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围的世界都是黑暗的,无论闭眼还是睁眼都一样黑洞洞的,所以我索性闭上眼睛,只用身体去感受周围;
我周围的世界湿乎乎又黏糊糊的,这使我总是移来移去,所以我不得不拳打脚踢;
我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感觉越来越狭窄,所以我试图挣脱开来。
于是,我冲破了包裹我的羊水,从一条窄窄的通道费力挤出来,就是那豁然间,我感到世界一片光明,从此天高海阔任我飞。
这便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发刊词,微薄之言,不足以道尽生命缘起之时。
父母有权选择要不要这个孩子,而孩子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似乎是很不公平的。
谁不想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谁不想出生在和谐与爱而不是充满暴力的家里?谁不想出生在父母双全健康而不是单亲或残疾人的家里?又有谁不想一出生就在豪华的月子中心里享受无微不至的照顾、受最好的教育、用着最顶级的衣食住行?又有谁不想一出生就赢在了人生终点、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
可是,每对父母的情况都大相径庭又大同小异。一样的是父母几乎从来都不曾考虑到孩子会不会愿意要这样的父母亲,不一样的是每个孩子出生的境况,比如父母的身份地位与财力、兄弟姐妹的情况、家庭的氛围、受重视程度等等。
那为什么会想到“生命缘”这个词呢是因为《生命缘》这一档大型医疗纪实节目。
其中有着最大争议的便是89厘米身高的玻璃妈妈生子。暂且不提基因遗传、罔顾自身生命危险、家庭状况差、养老压力大、社会歧视等一系列问题,孩子会接受一个父母都是残疾人的家吗?最为难过的是在孩子历经艰难出生后,玻璃妈妈对孩子说:“希望你日后坚强”。但事实是坚强的孩子往往意味着遭受更多的苦难,而这第一道,便是把孩子的父母亲所带来的。若是孩子成长在一个父母健康的幸福家庭里,又怎会承受?
还有高龄生子、身怀多胞胎减胎、流产、家庭条件差的,孩子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来到世间的遗憾,我本应该有更好人生的不满等等。那么为什么孩子不能在别的家庭里降生呢?
注意,这不是谴责,这是一种对不公平的疑问。
然而,作为父母,他们也承受了不公平的代价。孩子出生后,无论疾病健康与否、幸福快乐与否、成龙成凤与否,都在父母的心里扎下了根,愈发茂盛。见到一个父亲为自己早产病危的孩子签下无数张“生死状“,那每一个签名,都重到难以承受;也看到过一个母亲在深夜放声痛哭,只因为自己害怕自己母乳不够吃孩子长不壮实。孕育子嗣,似乎是我们人类延续自身的一种强大的本能。把本能换一个说法,我想这便是爱。为了弥足不公平的沟壑,父母主动选择了加倍承担孩子所遭受的一切,无论快乐或是痛苦。所以孩子才有了任性的资本,他的心里很明朗地知道:”在你心里,我是最棒的!我的一颦一笑,都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你的心弦。”
当然,不公平的沟壑永远不会理所当然地被抹平,不是每一位父母亲都能够被称作是合格的父母亲。原生家庭的影响超乎我们想象,而不公平向公平的转化总是碰撞出更大的火花与矛盾冲突。
至今想起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的相关内容时,我都会不寒而栗;而我们也经常听闻孩子与家庭断绝关系的事件;同时我身边也有很多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朋友,虽然绝大部分仍然是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那些朋友可能会因此抑郁,也会积极在教育下一代中改正,也很有可能害怕婚姻、孩子,情况百出。我觉得若我作为父母,最怕孩子对我说的就是我不配做他的父母,这将会是多么大的伤悲。我也害怕我作为孩子,到头来冷冷戚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父母用来养老而生的,亦或者是为了父母的理想而活着。我最害怕听见父母说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以后要怎样怎样,我会有万分也不及的歉疚。
纪伯伦先生的一首小诗说到,“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这与汪曾祺先生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的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那些养儿只为防老的、补贴家用的、实现自己未完成志向的等等带有很强功利性目的的父母,尤其是强迫子女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委实可恶。
