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内隐藏着什么秘密?

敦煌莫高窟内隐藏着什么秘密?,第1张

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它又有什么秘密呢?

1、谁在经营莫高窟

大部分人对莫高窟都有这样疑问是莫高窟究竟是何人所建?为何而建?

仔细观察每一个石窟,会发现他们的开凿结构大都相同,“前甬道,后洞窟”,在每一个甬道两侧的墙壁上都有人物绘画,他们就是供养人——出钱开凿这个洞窟的人。洞窟内供奉有佛像,绘制了经变图,目的就是供养菩萨为家族祈福。由此可见莫高窟其实是民间自发进行开凿的产物,是各朝代达官显贵们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

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凿,到元代才停工,历经那么多朝代,而可开凿洞窟的地方就只有这些,以至于后人会在前人的洞窟内覆盖或者铲掉原先的壁画,重新绘制。

现在看到的壁画其实就是一本艺术的编年史,不同的画风,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文化都汇聚一堂。在这个舞台上,时隔千年的艺人竟然可以同台竞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莫高窟才会发生。

3、神秘的九层楼

整个莫高窟,基本都是沿山壁开凿的原始洞窟,唯独在北面有一个九层楼的建筑,特立独行。它就是编号为96号的洞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尊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上位那年。这尊佛像和普通的弥勒佛造型完全不同,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仔细端详更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4、孙悟空的原型竟然是他

在莫高窟你可以找到很多传说事物的真实原型,形如嫦娥一般婀娜的飞天,造福众生的九色神鹿、最后竟然还有陪伴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下图中的那个长相似猴的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因为他是胡人所以毛发比较浓密看着像毛猴一般。他曾经是一个杀人越货的强盗,经过唐僧的教化终于迷途知返,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弟子,并且帮助唐僧成功穿越荒漠躲避官府的通缉。这些在《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5、三兔共耳 

三兔莲花藻井图中,三只兔子排成一个三角形,永无止境地绕着圈子,追逐彼此。两两相邻的兔子分别共用一只耳朵。 

那为什么它们要共用耳朵呢?三只是因为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三在中国古代有无限之意,而兔子有多子的寓意,三只兔子则代表了人们多子多福与长寿的美好愿望。又佛教强调因果轮回认为:这三只兔子分别代表着“前世”“今生”与“来世”,寓意前世、 今生与来世是无限循环着的。 因此,三兔开始共耳。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结合的三兔共耳图诞生了。

  敦煌石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历时千年,现存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300多身,是世界现存最为壮观的佛教艺术宝库。千年莫高窟,曾忍受了数百年的寂寞,1900年藏经洞的打开,又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我国一些爱国学者纷纷前往考察研究。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先生专程前往敦煌莫高窟参观考察。并敦促国民政府建立了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著名画家常书鸿先生任所长。担当起对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重任。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始,于右任先生就提出了“研究工作可以从临摹壁画和塑像开始”的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央文化部也先后对敦煌文物研究所作了指示:“研究工作,必须从现有条件出发,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同时必须与研究所的具体任务。特别是临摹工作密切结合进行”。“敦煌艺术的临摹工作是发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要了解壁画遗产必须寓研究于临摹之中,通过临摹来熟悉古代艺术传统,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进一步发扬优秀的艺术遗产”。

临摹既已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基本研究工作,数代艺术家坚持不懈,产生了大量临摹作品,敦煌研究院现藏有壁画临本2000多幅、11个复制洞窟,总临摹壁画面积约2000多平米、彩塑30多身。这些作品对于展示宣传弘扬敦煌艺术遗产、促进古代艺术史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临摹研究工作和业绩已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注目和认可。

一、敦煌石窟艺术临摹工作的历程

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1938年10月,著名画家李丁陇先生冒着大西北的严寒来到敦煌莫高窟,开始了他长达八个月之久艰苦的壁画艺术临摹工作,并于1939年冬在西安举办了“敦煌石窟艺术展览”,1941年又在成都和重庆办了展览。作为画家,他是最早到敦煌进行考察、临摹敦煌石窟艺术的先驱,也是第一人在内地向公众介绍并宣传了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之后张大千先生于1941年5月底到达敦煌,历时二年多的考察、临摹壁画并在四川等地举办展览,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后,王子云先生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于1941年10月赴敦煌莫高窟考察研究,临摹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壁画,并在1943年至1944年间,多次在成都西安等地举办展览。以上诸先生的临摹是敦煌艺术临摹的第一阶段,可称为创始期。由于是在特殊的岁月,画家们都是以个人审美意愿临摹。大多以自己主观的意图而又追求原作精神,意味着中国艺术界开始对传统壁画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发掘。尽管他们对壁画的关注点和兴趣不同、临摹方法也有别,但对后来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临摹研究工作有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阶段,即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1943―1949),因种种困难因素和诸多条件限制。除少数代表作品外,一般都采取缩小比例的方法。有的专题临摹仅从整幅中截取部分,飞天、动物、山水、服饰、供养人、藻井图案等等。这是敦煌艺术临摹的探索期’,是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从研究学习角度出发的一种临摹。同时,先后在重庆、兰州、南京、上海等地举办展览,向社会广泛介绍敦煌艺术的辉煌成果。虽然临摹是在极度艰难的状况下进行的,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像后来的临摹那样到位,但通过大量的临摹和各种方法的积极探索寻找到了正确的临摹研究方法。

第三阶段是敦煌文物研究所时期(1950―1983),是临摹研究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对前期的临摹实践进行了客观总结,对敦煌石窟艺术展开了全面的大规模原大原色临摹研究工作,对壁画和塑像的制作技术、方法、创作程序、过程,壁画中的人物、建筑、山水、树木、花鸟的用笔、用色等技法展开研究。在这种全面的、对古代艺术技法层面的研究上又展开了对敦煌石窟艺术的民族形式、风格特点的专题性研究,对敦煌图案、飞天、舞乐、洞窟供养人物服饰进行了专题集中临摹;继而又对敦煌石窟中具有整体极高艺术水准的各个时代代表洞窟进行原大、原色、忠实客观的临摹复制,完成了第285窟、榆林窟第25窟两个整窟。开始了第217窟、220窟、249窟的临摹工作。把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进一步推进到对石窟艺术、佛教史、图像学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有明确研究目的的系统学术工作。

