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香君,人们大多会想起孔尚任的《桃花扇》:才子佳人的秦淮邂逅,“血溅诗扇”的真情错付,惹得多少人泪湿衣襟。
可你知道历史从未有过血染的“桃花扇”吗?
你知道李香君是苏州人,而不是南京人吗?
你知道李香君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吗?
《秦淮河畔的美丽与哀愁》一书带我们走进“李香君”的故事:
明末天启四年,李香君出生于苏州一吴姓武官府邸,两个哥哥刚刚在一场大地震中身亡,她成为父母丧子后的精神寄托。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民众就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香君八岁时,阉党魏忠贤当权,其父因与东林党交好,成为了被迫害的对象。为保住幼年的香君,父亲将她托付给南京秦淮河畔的眉楼楼主。从此她便随养母姓李。
李香君的养母李贞丽是位颇有侠气的名妓,她对香君极好,教她琴棋书画、识人做人以及各种社交应酬礼节。
年幼的李香君聪颖善学,在养母的培养下十五岁就成为才华出众的“眉楼花魁”。加之其身处风月场所,往来多是富商才子,见识、眼界自远超寻常女子,落落大方,风度高洁。
李香君有两大绝技:
一是擅弹琵琶,养母在其十三时曾请名师教导其琴艺,一曲《琵琶行》,天涯何处觅知音!
一是爱画桃花,许是感叹身世飘零,如飘落流水,命运多舛的桃花。
当时的秦淮八艳,大部分是“官妓”,入乐籍,属于“卖艺不卖身”。作为“花魁”的李香君更是有专人伺候,轻易不接待客人,有时甚至掀开帘幔看一眼都是天价。然而,当时奸臣当道,朝廷动荡,又何来真正的“卖艺不卖身”。即使香君正值芳华,可一旦年华老去,又将如何悲凉!
“官妓”若要寻得出路需经过“梳拢”、“赎身”这两步:“梳拢”就是拍卖初夜,由价高者得;“赎身”则是直接支付高昂的赎身费,使其从良。香君一直希望能寻得一志趣相投的如意郎君,为自己“梳拢”和“赎身”。
侯方域,这位《桃花扇》的男主角,就在香君苦苦寻觅良人时来到了南京。
侯方域是户部尚书之子,复社四公子之一,当时年仅二十一岁,来南京参加乡试。当时李香君名声在外,文人墨客无不想一睹“香扇坠”(李香君艺名)风采,侯方域也不例外。为见识久负盛名的秦淮风采,侯方域交付千金终得偿所愿。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在李香君的闺房,侯方域被其诗画才情所折服,对其一见倾心。而侯方域风流倜傥、出身名门、擅长诗文,正是李香君苦苦寻觅的如意郎君。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李香君在人生最彷徨的时候,遇到了侯方域,他就像一缕阳光照亮她的未来,她期待着侯方域能尽快为自己“梳拢”。而彼时的侯方域已婚,对香君怀的只是猎艳的心思,随也想与她有进一步的发展,却苦于囊中羞涩,而无法如愿。这时,阮大铖通过中介人解了侯方域的燃眉之急。
阮大铖,何许人也?他原属东林党,魏忠贤当权时投靠了阉党,在魏忠贤倒台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侯方域的父亲为东林党人,故阮大铖欲通过其再次与东林党交好。于是,通过中介人之手将钱借给侯方域。而侯方域借到钱后,一心只想一亲芳泽,并未多想。在报出高价,终于获得了香君的梳拢权。
侯方域住进眉楼后,日日与香君欢爱,得偿所愿的他从未想过为香君赎身;而陷入情网的香君认为,以侯方域的家世,走时一定会为她赎身,所以并未催促。
随着会考结束,侯方域离京的日期越来越近,养母李贞丽见他迟迟不为女儿赎身,开始产生怀疑。
如若他要的只是露水情缘,香君就太可怜了
在香君的追问下,侯方域终于道出实情。香君对阮大铖趋炎附势、蛇叔两端、徇私废公的为人很是不齿。她痛责侯方域没有志气,尽然对这种人无原则妥协。但不满归不满,一往情深的香君此时仍然对侯方域抱有希望。她拿出了积攒多年的私房钱,替侯方域还了债。
此举彻底激怒了阮大铖,之后一直寻找机会伺机报复。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重新启用阮大铖,他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不久,侯方域落榜了,他终究没有为李香君赎身。
离别时,香君身穿白裙,一曲《琵琶行》婉转悲戚。她未曾怨恨侯方域,反而安慰鼓励其并非因才华不好而落榜,只是生不逢时。
“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勿忘妾所歌《琵琶行》也!妾亦不复歌矣!”
