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军事博物馆短句

观军事博物馆短句,第1张

1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浸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正当厅屹立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是他,当年带领着四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敌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开创出如今这一片美好的世界。

中央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有模型、有实物。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的那种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那高耸的“东方红一号”导弹更是阐述着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

冬风刺骨,两翼展厅已颇是寒冷,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无数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里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从大汶口时期的第一场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似乎总是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硝烟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乱需要战争,抵御外侮、护我中华也需要战争。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创造出种种先进的兵器。这些样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兵器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兵器的改革图:最初的石质斧钺到后来的铜质戈戟,再到后来的火枪火铳,到现在的枪炮弹药、导弹卫星。这一系列的发展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再度腾飞!

如今的中国已经永远告别了过去的那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状态。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并且努力地遵循着这些政策来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以期达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标——世界和平。陈列馆中的一切便是这最好的见证。

一张张颜色灰暗的旧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残垣为我们讲述着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反抗外国侵略、誓死保卫家园所作出的一次次斗争。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又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旧中国在那里灭亡,新中国从那里走来!

让我们高举起新中国的伟大旗帜,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脚踏实地,面带着坚定的微笑向前、向前——那里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2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和同学们怀着格外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开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地铁。馆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军事历史与军事文化,还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和中国国防建设的新成就。我们踏上了一条红色的回忆之路,在历史车轮的辙印中为千年来寻求自由和新生的英雄们感慨不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广大党员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奔赴抗日最前线,冲锋陷阵,浴血疆场。无数的***员面临绝境宁死不降,身陷囹圄毫不动摇,在敌人的刑场上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许多同学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站在烈士肖像面前合影,表情如宣言时一般的严肃,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崇敬,仿佛在对烈士说“昨天你们为了我们而牺牲,今天我们将继续奋斗!”

在回学校的路上,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支撑一批衣衫蓝缕的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跋涉上万里?我想是信念,是责任,是精神,更是民族的灵魂一直伴随他们。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其精髓就是贯穿始终的民族精神,它穿越黑暗却从未终断,历尽磨难但仍日积年累。长征精神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概括,无论前方的路多么坎坷,都一往无前…

3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2005年9月20日下午一点,朝语系直属党支部师生在支部吴炜书记的带领下怀着格外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开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地铁。

馆内展示了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的过程中使用过的各种兵器和兵器的介绍、逼真的战争模拟现场、还记载了各时期涌现出的革命英雄烈士的光荣事迹,从博物馆出来以后,大家都感触良深,这次参观不仅是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更让我们仿佛亲身领略了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反抗侵略和压迫, 为争取生存权利、人民民主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历史和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 感受了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盖世功勋。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减轻核心。

中国***的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忘我奋斗,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的先锋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广大党员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奔赴抗日最前线,冲锋陷阵,浴血疆场。

杨振宇“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 、张思德“群众至上,舍身为民” 、“女英八烈,光照千秋” 、狼牙山五壮士 ……无数的***员面临绝境宁死不降,身陷囹圄毫不动摇,在敌人的刑场上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许多同学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站在烈士肖像面前合影,表情如宣言时一般的严肃,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崇敬,仿佛在对烈士说“昨天你们为了我们而牺牲,今天我们将为后人而继续奋斗!” 所谓奋斗, 这是一种精神,而不是肉体,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人死了却依然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话。所以烈士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关键时刻舍身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中华民族正处腾飞之际,中国人面对世界,仰望天空,感受到的是摆脱旧社会、打开经济之窗、进行改革开放的兴奋和动力,同时又面临着随时接受世界强国挑战、反对强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捍卫国家安全,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始终保持“中国精神”,继承先烈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继承他们用生命培育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员的先进性,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求一篇关于军事博物馆建军80周年展览的观后感和介绍展览谢谢 爱问

你好! 推荐地址: (很多你需要的) 观后感 1 今天和同学去了军事博物馆参观了建军80周年纪念展——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虽然没有像长征展那样需要排很长的队,但是里面还是人满为患,因此其参观过程也是走马观花,并无细看。 军博广场作的武器展览还是蛮不错的,整个色调非常一致,为军绿色,一气呵成,唯一的缺点或者说是遗憾吧,由于在室外展览夏天温度比较高因此观众特别容易在观看的过程中中暑或者有其他身体不舒服的状况。

在一层的展览中全部采取人工采光,整个色调是比较明亮的。 80周年展有点像历史展览,而其实物藏品又不多,所采取大部分为辅助展品——展牌,通过和说明文字来给观众传递信息。

