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役,第1张

[编辑本段]闪击波兰,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兰战役爆发, 与此同时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著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编辑本段]入侵北欧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ü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挪威被德国占领。

[编辑本段]镰刀割取,征服西欧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改良过的施里芬计划( 亦称为曼斯坦计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

第一阶段作战:5月13日德军A集团按曼施坦因意图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区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坦克师强渡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时德军B集团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联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到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逼近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尔克,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低落。

第二阶段作战: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先前在低地国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停战签字的贡比涅地区的福煦车厢内签署与法国的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英国(海狮计划)。德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著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苏联

[编辑本段]巴尔干半岛的情况

1939年4月7日,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意大利就开始了对阿尔巴尼亚的侵略,随后又在1940年10月28日进攻希腊,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占领希腊,希腊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进入了阿尔巴尼亚。但这时德国开始介入战事。1941年4月6日德军开始与希腊人作战,同时还攻击了南斯拉夫。英国人虽然支援希腊,最后还是无法取胜,德国的军队在4月27日进入雅典。之后德国又开始发动对克里特岛的攻击,6月1日克里特岛空降战役结束,德国伞兵成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该岛。但是这次行动对德国来说也不太顺利,之后德国再也没有使用伞兵攻击。

英国和希腊的最后几支武装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尔干落入纳粹手中之后,希特勒终于可以无顾虑地发动对苏联的袭击了。

[编辑本段]东线苏德战场

★巴巴罗萨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另外芬军亦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在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和进攻方向估计的严重错误,加上许多红军将领在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行动中丧生或者被流放而严重削弱了苏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苏联对德意志帝国发动的闪电战猝不及防,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前苏联著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进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大城市相继被德国占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也被包围,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辅保卫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大规模围歼,苏军仅被俘人数就达60万人之多,这一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导致苏联西南防线的溃退。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苏联部队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另外,苏联人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坚壁清野,令德国人的后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德国士兵因苏联严寒的冬天和苏联的反攻而死亡。

虽然德军最后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但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而苏联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复失地。

当德军占领了大部分苏联东欧部分的土地后,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当德意志帝国与芬兰的部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后,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清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军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在饥饿、严寒和恐惧的氛围中,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于饥饿;但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向纳粹屈服。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去表现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的英勇抗争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军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进攻高加索地区、伏尔加河地区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并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斯大林格勒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以及过长的补给线,以及苏军的顽强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噩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第六集团军被完全围困。随著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团军司令弗雷德里希·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被苏军俘虏)。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加载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该战役与中途岛海战同时成为二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但苏联人也因为战争损耗太大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1943年开始,苏军在战场上逐渐转入反攻。1943年夏天,苏德双方的军队集结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由曼施坦因将军领导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由于苏联方面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后,红军就始终控制著战争的主导权,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苏联历史上称为十次突击),直到1945年5月2日占领柏林。

[编辑本段]大西洋交通运输线争夺战

欧洲战区无论是东线或者是西线作战,都与英美两国在大西洋上与德国争夺运输线畅通与否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个运输路线当中又以美洲大陆往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陆前往英国的运输线担负维系英国持续作战的力量,以及累积返回欧洲大陆的行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浮出水面的德国海军U型潜艇

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海军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的整体战略。德军始终将潜艇作为海军重中之重,德军依靠潜艇,极大弥补了德国海军水面舰艇与皇家海军相比的劣势。德国潜艇战术:“狼群战术”。

[编辑本段]北非和地中海战场

北非和地中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和德国为一方,英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的军事行动。

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在东北非,意军于1940年7-8月开始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腹地进攻,夺占了许多地区,但是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亚展开的游击运动迫使意军转入了防御。根据战区条件,军事行动在宽50-80公里的沿岸地带进行,并从1940年9月13日持续到1943年5月13日。

北非战局大致可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军进攻。由巴尔博元帅(8月起由格拉齐亚尼元帅)统一指挥的2个意大利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第10集团军(司令为贝尔蒂将军)在利比亚、埃及边界,第5集团军(司令为加里波第将军)在突尼斯当面。9月13日,第10集团军开始进攻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国“尼罗河”集团军(在埃及共有66万人)。英集团军在埃及、利比亚边界仅有1个师。

