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第1张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半衰期是指在大量某元素的原子经过一定时间后,只剩下其原原子数的一半(理论上)那个时间就是它的半衰期。但是每次半衰期后就要重新记时了。也就是说第一次减一半,第二次又是一半,只不过是后来的一半,不是原来的一半也就是说是原来的1/4。

理论上过了五天后还剩707%没有衰变。从上面所说的半衰期的定义来看:每个原则并不是到了半衰期才衰变的它随时可能衰变,但半衰期公式是n=N·(1/2)^X,所以还剩707%是理论值,极端的说已经全部衰变了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就每个原子来说它随时可能衰变

所谓一级动力学反应是指反应速率与体系中反应物含量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  其方程为:方程 其中N代表体系中反应物的量,t为时间,便是体系发生反应的速率,λ是这个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由上述反应速率方程可以获得体系中反应物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公式:N(t) = N0e λt 其中的N0是初始时刻反应物的量,N(t)是t时刻反应物的量    实际上,不只一级动力学反应有半衰期,其他动力学性质的反应也有半衰期,但是这些反应的半衰期的数值都与体系的初始状态相关,因而通常不是考查反应动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  对于一个n级反应,半衰期的表达式为:表达式 其中的n为反应级数

铯的半衰期是30年

半衰期公式:n= N (1/2)^ (t/T)

n 是经过t 年後的放射物质量

N 是原本起初的放射物质量

T是有关放射物质的半衰期年为单位

t 是经过的时间

先确定是臭氧衰变成氧气。根据一般的半衰期公式有:

公式:

N'=N0(05)^n,M'=M0(05)^n(n=t/τ)

N'、M'为衰变后剩余原子数和质量。

N0、m0为衰变前原子数和质量。

n为半衰期个数,t所用时间,τ为半衰期。

代入得(用质量近似计算):

最先1小时产生的到T时衰变的是:m1=Q(05)^(T/τ);

第二小时的是:m2=Q(05)^[(T-1)/τ];

…………

最后一小时的是:mT=Q(05)^(1/τ)。

把他们加起来,就是衰变了的质量。

m衰总=m1+m2+……+mT

=Q{(05)^(T/τ)+(05)^[(T-1)/τ]+(05)^[(T-1)/τ]+……+(05)^(1/τ)}

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a=05^(1/τ),然后求和:

m衰总=Q{[(05)^(T/τ)][1-(05)^(T/τ)]}/[1-(05)^/τ)]

m总=QT

T小时后的臭氧质量m=m总-m衰总

=QT-Q{[(05)^(T/τ)][1-(05)^(T/τ)]}/[1-(05)^(1/τ)]

最后是用m除以v求得浓度。

OK!

请看清楚运算顺序,我已经好小心的了。

我想了好久的

当测定药物半衰期时,药物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后,可在不同时间取血检测药物浓度,至少取6~7个点,以判断曲线类型。若以药物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由直线上任意两点算出斜率。 斜率(b)=(logc1-logc2)/(t1-t2) 式中c1和c2为直线上任意两点浓度,t1和t2分别为该浓度相应的时间。 当符合一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后,可准确地测知两个不用时间(t1,t2)的血药浓度(c1,c2)后,即可代入b= -K/2303,求出消除率常数b。 k= - 2303 b 而t1/2与k的关系如下: t1/2 = 0693/k 按该公式,可以计算上述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该元素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从统计意义上讲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时间段T,在T这段时间内,一种不稳定同位素原子数发生衰变的概率为50%。

“50%的概率”是一个统计概念,仅对大量重复事件有意义。当原子数量“巨大”时,在T时间内将会有50%的原子发生衰变。

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从半衰期的定义出发,结合等比数列概念,我们知道,经历N个半衰期后,剩余的质量为:

m=M(1/2)^(t/T)。

其中M为反应前原子核质量,m为反应后原子核质量,t为反应时间,T为半衰期。显然,N=t/T。

概述:

(1)半衰期的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大量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该元素的半衰期。

(2)半衰期的意义: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

(3)半衰期的决定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半衰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316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2
下一篇2023-06-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