第四阶段是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以后,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与提高的阶段。这个时期由于科研实力的逐步增强和学术研究发展的良好环境,着重进行了代表洞窟的整体临摹复制,接续前辈们的工作先后完成了第249窟、217窟、220窟,新完成了第3窟、275窟、419窟、45窟、276窟、榆林窟第29窟等全窟完整临摹。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国内外众多城市举办临摹作品展览三十多次,为宣传、弘扬敦煌艺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一时间,对临摹材质的运用和增强画面壁画质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临品能够更久远保存而普遍采用质优的天然矿物颜料和笔墨纸张。通过和国外不断的交流学习,拓展了对天然材质运用的新方法。在对传统临摹的继承上又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数码摄影、电脑拼图、彩色喷绘等方法移植画稿,减少了原壁画图像细节信息在徒手修稿过程中的误差遗漏。探索结合新技术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追求壁画质感效果上也有很大突破。另外,敦煌壁画临摹工作者还参加了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壁画的修复工程。对壁画艺术的美术修复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这是临摹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拓展。

二、敦煌艺术临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1、临摹学科研究对象的界定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即“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我国近代以石窟艺术为研究主题的、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专门研究机构。它自成立起就主动担当起了对我国古代石窟、墓室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临摹研究的重任,70年来它对石窟、墓室艺术临摹研究的足迹和范围遍布了甘肃、新疆、陕西、宁夏、西藏等省区。在对敦煌地区石窟艺术临摹复制研究的同时,还多次承担和参与、援助了国家文物局指派的其它省区的石窟、墓室艺术的抢救临摹和陈列复制任务。对我国石窟、墓室艺术的保存与研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因此,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复制研究。应包括敦煌石窟壁画、彩塑和藏经洞出土的古代绢本、纸本绘画,敦煌地区墓室壁画,还涉及到我国其它地区的石窟、墓室壁画等。

2、临摹目的和任务

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研究工作。一开始尽管对石窟壁画、塑像的临摹也还是在一个探索的实践中,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始终是规范和科学的。并有着明确的长远目标。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进行了理论的总结,使敦煌石窟艺术临摹逐步形成了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术体系。我们从敦煌国立艺术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常书鸿先生的研究论述中就 可以清楚的看到:“敦煌艺术的临摹工作,是保护文物的一项手段,也是分析研究古代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实践”。“临摹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研究所的基本工作,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临摹就是通过艺术实践,深刻地学习和体会艺术的传统。对于临摹者,临摹的过程就是研究和锻炼的过程。是发扬和发展传统的准备和手段。对于散处在全国的美术工作者,临摹就是他们学习艺术遗产、推陈出新的依据。因此,有计划有重点的临摹必须坚持下去”。“临摹工作者通过临摹,不但要掌握壁画艺术的技法、用色、用笔,建筑物和山水的布局,而且还要熟悉摹本的主题内容”。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国立艺术研究所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研究不是一个功利的、狭隘的、无目的的、短期的一时冲动行为,而是一个科学的、长期的、具有远大民族情怀和责任的艺术研究工程,并且一贯的坚持了下来,几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丰硕成果足以说明这一点。

3、基本临摹方法

在敦煌石窟艺术临摹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专家们总结出了对古代美术保存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三种临摹方法,即:现状客观临摹:完全依照壁画现状面貌如实再现,不加任何个人主观兴趣。要使临本达到与原壁“乱真”为最高标准;旧色整理临摹:保持壁画现状风貌,对一些残破的形象和色彩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在有根据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整理完整;恢复原貌临摹:这是在对古代壁画技法特点等艺术因素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恢复壁画昔日的本来面貌,是在客观临摹和整理临摹基础上的更深一层研究性成果。这三种方法,从保存、研究、继承与弘扬的全方位出发,是几代艺术家、学者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本学科领域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

4、临摹技法

从技术的理念支撑艺术的临摹,这是贯穿敦煌石窟艺术临摹研究工作的根本理念。自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就不限于学习民族传统和研究佛教艺术,而同时兼顾着保护历史遗产的重任。因此,对临摹方法问题的研究就尤为慎重,

为了能够保证临本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建立了一套非常有利于文物保护和临摹研究的、规范、清晰、完整的临摹操作程序及科学的评审制度,对画稿的问题。赋色的方法,勾勒描线的技巧等都进行了详尽系统的研究总结。尤其提出了在整个临摹过程中必须深入探讨、研究和解决好的三个重要问题,即线描、赋色、传神。一再强调了这是临摹好敦煌石窟艺术的根本,并始终要把整个临摹过程作为研究过程,要把敦煌艺术的内容、形式、风格、技巧、特点、源流、画工的情感等艺术因素结合在整个临摹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发掘与体验,以此作为提高临摹工作质量的根本要求。

常书鸿先生在谈到临摹时说:“临摹古画,是中国民族绘画传统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课题。临摹不但要求客观地再现作品的形态与色彩。更重要的是在于展示作品的神态笔墨气韵。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公元1051―1107年)曾说过:‘画可临可摹,画可临不可摹。’他把‘临’和‘摹’作为两种技术方法分开解释。他认为。‘摹’画在于外表的效果,而‘临’画则需要通过理解绘画的神态和笔墨气韵。临摹就是力求把一幅绘画作品从‘形似’到‘神似’都忠实地再现出来”。

这是对“临摹”的深刻体悟和透彻的解释。他将临摹作品的形态与色彩、笔墨与气韵、形似与神似的关系都论述的十分清晰,这也是敦煌石窟艺术临摹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敦煌美术研究工作者们就是以此作为临摹的最高目标而长期坚持。因此。敦煌石窟艺术的众多临摹品在国内外展出时都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难怪一代著名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在看了敦煌艺术临品展览后发出了如此惊叹:“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我们的艺术史可以重写了!我们如梦初觉,发现先民的伟力、活力、热力、想像力”。多么炙热而深刻的赞语,但在这些优秀临摹作品的背后,蕴含着几代敦煌美术工作者、尤其是众多前辈们的智慧与心血。

