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一件瓷器的年代?

怎样鉴别一件瓷器的年代?,第1张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瓷器的鉴定是指对历代瓷器制品的产地、年代、品类、质量、真伪等等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古瓷器具有的历史、艺术与收藏价值做出评定。因此,鉴定瓷器是收藏者首要练就的基本功。

当然,要精通瓷器鉴定也非朝夕之功。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瓷器浩如烟海,品种、风格异彩纷呈。尤其是清代仿古瓷,技术精湛、几可乱真,也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古瓷器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价值,不少人用各种方法仿造,甚至运用各种欺骗手段作伪,以图获利,这都增加了古瓷鉴定的难度。所以,古瓷鉴定是一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学问。除需要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理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鉴定任何其他文物一样,学习中国古陶瓷的鉴定的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鉴定任何其他文物一样,学习中国古陶瓷的鉴定还必须学习、掌握中国陶瓷发展历史,即掌握和了解我国陶瓷业发展和发展轨迹、各时期陶瓷器的风格特征、各主要陶瓷器窑场的兴盛和衰亡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还要知道一点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陶瓷器造型、装饰等的影响,及陶瓷器对他们的反作用,还有陶瓷器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影响等。只有这样,才能是鉴赏古瓷器的只是网络形成一个体系。

瓷器鉴定的主要依据

要真正做到正确判断瓷器的真伪和年代,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古瓷器鉴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器物的发展演变规律:瓷器是具有一定形体的物品,由于其用途、制作技术、使用者的生活或生产环境、制作和使用者的心理情况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作用,决定着物品的特定形态及其演化过程。

第二,以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标准器:有确切年代标记的古墓葬,其随葬瓷器的年代,可以以墓葬年代作为它的年代下限。这样,其它未能确定年代的瓷器,可与这类标准器进行比较,确定其与标准器的异同,从而做出比较确切的判断。

第三,古代遗址出土的器物:古代遗址文化层所出的器物,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是按时间早晚,以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推挤而成的,因此能够确定他们的相对年代,即相对的早晚的关系。

第四,器物本身的款识:有些瓷器在制作时,已经将年款书写或刻印在器物上了,这种带有明确年款的瓷器,也是鉴定时的标准器,但要注意是否是假款。

瓷器鉴定的主要内容

鉴定古陶瓷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也是鉴定的四个基本要求,或称基本任务。

一 辨真伪

辨真伪非常好理解,即区分某件瓷器是否属于真品,这是鉴定工作关键的第一步。对不懂行的人来说,瓷器的珍品、仿品、伪作很容易混淆……

仿古作为陶瓷的一般特征是鉴定工作中的“彼”。一下介绍的就是古陶瓷鉴定家们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之谈:

1, 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2, 胎质、釉质一般过细。

3, 造型市区古物风格。

4, 轮廓线条生硬。

5, 无使用后的光滑感。

6, 与第5关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儿不是泛青。

7, 造型、纹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

8, 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蕴。

9, 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

10,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二 断代

断代即鉴定瓷器制作的年代。同一窑口的产品,有产于不同年代之别。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准确断定年代,就是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宋代或明代产品。景德镇瓷业在明清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由于这两代皇室甚至数朝同一品种瓷器的近似,因此对这类瓷器的断代就显得颇为困难。以前,收藏者往往习惯于把前后两朝瓷器并同断代,如明代早期青花瓷器,时尚是判以“水宣”,五彩瓷则断为“嘉历”,表明断代的难度

三 断窑口

断窑口即鉴定古瓷的产地。如某件青釉瓷器,究竟是耀州窑产还是临汝窑产,即需鉴定其窑口。准确辨认古瓷产地,是鉴定制品年代与真伪的重要环节。

判定陶瓷器的窑口,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胎:古代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料烧什么货,所以大体上是各窑产品各具特色。

2,釉:各窑工艺技术往往形成传统风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较固有的特征。

3,装饰手法:由于各窑所处时代、地理位置、性质(官、民窑)等诸种不同,瓷器在烧制时会受时代、区域文化、地方风俗等的影响,纹饰内容和技法工艺都产生各自不同的传统特征。

4,工艺:各窑生产传统、时间长短不同,技术影响、原材料来源不同,以及窑场经营性质不同,反映在工艺上就大不一样。

5,器形:各窑性质、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不同,产品在器形上也就差别很大。

四 评价值

评价值是通过对某件瓷器质量优劣的鉴别,以评定该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鉴别器物的优劣,只要看其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从而评定其艺术水平、收藏价值。

在古陶瓷鉴定中,唯有此点似乎比较灵活些,有时候剪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件古瓷器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样的。

一般来说,价值高的陶瓷器,必须胎质坚致、釉色鲜艳、釉质莹润、彩色鲜明、绘画装饰精工、造型优美等。但从经济价值上讲,就无一定之规了,如:

1 科学研究价值。

2 艺术价值。

3 历史价值。

4 经济价值。

1 瓷器鉴别

瓷器鉴别 瓷器鉴定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

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

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 、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

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

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

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家里祖传了一件瓷器,不知道怎么鉴定年代 爱问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

