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想表达什么?

《海上钢琴师》想表达什么?,第1张

《海上钢琴师》想表达追寻无限的自由

海上钢琴师的一生是自由的一生。

“不存在”的人物设定既奠定了悲剧基调,也从另一方面凸显出他的生而自由。儿时睡觉吊篮的自由摇摆,第一次弹钢琴时对船长说的“让规则见鬼去吧”,都表明海上钢琴师本性的自由。

而他生命中的音乐,更是自由的象征,早已与他浑然一体。

海上钢琴师的钢琴演奏永远是即兴的、随意的,他的灵感来源于自由和对环境、生活的深刻感知。

海上狂风大作的夜晚,船上异常颠簸,海上钢琴师却闲庭信步径直走向钢琴,松开钢琴轮锁,随着波涛起伏弹奏起美妙的音乐,与大海共舞。

尽管从未下过船,但海上钢琴师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遨游了全世界。

在他的音乐里,可以看到巴黎街头熙攘的人群,可以看见伦敦一片浓雾中的白金汉宫,也可以穿越乡村和原野,自在行走。

他也用音乐感受人生百态:谋杀亲夫私奔潜逃的卑劣贵妇、目光呆滞沉湎往事的中年男士、妖娆妩媚流泪陪舞的娼妓、偷穿礼服寻找艳遇的青年男子……通过对人们行为举止的细节观察,海上钢琴师可以相对应的弹奏出适合每个人的乐曲。

在我看来有两种观点,积极的是这部**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坚守的故事,消极的则是关于懦弱和胆怯的故事。

其实当我看完这部**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男主角过于懦弱,所以才会错过了爱情,错过了友谊。或许有人说他是因为从出生就在船上生活,可是我们都知道当我们遇见爱情的时候需要的是勇气,可是仅仅差了一步他就能离开大海、离开孤独,追寻自己的爱情了,可是仅仅差的那一步他也没有勇气迈出去,这样的人无疑是懦弱的。甚至说当大船在被炸毁的时候他也有机会走下来,可是这一次他又选择了放弃,这一次他不仅放弃了爱情和自由,也放弃了友情和解脱。

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推测,为什么男主角至死都没有踏上陆地一部,我想他大概有抑郁症或者自闭症,毕竟从他出生他就没有拥有过父母的关爱、也没有见过大千世界的美好事物,他从来都是躲在船舱一隅,仅仅几年与锅炉工"亲人"般的相伴也在工人被砸死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这样的经历无疑会使一个人变得自闭、变得抑郁,这时弹钢琴成为了唯一能够使他愉悦的活动,正因为如此也让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也许是因为这部**或许悲伤,许多人看**时都希望会有一个happy ending,但很显然这部**并不是,所以我说服了我的内心,让我自己更改了观点,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有关信仰和坚守的**故事。男主角为了缅怀拯救自己的工人、为了坚守自己的钢琴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回到陆地的机会。也许这个当时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在见识了一个又一个船客后,或许他对陆地的认识也局限于这些人的讲述,在他看来,地面上并不代表自由和出名,更代表着人生的冷酷和限制,所以选择留在船上就变成了一种坚守。

来源网络(侵删)

  影片《钢琴家》的拍摄手法很写实,平铺直叙,没有煽情,没有激烈的情感爆发,没有控诉,也没有重大的矛盾冲突,只是在冷静的讲述一个故事,述而不评,看者各有体会。

  影片一开始,一双灵动的手在白色的琴键上飞舞,镜头从手慢慢的移上主人公的脸,干净整洁,阳光温柔却带忧郁,在动听的琴声里以为将要进入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可是由远及近的炮声表示这不是个太平盛世。在逃出这栋被炮弹打中的大楼时,斯皮尔曼遇到了一个一直爱慕他的漂亮女孩多萝塔,可是乱世的爱情,只有开始,终究不会有结果。

