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句话深深触动过我,她没有优美动人的词语修饰,也并不富有哲理,它如此平凡,而对我来说,又如此不平凡。
“让………先洗吧!”这是我小阿姨对我和她的孩子说过的一句话。我住在小阿姨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从学校回来都要洗澡,而洗完马上又要去学校,我为此很烦恼,而且阿姨家还有两个孩子,他们也要上学,可每一次阿姨都让我先洗,并对它们说:“阿敏学校远点,让他先洗了吧!”每当听到这句话,一股热流用上心头,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熟悉,使我想起我的大阿姨也曾说过这样的话。
小学时,我一直住在我大阿姨家里,我的表哥也就是大阿姨的儿子,他那时正上高三,学习十分紧张,有时早上连饭都顾不上吃,晚上九点多才回来。作业要写到十点多。那时,每次洗澡大阿姨都让表哥先洗,她对我说:“他要赶时间!”我才不懂呢!那时,我只以为因为表哥是她儿子才让他先洗的。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那不是偏心,而是对孩子的理解,因为这样,即使表哥不是她儿子也会让表哥先洗的。
一句短短五个字的话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使我怦然心动。它让我懂得了一个爱往往包含在一句平凡的话语中,不管是父母的批评,老师的教育,只要细细品味,一定能够体会这份爱。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可能是因为处在叛逆期,所以那段时间我在学校表现得极差,经常和老师对着干,不服从管理。以至于因为有一次考试我把卷子借给别人抄,所以老师把我调到了最后一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大都是差生,我跟他们无话可说。想看看黑板,抄抄笔记,又无能为力。谁叫我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成了近视眼呢!所以每节课只能呆呆地看着黑板,愣愣地看着书,或搞小动作。
最近,学校里来了一位实习老师。她穿着一件碎花长裙,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一双满含笑意的眼睛,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
她笑盈盈地走进我们班级,面向我们说:“我是你们的实习老师,叫张某。最近一段时间将由我带领大家学习。我对每位学生的情况,都会了解的清清楚楚的,希望我们能够相处愉快!”
我不屑地看了她一眼: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吗?没想到,过了两天她真的注意到我了。
那是一节自习课。照例,大家都在埋头写作业,我也不情愿的摊开作业本,装模作样地写起来。其实,除了造句这样的题目可以让我自由发挥,其他的我都无从下笔。
突然,她走到我身边,轻声地说:“我可以看一下你的本子吗?我先是一愣,然后假装若无其事的朝她那边推了推。“春姑娘披着绿色乘轻风来了……这句话写得很有灵气!”她一边读一遍称赞道。说着,便拿起我的作业本朝讲台走去,并把我的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
后来,在一次测验中我得了满分,她很高兴,和班主任说我近期表现得很好,并要求把我调到前排。她还对我说:“在这个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位置,但不应该有一直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听了这句话,我怦然心动,一股暖流涌上心田……
或许,那不是什么名言警句,但却可以让我怦然心动,铭记在心,做我指路的明灯!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其实,阴影和阳光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整个漫长的冬日,几乎没有阳光眷顾我早上等车的地方,十字街口,永夜般氤氲着清晨的空气。世界安静如初,所有的所有在地面投下几道斑驳的影子。
无意中低头,发现“世界”就在这里……
萧瑟的风把一张旧报纸吹到脚下,瞥去,头版报道的标题吸引了我:“其实,阴影和阳光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刹那间,心被重重一击,周身的血液流入心房,我一边呼吸,一边让它们获得灼热的温度。风依旧冷冷地吹,只有那满腔沸腾的血液在心间奔涌……
人生,其实可以这样。
人生,竟然可以这样!
