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定义联系区别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定义联系区别,第1张

简单来说,以具体的产业或行业为分界线。大于行业的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汇率,利率,关税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 宏观经济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

小于行业的就属于微观经济的范围了,比如:企业、个人的决策、单个的市场等。微观经济要解决的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价格。

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彼此补充。宏观经济学是在资源配置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来研究的,而微观经济学同样以资源利用已经达到合理为条件的。

《微观经济学》重点提示

一、供求变动

(一)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表1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比较

 

 

 

变动主体

 

 

 

价格P

 

 

 

其他因素(I、Ps、E、T)

 

 

 

图形表现(图2-2)

 

 

 

需求量变动

 

 

 

Q

 

 

 

变化

 

 

 

不变

 

 

 

曲线上点的移动d0

 

 

 

需求变动

 

 

 

D

 

 

 

不变

 

 

 

变化

 

 

 

整条曲线的平移

 

Note:需求量变动表现在图1中需求线d0上点A→B→C→D,表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即需求线上点沿着需求线向下移动表示需求量增加,而向上移动表示需求量的减少;需求的变动表现在图1中需求线d0→d2表示需求的增加,而d0→d1表示需求的减少,即需求线向右平移表示需求的增加,而向左平移表示需求减少。

图1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比较

(二)   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表2 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的比较

 

 

 

变动主体

 

 

 

价格P

 

 

 

其他因素(Ps、C、E、T)

 

 

 

图形表现(图2-5)

 

 

 

供给量变动

 

 

 

Q

 

 

 

变化

 

 

 

不变

 

 

 

曲线上点的移动d0

 

 

 

供给变动

 

 

 

S

 

 

 

不变

 

 

 

变化

 

 

 

整条曲线的平移

 

Note:供给量变动表现在图2中供给线s0上点A→B→C→D,表示供给量的不断增加,即供给线上点沿着供给线向上移动表示供给量增加,而向下移动表示供给量的减少;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2中供给线s0→s2表示供给的减少,而s0→s1表示供给的增加,即供给线向右平移表示供给的增加,而向左平移表示供给减少。

图2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比较

二、市场均衡分析

(一)   市场均衡

1、市场均衡

经济事物中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表示各位经济参与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不再有调整愿望或动力的状态。

2、分类——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一般均衡:一个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二) 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⑴  含义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⑵ 几何意义

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点为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2、  均衡价格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均衡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如图3所示:

⑴ 需求主导型——供过于求,以求定价(买方市场)

当市场价格P1>均衡价格P0时,市场供给量Qs1>市场需求量Qd1,此时为供过于求的状态,以需求为主导力量推动市场价格下降,直至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时,市场停止调整。

⑵ 供给主导型——供不应求,应供定价(卖方市场)

当市场价格P2<均衡价格P0时,市场供给量Qs2<市场需求量Qd2,此时为供不应求的状态,以供给为主导力量推动市场价格上升,直至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时,市场停止调整。

图3 市场均衡价格形成过程图

3、 均衡价格的求解

⑴  表格求解法:

将需求表和供给表合并到一张供求表中,均衡价格即为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表3 糖果的均衡价格求解表

 

 

价格

 

 

 

需求量

 

 

 

供给量

 

 

 

2

 

 

 

600

 

 

 

0

 

 

 

3

 

 

 

500

 

 

 

200

 

 

 

4

 

 

 

400

 

 

 

400

 

 

 

5

 

 

 

300

 

 

 

600

 

 

 

6

 

 

 

200

 

 

 

800

 

⑵  图形求解法:

如图3所示,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放到一个坐标系中,找到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坐标即可。

⑶  经济模型法:

令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相等来求解。如需求函数为:Qd=800—100P;供给函数为:Qs=—400+200P;Qd=Qs。求解该方程组得,均衡价格=4元,均衡数量=400个。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1、 供给不变,需求变动

⑴    图形分析

图4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⑵    经济模型分析

由于供给不变,则供给函数依然为

,需求曲线由于收入水平提高而向右平移,即需求曲线的横截距增加,例如需求函数变为

。于是根据均衡条件有:

,解得:

1,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也是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最优解的表述。

2,理解:

(1)经济活动是指,对一个市场中的资源进行配置情况。市场中每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某些产品(称为禀赋endowment),通过买卖或者交换的形式(前者有货币参与,后者没有货币因素)每个人转让出自己不需要的或者多余的产品,同时从别人那获得自己需要的。

(2)所谓经济活动是有效的,就是指这种资源配置的过程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尽可能的情况下,满足了人们对产品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产品的需要”就是指,在产品进行交换以后,不会有人再愿意进行交换,因为每个人已经交换好了。这其中,可能会有人还需要某个产品,但没有其他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产品来和他进行交换,那么这种情况下,就认为这次资源配置(或者说该项经济活动)是有效的。

(3)“在不使有人情况变坏下,无法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说的就是指不会有更好的交换方式,使得大家产品配置得更好。那么按照上面所说的逻辑,这个时候配置就是有效的,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也是帕累托最优的定义)

3,理论证明:可以证明非帕累托最优解会有机会提高经济中有一个人的效用(福利)而不影响其他人效用的降低,从而存在e,使得被提高的人效用减少一点点(x-e) 还是比之前效用高,这样情况下的x解不符合walrasian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从而不是walrasian均衡。即非帕累托最优可以推出非walrasian均衡,则walrasian均衡可以推出帕累托最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52971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1
下一篇2023-08-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