难道我对一个人付出很多就可以要求他回报我同样多吗?难道你爱你的孩子,孩子就必须要同等程度同等数量地去爱你吗?那些“乌鸦反哺”“结草衔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固然很对,但感恩它是一种情感的力量,不是我们所谓的物质层面——你种下一颗种子,他就会发芽生根的。
我们所谓的汇报,确切来说只是这种情感所带来的衍生品。一个对父母已经没有了爱的孩子,父母又怎能期盼他给自己带来什么物质的、功利的好处呢?这就像你千方百计对一个人好,你爱他爱到死,但他若不爱你,那所有都是白搭;而他也刚好爱你,那这便叫天作之合。爱情如此,亲情也未尝不是。所以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爱才是最至关重要的。公不公平,就在于这份爱如何维持。
生而为人,孩子只属于他自己。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也意味着每个人的思想乃至人生都会不一样。如何度过属于孩子自己的一生,只有他自己才会明了,也只能他自己独立地探索下去,其他人都无法掌控这个孩子的一生。这也许就是生命孤独的淡淡哀愁吧。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而在孩子旅行的初期,有爱他与他爱的父母相伴,何等之三生有幸!
而这份爱,当需要互相的理解、感恩、陪伴与体谅来让它一点点升温。
曾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父母在国庆期间悄悄到学校探望独生女儿,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冷落、抱怨,问原因女儿说她已和同学越好去外地游玩,父母未经同意就来到学校,对她极不尊重。底下评论区里有人不赞同女儿做法,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有人说是父母做法有待商榷。但无论怎么说,不是自家事,广大网友也难免会有隔靴搔痒的无力感。
其实,父母与子女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但不同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渐渐磨合而成,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往往是一个逐渐剥离的过程。如同我们在娘胎里慢慢长大然后出生,我们也同样在出生后经历着情感上的水乳交融到保持距离的克制的爱。因为我们都知根知底,父母与子女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差距使得父母永远不能陪伴孩子一生,而为了防止我们大悲大伤,也为了让我们可以继续好好活着,把生命延续下去,我们在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与沉默不语的克制之间选择了后者。
而如何在这段亲密关系中自处,便成了我们一生的课题。
理解父母,或许就是与他们一起认真享受共叙团圆的天伦之乐。尤其是我们长大以后,要格外珍惜能够在一起的时间,看到与铭记他们每一个爱你的所作所为。
感恩父母,或许就是由爱而生的不自觉行为。不是因为道德层面上的认可与接受,而是因为不自觉的爱与牵挂。一如节日的亲切问候,一如对他们琐碎抱怨的劝慰,一如对他们日常琐事的关心,而这一切又仿佛凝结在那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感恩与体谅之中。
体谅父母,不妨用陪伴来进行一场最长情的告白,多一点点陪伴,就多一点点爱的温度。
还记得自己被微博上一则60岁的老科学家在病床前为80岁的老母亲跳舞的照片赚足了眼泪的感动。陪伴啊有时那么简单,但有时又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他可能是你20岁哄女朋友的想尽方法,也是你30岁哄小孩的万般无奈,也是你40岁哄老夫老妻的顺其自然,但也会是你50岁时和父母在一起玩的小孩子般的天真烂漫。
而成为父母,我会为子之计深远,也必会任其自由飞翔。我知道,在我开启并陪伴孩子一段生命旅程之时,我在见证一个新的人生的可能性。而他也会是一面镜子,让我有机会探寻自我成长中的缺憾与美满。我知道,这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大业。
我也会为他写一首小诗:生活无数,我只爱有你的那一个,你不来,江山多美都是浪费。仿佛除了爱你,我不会做别的事。因为你,在群山到来之前,我就爱上了群山。做你的父母是上帝的安排。你不是天使,所以我可以在人间,好好地爱你。
但作为一个不甚合格的子女,我始终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好。这份我的生命缘起之时的爱,过于浓厚又使我万分庆幸。余光中先生确是阐明了这段爱。他的《今生今世》的诗里,每每读来都清泪两行。诗如下: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着无穷无尽的笑声
回荡了一遍又一遍