此时的侯方域对李香君是愧疚的,再三表明一定会筹资为香君赎身,只是这愧疚能持续多久呢?
侯方域在后来的《李姬传》中,并未用第一人称,称是以“侯生”代之,似乎不愿世人知晓其与香君的亲密关系。可见侯方域至始至终将秦淮之行当做一场风流韵事,从未想过负责。
李香君抱着对侯方域的期待回到眉楼。对于阮大铖之流的客人,她坚持,即使出钱也不见。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李香君却为了守护心中的道义,坚贞不屈,让人肃然起敬!
不久,被侯方域抛弃的李香君,又被阮大铖强征入宫做歌舞女。
南京城破后,宫女们四散逃离。李香君逃至眉楼,只看见一片火海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所!最终李香君流落定居于栖霞山一带。
明朝灭亡后,侯方域又来到南京,在栖霞山找到李香君。此时物是人非,李香君终以吴氏女身份,入侯府为妾,过起了向往已久的安稳生活。
可惜,红颜薄命。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八年,侯父得知了香君曾为妓子,在侯方域外出之时,将怀有身孕的香君赶到荒凉的农庄。侯方域回来后虽再三解释,仍无法劝说父亲收回成命,且不允许香君之子入族谱。
次年,香君产下一子,在抑郁绝望中香消玉殒。
侯方域为李香君立碑: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他常常一人呆坐墓前,久久不愿离去。在香君死后一年,侯方域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由此可见,侯方域对李香君还是付出了真情的。虽初时不曾负责,但在时局稳定后,能不远千里寻找香君,且在她逝世后郁郁而终,也算还了她的一片深情。
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但在《李姬传》中,侯方域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过“桃花扇”,如果真有此扇,他又怎么会不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呢?
可见,“桃花扇”只是孔尚任用来烘托香君人物性格的艺术创作。但无论真伪,李香君不畏权势,终于爱情,坚守心中道义的品格依然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它是明暗而艳晦的,点点灯火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暗暗水波逗起缕缕涟漪。华灯映水,画舫凌波,似一双宽厚的手,拉着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品赏这故老的时光。歌声飘散的那一瞬间,山水情缘引千年,好似流光回眸间,忽然心声感动,围绕空山千年,但依旧生生不息,流淌着这汩汩的清泉,得以与岁月共老。南风吹起,时间里却也开出寂静来,不过是繁华一时。
你只觉得南京熙熙攘攘,但你可曾知道,多少年前它叫金陵,六朝古都的脂香粉浓跨越千年烟雨,十二金钗花流水,谁把诺言许下。刘书雅
文芳
夜已凉,天空拉上黑幕,不知是谁爬上天,粉刷这梦幻的夜,点缀上点点光斑,伸手感受天与地的距离,挂上皎洁明月,如好的眸子般皓若繁星,点点星辰,如宝石般粉碎在璨然星河。河边一叶叶小舟拨湖而行,舟上挂着一盏盏灯笼,橙**的光,温柔甜美,望着灯,单手支头,仿佛随时都能进入温暖的梦境,听着小心翼翼的水波声,感受月光披在身上的美好,夜清冷,但有灯火,心也暖了,不再缩手缩脚,享受这夜,这叶舟上独有的温暖。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阅读感悟。 从历史中走入秦淮河,看秦淮河的景色优美动人,夜色中,那一缕缕灯光闪烁着光芒,那是如此迷人啊!。
行走的船在湖上飘飘荡荡,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
秦淮河很美。夜景像画一样美。拨开薄雾一样的水汽。一盏盏古香古色的灯像鱼鳞一样,明明的。微风吹过,河水泛起阵阵涟漪,扑来阵阵凉意,心生惬意。 凌子涵
《浆声里的秦淮河》阅读感悟:顺其自然是一种心灵的洒脱;不计得失,是一种人生的豁达。人生浮浮沉沉,若能淡然处之,生活就能展现温暖的笑容。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心态平和方能致远。人生不会有绝对的自由,但若能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就能到达心灵的自由纯粹之境。人生无需拜佛求仙,只需修炼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张珈馨)