第二阶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军进攻。12月9日,英集团军在两个月内推进800余公里(利比亚战役),至翌年2月11日前,英军已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转入防御。既得胜利未得到发展。英国政府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力量,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为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战略基地。英集团军一部从北非调到了希腊。这就使意军免于彻底失败。

第三阶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隆美尔(沙漠之狐)率领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 第四阶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苏德战场的激烈交战, 第五阶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法西斯统帅部利用英军的分散和未做好防御准备,变更了兵力部署,于1月21日发动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军推进达600公里,进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一线,战线在此一直稳定到5月底。

第六阶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阿拉曼战役、火炬行动英美军进攻。 地中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布正式参战开始,至1943年9月10日意大利海军舰队在马耳他岛向英国投降止。历时3年3个月。地中海海战主要是英美为首的同盟国与意大利、德国围绕着地中海海上交通线展开的争夺战。意大利和德国海军总共损失舰船389艘,吨位306423吨;商船损失132艘,2106521吨。英美盟国海军损失舰船349艘,吨位506061吨。

[编辑本段]意大利战场

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奥组成的新政府开始与美英秘密谈判,但由于在是否“无条件投降”问题上双方讨价还价,一再延误,使希特勒获得了充足的时间来加强其在意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后的次日便下令占领德意边境和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的所有山口,并从法国和德国南部迅速集结了8个德国师,称B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任司令,做好进军意大利的准备。8月初,隆美尔率部越过边境进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驻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凯塞林元帅的8个德国师。

盟军于8月17日夺占西西里岛后,决定继续进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击部队为英国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和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

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国代表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当天凌晨,英第8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峡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 盟军在整个意大利战役中,共伤亡32万多人,歼灭德军658万人,并一直牵制着德军1个集团军群的兵力,这对其它战场上的盟军作战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盟军对西欧的战略轰炸===

1942年2月,哈里斯中将接任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官。主张对德国的大城市实施彻底的、大面积的轰炸,以挫败德国的民心和士气,迫使德国屈服。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编辑本段]1944-1945年的欧洲西线战场

盟军经过数年苦战后终于开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与德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激烈交战。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希特勒任命克卢格为德军西线总司令,将驻法兵力增至26个师,企图阻止盟军。但这些师兵员和装备都缺额较大(坦克只有900辆,飞机不足500架)。卢格以14个师防守塞纳河口至科蒙一线,10个师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峡沿岸,2个师驻守布列塔尼半岛。

为解放法国西北部,盟军集中了4个集团军〔包括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40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1944年7月5日,美国第一集团军率先发起攻击,突破德军防线后,向纵深推进50公里,抵达塞纳河地区。8月1日, 巴顿指挥美第三集团军在法国游击队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由于德军抵抗微弱,美军主力移师东进,转向巴黎以南塞纳河地区突击。

9月中旬后,西欧战线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莱茵河口的广大地区,逼近荷兰边界。盟军统帅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联军发起荷兰战役,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9月17日,英第30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兰奈梅根、阿纳姆一线突击(市场花园行动),英第8、12军从两翼配合。英军初期进展顺利,20日即进抵奈梅根。由于德军集中兵力突击英军两侧,配合作战的英、波(兰)空降兵因使用不当遭受严重损失,战况急剧逆转,英30军面临被合围危险。

,中英美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6日,广岛遭受原子弹“小男孩”袭击,日本平民死亡14万人。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掷第二颗以丘吉尔的体形命名的原子弹“胖子”,日本平民死亡7万人。日本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

[编辑本段]战争的残酷后果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美、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而法国则最少,有约二十万人阵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于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法庭审判战犯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其中也有少数人逃过制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裕仁天皇,死于1989年;原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受到国民政府包庇,躲过审判;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领袖,法西斯主义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对轴心国宣战后被捕,后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后被游击队捕获并曝尸街头;赫斯,纳粹副元首,于1941年秘密乘飞机前往英国“和谈”,被英国政府长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于1937年7月7日“失踪”,导致日军制造借口发动卢沟桥事变,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政府为掩盖事实真相,将其遣送回国,最后战死在缅甸;山本五十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珍珠港事件策划者,死于1943年盟军“复仇行动”;帝国元帅戈林、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纳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别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开除出纳粹党,被盟军俘获后畏罪自杀;东条英机,日本法西斯独裁者,太平洋战争策划者,甲级战犯,1948年被判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二战头号元凶,1945年4月30日与爱娃·劳恩举行婚礼后在总理府地堡自杀;卡尔·邓尼茨,希特勒继承人,前帝国首席潜艇官,海军总司令,战后接受审判,出狱后定居联邦德国。