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从小到大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躲起来,找一个别人不轻易找到的地方独自流泪,我也抱怨自己的不争气,但是我更深的感觉是不被理解。我觉得我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即使与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存在着极为亲密的关系,我也是一个孤独体。孤独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了解,喜怒哀乐没有人与你共鸣。
我时常会凝视一棵老香樟树,一个老房子,一条老路……是否它们的内心同样也留存一份孤独。我还会在想一株草,一朵云,一座山,一滴水,一颗星,一只鸟是否曾孤独过,是否在孤独中坚守着什么。我也时常会关注一只猫,不是它追着一只老鼠的时候,而是安静地躺在窗台上,眼神迷茫;同样我也会关注一条狗,不是它和其他的小狗打闹在一块,而是它蹲在门前,用舌头舔着身上的毛,然后朝着一个方向发呆;我更会关注一个人,尤其是在一大群人当中,在喧嚣热闹的场合中,那个最安静的坐在角落里默不出声的人;也会关注一个穿着奇特,或者行为语言与他人与众不同的人,想想他们的内心是否有一种来自自我和他人以及天地凝合成的孤独。叔本华说幸福的最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人的内心,我想孤独也是的。
人为什么会孤独,是因为融不到他人的世界中去,他人也融不到自我的世界中;是因为已经不想懂别人,也不想别人懂自己,因为再也不想苛求被理解,于是只能自己跟自己独语。孤独,为自己的内心筑起了一道小高墙。
我喜欢三木清说过的话: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是在一个人的里面,而是在很多人的中间。也许不只是我,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行走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情愫,孤独和忧伤。因为我们会感到世界是如此得广阔而多元,而人生又是如此得渺小与局限。人的一生只能行走过一些地方,只能与某些注定相遇的人相遇,有多少风景在眼前流逝,有多少人擦肩而过。因为错过,因为不被理解,因为短暂,因为各种因素,我们才有了孤独,孤独其实也是人类所拥有的天性。
当独孤已经化为超越孤独之上的时候,也就不能以本身的孤独去言论了,那时候的孤独成为了一种境界。世界上的很多伟人无不在这样的孤独中诞生。三十一岁的尼采曾经说过:我四处徘徊,孤独得就像一头犀牛。但是他恰恰在孤独中完成了经典之作《悲剧的`诞生》《人性,太人性的》《乐观智慧》等。我们熟知的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在病床上完成了长篇巨作《追忆似水年华》。还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终生未婚,在他短暂的三十七岁人生中完成了最负盛名的圣母像《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等。此外,贝多芬,米开朗基罗,萨特,梵高等他们的成就无不在旷世的孤独中炼成。有些人就是喜欢人生中有一部分时间是属于孤独的,这种孤独是给自己心灵一方安静的土地,不再受外界约束。因为此时面对的只有自己,可以尽情地做真实的自我,可以不用戴着面具,不用说违心的话,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世上绝大多数人可以归于此类,孤独可以给他们造就一个自由的天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孤独必然是与自由为伍的。
人可以比作一个圆心,从圆心向外辐射,当人走得越来越远的时候,当走出熟悉接近陌生的时候,这种孤独感会越来越强烈。就像一座金字塔,当人爬得越高的时候,也会越来越孤独。真正灵魂深处的孤独必然是与人的深度和眼界有关,所以那时候的人往往会找信仰支撑,于是,信仰就成为了孤独的救赎。
生命,包括大自然和人类,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孤独,也遭受着孤独循环往复的侵犯,孤独是生命情感的一部分,与生俱来,没有办法解脱。只是天地间,无数个孤独的理由不同罢了。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孤独的时光讲的什么, 1
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本章分析了独自一人感到孤独是源于无人理解,并从热闹、分别、合群、生命
2
孤独的价值分别从孤独看清未来,孤独让人找到自我,孤独让人磨炼感受力,孤独让人发觉个性
3
拥抱孤独,才能拥抱好的关系从生气的重心,在自己而不在对方,懂得保有自我,了解对方想法
4
如何精致地独处要学会爱自己,给自己休息时间,放下手机,有目的地参加派对,乐观与好奇心,好
如果我笑了,那是我奉送给你最好的面魇,你且记住,这样的笑魇并不常见。