划着,划着,来到秦淮河中央。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与女人的低声吟唱。月光皎洁的照耀在地上,河边的杨柳垂在河面上。岸上游人三两对,坐在长椅上,在月光下,或聊天,或赏月,或吟诗,颇有一番韵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几千年前,诗人也坐船赏月,听见商女的歌声,萤火虫、蛾子飞舞着,交替着。在这美景之下,人们却不能安然赏月,望着天,满怀心事,各怀忧愁。
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朦朦胧胧, 若隐若现,在那条秦淮河上,我们划着船, 摇着桨,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尔闪烁着的光芒,那就是梦的眼睛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我们飘飘然的御风前行,如下界般渐行渐远,看着两岸静静的泊着的船和那迷人的梦幻般的灯光,吟着几句应景的诗,悠然远去……
旖旎之思
——读《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金陵古城里,流淌着一条秦淮河。它承载了六朝金粉风流韵事,岁月变迁,风韵不减。走入江南,倚着木船边沿,指尖掠过缕缕春水,便漾开圈圈涟漪,波动着的水晕,泛起了点点的亮光,映照着岸上的倩影缕缕。一抹抹睡莲池水边绽放着氤氲的水雾,牵动着浊浊的酒香,弥漫于街巷,也牵引着旅客的心。一叶精雕细镂的船,衬着一层云霭似的红纱,烛光悠悠,一位女子,盘上发髻,似水的眸,流露着星光。她怀抱一只琵琶,指尖拨动琴弦,轻启朱唇,吟一个近水楼台的好梦。街上的红灯高挂流光溢彩,融入历史的长廊,熠熠生辉。回首间,只觉古韵悠长,山河无恙。感叹:江南情思如此绵长!
琵琶声袅飘秦淮:
空荡荡的河上,一船一人一琵琶,那青楼女子一身白衣,纤细的手指环抱琵琶,灰黑色的长发飘起又落下,只有当琵琶声起时,周围的死寂与雾霾才会消散,琴弦的振动打开了秦淮河上空的时空之门,袅袅琴音勾起了这片土地的曾经:金陵十三钗,一群秦淮河女人,面对南京大屠杀的血流成河,他们也恐惧,从浓妆淡抹到朴实素白,左手指月里,他们也可弹琴高歌,但国难正殷时,他们以琵琶为这个世界留下最后一曲赞歌,秦淮河记录了昨日的阴云,又迎接明日的朝阳。
——周天浩
月色皎洁,倒映入秦淮河,相比五色灯光的浑浊,它是澄澈的。岸上,传来属引凄异的曲调,随风飘渺,随风弥漫:又是哪位惯帐的少年?船柴划过湖水,潇起层层水波,泪泪地流水声,却覆盖不了尘俗之喧器,洗涤不尽心灵之污垢,只是表面润泽一下而已。大中桥,宛如分界线般,桥外寂塞空旷,但,充盈着美好,一切花朵都在此地绽放;桥内人山人海,可,藏匿着黑暗,一切污秽皆从此诞生。这里,已不能称为繁华,是嘈切,杂沓。这里,已日渐惨淡。
当时,历史仿佛在秦淮河上划开一道口子,随历史奔跑的,风光依旧,停留在原地的,死路一条,而那些可怜的人,连自己的思想都无法拥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为了营业。他们已属于一个木偶人,任意摆弄。现在,一切都已改变,人人平等,追求和平。
——张瑜荣
作者朱自清于五四运动后写成此篇,“月”是自古至今文人见此抒情一工具,那消瘦的月影,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那月黑风高的夜光下,他与朋友坐在“七板子”上,摇着、向那未知的前方,(从利涉桥到大中桥外),有着最引他眼的色彩缤纷的彩灯;有着大小不定的七板子飘来飘去;有着温柔飘香的绿水,意境甚浓;有着让你回味无穷,似微风、河水的蜜语的歌声,随着顺水之舟的行进,他又看到妓船悠悠的飘来,刚才赏景之喜悦心,境全无,一时心中的怒火、惆怅,与前方的朦胧涌向心头。唉,悲!好一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吴智媛
秦淮河见证这两千多年来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有过平静祥和,也同样少不了血流万里,她好似总以一种平静的态度去面对,总是这样冷冷地流淌着。当华灯初上之际,五彩的霓虹灯渡在河面上,有几只小舟泛泛而行,岸边的婉转歌声是回应着繁华的最动听的祝愿。这一切的一切,就好似纸醉金迷的魔都,但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失的,就像周庄梦蝶一般,当梦醒之后,梦中一切全都忘记,没有了晚上的还繁华,变回了冰冷的面貌,一潭沉静的古水一般,波澜不惊,时而有几只白鹭从河面扑棱而飞,传递着秦淮河沉默已久的孤寂……曹乐颖
