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阁之旅
文化是一种传承。
文化,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汇。文化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为了进一步地了解文化,我们小组的成员趁着这个假期,开展了以“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由于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化,最后,我们决定从自己家乡的名声古迹开始着手,体味家乡的文化特色。我们将地点选在南阁。
南阁位于仙溪镇,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南阁牌楼群,古朴雄伟。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与南阁的邂逅是7月4日的上午,一路上,大家表现得都十分兴奋车窗外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度。
来到村口,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条软石铺成图案路面的直街街上,矗立着五座牌楼。牌楼经历岁月的洗礼,不在拥有旧日的光辉,红漆剥落,化做了尘土,那斑驳的印记的历史的脚印。这牌楼铭记着一个读书人个南阁古老的故事。高高的大红匾上分别写着斗大的金字楷体:“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会魁”,显示着这家族几代的功名和地位。我们仿佛看见那无声夜晚那静坐窗前的身影,跃动的烛火一直到黎明而来;乡间小路上留下上京赶考的'学子的痕迹,穿来一声声沉重的脚步声;还有母亲没日在路口等待的背影根据石碑上的记载,“世进士”牌楼,为章纶、章云应、章朝凤立于嘉靖十三年;“恩光”牌楼,为章云梅立于正德年间;“方伯”牌楼为章云应立于正德年间,“尚书”牌楼约建于弘治初年,“会魁”牌楼建于正统四年,都是为章纶而立的。我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希望能将自己的身影与这牌楼定格在一起。
当地的村民见到我们,都十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五座牌楼,从他们的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祖先的敬佩和骄傲之情。从他们那里,我们了解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南阁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曾来此考察,看到这牌楼之后曾说:“在一个山村里,保存着这样古朴的五座牌楼,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少见的。”
除了这五座雄伟的牌楼之外当地的一些古老的房屋建筑也十分吸引眼球。因受到当地村民的邀请,我们有幸地走进这些古朴的房子,房屋是经过人们重新修建过的,至今还有一些村民居住。
经过那一扇扇破旧的大门,踏着青草,嗅着历史的味道,走过那一条条弯曲狭窄的乡间小道,心里期待着下一个转弯,和走进去以后那尽头的无限风光。
走进这一座座古老的四合院大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旧房屋,看起来似乎并不坚实,但是他们却在南阁屹立了那么多年,依然没有改变过,只是被盖上了一层历史的面纱,使她蒙上了一层古老的色彩,在时空中像珍珠一样,被打磨地出现了美丽的色彩,地面上是用旧的石砖铺成,多少年来,一代一代的人在这生活过,原本平整的地面也有开始凹凸不平,长满了历史的带给她的皱纹,是她显得这样苍老,却又和蔼可亲充满生命的味道,屋内也是极其简陋的构造,却蕴含着古老的气息。一张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一座陈旧的灶台,这便是当地人的“厨房”,他们在这里砍柴,生火,做饭,等待外出得家人归来。这样与世无争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与世隔绝,不与人争,就像这南阁的牌楼群,多少年来,他们一直本分本地,固守着自己的责任,也从不奢望去得到什么,才使得它们看上去是这样的沉稳,安谐。我想,这便是南阁牌楼的奥妙所在吧!
