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洋节都有哪些?

问一下洋节都有哪些?,第1张

洋节都有:

1、情人节

情人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中国将传统节日七夕节视作情人节。情人节现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男女在这一天会通过互送礼物的方式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2、万圣节

万圣节(别名:诸圣节,英文名:Halloween)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日期是在公历每年的11月1日。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3、狂欢节

狂欢节是欧美各国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古罗马的农神节,发展于中世纪,盛行于当代。狂欢节的节期,各国不一,有的开始于元旦,有的开始于圣诞节或其他日子。

4、感恩节

感恩节(英文名:Thanksgiving Day)是西方传统节日,是美国、加拿大感谢上帝赐予一年度丰收的节日,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加拿大感恩节定于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美国感恩节定于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

5、愚人节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日期在每年公历的4月1日。在这一天人们习惯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捉弄及取笑,而往往玩笑在最后才被揭穿。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造成西方节日“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而片面地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风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了,此时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结果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空白。

  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少有团圆气氛的节日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各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融合与碰撞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纳百川之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外来的东西。但是,洋节蜂拥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势,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为何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但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有人认为这是洋文化入侵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但却少有人想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做出过什么贡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在正式制度层面上承认过中秋、端午、重阳是国家法定假日,可以说除了农历春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中国人被来自我们自己政府的强大力量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隔离开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在这场中西方文化的正面交锋和对阵当中,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与继承中国特有传统的“度”?在这次碰撞中,我们如何站稳脚跟,坚守住自己的经典,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价值更加开放,更易被人接受。我们要考虑的是充分提升这种潜在的文化内驱力。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找到一个新方案打开出路,合理地构建良性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心态与内涵,从而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节日作为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古今内外多种社会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当然,这种变化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是社会生活一点点继续积累的结果。

洋节现在在中国是越来越流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洋节比较崇尚自由、浪漫,深受现代学生的喜爱。而中国传统的节日由于比较传统,一些学生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上一代人以至古人的节日,已经追不上时代,所以日渐被学生们忽视了,不过现在政府也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做出了放假的规定,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将会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1]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对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看法 古有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是啊,这些无疑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非常注重民俗节日的国度。 如今,曾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的传统节日日渐惨淡,代之而来的是那些所谓的“洋节”。那些古老的民族节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才能寻觅得到,或者在老者的脑海中渐渐沉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如今,洋节渐渐成了我们的热点节日,而传统节日却被搁浅在了另一个世界……种种不适,却让人感到好似传统节日的“葬礼”一般。 洋节只是挥霍无度的一个理由而已。2014年12月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网上也引起激烈争论……该校认证微博称“应发扬传统节日”。但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选择权。 或许问问他们为什么过洋节,他们会说仅仅只是为了快乐而已。但是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这是一个挥霍金钱的手段和理由……又有谁能保证在平安夜这天不互送苹果,不花钱呢?为什么要偏偏过洋节呢?与其过洋节,不如攒几个钱在重阳节的时候孝敬自家老人。一个苹果,包装的花里胡哨、“花枝招展”的,就犹如穿着婚纱的女子一般,可是这婚纱下又有多少旧“伤疤”呢?谁又能使伤疤痊愈呢?真是“吃饱了撑的”。不如这样说,对于洋节日“大街上扔钱的土豪”,不如拿钱去做做慈善。别找任何借口,因为洋节日只是一个大手花钱的理由而已。 洋节只是好聚好散的一个理由而已。据说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在这天给女友一个惊喜。前几天还在网上看过相关事例:男子穿上西装,手捧鲜花,再在鲜花的中央放一个十克拉的钻戒;还有的用百元大钞折成玫瑰花……总之,怎么狂欢怎么搞。在情人节那天,明星王祖蓝台庆求婚李亚男,陈建州求婚范玮琪,赵元同求婚梁静茹…… 这些人,却让人觉得有几分张狂。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是中国人为何却在洋节那天求婚?浪漫的方式很多,求爱的方式也很多;我觉得真正长久的爱,是不用在洋节日那天求爱的。呵呵,写到这儿禁不住一笑。谁又能保证在洋节那天求婚会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娱乐圈里的明星往往是选择在情人节那天求婚……可是,不是也没能长久吗?重视洋节、忽视传统节日,只会使得民族文化丧失殆尽,不利于文化发展。是明星更要重视祖国文化的发展,起带头的作用;反之,怎么能称得上是明星呢?洋节只是好聚好散的一个理由罢了! 洋节只是逢场竿木的一个理由而已。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公众过圣诞节状况”调查。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14个城市,电话访问了2000名青年后得出结论:近9成受访青年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但调查中,有超过7成以上的人表示过圣诞是为了凑热闹,“圣诞节并不能取代传统节日在心目中的地位”。 貌似凑热闹这个是可以没有的,仔细回味,你会发现诸如佛山爆炸、上海踩踏、哈尔滨大火、湖南郴州工地坍塌这类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有一堆凑热闹和看热闹的人群。特别是死亡36人的上海踩踏事故,凑热闹的人群更是悲剧的罪魁祸首。 我没有过过一次洋节,因为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里写到:我不是不喜欢过洋节,你正在吃着巧克力,过着情人节、圣诞节……时你还记的那古老的中国节日吗?它们正如巧克力、礼品各种食物正被吃掉。 其实,我不希望你去抵制洋节,但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下去,不要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被搁浅的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要自家人把传统节日推上“葬礼”,适当了解外国的文化过过洋节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度,不要让其泛滥就行。

