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简介

肖邦的简介,第1张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萧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萧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萧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萧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2],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3]。1829年萧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后,萧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萧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萧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萧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萧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萧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萧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与乔治·桑的恋情

乔治·桑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英年早逝

华沙圣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脏(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萧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参见瓜分波兰)。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肖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1829年肖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肖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肖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肖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

[编辑] 代表作品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为了纪念肖邦,波兰华沙每五年举行一次肖邦钢琴大赛。

自肖邦逝世后,以下以其名命名:

小行星肖邦3784(Asteroid 3784 Chopin)

华沙-奥肯切弗里德里克·肖邦国际机场

求《亲爱的 翻译官》高清全集百度云下载

参考后面链接:http://broadcastsendianyingcom/#Hunan

satellite TV: every night about 19:35 broadcast, time for Sunday to Thursday night broadcast two sets, Saturday night broadcast a set of Friday night That is a week to update the 12 set it

  凡尔赛玫瑰 I

  所谓的《凡尔赛玫瑰》,其实是一部日本少女漫画,和《尼罗河女儿》一样是古董级的作品了,但着实很迷人倒是真的。

  我不是个很熟悉欧洲历史的人,但对欧洲近代史上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却很感兴趣。其中的法国大革命还有之后的乱世,什么三级会议、雅各宾派、雾月政变、热月政变之类的,最早是在历史教材上看到的。年少时觉得这段历史很烦,一会儿共和,一会儿复辟,闹个没完没了,前前后后有数十年。(从1789年三级会议到最后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我不确定具体年份)

  但无可否认,即使经过如此诸多次的反复,法国大革命仍是极为彻底的一次革命,彻底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社会体系,不能不说是一次社会的伟大进步。相较英国,虽然革命早于法国大革命,也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但他们终究没有取消君主制(来了个君主立宪),走了个斯图亚特,又来了个汉诺威(后来改称温莎,乃当今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家族是也)。前脚走了一只狼,后脚近来一头虎,不过好家在资产阶级立了个宪法,彻底限制了王权。但这代表了资产阶级对封建领主的妥协,可怜流了那么多血的英国人民,到头来居然还要把那个让他们流血的皇室当佛一样地供着。不但换了个系统压迫他们,而且老系统也要剥削他们。老实说,这和君主专制时代的情况也没有很大不同嘛!

  (NB其实共和制后的英国,在二战前,普通民众的生活依然相当地艰苦,看看《雾都孤儿》,心里就会对此有所感触。二战后,普通人们的生活水平才得到了质的改变。)

  法国大革命发生时代,统治法国——这个在西欧乃至整个欧洲都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大国——的家族被称作“波旁王朝”。其实这个王朝最伟大的杰作,是一个和中国圆明园有得一拼的、西方宫殿建筑中的第一瑰宝——凡尔赛宫。

  没错,自自恋成性的法王路易十四(此君自称“太阳王”,有点像乾隆自称“十全老人”那样,有些好笑。不过伟大的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很多作品倒是以此君统治的时代为背景的,比如《三个火枪手》就写了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的事儿,因为有奥地利的安娜嘛——此女乃是路易十四的老妈),在距巴黎20公里处修建了凡尔赛宫,也就是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代的法国王宫和政治中心。这个宫殿耗费了法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是统治阶级骄奢*逸的象征。以国王夫妇为首的贵族们,在这里夜夜笙歌,不理民间事。

  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在法王路易十六时代(也就是《凡尔赛玫瑰》所处的时代),这个国家的两千多万人口,被分为三个等级(后来的“三级会议”,也就是这三个阶层的代表共商国事的大会)。第一等级的便是僧侣——天主教的神父修士之类的人(此时的法国天主教会是隶属罗马教廷管辖的),第二等级便是贵族。这两个阶层,只占据了法国4%的人口,却占有了大部分的财富,终日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第三阶层的平民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是社会的底层,占法国人口的96%。

  《凡尔赛玫瑰》的故事,便开始在这样一个蕴藏着尖锐阶级矛盾的时代里展开。故事的女主角Oscar Francois de Jarjays(在大革命前,姓氏前带de这个字的,便是贵族;但在今天,法国已经没有贵族,名字有没有这个de,只不过与个人的家族史有关),出生于公元1755年的圣诞节,家族是世代保卫王室的军人家庭兼大贵族。因为没有儿子,其父便将最小的女儿当儿子养,并给她取了这样一个纯男性的名字(奥斯卡和弗朗索瓦,都是很普通的男性名字)。