5、临摹的材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材质,在五十年代前后的初始阶段,由于交通的不便和物资的匮乏,当时只能是有什么就用什么。尤其是颜料,更是需要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取,从当代科学发展的理念上看,这也是最纯粹的,非常合乎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的研究。最适合、最能接近原作本质的、最能保存长久的材料就应该是最好的。从敦煌、新疆等地区的众多石窟看,都是在土质壁面上给我们留下了千年不变的艺术瑰宝,画面所用颜料,除了珍贵的青金石、绿松石、朱砂外,大多均属就地俯拾皆得的土质材料,但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这些古代艺术的价值。因此,对敦煌壁画材质的研究是对敦煌艺术,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本质要素的研究。几十年来,敦煌美术工作者结合敦煌艺术自身特点。对传统材质进行了一些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古代美术传统的发掘与承传上也做出了可贵有益的探索。

6、临摹的价值

“传移模写”作为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美学范畴,它的价值是毋庸质疑的。敦煌石窟艺术的长期临摹研究,对于古代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和现代美术创作,已发挥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著名敦煌学者姜伯勤先生说过:“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敦煌临摹画的出现对中国画的进步有重要的影响”。“在敦煌学研究中,由于敦煌临摹画本身就是画家对原作在当代所作出的一种解释,因而有极高的学术性和认识价值。临摹画的成就,对敦煌美术的图像学研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著名美术史学者、画家王伯敏先生也谈到:“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美术史的专著之所以重视敦煌美术,这与不少学者如常书鸿、阎文儒、宿白等对敦煌石窟艺术努力探讨所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著名美术史学家金维诺先生在回忆常书鸿先生时也谈到:“他带领所内画家认真从事壁画临摹。使敦煌壁画临摹在保存原作艺术成就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他亲自临摹的《法华经・化城喻品》,是富有艺术品质的模本。实际上是一幅极具忠实性而又富有艺术性的绘画作品。代表着敦煌壁画模本的典范。”我们已毫不怀疑,以常书鸿、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敦煌美术工作者所长期坚持的临摹研究工作,不但为中国美术史和敦煌学的研究及传统继承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促进了当代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临摹的目的就是复制文物。移植壁画。临本既是保护的副本又是流传的手段,是向国内外宣扬敦煌壁画艺术的媒介”。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奈良法隆寺的金堂壁画,由于一场不幸的火灾将壁画全部烧毁,幸亏在之前已将壁画全部临摹完成,现在这些摹本代替了真迹,成为存世孤本,被日本奉为国宝地位。还有如我国的众多古代绘画珍宝也都是摹本,这些足以说明临摹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姜 伯勤先生又谈到:“继张大千先生在敦煌进行临摹之后。敦煌研究院前辈大画家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李其琼、董希文、潘絮兹、欧阳琳、李承仙、万庚育、霍熙亮诸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敦煌临摹画精品。”“这些前辈画家的临摹品,包括张大千先生的临摹品,是二十世纪的重要文化财,我们呼吁敦煌研究院对这些精品加意搜集入藏和保护”。这些临本都将会成为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留存后世。

第三、敦煌石窟艺术由于特殊封闭的地理位置,数百年来无人问津而鲜为外界认知,石窟又是不可移动文物,通过摹本在国内外举办展览,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敦煌、认识了敦煌艺术。它是向国内外展示宣扬敦煌石窟艺术的媒介,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在展览活动中。既增加了各族各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了解,也沟通和促进了各国人民的交往、友谊。是“传播敦煌艺术,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三、临摹工作的思考

宗白华先生曾说:“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而哲学家则往往静观领略艺术品里心灵的启示。以精神与生命的表现为艺术的价值”。“但这‘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这一睿智的启示,为敦煌艺术研究拓展出又一新的层面。

敦煌壁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的宝库,首先,对于它的临摹研究工作,前辈们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出来的三种临摹方法,目前还基本停留在“现状客观临摹”和“旧色整理临摹”的阶段,对于“恢复原貌临摹”也还只是起始的研究探索阶段,有待于逐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弥合艺术与科学的人为分野,主张艺术与科学兼容与互补,以求高层次的综合研究也已形成社会共识。结合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进行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传承与创新、科学与艺术、历史与现代的共生,这种尝试也刚刚开始。

其次,1980年常书鸿先生应邀访问欧洲时,专门考察了德国的文物修复事业。并“着重了解壁画和雕塑等保护、修复工作。”他亲眼目睹了修复现场和修复后的作品,有十三世纪教堂壁画。也有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油画。他们“在补画方面采用点的方法……修复后仍保持原画的形、色。”他们“用科学严谨的态度,独特地创造出修复壁画的一套方法”。这是大师们的学术境界,他深深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在艺术的创作上,而是他们在文化遗产的保存维护上。在亚洲的日本也一样,他们在很早以前,就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中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展开了对古代美术的保存与修复的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是值得我们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对于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敦煌有几代人,数十年的研究积累,恐怕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责无旁贷的责任。对于它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言的,这应该是敦煌艺术临摹研究的又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

第三,对于学习传统,推陈出新方面,尽管一代代人都在做着努力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也还是一个长远的未尽目标。“敦煌是我国民族艺术的宝库,理应成为培养全国民族艺术人才的圣地。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等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教育,敦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又最好的大课堂。……用敦煌千佛洞这个大课堂培养学生是我一贯的心愿”。这是常书鸿先生的又一心声和未尽的心愿。这也是富有远大民族情怀的社会责任感,有待于今后的实施。

在本文行将结束时,我借用敦煌艺术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我们非常崇敬的常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同时也是我们作为后辈对前辈们的一声心语。他们“能走到这种绝塞荒郊,‘磅礴坐卧其下者’数十载,”他们“那种‘祁寒盛暑,劳苦相勉’,努力于中国古艺术发扬的精神,在最近展览中已经获得了应有的代价!在艺术工作同人的立场。我们要饮佩他先知的聪明与敏捷的行动”。他们“如敦煌平民一样朴素地正在一个苏苏柴的灰盆上用搪瓷杯煨煮一盘沱茶。一枝残余洋蜡的烛光,在塞外寒气未除的早春之夜,使人感到安逸的情调。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已作了敦煌艺术开导启发的基础工作。事实上,我们今天得到了他们不少关于解决千佛洞历史艺术诸种问题的帮助。在这里,除了感谢之外,并为他们长时期在沙漠中工作的精神致以我们的敬意”。

责任编辑:李 丹

莫高窟的资料简介!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现在,莫高窟成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

敦煌旅游必去景点

敦煌有哪些旅游景点?敦煌景点中,莫高窟闻名中外,它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此外,敦煌还有神奇的沙漠奇景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丝路重关。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最早的贸易旅程,就来敦煌吧。不妨看看敦煌旅游必去景点推荐。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旅游攻略

门票:200元(旺季5月1日—10月31日

100元(淡季11月1日—4月30日)

地址:敦煌市区城南25公里处

交通:去莫高窟可以从敦煌市沙洲市场前坐乡村公交前往,票价8元( 可以包车前往)

特别提醒:

1、敦煌气候属于极地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3℃,7月份平均气温247℃,1月93℃,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此外敦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游人应早作防备

2、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建议使用冷光手电筒

3、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请在进莫高窟参观之前确定不把相机带入!