那是电线杆的影子。它们仿佛清晰的五线谱,只是调子已被那年久失修的铁架子分割成几个小节。我多想为它们谱上曲,奏响轰轰烈烈的春日乐章。多希望,动情地演唱着这歌曲的,是南归的候鸟。树木、楼房、商铺、立交桥……它们的影子渐渐扭曲、倾斜,大半部分浸在寒冬的空气中,渐渐蒸发,小半部分随着车辆的疾驰,被远远甩在身后。那是灌木丛吗?它们的影子竟分外浓重,呈现出不同于往日的茂盛。它们每一簇都在奋力地拔节、生长,一切都为了日后的挺秀、吐香,一切都为了那一季的纷纷扬扬。于是,我小心地把手掌握成涂鸦的太阳,覆盖在它们的影子上,给它们假想的光明。我随口吐出的一小片哈气,竟成了冬日里轻盈的云朵,为它们带去久违的浪漫……
一切都由于影子而多了一分想象空间,世界也因此多了一分朦胧之美。
于是,我不再觉得日日彷徨而不知所终。影子像阳光一样为我描摹了无比清晰的全新世界。我不再觉得那些阴暗的日子是单调的、乏味的。因为影子比事物本身更富于变化,更令人回味。影子一直都在,可少有人懂得影子的美丽,更少有人为它的美丽而停下匆忙的脚步。它们如不断揉搓的花朵无从坠落,在尘土流水中日渐式微,默默地在阳光下隐去。
在这个冬日的早晨,我凝视着那一道道影子,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我看来,阳光与阴影从来都相伴相依。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光明,也没有永久的黑暗。有阴影,是因为有光明的存在。你投在地面的影子,那是因为头顶的阳光使然。你向着阳光迎面走去,背后必然有影子相随;背日行走,你依然可以沐浴在阳光下。真的要感谢这句话了,是它让所有的影子与我不期而遇,让我的心情随它们一同起落沉浮。于是,一种高贵与另一种高贵相遇;一种思考与另一种思考相通;一种平凡与另一种平凡相依。
我们是怎样打开了禁锢已久的本真世界?这一瞥,竟邂逅了不曾见过的一帧绝美风景。
因无光、背光、逆光而伤心绝望的日子,曾被失意、落寞、伤怀而终结的孤单心事,竟随同这些影子弥散在整条街道的尘嚣里。希冀与梦想,以相同的速度奔向远方,正如阳光与阴影,共同存在于大地之上。
我坚信,坚定与执著一定会在我的梦境里流过,为我带走那些曾经的难过与不安。
在这个平凡又安静的清晨,我拥着所有的影子和那句让我怦然心动的话语,望向街道的尽头,在那里,有阴影与阳光相交织的美丽风景……
再抬头,已是日光倾城,温暖如春……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
“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1936年,32岁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年早逝。这位生于乌克兰的“红小鬼”,15岁参军,16岁负伤,到最后五六年全身瘫痪,在病床上写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两部小说。特别是前者,在上世纪下半叶,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畅销书,也是两三代人的“励志”课本,影响巨大而深远。
在中国,几乎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曾背诵保尔柯察金那段以“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开始的名言(此处引用的是梅益译本初版译文),用来指引或矫正自己人生的走向。最后的指归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辉煌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包括我在内,在保尔的启发下,都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为戒。那时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是把每个人的奋斗指向解放全人类的壮丽远景。(当然,归根结底是要通过世界范围的暴力革命,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乌克兰内战中的红军战士,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共青团员,都是要在大地上建造人间伊甸园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可怜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世上早就有过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知道,也认为那是已被恩格斯批倒的理论。
假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只留下这一虽经苏联出版部门增删,但仍不掩作者精神光辉的作品,那末,我们可以看到在布尔什维克的社会动员下,一代人中的保尔(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作者自己)怎样走完他热爱生活而不惧死亡,为了一个单纯的理念而奋不顾身、历经磨难的一生——至少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性是可以“抽象继承”的吧?
然而,现在我们对尼古拉的理解,超出了这本名著。我们看到了书外的作者。他的侄女(同一俄文单词,或可译为外甥女,但记得书中保尔只有一个哥哥,揣度这个后辈当是侄女了)加林娜在2006年11月20日的俄罗斯《共青真理报》上发表《重铸的生平》一文(另一中文资讯来源说是2007年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披露了她叔父生前不仅是作为党的“驯服工具”而存在,他还向斯大林时代的极权制度做过终于失败的斗争。不知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的初稿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曾经写到,必定被审稿者一笔删除了。但这毕竟不能删尽人们的记忆,加林娜说,尼古拉在临终前不久曾经慨叹:“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这是在一篇网友写的文章中邂逅了这句话。
不知为何,泪竟然慢慢红了眼眶。只是一瞬间的事,也就在这一念之间,心中有了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景,也许是怦然心动的感觉吧!