  Oscar,容貌出众,家世显赫。她是凡尔赛的明星,无数贵族男女为她的绝世容颜和气质着迷(看看漫画中多少怀春少女紧盯着她的背影就知道了)。她的个性很鲜明,也很擅长接收新鲜事物,是个聪明而又刚强的人。她从小就女扮男装,身边的贴身仆人也是个男的(Oscar的老爹当年到底在想些什么啊……一个男仆跟在女主人身后,感觉……)。不过好玩的是,她从不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特殊魅力吸引甚至挑逗身边的人。

  Oscar是个虚构的人物,但作者有意把她放进大时代背景中,她身边的很多人物都是了解法国大革命史的人所熟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玛丽·安托内特(Marie Antoinette),此女乃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女王玛丽亚·泰蕾莎(Maria Theresa)的第十五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女儿。

  关于哈布斯堡王朝,它是欧洲最古老的王室之一。为了读《凡尔赛玫瑰》,我特意去查了一些欧洲古代史的资料,发觉我最熟悉的英国王室居然可以算是欧洲王室中血统最单纯的了(笑……)。自诺曼底大公征服者威廉(Conqueror William)以下,虽然王朝改过N次名,但总归还是一个家族的血统传递下来的。

  要了解欧洲王室,首先就要记得,这群有着blue blood的家伙,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也有复杂的敌对关系,搞清楚这些,基本上古代史就差不多了。比如,西班牙最早的统治者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支,后来这个家族血统灭绝,便由波旁王朝的西班牙支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今天的西班牙皇室,仍是这个古老的波旁家族的后裔。

  所谓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其实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支系。因为Maria Theresa的父亲只有女儿的关系,所以招赘的女婿洛林公爵便于Theresa一起成为了奥地利的统治者。伟大的奥地利女王Theresa,为她的丈夫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Theresa的父亲便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这个称呼不能传给女性后裔,只能传给旁系的家族男性后裔,但Theresa是个超级有手腕的女人,她到底抢回了这个头衔)。洛林公爵于是将妻子的姓氏与自己的姓氏加在一起,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这个家族统治的地域,包括今天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等等(它就是日后的奥匈帝国的前身,看过《茜茜公主》或者了解一战史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国家才对)。

  Marie Antoinette结婚前的德语名字当然不叫这个,这是婚后的法语名。不过这位王后虽然美丽,但是却没什么脑筋,更没受过什么教育,一点也没继承到她母亲的头脑和智慧。她甚至连法语都说不好,更爱说德语(用日耳曼语的规则说罗曼语……)——这是高傲的法国人民无法容忍的事(Oscar该不会为了Antoinette能听懂而跟她说德语吧?)。十四岁时(1770年)她为了奥法两国之间的和平协定而和亲到法国(Antoinette是1755年出生,与Oscar同龄),也就在这时,Oscar成了保护当时身为王太子妃的Marie的禁卫队队长,军阶上尉。

  Oscar的父亲是个老顽固的保皇派,从小就教育女儿(Oscar当时才11岁啊……那个年代的人还真是早熟哩)要以保护皇室为己任,更要一辈子守护自奥地利远嫁过来的Antoinette,而Oscar也以此为目标。同是十四岁,因为是女孩,Oscar尚未从士官学校毕业就已被破格选为Antoinette的护卫。从那时起,Oscar就披上戎装,直到死都身着战袍,她实现了一个军人最高的境界“马革裹尸”。

  因为年龄相仿,关系又亲近,很快Oscar就成了Antoinette的好友。而在Antoinette成为法国王后之后,她也将Oscar提升为皇宫禁卫队的连队长(军阶上校,后来因为项链事件有功,才升为准将)。也正因此,日后Antoinette被人陷害成同性恋的时候,男装的Oscar就成了这件事最有力的证据。