随着我们的欢笑,随着内心的感触逐渐变得复杂,随着时光逐渐地溜走,我们走出了南阁,心里便感叹不矣,回首遥望,南阁那朦胧的影子模糊不见了,慢慢的,静静地消失在那一层薄纱中,想到一句话:
美因留不住,因感叹,因无奈,因物换星移,因回首萧瑟,而越发深刻与醇厚。
古老的文化,沧桑的文化,历史的文化,世界的文化。
南阁,云雾缭绕的一个古老而有神秘的文化,一次旅行,一次感受。
重重的大山堵住了我们的视线,却挡不住南阁的光芒。“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阁,是希望,更是光明。
渐渐的与南阁融洽,渐渐的与文化融洽,古老而越发醇厚的气息,坚强而越发勇猛的屹立。这便是南阁让我们感受到的文化。
牌楼经历岁月的洗礼,不在拥有旧日的光辉,红漆剥落,化做了尘土,那斑驳的印记的历史的脚印。
或许,有人嫌它破旧,落后,从这里搬走,又或者有人早已、忘却了这个古村说过的故事,而我们,能做的,变是学会牢记,牢记这里的一切,牢记这里的土地,先人从这里走过,用汗水渗透大地,希望的萌芽从这里开始,灵魂在这里永铸。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介绍旅游景点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1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距北京约50公里,为保卫京师的屏障。与嘉峪关、山海关齐名,但因其地势险要,位列三关之首,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春秋战国时代,燕国扼制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初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与长城相连,此后唐、辽、金、元数朝,居庸都有关城之设。现存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朱元璋惧怕元顺帝卷土重来,拨巨款修筑,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为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瓮城。关城外南北山险要之处,还筑有护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御体系。清末以后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居庸关还以景色秀丽著名,早在八百年前,“叠翠居庸抱云台”就被金代皇帝钦定为“燕京八景”之一。始建于1342年的“云台”,雕工艺术精湛流畅,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是元代石雕艺术的珍品,也是元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如今,掩映在杨柳红枫间的居庸新关,更有“花木长城”的美誉。
居庸关附近,还有“仙枕石”、“五郎庙”、“六郎寨”、“弹琴峡”、“望京石”、“天险”、“穆桂英点将台”、“詹天佑铜像”等景点,增添了这座雄关的风采。
四月去居庸关踏青,满山山桃花盛开;夏季去居庸关长城,伏果、歪瓜裂枣生津解渴;秋季登居庸关,枫叶红似焰火,柿子山杏满筐装。去居庸关不可不看云台(建于元朝,全由白色大理石建成),是居庸关中最具价值的文物。居庸关长城形式多样,堪称一奇。其中以“人”字形长城为最,既有用碎石、山石搭建的,也有城砖结构的女儿墙和垛口。云台券门和券洞里有用6种古文字--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西夏文刻在一处的浮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2
天气晴朗。外面阳光明媚,一些调皮的小鸟在云里叽叽喳喳玩捉迷藏。这时,我的心就像一辆奔驰汽车,飞快地驶过马路。路边的花草不时随风摇摆,仿佛在愉快地向我招手。带着路边的风景,我来到了杭州西湖。
环顾四周,不禁叹了口气:啊!真的是长江南北著名的西湖!湖水波光粼粼,像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那么清澈!这一刻,我忍不住了。我立马跑去欣赏了十个传说中的西湖胜景,但还是从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欣赏。
一、三潭阴月。一到那里,我就被它独特的精神迷住了。快看!三潭印月就像一本故事书里的仙境。湖面上的水如此清澈,让人在阳光下感觉更好!湖面上的东西很古典,它被太阳投射的影子衬托出美丽优雅的景色
三潭印月之后,我去苏堤看肖春。一到了那里,我一个人,仿佛在一座古桥上。看着湖面上的风景,我可以暂时忘记所有的烦恼,眼前的质变有了现在的局面。看古桥旁边的风景。柳树的柳枝改变了自己的形状,加上旁边的桃花,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苏东坡创造的奇迹。现在想背一首诗:“谁念‘苏堤’,风中就有‘东坡’。”
