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的古诗

关于菊花的古诗,第1张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菊花》

  稚子书传白菊开,

  西成湘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

  多少清香透入来。

  陆龟蒙《忆白菊》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李商隐《菊花》

  忆菊

  一季西风未尽思,秋心最记傲霜时。

  黄花灿灿篱枝绽,瘦影纤纤山月知。

  蝶叶翩跹摇梦远,冰魂缱绻念君痴。

  诗中宿怨经年叹,憔悴潇湘待约期。

  访菊

  朗日晴心趁兴游,东篱素韵为诗留。

  馨香绕舍谁家院?冷蕊呵枝槛外秋。

  傲骨幽怀情重重,痴心细语思悠悠。

  逍遥南山同物老,一曲清歌吟白头。

  种菊

  幽幽小院待君来,为伴仙姿素手栽。

  雨落听风欣叶长,霜飞扫径喜花开。

  朝吟冷色诗成韵,暮饮寒香酒入杯。

  腹有经书亭有客,心栖净土远尘埃。

  对菊

  弃世留香品贵金,黄华自重傲霜深。

  疏篱抱膝听花语,素韵呈秋对月吟。

  虚竹同君盟契友,幽兰与我共知音。

  清心若水流泉响,守静怀朴度寸阴。

  供菊

  清容出水伴诗俦,黄卷青灯夜更幽。

  秀色徐开香满室,明眸善睐韵三秋。

  书邻绿友成佳境,梦赴兰台约旧游。

  骋目驰怀方寸远,云舒云卷月心留。

  咏菊

  入夜诗情随露侵,翻书拣句问琴音。

  千年故事何词赋?万古高风怎样吟?

  李醉花阴裁瘦句,陶怀菊意念痴心。

  羞将钝笔说灵秀,脉脉秋思咏到今。

  画菊

  临笺秉笔写疏狂,研墨挥毫放眼量。

  绿叶青青犹带露,黄花灿灿正含霜。

  纤枝蕴秀生新色,皓月倾辉惜晚香。

  傲骨天成难绘就,秋容一纸沐斜阳。

  问菊

  寂寞秋心孰可知?寒香冷蕊自东篱。

  孤标傲世何人伴?瘦雨凄风那季迟。

  圃旧园空飞雁断,魂单影只倩谁思?

  痴情不遇休恨隐,解语相期回首时。

  簪菊

  种绿裁枝闲日忙,黄花一朵扮新妆。

  娇羞女儿三分秀,适性先生九样狂。

  竹下吟诗惊月影,云中放鹤踏秋霜。

  兰心可比书山玉,不染纷华素鬓旁。

  菊影

  秋窗素印一重重,叠叠流光入画中。

  风动香临花隐约,云飘叶颤蕊玲珑。

  疏枝帘上轻曳绿,旧梦眸中漫幻空。

  惜玉怜芳呵远近,凭心月下认朦胧。

  菊梦

  一季花魂水样清,秋篱月色透窗明。

  情牵驿路思前愿,梦去蓬山觅故盟。

  魏晋乡魂东圃遇,宋唐客雁北坡鸣。

  云中漫步携知己,芳草天涯不了情。

  残菊

  西风凋碧老枝欹,露重霜深落叶时。

  衰草寒烟香已散,疏篱冷圃翠无披。

  惟余傲骨诗心念,只怕冰魂梦里迟。

  岁岁年年花事了,年年岁岁待相思。

  唐寅

  题菊花图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菊花图

  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御袍采采扬妃醉,半夜扶归挹露华。

  菊花图

  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

  菊花图

  飒飒金飙拂素英,倚栏璚朵入杯明。秋光满眼无殊品,笑傲东篱羡尔荣。

  墨菊图

  白衣人换太元衣,浴罢山阴洗研池。铁骨不教秋色淡,满身香汗立东篱。

  菊图

  锦里先生日晏眠,客来高论坐无毡。酒资尽在东篱下,散贮黄金万斛钱。

  墨菊图

  绿云架上草龙蟠,马乳含秋露下干。昨日文园愁肺渴,几丸嚼破蔗浆寒。

  薛逢 杂曲歌辞·何满子 系马宫槐老,持怀店菊黄。故交今不见,流恨满川光。

  许敬宗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许敬宗 同前拟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