如今,我是再无法和别人相交相谈了。因心中恐生了感念,惧怕,突兀。像生命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繁华,点缀了人性的招摇之后,一点一点褪切了皮层的金粉,露出的是一点一点苍凉的白。
每一个日子,我都在不断的走回头路,念过去的人,穿过去的衣,吃过去的食……我实在无法和这前卫的时代并融。如某天我陡然跟记忆相倒戈,一定是我尚不醒人世。身旁的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曾与我亲近也曾分崩离析,我从未有过谪言、怨怼和心愤。我甚至感怀这些曾在我的生命中出现过的人,为我的素描画涂上了一层又层的铅灰色,直到把白染成黑,我的素描画终于完美收稿。在这菲薄的流年中,若你不再关怀我,或我已经不再有问寻你的勇气,那这一世,彼此注定是要孑然一生的。
前行和停留我无法抉择,就像我无法从好人和坏人中选择一种,结果都是悲伤的。若把好人选走,就只剩下假好人。若把坏人选走,那剩下的人就会更坏。好人不好,坏人更坏,这结果不悲伤吗?我试图把悲伤织成快乐,自作聪明的越织越像背负宿命的网,把自己死死困在其中,动弹不得。人群中,我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脏我衣服的是人们的脚。
走在我前面并且已获得成就的人说,他们都曾身临其境的过过炼狱般的学习,一直不断的学。我想,我是不能够如同他们。我身临其境的坐在这学,像在受刑。可在这严刑拷打之下,我把所能知道的都供诉给了刑匠。希望他能网开一面放我一命。天空不断的呈现出新鲜的颜色,我被关在一层楼的最高一层间,日日亲临这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晨曦的阳,黄昏的霞常是眼中之美景,但却凄凉。
我犹如一只小小的井底之蛙,朝夕相对这另我压抑的四面之楚歌,但心存执念,望有一条绳子从井口伸进来,让我用残喘的余力爬着出去。出去了以后,我想我也不能够忘记我三年下来厮守的那片天空,因着那天空上写满了我的供状之书。对面的乱山岗,我也呆闷的'透过玻璃窗睨视了三年,长年只有绿和黑两种颜色变换,如同我的青春色调。我会记得,那乱山岗中,是埋葬我情绪的坟墓。
在这样一个唯唯诺诺的年纪,苟且于人世间还作威作福的故作聪资,尚且连自己都还不知这是莫大的辱,这应当是一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情。鲜花丛里蝴蝶飞舞,它自知舞出的是孤独,所以它尽情的飞,因为冬天到来了,它就要随寒冷羽化登仙去了,至此,世界跟它再无关系。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是这样一只倔强而孤独的蝶,孑孓飞舞。无人观看。诺诺的一生,是孤独劫后余生的面貌。
冷漠,必然是一个时代的生客。我这般冷漠,上帝为何待我百般恩宠?迟迟收不到那被判决的通知书,我活在了幸运的阴影里并且期待那被判决的声音,年复一年,月复一月。
我凝视着天空中的那张网,浮云叆叇了阳光的酡颜,看的人迷醉又怅惘。时代的嬗变蹉跎了朦胧的梦想。孤独像一把剑,刺进了心脏。
生命是一口华丽的棺材,内里长满了蛀虫。
陈春花:孤独是生命的本质情感之一
交往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活动而补偿着个体的不足。人的个体意味着有限的存在,只有通过交往这种个人与社会之间独特的代谢作用,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取得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经验,获得社会性情感,个人才能超越自己的有限存在;任何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发生关系,并建立起健康的联系时,他才能确立自己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的确,人是社会的存在,人必然在自己的观念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社会的群体意识无疑是对孤独的否认。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就生命存在形式的个体性而论,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每一个人的人格就其赖以存在的方式而言都是独立的,因此,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品性和追求。这种各异的观念、品性和人格理想的追求便使得人与人尽管是处于一个非常密切的社会关系中,但他们的心灵壁垒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被打破。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以这样一个观念来审视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生,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就是历史上的那些伟人往往是最为孤独的个体。