或者我们都发现了一件趣事,有的人,纵使相逢许多次,却因我们不识,所以始终沦为路人,但熟识后,又觉得,原来我们之间如此默契,总在不同的地方相逢,与这句话的相逢亦是如此,在那以后,我陆续地在书本上看到它,在歌里听到它,直到那一天在一本诗词解析中再一次与它邂逅。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我很认真地读着,心中又想起了那个略显悲凉的故事,那段流传千年的凤求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这是后人借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改编的,其实相比起《凤求凰》,我更喜欢这段,毕竟那时“忆”的往事的确不那么让人留念,可有时就是这样,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即使他再次从远方奔回,白头安老,再不相离又如何呢?已经回不去从前了,回不去当年的“夜奔”了!
即使这样,文君依然道出了那一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就如同我们无人能够幸免邂逅真爱时的怦然心动一般,我们对于这句话,大都无人幸免。
或者它听起来过于浮华,没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得真实,但却成为了无数女子心中的梦,或许一段泣鬼神的爱,哪怕是悲剧收尾,也是那么的值得留恋吧。
每次几乎都是说,当男主角性命垂危的时候,握着女主角的手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的,我是看过很多遍这样的场景,可即使知道会是这样,眼泪还是不争气地往下掉。
又也许,从我与它邂逅之后,我就知道了,这是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我会永远记住它的故事,它的誓言。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下班到家,放下包,先打开收音机,静谧的房间顿时有了些许热闹的痕迹,收音机里流淌的音乐在我耳边轻轻抚过,主持人愉悦的声音熨贴着我劳累的身心,她那不经意的一句话,不禁令我怦然心动----人生中诸多情感,最可靠、最不会背叛的是亲情。
是的,亲情最可靠,最不会背叛。
立即拿起电话,将我的亲人们问候一个遍。
因为老妈、老爸和哥哥一直生活在一起,先打给哥哥,问好,然后哥哥将电话移至老妈手中,听着老妈那硬朗的声音,我的心里顿感欣慰。每次与老妈通电话,常常是我还没来得及问候她,她先抢着把我们一家三口关爱一遍。老妈的经典结束语,老妈始终如一从不改变的结束语是:“你们不用挂念我,我很好,你哥哥、嫂子把我照顾得很好!你们仨好我就放心了!”现在老妈每次还要问上海的李宝怎么样,我有没有去看李宝等等,一个80多岁的老人,心里要装多少她的亲人啊!每次电话,老妈从来不和我说她哪不舒服,哥哥从来也不说哪怕老妈真的有不舒服也不会告知我,总是怕我担心,哥哥、嫂嫂对老妈的照顾无微不至,那是村子里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遗憾的是我现在再也听不到我那和蔼可亲的老爸的声音了)亲情,最可靠!
大姐电话里告诉我她前几天才去看的老妈,说老妈身体很好,让我不要挂念。大姐问候了我们一家,问我有没有去看李宝,大姐问我要不要拖鞋,我家里能穿的布拖鞋,全是大姐手工做的,还有我结婚时大家给我一针一线缝的绣花拖鞋,我现在都舍不得穿了,要把它珍藏起来。想想我小时候每次都是大姐为我洗头剪发,想想我上小学时大姐已为人母,每到周末我便去大姐家让她给我梳小辫,想想我上中学时她给我送干粮令她婆婆不满想想大姐去年还为我做了两床加宽加厚的新棉被,她早已孙辈绕膝,可还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们一家三口亲情,最可靠!
二姐电话中说,她周六去看老妈,天凉了,给老妈买了新棉裤
三姐电话中说,她身体好了,不让我挂念,又问我有没有去看李宝,问我李宝又瘦了没有,问我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晚,问我吃饭了没,我今天一人在家,吃饭就糊了下,叮嘱我要吃好,一个人也不能随便对付亲情,最可靠!
给李宝拨电话,不通,明明知道李宝昨天已打电话告诉我,他充电器坏了,要到周末才能出去买新的,这两天手机关机,让我别担心。多懂事的孩子啊!亲情,最可靠!