4、 建议早上去莫高窟,因为窟洞口朝东,太阳光直射进去去很神圣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

旅游攻略

门票:120元(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0元(淡季11月1日—3月31日)

交通:从市区(反弹琵琶雕塑/沙洲南路)坐3路公交车,票价2元,到终点站。 也可打车到鸣沙山(约需20元)

特别提醒:

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黄昏时分最佳。 山上风沙很大,最好作一点防范措施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 敦煌雅丹气势磅礴,造型精美且内容丰富多彩,是罕见的地质奇观。 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科学探索园地。 2001年1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了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旅游攻略

门票:120元(含70元区间车费)

交通:自己包车或者选择去旅行社参加散客拼团,雅丹公交

阳关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_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经配曲吟唱,广为流传。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

旅游攻略

门票:50元,并提供全程讲解服务

交通:敦煌市至阳关有柏油马路相通,包车前往,费用在100元左右。 因景区较大,可在景区门口花20元乘坐电瓶车进入景区

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 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

旅游攻略

门票:40元

交通:建议包车前往

自驾:从敦煌市沿G215行驶341公里,右前方转弯,行驶584公里后,右前方转弯,行驶20米,过右侧的汉长城遗址约220米后,便可到达玉门关遗址。

租车:从敦煌到玉门关约90公里,由沙漠公路相连,小车基本可以通行。 目前没有公共交通直达,建议包车或是找当地旅行社。 包车费用在500元左右。

你去过敦煌的莫高窟吗?你觉得那里值不值得一去?

位于我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的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以属地,也是我国三大石窟和四大石窟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旅游的人数不胜数。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的美是令人震撼且为之惊叹的。个人认为这里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以下是对敦煌莫高窟的具体介绍。

01、地理位置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坐落于我国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作为一个开发较为完全地旅游景点,莫高窟附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也有相关的观光车来回接送,非常方便。从市区直接打车过去的话也不算太贵,追求经济旅行的话也可以选择搭乘公交车。总得来说,交通还是十分便利的。

02、风景概况

莫高窟是神秘的,藻井上的飞天,坡顶的千佛,温柔的菩萨雕像以及两边色彩瑰丽的壁画,都足以摄人心魄。站在洞窟里,默默欣赏感受着它所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仿佛一瞬间自己便穿越回到了千年以前,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洞窟都别具一格,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景色。在迈进下一个洞窟之前,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到下一个洞窟里将带给你的惊喜与震撼。

03、游玩项目

在莫高窟,除了欣赏这里瑰丽多彩的壁画,石窟本身的建筑风格特点,以及佛塔等都是非常值得驻足观赏的事物。其中不乏古建筑中的杰作,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有九层楼、三层楼和藏经洞等,都是来到莫高窟不得不看的。

敦煌莫高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是全人类的瑰宝。总得来说,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有生之年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看。

敦煌莫高窟的资料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

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莫高窟景点介绍

莫高窟景点介绍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敦煌莫高窟旅游景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别提醒

目前莫高窟只能参观10个石窟和2个陈列中心;在公众假日期间,可多参观5个石窟。

莫高窟内禁止拍照;阴雨天洞窟不开放;参观时最好带手电筒(景区外也可租到)。

参观莫高窟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因为有参观人数的限制,而且早上光线较好。

最好读一本关于莫高窟的介绍,否则很难看明白石窟雕像和壁画的玄妙。

莫高窟旺季内宾160元,外宾180元(其中20元为讲解费)

莫高窟淡季内宾80元,外宾100元

莫高窟开放时间9:00~17:00

从敦煌去莫高窟可以打的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另外在敦煌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旺季前往的话,可以搭乘敦煌饭店附近的绿皮公交直达,票价2元。

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侍女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另有一通石碑,该碑高僧洪辨的告身碑,即记录洪辨一生事迹的纪念碑(至于洪辨之塑像原不在藏经洞内被发现,而是置放在别处,因研究人员在塑像内发现洪辨的法号及一小包骨灰,而将该塑像置藏经洞内)。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层,在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6万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学,另外还设有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民,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资,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敦煌莫高窟旅游景点介绍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莫高窟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_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故后世遂又称之为“千佛洞”。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才重新为人所注意。

石窟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_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敦煌莫高窟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壁画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雕塑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_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莫高窟景点介绍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它以数量浩繁,技艺卓越的壁画艺术向人们展示了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的社会历史图景。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

1961年,国务院公布敦煌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敦煌莫高窟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和敦煌文书四大部分,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位的立体艺术。其内容极为丰富。

古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恒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

敦煌莫高窟简介100字内

中文名称:莫高窟;外文名称:Mogao Grottoes;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开放时间:8:00-18:00;门票价格:200元/人次;著名景点;藏经洞、九层楼。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莫高窟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如今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洞窟,既保护了洞内的文物,又丰富了参观内容。

  交通:去莫高窟可以打的前往,面的单程大约35元左右,轿车稍贵。另外在市区内也有很多中巴直达莫高窟,不过似乎不如打的方便。如果在窟里呆得比较晚,6点以后可以搭乘一辆接工作人员的小巴,每人5元。

  门票:100元

  开放时间:8:00——18:00

  特别关照:1、目前莫高窟只能参观10个石窟和2个陈列中心;在公众假日期间,可多参观5个石窟。

  2、莫高窟内禁止拍照;阴雨天洞窟不开放;参观时最好带手电筒(景区外也可租到)。

  3、参观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因为有参观人数的限制,而且早上光线较好。

  4、非专业人士在进洞之前,最好读一本关于莫高窟的介绍,否则很难看明白壁画的玄妙。

  鸣沙山,月牙泉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近年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月牙泉边现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相当不错,一定不要错过哦!