  《凡尔赛玫瑰》中,人们对Oscar性别的认知是很有趣的,虽然Oscar从未隐藏她的女性身份,但仍旧只有在凡尔赛宫出入的贵族们和Oscar的手下们知道她是个女的(就连使王室声誉一败涂地的“项链事件”的主谋Jeanne的丈夫Nicolas,都是在加入禁卫队后才知道顶头上司是个年轻姑娘),比如说Oscar指挥负责三级会议安全的部队时,便被一群不知就里的平民女子围住并大叫“队长是个美男子”。我想一来是Oscar是穿军装的,二来是因为那时代女性地位很低,像Oscar这样最后军阶是准将的女军人就更是惊世骇俗了——所以,不认识她的人都会假定她是个男的。就连跟她有过N面之缘的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此君乃是激进派的革命分子,雅各宾派的头,擅长搞“白色恐怖”),恐怕也是最后读过了Jeanne的“回忆录”后才知道这位从初见面就令他惊艳不已的“最帅气的禁卫队员”原来是个美丽女子吧!

  漫画中另一段有趣的情节是说Oscar在三级会议的会场上第一次见到了罗伯斯庇尔的手下、日后号称“死亡大天使”的St Just的时候,因为对方美艳的容貌而误认为他是个女扮男装(与她自己一样)的人。但后来却知道St Just是个货真价实的男的……这两个人给人的感觉倒是倒错的。Oscar明明是个女人,但人们总认为她是个男的;St Just是个男人,却被身为女人的Oscar错认为女人……这个对比可真是太有趣了。

  这么说吧,Oscar兼具了男性与女性的美,无论从外貌还是气质。外貌上,军装打扮的她是个帅气的军人,令凡尔赛的贵妇们如痴如醉;唯一一次女装扮相,吸引住了全凡尔赛贵族男子的眼光。气质上,前半段的Oscar更像个少年,豪爽、开朗、热心也富有正义感,行事准则完全是一个男人的感觉。到了后半段,Oscar逐渐拥有了成熟女性的气质,她的压抑和对爱情的挣扎和向往,是一个真正女性的感觉,但仍不乏军人特有、也是那个时代贵族女性缺乏的英气和刚性。但也许因为她不曾否认自己的性别,但在整部漫画出场的人物中,女性把她当男人爱,而男人则是把她当成一个完整的女人来爱。

  凡尔赛宫里好像有个“Oscar亲卫队”,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fan club”,由出入宫廷的名媛淑女们组成。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提及,但从漫画中我们却可以感觉到这一点。比如说Oscar唯一一次穿上正式的男装礼服与Antoinette共舞时,全凡尔赛的贵妇们都咬牙切齿地说Antoinette抢走了她们的Oscar;而Oscar为了捉拿黑骑士而连续N晚去各个贵族家舞会守株待兔时,参加舞会的女性数目便猛然增多,本想猎艳的其他贵族们在看到Oscar的时候也都自知没机会放弃了猎艳。当我看到这里时,真是觉得好笑极了……女扮男装的Oscar可真是女性杀手啊!的确她做到了大小通吃,年轻的诸如Charlott和Rosalie,年老的诸如Oscar的奶娘……就连Rosalie的老公Bernard(这人也是罗伯斯庇尔的得力手下,是个名记者)都对Oscar吃醋不已,还说什么如果Oscar是男人的话就一定要和她决斗……

  在男人方面,Oscar同样大小通吃,甚至年纪比她小26岁、不到8岁就去世了的法国王太子,也就是Antoinette的长子Louis Joseph殿下,都对她情有独钟,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对她念念不忘(若不是知道他只是单纯地将她当成个保姆似的人物来喜欢的话,这个情节还真是暧昧得可怕哦)。

  更别说Oscar的手下、法国卫兵队第二团第一班的Alain de Soissons了。此人乃是个小贵族,一开始倒是很讨厌身为他的上司、又是大贵族女儿的Oscar的,但后来仍是被Oscar迷住(或者说他爱上她了)。在Oscar死后,他拿起了Oscar的佩剑,继承了她的志愿继续为法国的“平等、自由、博爱”而奋斗。他后来是拿破仑的得力手下,功成名就,却因为对Oscar念念不忘而拒绝了与拿破仑妹妹的婚事。可见,Oscar这个女人对男人的魔力有多么的大了……

  很有趣,Oscar唯一一次女装扮相是匿名出现在凡尔赛宫的,可以说凡尔赛的贵族们是没有真正见到过女装的Oscar的。但在Oscar父亲举办的Oscar的订婚宴会上,几乎全凡尔赛的未婚贵族都出席了——一来是为了看看女装的Oscar,二来则是求婚来了。当然Oscar很不给面子的穿着军装出席了……可见Oscar即使只穿着男装,仍然对男性们有着可怕的杀伤力。