是的,人世间,朋友可能因为某种利益有时会远离甚至背叛你,恋人冷不丁会朝秦暮楚或移情别恋,惟有亲情,在你身边永远陪伴你,你凄苦时它在,你病痛时它在,你困顿时它在,你烦恼时它在,你快乐时它亦在,甚至在你人生的终结点时,它仍然在你身边,最可靠、最不会背叛的永远是亲情!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我想,不是在感恩节,我才想着去感恩,更重要的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感恩,记得别人对我的好,记得我该对别人好,更要记得那句令我怦然心动的话----亲情,最可靠!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平常人的生活,多是平静如水的,每天按着一定的程式流动着,你的和我的,都没什么两样。 然而,平凡的人生里,却常有这样心动的时刻------一句话、一抹笑、一个眼神、一种触摸……都令人情不自禁地被感动。于是那些淡淡的日子,便有了简洁又深刻的诗意,仿佛水中漾起的涟漪,让人曳着余音,去静静品味…… 在某个特定的日子,悄然收到朋友送的一束香水百合,捧在手中,醉在心里,此时空气也仿佛沾上了隐隐的清香•待花儿凋谢后,将瓣一片片剥开,书桌上顿时落下许多恍如雪花飞满天的迹痕•望着,心不觉一动,才知道黛玉的葬花,其实是很奢侈的享受• 在我居住的生活小区,在小一辈的孩子当中,健是一个顽皮的,有时候还叫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淘气小男孩。他经常趁着大人的不注意,老是往别人的摩托车、小汽车的排气管里塞沙石,一天到晚,浑身上下都是脏兮兮的,并且长得也不讨人喜欢•他经常将院子里未长熟的果子剪下来,到处乱扔,还尖着嗓子同大人顶嘴。就这么一个“狗不理”的小男孩,今天下午我发觉他也能安静地坐在园子里的草地上,我心存好奇,走向前去看个究竟,只见他怀里伏着一只小狗,他小声告诉我:“我不敢动,小狗狗正用舌头舔着我的腿呢,我一动,怕它再不舔了。”闻言,心不觉一动,原来每个小孩子都是太阳在人间种下的花,都有自已独特的明媚。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同桌的蓉有一套港台女明星的画片,每每看时,我都爱不释手。有时候上课也会偷偷地拿出来瞅一瞅,渐渐地,上课也走神了。有一次,被老师发现,画片被收缴,我也受了批评•我闷闷地坐在那里,同桌的她也不安慰我,于是我更生气了。回到寝室后,蓉却将那套画片轻轻地放在我手中,她淡淡地说,我去跟老师说清了,帮你要回来了,希望你开心些,但以后上课时间再也不能拿出来瞅瞅了。从那一刻的心动到如今,我一直记着蓉所给予我的珍贵的友情。 在南宁读书时,已在柳州工作的表姐趁着公差来学校看望我,同寝室的伙伴们亲热地将她团团围住,叽矶咋咋聊个不停,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她所带来的风味小吃,表姐一直微笑着与伙伴们交流,突然问大家------我表妹好像瘦了,是吧?众人一怔并异口同声道“没有吧?”。。。。。。下午上完体育课,我赶忙跑回宿舍,刚上到楼梯口,只看见表姐正在给我洗床单,她翘着不小心被刀划破的食指,艰难地一下一下搓着,我心不觉一动,想喊她,声音却哽塞住了,只有默默地看着她。 这段时间在网上呆的机会比较多,在虚拟的世界里,网络让我们相遇并相识,共同的爱好,投机的话题,让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别样的情愫在你我心底疯狂滋生。我们之间的这种情感,几乎超越了手足之情、夫妻之爱,它已经凌驾于友情与爱情之上,在我们心中它是一种比友情和爱情更深厚更丰富的情怀。每当想到此,心不觉一动,你是我今生从未谋面的知已。 这些令人心动的温馨时刻,慢慢回想起来,日子一下子变得丰富、亮丽,充满暖暖的质感。感动你我的时刻,还会很多,只要用一颗敏感宽厚的心去收藏,一定会有心动的时刻!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还是有那么一天我们毕业了。我们最终还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路,为各自的目标而朝着不同的方向努力。
朋友、老师在我的心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许是因为曾经朝夕相处,每天享受同样的早餐,一起读书,一起上课。我们每天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我们才了解的人和事,我们才知道的语言,我们才明白的笑料。又也许是因为陪伴着度过了许多时光,大家都见证了我从一个连口令都不敢喊的胆小班长,渐渐锻炼成为了一个负责得力的好班长;同学们在一天天地长高,每次比高都会高兴地告诉我说,你又长高了!或者说,待在一起五年真的有一家人的感觉,难分难舍,心中有千万个不舍得。
但是,终于有一天我走出这个班级,走出那个校门。当我再踏进去的时候,我再不是这里的学生,而是一名毕业生。我还是习惯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教室,一切物是人非。上课的是一群和我们以前一样的学弟学妹,教课的是以前觉得好熟悉的老师。黑板报前似乎还是我们在努力地涂涂画画,桌椅仿佛还是我们值日刚刚摆好的,教室最显眼的地方写着的班级之星却不是我熟悉的名字…
曾经天真地以为眼前这群每天打打闹闹的朋友,现在可以每天一起期待以后,以后也会永远一起。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那么一天,会毕业,从此各奔东西。现在总爱想起那群朋友,可爱,快乐,甚至有点傻。
总是在想毕业之后,大家有了新的朋友,适应了新的环境,以前的那份情感是不是还会存在?总是在担心,我会不会是这群人之中唯一喜欢念旧的人?又或者说,谁还会记得和珍藏这份友谊?
