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祖的主要专著、论文

杨光祖的主要专著、论文,第1张

1、《守候文学之门——当代文学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获甘肃省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2、《西部文学论稿》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获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 《审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全国统编教材,撰写一章,3万多字。

《大学语文》,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撰写2万字。

《公务员应用写作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副主编。撰写12万字。 1、《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的缺失》,《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21世纪年度文学评论选·2006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全文选载;《文学报》2006年4月20日论点摘编;《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卡》2006年3期选摘。

2、《艰难的突围与挣扎——新世纪西北中短篇小说论》,《文艺争鸣》2008年8期。

3、《底层叙事如何超越》,《人民日报》2008年1月17日。3000字。《文学报》2008年1月31日摘发。

4、《乡土文学如何突破》,《人民日报》2008年4月6日。3000字。《文学报》2008年5月1日摘发。

5、《作家的胸襟与作品》,《人民日报》,2008年9月18日。

6、《田小娥论》,《小说评论》2008年4期。

7、《〈兄弟〉的恶俗与学院派批评的症候》,《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有专文商榷。

8、《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文化心态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贾平凹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9、《西部文学的误区》,《文艺报》2007年9月6日。

10、《文学批评的伦理底线及其批评家的主体建构》,《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6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2005年6期选载。

11、《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创作误区与文化心态》《社科纵横》2005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3期索引。

