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首爵士风格的钢琴曲

求几首爵士风格的钢琴曲,第1张

The Crave是Jelly Roll Morton的曲子(就是**里那个黑人钢琴手)。有人说属于Ragtime的爵士,但到现在我听过的Ragtime钢琴曲大都节奏虽快但不像The Crave那种略带拉丁的感觉,而是比较轻快俏皮。最典型的The Entertainer。

还是推荐首Billy Taylor的I Wish I Knew How It Would Feel To Be Free

很经典的爵士。本想贴出试听网页的,但莫名其妙的审核让人很头疼。无奈~

你可以去diymusic里搜Billy Taylor,里面试听就这一首。

Billy Taylor有不少很好听的作品都是重奏(钢琴+贝司+鼓)比如CAG、Titoro等。不过这大师的音频网上却不多。感兴趣到Youtube去搜搜视频,我看过有CAG和Titoro的现场,很爽。

一提起Jazz小提琴人们都会联想到Stephane Grappelli,这位多产的一代Jazz小提琴宗师在他漫长的音乐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音乐遗产,为Jazz小提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7年12月1日,这位大师因疝气病症辞世,享年八十九岁。

Stephane Grappelli 1908年1月26日生于法国巴黎,三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一战时曾经被送进孤儿院,战后才和他父亲搬进了巴黎一所公寓。开始时学键盘乐器,10岁那年看上了小提琴,然后非常努力学习小提琴技术,15岁便在巴黎街头演奏小提琴,20岁时加入了巴黎舞蹈乐团演奏小提琴。由于经常巡回演出,那时就听到一些Jazz,然后偿试着把它们加进古典曲目里。之后他看上了钢琴并弹了四年钢琴,听朋友劝告后又开始演奏小提琴,Grappelli同许多的爵土大师一样是通过自学成材的。

1924年到1928年期间,Grappelli进入了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33年在法国南部一个小咖啡馆里认识了比利时的吉他大师Diango Reinhardt。这也是他事业的转折点,他们在音乐上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并组成了五重奏组开始演奏Jazz。在1933年到1939年期间,他们演出并录制大量的作品,成为了欧洲Jazz的代表,他们一直到二战爆发才分手。之后Grappelli在伦敦找到了新的伙伴,年轻的钢琴家George Shearing,两人的新乐队一直工作到大战的结束。

在五六十年代,Grappelli在欧洲各地的俱乐部里演出,Grappelli在欧洲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在爵士乐的故乡美国,人们对于他仍然是知之甚少。直到70年代他才开始了他定期的全球巡回演出,才真正让美国的爵士乐迷亲眼见到了这位摇摆乐时代的小提琴大师的风采。也正是从70年代起,人们才开始接受并喜爱上这位大师的音乐,他的定期环球巡演成为了人们谈论的话题。

Grappelli技艺超群,视野开阔,在他超过70年的演奏生涯里前后和很多大师和高手有过广泛的合作,例如古典小提琴家Yehudi Menuhin,颤音琴大师 Gary Burton,小提琴大师帕尔曼,Jazz钢琴大师Duke Ellington,Oscar Peterson,小提琴手Jean-Luc ponty, Jazz钢琴天才Michel Petrucciani等,并出版发行了大量唱片

Stephane Grappelli的演奏具有很独特的摇摆风格,活泼的跳弓,迷人的颤音,以及连续上行的滑音极具歌唱性,有如黄莺出谷般婉转。我很喜欢听法国老头的东西,写意的乐风风趣幽默,自由即兴的音符又略带一丝揶揄之味,你会在他美妙的小提琴音下漫漫沉醉。

在他77年的音乐生涯中将小提琴创新的应用在了爵士乐中,这一创举给后来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带来了许多灵感。1997年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George Mraz

低音提琴手,George Mraz是捷克人,他曾是著名的奥斯卡彼得生三重奏、泰德琼斯三重奏和汤米富拉纳根三重奏的中坚人物,在当代爵士乐坛的地位和知名度都是少有人能比的。

Roy Haynes

鼓手为洛伊.汉斯(Roy Haynes)