[编辑本段]矗立的柏林墙

战后,美苏两国开始冷战,日本接受美国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美国积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成为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别占领,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而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联邦德国,柏林墙把柏林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德分裂开始。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编辑本段]二战的深远影响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同时,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两大阵营趋向瓦解。

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经济上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

4、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2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 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 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潜伏着各种危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四、联合国诞生

联合国由中、美、苏、英等国在战后创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它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联合国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各年份大事记:

一九三九年

九月一日:德国首次使用闪电战术,入侵波兰。全世界首次了解到闪电战是甚麼一回事。

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

九月十七日:苏联取得德国默契,从东面进攻波兰。

九月二十七日:波兰向德无条件投降。

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军队侵略芬兰,轰炸首都赫尔辛基。

一九四○年

三月十二日: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签署和约,割让领地予苏联。

四月九日:德国进侵丹麦与挪威,丹麦不予抵抗,挪威则奋起迎敌。

五月十日:德军席卷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

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邱吉尔继任首相。

五月十四日:德军越过法国边境。荷兰军队停止抵抗。

五月二十八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下令军队投降。

五月二十六日:战局急转直下,约有三十四万英、法以及其他盟国的军队,开始自法国撤退到英国本土,亦即著名的敦克尔克奇迹。

六月十日:义大利对英、法两国宣战。

六月十四日:希特勒的军队进入不设防的巴黎。

六月十六日:法国总理雷诺辞职,具当元帅继任。

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接受纳粹征服者的一切要求,在康白尼与德国签署休战协定。

七月十日:德国首次大规模袭击英国本土,不列顚战役开始。

九日七日:伦敦第一次遭到德国飞机猛烈空袭。

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参加柏林 - 罗马轴心,缔结三国盟约。

十二月十五日:英军将义大利军队逐出埃及。

一九四一年

一月十日:美国国会提出租借法案,触动了孤立主义者与干涉主义者的激烈辩论。

三月十一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全面援助英国及所有对抗轴心国的国家。

三月二十七日:南斯拉夫领袖为防上国家加入轴心国组织,发动政变,推举保罗亲王的政权,推举彼得二世为国家元首。

三月二十八日:英国舰队於马塔班角大败义大利海军,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

三月三十日:希特勒的非洲军队在北非发动反攻。

四月六日:南斯拉夫的军队向德国投降,但游击战则继续进行。

五月十日:纳粹德国第二号头子鲁尔夫.赫斯,秘密飞抵苏格兰,企图私下与英国进行和谈。

五月二十日:德军进攻位於地中海东部由英国据守的克里特岛。

五月二十七日:德国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於北大西洋被皇家海军击沉。

六月一日:英军弃守克里特岛。

六月十四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轴心国在美国的资产,国务院下令关闭所有德国驻美领事馆及宣传机关。

六月二十二日:德国对苏联宣战,沿著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一千六百公里长战线,进攻苏联。

七月二十六日:罗斯福总统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停止对日贸易。

八月九日至十四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一艘船上进行秘密会议,随后发表联合声明,陈述战争的共同目标,是为大西洋宪章。

九月八日:德军开始围困列宁格勒,持续达九百天之久。

九月十九日:纳粹军队攻陷苏联乌克兰首都基辅。

十月十七日:军人极端领袖东条英机被委任为日本首相。

十月三十一日: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娒斯」号,护送军火运输船的时侯,被德国潜艇击沉。一百一十五人丧生。

十一月十四日:日本特使来栖三郎从东京到达美国,商谈美、日关系。

十一月十八日:部署於北非的英国第八军,在利比亚的沙漠发动攻势。

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时间上午七时五十分,日本发动空中奇袭,猛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的美国军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对英、美宣战。

十二月八日:美国国会通过对日宣战。邱吉尔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即对日本作战。

日军入侵泰国和马来亚。

日本第一批部队登陆菲律宾,大规模空袭菲律宾群岛。当地守军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

