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剧院待遇怎么样

福建省闽剧院待遇怎么样,第1张

福建闽剧院待遇: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月薪:5000元五险一金。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于1953年在福州“旧赛乐”闽班的基础上诞生的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40多年来,剧院的艺术家们创作表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五六十年代,以郑奕奏为代表,包括陈春轩、李铭玉、黄荫雾、林务夏、陈平、郭西珠、洪深等一批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在《百蝶香柴扇》、《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炼印》、《陈若霖斩皇子》、《贻顺哥烛蒂》等剧目中所塑造的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至今还留存在许多老观众的心中。

■ 闽拼音:mǐn,笔画数:9画,部首:门。

■ 基本释义

• 中国福建省的别称。

■ 闽组词

闽剧、闽南话、八闽、闽中、闽越、闽粤、闽海、闽北话、濂洛关闽、浙闽丘陵、七闽、闽中十子、闽学、闽派、闽川、闽岭、闽关、闽蚋、闽侥、闽峤、闽虻、闽徼、闽荒、闽隶

■ 扩展

闽剧读音:mǐn jù

词语释义: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和建阳、三明等地以及台湾。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戏”,后改今称。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调四类,曲牌体。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脍炙人口的闽剧,又叫福州戏,是由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等组成的多种唱腔的剧种,流行于福州、三明、宁德、建阳等闽北方言区的20多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华侨旅居地。明万历年间,在省外从宦多年归来的福州西郊洪乡曹学全等人把从省外带回的声腔音乐溶进福州的歌舞、俳优、杂技中,从而创制出新的曲调“逗腔”。这即是闽剧中最初的艺术形式----“儒林戏”。辛亥革命前后,早期闽剧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的艺术养料,出现了闽剧中所称的“后三合响”时期并有“闽班”之称。1924年,郑振锋先生将传统剧目《紫玉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此“闽剧”成为发端于明代万历年间福州地方戏的统一名称。

闽剧音乐是由“儒林班”的“逗腔”、“平讲班”的“洋歌”、“江湖班”的“江湖”以及“罗罗”、“民歌小调”等融合组成的。唱腔和场景音乐及其表现方法,具有鲜明的福州习俗。

数十年来,闽剧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剧目和著名的演员,如《紫玉钗》、《荔枝换绛桃》、《炼印》、《贻顺哥烛蒂》、如郑依奏、林铭玉、胡奇明、林瑛、张品生等。1990年《天鹅宴》获得全国第五届和全省第十八届戏剧创作一等奖,全剧调京演出,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闽剧演出团体还多次出国演出,颇受欢迎。

《唐王选妃》、《郎陵县令》、 《三美图》、《冯梦龙断案》、《贬官记》、《莫愁女》、《马铎一日君》、《荆钗记》、《梅玉配》、《狸猫换太子》、《曲判记》、《荔枝换绛桃》、折子戏《杜十娘》、 《金圣叹快事》、《马祖的传说》、《铜雀台》、《卓文君》 。

小的时候,陈琼就像一个小尾巴似的跟着家人到处演出。幼小的陈琼很快迷上了这个灯光耀眼的舞台,她觉得舞台上的那些演员是世界上最漂亮最令她崇拜的人。渐渐地,台上演着《梅玉配》、《珍珠塔》,台下的她手里拿着碎布条当作手帕,咿咿呀呀地跟着唱着、舞着。妈妈见小陈琼天天在台下唱,回到家还在唱,就忍不住问她:“真的那么爱唱戏吗,将来能和你最崇拜的林瑛一样吗?能的话,妈妈就让你学。”妈妈的一句玩笑话,听得陈琼喜出望外,她真的想学戏,而且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学好!

1989年,在屏东中学完成初中课程后,陈琼顺利地考入省艺校闽剧班,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闽剧生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闽剧班学习的5年间,陈琼打下了扎实的闽剧表演基础。她常常摸黑起床吊嗓子;暑假时仍留在学校练功房里一遍又一遍地练功。1994年,陈琼从闽剧班毕业,成为省实验闽剧院的一名闽剧演员。 说起自己艺术上的成功,陈琼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闽剧改革的好时期,更遇到了林瑛、陈新国这些有着知遇之恩的好老师。1993年,仍在省艺校闽剧班学习的陈琼以《窦娥冤·梦会》中窦娥一角参加福建省水仙花新秀新苗大奖赛。这次大赛前,她第一次得到了当时已是省实验闽剧院院长的林瑛的悉心指导,在人物念白方面,林瑛更是一字一句地帮她剖析、揣摩。这次大奖赛的成功表演为她赢得了优秀新苗奖的称号,也为她的念白奠定了“林派”基础。陈琼说,现在,每每有喜爱她的观众说她的念白中有林瑛的影子时,她就会想起排“梦会”这出戏时的情景。