  王勃 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韦应物 九日 一为吴郡守,不觉菊花开。始有故园思,且喜众宾来。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杜甫 复愁十二首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佳节虽逢菊,浮生正似萍。故山何处望,荒岸小长亭。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丛菊生堤上,此花长后时。有人还采掇,何必在春期。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晚菊绕江垒,忽如开古屏。莫言时节过,白日有馀馨。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浔阳江畔菊,应似古来秋。为问幽栖客,吟时得酒不。

  钱起 九日寄侄箊箕等 采菊偏相忆,传香寄便风。今朝竹林下,莫使桂尊空。

  顾况 黄菊湾 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

  卢纶 赠别司空曙 有月曾同赏,无秋不共悲。如何与君别,又是菊花时。

  李端 和张尹忆东篱菊 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

  司空曙 别张赞 今日山晴后,残蝉菊发时。登楼见秋色,何处最相思。

  司空曙 别卢纶(一作纶别曙诗) 有月多同赏,无秋不共悲。如何与君别,又是菊黄时。

  王建 晚蝶 粉翅嫩如水,绕砌乍依风。日高山露解,飞入菊花中。

  元稹 饮新酒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莫怪平生志,图销尽日愁。

  白居易 寄王秘书 霜菊花萎日,风梧叶碎时。怪来秋思苦,缘咏秘书诗。

  白居易 九日代罗、樊二妓招舒著作(齐梁格) 罗敷敛双袂,樊姬献一杯。不见舒员外,秋菊为谁开。

  李德裕 题罗浮石(刻于石上) 清景持芳菊,凉天倚茂松。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

  杜牧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

  杜牧 折菊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

  薛逢 河满子 系马宫槐老,持杯店菊黄。故交今不见,流恨满川光。

  孟迟 题嘉祥驿 树顶烟微绿,山根菊暗香。何人独鞭马,落日上嘉祥。

  贾岛 对菊 九日不出门,十日见黄菊。灼灼尚繁英,美人无消息。

  司空图 重阳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罗邺 秋蝶二首 似厌栖寒菊,翩翩占晚阳。愁人如见此,应下泪千行。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佳节虽逢菊,浮生正似萍。故山何处望,荒岸小长亭。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丛菊生堤上,此花长后时。有人还采掇,何必在春期。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晚菊绕江垒,忽如开古屏。莫言时节过,白日有馀馨。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浔阳江畔菊,应似古来秋。为问幽栖客,吟时得酒不。

  夏侯子云 药圃 绿叶红英遍,仙经自讨论。偶移岩畔菊,锄断白云根。

  皎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谭用之 句 织槛锦纹苔乍结,堕书花印菊初残。(《宿西溪隐士》)

  李煜 句 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以下《翰府名谈》)

  邵大震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崔国辅 九日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缙 九日作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韦应物 赠令狐士曹 秋檐滴滴对床寝,山路迢迢联骑行。到家俱及东篱菊,何事先归半日程。

  沈宇 武阳送别 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皇甫曾 酬窦拾遗秋日见呈(时此公自江阴令除谏官) 孤城永巷时相见,衰柳闲门日半斜。欲送近臣朝魏阙,犹怜残菊在陶家。

  贾至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钱起 九日田舍 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浮云暝鸟飞将尽,始达青山新月前。

  皇甫冉 重阳日酬李观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皇甫冉 寄权器 露湿青芜时欲晚,水流黄叶意无穷。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

  王之涣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李益 九月十日雨中过张伯佳期柳镇未至以诗招之 柳吴兴近无消息,张长公贫苦寂寥。唯有角巾沾雨至,手持残菊向西招。