这样给观众的信息量很多,很少人能一一看那些说明文字,而且客流量太多,也难有心情在人潮中去认真看那些东西。 在一层中厅也是兵器武器展,都是一些大家伙,中厅也是十分恢宏庞大的,给人的感觉很好,大并且有层次感。

展览也是有侧重点的。当你的展品够好时,展览形式可能就不要求那么高,而当你的展品并不是很吸引人时,展览的设计就十分重要的。

这次展出的实物都是比较吸引人的,如二层展出了很多种类型的枪,吸人眼球。不过我觉得这些枪的展览作的并不是很出色。

整个展厅的色调为灰白色,展柜为大通柜形式。枪也只是一排一排的放着,似乎缺少什么,比较单调。

觉得这样放挺没有意思的,也可能是本人看太多产生了视觉疲劳。除了第一层外都是采用的是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相结合,这样比较节省资源。

还有眩光问题,有些说明牌眩光太厉害了,照照片都看不清楚文字。 眩光是无法消除的,但是能减少,是个难题啊。

具体展品设计也是很重要,如中厅的海陆空军三个士兵塑像感觉太单薄了,没能让人感觉到我军人的伟岸象形,还有一些塑像的眼睛竟然是蓝色的,这种错误似乎不应该出现。 不过展览中也有很多很出色的地方,如场景复原,让人身如其境,如点播屏。

现在观众对展览的要求越来越高,视觉冲击是很需要的,参与互动也特别吸引人。 还有一个是关于门票问题,军博之所以每次能吸引这么多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免票。

虽然博物馆为非营利性机构,但是由于经常运行开支的需要很多博物馆还是收门票的,可能按照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很难到位的拨款到每个博物馆以使得它们不收门票。 不管怎么说不收门票是一个好的趋势,能让做多人在参观博物馆中得到一些东西。

当然我们也的意识到随着不收门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博物馆场地负荷,有时候还会损害文物,很多文物是不能接受太多二氧化碳的,还有一些管理上面的问题等等。 观后感 2 去军博是在一个阴霾的下午,挤在人满为患的公汽中感觉它缓缓前行,我们的兴奋和激情也因之一点点地磨损。

到站的时候我发现早已有一些同学在门口等候,他们聊天瞌睡,他们抽烟他们看杂志,和他们对视的时候互相之间竟尴尬到无话。军博门口检票的**化着很难看的浓妆,红的眉毛血似的嘴唇,在我进门的时候她正哼着一支流行的歌曲,让我疑心接下来自己将走到哪里。

在黯淡的光线中我和同学首先看到了两辆大红旗轿车。 这是主席坐过的车。

小牌子上的说明是这样的。我们开着玩笑,说如果能进去坐坐该有多好,也许会有人在背后轻拍你的肩,你回头一看,啊,正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这样一说,气氛便好了许多,我们于是能够抛掉阴冷天气下的种种不快,以平静的心态去注视那些历史的遗物。

车,坦克,火箭,大炮,以我浅薄的军事知识,无法一一列举它们的名字和特性,我只能感性地去推想它们身后的故事。曾有那么一刻,我幻想它们都能够动起来,在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大厅里,所有的展品都像它们年轻时那样动起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历史的幻象啊!可它们早已死去,它们代表着各自那一段凝滞的时间固定在这里,它们给了游客更多的感慨,自己却失去了发言的权利。

在二楼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刀、枪。东方的刀和西方的枪被各自封在透明的玻璃中,我相信它们仍在对峙,只不过是在缄默中悄悄进行,让人无从察觉。

善良的 中国人用火药点亮城乡上空璀璨的花火,改进了火药的侵略者却用它轰开古城墙的大门;中国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又有鬼子这时正大叫一声剖腹效忠天皇;上世纪末中国的唐朝乐队高歌菊花与刀的剑骨侠情,而这以前西方早已有个乐队叫做“Gun&Roses”……在同一天空下,也许这就是同一时代不同文化下的差异。 我宁愿把那些纷争和冲突视为各种文化在漫长的磨合和协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佐剂。

每当广播和电视里响起某一地区又燃起战火的讣告,我总会想到少年时曾和同桌男生认真讨论过许久的问题:你说,人类会不会最终走向大一统呢?孩子的这种问题,也许永远没人能回答。 在这个博物馆里,留下的只有失去光泽的冰冷武器,它没能留下应该与之同在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在这么多年后,有谁会再记起那些飞扬的炮火和漫天的硝烟,有谁会再记起出没其间的那些流血、隐痛的灵魂?现代的青年阅读完一本本军事杂志后比划着夸夸其谈,他们把武器设为屏幕保护,他们比试着用黑客软件去攻击。

5参观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有感

11月21日上午我班党支部成员参观了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这是本支部这一学期的第一次党员活动,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涨。军博的基本布局包括: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兵器馆、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等。走在这些展厅中,让我们回味了当年那些令人激动的一幕幕。