秦淮河的水绿茵,厚如陈酒,厚而不腻,或为大朝金粉所凝,但与平伯乘船游秦淮,是一叶孤舟。任凭柔波来去荡涤,似在梦中雾里看花,满眼朦朦。梦中前方的路还未显现,中华文化的发展能否继续仍是个谜。大多数的人浮沉于“五四”,浮沉于中国的富强但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便如那桨声灯影,搅动着救国这片浑水“哗啦,哗啦”地响,纵使水光黯淡还有新文化的思想作为一片叶子上的经脉,贯穿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至农民阶级充当生命中枢,不断产生新的血液,过滤去在仁义礼志中满目的吃人,更替去迂腐的封建思想。
称作文化的那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当年的美丽。新文化极盛时,必然是被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只是那盏灯上布满了叫“五四”的灰尘,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灯光浑了,是时候用清冷的月光刺入那些愚昧的灵魂了。
八(4)班 张淏雅
那悠悠的碧阴阴的淮河水,那飘飞的烟霭……可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似一位仙女,披着一层面纱,神秘莫测。
而“我”啊,也似对它充满着无比的好奇,一句一行,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它的赞美。风吹在湖面上,悠悠地,我的心,也跟着悠悠地。俞思源
美梦终究是一场梦,总会有醒来的那一天,现实只会把残酷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即使处于人生低谷,我们心中却仍然有梦,不是梦境,而是梦想。我们游秦淮河,赏的是景;作者游秦淮河,品的是人生。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它不愿让你停留一秒。本想借酒消愁,但得到的,只是愁上愁。尽管“心中充满了幻灭的情思”,但在愁苦之后,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莹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秦淮河,夜景不可小觑。
美称“十里珠帘”的秦淮风光带上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境,许多故事留传千古。昨天,我和爸爸就一起去探索这秦淮河的秘密了。
来到秦淮河码头,所有的船都是装扮一新的画舫。坐在画舫里向外面看,其他画舫上的灯火都映在碧莹莹的水中,真让人有“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感觉。
坐在精美的画舫上,迎面吹来一阵阵清凉的风,在这样如此令人陶醉的环境下欣赏河两岸美丽的景色,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河两岸,全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物。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画舫凌波,桨声灯影,真是美极了!一路上,我们经过了11座桥。每一座桥旁都有不同的美景,不同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和美景,组成了秦淮河独特而迷人的风光。
夜游秦淮河的旅程结束了,站在码头,望着两岸的灯火,和映在河里的画舫,耳边响起了水浆相碰的声音和淙淙的流水声。一切都随着这汩汩的河水从历史深处淌来,携着我的思绪,悠悠逝向远方……
秦淮河之所以会成为诗人所钟情的地方主要是因为这几个方面:
一、秦淮河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南京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安宁说:“秦淮河是南京城市诞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之源。”秦淮河不但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南京人民,而且滋养了博大精深的南京文化。每一个建都在此的朝代都离不开秦淮河的滋养,而作为一个朝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二、名人效应。就像是我们现今的追星一样,在古代,文人墨客同样会有着无数的崇拜者,当其中有一个人在秦淮河上留下了自己的诗篇,其他人再来的时候自然也会争相模仿。来的诗人越多,对于这个地方就有着更多人的探寻。在这里,面对那些先人曾经留下的诗作,同样可以与先人进行一场诗词上面的较量。
三、秦淮河的美丽景致。浩渺的寒江笼罩在那在迷离的夜色之中,那缥缈烟雾在月色的照映下更显神秘,趁着夜色把船只停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看着眼前的一切,迷迷糊糊不似凡间。
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雨过天晴,秦淮河畔总有着它独特的美丽景色。在岸上,在船上,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美丽享受。也许流连忘返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诠释秦淮河对诗人的吸引力的,如此的美景又怎么能让人轻易离去呢?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1这篇是俞伯平的作品,是朱自清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姊妹篇,它们被誉为秦淮河风光的“双壁”。俩好友为排遣心中苦闷,仲夏之夜同游秦淮河时,约定以同样的题目作文,于是便有了同样的两篇美文。与朱自清通过全景式的景色描写抒情不同,俞伯平更关注于自己的主观情感,呈现朦胧的意境。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是内容同样精彩,在文坛被传为佳话。
文章的前部分,作者着重介绍了秦淮河上繁花的景象,通过卖艺的烟花女子、喧闹的小酒馆、三三两两的花船的描绘,给我们展现出秦淮河的繁花风光。“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的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那作者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至于怦怦而内热。”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进入文章的下半部分,以远离岸边的角度来描绘秦淮河的景致。“虽同是灯船,虽同是秦淮,虽同是我们;却是灯影淡了,河水静了,我们倦了,——况且月儿将上了。”,“犹为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由喧闹转为宁静,繁花与冷清两种不同的意象相互照应,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秦淮河不一样的风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游湖秦淮的时候遇到了卖唱女傍上了船,多少还是失了点游湖的雅兴,不过那两个文人的尴尬场面,想起来让人捧腹。
作者独辟蹊径,以桨声为切入点,描绘出秦淮河的别样风味,不落俗套的写作手法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让人完全沉浸在情怀河畔,心也随着桨声荡漾……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2谈起秦淮河,心头总涌起一丝想念,像人们亿及亲人般的想念,这时,就会拿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看一看,心头的想念才会由此消除。虽没去过秦淮河,但通过作者的妙笔,仿佛秦淮河我早已熟悉,而且是亲人般的熟悉,仿佛它就是我的亲人!作者眼中秦淮河的景色如影像般跃然纸上!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啊,真美,真好!赏心悦目的大船使人起诗意之感!也不枉秦淮河水的“一片好意”——同样美丽!透明般的颜色!两者衬上刚刚好!