引言又是一年的年底,节味儿越来越浓。12月25日,五彩斑斓的圣诞节,人们没有理由不沾染上其中的缤纷。 "圣诞节"热闹一把过后,我们不禁有些问题要问:这个拉着雪橇的白胡子老人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符号是否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正在逐步"西化"?我们对待洋节的态度是否正在逐步印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来自西方的盛大节日? 再看一眼圣诞节的真面目 圣诞节的来历与西方宗教文化密不可分。耶稣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其实早无据可查。将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这是在5世纪中叶由教会规定的。公元354年,在"菲洛卡连"日历中第一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到5世纪西方普遍接受了这个日期为圣诞。 圣诞虽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却受到越来越多都市青年和白领阶层的青睐,成为人们放松和快乐的理由。一项调查显示,每年过圣诞节的年龄结构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7%,28岁以上的有29%,18岁至25岁的有46%,25岁至28岁的有18%。可以看出,18岁至28岁之间的年轻人是过圣诞节这样洋节的主力军,而这一部分人群多以学生为主。而28岁以上的人群在过圣诞节的人中位居第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表示,能排名第二是因为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而从职业的环境来看,多为高级白领。 事实上,无论是洋节本身还是与洋节一起漂洋过海的洋节营销,都属于舶来品。洋节对于国人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特别是洋节的主流消费人群学生与高级白领。同时,用洋办法过洋节反而省事。目前,市场上各种洋节的市场策划,大都是照抄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属于"拿来主义"范畴,并无太大的创意。 洋节的吸引力,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过洋节,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及媒体的自由、开放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的"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于是"洋节"受宠就在所难免了。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作家冯骥才指出,造成西方节日的"入侵"的原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历史地看,还有一原因。是因为过去的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地强化政治性的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很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分析,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就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春节、中秋)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少有团圆气氛的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此外,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表明,洋节的来临符合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过洋节,是否夹裹真正意义的文化认同? 圣诞节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节日,非基督教徒去欢庆它,骨子究竟是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态?有人或许会说,我过西方节日,并不带有真正意义的文化认同,也不是背叛我们的文化,只不过是看重它的罗曼蒂克和娱乐性,是一个HAPPY的借口,相信出于这种心理过洋节的国人不在少数。但是,娱乐之后呢?是否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实际上,文化的认同的发生,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 据有关专家分析,人们对洋节的热衷并非只有简单的"崇洋"心理,这里面有商业运作的"魔力"。发达国家对节日市场的运作相当成熟,在输出节日商品的同时,也随之输出了他们的文化,而这些文化输出会在我们不自觉之间被同时"消费"。 西祠上有年轻人以"拒绝圣诞"为题发出呼吁,保护传统文化节日,这的确令人欣喜。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徐艺乙所长说:"圣诞节是耶稣的生日,其实耶稣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西方别有用心的人总是想用宗教去改变中国的文化和政治;现在是比较敏感的时期,如果不提醒一下人们使用自己的文化,不提醒人们圣诞节是外国宗教节日,人们会更加崇洋媚外,人云亦云,人兴我兴,所以这些年轻人拒绝圣诞的行为我十分欣赏。" 可怕的不是洋节入侵,而是遗忘自己 各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融合与碰撞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纳百川之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乏外来的东西。但是,洋节蜂拥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势,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为和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但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有人认为这是洋文化入侵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但却少有人想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又对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做出过什么贡献?反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在正式制度层面上承认过中秋、端午、重阳是国家法定假日,可以说除了农历春节之外,整个中国人被来自我们自己政府的强大力量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被隔离开了。 作家冯骥才指出: 如果有一天,我们一年到头,从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和鬼节,过的全是洋节,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节日本身吗?我们到底是因为失去了历史精神与文化情感而丢弃了自己的节日,还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节日而淡漠了历史尊严与文化的情怀?如果连这一点都搞不明白,我们怎么找回自己的节日,并重新树立这些节日的魅力? 关键在于提升中国的文化内驱力 无论现代化的步伐迈得再坚定、再迅速,也不会有人愿意去接受一个失去祖先和传统的民族。在中国传统节日日益遭遇遗忘的今天,人们不禁从源头上深刻反思:为什么自近代以来,我们缺乏文化内在的驱动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在这场东、西双方文化的正面交锋和对阵当中,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与继承中国特有传统的"度"?在这次碰撞中,我们如何站稳脚跟,坚守住自己的经典,昭显出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工业化时代的认同,主要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层面的认同,重心日益转向文化层面。在这一背景之下,文化力,或文化国力,日益成为软实力的主要表现舞台之一。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价值更加开放,更易被人接受。我们要考虑的是,充分提升这种潜在的文化内驱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妥善处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并以此为基点,找到一个新方案打开出路,合理地构建良性的、崭新的民族文化心态与内涵,从而为民族素质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这样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民间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会回到民间 无论如何,节日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既然已经内化到社会生活中,那么这个文化模式发展的主动权就已经交到大部分社会成员的手里。民间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会回到民间。 节日作为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今古内外多种社会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当然,这种变化是老百姓选择的结果,是社会生活一点点继续积累的结果。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俗专家田晓岫教授有一句鼓舞人心的话:"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今天的中国人,在"洋装"掩盖下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过一些小节日,尤其是从国外流传进中国的一些节日都非常的有意思。而这些节日给我们无聊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少的色彩,但也有很多人表示道为什么要去过这种洋节,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去过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不是去过外国人的洋节。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并不是将老祖宗的节日给忘了,只热衷于洋节。