  交通:从市区有中巴直达(但也许不是最方便),也可打车到鸣沙山(约需15元左右),体力好的人不妨自已租自行车前往。

  门票:80元

  购物:从敦煌市区到鸣沙山的途中,有一条街边有很多小摊的“骆驼一条街”,主要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绒布制成的工艺品骆驼,形态各异,可爱逼真,充满童趣,且价格相当便宜。

  特别关照: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不可不看,所以游览时间最好选在夏季黄昏;在景区乘骆驼时,要先讲好价钱,以免麻烦;沙山上风沙很大,最好作一点防范措施。

  这有一篇关于游敦煌的文章,里面的内容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敦煌两日

  交通工具:飞机 | 总天数:2~4天 | 出游总费用:2000~4000元

  火车一路西行,两边的景色也愈加荒凉,除了几乎寸草不生的秃山就是没什么人烟的荒漠。向窗外望去,天地只剩下**、蓝色和灰色,看多了不免感觉有点乏味。这时乍然闪现的河流,哪怕是极小的支流便令人惊喜,我原本以为在这样的荒旱之地是很难看到地表水的。34个小时的车程听起来让人觉得很漫长,还好遇到老范。他是位资深的驴友,对西北也很熟,一路聊下来觉得收获很多,反而嫌时间过得太快。第三天清晨5点半到达敦煌,一出站就看到了来接我们的胡师傅,举着很大的牌子写着我同学的名字,突然觉得挺滑稽的。胡师傅在网上的声誉很好,所以我们也相当放心的让他安排吃、住和行程,他也确实做得好极了。

  车往敦煌开时,无意中向窗外一望,竟然惊得说不出话——原来世上可以有如此美丽的星空,真正的布满星星的夜空!霎那间觉得感动溢满胸怀,这时明白为何康德说‘世上只有两样东西令我们的内心充满感动,一是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法则’。我有多久都不曾看到星星了!人生贵在适意,而我们做了多大的牺牲呢?

  早点是在市内的一家小店吃的,他们家的包子还好,粥不好喝,但价钱极实惠,粥才4毛一碗。西北一带似乎都称粥为稀饭,我同学在延安工作,也这么说。当时我还感慨了一下,我们大学毕业三年了,她的口音也变了,真正成了陕北人了。因为是淡季,不必急着安排住宿,吃完早饭后,我们就赶往莫高窟。莫高窟不分淡、旺季,门票都是100,学生票减半。我们到的比较早,去时都没什么人,吓得我俩还以为人家不开了。莫高窟是按团参观的,散客的话要等凑够一定人数再由讲解员带着看。每个团都大概要看8-10个窟,但每个团具体看的可能不一样,所以想多看的话可以多跟几拨团。淡季人少,我们一上午才跟了两个团,总共看了8个,其中有一个特级窟,非常难得。

  莫高窟确实令人震撼,特别是在与周边环境的对比中,谁可想象在苍凉的荒漠石山中竟可隐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一个世界。也许正是那“满目荒凉谁可语”的漫漫沙漠令人们更加向往繁华的花花世界,才让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即便他们只能在死后去到那里。莫高窟的营造史起于南北朝,讫于清,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但以唐代的水平最高。莫高窟可说是因佛而生,其名即取“功德无量,莫高于此”之意。窟中雕塑一般都是佛教造像,比如著名的“三大佛”。这三尊佛像分别在三个窟中,其中两尊都是在山壁上雕刻出轮廓,然后彩绘而成,区别于其他造像木胎泥塑的制造工艺。第一尊释迦牟尼像是典型的唐代作品,线条圆润自然,褶皱的处理让人感觉衣服宽大而舒服。不像北魏的造像,衣服似乎是紧紧贴在身上的,即所谓“曹衣出水”。佛一手平伸,为“予愿印”,即满足众生愿望之意,另一手竖起,为“无畏印”,即驱除众生心中恐惧苦痛之意。看着佛手,突然想起《大唐双龙传》里徐子陵正是在古庙中与杨虚彦等恶斗时,无意中从佛像身上领悟了真言手印,想来还是有些道理,只是平凡如我,却没有这样的悟性。在这尊佛像的脚下还开了两条通道,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当地百姓会依男女不同,分别进入两个通道转三圈,以为参拜。第二尊释迦牟尼像损坏的较为严重,特别之处在于佛的头部周边出于保护的需要,盖了一个九层的阁楼,像个头套似的。第三尊造像是卧佛,表现的是佛涅磐时的情形,窟顶更是呈棺椁形状。睡佛的周边是释迦牟尼的七十二位弟子,因修行的高低现出或哭或乐或沉思的不同神情。摆脱肉身的羁绊、人世间的种种烦恼和生离死别的苦痛也许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又想起庄周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轶事,不过那却是“宁做太平犬,莫为乱离人”的深深无奈了。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佛经都以梵文写成,后来即便经人翻译,也相当难懂。为了让文化不高的普通民众也可理解佛教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的观点,于是把佛经中的故事以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可以更广泛的传播。当代海湾战争中,美国把通缉犯的画像做成扑克牌,亦是同样的手法。壁画中比较有名的故事有“九色鹿”,后来被改编为动画片,以及萨摩垂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传说在古印度的一个王国,国王有三个儿子,每一个都慈善仁爱,尤以三王子萨摩垂为最。一日三位王子一起出外打猎,途中遇见一只雌虎刚刚产下三只虎仔,都饿得奄奄一息。三位王子在周围寻了半天也找不到东西来喂母虎。萨摩垂不忍看母虎和虎仔饿死,便趁二位哥哥不注意,纵身跳下悬崖,以自身做了母虎的救命食粮。而萨摩垂正是释迦牟尼的前世,因为释迦牟尼在前世轮回中做下种种善事,才终成正果。这个故事典型的体现了佛教的主张,所以在很多洞窟中都出现了。莫高窟壁画中最闻名于世的形象首推飞天。飞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佛的护法神,传入中土后,人们将其与道教的仙女或天女混淆,所以飞天慢慢就变成了佛讲法时在其周围散花或奏乐以营造气氛的仙子。体现在壁画中,飞天很少作为主体加以刻画,多出现在周边的部分,数目繁多但通常很小。因为年代不同,各朝壁画中的飞天也呈现出不同体态和形象。北魏的飞天呈“V”字形,给人笨重欲坠之感。而唐代的飞天,则体态轻盈,飘逸潇洒,色彩也更加明艳,令人对那个自由奔放、惊才艳艳的年代倍增向往。很多莫高窟中的一些装饰画也相当有趣,比如407窟的“三兔莲花藻井”就巧妙的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构图,使在莲花藻井中飞旋的三只兔子仅需画三只耳朵,却又不令观者感觉有缺失。