  1939年10月,德军侵占波兰,犹太人的命运,由此可知。影片开始有一段我记忆深刻,在被赶往华沙犹太人隔离区之前,斯皮尔曼一家人想要把剩下的钱藏起来,就如何藏起来不被德军发现这个问题一家人展开了争论,妹妹坚持藏在花盆下,爸爸建议在桌角下挖个洞,而弟弟说,这需要运用心理学,直接放在桌子上他们能看见的地方,然后拿一张报纸盖住,妹妹大笑了起来。看到这一片段的时候,我的嘴角也不由自主咧了一下,瞬间似乎忘记他们处在战争之中,只是幸福的一家人日常的生活片段。这一刻,我有一种感觉变得格外强烈,简单平凡的生活,在平时或许你会觉得平淡甚至乏味,可是当它即将失去或遭到破坏,你才会感觉弥足珍贵,拼命的想抓住它可终将逝去的感觉让人感到害怕。

我现在看**的地方都集中在B站,一方面B站的画质真的有保障,而且B站看片一点都不卡!!!重点是还可以偶尔开开弹幕看看一起看这部片的人的想法是什么,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人陪你一起看**一样,有时候再枯燥的情节因为有人陪着也显得有趣了一点。

我的360云盘里面保存着豆瓣前250的**,500G左右,我实在不知道看什么会去上面翻一翻,在B站看到《钢琴家》这部片的时候我居然完全没有印象他是在豆瓣前250里面,甚至于我以前极少听说过这部片子,我以为是一部类似于《美丽心灵》这样的自传式**,打开豆瓣一看评分90(豆瓣手机APP无法显示该**是否在豆瓣前250里面),哇好高的评分,好吧,今天就看这部了。

一、这是部什么样的**,是什么类型什么题材的**?处于什么历史背景之下?

1、开头男主角——也就是一位钢琴家坐在钢琴前面弹着钢琴,然后外面突然就发成了巨大的声响,电台的工作人员向男主角打手势让他离开,他还是不为所动,在继续弹着琴,到了后面墙体被破坏,有东西砸到了钢琴家的额头上,他才放下钢琴,跟着大家一起逃了出来。出到外面还遇到了专门来看他的粉丝,可以看出他的琴弹得真的很好。很可惜我对乐器一窍不通,**里面出现的几处钢琴家弹琴的场景我都无法理解性得去欣赏里面的美,甚者连他弹的是哪一首曲子还是通过弹幕知道的,我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要去学一门乐器,也许是我40岁的时候,谁知道呢。

2、钢琴家回家以后,家人都在收拾着行李,他们听说德国人打过来了,但是后来听了收音机,得知英国和法国也对德宣战而欢呼雀跃,他们感受到了希望,于是决定留在这里,可是第二天外出,依然看到了一大批的德国军队,在后来,英国和法国也并没有对他们伸出援手。

3、德军对犹太人的迫害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做法有点类似于为水煮青蛙,一开始钢琴家的父亲拿出家里仅剩下的3000千多元,但是她的子女告诉他德军只允许波兰人没人家里只允许放2000现金,于是大家开始商议多出来的钱要藏到哪里去。接下来是要求所有的犹太人右手上必须带有镶有“大卫星”的犹太袖章,把犹太人和其他的种族分开来。接着是限制犹太人的活动区域并开始对犹太人进行侮辱:钢琴家和他的朋友在路上遇到准备一起去喝咖啡,发现咖啡店的门口写着禁止犹太人进入,朋友提议去公园逛逛,钢琴家说所有公共场所都已经禁止犹太人前往了,他们想聊天的话,也许只能站在大街上聊聊。另一边,钢琴家的父亲在街上走着的时候,两个德军看见了手上的袖章,于是叫住了他,问他为什么没有打招呼,父亲立刻摘下帽子,接着德军挥了老父亲一巴掌并跟他说犹太人不允许走人行道,他们让他走满是泥水的雨道回去。

4、下一步是开始群体隔离,包括钢琴家一家也收拾了自己的全部行李,搬到了隔离区里面,一个小小的隔离区住着超过40万的犹太人,一开始大家还不知道是被隔离了,直到他们搬进去以后看见外面的人开始在砌墙。一开始在隔离区犹太人还是能勉强生活的隔离区里面有集市,有餐厅。钢琴家和他的弟弟搬着书到外面去卖,尽管一天也只能卖出去一本书。

