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数学家的小故事,请快告诉我

谁知道数学家的小故事,请快告诉我,第1张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回答者:劝你放弃 - 魔法师 五级 2-26 20:16

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一个习俗,那就是子承父业。在以前,皇亲国戚的贵胄们会在自己死后就会将自己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就连在商贾、平凡之家,也更是讲究手艺的传承。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的心里总会觉得如果不将自己的这些身份地位和看家的手艺传承下去的话,那么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将会在自己这里断掉,是会对不起老祖宗的。

到了今天,每个人因为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天赋,教育也更加讲究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发展相较于从前,更加的自由和全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平等和人权在中国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了。尽管如此,存在于中国人思想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老祖宗的尊敬和家族的传承,在中国人的心中还是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对于我们国家的数学研究,甚至是世界上的数学研究,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他的儿子陈由伟尽管在最初的并没有选择和父亲一样的专业——数学,但是在后来的学习研究中,陈由伟在改学数学后,也顺利地拿下了数学硕士学位,让人不禁感叹,虎父无犬子。

陈景润对于数学的痴迷,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在高中的时候,就因为个人在数学上的天分和能力,让厦门大学提前将陈景润录取到了本校的数学系进行学习。最让人羡慕的莫不过就是一个人的天分的兴趣的完美结合,而陈景润就是一个对数学研究有着过人的天分和兴趣的人,因此他在数学研究上才能坚持这么久而且还能取得这么高的荣誉。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就对大学本科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了如指掌了,他的数学成绩也是十分的优异,后来他还进入到厦门大学任职,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陈景润充分利用在厦门大学的便利,研究数学。但是毕业之后的陈景润,虽然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却因为口齿不清,而被停职回乡养病。

但因其数学方面的天赋,厦门大学调任其回去做资料员。这个时候他专心研究数论,后来被厦门大学校长发掘,担任数学系任助教。而1956年发表的《塔内问题》,使得他进入了顶尖数学圈。因为华罗庚的重视,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在多年的数学研究中,陈景润取得了多项成就,其中最轰动的莫过于"1+2"。

1965年,陈景润声称自己证明了"1+2",次年发表。但是因为证明并不成熟,所以直到1973年,经过多方验证,完美的"1+2"才被证明出来。这一项结果一经报道,立即引发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并且被写进英美日等六国的数论书中,正因为这项成就,获得1978年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景润获得这么高的数学成就,仰仗不仅仅是他过人的数学天赋,还有他在数学研究上的孜孜不倦。每当陈景润研究起数学的时候,就会忘记了时间,甚至会连续工作研究十二个小时以上。陈景润在研究数学上的忘我,让他的身体也遭受了很大程度的透支。当时的陈景润每天沉迷于研究数学,就忽略了很多人际交往,所以如此聪明,被誉为中国天才的这个数学家一直到四十多岁还没结婚。每天不眠不休的研究数学,让陈景润的身体终于有一天撑不住,住进了医院。

就是在陈景润生病的这段时间,他邂逅了一个后来和他相伴一生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由昆。由昆当时是一个女军医,在陈景润住院的这段时间里,是她主要负责陈景润的病情检查工作。在工作中的认真负责和耐心温柔,让这个很少和女人接触的数学天才动了心。在一天一天下的相处中,陈景瑞越发觉得由昆不仅生的美丽,而且性格温婉大方,便向由昆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而由昆虽然比陈景瑞小了十八岁,但是陈景瑞的名气在当时已经很响了,而且在和陈景瑞的接触中,由昆也对这个经常夜以继日工作的数学家有了心疼和爱意。

两人经过三年的相处和恋爱,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尽管当时的陈景润已经四十七岁了,而漂亮的由昆才二十九岁,但是两人的婚姻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祝福,婚后两人也过得十分幸福。很快,陈景润和由昆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作为爱情的结晶,陈景润和由昆为这个孩子取名为陈由伟,以陈姓和由姓连起来,再加上自己对于孩子日后的期盼,便有了陈由伟这个名字。

陈景润在自己四十七岁的时候结的婚,后来虽然有了孩子,但是陈景润在数学上的痴迷,让他和儿子的相处时间并不是很多。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陈景润在回家途中,被一辆自行车撞倒。本来大多数被自行车撞倒的情况并不会给人造成太大的伤害,然而,陈景润在摔倒的时候,因为身体的重心不稳,导致后脑着地,再加上陈景润因为废寝忘食的研究数学,身体本来就不好,所以,尽管救治及时,但是在后来,陈景润还是得了帕金森综合症。

陈景润患病后,由昆一直在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不离不弃,直到陈景润最后抢救无效而去世。当时的陈由伟年纪还小,父亲就在病床上每天都需要母亲的照料。那时候的他还不能理解别人口中的那个数学天才,就是这个在病床上需要母亲照顾的父亲,因此也并没有认真学习父亲为之疯狂的数学,而是学起了音乐,后来考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了商学。