陈子昂是孤独的,这孤独在他诗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康德是孤独的,这位孑然一身的哲学大师,终生只能对着“头上的星空”冥思苦索。卢梭也是孤独的,并因此而写就了著名的《一个孤独者的思想散步》。马克思、贝多芬、凡·高、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爱因斯坦,还有鲁迅、傅雷……他们都是孤独的最强烈的体验者。
我们又同时可以发现,这种孤独非但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伟大的人,相反却使他们的人格有了一种美的意蕴。所以他们的人格才显现出或是悲壮的美,或是深邃的美,或是优雅的美,或是充满力度的美。
尽管我们每一个人并不都能如此强烈体会到这种伟人的孤独,但我们的人生依然会有孤独的体验,因为孤独是生命的本质情感之一。只要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情感、意志,独特的人格理想的建构和追求,那么,我们当中的每一个自我就注定与众不同。有着这种与众不同,我们就难免要忍受孤独,要超越自我。
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有了在认知上深沉的反省,以达到自我使命和生命意义的认识,这无疑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认知过程。高尔基在其著名的散文诗《人》中曾这样写道:“他置身于荒凉的宇宙之中,独自站在那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无垠空间的深处疾驰而去的一块土地上,苦苦地琢磨着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我为什么存在’”
在人类理性的探究和实践中像“我为什么存在”这类的问题,总使我们每个人在独处时为之冥思苦索。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之所以双眉紧锁沉湎于痛苦而孤独的思索中,那正是一种对人类自身使命中诸如对自我人格和存在的价值之类问题的深刻反省所使然。也正是在这痛苦而孤独的思想中,《思想者》显示了其充满内涵的力度美。
孤独使我们在烦琐的世态中求得简练,在喧闹的尘埃中求得恬静,在世俗的环境中求得超然,甚至在不公平的遭际和突如其来的厄运中求得安慰和自悦。
爱因斯坦在给一位因找不到工作,处境困难从而对生活悲观绝望的音乐家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千万记住,所有那些性情高尚的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必然如此),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享受自身环境中那种一尘不染的纯洁。”显然,这种“一尘不染的纯洁”在爱因斯坦看来正是与孤独伴生的。
俗语说:“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一大绝技。”海伦·凯勒虽因双目失明、两耳失聪而使自己笼罩在冷雾般的寂寞孤单之中,她也曾经为之酸楚和绝望过,但超凡的人格意志和信念使她战胜了自己。而当她在孤独中战胜自己时,她体验到了人生最美好的东西。
她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寂寞孤独感浸透我的灵魂,但坚定的信念使我获得了快乐。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微笑。”这种超越不正是其壮美价值的展现吗
孤独可以使我们对外界诱惑节制,孤独可以使我们正视自己,我们去体味孤独的同时,恰恰是在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正因此,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孤独的灵魂所孕育的。
曹雪芹在10年孤独的凄风苦雨中用心血写成了不朽杰作《红楼梦》,歌德用了60个春秋的寂寞沉思在文学史上竖立了《浮士德》这一丰碑。凡·高这位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作画正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完全是为了在画布上洒满他那炽热而骚动不安的灵魂。还有毕加索、海明威、萨特等。正是他们那孤独的灵魂和智慧,才带给人类许多美的杰作
你从小陪着你的那些人,现在都在哪里呢,可能在你身边的还有许多,可是我身边的陆陆续续的都走开了。外界的原因也好,自己的原因也好,总之现在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从出生开始,就总是一个人的时候多,两个人的时候少。