“‘七板子’规模虽不大极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读罢,小船的样子若隐若现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秦淮河的“七板子”真是与其他船只大显不同!因为呀,小船的样子,基本上就是破烂不堪。好吧,秦淮河是个景点,略有装扮也是人之常情,但“七板子”却格外漂亮,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它的舱前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坐在船上,领略着秦淮河的美景,还坐在七板子的舱前吹着微微凉风。啊!这真是一种享受!我想,这就是作者愿意搭乘七板子的原因吧。
“于是飘飘然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美如仙境!无与伦比的美;无与伦比的文字!坐在船里,朦朦胧胧、模糊的看着其他船只里的“走马灯般的人物”。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里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他们经过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的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夏夜的微风可真是有着巨大的“魔力”呀!能把那些机械的歌声变成动人的旋律和悄悄的密语!这歌声牵惹着我,使我震撼!并陶醉其中!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外婆家——大冲的一条小溪。它虽不及秦淮河的美丽、秦淮河的优畅、秦淮河的动人、秦淮河的繁荣,但比秦淮河淡雅、清纯!如青花瓷的线条般流畅,悄悄流进我们的心田。
这条小溪,是山泉汇集而来的。清澈无比!她只有短短的十几米长,因为尽头有一座大山,挡住了她奔跑的脚步。
这不,快到春节了。白天人们洗菜、洗被单、洗衣服都到这条小溪来。原本安静无比的小溪突然热闹起来,如打破了花瓶,里面呈现出一段娇艳的花——小溪心中快乐的花。
寒假也来了,好几个几个小孩子结成团,来到小溪,一会儿爬小溪四周的山,一会儿又在小溪里玩水仗。这样想想,秦淮河的热闹怕不及小溪了!
夜晚,小溪没有五光十色的灯光,只有月亮与她作伴,不过她似乎很知足!与月亮“哗哗”地说故事。
到了第二天一早,初升的太阳照醒了小溪,波光粼粼的水面偶尔翻着零零星星的浪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秦淮河可真让人向往!作者以歌女的出现淡化了自然的审美情趣。笔尖触及了作者自身,把它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淋漓尽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记忆中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3挽一叶扁舟,静静地,在月光如洗的秦淮河上悠然的泛舟,偶尔听远处渺茫的歌声掠过水面,穿过氤氲的雾气幽幽地传来,鼻息间竟全是韵致十足的芬芳,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亦!当年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轻轻泛舟于那晚美丽而忧伤的秦淮河上,便给了她一份雅的意韵,使之打开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画屏,缓缓在我们面前展现她古典的美。
在月的清辉下,秦淮河上那些轻轻飘飞的歌声低回在我的心里,变成一只会鸣叫的蝉,悠悠地,凄厉、悲怆、揪心,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沉入我文化内质的深处。在那里浅浅地吟唱,提醒我我是华夏族的子孙,我的血液里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民族的悲秋伤春的情怀。于是,我还原了本我。秦淮河的月让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对古典文化的青青情愫,绕在记忆的指间,将成为我一生难以割舍的心情。
“桨声灯影”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真实、最温存、最忧伤的一组意想,它代表了内涵丰富的传统的古典文化。
今天重读朱先生的这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别样的文化认同感。我开始将古老的经典文化意想深深植入心间,闭上眼睛,开始想象那样一个月色,那样一缕歌声是怎样地缠绕心间,那一阵阵浑厚而有力的划水声如何在静夜里哗啦哗啦开去……
真的美极!妙极!在那桨声灯影中,我轻轻地呼吸,生怕把这一群从画中走下来的吟歌吹箫的美丽女子惊醒……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4《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同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开篇是写秦淮河的船,这些船带着古韵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飘来。大船不失厚重大方之感,小船也不失情调,“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有了这些船,桨声灯影里的梦便从船驶过留下的涟漪中荡漾开去。