1994年,时任省实验闽剧院院长的林瑛刚刚39岁,拥有大批忠实的戏迷。但她出人意料地提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老演员都退至二线,把充满光环的舞台让给了陈琼这批刚刚毕业的年轻演员。此后,陈琼有了担任主要演员的机会,在多本大戏中出演女主角:《荆钗记》中端庄贤淑、对爱情坚贞不渝的钱玉莲,《莫愁女》中忧郁动人的莫愁,《马乐一日君》中活泼伶俐的春雁,《狸猫换太子》中忠肝义胆的寇珠、双目失明的李妃,《贬官记》中知书达理、温婉大气的张岫玉……舞台上的实践与磨练使陈琼一步步摆脱了表演上的青涩与稚嫩,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国家一级演员。

摘要: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戏剧则是曲艺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那么在福建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里,属于福建的传统曲艺有哪些呢?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闽剧之外,你还知道福建还有哪些传统曲艺么?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福建著名的传统曲艺民俗文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福建莆仙戏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其中《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连演七天的《目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莆仙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锣鼓经三百多种。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2福建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了《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25种南戏剧目。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之上,并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戏剧样式。它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各个行当都须遵守这种规范;梨园戏音乐保留了南戏以鼓、箫、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的唱腔用泉州音演唱,一字多腔,属曲牌体,至今仍沿用摩珂兜勒、霓裳羽衣曲等古曲牌名;梨园戏所用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上弦为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棚”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演出前需要举行“献棚”仪式,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不同,棚的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南宋杂剧《眼药酸》的砌末至今仍可在梨园戏净、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见到。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时期戏剧的文献和活态资料,从中可体察出南戏文化及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由于时代的变迁,梨园戏观众日渐减少,使得梨园戏的生存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3福建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闽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讲班,还有的是从徽班继承而来,常见的代表性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紫玉钗》、《女运骸》、《开封府》、《珍珠塔》、《储问记》、《招姐做新妇》、《孟姜女》、《秦香莲》、《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万花莲船》、《邱丽玉》、《秋兰送饭》等。

闽剧的音乐唱腔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以高亢激越、朴实粗犷为主要特点,同时亦不乏细腻柔婉之处。闽剧演唱讲求朴素自然,干净利落,同时亦注意恰当运用喉腔、鼻腔、腹腔、胸腔共鸣交替的变化以增进效果。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而来,不少唱腔仍保留着弋阳腔的特点,可以帮腔和“夹滚”。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青鼓、战鼓、大小锣等。

闽剧的脚色早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吸收徽班、京班的行当体制,逐渐发展出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十二脚色”。演员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闽剧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戏曲声腔流变史和福州地方文化发展史的研究中,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闽剧已在现代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走到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4福建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连台本戏《三国》、《岳传》等。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响盏、小叫等,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戏的脚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姿,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高甲戏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线木偶和民间舞狮的技艺,形成“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动作,别具特色。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5福建屏南平讲戏

屏南平讲戏是以福建汉族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屏南,流传在宁德、福州地区,可以说是闽剧的前身之一。平讲戏多吸收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深受群众喜欢。2008年6月,屏南平讲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屏南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是明末清初流行于闽东民间的“驮故事”(也称“肩头棚”)表演艺术演变而成的,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起源于福建屏南,流行于闽东北及福州等广大地区。它用当地方言唱,平俗如讲话,因而得此名。经调查发现,自清初以来,屏南全县有一百一十五个村庄办过平讲戏。从屏南平讲戏的班社发展情况来看,福建平讲戏的发祥地就在屏南。龙际平讲班建于康熙年间,前身由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耿军和屏南龙岗寨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的“江湖班”逐渐衍成。明末平讲戏名旦张志慎,二十岁从艺,三十岁成名,被后人称为平讲戏“一代宗师”,就是从龙际平讲班出道的。