人是群居动物,就跟那些森林里的猴子猩猩一样,总是寻求同伴,但是人又想得太多,或是天性使然,或是后天学来,我们都在抗拒孤独,但是不得不说,我们的抗拒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我们还总是孤独。
缺少什么,就会向往什么,愿望,都是自己艰难生活的倒影,我总是苦苦寻觅一个永远的伴侣,但天不遂人愿,我总是找不到。有一个同学,性格内向,不敢跟人接触,在学校里没有朋友,连班里最坏的小混蛋也懒得欺负他,班级里讨论,元旦的联欢,没有人记得起他,没有一双期待眼睛望向他。常常在班级的角落里,一个人低着头,虽然没有人欺负他,但是寂寞是比肉体的折磨还要疼痛百倍的东西,所以他还是早早退学,自己跑回家,就连走出门去的背影,都是孤零零的,他走之后,一切如旧,仿佛他从来没有存在在这个地方过。我也常常在想,是不是有一天我跟他一样走的时候,是不是背影也是孤零零的,除了几句议论,连个痕迹也都留不下。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表面上看起来阳光快乐,无虑,但心里想着的,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恐惧,虽然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包围,但依旧在里面是孤独的个体,别人看起来就像一片大海,但是每一滴水都不相容。
生命太仓促,我们还没来得及体会到它的意义,就要逝去,亲人也是,朋友也是,总是在你身边的时候不觉得珍惜,但发觉不了自己其实就是依靠着这些生活的。他们能陪着你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因为时光短暂所以我们都尽力的拥抱住自己所爱的那些,生怕他们从怀里溜走,但是等你想这么做的时候,通常他们已经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就像现在的我一样,自己一个人坐在很穷很穷的县城里很穷很穷的一个镇子里,你没有心里话可以对他们说,镇子里的人以苦为乐,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但是又不能逃开,自己都顾不过来,也就没有在乎别人的时间。我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将来的自己,还有你身边围绕着同学同事,如果没有一颗能理解你的心,你依旧是孤独的。
理解你的心,并不是每天上班时你看到的职业性微笑,也不是漫不经心的招呼,而是可以可以让你躺在怀疑,他能静静的听你说完长久以来自己的忧愁,对以前的后悔,对未来的迷惘,把痛哭流涕的你揽入怀中,并且安抚你,明白你。
人穷极一生都在找这样一个人,他能满足你对未来的所有想象,但是找不到的人很多,但他们大都在找到之前就放弃了寻找的希望,我们是群居动物,我们不能一个人行走在这样寂寞的大地上。即使这样的路荆棘密布,但光明总是会在痛苦后。
不要放弃活着,也不要放弃希望。
高一:李焕发
在**《荒岛余生》中,主人公创造“威尔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孤独和无助:荒岛余生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联邦快递员,他在一次航班中遭遇了空难,最终被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他孤身一人,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与他交流,因此他感到孤独和无助。为了排遣寂寞,他需要有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一个可以陪伴他度过漫长日子的朋友。
2 精神支持和生存的希望:在荒岛上,主人公为了寻找精神支持和生存的希望,创造了一个名为“威尔逊”的足球。他将这个足球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伴侣,通过与威尔逊的对话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处事方式。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也在寻找生存的意义和勇气。
3 自我反思和成长:威尔逊这个角色,不仅仅是一个足球,同时也是主人公自己的一面镜子。他通过与威尔逊的对话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处事方式,不断地在自我反思中成长。这也使得主人公在荒岛求生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环境、自我调整,以应对生存的挑战。
综上所述,主人公创造“威尔逊”是出于对孤独和无助的反抗,对精神支持和生存希望的寻找,以及对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追求。这个创造行为既是他与自我对话、反思的过程,也是他在荒岛生活中不断成长、适应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