同学们对博物馆的展品非常感兴趣,通过参观,同学们都有深深的感触,历史给我们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为了争取独立流血流汗、前赴后继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使我们对历史上一切爱国者和革命先辈的尊敬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历史上,越是在我国民族面临危亡威胁的严重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发高昂,越发激扬。中国***带领广大人民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这种革命传统需要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参观结束后,同学都觉得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不断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利用科学技术让祖国强大起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青年学生党员,更加需要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非党员同学,进一步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为祖国无私奉献当中去。

6参观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有感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Ero0902 军事博物馆观后感国贸130302126郭雅榕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侵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国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

正当厅屹立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是他,当年带领着四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敌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开创出如今这一片美好的世界。博物馆正门上方有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

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伟。军事博物馆是中国惟一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是收藏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研究和宣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国家博物馆。

中央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有模型、有实物。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的那种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

那高耸的‘东方红一号’导弹更是阐述着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寒风刺骨,两翼展厅颇得寒冷,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无数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里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

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他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从大汶口时期的的一次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似乎总是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硝烟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乱需要战争、抵御外敌。护我中华也需要战争。

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创造出种种先进的兵器。这些样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兵器描绘出了一。

崔健的我就不多说了,你都可以去听听。我向你推荐1992年起开始发行的两张专辑《中国火Ⅰ》《中国Ⅱ》《中国Ⅲ》,及96年发行的《另类拼盘》 专辑:中国火Ⅰ

1张楚-姐姐

2面孔乐队-给我一点爱

3ADO-我不能随便说

4v赵刚-永久的等你

5ANODIZED-SEARCHIN' FOR YOUR LIFE

6红色部队-累

7黑豹-别去糟蹋

8自为教育-擦去眼泪

9唐朝-飞翔鸟

专辑:中国火Ⅱ

1 地下婴儿-都一样

2 窦唯-主

3 铁风筝乐队-这个夏天

4 张楚-认识了

5 王勇-招魂

6 周韧-火星人

7 方科-1999年8月10日

8 殇-金色的眼睛

9 边缘乐队-三儿的问题

10 超载乐队-破碎 专辑:中国火Ⅲ

1 唐朝老五 刘义军-雾中行

2 超载-不要告别

3 窦唯-大庙

4 地下婴儿-种子

5 周韧-风马牛

6 地下婴儿-觉醒

7 张楚-这么大

8 铁风筝乐队-进化之日

9 唐朝老五 刘义军-舞

10 花儿乐队-放学了 专辑:《另类拼盘》

1苍蝇乐队-是枪还是子弹 221乐队-画在墙上的天堂 3新部落乐队-阿丽玛 4子曰乐队-白皮本5夸父乐队-呼哈 6陈劲-糟透的心情7灰狼乐队-盲人泪 8轮回乐队-罪过 9弘正果乐队-拌脚的号子 10铁玉兰乐队-回家的路 向你重点推荐一下《另类拼盘》这张专辑,实在是很有特点,至今我仍保留着这张专辑的卡带,都20年。 这是一张1995年出版的神秘而诡异的合辑 说它神秘,是因为在整张专辑的文案中,除了每首歌曲的歌名,歌词,创作者和演唱者以外就在找不到别的了!没有歌手和乐队介绍,没有照片,甚至不知道制作人,录音师是何许人也? 说它诡异,是因为十首歌曲实在是风格各异,各种民乐元素和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都有机(或无机?)地与摇滚乐结合!这其中有愤怒,有无奈,有爱情,有悲伤,甚至有让中国人谈即色变的“性” 苍蝇乐队《是枪还是子弹》 这支朋克乐队的成员大部分是日本人,但他们代表的是北京的摇滚乐,有人评价他们的音乐就象他们的名字一样肮脏!主唱丰江舟。 21乐队《画在墙上的天堂》 这支乐队来自四川,这首歌的和声很好听,后来21乐队出版了一张专辑,《画在墙上的天堂》仍是主打歌曲。 新部落乐队《阿丽玛》 浓郁的草原味道告诉我们他们来自内蒙古,这是一首爱情歌曲,主唱的声音很有力量,很好听。 子曰乐队《白皮书》 这支乐队现在已经比较有名了,听过“脑白金”的广告曲吗?听过情景喜剧《健康快车》的片尾曲吗?主唱秋野现在经常活跃在电视广告曲和电视剧歌曲上面,子曰乐队的风格被誉为“京味摇滚”,这首歌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婆娑世界》,推荐! 夸父乐队《呼哈》 前奏过后就知道这支乐队来自云南,歌曲是用方言唱的,有点傻,特别逗。 陈劲《糟透的心情》 陈劲大哥在摇滚圈里努力这么多年,就是没火起来,其实我本人是非常喜欢陈劲的。“陈劲”这个名字很多人听后觉得“耳熟”听过《中国火1》吧,“红色部队”的《累》应该有印象吧?主唱就是陈劲,后来他还加入了与窦唯合作的E乐队(也称做“译”)。这首“糟透的心情”使用了类似“唐朝”似的唱腔,强烈推荐! 灰狼《盲人泪》 这支来自新疆的乐队很优秀,很有名,如果没听说过,那么乐队的灵魂人物--艾斯卡尔,应该有所耳闻吧? 生死轮回乐队《罪过》 注意!这可不是吴桐那支轮回乐队,这是支重金属乐队,不错! 弘果(弘正果)《拌脚的号子》 整张合辑中最诡异的一首歌!!!来自东北,我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支乐队还是位歌手?木吉他的演奏很精彩,强烈推荐!!! 铁玉兰乐队《回家的路》 来自上海的乐队,整张合辑中唯一的一首比较“正常”的歌,旋律非常好听。这支乐队后来出版过一张专辑,也收录了这首歌,但还是这个第一版更好听。 总体来说,《另类拼盘》是一张国内罕见的优秀合辑!