突然,我看到一个外国游客把一些果皮扔在地上,看他的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像他这样的人,无端在地区浪费别人的成绩,和现在的美景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真是可恶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我就要离开西湖了。这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让我刻骨铭心,但是这里的一些游客表现的很难看。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乱扔垃圾,因为乱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会把美丽的风景变成灰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行动,记住不要乱扔垃圾。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3
"古庙依然锯釜溪,大潮舟楫景旋迷。"在风光旖旎的龙凤山麓,水波粼粼的釜溪河畔,镶嵌着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王爷庙。
王爷庙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式建筑:川剧戏台靠山面水,左右各配建了精致的回廊;戏台前坝内,建有水池假山;右回廊一侧沿河,还建有角亭、拱桥、游廊。整个布局小巧玲珑,显得典雅不俗,
庙内的圆形水池别具风韵。池中央假山怪石嶙峋,危峰兀突,一股细细的水柱在群峰中向上蹦出两米多高,然后又潇洒地垂落水面、和池中的睡莲相嬉戏,
川剧戏台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它分为两层,下层在上面较宽冈的戏台映衬下,显得较矮,里面雅座齐备,是茶客们聊天的好地方。上层拱门雕栏,更是展览、开会的好场所,
戏台的屋顶上,楼角飞檐在一串火龙宝珠的装饰下,显得富丽堂皇,一座"福禄寿禧"的镀金雕塑,栩栩如生;几个半尺高的活泼孩童,有的捧着仙桃,有的端着寿饼,有的抱着美酒,_态逼真;"哪吒闹海"和"战桂花"的雕塑,更是惟妙惟肖。
在庙内的玻璃框里,陈列着不少关于王爷庙的沿革、资料、照片,从这里,我才知道,该庙建于_代,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因自贡盐业发达,盐商们为了祈求盐船在水上运输途中不发生事故,才合资修建了此庙,用以祭祀镇江的水神—龙王爷。
右回廊里,展出了张大千、赵熙、范增等名画家的诗画墨宝,使人大开眼界。俯视河水,大有"风生碧涧鱼龙跃,月照青山松柏香"的妙趣。
左回廊一侧,游人也可赏花观景,环境如此幽雅,怎不使人产生"人在画中游"的联想?、
我坚信,随着改革的深入,王爷庙作为自贡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作为盐都历史的见证,将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4
桐庐
桐庐是一个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那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例如,美丽的富春江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春天,富春江总是阳光明媚,岸边满是鲜花和阴影,倒映着水像仙境。
夏天,富春江格外清澈凉爽,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水鸟沿河飞翔,捕捉小鱼小虾等美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秋天,富春江总是果实累累,有厚重的梨、黄澄澄的橘子和红色的柿子。它们太美了,让人充满了秋天的快乐。
冬天的富春江雾蒙蒙,水中来往的船只也比较少,但岸边的长廊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打雪仗的地方。
桐庐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大奇山、天然氧吧、巴比松庄园、严子陵钓鱼台
说了这么多,要不要看看?
美丽的丽江古城
丽江是一个有1500年历史的美丽古镇。青砖黑瓦白墙,在蓝天白云下,简单而美丽。
丽江就像一个白天安静的女孩,美丽迷人。在池塘边,几个孩子正在抓鱼。池塘里的荷花优雅美丽。河里的青苔像少女的头发,轻轻地躺在水里。人在店里发呆,看书,在户外晒太阳,荡秋千,想干嘛干嘛,开心极了!