首先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社会发展的脚步是越来越快,所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直都是有着交流融合的,而这些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也渐渐的拓展开来。在他们西方的节日流传到我们国家的时候,西方的人民也是同样在过着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且洋节带给我们的也并不是说不好的影响,我们也会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会格外的感恩自己的父母,并为他们献上自己小小的心意。

毕竟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我们也是可以从方德文化中学习进步的。并且西方的一些节日也确实给我们无趣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情趣就比如说情人节。同时像父亲节,母亲节这些节日也是刚好符合我国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对于其他节日可以进行理性的看待,可以过也可以不过。但同时,我们对老祖宗所留下的传统节日也应该重视起来。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就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在我们的中国都是无法被取代的传统节日。

所以在对待过洋节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要理性的去看待,千万不要崇洋媚外,但也不要过于封建。在适当的去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忘记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类似的问题之前我们办公室几个同事讨论过,简单的说下我的看法。

我们国家传统的节日比较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年的清明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七月初七的七夕,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还有冬至,腊月初八的腊八节 ,还有最重要的春节。这么多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一个特征团聚。中国的节日都是古代的产物,很多节日和耕种祭祀怀念有关。中国的节日比较的传统所以礼节方面的东西就比较多。条条框框的讲究束缚也就多了。大城市里还不明显,越到农村讲究就越多。

举个例子,拿春节来说,全国人民都知道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要吃饺子的。可是全国人民不知道的是有的地方吃饺子只能吃素馅的。我老家这边就是,过年的饺子是白菜素的。而且过年的饺子包饺子的面皮不能用刀切,面团只能用手挨个揪下来。我活着这么多年也没搞明白为啥,因为一问大家就说:大过年的别瞎问。所以我就觉得老家的春节过的特别的封建迷信。讲究太多了。所以我不太喜欢过年。

洋节就不一样了洋节一般都是年轻人出去嗨的而不是要回家的。并且过洋节商家都会有促销活动,大家可以购物还能吃喝玩乐上省钱。还有一点大家平时忙过传统节日肯定是要回家的。但是过洋节就可以约出来一起聚聚喝喝酒聊聊天。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大家还是喜欢放松的氛围,毕竟现在是年轻一代的世界。有些东西可以传统,但是有东西就是要开化 。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一直都在的,只不过是在洋节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的状况下而不那么凸显。其实我们传统节日也开始给外国的一些国家带来影响。很多国家也开始过我们国家的春节。各国的文化都会相互影响的。也许以后的某天全世界都会过春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23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