  司空曙 过阎采病居 每逢佳节何曾坐,唯有今年不得游。张邴卧来休送客,菊花枫叶向谁秋。

  王建 九日登丛台 平原池阁在谁家,双塔丛台野菊花。零落故宫无入路,西来涧水绕城斜。

  刘商 送王贞 清阳玉润复多才,邂逅佳期过早梅。槿花亦可浮杯上,莫待东篱黄菊开。

  郑絪 九日登高怀邵二 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陈羽 九月十日即事 汉江天外东流去,巴塞连山万里秋。节过重阳人病起,一枝残菊不胜愁。

  欧阳詹 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张籍 重阳日至峡道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张籍 闲游 老身不计人间事,野寺秋晴每独过。病眼校来犹断酒,却嫌行处菊花多。

  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白居易 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白居易 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 九日题涂溪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白居易 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杨衡 九日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鲍溶 暮秋与裴居晦宴因见采菊花之作(一作暮作秋见菊) 菊花低色过重阳,似忆王孙白玉觞。今日王孙好收采,高天已下两回霜。

  朱庆馀 刘补阙西亭晚宴 虫声已尽菊花干,共立松阴向晚寒。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李商隐 代魏宫私赠 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喻凫 绝句(一作忆友人)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赵嘏 八月二十九日宿怀 秋天睛日菊还香,独坐书斋思已长。无奈风光易流转,强须倾酒一杯觞。

  赵嘏 重阳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赵嘏 重阳日即事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赵嘏 重阳日寄韦舍人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赵嘏 留题兴唐寺 满水楼台满寺山,七年今日共跻攀。月高对菊问行客,去折芳枝早晚还。

  李群玉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汪遵 彭泽 鹤爱孤松云爱山,宦情微禄免相关。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皮日休 友人许惠酒以诗征之 野客萧然访我家,霜威白菊两三花。子山病起无馀事,只望蒲台酒一车。

  皮日休 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十里松萝阴乱石,门前幽事雨来新。野霜浓处怜残菊,潭上花开不见人。

  陆龟蒙 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 酒痕衣上杂莓苔,犹忆红螺一两杯。正被绕篱荒菊笑,日斜还有白衣来。

  陆龟蒙 忆白菊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崔璞 奉酬皮先辈霜菊见赠 菊花开晚过秋风,闻道芳香正满丛。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

  司空图 白菊杂书四首 四面云屏一带天,是非断得自翛然。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

  司空图 白菊杂书四首 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漫道南朝足流品,由来叔宝不宜多。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中信太阳城吉屋售楼热线:4006581350转17174。

中信太阳城由世界500强央企中信集团直属公司中信生态以超前理念规划的2400亩生态复合新城,规划建筑面积约250万平米,将打造出一座生态主题的公园之城、教育之城、康养之城、繁华之城、舒居之城,涵盖独栋、联排、叠拼、洋房、高层多种形态。中信太阳城地处政府着力打造的北部新城腹地,成德绵经济带枢纽,城北中轴-北星干线延长线的左侧,成都至北星大道15可以直接到达项目,2014年年底即将通车的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距离项目仅有1公里。项目将开通社区巴士到达国际商贸城客运站,方便您到达市区的各个方向。公园之城:在项目2400亩整体规划中,公园用地将达到900亩,整体绿化率在40%以上,其中包含22座公园:1座滨河公园、1座体育公园、4个街心公园、16个社区公园。业主在城内的任何一个位置,朝任何一个方向,只需要步行五,就能邂逅一座公园。教育之城:成都7中嘉祥北城分校落址于太阳城,目前校区已基本建设完毕,将于今年九月开校;同时,全美幼教协会管理的橡树屋幼儿园也已签约入驻项目。整个教育配套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幼儿园、、,与国际部于一体的0-18岁全程名校,鼎级国际化教育资源完美配备。康养之城:国内医疗机构——华西医院直属分院已进驻在即,将为业主提供专属健康通道;项目已经建设完成200亩业主专享配套——泰和生态农庄,农庄全程使用有机肥料,零农药、零化肥、零激素自然生长,业主可以随时享受农庄精选新鲜的当季蔬菜。健康、生态生活为您准备就绪。繁华之城:1座35万_集中商业广场、1条特色主题欧洲风情街、每隔500米的社区商业底商,引进有大型商超、大型的**院、欧式购物店等各种业态,花店、药店、便利店、邮局、银行网点等等一应俱全。除此之外,项目为业主配备了高端休闲会所,配有红酒吧、雪茄吧、咖啡吧、美容SPA馆、恒温游泳池等。多种商业体系的交叉,将形成一个全能式的消费中心,成为成德绵经济带上、集中、核心的商业消费区。

