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海韵 基本信息
作词:庄奴
作曲:古月
演唱:邓丽君
收录专辑:**海韵原声带插曲
发行时间:1974年
唱片公司:丽风
歌曲歌词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徘徊在海滩
女郎,难道不怕 大海就要起风浪
啊!不是海浪,是我美丽衣裳 飘荡
纵然天边有黑雾,也要像那海鸥飞翔
女郎,我是多么希望围绕你身旁
女郎,和你去看大海,去看那风浪
歌手简介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是一位在亚洲地区和全球华人社会极具影响力的台湾歌唱家,亦是20 世纪后半叶最富盛名的日本歌坛巨星之一。她的歌曲在华人社会广泛的知名度和经久不衰的传唱度为其赢得 了"十亿个掌声"的美誉。生前演艺足迹遍及台湾、香港、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地,发表国语、日语、英语 、粤语、闽南语、印尼语等歌曲1000余首,对华语乐坛尤其是大陆流行乐坛的启蒙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为亚洲不同流行音乐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仍有无数歌手翻唱她的经典歌曲向其 致敬,被誉为华语流行乐坛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
诗歌海韵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海韵
发表时间:1925年8月17日
作者:徐志摩
作品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一
"女郎,单身的女郎,
你为什么留恋
这黄昏的海边--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回家我不回,
我爱这晚风吹:"--
在沙滩上,在暮霭里,
有一个散发的女郎--
徘徊,徘徊。
二
"女郎,散发的女郎,
你为什么彷徨
在这冷清的海上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听我唱歌,
大海,我唱,你来和:"--
在星光下,在凉风里,
轻荡著少女的清音--
高吟,低喔。
三
"女郎,胆大的女郎!
那天边扯起了黑幕,
这顷刻间有恶风波--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你看我凌空舞,
学一个海鸥没海波:"--
在夜色里,在沙滩上,
急镟著一个苗条的身影--
婆娑,婆娑。
四
"听呀,那大海的震怒,
女郎回家吧,女郎!
看呀,那猛兽似的海波,
女郎,回家吧,女郎!"
"啊不;海波他不来吞我,
我爱这大海的颠簸!"
在潮声里,在波光里,
啊,一个慌张的少女在海沫里,
蹉跎,蹉跎。
五
"女郎,在哪里,女郎
在哪里,你嘹亮的歌声
在哪里,你窈窕的身影
在哪里,啊,勇敢的女郎"
黑夜吞没了星辉,
这海边再没有光芒;
海潮吞没了沙滩,
沙滩上再不见女郎,--
再不见女郎!
注:此诗发表于1925年8月17日《晨报·文学旬刊》。
作品赏析叙述型抒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海韵》即是其中一首。在这类诗的写作中,作为叙述的语言无可避免地对阅读构成一种逼迫。这种逼迫来自现代诗--因为在传统的叙述诗中,比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中,叙述语言与抒情语言从不同层面出场、一目了然,而所叙之事是已然发生或可能发生之事。而在现代诗,比如徐志摩这首《海韵》里,叙述语言和抒情语言二位一体,只有全盘通读之后才能定夺语言的叙述功能。况且,更本质意义的区别在于,现代的叙述型抒情诗叙述所叙之事,并非一种直接生活经验或可能用生活加以验证的经验(但也并非不可以想像)。