  除了洞窟外,展示莫高窟文物发现史的陈列馆也值得一看。陈列馆从外面看就是一个小院子,进去后才发现空间很大,其中展示了从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到斯坦因等西方、日本探险家劫掠敦煌文物的历史。在对斯坦因等人的评判上,中外的观点绝对不同。对西方人而言,斯坦因是一个富有成就的探险家,对中国人而言,他就是一个卑鄙的小偷和强盗。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文物的外流也使得敦煌学成为了一种世界学科,而非中国人专美的自留地,使其研究更为广泛。这是否也是一种辩证法呢?还有一个细节令我觉得百味杂陈,斯坦因欺骗王道士说是他崇拜的唐僧指引他来到敦煌求取经文。玄奘法师当年自印度负笈而归时,怎会想到一千多年后一个西方人又以他之名将其亲手翻译的佛经带回西方,这是否也是一种轮回?这些探宝者中最不可原谅的是美国人华尔纳,此君用粘着剂将精美的壁画剥下带回美国,造成对壁画的毁灭性破坏,真不愧“蛮夷”之称!

  从莫高窟兴尽而返后,胡师傅带我们去了“张顺”品尝敦煌著名的驴肉黄面。他说这家是“达记”的师傅,做的更地道。我们也觉得确实不错,不过下次去肯定找不到,因为是在一条小巷里,不是本地人恐怕难以找到。胡师傅说本地的黄面之所以颜色特别,是因为在其中加了“蓬灰”。这是用沙漠中一种叫“灰蓬”的植物烧成结晶后,加水调成的。这种做法似乎只有本地才有,其他地方的黄面中加的“蓬灰”多为化学合成物。我没有考证这说法的真实性,但是后来在沙漠中中倒是见到了这一丛丛、给人杂乱纠结之感的“灰蓬”。不知古人所说的“首如飞蓬”是不是就是这东西。

  下午去了鸣沙山和月牙泉,我们特别要求胡师傅带我们到没有划入鸣沙山公园的地带玩儿。倒不是为了省门票,本来这时候门票也在打折,只是想看到不同的风景。胡师傅费了很大力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刚好在公园隔离栅的旁边,他还嘱咐我们尽量离那栅栏远些。我们却觉得更刺激,有一点点反规则的得意。爬沙山时,深深体会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鸣沙山的沙子很细,踩上去很舒服,但是要想踩着往上爬就知道厉害了。我们爬的是鸣沙山的一个小山峰,并不高,但费的劲都能爬上香山了,经常是上一步,向下滑两步,充分体会到圣经中那个被惩罚夜以继日推石头,但每次推到顶又滑回来的国王的感受了。中间几次,我俩都想放弃了,但就在不停说“咱们下去吧”的同时居然就爬到顶了。站到山顶上向下望,月牙泉看得一清二楚,当真如一弯新月镶在沙山的山谷里,是那么引人注目。湛蓝、悠远的天空、温柔起伏的**沙山、挺拔的胡杨和新疆杨、婀娜的红柳都像在油画里那样的鲜明,骆驼则在悠然地啃着不知名的野草,这一刻的天地是如此的安宁和平静却令人感动,一如我们的内心。下山后,胡师傅说看到我俩爬到顶了,不知他有没有把我们也当成风景。

  回城后我们最终决定住在桃园宾馆,标间120/晚,似乎比夏天不便宜。不过鉴于它是我们问过的唯一可洗澡的地方(友好宾馆在改制,冷得要命),也只能住下了。敦煌的天黑得比北京晚,六点钟天还很亮,于是出去逛著名的沙洲市场。这个市场位于敦煌最繁华的阳关中路,既有众多的小吃摊,还出售繁多的农贸产品。路两边的小店里则有很多极富当地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什么的。我俩这时对胡师傅极之依赖,没他在旁边都不太敢买东西,怕被欺生,只买了些小糕点就回宾馆了。

  第二天清早八点胡师傅准时来宾馆接我们去雅丹。敦煌冬季的日长其实同北京差不多,天黑得晚,但亮得也晚。八点钟出门时,还可看到星星在天上眨眼。雅丹距离敦煌很远,开车要2-3个小时,提醒大家出发前不要喝太多水,因为要到玉门关时才能上洗手间,而且是极恐怖的那种。

  去雅丹的路上尽是漠漠黄沙和戈壁,但颜色并非一成不变的黄,接近雅丹的地方就是相当特别的黑戈壁。风吹走了细沙,却留下黑色的砾石铺在沙漠的表面,因而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地貌。这天的天气很冷,到雅丹时发现我们是唯一的来客。先在空空的大厅里看了一段介绍的片子,然后搭公园的观光车游览(其他车是不得进入公园的)。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小时,其中的五个景点会允许游客下车拍照。雅丹地貌确是大自然的杰作,几十万年的鬼斧神工终成今日的气象。在这里你只需让自己的想象力尽情驰骋,赋予那些沉默兀立的岩石崭新的意义。偌大的公园似乎成为我们的专属之地,就让我们在沙漠上撒点野吧。

  从雅丹回程时会经过汉长城遗迹以及鼎鼎大名的玉门关。汉长城其实只剩下一小段、一小段的残垣和几个土堆,实在难让人想到它与那闻名于世的巍巍长龙有什么亲缘关系。此地的长城营造时就地取材,以芦苇为筋,夯上临近疏勒河的胶泥而成,不像八达岭长城是用巨大的石材砌成的。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样的长城居然可留存至今。特别是那看起来摇来荡去的芦苇居然被当作钢筋使用,其柔韧性真是相当可观。再往前行,便看到一抹残阳下无语伫立的土垣,说不出的苍凉,这便是玉门关了。再没有一座关城可如这般唤起我们悲喜莫辨的情感了。由此向西,张骞完成开通西域的光荣;由此向东,丝绸之路的商旅一步步靠近梦想的繁华之地。然而,绵绵洛城捣衣声牵挂着戍边的良人,明月胡笳眷念着故乡的青青杨柳。盛世的辉煌、帝国的光荣终是以思妇泪、征夫骨为代价的。