1984年,在屏南棠口乡龙源村陆姓老艺人家里,发现了清嘉庆年间该村龙源平讲班遗留下来的两箱戏装,共三十一件,内有生、旦、净、末等角色穿戴的衣裙、莽挂、帽盔等,刺绣精美,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所发现的数量最多、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古戏装。

“东山岗,平讲班,台搭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演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当地汉族民间流传的歌谣,可见屏南平讲戏的盛极一时。在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期,平讲戏与儒林戏、江湖戏开始结合俗称“三合响”,形成今日闽剧的雏形。

屏南平讲戏是一种已有400年历史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闽剧的前身,剧种主要特点是道白歌唱皆用福州土官话,前台唱,后台帮,即“一人启口,众人接和”的一种十分古老的汉族民间演唱形式,如同民间的夯歌号子和秧歌。

屏南平讲戏唱腔源于闽东北的汉族民歌,由“柴牌”和“诉牌”组成,属板腔体,“一人唱,众人和”,一般为上下句结构反复,平白如话,适于叙事、抒情、哭诉、哀求,唱腔旋律为五音阶,羽调式为最多,徽、商次之。板式为一眼板,散板以“刀鞘板”敲节拍,多衬词,有帮腔。江湖调由闽东北民歌糅合外来声腔四平、徽调、乱弹、__等衍变而成,适于大段叙述。汉族民间小调包括本地民歌和方言化的外来民歌,旋律优美动听,多用于歌舞场面。其他杂曲由乱弹、梆子等外来戏的曲调组成,演唱时前台一人唱,后台众人齐帮。唱词每句中间都有二三处穿插“唉”音叹词,尾句三字多由后台演员帮腔。

屏南平讲戏音乐属高腔系统,由弋阳高腔、乱弹和民间小调组成,唱腔分为平讲、江湖、小调和其他杂曲,用闽东北或福州方言演唱,平白如讲,通俗易懂,极具特色。

在20世纪初的福州,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街边的商店为了招揽顾客光临,纷纷在店内放置着留声机,并且播放着当时最红的艺人郑奕奏演唱的曲目。

卖家与买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的两个人群,但是在此时的福州却有一个人能打破这种定律。这个人就是郑奕奏。

在买家看来,买东西的时候不论买到买不到心目中的东西,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就不算白进一次商店。在卖家来看,不论卖不卖得出去货物,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心情就是非常愉快的。

在福州地区,郑奕奏就是人们的全民偶像,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士绅贫民,他们每天都会哼唱郑奕奏的所演唱的戏曲。甚至在当时的福州,郑奕奏的每一首戏曲都被人们所熟知,而这个群体是那么的广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四岁顽童。

在福州马尾海军军营之中,三位老将军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听着留声机中放出来的郑奕奏演唱的《杜十娘》。其中一人向另外两人问道:“郑老板已经离开福州多久了?我记得当初他离开之前说最长6天,就会返回。”

另外一人说道:“度日如年啊,看不到郑老板的演出,我这几天就觉得好像丢了魂一样,干什么都没劲,吃什么都不香。”

第三人说道:“我比你们两人还惨。我太太为了听郑老板的戏,直接把我一个人扔在福州,带着儿子跟着郑老板的戏班子出去玩了。我一回家,连一点人气都感觉不到。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恨不得长个翅膀飞到我太太身边,把她换回来,让她在家待着,我一路跟着郑老板听戏去。”

正在这时,外面一个副官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报告,三位将军,郑奕奏回福州了。今天下午4点开始第一场演出,曲目是《黛玉葬花》还有《杜十娘》”。

三位将军听到下属的报告,立刻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开口说道:“备车,去看戏。”

副官回答道:“是,将军。可是现在才11点,到了戏园子,郑老板也正在吃饭。”

其中一个将军不满地骂道:“费什么话?让你备车就备车,就算在那等着,也比在家心情好。”

副官立刻离开房间,到外面准备汽车,而三位将军则是急不可待地穿上外套,兴冲冲离开房间。

时间终于到了下午4点的时候,郑奕奏出现在了戏台上,他身穿一身旦角服装,手持一个花篮,开口唱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台下的观众听到郑奕奏演唱的《黛玉葬花》,就仿佛是烈日之中饮下了一口冷冽爽口的甘泉,浑身上下的毛孔都舒服的张开了一般。整整一台戏掌声不断,叫好连连。