游秦淮河像是在读一本史书,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没有密密的人家,“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在历尽繁华之后,又感受到无边的荒凉,使人心中涌起历史盛衰之感,于是诗人作诗,词人作词,便为我们留下不少名篇。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反而利用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光、形、色、味,细细描绘,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悠远的美流向远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5“秦淮”亦“情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金陵古城的秦淮河,风韵不减,依旧吸引着无数游客观光抒怀。秦淮河邂逅朱自清,在这位先生笔下流下了六朝古都的沧海桑田……
看,那是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厚而不腻”是水的特点,给人厚重的历史之感。再细看水面上,那小巧的柔波尽是“恬静”“委婉”。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弯腰捧起一湾静谧,任由月色淋淋洒洒铺就一身。似秦淮河也多了一份柔情。这又“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是啊,被这样的秦淮河怀抱着的朱自清,想象着一望无际的水天一色,也向往着灯光点点的画船,倒映在水面上的华美画面。在灯光照射下,水灿灿地发光,原来那就是“六朝金粉”的颜色,在这华丽色彩的渲染下,“那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水活了,那死寂的水活了!游人世俗的双眼亦被洗涤地干干净净。那水在混沌的世界里,竟注入了一丝清辉。华灯映水,画舫凌波,那是梦,亦是眼。
听,那是秦淮河的声。“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浆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在浆声的碎影下,看来这位先生早已陶醉于“美梦”。可是“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愁梦本无形,可在朱自清笔下,有形,有声,有量,就连小船儿都载不动了。为什么呀因为有了“愁”。
有过繁华,也有过荒凉;有过快乐,也有过心酸。起始时,灯影绰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有大富大贵之气。但历尽繁华之后,便是荒凉,不再熙熙攘攘,“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秦淮河畔,佳人颜,万种风情亦失色;而如今,六朝粉黛成尘土,秦淮亦不如故。“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但不惧,心有“情怀”,亦是“秦淮”。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6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这文章的题目中有声、光、色,更让人浮想联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游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谓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我们以两篇文章的开头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自清先生是超凡的,他善于描绘、想象,巧于比喻、修饰。我们看,在他笔下,船的窗格是“柔腻”的,灯彩是有“精粗、艳晦”的差别的,水是“碧阴阴”的,夜是“薄薄”的。“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这些准确的描画、细腻的夜毕现与我们面前,何况还有奇妙想象化成的精彩比喻呢?远天零半的白云在月光里“亮的现出异彩,象美丽的贝壳一般”,而临水妓楼帘缝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眨眼”……
如果说平伯先生描写的是现实,那自清先生描写的就像梦境了。
两位大师能以同一题目写文章,足见他们的胸襟。
秦淮河是条关于女人的河。没有李香君、董小宛一类的女人,秦淮河在江南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
我是从俞平伯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感受到秦淮河的魅力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我来到金陵,却没有机会享受秦淮风光,返回后匆匆翻开俞平伯先生的文章,点燃一根烟,沏上一壶茶,细细品味那弥漫着诗情画意般的文字。如泣如诉的叙述,浸透了女人的情愫。
女人们的辉煌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性,让男人们想入非非。
如今的秦淮河是很难再见到佳丽了。从寒冷的北方来到江南,真正见到曾梦牵魂绕的秦淮河,细细搜索,却很难见到如李香君、董小宛般令人销魂的女人。
于是,我有些失望。
是个雨天,细密的雨点洒落在水面,似在轻轻地诉说着历史的凄凉。停泊的船舫孤寂无趣,盘旋的阁楼徘徊着哀婉的乐曲。我走进一家茶楼,要了一壶红茶,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雨丝断线般落下,心中仿佛有了某种快感。久居官场,此时此刻坐在秦淮河边的茶楼里,心境是如此松弛和惬意。供茶的那位女子清瘦而美丽,紧锁眉头似乎心事重重。茶楼里就我一个客人,我品着茶,看着落在河面上的雨点。那雨点让寂寞的河水有了生机,我就想象着那是不是李香君、董小宛等佳丽的泪水。
秦淮河的水是女人们的泪水聚集而成的么?
