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的介绍

中国节日的介绍,第1张

  中国传统节日一览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而在《东京梦华录》里,我们看到除夕的庆祝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上面说: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

  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虾铜甲装将军。用镇

  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

  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士庶之家,围炉团

  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傩仪,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时没法现场转播,也拍不成**,

  诚是憾事。

  附:七夕话乞巧节

  昨天是旧历的七月七日,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话虽如此,但这个传说却以其凄美感人,长久以来在我国普通老百姓里流传。

  有人说,七月七日这天应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她表现了古代相爱的男女之间

  淳朴,真挚和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爱情。。但也许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

  看来,隔着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颈长望,既不现实,挑着一对“电灯泡”孩子一

  年一度的匆匆相会,也实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聋的酒吧间里,扭啊扭,或

  者春风一度,各别东西,来得实惠,刺激,又不负责任。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

  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

  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

  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

  (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而那种“杯水主义”,除了感官的一时享受

  以外,实在不能谈到多少精神价值。

  早在汉代,《大载礼记·夏小正》就说:“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也就

  是说,至少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以七月显得

  最为突出。《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外孙。”,也就是天孙的由来。

  《星经》:则说“牵牛,名天关。”,牵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则是后来转义。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

  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个传说可能起源在更早的东汉。

  清末王湘绮的诗里写到:

  “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簪花总不语。”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问题,而更向往的是:

  “春来江上霞如绮,锦水鸳鸯不独飞。”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

  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

  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

  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

  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

  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

  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

  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

  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

  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铺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

  ‘乞巧’。”。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

  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

  动更丰富多彩了。

  我喜欢乞巧节,她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启迪

  智慧和勾起对爱情遐想的节日。

  原注:“磨喝乐”本佛经“摩侯罗”。

1集:梦的呼唤八岐猛白鸟琴乃白鸟明日香塔马六介大斗刚逢须芹北河麻衣[学生会长]。

2集:异界[黄泉之国苇原之国]岳土佐久夜御名方卑弥呼[根之国巫师]。

3集:分离的朋友轲遇突智天照大神。

4集:这世界的情势[须佐之男][铜崛村]黑森村户粟大已贵麟。

5集:袭击[结界消失]禾里。

6集:四圣兽[蓬莱山]。

7集:对决的城寨[甘土玉反魂术]。

8集:无忧无虑的时候[回到现实世界]。

9集:必须去保护的东西[黄泉路救琴乃灵魂回魂之术]。

10集:黄泉比良坂[冥河河滩牛头马面]。

11集:勇猛的生命[雾之谷保护之玉]两方对决。

12集:两个灵魂[最后的对决]。

13集:蓝之勾玉

14集:朱之殉情

15集:琥珀之追忆

16集:翡翠的诱惑

17集:绯色的邂逅

  1、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2],烽火入咸阳[3]。征师屯广武[4],分兵救朔方[5]。严秋筋竿劲[6],虏阵精且强[7]。天子按剑怒[8],使者遥相望[9]。雁行缘石径[10],鱼贯度飞梁[11]。箫鼓流汉思[12],旌甲被胡霜[13]。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14]。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1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16]。

  2、蔡琰,即蔡文姬

  悲愤诗

  其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上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胆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徵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年,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其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羗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3、岑参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4、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5、陈陶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6、杜甫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1,立国自有疆2。苟能制侵陵3,岂在多杀伤。

  7、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ji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8、李白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9、李颀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10、柳中庸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②。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11、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

  卢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

  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12、卢思道

  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13、王褒

  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14、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5、王维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17、徐陵

  关山月·关山三五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疎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8、许浑

  塞下曲·夜战桑乾北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9、薛道衡

  出塞·边庭烽火惊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鴈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遶胡营。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出塞·高秋白露团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20、严武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21、杨广,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22、张蠙

  登单于台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23、祖咏

  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24、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5、李贺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篇一:《代出自蓟北门行》

作者: 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篇二:《逢入京使》

作者: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篇三:《碛中作》

作者: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篇四:《饮马长城窟行》

作者: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篇五:《陇西行》

作者: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篇六:《前出塞》

作者: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篇七:《塞下曲》

作者: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篇八:《蓟中作》

作者: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篇八:《营州歌》

作者: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篇九:《关山月》

作者: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篇十:《雁门太守行》

作者: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篇十一:《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篇十二:《渡河北》

作者: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篇十三:《从军行》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十四:《军城早秋》

作者: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篇十五:《出塞》

作者: 薛道衡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

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柳城擒冒顿。

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篇十六:《饮马长城窟行》

作者: 杨广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篇十七:《登单于台》

作者: 张蠙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篇十八:《幽州夜饮》

作者: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篇十九:《望蓟门》

作者: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篇二十:《悲愤诗》

作者: 蔡琰

其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上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胆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徵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年,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91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6
下一篇2023-1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