5、接下来就是随机的杀害了,钢琴家一家有一个晚上在吃饭的时候听到了外面有声响,于是立刻把家里的灯关掉,站在窗户看外面发生的情况,他们看见一队德军进了对面的大楼,走进了一家也是正在吃饭的家庭里面,要求他们所有人都起立,其中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因为无法站起来于是被德军直接连着轮椅从阳台扔下去了。钢琴家一家在对面看到的时候都震惊不已。最后德军离开的时候还枪决了这一家人。

随着隔离时间越来越长,隔离区里开始出现了疾病、饥饿以及死亡。钢琴家把弟弟带出来的时候就看到大街上一个老头在抢一个老太太的饭碗,最后饭碗里的稀饭掉在了湿湿的混杂着泥土的地上,饥饿的老头子立刻趴下狼吞虎咽着地上混杂着泥土的食物。被抢的老太太一点办法都没有,她无力的拿着老头子的帽子拍打着她,发出无力的哭喊,最后还是无力的走了。饥饿与贫穷使人的尊严都被践踏地上,揉碎在了泥土里。

6、在隔离区里的人必须要有工作证才能在隔离区里继续生活,钢琴家的父亲也是因为年纪大了,好不容易遇到熟人才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然后这样被强制劳动的时间也过了没多久,有一个晚上德军进入到了隔离区,要求所有人下楼,他们挑选了其中比较年轻的人留下,钢琴家的弟弟和妹妹也被叫出去了,德军让剩下的人回去收拾好自己的衣物,所带的东西不能超过15公斤,这个时候的犹太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是要被送去大规模屠杀。他们中的有些人有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的生活终于迎来了改变有了新的盼头。

在等待上火车的时候,钢琴家的弟弟和妹妹又回来了,他们希望跟家里人聚在一起而不是分开,钢琴家小声的骂了他们两个“stupid”,他是有预感他们是去送死的,在等候区里面一个小男孩一颗奶糖要卖20波兰币,老父亲凑齐了一家人的钱买了一颗,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分成了6小份,颤抖着手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分了一颗。却没想到这是这家人吃得最后一餐团圆饭了。

7、后来在犹太人挤上火车去的时候,被一个他的当犹太警察的朋友拽了出来,当钢琴家想要回去找自己家人的时候,警察对着他说:笨蛋你以为我再干嘛,我在救你的命。钢琴家才知道那是一辆死亡列车,而他没有办法,只能目送自己的家人开往地狱。

钢琴家幸免于上火车以后还是逃不了做苦力的工作,印象中十分深刻的一幕是:德军在一个晚上把他们全部都交了出来,挑出一些矮的以及年老的,让他们全部趴在地上,一个一个的对他们进行枪毙,到了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德军的枪里没有子弹了,他停了下来优哉游哉的换子弹。而趴在地上的那个男人就这样在他换子弹的时候等死,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是一种一秒等于一万年角几紧张却又束手无策的心情,他在那十几秒里面有没有想过跳起来进行哪怕是以卵碰石的反抗?亦或是他是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在等待着枪响的那一刻,也许那是一种解脱也不一定。

8、钢琴家当然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几个朋友的相助,逃离了德军的控制,并被安排在了几处房子中躲藏避难,最后由于华沙起义,德军用枪火清理现场的残骸,钢琴家被迫逃出了原本的地方,不过即使没有这个事件,钢琴家也在那里生活不久,居住的地方早已没有了食物,就连自来水也没有了。

最后钢琴家躲到了德军最后扎营的地方,不过幸运的是,遇上了一位有点善心的军国军官,军官问他,你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以前是一个钢琴家”“钢琴家?那弹一首吧”

不得不说钢琴家在四肢无力的状态下,一遇到她的精神食粮还是展现出了作为一个钢琴家的力量,他最后弹的曲子我不懂得欣赏,不过不得不说是动人的。军官包容他藏在阁楼里,并为他留下了食物以及御寒的大衣,虽然这件德军大衣后来差点让他含冤射死。

