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的彩陶分类及特点

仰韶文化的彩陶分类及特点,第1张

一、半坡型

半坡类型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具有类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

特点: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圆点、波折等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

二、马家窑型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

特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三、庙底沟型

庙底沟类型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

特点: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四、史家类型陶器

陕西渭南史家类型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史家类型遗址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在半坡、姜寨(二期)、北首岭等均有其遗存。陶器的特征与半坡类型大体相同,代表性器形有敛口圈底或平底钵、卷唇圈底或平底盆、溜肩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鼓腹平底罐、瓮等。

特点:纹饰亦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添了弧线、圆点构成的图案花纹和鸟鱼合璧的动物图像。

五、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的基本文化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同时又清晰地表现出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渊源关系,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存在类似地层关系的还有多处,在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天水巾的罗家沟遗址等均有发现。

特点:石岭下类型陶器以较浑圆造型的泥质橙黄陶彩陶罐、壶、瓶为典型,彩绘图案由变体鸟纹演变而来,以圆点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的线条构图,出现圆形、圆圈和线条构成的格局。

-半坡类型

-马家窑

-庙底沟类型

比较彩陶与素陶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特点是:

1、彩陶主要是色彩冲突,形成一种动态的冲突美,在动态中追求和谐。

2、素陶主要是表现出本身形态的一种形式,他主要是器物本身的形态美丽表现。

3、彩陶的特点是主要对其的装饰。

4、素陶的特点就是保持了原本的样貌。

原始彩陶的造型特点:中原地区的彩陶工艺起步较早,持续时间也很长,装饰类型也比其他地区丰富很多。其中,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主要有卷唇圆腹的圆底盆、壶,花蕾口的细颈壶,鼓腹尖底的直口瓶,以及腰部和盏形的折口瓶。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陶器有深腹曲壁碗、浅腹盆、口盆、口壶、长颈壶、重唇尖底或平底瓶。中国西北地区的彩绘陶器以马家窑类型、板山类型、马厂类型和后来的辛店类型为代表。长颈扁壶、宽肩POTS、小底POTS和碗、盆等。原始彩陶艺术是中国艺术之母,它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装饰特点,它不仅在艺术史上大放异彩,而且对现代装饰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原始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时期,我们把它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模仿原始人的朴素,有比较明显的伪物痕迹。图案有两种:几何图案和自然图案,其中几何图案略多。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具有手法简单、效果强烈、想象丰富、大胆夸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统一、造型与装饰的统一等特点。

原始彩陶的主要类型: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的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的庙底沟彩陶为特色,艺术成就最高。中原地区的彩陶工艺制作时间较早,持续时间也很长,装饰类型也比其他地区丰富很多。其中,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主要有卷唇圆腹的圆底盆、壶,花蕾口的细颈壶,鼓腹尖底的直口瓶,以及腰部和盏形的折口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2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