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

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

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

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

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

青花瓷萌生于唐,但因为胎质疏松,瓷化程度低,故有专家称之为“白釉蓝彩陶器”。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窑选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能,引入西亚“高铁低锰”的钴料,才将青花瓷器创烧成功。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釉、青料、纹饰、胎、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这种方法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学习青花瓷器的文化底蕴。

一、通过器形逐一排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鉴别。如果一件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再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

二、纹饰判断。元青花的纹饰是有时代特征的,例如料无分水,一笔点画;布局繁满,层次较多;竹叶向上,蕉叶实心;龙身如蛇,龙爪如镰;回纹单画,树稍出刺;仰覆莲瓣互不相连,三道弯如意开光等等。这些特征在有关元青花的名著如叶佩兰的《元代瓷器》、朱裕平的《元代青花瓷》中均有叙述。

三、观察青花料。是不是真元青花,用青花料来分辨是一种最有效、最便当的方法。观察近20年来元青花的仿品,在青花料的发色和色料在纹饰画面上的表现最容易露出破绽。

四、胎质、胎色。1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2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3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4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

青花瓷器的市场价值是不好估价的,每个青花瓷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市场价也是按照收藏者的个人喜好进行收藏,价格有高有低。只能参考一下乾隆青花瓷器历看拍卖成交:

清乾隆 青花胭脂红料双凤 12386万 2010-12-01

清乾隆 青花海水祥云应龙 9775万 2012-10-30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图花 3986万 2009-10-08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三羊 3864万 2010-12-05

清乾隆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35842万 2010-06-04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 3428万 2005-10-23

清乾隆 青花八仙贺寿双耳 3220万 2012-11-25

只能说,您有青花瓷器就是宝,对此你可以参照一些价格进行收藏。

鉴定古董的话,我只略知道一些有关于瓷器方面的古董,可以简单的分享一下。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正。

首先,你可以看釉色(一般指透明釉)。古代瓷器上所施的釉是由高岭土、长石和英石等混合而成的,当然现代的釉的组成成份也差不多。它们不同的是,古代的釉是比较混浊的,而现在的釉是很纯净的,原因就是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把杂质都剔除了。所以你在鉴别的时候可以先看釉色是否纯净。

其次,你可以用放大镜看釉上的气泡。古代瓷器釉上的气泡是大小不一致,很不规则的,而现代瓷器釉上的气泡很规整,大小基本一致。这个同样是因为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果你去淘古董的话,卖家跟你说这是哪个时代的瓷器,你就可以用放大镜来帮助你鉴别店家说的是否正确,以防淘到假货。

还有一点与釉相关的鉴定方法。一般来说,唐宋及唐宋之前的瓷器,表面的釉层会有不同程度的剥落。釉的剥落是与陶瓷的烧造温度有关。由于古代窑口温度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釉层的剥落。如果你看到釉面完好无损的古代瓷器,那么你要当心是赝品。

最后,看瓷器的光泽。一般来说,古代的瓷器经过这么多时代变迁,特别是深埋地下很久经考古发掘后才出土的,它就会有点黯淡无光,而现代的瓷器,又或是仿古瓷,你会看到它表面有一层光泽,这叫做“窑光”。当然,这个也不一定准确。因为如果是传世的瓷器,而且保存很好的话,可能也能看到窑光。

以上我所讲的只是鉴定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真的对鉴定古董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图书馆多看看类似书籍。

关于瓷器鉴定,目前的情况是鉴定标准大家都知道,但是每个标准的表现方式却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这些人对于真品和仿品标准的理解千差万别。造成一件瓷器有的人说真,有的人说假,让大家手里拿着瓷器不知道该相信谁的说法,一脑袋官司。

现在的瓷器鉴定并不是没有科学和标准方法,只是所有的科学方法并不一定得到人们的认可,而且科学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地说明瓷器的釉面、胎土、造型、纹饰等特征,只能给出碳十四、成分、金属元素等一堆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数据,说服力不强。就像现代仪器鉴定玉器,只能给出和田玉、翡翠等广义的结论,却不能说明品质好坏,年代新老以及产地。

还有就是,瓷器圈里总有一大帮人对谁的鉴定结果都不认可,就算是再科学的结论和再权威的鉴定结果他们都能言之凿凿地提出不同的看法。这些人里面,有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圈内人,也有满屋子“元青花”、“康乾五彩”闭门造车的国宝帮,更有自认为看透古玩内幕的以讹传讹的吃瓜群众。这股力量几乎碾压了瓷器圈的真正有眼力的玩家,就算是耿宝昌、马未都这样的实力专家都得甘拜下风。

再加上瓷器造假者刻苦钻研,不断革新造假技术,用他们的智慧给假货开创了一个光明璀璨的未来,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给他们创造了取之不尽的财富。碳十四用X光照射导致分子衰败就能解决,气泡特征同样低温柴窑解决,高仿完全能全面模仿古瓷器的工艺、釉料以及胎土特征,足以让仪器或者是资深玩家都无法分辨。

可以说,如今瓷器精品已经尘埃落定,基本上都已名花有主,大家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看待自己手里的瓷器,值大价钱的几率十分微小,用一个平常心对待就好。对于别人的意见多方求证,不能偏听偏信,钻牛角尖,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了解自己手里的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79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