暑假终于好不容易又把大家凑到一起,聊了好多好多。嘘寒问暖不是我们的作风,用哭泣来表达心中的感情也不是我们的方式。偶尔一句,“不如高中我们一起做同学。”表面上没有人作太大的反应,但是每个人心中都一定泛起浪花,敲打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记得刚刚考完升中考试,第二天就是我的生日。大家都没有作声,送上礼物,一个拥抱,眼里含着泪水不敢轻易掉下,嘴里噎着不知道说些什么。之后的那一年,大家还特意把聚会定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没有太多话,待在一起就知道彼此在想什么。
又是一年,今年放假特别的早。所以因为时间,又或者是忘记了,大家把聚会的时间提前。依旧没有动人的话,简单的问候,还是聊我们熟悉的人和事,唱我们曾经最感动的歌。如此简单,是因为大家心灵相通。其实记不记得我的生日也无所谓,人长大了,生日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我也已经足够的开心。
耳边突然响起生日歌,没有预兆,没有提醒。“生日快乐。”原来,这些都不用费力气记得。认真想想,毕业了两年,每有同学生日,她或者他都会收到祝福。即使不在一起,但是心心相连。大家对那份感情,那份友谊都是珍惜,爱护的。这份情感不会过期,不会变质,它永远停留在最纯洁,最美的一刻。我们都不应该怀疑这份友谊,难能可贵的友谊。它绝对不是靠时间和每天在一起来维系的。
生日快乐。那一刻,我怦然心动。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新月社”,在不同社会、不同政局下,中西方两个文化圈,曾有过世界性的邂 逅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名“意识流作家”,与她相关的话题有很多:她的同性恋倾向,她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溃。当 然,还少不了那个“无限的才华,无限的傲慢,无限的激情”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
那个圈子,是英国一个松散的、经常聚会的知识分子群体,画家与美学家特别多,也有作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 任何熟稔西方艺术、经济或文学的人,都能在那里找到几个让他们心跳加速的名字:罗杰·弗莱、邓肯·格兰特、克莱尔·贝 尔、伦纳德·伍尔夫、梅纳德·凯恩斯、GL狄更斯、EM福斯特。而这个团体的核心,正是伍尔夫和她的姐姐、画 家范奈莎·贝尔。
当年,布鲁姆斯伯里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英国。20世纪的中国,以徐志摩、陈源、凌叔华等为代表的“新月社”, 就是以它为模板建立:诗人、作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常以沙龙形式聚会,出杂志,办书店。有意思的是,两个团体,虽远 隔重洋,却互相渗透,产生了联系。美国作家、学者帕特里夏·劳伦斯,新近出版的《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便再现 了当年这两个中西方文化圈的“世界性邂逅”。 帕特里夏·劳伦斯不是第一个把“新月派”和“布鲁姆斯伯里”放在一起讨论的人。8年前,作家虹影的小说《K》 ,影射的也是那段中西交流的往事。书中提到了徐志摩、梁启超、胡适、林徽因、陆小曼等中国文人,但是她更看中那些缘起 缘灭和爱欲情仇。她大胆的情色描写,让整部小说看起来好像中国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时间,甚至为此惹上了官司。