到了晚上,安静的“女孩”突然变得热情起来。在商店里,挂了一串红灯笼来照亮道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篝火旁,跳着纳西舞。在酒吧里,许多街头歌手弹着吉他,唱着激动人心的歌曲,其他人哼着歌,唱着歌,跳着舞,多开心啊!后来,人们会在流经城镇的溪流中放下莲花灯,许下自己的愿望。莲花灯随波逐流,带着愿望飘向远方。愿他们的愿望成真。
啊,美丽的丽江古镇,我爱你!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5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在沁源县西北。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跨过恋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以南,是苍**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如果说灵空山的山势、风光还不足奇,那么,灵空山随处可见的巨松,足可令你叹为观止。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它们各有名目,有“二仙传道”,有“一炉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萨”等,为灵空山增色不少,这就是灵空山
介绍旅游景点作文6
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迹。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修筑了长数百千米的非封闭性城墙,叫作方城。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肃岷县城西等地均有秦长城遗址。
西汉沿河西走廊一带向西增筑朔方长城和河西长城,经玉门关延伸到今新疆境内,以保护河西走廊。北魏时西部柔然人满为患,又兴筑长城以防柔然人南侵。北齐也多次修筑长城。隋代为防御突厥、吐谷浑,数度修筑长城。明朝建立后,大将徐达曾18次在居庸关修筑长城。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主体是城墙。山西东面至山海关一段,断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高逾65米,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内部夯土。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勾缝,十分平正坚实,连野草也难以生根,平均宽5米,可容5马
并骑10人并进。墙顶两侧还砌有砖墙,内侧砌成约高15米的矮墙,外侧砌成约高15米的垛墙,每一垛牙上面有了望孔,下面有一射击眼。城墙上有排水沟、吐水嘴等设施,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还设有凸出的罗城。
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所来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
南阁古村的牌楼群
周末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开车出去漫无目的的转悠,去周边看看青山绿水,逛逛美丽乡村,偶尔买点农家土菜,往往都有意外的收获。
温州的永嘉乐清是去过次数最多的地方,常去这边,一是因为路途近,开车不用一小时就可到达,二是因为景色美、古迹多,每次去都不会失望。
雁荡山周边几十公里,山脉奇特,树木葱茏,溪流密布,水质清澈,任意地方停下车来,四周都有景色可观赏。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温州还有很多人文古迹。历史上,温州出过很多文人、名臣,大概因为这里土地肥沃,自然灾害少,使农业生产比较顺利,让老百姓能吃饱饭,有余力供养孩子读书,世世代代都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晴天耕地,雨天读书,是古人推崇的生活方式。
今天无意中来到位于乐清的仙溪镇南阁古村,这里最有特色的景观是牌楼群。牌楼也叫牌坊,是古代中国人用来彰显荣耀的一种建筑,有点象现代的纪念碑,但牌楼的造型更复杂、精致。
分散的古代牌楼保持下来比较常见,但象南阁村那样的牌楼群却不多见。这里原有7座牌楼,现在还留存5座,建于明朝。这些牌楼建造时间前后相差100多年,距今大约有400-500年的历史。
牌楼记载的是当地章氏家族的功名和荣耀。章氏第一个大官叫章纶。章纶在历史上还比较有名,明史中专列一节《章纶传》介绍他的生平。章纶生活在明朝英宗时代,他自小聪明勤奋,后来中了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干部。
当时明朝政治上发生一次重大事件。皇帝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战中被俘虏,其弟朱祁钰即位,称景帝,景帝废英宗之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不料新太子短命,第二年就死了。这时,章纶向景帝上疏,建议重新立英宗的儿子为太子,这下惹恼了景帝,一怒之下把他投入了锦衣卫的大牢,被折磨得几乎没命。但章纶很硬气,始终不妥协。
明朝好皇帝不多,但硬骨头的大臣却不少。比如认旧皇帝不认新皇帝,被鲁迅先生称为比较“迂”的方孝孺,因不愿给朱棣写即位诏书,被灭了“十族”,连自己的老师都没有幸免。
古时乱世多、治世少,百姓命如草芥,当官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提着脑袋给皇帝当差,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丧命,生死没有被看得那么重。
那些硬骨头大臣,信奉程朱理学,把死后的名节看得比性命还要重,很多要名不要命的大臣都因被暴君杀死而名垂青史。章纶就是这样的大臣。如果不是英宗复位,章纶死在锦衣卫的大牢是迟早的事。
话说英宗被俘虏后几年,又被救了回来。这时帝国已有新皇帝了,年号也从正统改为景泰。国不可有二主,虽然是亲兄弟,到手的皇位也是舍不得让的。英宗名义上被奉为太上皇,实际上被软禁于宫中。
又过了几年,英宗在张亨等大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皇位,章纶得救被重用。但刚烈有余韧性不足的性格,在明朝的官场终究吃不开。他不愿攀附权贵,和权臣们处得不好,缕缕得罪别人。在侍郎的位置上坐了20年,没有得到升迁。我看到有一座牌楼上写的是“尚书”,尚书是正部级干部,这应该是他死后给他的名誉尚书吧。
章纶的官越当越小,渐渐萌生退意,终于如愿在65岁高龄荣归故里,在家乡过了6年退休生活后,以71岁高龄离开人世。71岁在明朝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龄了,明朝的皇帝就没有几个活过40岁的。
