伦美亚唱片掌理文艺部的周添旺,由于工作上应酬的需要,有一次在酒家听到一位沦落风尘的酒家女诉说她的悲惨故事。她原本是一位纯洁质朴的乡下女孩,离开故乡来到台北工作并爱上了一位男孩,而且双方已论及婚嫁。但是没想到后来那男孩却是变成一个薄情郎,爱上了别的女孩而遗弃了她,她自觉没脸回家见故乡的父老,于是一时心碎失意竟流落在台北的酒家……虽然在当时日治时代,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下,这种令人哀叹的小故事,是许多女子共同的心声,令人说不完、也诉不尽…但是周添旺感觉得这位可怜的酒家女就亲像一朵在黑夜里被无情风雨吹落的花朵,她“离叶离枝”(离开亲人与爱人)掉落“受难池”受人践踏的遭遇,谁不感到心酸及惋惜呢?
所以,周添旺就将《春天》的旋律,改填了悲凉的歌词《雨夜花》,也许是因为与时代背景、人民心声相对映吧?这首歌谣竟然影响后来闽南语歌曲以无奈、哀怨为主体的创作方向。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雨夜花》,歌词中所描述的“雨”、“夜”、“花”后来也变成台语流行歌曲重要的主题意象,影响台语歌词的创作方向。通常台语歌曲都有三段,但是这首歌曲却是罕见的四段词。而且前三句是三、三、六的词句,后三句是四、四、七的词句,每段运用不同的韵脚。好词配上佳曲,难怪《雨夜花》可以ㄧ直传唱下来,成为台湾经典歌谣之ㄧ。这首歌曲是邓雨贤和周添旺合作的第一首曲子,由当时名歌手纯纯(刘清香)所演唱。
此曲后来被多名歌手重唱,例如1963年由王秀如重唱,1981年由邓丽君重唱,另外齐秦亦有重唱此曲。2009年,洪亿展改编成摇摆的曲风。
歌词节录
雨夜花,雨夜花,受风雨吹落地。无人看见,每日怨嗟,花谢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有谁人尚看顾。无情风雨,误阮前途,花蕊凋落要如何。 雨无情,雨无情,无想阮的前程。并无看顾,软弱心性,乎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雨水滴,引阮入受难池。怎样呼阮,离叶离枝,永远无人可看见。
其中由 雨夜花,雨夜花,受风雨吹落地。无人看见,每日怨嗟,花谢落土不再回。 最有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