郑奕奏是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艺名传康,他幼年家贫,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最初从“京鼓吹”艺人陈幼容学唱段,从“平讲班”艺人陈金福学表演。13岁得善传奇班的教戏师傅、京剧和昆曲演员吴善宝的指点。

16岁主演古装戏《紫玉钗》、《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红娘递柬》、《孟姜女》、《凤阳花鼓》等,并在时装戏《孤儿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在短时间内跃居名旦之首。

郑奕奏19岁倒嗓辍演。此间,一面随庄质夫、郭知朱学诗词古文,一面喊嗓、练身段。24岁重登舞台,声誉日重。

“马尾海军扛奏团”将领醵资,将戏中道具锄头包金。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影响甚广,被誉为“福建梅兰芳”。

郑奕奏的唱腔细腻柔婉,字正腔圆,一板一眼、一腔一调都十分考究,且富于变化,听来清新动人。他的身段轻盈,表演朴实,艺术上自成一派。

郑奕奏在舞台上的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别样的袅娜风流。他所饰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闺秀,即使在发黄的剧照中,也能看出他仪态端庄,神情从容淡定,自有一种气度,这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盖的,而是演员揣摩人物内心、再现人物风采的不凡的艺术才华的展现。

郑奕奏不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谈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戏迷中文人学子尤多,他们组成各种“扛奏团”给他捧场。所谓“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郑奕奏。

郑奕奏独步闽剧舞台一二十年,无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学,处处唱,流行于大街小巷,上海有名的唱片公司,竞相灌制郑奕奏的唱片,向海内外发行。

郑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独特,他的嗓音并不十分响亮,尤其在倒嗓之后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复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韵”,缠绵悱恻,哀怨婉转,配以衬词,一唱三叹,韵味无穷,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福建梅兰芳”,有“北梅南郑”之誉。

郑奕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郑奕奏必须不停地演出,日夜两场,加演饶出,有时还有通宵戏,如此旦旦而伐,终于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时“倒嗓”了。

在治疗过程中,有两个人对郑奕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庄质夫和翻译师爷郭治珠,即名医师郭云团胞弟。二人轮番为郑教读诗词书史、诸子百家等新旧文学,为他重登舞台做了有益的铺垫。

26岁以后,从善传奇班转到赛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莲》、《朱砂记》等青衣戏最受欢迎。

在闽剧的黄金时代,除郑奕奏外还涌现出许多名演员,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马秋官,还有傅亿浓、陈芝卿、黄荫雾,丑角唐秀山、林务夏、小生萧梦尘、李铭玉,老生张江水等,他们的熠熠光辉照亮了20世纪30年代的闽剧舞台。

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乐一旗两头羊”等班社。涌现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陈芝卿,傅亿侬,黄荫雾,林依豹,林芝芳,黄铭卿等也红极一时。

武生陈春轩,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1934年曾拍成无声**。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新国风等班社还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曾出版许多闽剧曲本和许多闽剧唱片。如郑奕奏的《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儿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亿侬的《王昭君、《刘智远》、《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窦氏女哭五更》,《嘉桂岭》;林依豹的《苏东坡游赤壁》;黄铭卿的《王莲莲拜香》;林亿媛的《劝同胞勿忘国耻》等。

1938年夏夜,闽剧艺人数百人在榕城举行抗日救亡火炬游行,个个手举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脚扎绑带。队伍从省府路出发,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站在第一排的有著名闽剧武生陈春轩、关传庚,剧作家林飞。

他们沿途用闽剧曲牌《孝顺歌》高唱:

为国家,为民族,去,去,去!去当兵

“七·七”事变后,福州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剧作者拿起笔杆当刀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时装戏。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与著名导演艺术家晋响亭,受聘到福州公余闽剧社教授女演员林琼,金谷兰演唱《芙蓉恨》和《醉生梦死》等戏。

每逢纪念日、游园会,郑奕奏就在“新生活促进会”礼堂义演,捐献寒衣,还在新舞台为“福州抗敌会”义演。黄荫雾还应邀到协和大学,为师生导演抗日斗争小戏《到民间去》。

新中国成立初,郑奕奏一度在外地教戏。后来50岁的郑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实验闽剧团,有了安身的岗位,教年轻演员演戏,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国家传授闽剧艺术。

除了教戏外,他也参加导演工作,《渔船花烛》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会演导演奖。1963年,郑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