这个问题我已经先后三次作答,但是因为个人电脑原因,和世界之窗浏览器的崩溃,都让我还未提交的回答“付诸一炬”,所以我借来以下来自火车怪客ESKARE  博客的内容 对你的问题进行回复。

因为我比较认同笔者的观点,他很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了窦唯的过往,请各位看官围观来吧……

日志 音乐谁是窦唯?!

——简谈窦唯音乐的发展阶段及成就

火车怪客ESKARE 

发布于: 2015-05-05 08:31

前段时间上课的时候我不经意提到了窦唯,学生的眼中都露出迷惘的神色:“窦唯是谁?”,我不得不介绍他曾是摇滚歌手,王菲的“前前夫”,没想到几天后这个词就在网上因为几张照片流传开来了(这当然只能表述为“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现在的年轻乐迷问“谁是崔健?”我还会以为他可能在故作姿态,但“谁是窦唯”这样的疑问提出真是再自然不过的,因为这正是窦唯目前所要的状态,他现在就是一个活在当下,长在凡尘的音乐隐士。

曾经,20年前不是这样,那时如果一个中国大陆摇滚乐迷不知道窦唯的名字那就非常out了:流行摇滚乐队“黑豹”主唱;“新音乐的春天”;“魔岩三杰”之一;王菲音乐的幕后支持者兼丈夫……,但是这之后,他在干什么?是吃老本泯然众人矣还是和音乐独自前行?他的音乐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很多人其实是不甚了了的。因此笔者就打算通过本文回答这些问题。

1作为“黑豹”主音歌手和灵魂人物的窦唯 

每一支摇滚乐队都有灵魂人物,“唐朝”是丁武,“黑豹”曾经是窦唯。

在“黑豹”之前,窦唯还在其他乐队待过,1990年代初期北京摇滚乐队乐手相互串场的情况是很多的。随着窦唯的加入,“黑豹”的阵容稳定下来,并且成为一支成熟的“流行/硬摇滚”(Pop /HardRock)乐队,这一切主要是因为窦唯。

乐队的首张专辑《黑豹乐队》(又称为《无地自容》),是窦唯参与的唯一乐队唱片,也是公认乐队最成功的专辑。

上图从左至右分别是“黑豹”首张唱片香港、台湾(大陆CD版)和大陆版(磁带)的封面,最喜欢的是港版,2手CD在某宝已炒到2000元以上。这个封面也是盗版最常用的封面,那是一只桀骜不驯的黑豹,窦唯的形象还是很“摇滚”的,皮夹克,长发的“硬摇标配”——谁叫那个时候硬摇滚/重金属流行呢?

关于这张专辑的分量和在中国摇滚史的影响,我不再赘述,只是有这样一个数据:这张唱片在盗版销量超过150万的情况下,正版唱片的销量仍然接近50万。这张唱片不但是当时大陆 “流行/硬摇滚”音乐的翘楚,就是在今天,放眼整个华语乐坛,她也是这种风格音乐的标杆。而这张专辑最走红的歌曲正是窦唯词曲的Don’t Break My Heart,最大亮点也是窦唯的演唱。

其实“黑豹”的主音吉他手李彤的水平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当时整个大陆摇滚乐坛的状况是吉他好手多,贝斯好手少,好鼓手少,好歌手还是少(而这种状况至今似乎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窦唯,恰恰是那个最好的摇滚主音。