章纶的后代也很优秀,取得了不少功名荣誉,7座牌楼中有不少是他们挣来的。据媒体报道,章纶现在是乐清人的“考神”,不少考生的家长考前都要去章纶故居拜一拜。
有多少考生家长去章纶故居拜我没看到,成群的学生在牌楼下画画写生我倒是亲眼所见。
10月周末的这个早上,天气晴朗,气温不冷不热,阳光照在古老牌楼上,衬着蓝色背景,手机随便一拍就是一张不错的照片。牌楼的柱墩上,坐着一些老人,一边吸烟一边聊天。每座牌楼的周边,都坐着一些学生,支着画夹在作画。有的神情凝重,一言不发,也有的边聊边画,神情轻松愉快。象我家女儿,画画已经成为他们消遣周末和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
很想看看他们画好之后的牌楼是怎么样的,可惜等不了那么久,我们逛完就出来了,迎面又遇到一些背着画夹,还没找好位置的学生。没想到这里这么受画画爱好者的欢迎,下次要带女儿来这里画上一天,她肯定喜欢。
南阁古村|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在雁荡山北部,绵延出两条狭长的山谷,南面山谷中,章氏家族聚集而居。
这是一个以文物古迹著称的村落,牌楼群深处,是明代著名诤臣章纶的故里。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f55dd1607138d79c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当车子缓缓驶入仙溪镇,山垄间是人文气息浓郁的南合村。与雁荡山的前院灵峰、灵岩一带相比,这里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清静;少了烛香烟雾的缭绕,多了蕴含在绵绵山峦间的隐逸之气。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9be425d235dbc65d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进入南阁牌楼一条街,眼前质朴的古建筑令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11065afefaa86e69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仅150米长的中心街从北向南蜿蜒向上,漫步其中,凹凸不平的石头路、错落有致的木头房、古色斑驳的牌楼,让人有种时光穿越的错觉。
街道两旁的老房子已经所剩无几,现有留存的也少有人居住,房顶屋檐的缝隙中有稻草在松瓦中生长,古朴的画面里写满了古老的记忆。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555076874dcec2e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929016345797a52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五座牌楼呈一字排列,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隐约可见400多年前乡里章纶一族四代三进士的骄傲和荣光。诉说着一个家族读书人的故事。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2b001876874ba648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f379599760d4dea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a8e30dbb490f518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521/e6a4f3336102243d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历史深处,人文与自然时光的重叠" img_height="2160" img_width="1440" data-src="//imgq6q578com/ef/0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在现在的襄樊。”这倒不错。其次,在《出师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这倒让人纳闷了:湖北的襄阳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阳郡辖37县,是并立的两个郡,南阳什么时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边的彩页上,上边是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下边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给人的感觉是岳飞书写《前出师表》是在隆中所为。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一气呵成的书法名篇《前出师表》,这可是没有争议的!更见“技巧”的是岳飞的这篇书法有头有尾,就是没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如果有了这句话,躬耕地的“隆中说”岂不是动摇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看,似乎存在一条明显的逻辑推理:《隆中对》应是在隆中的谈话(其实应该是《草庐对》),南阳又在襄阳,岳飞书法《前出师表》和古隆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似乎真的是千古铁案了。
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释喻的文章——《〈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声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语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文章还引用一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在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他们“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到底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
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绝不是从兹而始,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诸葛躬耕在南阳