1956年郑奕奏到北京开会,得以晤见梅兰芳,梅赠以照片并题诗:

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

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

1954年,发掘整理《炼印》,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林舒谦获剧本奖,晋响亭获导演奖,饰杨传林赶山,饰李动林务夏获一等演员奖;饰黄卞唐秀山获二等演员奖。

1955年,《炼印》由上海天马**制片厂拍成戏剧艺术片

从1953年至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福建简称“闽”,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省会福州。

 地理环境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壤,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南最长为530千米,西东最宽为480千米。全省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

 福建省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在西部和中部有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两列山脉及其支脉盘踞的地区,丘陵分布在山地外侧的沿河两岸和沿海地区。福建有四大平原,的是漳州平原,以下依次为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福建盆地多,镶嵌在山地中,一般面积不大,高差相距很大。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闽江为全省最长河流,全长577千米。

 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2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福建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其次有金门岛、琅岐岛、南日岛、三都岛等。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

 气候特征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背山面海,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 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福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福建夏长冬短,气温较高,热量丰富,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多在17C~21℃;雨量充沛,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400一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 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 热带气候。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

 行政区划

 福建省辖9个地级市、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含金门县)。其中地级市包括: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漳州市、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

 历史沿革

 早在上古时期,福建就有远古人类活动。福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与中原地区相比较为缓慢。到西周时期,福建才进入青铜时代。战国末年,闽越国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闽越国设置闽中郡,福建从此成为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域。汉高祖时闽越国复国。汉武帝派兵征伐闽越,灭闽越国后,将大批闽越人迁移到江淮一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大量入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福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隋灭南陈后,福建归隋;唐取代隋后,福建归唐。唐朝,福建属岭南道。唐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宋朝建立,福建的割据势力降宋。宋代在全国分15路,福建路是其中之一。宋朝在福建的统治比前朝有明显的改善,使福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宋朝推进海外贸易,泉州刺桐港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元代设“福建行中书省”,福建设省由此开始。元代福建民 族 矛 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多次爆发反元起义。

 明朝建立,福建归明。明朝设“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戚继光曾入闽抗倭。

 清军攻占福州,福建归清。郑成功领导抗清斗争。1661年,郑成功挥师东渡,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63年清政府派水师攻台,郑氏战败,归附清廷。清王朝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为全省军事、民政长官。

 近代福建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灾难深重,贫穷落后。福建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同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建,福建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年末,福建全省常住人口38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313万人,死亡人口2332万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1949万人,女性人口1890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312(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5周岁以上至65周岁以下(不含65周岁)的人口2892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324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240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436万人。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0974万人,占总人口的97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969万人,占总人口的2,16%,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他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宗教信仰

 福建省是宗教大省,现有5种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福建省宗教文化发达,许多古刹名寺蜚声海内外。福建省各教派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现象,是世界宗教的一大奇观。其中福建的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西晋之际佛教传人福建,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佛教在福建广泛传播,其发展持续不衰,对福建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福建省目前共有寺庙4300多座,僧尼12000人,居士约13万人。福建省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庙有20座。

 道教于东汉就开始传人福建地区,魏晋时得到发展。道教在福建的早期发展与福建名山大川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代,道教在福建发展达到鼎盛。福建道教目前共有宫观600多座,道士2600多人。

 元朝,意大利人在泉州设立刺桐教区,该教区教民大多数为外国侨民。元末,刺桐教区毁于战火。明朝,天主教再度传人。目前福建天主教共有教堂300多座,神职人员130多人,教徒近30万人。

 1839年基 督教传人福建,由于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冲突,发展比较缓慢。目前福建基 督教共有教堂1700多座,教牧人员1200多人,教徒47万人。

 唐朝伊斯兰教传人泉州。元代是福建伊斯兰教的鼎盛时期。目前伊斯兰教在福建有代表性的清真寺5座,最有名的是泉州清净寺。目前全省教徒有3000人。

 唐代摩尼教传人福建,元代在福建十分盛行,明代后逐渐被其他宗教融合。全国摩尼教遗存极少,大都在福建。

 交通状况

 福建省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

 福建铁路由峰福线、鹰厦线、赣龙线、福马线等组成,由南昌铁路局管理。2015年6月28日,省内首条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高速铁路——啥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截至2015年年底,福建铁路营业里程319653千米。