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拍摄的**,由一家人在历史背景中的命运折射出当时的大环境,跟余华的小说《活着》有点类似,我还没有看过《活着》的**,是应该看看了。

这是我看的第三部描写纳粹对犹太人残害的**,第一部是《美丽人生》,前半部分明亮而有趣,没想到后半部分一转眼就被送到纳粹集中营里去了。第二部是《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通过犹太人的小孩和德军的小孩之间的对比烘托这部影片,也是让我哭得死去活来的其中一部**。

关于历史的**总是让人觉得沉重无比的,尤其是这么残忍的现实。而这离我们现在也不过是半个世纪的光景。

每一次看战争片都无限感慨: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我们还是幸福得多得多。

二、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导演主要想说什么?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而拍摄的**,影片中的钢琴家还出了一本自传体的书籍,听说评分很高,我觉得可以看一下。其中拍摄这部的**的导演也是在犹太人的涂害中幸存下来的。

三、这部作品的提纲是怎样的,导演如何构架这本书?

根据钢琴家作为犹太人在受迫害时期的经历作为连接线

四、这部作品对我有何用,是提供资讯还是给予启发?

资讯:

1、更加得了解了二战时前的那段背景

启发:

1、学好一门好手艺很重要,说不定可以有一些赏识你的人或者是朋友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2、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生活在和平时代真的太幸福了

最后,附上文中部分背景资料链接

《钢琴家》的犹太华沙

钢琴弹出声音如泉水,行云流水般从指间倾泻而下;钢琴声如天籁,奏出心中最美的歌谣;钢琴声如山涧小径,蜿蜿蜒蜒、百折千回;钢琴声如大自然的歌声,不禁雕琢、质朴自然;钢琴声是心声,它诠释著弹奏者内心的波澜起伏和心路历程;钢琴声是美玉,温润柔和,贴近心灵;钢琴声是泉水,配合著心的律动,溶入血液。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1:钢琴家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著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援。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著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援。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直面命运的挑战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援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2:上帝的备份

2002年1月的一个晚上,对日本著名钢琴家馆野泉来讲,是有生以来最痛过的一天。他正在弹奏钢琴时,突发脑溢血,一头栽在地上,从此右半身瘫痪。还好并没有危及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馆野泉倒是比较的,他认为自己恢复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重登舞台了,他那神奇灵巧的右手将可以再次把爱德华。格里格和让西贝柳斯的音乐弹出别样的浪漫。

可惜事与愿违,将近一年的时间,他的右手都无法动弹,对一个钢琴家来讲,失去右手,几乎就意味着从此失去了音乐的演奏能力,这让馆野泉沮丧不已,心情越来越失落。他的芬兰妻子玛丽亚有一天悄悄对馆野泉说:“何不试试你的左手”左手馆野泉愣了一下,就像有的人是左撇子一样,音乐界也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曲子是专为左手演奏者谱写的。

经不住妻子的劝说,他答应尝试一下。结果,拿出英国作曲家弗兰克布里奇为一位在一战中失去右手的朋友谱写的曲子,馆野泉开始弹奏起来,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忘记自己是用单手演奏。

从此,馆野泉就开始用自己的左手演奏,不过,许多左手乐谱都很短,不适合音乐厅演奏。馆野泉请几个老朋友帮忙,包括音乐系学生,也积极参与,创作了约30首适合左手演奏的曲目。

他又重新回到舞台,每年举办几十场演奏会,乐曲都是作曲家为他的左手量身定做。每次演奏,他坐在与钢琴等长的特制凳子上,以便左手覆盖整个钢琴键盘。他已拍摄了好几部纪录片,甚至还跟日本皇后美智子共同弹奏过一曲二重奏。

2006年,在他中风四年后的一次演唱会上,完全沉浸在音乐魅力中的他突然用右手碰了一下键盘——他已经忘记了他是一个右半身瘫痪的病人。突然,他的右手真的能敲击键盘,伴随左手把一曲曲子弹完了,虽然有些生涩,但奇迹真的发生了。