关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地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至东晋时期,王隐所撰《蜀记》称隆中有诸葛亮“故宅”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自习凿齿肇始,南北朝时期不断有记载襄阳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根据东晋时期的王、习诸说,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将诸葛亮的“家”、“宅”明确为躬耕之地,自此而后,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正式形成。
此后唐、宋、元、明诸代,议者纷纷,争持南阳、襄阳者各执其说,互不相让,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知孰是,在书中既说襄阳三顾,复云南阳躬耕,云里雾里,让人不明就里。至清代时,双方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当时在南阳任知府的顾嘉蘅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虽意图息事宁人,但却并不能让双方心服。
1987年,国家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三顾”事件发生于何处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学术之争。待到邮票问题尘埃落定,南阳方面小胜一局的情况下,却又出现了舆论大哗的“教科书事件”,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教科书事件中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已经不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
《隆中对》这个名称,其实本应作《草庐对》。陈寿整理《诸葛亮文集》的时候,用的还是《草庐对》这个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收录此文时,惑于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对》。后世以讹传讹,而清代流传最广的古文读本《古文观止》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这大概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主要依据。
之所以会出现襄阳与南阳的“躬耕地”之争,是因为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阳,又与南阳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先随叔父到襄阳投奔刘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愿投靠刘表,转入南阳并躬耕于此,所以襄阳有诸葛故宅,南阳则为躬耕之地,三顾茅庐的事就发生在卧龙冈上。
隆中原本属南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无误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南阳的武侯祠应当是名正言顺的。襄阳方面则说,诸葛亮隐居隆中,而隆中当时属南阳郡的邓县。因此隐居隆中即躬耕南阳,隆中才是诸葛亮真正的隐居之地。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争论的焦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汉代的南阳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这一地名,较早出现于东晋王隐《蜀记》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里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并不一定。因为李兴谓“天子命我于沔之阳”,这个“阳”字值得研究。中国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阳,汉代也不例外。这里的“沔之阳”,指的应该是汉水以北,那就显然不是今日汉水以南的隆中了。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讲得明确一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然而,习凿齿“隆中属邓县”的说法,目前尚未从汉晋的史籍中找到根据。南阳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南阳人张衡曾表述自己的家乡为“陪京之南,居汉水之阳”。即是说,南阳在洛阳之南,居汉水以北。《晋书·地理志》记“荆州”时,曰:“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也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这些记载,都说明汉代的南阳郡是在汉水以北。而襄阳则隶属于南郡。据《秦会要订补》中的《名胜志》引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看来,秦汉时期的南阳郡和南郡是以汉水为界的。当然,这种以汉水为界的并不绝对。它只是就一个大的区域范围而言,即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在汉水以北。因为秦置南郡、南阳郡之初,以汉水为界,汉代已开始突破了这种界限,如南阳郡之武当、筑阳两县在汉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阳东的百余里地而言,直到东汉末年,两郡仍以汉水为界。
若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汉水自武当县起,从西北向东南流。过了山都县(今湖北谷城南),则开始向东流。襄阳东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说的汉水南北即是指从山都南到襄阳东这一百多里间。既然南阳郡和南郡在此以汉水为界,位于汉水以南的隆中怎么能属南阳郡的邓县呢?难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样的“飞地”?