  其实本部漫画里最重要的两位男性角色之前没有被提到的,一位就是Oscar的初恋、Antoinette的情人,瑞典伯爵Hans Axel Von Fersen(此人乃是真实历史人物);另一位则是Oscar的贴身男仆Andre。

  老实说我不喜欢Andre这个人,虽然我知道欣赏他的人很多。但对我来讲,无论男女,一个人,如果仅甘心做另一个人的影子,以另一个人的目标为目标的,对方就是自己全部的世界——毫无自己的个性而言,完全是个附属品的话,是毫无魅力的。但我还是觉得,Oscar的父亲最大的失策,就是给女儿找了个男人当仆人……如果是个女仆,即使会被当成同性恋也比Oscar最后的悲剧命运来得好吧?更何况Oscar虽然跟女人调情,可是却对女人毫无兴趣……

  其实Oscar的悲剧结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Andre爱上了她……如果不是Andre的步步紧逼(他曾差点强暴过她)、一天到晚死命盯人的话,也许在那个贵族公子求婚的时候,Oscar也许就心软嫁人了。那样她便不会死在巴士底狱的门口了,也许日后会被罗伯斯庇尔先生推上断头台(至少她可以提前跑到国外去吧),但至少她可以保住一条命……总之在我看来Andre就是个灾星。

  Hans此人在历史上是Antoinette的情夫(漫画里也是),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是Oscar初恋的暗恋对象,但即使全凡尔赛无论男女都对Oscar无比痴迷,渴望得到她的青睐的情况下,他对身穿戎装的Oscar毫无遐想(他把她当朋友),一心只想着和Antoinette在一起。当然,最后Oscar还是放弃了他。

  Hans曾经问过Oscar是否为自己穿军装而后悔过,因为身为女人却不能拥有属于女性的幸福。Oscar从自己人生中所得到的答案是她从不后悔,因为身为女人的她可以在那个时代见识到真正的大千世界而不是被束缚在家庭和孩子身边。她唯一的遗憾只是没有让Hans爱上自己而已,但Oscar就是Oscar,结了婚穿上长裙的她就不是那个与众不同的Oscar了,她注定该是不属于任何人的。Hans那种没眼睛的花花公子,倒是真配不上她。

  除了Hans,她拥有这世界上其他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高贵的出身,世代相传的爵位,出众的容貌,一身的好武艺,还有无数人的仰慕和属下的爱戴。而且她的生命永远是不缺乏目标的,比起空虚无聊的Antoinette,她不知幸运了多少倍。但她不同于大部分女人的就是她没有丈夫和小孩,一辈子都是单身(我死也不承认跟她一夜缠绵的Andre是她老公)。

  说了这么多却没提到Oscar究竟长成了什么样,总之她是典型的法国女人,金发蓝眼的那种。按照漫画中的说法,她的身材很纤细,但因为从小练武的关系,相较一般人而言是很有力量的。比如说她在醉酒大闹巴黎酒馆的时候,赤手空拳把一群调戏她的大男人打得头破血流(其实我怀疑那群调戏她的男人有点断袖之癖,因为之后Andre也说幸亏没人发现她是个女人)……因为是女性的关系,加上她的用剑技巧也很出色,(女性身体比男性更轻盈)所以整部漫画中比剑能赢过她的人是没有的。唯一在技巧上能与她平分秋色的Alain,也因为不及她灵活而成了她的手下败将。Andre就更不用说了,从没赢过她……

  Oscar比漫画中任何女性都要更高挑,与大部分是军人的男性出场人物相比,也是矮不了多少的。比如Antoinette和Rosalie就比Oscar矮了差不多一个头。但因为她不像一般的贵族女子那样从小就绑紧身胸衣的关系,所以她的体型并没有变成那种腰特别细的样子,反而更像我们今天的女性。据作者说,她的三围大约是34,24,36(以英寸为单位)。总之,她的身材拿到今天来搞不好可以当模特。

  她给人的感觉,按照Hans的说法,是“英气勃发中又带着秀美”,他发表这番评论的时候,Oscar只有18岁左右。所以应该说Oscar是个看起来很中性化的人。但从作者的画风来看,30岁时的Oscar看起来比18岁时更像个女人(笑……)