 全省公路累计通车里程104585千米。截至201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175千米,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主骨架,有78个、93%的县城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千米334千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福建可供5万~10万吨轮船通航的港湾有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港、东山湾等处。福建港口建设突飞猛进,沿海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的泊位42个,先后开通了50多条国际航线,福州、厦门港区跻身全国吞吐量前10名的大港行列,

 省内有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两个干线机场,以及武夷山、晋江、连城、沙县4个支线机场,开辟通往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超过200条。

 自然资源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含矿床、矿点及矿化点)。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7667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了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半。福建林区为全国六大林区之一,可分为中西部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 热带季风雨林区。

 福建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以亚 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全省有高等植物470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南方红豆杉、水松、伯乐树、银杏、苏铁、四川苏铁、台湾苏铁被列入国家1级保护植物。

 福建省有脊椎动物1647种,其中哺乳动物120种、鸟类543种、两栖类46种、爬行类123种、鱼类815种,已定名的昆虫有50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59种,包括猕猴、短尾猴、毛冠鹿、云豹、金猫、大灵猫、小灵猫等。

 文化艺术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地方戏曲之一,是现存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闽剧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

 闽剧现存传统剧目1300多种,较有影响的为《炼印》《衩头风》《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及现代戏《海上渔歌》等。《炼印》已摄制成影片。2006年5月20日,由福州闽剧院申报的“福州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唐宋以来非常活跃。漳浦剪纸以构图丰满匀称、对称平衡、线条连贯简练、连接自然、细腻雅致著称;在表现手法上,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和阴剪互为补充,密切配合,整个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具有强烈的工艺装饰效果。2010年漳浦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特产美食

 福建是多茶类产区,有着上千年的茶文化历史。福建茶叶最的是乌龙茶,其主要代表是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岩茶。

 福建水果有柑橘、龙眼、荔枝、橄榄、枇杷、香蕉。龙眼是福建省特产水果,果肉乳白色,半透明,汁多质细,味甜品优,营养丰富。

 福建鲜花有漳州水仙花,其开花期长,芬芳清郁,绰约高雅。

 福建传统手工艺品有福州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厦门珠绣、泉州木偶头、漳州彩塑等。

 闽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由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地方风味菜组成,闽菜以闽东和闽南风味为代表。闽菜讲究刀工巧妙+美观人味;汤菜众多,千变万化;调味精准,独特奇异;烹调考究,工艺细腻。代表菜包括佛跳墙、西施舌、鸡汤汆海蚌、鸡蓉金丝笋、红烧通心鳗、沙茶闷鸭块等。

 福建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善用调味料,风格各异。小吃主要有锅边糊、肉燕、鱼丸、马蹄糕、土笋冻、蚝仔煎等。

 民俗风情

 福建省特有的民俗和节庆包括“食福…‘走水尪”“扛酒节”“拗九节”“百壶宴”、北团“游大粽”、福建妈祖节、抢酒节、护鱼习俗、崇蛇习俗、延平蛙崇拜民俗等。

 福建妈祖节:妈祖原名林默,宋朝人,她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人们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福建妈祖节时间为4月25日、10月4日,地点在妈祖的故乡——莆田市湄洲岛。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会、工艺品展销活动,还有民间歌舞表演、品尝闽菜等活动。

 茶文化习俗:福建人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很多地方人们都已形成了早上和晚上都饮茶的习惯。福建人讲究茶艺,其中乌龙茶茶艺有36道。由茶演变来的茶礼,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包括民间茶礼、以茶祭祀、民族茶风、以茶为药等。福建人讲究以茶待客;民间常以茶作祭天祀祖的贡品;畲族人喜欢唱采茶山歌,祭祖、婚礼皆离不开茶。回族重视茶的保健功效,喜欢喝“八宝盖碗茶”。老茶区的村民们还积累了饮茶健身及祛病的经验。

 旅游资源

 福建省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全省有世界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风景名胜区18处,自然保护区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处。世界遗产有:武夷山、福建土楼、中国丹霞(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有: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州、福州、漳州、长汀。

 福建为促进旅游发展,建设了四大旅游片区。福莆宁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以福州为中心,涵盖莆田、宁德、平潭;厦漳泉滨海闽南文化度假区:以厦门为中心,涵盖漳州、泉州地区;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武夷山为中心,涵盖南平、三明地区;闽西南客家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龙岩市为中心,涵盖漳州、三明部分地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275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