12、《韩石山:贬鲁崇胡为哪般?》,《社科纵横》2006年9期。

13、《雷达散文里的青春气象》,《北京文学》2008年3期。《黄河文学》2008年第5期转载。

14、《高扬人性的艺术探索》,《小说评论》2003年6期。

15、《乡土叙述的困境》,《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8日。

16、《高校沦落中的女性挣扎》,《作品与争鸣》2006年11期。

17、《正在崛起的甘肃小说群落》,《文艺报》2006年11月9日。

18、《忧患生于安乐》,《文艺报》2009年4月23日。

19、《庄之蝶:肉体的狂欢与灵魂的救赎》 《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期。

20、《乡土散文写作的探索与误区》,《飞天》2005年11期。

21、《众声喧哗后面的焦虑》,《飞天》2005年2期。

22、《王充闾散文的一种解读》,《山西文学》2005年4期。

23、《浩然:一个时代的结束》,《时代文学》2008年5期。署名:阳光。

24、《象牙塔里的呓语与希望》,《飞天》2008年6期。

25、《打碎文学的名缰利锁》,《文学自由谈》2008年4期。

26、《激情燃烧后的文体探索》,《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

27、《我们为什么没有伟大的战争小说》,《山西文学》2006年4期。

28、《〈平凡的世界〉中的“不平凡”》,《山西文学》2005年2期。

29、《直面文坛的李建军》,《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19日。

30、《当代文学怎么了》,《时代文学》2009年3期。

31、《个性胡风》,《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12日。

32、《热爱老大哥与奥威尔》,《书屋》2009年11期。

33、《粗野是一种力量》,《文艺报》2009年7月3日。

34、《〈小团圆〉与张爱玲的创伤记忆》,《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6期。

35、《怀念英雄的时代》,《文艺报》2010年1月13日。

36、《天籁之音,源自何方》,《飞天》2010年5期。

37、《文学的技术与灵魂》,《小说评论》2010年4期。

38、《在汉字里回家》,《延河》2010年6期。

39、《挑战自我和艺术的极限》,《小说评论》2011年1期。

40、《当“文学”成为“我”》,《飞天》2011年5期。

41、《暧昧、混乱里的反抗绝望》,《飞天》2011年4期。

42、《文学与形式》,《文艺报》2011年1月10日。

43、《技术时代的文学阅读》,《文艺报》2011年7月13日。

44、《雷达论》,《南方文坛》2012年5期。

45、《杨显惠论》,《扬子江评论》2012年2期。

46、《张爱玲:恐惧阴影里的天才》,《天津文学》2012年11期。

47、《形式与文学的生长》,《西北军事文学》2012年2期。

48、《阿信论》,《黄河文学》2012年2期

49、《马作的卢飞快——甘肃中短篇小说扫描》,《芳草》2012年3期。

50、《甘肃精神的文学表达》,《飞天》2012年10期。

51、《陈忠实与宣纸本《白鹿原》》,《延安文学》2012年5期。

52、《黑暗的恐惧之影》,《文学自由谈》2012年2期。

53、《艺术可以如此无耻吗?》,《文字自由谈》2012年1期。

54、《技术时代的文学阅读》,台湾《新地》2012年3期。

55、《甘肃精神的文学表达——《飞天》10期报告文学专号读后》,《飞天》2012年第10期

56、《玩弄技巧者最终死于技巧——读侯川<从灵魂出发>》,侯川《从灵魂出发·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

57、《富于穿透力的声音》,《文学界》2013年1期。6500字。  58、《人还是不能写比自己高的东西——《白门柳》论》,《新文学评论》2013年1期,中国新文学学会。  59、《兄弟的恶俗与学院批评的症候》,《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四川省作家协会。  60、《马作的卢飞快——甘肃中短篇小说论》,《天马行空——甘肃文学八骏图文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  61、《长篇小说热与作家的文体意识》,《甘肃日报》2013年9月12日。  62、《批评是一种稀有的才能》,《甘肃日报》2013年7月18日 1、《歌哭无端纸一堆》,《2009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0。

2、《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2010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1。

3、《残酷的成语》,《2011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2。

4、《谁能逾越静默》,《2012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13年。

5、《天上的日喀则》,《西部散文选刊》2011年3期。

6、《走向死地的文学批评》《文学自由谈》2008年2期。

7、《打碎文学的名缰利锁》,《文学自由谈》2008年4期。

8、《学术繁荣的背后》,《文学自由谈》2010年4期。

9、《热爱老大哥与奥威尔》,《书屋》2009年11期。

10、《歌哭无端纸一堆》,《华夏散文》2009年8期。

11、《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雨花》2010年6期。

12、《诸佛也是有情众生》,《兰州文苑》2008年

13、《一座城市的记忆》,《延河》2008年11期。

14、《说出你的名字比举起石头更难》,《西湖》2008年2期。

15、《武夷山邂逅朱熹记》,《文化月刊》2007年8期。

16、《夜之暗》,《华夏散文》2009年11期。

17、《个性胡风》,《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15日。

18、《人生是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作品》2009年1期。

19、《我用文字救自己》,《雨花》2009年4期。

20、《近源头而居者,断难流离》,《散文世界》2009年4期。

21、《秦腔》,美国《侨报》2010年3月3日。

22、《生命的热度——读萧红《呼兰河传》》,美国《侨报》2010年5月1日。

23、《爷爷的小曲》,美国《侨报》2010年10月19日。

24、《文学批评:在学术的名义下死亡》,《山西文学》2007年8期。

25、《把房门关紧,别让风吹开》,《飞天》2010年11期。

26、《绝唱:逝去的武林》,《兰州文苑》2011年

27、《我们都是边塞的文学批评者——牛学智与他的文学批评》,《新疆日报》2011年4月19日。

28、《蔵行记》,《海燕》2011年1期。

29、《残酷的成语》,《雨花》2011年2期。

30、《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黄河文学》2011年3期。

31、《《红楼梦》:谁都可以续得吗》,《兰州日报》2011年4月20日。

32、《卓别林的伟大在哪里》,《雨花》2011年9期。

33、《活着,像泥土一样持续》,台湾《新地》2011年秋之卷。

34、《黑暗中发光的声音》,《甘肃日报》2011年11月17日。

35、《读萧红《呼兰河传》,《兰州日报》2011年12月24日。

36、《秦腔》,《兰州日报》2011年12月14日。

37、《在兰州——进入灵魂的事物》,2011年12期。

38、《满嘴跑火车的文学史——读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全讲》,《文学报》2011年12月29日。