馆野泉后来在一场音乐会上说:“我用右手弹奏时,有一种春天树叶发芽的感觉。”这时,舞台下坐在观众席上的他的妻子玛丽亚,这位和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芬兰妻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就是她告诉馆野泉:上帝都有备份。右手不能动了,还有左手;右半身瘫痪了,左半身还是健康的,只是失去了一半而已。

真的,不管是生活的还是肢体的残缺,我们失去的并不是全部;励志达人网:这世界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完全绝望,只要你能够去找到自己的备份,人生的另一扇门就会为你恢复重启。

 3:用膝盖行走的钢琴家喜芽

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出生于韩国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下肢瘫痪的伤残军人,曾经为了止痛服用了10年的吗啡,母亲怀孕时根本不知道,出门旅行时服了晕车药,所以她出生时身体严重畸形,就像个怪物,两个手臂上只长有两个细长的指头,膝盖以下的腿又细又长,根本没有脚趾,更不幸的她还是一个弱智儿。

4岁时,她的膝盖以下的腿部没有生长的迹象,还是出生时那样细小,医生不得不对她进行了截肢。截肢后,她比同龄孩子矮了很多,又不愿意装假肢,就倔强地用膝盖行走。

5岁时,为了给她带来一些乐趣,母亲给她买了一台钢琴。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她逐渐喜欢上了弹钢琴。

6岁时,妈妈准备送她到钢琴学校学习。经过一次次的努力,6个月后,终于有一所学校收下了她。然而真正开始了钢琴的训练,她面临着比常人更大的困难,她仅有的四根手指,全部都是没有关节的,其中三根手指是没有骨头的,就连按动键盘的力气都没有,更别提演奏曲目。妈妈让她练习时,她进行无声的抵抗。愤怒的妈妈把她摔在地板上,逼她练,一遍遍地做她的思想工作,和妈妈经过三个月的对抗,她妥协了,开始了枯燥的练习。一个月后,她能熟练演奏一首简单的曲子《蝴蝶蝴蝶》了,并凭著这首曲子在市里举办的少儿钢琴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为了让她钢琴表演取得长足的进步,妈妈带她拜访了一位钢琴教授,恳请教授教她演奏《幻想即兴曲》,她的情况后,教授委婉地拒绝了,对她说:“还是找点容易的事情做吧,一个正常人也很难演奏这么复杂的曲子,只有四个指头根本完成不了这么多的音符!”

然而,上次的成功让她获得了强大的自信,没有老师愿意教她,她就开始在家里自学,自己练。在妈妈的陪伴下,她每天练习10小时。由于智力问题,她不能识谱,妈妈就逐个地教,直到她把整首曲谱背下来。练习的时间长了,她的僵硬的手指磨出了血泡,膝盖的底部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这样,靠著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超高的训练强度,她的四根手指渐渐有了力度,而且张口越来越大,可以弹奏较大跨度的双音。经过5年半的艰辛努力,通过不下10万次的弹奏,她终于可以熟练地演奏《幻想即兴曲》了,还学会了左右手单独演奏。

前不久,她应邀到加拿大的一座教堂里演出,两千多张票很快被销售一空。在演奏会上,她仅有的四根手指一搭上琴键,就像蝴蝶闻到了花香,在琴键上翩翩起舞,琴音圆润有力,不张不亏,收放自如,就像一只山雀翩跹在静静流淌的溪水旁,还像水中的鱼儿嬉戏水面上漂流的枫叶。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人们都过来拥抱她,纷纷这样夸赞她:“你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小女孩!”“弹得实在太妙了!”“能看到你表演是我的荣幸!”“让我听力受损的女儿看到了希望!”

她叫喜芽,一名身残志坚的韩国女孩

故事。今年她19岁,只有4岁孩子的身高,7岁孩子的智力。但她靠著百折不挠的毅力练成了一名世界级钢琴家,成为了全世界孩子的偶像,加拿大、日本、英国、中国等国家都向她发出了演出邀请。

喜芽对记者说:“虽然我像沼泽地里的怪物,但我从不因自己的外貌而羞愧。我要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还要感谢伟大的上帝赐给我才华。”我们都知道,其实她的上帝是她自己,是她那颗坚强乐观不向困难低头的强大的内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5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