Michel Petrucciani

热爱爵士乐的朋友,凡是听过了法国爵士钢琴家米榭‧派卓契亚尼( Michel Petrucciani )的钢琴独奏,大概都不会忘怀从他弹奏的史坦威钢琴中,流泄出来的美好音符,与那种聆听过后,性灵彷佛被重新洗涤的悸动感吧!就拿一九九七年二月德国法兰克福现场的「 Solo Live 」专辑为例,每一段乐句都倾诉着一种情绪,一个故事,若将这些美好的片段全部组合起来,你听到的是,更像是吟游诗人( troubadour )以钢琴说书:米榭的左手先往低音走去,复又往高音攀升,制造如陀螺般回旋不已的流畅爬音,他的右手,则快速反复地弹奏琴键,似是批注,似是评论,有时,更像是浪漫地朗诵诗词,从细微的琴音吟颂中,我们听到的,不单是音色质地( tonal qualities )巧妙的变化,更是米榭以钢琴吟唱诗歌的极致表现。

萨克斯风手查理斯‧洛依德( Charles Lloyd )说,米榭‧派卓契亚尼是钢琴的化身( the avatar of piano ),一点都不为过。

这位钢琴化身,却拥有人世间最残酷的缺陷。米榭‧派卓契亚尼天生罹患成骨不全症,也就是台湾俗称的玻璃娃,由于基因异常的关系,抑制了他的骨骼生长,不但行动不便,视力、听力也大受影响。终其一生,米榭只长到三呎高,五十磅重,身高体重都不及成年人的一半,他不但须要辅助器才能控制钢琴踏板,连走路都备觉吃力,常常得靠别人抱着他上下台。若仔细看他现场演出的 DVD ,不难发现米榭演奏时,左手已经变形,手掌,手腕都往内倾斜,令人不禁想问,米榭究竟如何超越残障之躯,编织出震撼力如此强大的音乐篇章?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的米榭,家里经营唱片行。他从小浸*于爵士音乐中,与父兄组成三重奏,在南方附近的城市演出。耳濡目染的关系,米榭年幼时就开始学习钢琴,生长于法国之故,老师教的自然是古典音乐,但他对爵士乐的兴趣更为浓厚。由于残障的关系,他并不能像其它的孩子一样出外玩耍,总是待在家中不停地练习钢琴,或是等着哥哥从楼下的唱片行带几张唱片上来听。或许是因为父亲偏好摇摆味道浓厚的音乐,米榭曾经很自豪的说,曾有一段时光,他可以将吉他手 Wes Montgomery 至少十来首的作品独奏旋律倒背如流。

一九八二年的瑞士蒙特娄音乐节,复出的洛依德偕同米榭、贝斯手 Palle Danielsson (后来成为米榭单飞后,现场演出的固定成员之一)、鼓手 Son Ship Theus 组成四重奏,以洛依德的作品「 The Call 」作为开场,那气势不凡的萨克斯风独奏开场,证明了洛依德宝刀未老,虽然继承了后期约翰‧科川( John Coltrane )的调式演奏( modal playing )与高亢快速的即兴乐句,但洛依德从来没有忘记「作球」让他的节奏组合,特别是米榭,有亮眼的表现机会。米榭在此充分展现他的威力弹法( power play ),略带异国情调(主要由五声音阶构成)的和弦重击在琴键上,然后是快速爬音,与洛依德那时而嘶吼、时而咆哮,气魄与力道十足的萨克斯风音色互为搭配,将现场气氛带到了最高点。

复出的洛依德四重奏在蒙特娄音乐节大放异彩,名声远播,美国的唱片界很快就注意到米榭的风采。一九八三年,原美国新港爵士音乐节的筹办者,也是知名的音乐制作人 George Wein ,为二十一岁的米榭在纽约卡内基厅的钢琴独奏(这场演出是 Kool Jazz 音乐节的节目之一)作现场录音,隔年发行专辑「一百颗心」( 100 Hearts )。

「一百颗心」可能是最受乐迷称颂的专辑。在这张专辑中,米榭充分展现了他钢琴独奏的魅力。此时的米榭,不但摆脱了早期受 Bill Evans 的影响,更青出于蓝地,将钢琴的诗意风格提升至另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如此年轻但却早熟,天资聪颖却又异常敏感的米榭,不顾一切地,忘情地演出,那肉体的病痛,早已升华为对于美好事物的歌颂,时间在此停格,只有那随着意识之流翩翩飞舞的琴音,清晰地回映在听众的脑海中。那是你听过之后,绝对不会忘记的音符,因为他不再是用「双手」,而是用「心」在演奏!被誉为「美之使徒」的英国诗人约翰‧济慈( John Keats ),曾经写过一首名为「 A Thing of Beauty 」的诗:

一件美的事物就是一份永恒的喜悦: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

它会越来越令人喜爱;它将永不

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

落入虚无;且仍将为我们提供

Pass into nothingness; but still will keep

一个祥和的庇所,和一场安眠

A bower quiet for us, and a sleep

充满了甜美的梦,健康与平静的呼吸

Full of sweet dreams, and health, and quiet breathing

济慈以诗作颂赞生命美好时,身患当时无药可救的肺结核。然而,济慈与米榭一样,不惧死亡威胁,全心投入创作,或以文字,或以音符,让世人感受他们发自心底深处,最喜悦的,最明亮的,对于美感的见证。「一百颗心」专辑中的同名曲,是整张专辑的最高潮,当时正在阅读科川传记的米榭,选择以科川的名曲「 My Favorite Things 」部分和弦作为左手弹奏的基础。曲子一开始,米榭先反复弹奏同样的和弦,将故事铺陈开来,然后进入右手即兴,再左右合奏,每一小节的即兴篇章,乍听之下似乎神似,却如小火炖煮,音乐的味道开始产生细微变化,每一次的峰回路转,都在诉说一个故事(「一百颗心」刚好由一百个小节所构成),米榭以琴音押声韵,扮演着吟游诗人的角色,为听众敞开玄妙的意识之门。弹到末了,米榭的左手,仅简单地交替弹着两个和弦,右手弹奏的高音则与口哨合而为一,那是整首曲子的最高潮:米榭,爵士钢琴的守护天使,邀请深深入迷的听众,一同走进即兴音乐的应许之地。

「一百颗心」发行之后,米榭开始与「蓝调之音」唱片公司合作,参与了一九八五年「蓝调之音」唱片公司东山再起的音乐盛会,与洛依德同台演出「 The Blessing 」、「 Tone Poem 」、「 Lady Day 」、「 El Encanto 」等四首曲子。「蓝调之夜」( One Night with Blue Note ) DVD 收录了其中的「 Tone Poem 」,米榭带劲的钢琴弹奏,引出了色彩缤纷的拉丁旋律,洛依德一百八十度上下摇动的肢体,略带夸张地吹奏萨克斯风,音乐仍是一贯地正点,由米榭以琴音加以润饰。镜头下的米榭,全身浸满大汗,双眼微微阖闭,他自信满满地反复右手的单音,一段即兴变化后,又回到主要的旋律,充分展现大将之风。 Cecil McBee 此时也是不惶多让,旋律性十足的贝斯,响应着米榭「丢」出来的,律动感十足的音乐。

九○年以后,米榭与法国唱片公司 Dreyfus 签约,陆续发行了许多专辑,大部分为现场演出,极受好评。此一时期的作品,仍以钢琴独奏及三重奏最具特色。其中又以德国现场「 Solo Live 」和巴黎香榭里剧院的现场演出最为脍炙人口。此时米榭的三重奏组合已经换了乐手,但新加入的 Anthony Jackson (低音贝斯)与 Steve Gadd (鼓)等乐手,为米榭的诗意风格,注入了一些更为活泼的元素。然而,此时米榭的身体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一九九九年一月六日,米榭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市曼哈顿,享年三十六岁。

综观米榭一生,成长于法国,走红于北美。早在猫头鹰唱片时期,他就已经与美国重要乐手合作过。与洛依德的戏剧化邂逅,更奠定了他在乐坛的地位。刚过二十岁不久,米榭就已经录制了足以流传后世的不朽专辑「一百颗心」。全世界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年轻的爵士钢琴手能比他更幸运,但可能也没有任何一个乐手比他的命运更为坎坷。

每当米榭的琴音响起,不论身在何处,那永恒之美,就如渥兹华斯笔下的金色水仙,总是在我心海中摇曳起舞,满溢着悦。

《爱乐之城》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pysf 

作者相关简介

《爱乐之城》是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瑞恩·高斯林、艾玛·斯通、约翰·传奇、罗丝玛丽·德薇特、芬·维特洛克、水野索诺娅、J·K·西蒙斯主演的喜剧歌舞片,于2016年12月16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2017年《爱乐之城》获得第74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57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