绿化率:32%。

容积率:1。

位于:成都市彭州市北新大道2599号(北新大道西侧)。

当前价格:6500元/平方米。

:中信太阳城更多信息。

这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传说着,大概在公历四百年前后,已为时很久了。不过根据所传留下来的,大半都是宋以后的记载,这故事经过六朝隋唐的时代,可以说没有传写。但是没东西传写出,我们就说这故事,是宋朝人编的,也未尚不可。

明朝诸生长洲人徐树丕作了《识小录》。他说,"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这是摩挲梁祝时代的影子。只可惜他引的这两部书,都失了传。第一,《会稽异闻》已不可考,大概已亡。第二,《金楼子》却是梁元帝(萧绎)所作,书传至明代,原书已经湮晦。现在所遗留的,乃是从《永乐大典》辑出来不完全的本子。对于这个故事,一个字没有提到,可能是这个故事,在散亡的本子里也佚散了。所以徐树丕所提出两种本子,都无法向后人提出根据。不过,徐氏所引的事,不会是凭空捏造。对于原书,总有所根据。不然,他所说"梁祝事异矣"。这"异矣"两个字,如没所根据,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故事产生,在梁元帝以前一百五十年之间。亦即晋末几个偏安皇帝时代。因之,我们可以这样说,梁祝是晋末人。

梁祝时代既然如上所说,我们翻查他们的籍贯,却很是杂乱。根据民间传说,有如下的不同。

(一)浙江宁波,有庙,有墓。

(二)江苏宜兴,有读书处,有墓。

(三)山东曲阜,有读书处。

(四)甘肃清水,有墓。

(五)安徽舒城,有墓。

(六)河北河间,有墓。

(七)山东嘉祥,有墓。

(八)江苏江都,有墓。

(九)山西蒲州,戏中对白表明,蒲州人氏。见河北文艺丛书《梁山伯与祝英台》。

(十)江苏苏州,戏中对白表明,苏州人氏。见川戏《柳荫记》。

这十所地方,除了山东省曲阜是梁祝读书处之外,第九、第十仅是戏中对白,表现是蒲州人氏与苏州人氏,这不足深辩。剩下还有七个地方,根据哪一处呢?

自然,以第一处为妥。因为作者收罗梁祝故事,其间提到会稽上虞的,要占百分之八十。而根据宋代以后文字,都指明了埋葬地在宁波,也当然,梁祝生产地在浙江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翻一翻志书。唐朝梁载言所撰《十道四蕃志》,为宋张津所作的《四明图经》所引。他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按梁所撰唐《十道四蕃志》十卷,其书不传。但梁是中宗时候的人,文内称祝英台为"义妇",可见祝氏拥有这个称号,为时很久。至于冢是如何同法,我们无法理解。不过号称"义妇",她的一死,总是世人所难为的。降及晚唐,有张读撰的《宣室志》,对梁祝故事,略为渲染,我们算是对梁祝故事,知道了一个轮廊。那志上说: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这是清代翟灏编的《通俗编》时有《梁山伯访友条》,引了张氏这段文章。文章末句云: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比之梁载言撰的《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又更引进了一层。至于梁祝是否果生在谢安时代,谢安是不是真有文达朝廷,那当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梁祝的事,时代一进展,议论得更觉多了。现将所知道的宋元明清的文篇,涉及梁祝故事的,分叙如下:

(一)宋,王象之撰《四明志》。

(二)宋,罗浚撰《四明志》。

(三)元,袁桷撰《四明志》。

(四)明,黄润玉撰《宁波府简要志》。

(五)明,张时彻撰《宁波府志》。

(六)明,陆应阳撰《宁波府志》。

(七)清,康熙,闻性道撰《鄞县志》。

(八)清,雍正,万经撰《宁波府志》。

(九)清,乾隆,钱大昕撰《鄞县志》。

(十)清,咸丰,周道遵撰《鄞县志》。

(十一)清,光绪,徐时栋撰《鄞县志》。

以上各家,为文很短,而且大同小异,无须抄录。惟各家对义妇二字,各有见解不同。明黄润玉、陆应阳,清闻性道、周道遵,都叙及东晋丞相谢安奏封为义妇冢。而明朝张时彻、清朝万经等,认为英台尚未成夫妇,不大妥当,所以改用现代的名字,直称梁山伯祝英台墓。

自宋朝以来,写梁祝故事写得生动的,要算知明州事李茂诚撰《义忠王庙记》。所以我另外介绍。那记上说:

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quot;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贸阝 城廊头马氏,弗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贸阝 令。婴疾弗瘳,嘱侍人曰:"贸阝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本文尚有百余字,但是说梁显神兴亡的事,觉得与世所传的梁祝故事无关,从略。)

从这篇记,可以知道李氏把梁祝故事,加以扩大。自然,后代的读者,都认为很满意。不过还有一位知县叫魏成忠的,在明万历三十三年,作了一篇"义忠王庙碑志",完全是恭维梁山伯的话,恕不抄录了。惟宁波这个庙,实在历有年月。据后人传说,墓在唐初就有,庙略微迟些。所以到了明代,朝官也不能不恭维一番了。

又化蝶的事,不知起于何时。现在可以作我们摩挲的,就是江苏《宜兴县志》,谷兰宗所选的《祝英台近词并序》,序文里说quot;阳羡善权禅寺,相传祝英台宅基,而碧鲜岩者,乃与梁山伯读书之处也。"词里就说到:"祗今音杳青鸾,穴空丹凤,但蝴蝶满园飞去。"谷氏明朝嘉靖人,作过宜兴县令。似乎说梁祝与蝴蝶有关系的,谷说得较为肯定。此外宋朝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鱼内戏澄湾。"这首诗,除了结句外,可以说都是指的祝英台。但是"蝶舞凝山魄"这一句,是否指的化蝶,那还在可否之间。由此推断,大概宋明之间,已经有此传说了。

"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这是宜兴的史志所载。由此可见,祝英台与蝴蝶的关系,绝不是一时一处所说,诗与词有书可考。可是这都是说宜兴"碧鲜岩",何年和"义妇冢"扯到一处,无书可查。但在清道光岁贡邵金彪作《祝英台小传》,把蝴蝶的事情来扩大,更成了一种雏形。邵这篇文章,虽是为宜兴所作,但墓庙两处,完全指的"清道山",(按李记山作源)而所谓"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也指着"清道山"无疑了,那记说: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蝶尚谓"祝英台"云。

有了这篇小传,梁祝的故事,大概美化完整了。后人拥护梁祝的,当春光明媚的时候,在墓前后,看到大蝶成双,多少有些怀古之幽情吧?此外扬之江一带,也有说梁祝化鸟的,但没有化蝶来得美丽,写在书后,以备一说而已。

创作背景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简介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扩展资料

作曲家简介

何占豪

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

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有人说这首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陈钢

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1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指鹿为马

English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English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书院是杭州的万松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万松岭路81号

电话:(0571)86079490

途经公交车:102路 12路, 42路, 西湖南线景区假日线, 游9线/y9

地图详情:

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梁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说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就在柳荫下义结金兰,而后又同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

参考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ciEFcRRFcbEwubOfm1M-yuEQQUN58sgR10JfxxOhr-_QHqrhoPXWtIzm_7GQqQo1yVpsF4_2CKc97O_424-ta#1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131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