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每周学|大寒遇腊八 寒夜有粥暖

科普每周学|大寒遇腊八 寒夜有粥暖,第1张

过了腊八就是年

01

大寒时节的气象特色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的时候。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可见,大寒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小寒而言,二是大寒期间天气冷到了极点,故谓之“大”。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比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时节的平均气温多为6 8 ,比小寒高出近1 。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02

大寒的节气 养生

关键字:防寒保暖

宜食:生姜红糖水

慎防:预防呼吸道疾病

保健:尽可能晚起

03

大寒的传统民俗

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这个“年”指的是农历新年。因而此时的一些民间习俗都透着浓浓的“年味”。

祭灶

大寒期间,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又称“交年”或“小年”。旧时,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每家每户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便会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玉皇大帝会给各家以相应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载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灶神像的两侧一般都贴着对联,上面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画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一起祭拜的,便不存在“女不祭灶”这一说法了。

喝鸡汤、炖蹄髈、做羹食

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南京地区许多老百姓家里仍然不忘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做鸡一定要用老母鸡,或单炖,或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在寒冬季节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实在是一种享受。

然而南京更有特色的是腌菜头炖蹄髈,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髈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髈为伍,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既有营养价值又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自家制作十分方便。

到了腊月,老南京人还喜爱做羹食吃。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各不各不相同,如北方的羹偏于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黏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人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材容易,食材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用以抵御寒冷再好不过了。

吃糯米

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这项习俗虽然听起来简单,却蕴含着老百姓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之后,天气会非常的寒冷,糯米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

蒸腊米

天津地区的人们会在腊月最寒冷的时候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然后铺摊在芦席上,等米冷透后晒干,最后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据说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而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食用蒸腊米,对脾胃大有益处。

腊八节

腊八节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 历史 和文化。

04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最早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感谢祖先才举办的,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纪念释伽牟尼的宗教节日。夏代把腊日叫做“嘉平”,商代把腊日叫做“清祀”,周代把腊日叫做“大蜡”。因为这些节日都在十二月举行,所以把这个月称为腊月。《说文》中是这样记载的:“冬至后三戊日腊祭百神。”这就说明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的缘故,腊日就变成了十二月初八,一直延续到现在。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深山中修行,静坐了整整六年,他饿得骨瘦如柴,曾经想要放弃,就在这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放羊女子,送给他乳糜,他吃了之后就盘腿坐在了菩提树下,在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这一天因此有了佛道节日。后来就与“腊日”融合,成了“腊八节”。

腊八习俗之祭祀

腊月祭祀最早的时候人们是为了庆贺农业丰收,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礼传》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祭祀的对象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水庸神水沟、先啬神神农、昆虫神。

05

腊八饮食之腊八粥

在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个食俗就是喝腊八粥。我国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了,最早开始于宋代。到了清朝的时候,喝腊八粥的风俗流传更加广泛。在民间,家家户户合家团聚在一起喝腊八粥,有时候还会赠送给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款式很多,品种齐全。人们会在腊八节的头一天晚上就准备腊八粥的一切材料,然后用微火炖上,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做好,就等着这一天全家一起分享。

06

大寒的 历史 文化

大寒三候

我国古代把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到了大寒时节就可以孵鸡了,像鹰隼之类的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一个时间段,它们会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食物,到了年末的时候,水域中的冰会一直冻到水中央,那是最结实、最厚的时候。

诗词欣赏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这个时节的 历史 文化多与寒冷相关,诗人通过这个特点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作者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在大寒节气里的借景抒情之作。骑马出城,面对一片苍茫萧条的景象,心中不仅没有悲凉,反而涌起一腔豪情和感慨。

转眼,庚子年来到了腊月。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年庚子年的腊八节,遇上了同一天的大寒节气,大寒最隆重的习俗,便是“大寒迎年”。腊八+大寒,今年腊月初八这个重要的日子。说起腊八节,这个节日最有名的,莫属腊八粥了。腊八粥流传已久,说起它的来历,和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相传朱元璋、岳飞,甚至秦始皇修长城的工匠、历史上某对不知名的落魄夫妇,都曾在饥寒困顿之中,因一碗热腾腾的美味腊八粥,得以温饱,度过了人生中的艰难岁月,才有了日后的大胜而归 。

后人不忘祖师成道前,所受六年苦难,也纪念佛祖悟道成佛,便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就有了腊八粥和腊八节。如今每逢腊八节,各地寺庙常会隆重纪念佛祖成道,诵经并效仿牧女,煮粥敬佛,得到佛祖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节不仅在佛家,在中国本土的道家,腊月初八也是“三元五腊”中的王侯腊的大日子。

腊八面,用大米熬制的腊八粥,是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但在盛行传统面食的陕西关中地区,腊八粥就变成了腊八面,会用豆类加蔬菜,中火煮面。做一份油泼腊八面,成了地方特色的腊八开运美食。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大寒一到年味渐浓。此时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大寒迎年,在过去的传统风俗,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而来到今天的现代生活,大家后天从大寒开始,就可以准备过年打扫的工具、备年货、安排春节活动了。

腊八多少年才遇(上)大寒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当这首熟悉的歌谣响起时,

我们都知道,又是一年腊月初八了。

今天恰巧也是 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一个。

腊八遇大寒,甜粥暖人心。

这样特别的“相遇”,下一次是在2032年。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遇大寒,吃穿不用烦。今年的腊八刚好碰到了大寒,这是一句接地气的俗语。对于腊八你又了解多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气节的俗语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先来介绍一下腊八。腊八是最重大的节日,是12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用来祈求丰收和吉祥。在腊八节那天,除了祭祖敬神的活动以外,人们还要逐疫,这是史前的一个医疗方法之一,用来驱鬼治疾的。

而我国有喝腊八粥的历史,早已经有了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黎明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在朝廷,宫廷里面,会向各个僧院发放米、果供他们使用。民间,家家户户做腊八粥,也用来祭祀祖先。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如果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就是好兆头,即“年年有余”的意义。腊八这天,还有的食俗有腊八豆腐、煮五豆、腊八面。总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看一看其他气节的俗语吧。

这里有一首流传于北方的气节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店,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地方的气节俗语。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跟。

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

立秋处暑8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这些都是其他季节的民间俗语,从中我们可以真的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些俗语也都是在民间,祖祖辈辈经过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这些俗语反映的是祖祖辈辈的人民对大自然的观察。也正是有了这些季节,我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干不同的事情,也正是在适应大自然。有更多的气节民俗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只需要好好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就又称为腊八节,腊八节是一个非常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这个节日,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每逢腊八这一天,不管是朝廷还是寺庙或者是黎民百姓,都盛行喝腊八粥,腊八粥里面包含了五谷杂粮,也是一年丰收的意味。

 腊八的由来

 腊八节,不仅是一个有年味的节日,也是一个众人欢庆的时候。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

 腊八传统

 腊八节是一个传统性的文化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代表着节日的美食出现,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腊八豆腐,腊八面,麦仁饭,这些都是在腊八节非常常见的美食,除此之外,这也是传统意义上对神农以及农业方面的庆祝和祭祀。

 腊八和春节

 腊八之后,很快就要迎来春节,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年关时庆祝一年丰收的喜庆,亲朋好友们相聚一团,不仅可以互诉相思,还可以一起讲述一下身边有趣的事情,并且我们为了这个新春的节日,衍生出来很多的习俗,从腊月初八之后的到元宵这一段时间都是节日的高峰期,有很多有意义的节日,腊八节就是一个喜庆的开始,一直到过完年,人们的节日才会慢慢的降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85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