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晚春的翻译

元稹晚春的翻译,第1张

晚春

作者:元稹

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

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

白天里四下安静,门帘稀疏,燕子的叫声频频响起,一双双麻雀在台阶上斗来斗去掀起了尘埃;

太阳落山时,柴门随风的吹动自己关上了,花儿落尽了也没看见有人来去。

柴扉,柴门,指极简陋的门。描写村野清幽宁静的环境。日暮时分,应该是人归掩门之时,但是却不见归人,柴门只是随着风的吹动而自动掩了起来;花开应当有人欣赏,可是花儿落尽也不见有人。两句虽都意在写“静”的境界,但表面却不见一个“静”字,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所追求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理想境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系列:宋词三百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争,使劲、抢著。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著渡,

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描绘了秋天傍晚江上的景色。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归巢的鸟儿”、“斜阳”、“芦苇”等自然元素,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这些自然元素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景色,也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和放松。

其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诗中的“双翅一翻”和“斜阳里”等词语都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些词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归巢的鸟儿”、“斜阳”、“芦苇”等自然元素,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总的来说,《秋晚的江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行船靠在烟雾朦胧的江边,小舟过夜,夕阳西下,我心里耿天耿增添了新的愁绪,放眼望野旷是那么宽阔,远处天边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夜幕垂下一轮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与真人离的那么近,好像就在身边

编辑于 2019-12-12

查看全部28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宿建德江》全诗意思是什么?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原文: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扩展资料:

赏析: 首句写游历,次句写傍晚时的心情,后两句写景。首句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引出次句中的“愁”。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笼罩的小洲边,这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就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准备。 因为“日暮”,所以要停泊,因为日暮,所以雾气笼罩。更是因为日暮,停下游历的心,转向“愁”,诗人隐居鹿门山多年,得不到举荐,游历结交名人高官,却得不到出仕做官的机会。 进京参加科举而不中,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仍然没有出仕,无奈之下,寄情于山水,漫游吴越,来到建德江。到了傍晚时分,怀才不遇的忧愁又涌上了心头。宋人刘辰翁说:“新”字妙。这个“愁”,不是此刻才产生,是漫游中一直伴随着诗人,游览山水后,忧愁再次涌现。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旷”和“低”是相互映衬的,因为原野空旷,所以天显得低,“低”字从“旷”宇生出。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清澈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清”和“近”也是相互映衬的,因为江水清澈,所以水中月显得近,“近”字从“清”字生出。 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只有天,树,江,月相伴。故云“客愁新”也。 “低”,“近”就是宋代人所说的诗眼。两字既写出了景色,又突出了诗人的心情。这首诗自然流露出情景相生,景色与心情俱为一体的境界。原野茫茫、江水悠悠、树与天接,孤舟明月,展示的是一片孤寂的景色。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788赞·10,563浏览2019-08-07

《宿建德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55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