华人演唱摇滚乐,总觉得少了一些欧美歌手的韵味,有些歌手的演唱技法太过正统,不够自由,比如刘欢唱《好风长吟》;有些则是过分粗糙,误以为大吼大叫、能飙高音就是摇滚,比如腾格尔的某些演唱。而窦唯在这两者中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在《别来纠缠我》这首歌中体现比较明显。

更为可贵的是,窦唯的演唱既松弛又奔放,激情四溢,没有任何生涩之感。他尤其善于利用头部和胸腔的共鸣,这使他的歌声高亢嘹亮,但又不是那么尖利(不像“轮回”乐队的主音歌手赵卫那样听着让人紧张);需要沉下去的时候又能很低,那种欧美摇滚人声所独有的“磁性金属”感当时只有窦唯能完美的演绎,比如《别去糟蹋》。

可惜的是窦唯和黑豹缘尽于此,失去了窦唯的黑豹,原有的激情和灵性几乎消失殆尽,沦为一支较为普通的乐队。

我常想,如果窦唯当时能继续留在黑豹乐队中,再合作一至两张专辑,不但黑豹的命运会不一样,整个中国摇滚乐发展的面貌也许都会大为改观。因为黑豹的所秉持的“流行/硬摇滚”风格是最能吸引大众乐迷的,对于当时的中国摇滚乐而言,最需要的是一支Beyond式的乐队,而不是“唐朝”;窦唯正是“黑豹”的黄家驹,况且整个黑豹要比Beyond更为硬朗,更符合大陆乐迷的口味。

可是窦唯的音乐趣味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偏爱后朋克/新浪潮(PostPunk/New Wave)音乐,不再想当一个大众偶像。这种歌手自身而言当然是一种成长,但对喜爱他的传统歌迷而言则是一种“自毁”。

窦唯这样的音乐人并非是不能写出容易传唱的作品,黑豹的第一张专辑中不少作品都是出自他的手笔,除了Don’t Break My Heart,还有Take Care,《怕你为自己流泪》等旋律优美流畅的歌曲,但是他不愿这么做。正如崔健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之后,虽然流行的作品不多,这并非意味着他丧失写作旋律动听的歌曲(如《花房姑娘》)的能力一样。

但那个曾经愤怒而青涩的“小鲜肉”窦唯终究离我们远去了。

2作为“魔岩三杰”之一的窦唯

1994年春夏之交的华语乐坛最火的话题是“魔岩三杰”和“中国新音乐的春天”。所谓“新音乐的春天”,这个由中国摇滚乐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魔岩唱片(滚石唱片的子公司,原名“魔岩文化”)所创造的概念在现在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炒作,因为直到现在这个春天都没有真正来临。

而且就音乐风格而言,“魔岩三杰”当中只有窦唯真正有所突破——张楚的音乐最为成熟,但他本质上是个诗人,音乐只是包裹这些诗作的外壳,风格并未逃脱伦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或是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民谣风格的影响,演唱上则和李宗盛式的“说唱”风格一致(想起那同样风格更加昙花一现的“外地口音”胡吗个,如今安好吗?);而何勇,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窦唯在这一时期,音乐上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以后朋克/新浪潮为基础,植根于传统中国民乐的音乐风格。

这一改变首先是1993年合集唱片《摇滚北京》中,窦唯以“做梦乐队”名义推出的单曲《希望之光》,这首歌显示出窦唯音乐风格的转向,以阴柔的midi合成器和“凶狠”吉他为主要伴奏乐器,窦唯的演唱仍如“黑豹“时期一样奔放,但旋律上比较婉转,某些乐句不停重复的的“窦式”曲风已初露端倪,虽然编曲制作仍显粗糙,但那种略带杀气,寒意森森的黑色感觉仍然扑面而来。

随着就是窦唯首张以个人名义推出的专辑《黑梦》,其中大部分作品在“做梦”乐队时期就已完成。这张唱片的气质和黑豹完全不同,比较内敛,虽然仍然有《高级动物》、《感觉时刻》这样比较奔放甚至近乎于发泄的歌曲,但整张唱片的那种悲观自省的情绪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张唱片的音乐风格比较多样化,硬摇滚,疯克(Funk),哥特摇滚(GothRock),新浪潮(New Wave),民谣(Folk)等不一而足,而这一切都被统一在不疾不徐近乎不变的节奏型和典型的“窦式尾音”旋律当中,几乎连为一体,成为一张比较完整的概念性唱片。这是很多人最喜欢的窦唯唱片。