  还在“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沉吟时,便来到了敦煌的另一个有名的洞窟——西千佛洞。这个洞窟位于一个坳谷中,顺着盘旋的楼梯下到底再往上看,才能发现面前山壁上一个个封起的石窟。这边没什么游客,连看门人都躲进院中看不见。看门的狗儿倒是尽责的很,一直叫个不停。院中的风景很美,高大俊挺的新疆杨和低矮密实的灌木丛相得益彰。地面上覆着厚厚的冰,不知那水是从何处来的。与山壁相对的一面有一道高坡,看不到后面是什么。我们被唤起了好奇心,手脚并用爬了上去,然后,我们得到了此行最意外的礼物。面前是又一个小坳谷,党河河水在这里汇聚然后冲破冰层的封阻,一路欢歌着蜿蜒向远方。河水清浅,其中各色的鹅卵石将河水装点得更加斑斓,如同幽谷中绝代佳人。在这空寂的沙漠石山中竟可看到如此美丽的河流,除了对造物主的感恩,再无其余。我同学说这河比家乡的那条更令她激动。我俩沿着河一路走了好久,捡拾水中美丽的石头,现在它们正在我的房间里炫耀它们的美丽呢。在河边照相时,忽然想起5年前在青岛,我也曾在静谧的海岸边这般的摆着pose,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晚上在胡师傅推荐的小店中吃饭,名字忘记了,但是他家的‘拨鱼子焖排骨’很正点,有点怪怪而令人着迷的药味。晚饭后胡师傅又陪我们逛了沙洲市场所在的阳关中路,买了些当地的酒枣和杏干,那酒枣酒味并不浓,但极清香,回来我就后悔买少了。那条路上还有一家‘归真蜡染坊’,老板栗军是胡师傅的同学。据说敦煌的蜡染纪念品都是从他家进的,东西不错,价格也比较实在,不像其他地方漫天要价。回北京后,发现其实北京也有卖蜡染的,但图案没那么漂亮,价格倒是要低一些。

  在候车室坐下时,心中对这小小的城市有些些的依恋。两天在我们的生命中不过是薄薄一页,但那看过的风景、体验过的情绪和遇见的人令我们丰盈。一路行来,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莫高窟或者雅丹,虽然它们是促我出发的主要动力。那美丽的令人晕眩的星空、山谷中寂寞却精彩的党河以及辽阔的似乎永无边际的沙漠都给我更多感动。这也是旅行的迷人之处吧,每一刻都是崭新而令人期待的。

  PS:以下是一些实用信息,希望大家用得着。

  胡向明师傅的电话是13830744896,车号是甘F-18776,他说只要还做这行就不会换电话。网上推荐的黄师傅电话无人接,田小耕的电话已是空号,桑师傅的车卖了。我们包车两天的价格是600,包括火车站接送和东、西线景点,即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一线和雅丹——汉长城——玉门关——西千佛洞——白马塔、敦煌影视城、敦煌旧城一线。

  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门票淡季价都是10元,雅丹的观光车费同旺季一样是20元,鸣沙山和月牙泉没有买票不知道价格,不过肯定也要打折,所以说冬季来还是蛮合算的。

  关于住宿,网上推荐的几个旅馆我们都去了,林业招待所人比较杂,价格适中;友好宾馆在改制,就没问具体情况;天河宾馆最贵,而且不能洗澡;新华招待所最便宜,不过也不能洗澡。我们最后住的是桃源宾馆,感觉还好。

  最后,附上老范的建议,如果大家时间充分的话,还是把敦煌作为一条线上的一点玩一下,像我们这样做专程的拜访,确实花费甚多。祝大家旅行愉快!

摄影:孙志军

莫高窟之最

本图摄影:张庆民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自古以来就是朝圣者梦寐以求的供奉圣品。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称“ 文殊堂”,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莫高窟文殊堂开凿于五代时期,其中的《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

最神秘的3只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众多三兔联耳的藻井图案。第407窟的三兔联耳图,是莫高窟唯一的兔子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图像(上)。三兔联耳图中,画工利用兔耳借用与被借用的关系,三只耳朵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以三耳表六耳,使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感觉三兔于花环内相互奔跑追逐无始无终。

三兔图究竟代表什么至今成谜。 三只兔子,耳朵连在一起,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接触着对方,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最靠谱的猜测是,这三只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众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变画、佛教故事画、十二生肖图中,有些狗的形象是作为背景装饰出现,衬托主题画面。敦煌莫高窟85窟《楞伽经变》,是为宣传佛教禁断食肉的思想而绘制。《楞伽经变》在古代印度、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古龟兹地区石窟看不到,应是中原画师首创,其中绘制屠宰房,表现屠宰卖肉情景,目的是劝诫善男信女不要杀生食肉。虽然画面表现屠夫杀生卖肉的内容与佛教宣扬禁止杀生食肉大相径庭,却真实客观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屠宰卖肉的景象,也能看到当时狗的形象。

八塔变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宋代)图像中佛塔塔龛两侧是童子骑狮羊立兽的形象,狮羊立兽出现于9世纪,羊下承象为“六拏具”(即佛教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的早期样式,具有典型的印度波罗王朝(8-12世纪)艺术风格。

刷牙的僧侣

这幅“刷牙图”出现在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弥勒经变》中,(经变,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这幅图位于经变下部,表现的是儴佉王率王妃及王公大臣、宫娥彩女一同落发出家时,有人已经剃度完,先行清洁自身,其中就有刷牙的人。

净土祥瑞

敦煌榆林窟第25窟中唐时代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一个法会场面小景,描绘了孔雀昂首回眸,挺胸鼓翅,仿佛在边舞边唱,目光专注于一旁的持琴的共命鸟,画面烘托了净土世界的祥瑞气氛。

多元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壁画中的两尊供养 菩萨 手持的器皿上,可明显看到多个圆圈有序排列,由此断定其为萨珊玻璃。而由器皿造型可知,它们依据的实物或为罗马式、或属波斯萨珊式、或是伊斯兰式,虽然图像绘制时间与出土实物并非完全一致,但体现了敦煌壁画上玻璃器皿形制来源的多元化。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上部平顶的演奏排箫琵琶横笛的天宫伎乐形象,可见希腊化图像元素。敦煌石窟有诸多伎乐形象,其中伎乐天代表佛国的乐舞场景,伎乐人则描绘世俗的乐舞生活,主要为供养伎乐,规模相对伎乐天较小,却直接反映各时代的世俗乐舞。敦煌壁画中伎乐人形象,主要绘制于佛龛外或龛脚、龛下壶门处及室内壁脚处等不显眼位置。