十二月十日:英国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在马来亚被日机炸沉。

十二月十一日:德国及义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国会声明该两国与美国已处於交战状态。

十二月十三日: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对美国宣战。

十二月二十五日:驻香港的皇家军队向日军投降。

魏莱特将军和少数美军撤退至柯里基多岛。

四月十八日:由杜立特上校率领的美国军机,轰炸东京。

五月八日:美、日双方均宣称在珊瑚海战役中大捷。美航舰「勒星顿」号和日航舰「祥凤」号沉没。

五月六日:魏莱特将军在柯里基多岛向日军投降。

六月六日:日本大批飞机袭击中途岛,在海空激战中损失惨重。

六月二十一日:德国隆美尔将军攻陷北非的土布鲁克。

六月二十五日:艾森豪将军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的美军统帅。

七月一日:苏联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被围困二十五天之后,终被德军攻陷。

八月七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所罗门羣岛的瓜达坎纳岛登陆。

八月十九日:英国及加拿大的突击队,袭击位於英伦海峡的法国海岸城市狄厄普,损失惨重。

八月三十一日: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军,在埃及的阿蓝哈尔法战役中,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十一月五日:隆美尔部队在亚拉海恩战役中大败之后,朝突尼西亚方面撤退。

十一月八日:盟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登陆北非。

十一月十一日:纳粹军队向尚未被占领的法国领土进攻。

十一月十三日:英军击退德军,夺回土布鲁克。

十一月二十二日:苏联军队在朱可夫将军率领下,在史达林格勒之战中反攻。

一九四三年

一月二十四日:罗斯福总统与邱吉尔首相会同军事领袖,在卡萨布兰加举行会议。

一月三十日: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第一次白昼空袭。

二月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投降,史达林格勒之战结束。德军统师保禄斯在投降前两天被俘。

二月七日:日军从瓜达坎纳岛撤退,终止历时六个月的顽抗。

三月二日:新几内亚海岸对开的俾斯麦海发生海战,日本大部分舰只被摧毁。

五月十一日:美军在阿留申羣岛的阿图岛登陆。

五月十二日:轴心国军队在突尼西亚停止有组织的抵抗,显示盟军在北非取得全面胜利。

七月九日:盟国军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进攻西西里岛。

七月二十五日: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辞职,巴多格里奥元帅继任。

八月一日:美国「解放者」战机轰炸普洛耶斯的罗马尼亚油田。

八月十七日:盟军完全占领西西里岛。

九月三日:盟军越过麦西那海峡,进攻义大利南部。

九月八日:义大利宣布向盟军投降。

九月十日:德军炮轰并夺取罗马。义大利海军由盟国接管。

十月一日:美国第五军攻占那不勒斯。

十月十三日:义大利对德国宣战。

十日月十九日:联合国主要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十一月一日:美军在所罗门羣岛的布肯维尔登陆。

十一月六日: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夺回基辅。

十一月二十日:美军在吉耳贝特羣岛的塔拉瓦及马晋登陆。

十一月二十三日:罗斯福、邱吉尔及蒋介石在埃及首都举行第一次开罗会议。

十一月二十八日:罗斯福、邱吉尔及史达林「三巨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

十二月二十四日:艾森豪被委任为盟国远征部队的最高统帅,负责策划和指挥进攻欧洲大陆的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德国的战舰「香霍斯特」号在北角被英国海军击沉。

一九四四年

一月二十二日:英、美军队在义大利安齐峩的德军阵地后方降落。

二月二日:苏联军队进入爱沙尼亚,并向拉脱维亚进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攻克马绍尔羣岛的洛尔拿穆岛,五天之后,美军又占领瓜加林岛。

二月二十一日:东条英机获任命为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成为军事独裁者。

三月二十日:纳粹为了解除巴尔干半岛所受的威胁,挥军进入匈牙利。

四月五日:戴高乐将军成为设在伦敦的法国临时政府***。

四月二十二日:麦克亚瑟将军率领美军登陆荷属新几内亚的荷兰第亚岛。

五月九日:苏联军队收复塞瓦斯托波海军基地。

五月十八日:纳粹军队从卡辛诺修道院撤退,为期三个月的大包围於是结束。

五月二十三日:盟军从义大利安齐峩的滩头阵地发动攻势。

五月二十五日:德军放弃由安齐峩至德拉西纳整段义大利海岸。

六月四日:英、美军队拿下未受德军摧毁的罗马。

六月六日:欧洲登陆日。以艾森豪为首的盟国大军登陆诺曼第,对希特勒的欧洲堡垒发动筹划已久的大攻势。

六月十三日:德军首次用V-1火箭攻击英国。

六月十四日:戴高乐将军巡视诺曼第。这是他四年以来第一次重临法国。

六月十五日:美国首次派出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

六月十九日:在菲律宾海大战中,美国的舰载机袭击位於马利安纳羣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日本舰队。