1995年的专辑《艳阳天》是窦唯这一时期笔者最为欣赏的唱片,整张专辑的格调比《黑梦》要明朗一些,没有那么多的寒意,却多了几分亮色。但这种亮色仍然是节制而内敛的,甚至是矛盾的,一如唱片封面中那朵冰封的向日葵花。

《艳阳天》的最大贡献是窦唯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我认为他的“民族”音乐风格最终确立正是基于此张唱片,如果说《黑梦》中民乐的影响还不够明显,那么《艳阳天》中的本土化色彩就比较突出了,他为摇滚乐中国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崔健、王勇的新思路。戏曲、民谣在这张唱片的音乐中不再仅仅是点缀和作料,她就是音乐本身。这才是真正的“新音乐”的可能。

比如标题歌曲《艳阳天》中体现的就尤为明显。一声“哟黑”式汉族山歌的喊调在midi的伴奏下显得异常迷离梦幻,窦唯的人声演绎则有着从爆发-呢喃-再爆发的变化,人声和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不再像《黑梦》时期某些歌曲那样显得有些许脱节。听完此曲,有一种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苍凉感觉,人生虽苦,但仍能自得其乐,正像我非常喜欢的唱片文案宣传“阴晴圆缺在窗外,心中一片艳阳天”。

而且这张专辑的概念也比《黑梦》更加完整,从开始的《引子》、《出发》逐渐发散的情绪,到《艳阳天》的高潮爆发,再到末尾《未知》的重新归于平静,整张唱片就如一部歌剧,听完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1998年的专辑《山河水》是窦唯个人在魔岩的最后一张唱片。这张唱片里窦唯风格变得更加自我,已经摆脱了摇滚乐的藩篱,成为了一种新的范式。那是一种寄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中国文人式的雅致和陶醉,它不像窦唯的前两张专辑那样不需要任何音乐基础就可以顺利聆听,显得有些“闷”,这张唱片是需要慢慢咀嚼消化的。

撷取一段乐评人李皖老师对于《山河水》的评价:

在开口唱出歌词的专辑中,窦唯最满意的,是《山河水》。

《山河水》也是窦唯最后一次清楚用文字唱出的专辑。但它给人的感觉,比没文字还要恍惚。那种恍惚到了视真若梦、是梦还真的程度。其梦境环环相续,连连绵绵,左右萦回,似永无尽头。听起来是梦,实际上是一段段真实的场景。

很可能,《山河水》是透露窦唯最多秘密的专辑。歌词的写法一如写日记,是自传性的;而音乐的造境,近似民谣的写实。只是因为窦唯疏离的人格,这写实变成一片片沉浮在现实中的梦,难以辨真。但窦唯始终在场,始终在其间活动,人影幢幢,浮起许多面影;流水悠悠,有故事、有对话、有欢笑、有沉醉、有眼泪、有担忧。

爱情的嬉游。如果给《山河水》一个主题,这主题就是,爱情的嬉游。窦唯这一段时光,最多时间是与爱人一起度过,最快乐的经历是二人世界的游乐——在郊野,在乡间,在北京城,在路上,在日常家居生活里。只是,这爱情中点点滴滴的欢乐,身处其中时竟也恍如隔世。山水、情爱、心事、食色、光影,生活中的琐琐细细,遇之变色,醉生梦死……

《山河水》写意式中国山水的封面设计明确的反映了窦唯的音乐转向

1999年后,窦唯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因为他和王菲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终于画上了句号,再也不会因为是“天后”背后的那个男人被人关注了。

番外篇:作为天后丈夫的窦唯

笔者不会在这里探讨窦唯和王菲之间的那些恩恩怨怨。有人说,和窦唯在一起的王菲是最好的王菲,离开了窦唯,王菲就回归于一个普通歌手了。这话我只能部分同意,因为这么说不但是对王菲本人的不公平,也是对王菲幕后那班出色音乐人的无视,如香港的CYKONG,Alex San,刘以达;台湾的杨明煌、黄国伦……公正地说,这一时期的王菲在窦唯及其一帮北京哥们(比如张亚东)的影响下,表现出音乐口味的多样化和另类化,为王菲的音乐增添了很多别样的色彩。但没有窦唯的王菲仍然是王菲,我个人认为甚至王菲最好的粤语唱片《十万个为什么》和最好的国语唱片《天空》,以及很多人喜欢的《寓言》、《玩具》恰恰窦唯参与得很少,这至少说明王菲离开窦唯并非是玩不转的。

而那一时期打着“王菲作曲”标记的音乐,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窦式风格的王菲演绎版罢了,比如《浮躁》专辑中的大部分歌曲,尤其标题曲《浮躁》从词到曲活脱脱就是《艳阳天》的女声版。