作为研究比较文学的专家,劳伦斯的态度谨慎很多。为写此书,10年中,她不断往返于英国、中国和美国的大小图 书馆、档案馆。并前往中国采访当年的亲历者叶君健、萧乾、文洁若等人。书中所有细节,都援引了当事人的信件。以流言始 ,以文化终。“在布鲁姆斯伯里,流言也有着闪光的价值”。
在研究中,劳伦斯发现,把“布鲁姆斯伯里理念”带入中国的第一人,是徐志摩。1920年代初,徐志摩在哥伦比 亚大学求学。但是,美国式的政治并不对他的胃口,而英国自由而不激烈、保守而不顽固的学术氛围,却让他非常向往。当时 的剑桥,可谓“思想与智慧的宝库”,醉心于哲学与文学、仰慕伯兰特·罗素的徐志摩,决心放弃美国学业,到剑桥拜罗素为 师。那是1921年的9月。到达剑桥后,他宛如走进桃花源。日日与他敬仰的狄更斯、罗杰·弗莱、罗素等人同窗共读,漫 步康桥河畔。正是他们,把他带进了“布鲁姆斯伯里”。沙龙的氛围,让他如鱼得水。作为后辈,他谦卑,但充满智慧,无论 何时都侃侃而谈。
很多人知道,伍尔夫和范奈莎选择成员时有个标准——“不能忍受呆瓜一样的人”。一旦她们觉得某人“没劲”,就 毫不客气地拒绝再邀。但是,徐志摩在剑桥期间,一直和这个圈子走得很近。虽不能说他是其中成员,但至少不被排斥,或者 说,他赢得了他们的心。
徐志摩在布鲁姆斯伯里,有两个人最谈得来,其中之一是罗杰·弗莱。这个痴爱范奈莎一生,却只能作为她挚友的男 人,是画家,更是美学家。他对中国文物相当痴迷。于是,当徐志摩和他谈起中国青铜艺术时,弗莱顿觉相见恨晚。他说,在 他心中对周代青铜器有宗教般的敬畏。于是,两人一起讨论青铜传说——“铸匠与他的妻子,在关健时刻,不惜双双跳进熔炉 ,取得完美的阴阳配合。”之后,徐志摩赠弗莱中文名字“傅来义”。而弗莱,则写出一篇论文,成了西方讨论中国青铜艺术 最早的文字。
徐志摩另外一位好友,当算狄更斯。早年,他曾两次游历中国,之后便成了有名的“爱中国者”,常在家中穿一身不 知哪里弄来的品戴花翎满清官服,开口便是:“你们有所不知,前世我是地道中国人。”徐志摩离开剑桥时,曾送狄更斯一顶 黑色丝绸中国帽,狄更斯常在剑桥的庭院里散步,有风时,他都会戴上这顶帽子。
作为最早接触布鲁姆斯伯里的中国人,徐志摩回国后,便和友人创立了“新月社”。同样以文会友,同样试图超越政 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社会,完全不同的政治局势下,出现了组成方式、审美立场都非常相似的两个团体。不能不说,徐志摩 是受了英国人的影响。 此后,布鲁姆斯伯里与中国的关系,转到中国:布鲁姆斯伯里的第一个后代,范奈莎的长子朱利安·贝尔,1935 年秋,应聘到武汉大学做英国文学教授。那时的朱利安血气方刚,以天下为己任,热衷辩论世界大事。在伍尔夫和她的政治学 家丈夫伦纳德·伍尔夫鼓励下,他认为“中国将发生影响世界的大事”。于是,他怀着“革命理想”,向那里出发。走时,伦 敦文艺界几乎全体出动,为他送别。
朱利安一心一意要到中国参加革命,他甚至备好了氰化钾,因为此前关于中国反革命的残酷报道颇多。然而一到武汉 大学,其薪水之高,待遇之舒适,都令他大吃一惊。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不久之后,他便把革命理想弃于一边,爱上了文学院 院长陈源的妻子、小说家凌叔华。
凌叔华,“新月派”才女,也是徐志摩的密友。他一生最机密的文件,包括日记,不放在妻子陆小曼处,却放在凌叔 华处。以至他坠机身亡后,无数人向凌叔华索要。由于凌叔华与徐志摩甚为亲近,朱利安还从英国要来徐志摩写给弗莱的英文 信,读后说“不过尔尔”,颇有醋意。