六月二十七日:在法国瑟堡港的德军停止抵抗。

七月九日: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之后,美军攻占马利安纳羣岛的塞班岛。

七月十一日:苏联红军突破拉脱维亚及立陶宛两国的边境。

七月十八日:英国第二军在法国的康尼攻破德军防线。

七月二十日:拉斯敦堡的希特勒东普鲁士总部发生爆炸,希特勒仅受轻伤,行刺计划失败。

七月二十一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及步兵在关岛建立滩头阵地。

七月二十六日:美军在法国圣罗以西突破德军防线。

八月十日:美军苦战三个星期,终於占领关岛。

八月十一日:盟军迫近佛罗稜萨,德军弃守,该城安然无损。

八月十五日:盟军在法国南部的康城与土伦之间发动攻势。

八月二十一日:美军装甲纵队到达巴黎南面及北面的塞纳河地区。

八月二十三日:罗马尼亚向苏联投降,并加入盟国阵营。

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获解放,德军司令向勒克莱克将军投降。

八月二十七日:艾森豪将军在布德雷中将陪同下进入巴黎。

九月三日:陆军中将邓普绥麾下的英国第二军解放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九月四日:芬兰及苏联宣布休战。

九月五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

九月八日:德国发射第一批V-2火箭炮袭击英国首都伦敦。

九月九日:保加利亚与苏联签署双边休战协定。

九月十日:罗斯福与邱吉尔在魁北克举行大战期间的第九会议,也是两巨头在该城举行的第二次会议。

九月十七日:盟军空运部队深入荷兰。

九月二十四日:苏联军队从波兰出发,深入捷克三十二公里。

十月三日:在波科莫洛斯基将军指挥下的华沙抵抗军,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后,终於向德军投降。

十月二十日: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的雷伊泰登陆。

十月二十三日:雷伊泰湾战役,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国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被击沉。

十一月六日:史达林宣布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

十一月七日:罗斯福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

十一月十二日:德国战舰「提匹兹」号在挪威特罗素对开海面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

十一月二十四日:驻塞班岛的美国B-29型轰炸机大炸东京。

十二月十六日:德军在阿登区发动大规模反攻,是为突出部之役。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突出部之役的要塞巴斯托涅,麦考利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由从南方推进的盟军先锋部队接替。

一九四五年

一月九日:麦克亚瑟将军麾下的部队在吕宋岛马尼拉以北大约一百六十公里的林嘉延湾登陆。

一月十七日:苏联派出军队攻占波兰首都华沙。

一月二十日:匈牙利临时政府与同盟国签署休战协定。

一月二十七日:立陶宛的麦美耳获得解放,苏联完全控制该国。

一月三十一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英属马尔他岛上会面,此次会谈是雅尔达会议的前奏。

二月三日:美军进入马尼拉。

二月四日: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举行雅尔达会议,策划如何控制德国及其他已被解放的东欧国家。

二月十九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距东京一千二百里的琉璜磺岛。

二月二十三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夺得琉璜岛的摺钵山。

三月四日:芬兰对德国正式宣战,实际的宣战日期则追溯至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

三月七日:美国第一军在里马坚渡过横跨莱茵河的鲁登道夫大桥。科隆落入盟军手中。

三月九日:空前庞大的B-29型机羣轰炸东京,炸平市内四十二平方公里土地。

三月二十六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稳握琉璜岛。

四月一日:美军进攻东京以南五百四十多公里的冲绳岛。

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为美国总统。

四月十三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落入苏军手中。

四月十六日:苏联军队沿著七十二公里长的战线推进,对柏林作最后一击。

四月二十五日:美国及苏联的军队在易北河畔的土高会师,互相庆祝此一历史性时刻。

四月二十八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以及十六名笃信法西斯主义的亲信在义大利科木湖略的一小村默齐格拉。