39、《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冬日看杨海燕写字》,《民族日报》2012年2月29日。

40、《复于天上见深渊——读《卫俊秀日记全编》》,《金城》2012年3—4期。

41、《只在僻处自说》,《甘肃日报》1月22日。

42、《青草的爱抚,胜于人类的手指》,台湾《新地》2012年冬之卷。

43、《回到汉字》,《甘肃日报》2012年2月20日。

44、《通渭小曲里永生的爷爷》,《飞天》2012年3期。

45、《爷爷的小曲》,《散文百家》2012年4期。

46、《打开你的身体》,《文学界》2012年6期。

47、《骨血里的文化》,《雨花》2012年7期。

48、《艺术不可如此》《杂文月刊》(选刊本)2012年7期。

49《定西散记》,刊《飞天》2012年8期

50、《陈忠实与宣纸本《白鹿原》》,《延安文学》2012年5期。

51、《谁能逾越静默》,《黄河文学》2012年9期。

52、《文学还能更好些吗》,《文学报》2012年11月8日。

53、《张爱玲:恐惧阴影里的天才》,《天津文学》2012年11期。

54、《那一点隐痛却是致命的》,《甘肃日报》2012年12月31日。

55、《迟到的阅读》,《作品》2009年4期。

56、《自己说》,《华夏散文》2010年3期。

57、《梦都装在行囊中》,《华夏散文》2009年12期。

58、《马西园:落笔即千山》,《马西园书画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59、《好雨雅集序》,《书法导报》2013年1月23日。

60、《给陈丹青当粉丝》,《中国艺术报》2013年2月1日。

61、《**与文学的分与合》,《中国艺术报》2013年5月6日。  62、《奶奶的记忆》,《雨花》2013年5期。  63、《苍苍者天茫茫水》,《笔尖下的西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64、《虚无主义站在门槛上》,《黄河文学》2013年8期。  65、《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美丽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  66、《爷爷的通渭小曲》《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6日。

[1]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因著有多种杂剧而成为戏剧家。据史料记载,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杨夕群表示,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遗憾的是该剧本已失传。

“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岳永逸补充说。[2]

2、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10张)

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3、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

梁祝化蝶(16张)

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4、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5、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6、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死后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县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梁祝镇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故事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尼山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忘情破。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英台悲痛伤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写上“祝英台”,最好的遗言;我俩生不同时,但却死而同穴,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带她走时,在雷电交加情况下梁山伯的墓离开裂开了,英台看见是山伯的魂魄激动而喜极而泣的心情纵然爬起身向坟中跑去跃跳入坟中,英台一跃墓中瞬间墓合拢,不一会儿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飞出两只蝴蝶,飞着围着墓一圈便飞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便在上天团聚。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情撼天动地,玉帝感念两人情义节烈,赐封天官结为永世夫妻,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情史流传千古。

宋·晏殊《正月十八夜》

楼台冷落收灯后 门巷萧条扫雪天(妙句之妙)

——宋·晏殊《正月十八夜》

万文武 晏元献

为宰相兼枢密使,可谓富贵已极,然而他却能写出如此苍凉的意境。多数身处富贵之境者,不仅不会想象得到,恐怕也不愿意想到!要说,他们倒是应当时时想到这点的。

晏殊其实是很会写富丽景象的。他曾有诗曰:“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然后骄傲地问人:“穷人家有此景否!”“楼台”就已见富丽,再加以渲染就俗,所以他宁愿舍去富丽不写,而以侧畔的淡淡杨花来衬托。如是淡处而益见其浓。此处诗人又妙在使本已极浓的而使之见淡。纵是本极富丽的楼台,若加以元宵灯火之辉煌,自是较之昔日更为热闹一些的了。于是,“收灯后”纵也仍旧富丽如昔,这富丽和适才的辉煌比较起来,也要未免显得“冷落”的了。相府的门巷如何会“萧条”呢?其实只于雪天之时,着一老人在那儿扫雪,这不就很见出它的“萧条”意味了吗。是要萧条又何其易也!