直到陈由伟到了国外进修学习的时候,才放弃自己原来的学科,开始攻读数学。当时在外读书的陈由伟,突然打电话向母亲表明要学数学的心愿。在母亲看来,陈由伟并不喜欢数学,但是依旧同意了这个愿望。

陈由伟转学数学之后,前一年的确十分吃力。但是凭借努力,最终还是顺利毕业。在学习中,陈由伟虽然刚开始并不能理解数学,也不能理解别人眼中的陈景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陈由伟慢慢知道父亲的伟大和传奇,而对于数学的研究,陈由伟也终于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何对这么神奇的学科如此着迷。毕业后的陈由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了解了数学,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父亲。但是陈由伟也有着自己的梦想想要完成,有着自己想要选择的路要走,而不是一直跟在父亲的身后,因此后来的陈由伟选择了下海经商。

结语

陈景润的一生都在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他的儿子陈由伟长大后,也通过学习数学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他最终还是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想要去实现的梦,和他的父亲一样,燃烧自己,去勇敢的追逐自己所真正热爱的。

心形线

数学家笛卡尔的爱情故事。

笛卡尔于1596年出生在法国,欧洲大陆爆发黑死病时他流浪到瑞典,认识了瑞典一个小公国18岁的小公主克里斯蒂娜,后成为她的数学老师,日日相处使他们彼此产生爱慕之心,公主的父亲国王知道了后勃然大怒,下令将笛卡尔处死,后因女儿求情将其流放回法国,克里斯汀公主也被父亲软禁起来。笛卡尔回法国后不久便染上黑死病,他日日给公主写信,因被国王拦截,克里斯汀一直没收到笛卡尔的信。笛卡尔在给克里斯汀寄出第十三封信后就气绝身亡了,这第十三封信内容只有短短的一个公式:r=a(1-sinθ)。国王看不懂,觉得他们俩之间并不是总是说情话的,大发慈悲就把这封信交给一直闷闷不乐的克里斯汀,公主看到后,立即明了恋人的意图,她马上着手把方程的图形画出来,看到图形,她开心极了,她知道恋人仍然爱着她,原来方程的图形是一颗心的形状。公主在纸上建立了极坐标系,用笔在上面描下方程的点,看到了方程所表示的心脏线,理解了笛卡尔对自己的深深爱意。这也就是著名的“心形线”。

1、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5、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

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1962年12月22日印度发行弓一张纪念邮票。这张邮票是为纪念印度的

「国宝」锡里尼哇沙‧拉玛奴江(Srinivasa Ramanujan)诞生七十五周年而

发行的。

拉玛奴江是一个生於南印度没落的贫穷婆罗门家庭,没有受过大学育,

靠自学及艰苦钻研数学,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国际的数学家。

在数学家中,以贫穷家庭出身,而且能在没有研究数学的环境裏,孤独

的工作,发现了一些深入的结果的人是不太多。他到了二十七岁时才获得真

正数学家的教导,他的才华像彗星突然出现长空,耀眼令人侧目。可惜的是

肺病却蚕食了他的生命,他在三十三岁时悄然逝去。

他是淡米尔人,生於1887年12月22日,父亲是一间布店裏的小职员。小

时候他大部份的时间是在祖母家裏度过。从小他就喜欢思考问题,曾问老师

在天空闪耀的星座的距离,以及地球赤道的长度。在十二岁时始对数学发生

兴趣,曾问高班同学:「什麼是数学的最高真理?」当时同学告诉他「毕达

高拉斯定理」(即中国人称「商高定理」)是可以作为代表,引起了他对几

何的兴趣。

有一天一个老师讲:「三十个果子给三十个人平分,每一个人得到一个

。同样的十四个果子给十四个人平分,每一个人得一个果子。」从这裏老师

下了结论:任何数给自己除得到是一。拉玛奴江觉得不对,马上站起来问:

「是否每一个人也得到一个?」这时数字的奇妙性质引起了他的注意,也差

不多在这个时候他对等差,等比级数的性质自己作了研究。

在十三岁时,高班的同学借给他一本Loney 的〈三角学〉一书(以,前,

有一些学校采用此书为高中课,中译本书名为〈龙氏三角学〉),他很快把

整夬书的习题解完。第二年他得到了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无穷级数展开式,后

来他才知这是著名的Euler 公式,他心中有点失望,於是把自己结果的草稿,

偷偷地放到裏的屋梁上。

他十五岁时,朋友借给了他二厚册英国人卡尔(Carr)写「纯数的应用

数学基本结果大要」一书。这书是写得相当枯燥无味的,罗列了在代数、微

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六千个定理和公式。这本书对他来说是本好书,

他自己证明了其中的一些定理,而以后他研究的基础全是这书给出的。

在1930年他进入了家乡的政府学院,由於贫穷和入学试成绩优越,他获

得奖学金,可是在学院裏他太专心於自己善羑的数学,而忽略了其他科目,

结果年考不及格而失去了奖学金。在1906年他转到另外一间学院读二年级并

参加1907年的「文科第一考试」,。是又失败了。

在1907年到1910年之间,他住在外面,找不到任何工作,有时替朋友补

习以换取一些吃的东西。在这段期间,他自己研究魔方阵、连环分数、超几

何级数、椭圆积分及一些数论问题,他把自己得到的结果写在二本记事簿裏

,生活不安定不能使到他对数学的爱好减少,一个善良的邻居老太太,看他

生活困难,几次在中餐时邀他在家裏吃些东西。

根据印度的习俗,他家人在1909年为他安排了婚事,妻子是一个九岁的

女孩。在1910年他是二十三岁了,有了家而且因是长子,必须帮助家一些费

用,他不得不极力寻找工作,后来朋友推荐他去找印度官员拉奥。

拉奥本身是一个有钱的印度官员,也是印度数学会的创办人之一,认为

拉玛奴江不适合做其他工作,很难介绍工作给柋,因此宁愿每个月给他一些

钱,够他生活不必去工作,而他自己可以作研究。他很赏识拉玛奴江的数学

才能。

接玛奴江只好接受这些钱,又继续他的究工作。每天傍晚时分才在马德

拉斯(Madras)的海边散步和朋友聊天作为休息。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

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玛奴江听了笑道:「天才?!请

你看看我的肘吧!」他的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

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

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麼多计算为甚麼不用纸来写。拉玛奴江说他连吃饭

都成问题,那裏有钱去买大量的纸来用,原来接玛奴江觉得依靠别人生活心

里是很惭愧,已经有一个月不去拿钱了。

很幸运拉玛奴江获得了奖学金,在1913年5月开始,他每个月获得七十

五卢比。不久他的朋友协助他用英文写了一封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

家哈地球(GHHardy)教授,在这信裏列下了他以前研究得到的一百二十个定

理和公式。

哈地教授看到他的一些结果,有些是重新发现一百年前大数学家的结果

,有一些是错误,有一些是非常深入困难,经过许多波折,拉玛奴江总算来

到了英国。哈地认为要教他现代数学,如果照常规从头学起,很可能会对拉

玛奴江的才能有损害。而他又不能停留在对现代数学无知的状态。因此哈地

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帮助他学习,终於拉玛奴江掌握了较健全的现代分析理论

的知识。比他教给拉玛奴江的还多。

从1914到1918年拉玛奴江和教授写了许多重要的数学论文。由於他是个

虔诚的婆罗门教徒,绝对奉行素食主义,在英国生活那段时间,他自己煮自

己的食物,而常常因研究而忘记吃饭,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后来常感到身

上有无名的疼痛。

后来才发现他患上了无法医治的肺病。在英国医院住了一个时期。哈地

教授讲他在病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哈地乘了一辆出租汽车去看他,这车牌号码是1729。哈地对拉玛

奴江讲出了这个数字,看来没有甚麼意义。可是拉玛奴江想一下马上回答:

「这是最小的整数能用二种方法来表示二个整数的立方的和。」

(1729=13+123=93+103)

拉玛奴江被称为数学的预言家,他死后已经有五十四年了,可是他的一

些预测的结果,还是目前数学家正想法证明的。

他在1920年4月26日死於麻特拉斯,马德拉斯大学后来建立了一个高等

数学研究所,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而在1974年还准备在研究所门前为他

矗立一个大理半身像。

如果他英灵有知,或许他会说:「不必替我立像,应该求求那些正在饿

死的小孩,他们有许多会是未来的拉玛奴江!」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壹』 数学家的故事50字

数学家的故事50字有:

1、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幽默地戏称其步履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1、数学家是指一些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集合、结构、空间、变化。

专注于解决纯数学领域以外的问题的数学家称为应用数学家,他们运用他们的特殊知识与专业的方法解决许多在科学领域的显著问题。因为专注于广泛领域的问题、理论系统、定点结构。应用数学家经常研究与制定数学模型。

2、近代现代中国世界著名数学家

胡明复、冯祖荀、姜立夫、陈建功、熊庆来、苏步青、江泽涵、许宝騄、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吴文俊、陈景润、丘成桐、冯康、周伟良、萧荫堂、钟开莱、项武忠、项武义、龚升、王湘浩、伍鸿熙、严志达、陆家羲、苏家驹、王菊珍、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宝社、高扬芝、徐瑞云、王见定、吕晗等。

资料参考:华罗庚_网络 数学家_网络

『贰』 数学家的数学小故事50字左右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回儿,一起拍几张答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叁』 数学家的故事(要有名),50字左右

1、 高斯 是德国数学家,他十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 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

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

2、16世纪德国数学家 鲁道夫 ,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3、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 冯·诺依曼 .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

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4、 伽罗华 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5、 刘徽 (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6、 陈省 身的学生,因解决微分几何的许多重大难题而获得数学界菲尔奖。丘成桐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从此名声鹊起。他把微分方程应用于复变函数、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决了高维闵考夫斯基问题,证明了塞凡利猜想等。

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终于使他成为菲尔兹奖得主。翌瓷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404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