四月三十日:希特勒於柏林总理公署地下室中自戕。苏联国旗在德意志帝国国会大厦顶上飘扬。美军从达豪集中营释放了三万三千人。

五月二日:柏林落入苏军手中;义大利北部的残余德军部队投降。

五月三日:英军收复缅甸首都仰光。

五月七日:德国在法国里娒斯举行的一项仪式中,向各同盟国及苏联正式无条件投降。

六月五日:美、英、苏、法四强,共同宣布德国战败。四强接管德国,将该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

六月二十一日:冲绳岛战役结束,美军获全面胜利。

六月二十六日:五十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世界安全宪章,成立联合国。

七月四日:麦克亚瑟将军宣布菲律宾全国重光。

七月五日:邱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失败,艾德礼领导的工党上台。

七月十六日:首枚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亚拉摩戈多市试爆成功。

七月十七日:波茨坦会议在德国举行,社鲁门、邱吉尔(后由艾德礼取代)、史达林出席会议。

八月二日:发表波茨坦尼宣言,和平条款令德国人有来日维艰之感。

八月六日:美国的原子弹投落广岛,几乎毁灭整个城市。

八月八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且进军东三省。

八月九日:美国把另一枚原子弹投落在日本长崎。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天皇裕仁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战败。

九日三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於东京对开海面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及一些军事领袖签署投降书。

战争的残酷后果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华民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也正是由于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华民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五个战胜国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其中也有少数人逃过制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天皇裕仁,死于1989年;原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受到国民政府包庇,躲过审判;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领袖,法西斯主义始作俑者,1943年意大利对轴心国宣战后被捕,后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后被游击队捕获并曝尸街头;赫斯,纳粹副元首,受元首之命于1941年秘密乘飞机前往英国“和谈”,被英国政府长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于1937年7月7日拉肚子“失踪”,导致日军制造借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政府为掩盖事实真相,将其遣送回国;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军元帅(追)、联合舰队总司令,珍珠港事变策划者,死于1943年盟军“复仇行动”。帝国元帅戈林、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纳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别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开除纳粹党,被盟军俘获后畏罪自杀;东条英机大将,日本法西斯独裁者,太平洋战争策划者,战争鼓吹者,甲级战犯,1948年被判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二战头号元凶,1945年4月30日与爱娃·劳恩举行婚礼后在总理府地堡自杀。卡尔·邓尼茨,希特勒继承人,德意志帝国元首,前帝国首席潜艇官,海军总司令,战后接受审判,出狱后定居联邦德国。

战后,美苏两国开始冷战,日本接受美国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美国积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成为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别占领,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而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联邦德国,柏林墙把柏林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德分裂开始。

1945年5月初邓尼茨以元首身份下令德军停止向除苏军以外所有盟军停止攻击并投降,1945年5月9日凌晨,纳粹德国正式向盟军投降。德国在整整26年后,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的行列中。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最大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五星上将、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交往,人们在阳关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文明进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宇航时代和核时代。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传奇的故事、深刻的真理以及许多耐人寻味的未解之谜。

欧洲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被习惯分为北欧、东欧、南欧、中欧、西欧五个地区。

1、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 、法罗群岛 ;

2、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

3、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  ;

4、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

5、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墨塞哥维那  ;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

著名城市有伦敦、柏林、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阿姆斯特丹、日内瓦等。

一、国家

1、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英国”(Britain)或“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

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总人口超过650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占839%。

2、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语:French Republic),简称“法国”(France),是一个本土位于西欧的半总统共和制国家,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区。

法国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三大、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东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接壤,南与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

本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边形,三面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

3、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

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267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4、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西班牙语:Reino de España;英语:The Kingdom of Spain),简称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西邻葡萄牙,北濒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

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及非洲的休达和梅利利亚。该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总面积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以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数量世界第二,仅次于英语。

中世纪时,境内有多个国家并立,1492年西班牙光复运动胜利后,建立统一的西班牙王朝。并于大航海时代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

1494年和葡萄牙共同签署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意图将世界瓜分为二。在15世纪中期~16世纪末,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影响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开始衰落。在经历两个共和国和一个君主国后,于1978年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