词学大师刘永济先生非常欣赏欧阳修的“群芳过后西湖好”,他说:“作者此词皆从世俗繁华生活之中参透一层着眼”,是不追逐繁华而“却于飞花飞絮之外,得出寂静之境……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妙”。晏殊的这两句诗,还真有于繁华生活之中参透一层之高妙。身处富贵之中而能有些见解的晏殊,诚为不俗。不仅深见自然之妙,且寓有无限丰富之哲学内含,令人低回无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8月14日第七版)

陆游(1125-1210)南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其与前妻唐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感人。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两首是陆游悼念他前妻唐琬的诗。唐琬原是陆游的表妹,两人结婚后十分相爱,但是陆游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在封建旧礼教的压迫下,他俩终于被迫离婚。后来唐碗改嫁给赵士程,陆游也另娶了妻子。公元1155年春天,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词。唐琬受不了这种刺激,回去后不久便死掉了。1199年,陆游已经七十五岁,又来到沈园,想起旧事,写了这两首诗。

-----------------------------------------------------------------------------

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报不报辅导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

国考学习步骤:

第一阶段:邂逅国考

与国考的邂逅,美好且充满希望,在这个阶段我们核心要制定目标和复习计划。首先我们需要先看历年招考公告和大纲分析,知道国考的考试内容,如果公告上有什么看不懂得,可以上中公网站上查找。国考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又分为行测和申论两个科目,有些岗位需要考专业课。然后我们需要上网查询历年的入面分数线,特别要了解你想考的地区和岗位的入面分数线,确定自己的目标。最后做一套测评题目,了解自身基本情况,包括具体行测和申论哪个部分不足,制定复习计划,以便后期备考更加高效。

第二阶段:相恋国考

与国考的相恋,懵懂且充满惊喜,在这个阶段我们核心要学习行测和申论的每个具体专项和基本题型。我们要对每个科目的每个题型进行具体的学习和训练,时间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安排20-40天的时间,学习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选择网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如果有时间进行封闭式集中学习是最好的。在这个阶段不要放弃任何题型,对每个题型都要认真学习,争取掌握。

第三阶段:热恋国考

与国考的热恋,有痛苦更有激情,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夯实基础,做到能力提升。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每个题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通过题海训练对我们之前的学习进行巩固,通过对每种题型的总结训练提升准确率。这里需要注意无论是不是自己擅长的题型都要认真做题,不贪图速度,要贪图会,要贪图准确率。对于错题要反复做,及时总结,找到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四阶段:国考爱情

临近国考的一个月,我们有的不再是对国考的冲动,而是对国考的爱,在这个阶段我们即将享受我们对国考爱情的结晶,在这个阶段我们有两个核心的任务,一是报考,二是模考。报考报的科学才能成功上岸,关注招考公告和职位表,关注公告解读峰会,以便更科学的报考。一切准备就绪进行封闭预测,不断模考提升做题速度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2号附近。

不要抚摸陌生狗的屁股和尾巴。狗对陌生人的行为准则是根据自己视线的高度来判断对手的强弱。陌生人一靠近,从上面下来的压迫感会使它不安,若采用低姿势,它便会接受你。

对陌生狗,要蹲下来,看别处。禁忌:不可对视陌生狗,以免给狗造成挑衅的误解。

扩展资料:

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升级,也引发消费观念和消费内容的改变。宠物经济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宠物行业往往会进入快速发展期。

近年来,我国已越过这个门槛,进入宠物经济高速发展期,上下游产业链日益发展壮大。2019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为9915万只,比去年增加766万只。面向未来,中国的宠物市场还有不小的成长空间。

宠物带起的千亿级市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而言,除了宠物交易行业本身,宠物经济的崛起还顺势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如宠物食品、医疗行业、服务行业等,并随着消费升级不断分化出更多细分行业。

人民网-人民日报新知:规范发展宠物经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871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