3作为音乐隐士和开拓者的“玩家”窦唯(1999-)

离开了大众视野的窦唯并未就此消沉,他的音乐作品反而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他个人或者以乐队名义发行的唱片超过40张,可谓“著作等身”了)。娱记们不再关注他,这其实是好事,因为他可以安安心心的做音乐,并且借此开心的“玩音乐”,攀上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窦唯常常和不同的乐队合作如“译”(《幻听》、《雨吁》);“不一定”(《一举两得》、《三国四记》等数字命名系列专辑……);“暮良文王”(《暮良文王》、《相相生》),FM3(《镜花缘记》、《后观音》)……也与别的歌手合作:如因《中国好歌曲》而名声大噪的莫西子诗共同推出了唱片(《天宫图》)。并为多部**配乐(《我们俩》、《李米的猜想》,《我最中意的雪天》……),当然也有不少单独推出的作品如《八段锦》,《佐罗在中国》,《殃金咒》……他的音乐风格也因此变得有些繁杂:新民乐/氛围/爵士融合/即兴/死亡金属……等等,也难以一言蔽之。他不再开口演唱完整的歌词,开口也几乎只把人声当作一种乐器使用,他更愿意操弄他所谙熟的笛子和鼓(后来还有古筝),以及他那越来越出神入化的midi。总之,这一时期窦唯的音乐充满了想象力与实验色彩,也越来越自我,而窦唯也不再是一个音乐个体,他成了一种音乐现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还是从他被人广泛称颂的新民乐开始,这些年来“新民乐”之这个概念在中国已经烂俗,须知,“新民乐”或“民族化”的流行音乐并非是简单的把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结合起来进行编配,再加上几个穿旗袍的美女演奏;也不仅仅是Hip-hop或Disco节奏加上所谓“民族唱法”,再来两句“药药切克闹”就可以的。我所认同的“新民乐”是那些较少甚至没有商业包装,更具探索性和个性色彩的民族/流行/西方古典融合为一体的音乐。

这方面音乐的代表学院派出身的代表如何训田(《黄孩子》、《阿姐鼓》)、刘星(《一意孤行》、《无所事事》);海外的刘索拉(《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谭盾(《西北组曲》、《天·地·人》)等等,这些经过严格科班训练的音乐家在实践他们“新民乐”的时候往往是化繁为简,在音乐的编配、曲式上都尽可能的简约(刘索拉和刘星、何训田不太一样,她更偏重于现场即兴音乐,比较爵士化,这倒是和窦唯+“不一定”乐队比较像,谭盾更多的是把民乐作出西洋交响曲的感觉)。而非学院派的窦唯等人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编配和演奏上都如巴洛克般纷繁复杂,这倒是个值得分析的现象(就像受过良好教育,成员全部拥有大学学位的Rolling Stones乐队经常穿着破烂,喜欢扮小混混;而在利物浦小巷长大的的The Beatles乐队却总是显得彬彬有礼,像绅士)。

中国民乐少有笔者听不懂的,但面对窦唯的新民乐我曾经很有一种无力感,因为笔者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涵义,虽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但乐曲的表达却难以形容,不知道其妙在何处,正如我面对勃拉姆斯、或是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西洋古典音乐。因为在这些唱片里,我们很难听到那熟悉的“窦式旋律”,这些音乐并不是我们平常听到的那些旋律为主的音乐,带有很强的实验色彩。

他和乐手王晓芳和文斌合作的《暮良文王》(2003)及其续集《相相生》(2004)在这方面体现的比较明显。在音乐形式上,窦唯以midi泛音的Ambient(氛围音乐)为基础背景,各种民族乐器轮番上阵,为民乐带来全新的感觉,

后期的《笛音夏扇》、《箫乐冬炉》(2012)等专辑,Ambient和民族乐器(这一时期窦唯的民乐器主角是古筝)则有机的融为一体,再无你我之分,也许可以称之为“民族氛围音乐”。

从音乐所传达的意趣来看,窦唯的这些新民乐和刘星的《一意孤行》和《无所事事》近似,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士”音乐,是那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琴声和现代midi音乐、吉他、鼓(包括采样)拼贴起来,达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和谐。

如果说早期窦唯和张亚东早期的midi音乐还有一些稚嫩的话,到了后期窦唯的midi已经完全成熟了。在他2003年以个人名义发行的专辑《八段锦》当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弥散和飘逸的midi泛音显得非常的放松而又严整,那几首标明是1995年所作的乐曲旋律虽然依然动听,但整体感觉明显不如其他后期创作的几首乐曲,就像是儿歌一般(也有说这几首曲子是窦唯和张亚东在《艳阳天》和《山河水》弃用的边角料,故而如此)。