反弹琵琶

画中乐队出自中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是为表现《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场景。平台上六身伎乐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右侧伎乐持琵琶、阮咸、箜篌,左侧的持鸡娄鼓、横笛和拍板。平台下方另有四身 菩萨 两两相背,也手持乐器演奏。在乐队的中间,一伎乐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者屈身抬足,将琵琶举至身后,左手上举、右手弯曲作弹拨状,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反弹琵琶”。

在敦煌壁画上留存着大量关于古代乐器的图像,其中大小型乐队五百余组,乐伎三千余人,各种乐器四百余件,共有乐器44种。这些图像分布在200多个洞窟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代,延续近千年,集中反映出各个时期,各种乐器的形制和演变、演奏方法、组合形式,以及古代的 社会 音乐风尚图景。

乘象入胎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画中的《乘象入胎》图,描述了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净饭王后梦见一位 菩萨 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从她的右肋进入了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画的尊像画中以三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普贤 菩萨 的坐骑;一种是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神造型,莫高窟第254窟(北魏)“降魔变”还出现了象头人身的魔军形象;另一种是帝释天骑乘的六牙白象。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六牙则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的象征。

沙漠之舟

从古到今,骆驼一直在丝绸之路上穿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9世纪纸本《马与骆驼图》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千年间,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无疑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运输者,所以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多个文化带,乃至于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

耕作图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南披绘制于北周时的《耕作图》,其中所描绘的直辕犁,在中国各地出图的画像石、壁画上多有体现,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

那时的人穿条纹背带裤?

丝路沿线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古代儿童服饰图像,也出土了不少实物,既有襁褓、虎头帽、肚兜、围嘴等,还有通过丝绸之路远来的波斯儿童装。

半臂又称半袖,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绘制于初唐的阿弥陀经变画中,三童子翩然起舞,其中两童子上穿红色半臂小衫,下穿绿色小袴。

杂技

图为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时的壁画上描绘的是《楞伽经变·橦伎》。杂技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或为满足佛传故事的情景需要、或为表现佛国世界的美好场景、或为表现以杂技 娱乐 供养佛。莫高窟壁画中有角抵、马术表演、胡人倒立、百戏载竿等图像。其中既有华夏本土的传统因素,又有域外引进的新样态,两者因丝绸之路相互启发、借鉴、吸收与融合,并最终作为大众喜欢的民间综合艺术,一直保留至今。

以棋度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东壁门北上部壁画,图中两人在一棋桌两侧凝神对弈,右方是维摩诘居士在旁边观棋。这幅图像虽然是为展现《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维摩诘涉足下棋场所,总是借观赏、衡量他人下棋以说法度人),却真实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围棋的场景。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内四个石榴构成十字,四片葡萄叶与缠枝又构成十字,两个十字相联,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方圆相套的形式,充满异域风韵。以葡萄作装饰纹样最早是西亚细亚人。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佛经《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

神兽“翼马”

中原地区原发的翼马,属于神兽系列,其渊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的象征。在莫高窟发现最早的翼马是第249窟(西魏)北披顶,这匹马肩生双翼,在虚空中与仙人、羽人一起飞行,姿态洒脱。翼马形象从地中海边到中亚粟特再到中国的西北地区,都曾发现过实物,说明它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中描绘的鹦鹉红嘴、红爪而绿身,张扬双翅,似乎刚刚从天空降落下来,踏在一朵莲花上。这一身唐代绘制的鹦鹉,应是先起底稿,染以绿色;再勾以淡墨线,身上羽毛勾勒工而不滞,染色也浓淡得宜。

你在哪个“宫”?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两壁上的黄道十二宫形象,与十二 星座 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组图像的绘制年代有西夏说,也有元代说,距今至少650多年。虽然是作为《炽盛光佛图》的背景映衬,且因时间久远,南壁缺少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北壁缺少双鱼宫、巨蟹宫、双子宫,不过十二个形象非常完整。

并非“四海龙王”

敦煌石窟中有40多壁《龙王礼佛图》,其中第35窟五代时作品保存最好,此图为前室西壁所描绘赴会龙王及眷属。敦煌壁画中龙的形象,或以神兽形象出现;或作为佛教神祀。相对于其它龙的形象,《龙王礼佛图》可以说是莫高窟空前绝后的新颖题材。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印度古法典《摩奴法典》记载,印度古代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等,并没被特殊尊崇。佛教将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天”、“龙”等都吸收进来,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龙王礼佛图》中以“大力龙王”“难陀龙王”等榜题

供养人像

这幅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是莫高窟中超过9000身的供养人画像之一,也是在莫高窟发现的最大君王肖像画。画面右侧是李圣天的夫人曹氏。于阗国(公元前232—1006年)神秘而又极具魅力。国内有和阗河,南部是昆仑山,北边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南道中最大绿洲。

步摇曾经是古代女性钟爱的一种装饰。“步摇”之名最早见于中国文献是战国宋玉所著《风赋》,其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可见这种装饰品上有“垂珠”,随着佩戴者的步履而颤动摇曳,因而称为步摇。后来,工匠们将步摇与花钗的形式 结合 ,新创制出来一种步摇花钗:在花钗上吊坠步摇装饰。这种步摇花钗的别簪方式有四种,以插在发髻的前面、侧面、后面、顶端为区分标准。其中从侧面叉簪的代表图像,当属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壁甬道门上的这组图像,画的是晚唐时代的供养人索奉珍夫妇,女供养人身后侍婢所执扇是体现礼仪的仪仗扇。仪仗扇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原本是以扇为屏障,出行时起遮挡作用,后来则发展成为体现帝王威严与礼仪的仪仗。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殿。据当地的 旅游 专家说: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拍照停留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的状况。同时,游客长时间停留在洞窟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这才是不允许游客在敦煌莫高窟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许拍照。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了把神圣的地方永远留在远方,

除了不拍照,

我们干脆就不去了?

《华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89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