关于凌叔华的样貌,曾有人说她是“珞珈山美人”。而素以狂放、刻薄出名的女作家苏雪林,也对她大加夸奖,说她 容貌清秀,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好似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凌叔华的小说,典雅秀丽,被称为“闺阁派”。她与当时文坛的冰心、萧红、庐隐、冯沅君、陈蘅哲等,并称几大才 女。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在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里,甚至认为,在创造才能上,其他几位都比不上她。“和冰心一样, 她写的,也是妇女和儿童的故事。所不同的,凌叔华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较成熟的感性和敏锐,潜力比冰心大。”
凌叔华之所以吸引朱利安,是她对美学的热情,包括文学与绘画。从她身上,他找到布鲁姆斯伯里的感觉。他甚至认 为,凌叔华在很多方面,都酷似自己的姨妈伍尔夫。于是,在给母亲的信中,他热烈地写道:“她是唯一可做你儿媳的人。” 众所周知,布鲁姆斯伯里的情爱关系一向混乱:才子们聚在一起,实践着他们的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群恋。因而,从朱 利安的道德观看来,他与凌叔华的爱情无可厚非。爱情就是爱情。若因有夫之妇就不敢爱,反而是道德上的懦弱。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没有预料的,东窗事发后,朱利安作为“丢尽面子的洋教授”,不得不从武大辞职,1937年 回到英国。之后,他曾在写给凌叔华的信中说,他们必会在英国重逢。只是上天再没给他机会。不久后,西班牙内战大火点燃 。朱利安不顾母亲和姨妈的反对,赴西班牙参战。在马德里守卫战中,德国飞机击中了他开的救护车,弹片切入胸腔,朱利安 重伤身亡。
当年,朱利安不仅试图把布鲁姆斯伯里的道德观带到中国。同时他也是一个热情介绍西方文学的教师。他的父亲克莱 夫·贝尔是普鲁斯特研究专家,因此他的英语文学课,竟然也教《追忆逝水年华》的英译文。他甚至建议把伍尔夫的系列作品 ,当作武大的指定教材。后来以翻译安徒生童话出名的叶君健,曾是朱利安最得意的门生。两人当时无话不谈。只是,晚年后 的叶君健,对于过往,避而不谈。
朱利安与凌叔华交往期间,也一步步影响她的写作方式。他对她说,“可以清晰、准确、如实地描写男女性事,而不 是神秘的或者隐秘的,要对所有体验直言不讳。”他还在凌叔华的手稿上,一遍遍进行修改。帮助她将小说译成英文,并推荐 到英国。 朱利安去世后,布鲁姆斯伯里与“新月派”之间并没有断了联系。他的母亲范奈莎与凌叔华的通信往来,一直持续了 16年。
凌叔华虽为小说家,但同样热爱绘画和书法。因此,也就和范奈莎有了更多话题。1946年10月,凌叔华带着女 儿离开中国去了伦敦。到英国后,在范奈莎的鞭策下,凌叔华画了很多中西合璧的作品——中国人眼中的英国风景。并多次在 欧洲举行画展。
除了与范奈莎保持联系,凌叔华和伍尔夫也在朱利安去世后,开始通信。伍尔夫给凌叔华寄去了自己的著作《自己的 一间屋》、《岁月》和《海浪》。她们探讨其中细节,凌叔华称伍尔夫为老师。之后,凌叔华把自己写的文章也陆续寄了过去 ,伍尔夫看后,称它们“与众不同,美丽非凡”。
伍尔夫告诉她:“孩子,保持那种神秘的异国感吧。无论何时,身在何处,都请用你熟悉的汉语思考,之后再译成英 文。这是你难得的中国特色。”在伍尔夫的鼓励下,凌叔华一直写了下去,即便身处战乱。她把自己的作品,一章章寄给伍尔 夫,陆陆续续十几篇。伍尔夫对每个章节一一评点。后来,凌叔华在战争中不幸弄丢了自己的手稿。伍尔夫手里,却有一份写 满批注的完整版。之后,在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的帮助下,凌叔华在英国推出自传《古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