《海韵》语言的口语化、抒情倾向,意象的简洁清澈,情节的单纯和线性展开,当阅读结束时,完整的情节交待才把诗意表达予以拢合。单身女郎徘徊--歌唱--急舞婆娑--被淹入海沫--从沙滩消失。这并非一个现实中失恋自殁的故事。然而,说到底,徐志摩又用了这样或类似这样故事的情节。徐志摩的这类诗仍是接受了传统叙事诗的基本构思模式,即人物有出场和结局,情节有起伏 。但是,这个人物是虚拟化的人物,这个情节是放大的行为"可能"。在《海韵》里,单身女郎并不要或可以不必包含生活意味、道德承诺、伦理意愿,她既不像刘兰芝也不像花木兰,也不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某一个",她只是一种现代生活中的"可能",因此,这个她的徘徊、歌唱、婆娑、被淹和消失,只不过是"可能发生的行为过程的放大。"这正是《海韵》的全新之处。女郎、大海和女郎在大海边的行为事件都由于是悬置的精神现状的象征而显得格外逼迫、苍茫。由于象征,叙述语言能指的意义无限扩张,整首诗远远超出了传统叙述诗的诗意表达。虽然《海韵》的语言相当简洁单纯,其包容的蕴含、宽度和复杂性却可以在阅读中反复被体验、领悟。
在第一节中,头发披散的单身女郎徘徊不回家,令人牵念,而她的回答仅是"我爱这晚风吹"。大海如生活一样险恶,又永远比生活神秘,它的永恒性令人神往。远离生活的孤独的女郎要求"大海,我唱,你来和",其要求不仅大胆狂妄,而正因其大胆狂妄,对永恒的执著才显坚定。因此当恶风波来临,她要"学一个海鸥没海波"。海鸥是大海的精灵,精神和信念是人类的翅羽,女郎虽然单薄,她的信念却坚定不移。但无情的大海终于要吞没这"爱这大海的颠簸"的女郎,与大自然和永恒的搏斗是一场永恒的搏斗。女郎的"蹉跎"由此变得悲凉。然而,女郎并没有真正被击败、彻底消失,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老人空手而归,"人是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却从此充满了人类心灵。赫·布洛魁仁的散文名篇《海的坟墓》以音乐的永恒镟律讴歌了人类不灭的追寻意志。徐志摩的《海韵》终于以急促的呼寻、形而上的追问、浓郁的抒情将全诗推向 ,留给读者的是广阔的、深远的思想空间。
"女郎,在哪里,女郎/在哪里,你嘹亮的歌声/在哪里,你窈窕的身影/在哪里,啊,勇敢的女郎"寻求过,搏击过,歌唱过,因此才称得勇敢,因此仍将被讴歌,再成为追寻的源头。《海韵》是在最后一节杰出地完成了海的永恒韵律的模仿。
徐志摩《海韵》的构思对传统叙述诗模式的借鉴或许使他最终没有创构一种新的叙述抒情表达方式,这是很大的遗憾。但就《海韵》这首诗而言,表达方式仍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方面诗人对诗歌的"故事性"有着倾心的迷恋,另一方面他又并没有以叙述者"我"的方式在诗中出现,他不但不对"我"作出表达,而且将"我"隐在整个故事后面,让故事在两个人物的抒情对白中从容不迫地展开。这样,就使叙述型抒情诗的诗意表达有了双重效果,一面是故事中人物自身的抒情,另一面是叙述诗人强烈的情感领向。《海韵》五个部分各自独立的抒情效果不可以忽视,而各个独立部分的抒情最终在结尾处汇合,与诗人的思想意向、抒情合为交响就形成了抒情 。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因飞机失事身亡。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海韵 **概况**名称:海韵
外文名称:Rhythm of the Wave
其他外文片名:Hai Yun
影片类型:爱情片
片长:90min
出品国家/地区:台湾
上映日期及地点:1974年,台湾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香港文艺影业公司
演职员表职员表
监制:何裕业
导演:李行
副导演/助理导演:李佑宁、蔡正彬
编剧:张永祥
摄影:赖成英
原创音乐:左宏元
剪辑:赖成英
化妆:贾鲁石
美术设计:Chi-leung Chow
服装设计:舒兰英
演员表:
萧芳芳 饰 宋丹妮
秦汉 饰 江涛
胡燕妮 饰 云仙
柯俊雄 饰 江澜
崔福生 饰 宋为业
孟涤尘 饰 李妈
王宇 饰 赌客
凌玲 饰 马**
韩苏 饰 歌舞团团长
赵婷 饰 阿婆
周少卿 饰 孟大夫
贾鲁石
剧情梗概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宋丹妮一直以为自己遗传了亡母的精神病,自小不敢与人交往,性格孤僻多疑。一天,她在海边邂逅有为青年江涛,二人一见钟情,镟即成为爱侣。后来,江涛发现宋丹妮的继母云仙正是五年前抛夫弃女,离家一去不返的大嫂。江涛深明云仙的苦衷,便助她保密。不料,江涛和云仙的往来被宋丹妮误以为二人有染,宋丹妮大怒,拒见江涛,又与云仙闹翻,终日愁眉不展。江涛不能向宋丹妮道出真相,唯有默默承受宋丹妮的冷待。最后,云仙回到前夫身边,那时,宋丹妮才知道错怪了江涛,又同时证实了自己并没有患疯病,疑虑尽消,二人重修旧好。
原声音乐 1 海韵 邓丽君 2 三个梦 邓丽君 3 海韵 高胜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