窦唯和“不一定”乐队推出的一系列以含数字的“双唱片”专辑,更接近于爵士和民乐融合的所谓Fusion音乐,窦唯(鼓手)和文智涌(小号手)、刘效松(打击乐)、龙隆、陈小虎(吉他手)这些乐手的演奏合奏即兴感很强,在这些专辑里,音乐几乎模糊了主副旋律之分,甚至故意追求不甚和谐的和声,但这样的音乐听来却并无任何别扭的感觉,这是笔者聆听Miles Davis或是ECM的某些爵士乐,如Keith Jarrett才有的感觉。

当然笔者并无意拔高“不一定”的音乐成就和窦唯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窦唯加入之前,“不一定”乐队就一直是崔健推崇的所谓“Free Style(自由风格,注重现场即兴发挥的音乐,比如Jazz,比如R&B,比如电音舞曲)”忠实实践者,这样的玩儿法在中国极少,但在欧美,这样的组合是很多的,熟悉后期爵士乐(特别是Cool Jazz)的乐迷对此绝不会陌生。但是在窦唯的加入后,“不一定”乐队有了新的玩法,乐队在合成器、以及鼓的方面受到了窦唯的较大影响,特别是鼓的节奏。甚至可以说,“不一定”很多乐曲的整体走向都是由窦唯鼓声所创造的节奏所决定的,这些看似散漫实则规律的节奏,超脱了旋律成为乐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窦唯对于“不一定”和Free Style的贡献,这对于听惯中式流行音乐的乐迷可能较难理解,“节奏是音乐的骨髓”,Peter Gabriel(著名摇滚乐队Genesis的灵魂,世界音乐家)早就这么说了。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听听《五鹊六雁》(2004)以及《八和九生》(2005)这些唱片感受感受。

窦唯和“译”乐队合作的几张专辑风格最难把握,变化特别大,从《幻听》(1999)以真实乐器为主,融合窦唯早中期曲风的硬式摇滚风格,到接近《艳阳天》,以合成器midi与真实乐器参半的《雨吁》(2000年制作,2006年发行)(这两张专辑的可听性都很强),再到2011年全盘电子化的《口音》,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但有一点是一致的,窦唯都在这些唱片里发声演唱了,还是“主音”(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队主音,前面说过,窦唯的嗓音更多的是被当做一件乐器使用),《口音》的音乐是弥散的,主旋律几乎不可闻,而是由一个个“音块”构成,而每个midi音符也似乎被无限延长,极似德国老牌电子组合Tangerine Dream(“橙梦”)和氛围音乐鼻祖Brian Eno的音乐,实验性极强。

这期间,窦唯还创作了不少**音乐。虽然**音乐的表达因为要跟随剧情,往往在表达上会受到很多限制,但**音乐所追求的画面感也恰恰使窦唯所擅长的Ambient大有用武之地,从《我最中意的雪天》(1999)到《我们俩》(2006),再到《李米的猜想》(2007),Ambient一直弥漫其中,极有感觉。

但是我不得不指出,这些**音乐在风格上有着太多Brian Eno的影子,窦唯的音乐实验在这方面也并未逃脱Brian Eno所创造的范式,并未有突破。

当然,作为**音乐,这些音乐无疑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尤其是《李米的猜想》,加入了云南民族音乐色彩的音乐尤其动听,让人百听不厌。

《武侠》的配乐《迷走江湖》(2011)在这些**音乐中显得比较另类,更接近于窦唯的中期风格,鼓声和吉他有点《幻听》的味道,听起来让人血脉贲张。当然合成器仍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窦唯最新的一些唱片如《殃金咒》(2013)和《天宫图》(2014)似乎在形式上走的更远,《殃金咒》从风格看,应该创作于和《迷走江湖》同期,但却是一气呵成的45分钟音乐,由狂暴的吉他Riff贯穿乐曲首尾,带有浓厚的死亡金属(Death Metal)以及硬核(Hard Core)地下音乐(Underground)色彩,歌词则是含混的佛教的经文和咒语,听之让人目瞪口呆。

《天宫图》在形式上延续了《殃金咒》一曲到底的做法,52分钟的音乐没有停顿,基本是一曲长篇“太空氛围民乐”,更接近Tangerine Dream的风格,比如专辑Zeit(1972)。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评价窦唯说“他的成就,没有几人能达到”,这个话放在整个华语音乐圈应该也不为过,虽然他的音乐风格还没有取得完全的突破,还欠缺一些野心和彻底的解放。但他这种勇于开拓、敢于寂寞的音乐精神,放眼华语乐坛,似乎真的无人能敌,我相信他还能走的更远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355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5
下一篇2023-06-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