西班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还是欧元区第五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欧洲国家第6名,世界第13名。

5、波兰

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语:The Republic Of Poland),简称波兰,是一个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

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

波兰在10世纪末建立波兰王国,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拿破仑战争期间在法国的扶持下短暂复国,建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波拿巴战败后,再次被俄普奥瓜分。

一战后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战后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1980年爆发团结工会大罢工,1989年实行总统和议会制,同年改名为波兰共和国,后加入欧盟和北约。

近年来波兰无论在欧盟,还是国际舞台的地位都与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以来,经过90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波兰已经成为西方阵营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二、著名欧州城市

1、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Brussels)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欧盟,EU)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NATO)总部驻地,有欧洲的首都之称。另外也是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的日常会议举办城市。

布鲁塞尔位于塞纳河畔,北部是低平的弗兰德平原,南部是略有起伏的布拉邦特台地,平均海拔58米。

上城依坡而建,为行政区,主要名胜有路易十六式建筑风格的王宫、皇家广场、埃格蒙宫、国家宫、皇家图书馆、现代古代艺术博物馆。下城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市中心的“大广场”周围屹立着许多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其中以市政厅较为壮观。

布鲁塞尔拥有全欧洲最精美的建筑和博物馆、摩天大楼跟中世纪古建筑相得益彰。整座城市以皇宫为中心,沿“小环”而建,游览以步行为佳。

布鲁塞尔是一个双语城市,通用法语和荷兰语,法语使用者占较多数。另外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也被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广泛使用。

2、日内瓦

日内瓦(Geneva),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是瑞士联邦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世界著名的联合国城市。湖上大喷泉是日内瓦的象征,日内瓦湖光山色四季皆具吸引力,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际机构云集的国际化城市。

日内瓦以其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重大的会议和展览会、令人垂涎的美食、清新的市郊风景及众多的游览项目和体育设施而著称于世。日内瓦也是世界钟表之都,钟表业与银行业成为日内瓦的两大经济支柱。

作为世界著名的国际化都市,日内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联盟的总部就设立在此。

日内瓦在国际上享有的高知名度主要得益于这些国际组织或办事处,包括红十字会总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等。在2016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日内瓦高据全球第二位。

3、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人口约110万。位于该国西部省份北荷兰省,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其名称源于Amstel dam,这表明了该城市的起源:一个位于阿姆斯特尔河上的水坝,即今水坝广场址。

据2017年城市安全度调查报告,阿姆斯特丹被评为欧洲最安全的城市。

12世纪晚期一个小渔村建于此,而后由于贸易的发展,阿姆斯特丹在荷兰黄金时代一跃而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在那个时代,该城是金融和钻石的中心。

19和20世纪,该城扩展,许多新的街坊与近郊住宅区形成。现为欧洲第四大航空港(前三大分别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

阿姆斯特丹有很多旅游景点,包括历史悠久的运河网、荷兰国家博物馆、凡·高博物馆、安妮之家、红灯区以及许多大麻咖啡馆。每年有大约420万游客来此观光。

作为当前荷兰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历经了从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辉煌与破坏,以及世界大战的洗礼,从一定程度上讲,她的历史也是荷兰历史的一个缩影。

4、伦敦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泰晤士河贯穿其中,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51°30′、东经01°5′。截至2016年,大伦敦都会区面积为1577平方千米,人口约828万人。 2016年,伦敦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5535亿美元。

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

伦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一座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大熔炉城市,使用的语言超过300多种,是全球化的典范。

5、柏林

柏林(Berlin),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经济中心,有人口约350万(2016年)。

柏林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城市中心坐标为52°31′,东经13°2′。柏林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的城市州。2016年,柏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89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为两个区域,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了德国首都的地位,并驻有147个外国大使馆。

-欧洲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

其他盟国包括: 法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称为衣索比亚)、希腊、挪威、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等。

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加剧,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竞争对手,苏联占领区和西方占领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德国的分裂也一步步成为现实。

1948年12月又出现了两个市议会。美、英、法管制下的西柏林得到马歇尔计划中的巨额援款,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橱窗”。但它地处东德的腹地,像个孤岛。

1945年到1961年间,每年约有数十万民主德国(东德)公民通过柏林逃往联邦德国,使民主德国蒙受巨大损失。

-盟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770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