  没错,因为《凡尔赛玫瑰》的时间跨度是很大的,Oscar前后从14岁到33岁死,二十年的时间,作者清晰地画出了年龄对人的影响,总之是不会把少女时的Oscar和三十岁的Oscar弄混的。至于其他人物,诸如Antoinette,Andre,路易十六他们,也画出了容貌的变化,所以可以凭画分出人物的年纪来。

  好了,讲了一堆有关人物的话题,接下来还是讲讲有关故事情节的东西吧。

  http://bbsblueideacom/thread-1736475-1-1html这里也蛮详细的~

《婚后再爱你》 筱攸 近代现代 古代言情

《婚后再相爱》 湛清 郎仲天,言梨净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婚后再教育》 艾蜜莉 韩慎祈,童沐婕 误打误撞,弄假成真 现代 台湾 《先婚后爱乐无穷》 简璎 尚载陵,康薇冰

《花嫁系列:失婚新娘(全本)》 范妮 易敖云,沈臻艾,文希娣 婚后相处 近代现代 台湾

《相公,求你娶妾吧!》 舒晗晴 古色古香 近代现代 古代言情

《恋爱达人也认栽》 乔轩 邢七洋,韩堇 企业联姻,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邂逅亿万大人物(大结局)》 古刹 牧洛林 婚后相处 近代现代 大陆 公主愁嫁 赌篇,现代言情

《好想和你谈恋爱》 佟月 龙青旗,柳欢儿 商业联姻,细水长流,轻松惹笑 现代 台湾

《独宠小逃妻》 韩淼儿 秦香缇 婚后相处 近代现代 台湾

《苦恋痴情老公》 蓝幻情 商翼天,林幼珊,秦香缇 婚后相处 近代现代 台湾 《九五之尊畏娇妻》 无虑忧然 叶筱菲(刘淼淼),东方凌,秦香缇 婚后相处 架空历史 台湾 ,穿越架空

《跨过前生今世的爱恋》 落、花 肖语沫,上官瑾,秦香缇 婚后相处 古代王朝 台湾 ,穿越架空

《妃诚勿扰:我的脱线王妃(大结局)》 千伶千寻 黄泉 婚后相处 架空历史 大陆 别来无恙,穿越架空

《花魁夫人》 夏梦彤 婚后相处 架空历史 穿越架空

动情之吻》 倪净 上官任阳,钟可薇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宝贝爱啰唆》 孟芷 孙子颖,安宝贝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离婚,行不行!》 夜荭 关季礼,倪苇侬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幸运之黑色星期五》 容颜 秦观涛,辜琳灵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台北

《总裁老爷》 艾佟 阎若天,蓝云艳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征服》 湛清 邵克庸,崔景袖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邪君惹妻》 拓拔月亮 彧琊,伊莎贝拉(叛月) 婚后恋爱 古代,清朝

《淘气俏娘子》 馥筠 岳珉珀,司徒绯玥 婚后恋爱 古代 大陆

《糟糠之夫》 艾佟 雷辛旸,宋莹心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实习夫妻》 辛蕾 张之玺,周颖青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恶棍别》 陶乐思 裴莫奇,乔玺儿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法国

《恶质老公》 艾佟 陆昊尹,姜明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长男难为》 桑蕾拉 庞博旭,司婕芸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调教闲妻》 陶乐思 纪睦然,连亚葳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老婆不乖》 左薇 裴羿,夏静言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赌赢随便你》 决明 孟虎,韩三月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狠黏你》 米琪 雷风云,裘蜜雪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日本

《密妻》 湛清 翟邑振,方缇黎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早到的天使》 千堂无月 申冽,田季妤 婚后恋爱 现代 美国

《浪漫之夜》 古灵 奥文,恩斯特(靳文彦),方蕾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盘旋之恋》 兰京 关奎恩,杜玛云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其实我懂你的心》 叶小岚 谷中逸,梵芷芹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首席总裁的逃妻》 楼采凝 范东玉,孟薇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赤色诱惑》 棠芯 肖震,叶子菁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绝世好妻》 幸荷 韩雍,元宝黛(朱宝黛) 婚后恋爱 古代,《引情之吻》 倪净 魏洛天,钟可曼 婚后恋爱 现代 台湾

《娇妻看招》 叶灵 司凌,文芊阳 婚后恋爱 古代 杭州城,绿幕山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916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6
下一篇2023-1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