茶楼的女子坐在我身后的茶桌旁,翻阅着当天的《扬子晚报》。也许是我的静思感染着她,翻阅报纸时几乎没有一点声响,却不时发出一声低低的叹息。那叹息夹杂着无奈和同情,不知是无奈这雨天茶客寂寥,还是为报上的'某一则报道中的主人公叹息。我回过头打量着她。也许是偶然,她也抬眼看我。她那双细眯的眸子闪着明亮的光,消瘦的脸颊弥漫着诗一般的韵致。
很快,她埋下了头,我也回过头重新隔窗而望。雨点在这刹那间大了起来,秦淮河的水面上密匝匝一片。我又想到了李香君和董小宛。她们绝不会属于杨贵妃那样丰满型的女人,也不似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但是,她们会让所有的男人动情、动心。
茶楼的女子站起来为我续茶,细长白皙的手指,在我的眼前滑过一道颤栗一一那是心灵深处的颤栗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我这个陌不相识的北方来客?她用披肩的秀发遮着眼睛,我无法看清那眸子中的亮光和神韵,却感觉到她是有意用秀发遮住眼睛,却能从秀发的缝隙里观察到我。
我的心狂跳着,真想捉住她那只小巧玲珑的手。当我明白自己走神了时,她却轻盈地走向茶楼那头,放响了音乐。我对音乐没有研究,但能听出那绝对是一首古典乐曲,韵律低沉、哀怨如泣。我闭上双眼,沉浸在由乐曲和雨丝交织而成的凄清氛围中。
很久很久,仿佛度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从三国东吴孙权的叱咤风云到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与妻桃叶的缠缠绵绵,从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生死相恋到李香君的失望遁入空门……那些回忆,有激扬、有悲凄,也有哀叹。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情绪,其实都很温馨。
而这种温馨的感觉是茶楼里这位女子带给我的。
真的,我很感激。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爱的火花并非只是拥抱、接吻和肉体的融合,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焦灼、一种渴望,还有一道闪光。
我在那女子的默默注视下走出茶楼。一曲刚刚放完,我想感受在秦淮河的桥上被雨淋湿的滋味。我倚在桥栏上,望着孤寂的船舫和河面上跳荡的雨点,胸中却全是茶楼女子的面影和细长白哲的手指……
茶楼里的古典乐再次响起来时,那女子撑了把绿伞出来。她悠然地走到桥上,站在我身旁用伞罩住了我的头顶。这时,我的脸颊上已有了从头发上滑下的雨水。远远近近的秦淮河边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孤寂的船舫和冷落的楼阁,以及水面和楼阁接连处的绿藤,还有两个陌不相识的男女。
静静的,她站在我的身边,似乎在欣赏水面上此起彼伏的涟漪。她的呼吸,匀称而细长。我的心境,在她的呼吸声中迷离而陶醉……
在我人生所经历的岁月中从来没有那一日在秦淮河边的散淡——那种精神上、心灵上、意识上的散淡,至今我无法从心灵深处抹去那种感觉和情调。我在想,那个雨天的秦淮河是为我设计的么?而那个女子呢,她是否也从来没有相遇过我这种忧郁而恬静的男子?
恍惚间,我重新回到茶楼时,那位女子却在茶楼消逝了。我竟然在雨中的秦淮河桥上不知她何时离我而去。我怅然地坐等那位女子的出现,然而一个小时过去,她还是没有出现。而接替她的是一位胖胖的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孩。她坐在茶桌旁嗑着瓜籽、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于是,我站起来结了茶费,消失在细雨之中。
那个雨天是否会给迷人的秦淮河增添一道新的景致,我不得而知。但我想,经历了数千年风流的秦淮河一定会记住那个雨天,记住那为它倾情、为它丧魂的一个北方男子,还有一位清瘦而美丽的女子。
那个雨天,永远过去了。
美丽的秦淮河,你可以坦然面对我对你的胡思乱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