再从南郡和南阳郡建立的时间来看,南郡建于公元前278年(《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南阳郡则建于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于南阳郡六年,秦在汉水以南置南郡时,不可能独独留下一个隆中,六年以后再划归汉水以北之邓县。另外习凿齿自己关于襄阳、南阳的记载也多歧异之处。习凿齿既在《襄阳记》中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未言汉代有所改易,又说隆中属汉北之邓县。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备至襄罪“擅兴”
刘备三顾诸葛草庐,那么诸葛亮的草庐或者说他的躬耕地,应当在什么地方呢?以古代将领领军之通制,应在刘备驻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个地方。
我们可以从刘备与刘表的关系看躬耕地的所在。刘备来到荆州后,从军队到驻兵地乃至军粮的供给,无一不是从刘表手中得到的,事实上已经成为刘表麾下的部将,自然要处处受其节制。况且新野之地北有强敌曹操,南有“带甲十余万”的刘表,而刘备自己势单力薄,不敢轻举妄动,“备时羁旅,客主势殊”,只能老老实实地寄人篱下,为刘表防守荆州的北大门。
尽管刘表对刘备是“以上宾之礼待之”,然而并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刘表“惮其为人”。刘备自起兵以来的10多年里,始终没有争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盘,掌握的军队数量也不多,他先后投靠过曹操、袁术、袁绍等人。由于他暗中培植个人政治势力并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时间不长,不是被人驱赶出去,就是他叛离对方。因之时人如曹操、孙策兄弟以及陆逊等人都骂他是“奸猾”之人,刘备朝三暮四,对他的为人刘表心里颇为清楚。而刘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心胸狭窄之人,所以他对刘备表面上虽然“厚待之”,但在内心里却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际,曹操北征乌桓,这时“刘备说表袭许,表不从”。曹操率军北上亲征,趁其后方兵力空虚,刘备建议攻打许都,应该说这个建议是正确的,但是刘表对他怀有戒心,并未采纳。为笼络刘备,刘表有时把他请到襄阳来“宴会”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抚其心,让刘备防守好北大门,但对其始终是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重任之则恐不制,轻之则刘备不为用”,所以刘表不能不对之多加防范。随着刘备在新野驻屯日久,影响逐渐扩大,刘表对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阴御之”,对其警惕性更高了,不会允许刘备随意到自己政治和军事重地襄阳来的。而刘备对刘表的此种态度不会没有觉察,无奈自己正处于走投无路之时,没有办法。
秦汉时期有普遍实行的著名军法——“擅兴法”,此法规定:率兵将领未经皇帝或上级主将的命令擅自发兵,或是将领擅自出界、离部,都要受到军法的严厉制裁。《汉书·功臣表》载:“侯李寿坐为卫尉居守,擅出长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桥……诛。”李寿乃京师宿卫军官,未经允许擅自离开长安城送客,依军法被处以死刑。又《汉书·王尊传》载:“护羌转军校尉王尊,于押运军粮途中,遭羌族军队包围,尊以千余骑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属,会赦免归家。”可见军法规定了对将领擅自出界和离部是要严惩不贷的。
汉末军阀混战乃至三国鼎立时期,军阀们对各自的率兵将领和士兵都控制得极为严格,因之也都在坚持实行“擅兴法”和“士亡法”。曹操“时天下草创,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孙权“时法:谋叛,刑三族”。实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将领和军队,把握战机,以取得战争胜利。
寄人篱下的刘备自然懂得违反“擅兴法”的结果,只能忠于职守,在刘表指定的驻军范围内活动,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刘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兴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建安八年刘表“使(备)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说明刘备的军事行动是受刘表节制的,没有刘表的命令他绝不能擅自行动。
从新野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直线距离有一百多华里,古代军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过于骑马。刘备三顾诸葛草庐,兴师动众,惊动乡里,刘表对此不会没有耳闻,这肯定会触犯他的“疑忌”之心,而且刘备的举动一旦超出新野地界,擅离部属,就违反了“擅兴法”。刘备绝不会冒此风险,到襄阳的隆中去访求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的躬耕地不可能在襄阳隆中。
掩映于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冈上。据说从晋代开始,南阳人就在卧龙冈上建祠修院,对诸葛亮进行纪念。以后历经兵火,屡建屡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按照原貌再次重建。
在元、明、清历朝的《南阳府志》中称:“卧龙冈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这一段文字描述了卧龙冈的地理形势,它绵亘数百里,宛若一条回旋的巨龙。显然,这里是风水宝地,因号曰“卧龙冈”,诸葛亮则选择于此躬耕陇亩,并因地而“藏修发迹”,人称“伏龙”或“卧龙”。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冈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冈曰卧龙冈,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冈居住过,卧龙冈即武侯躬耕之处。
驾车路线:全程约1836公里
起点:顺义古城
1北京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火沙路行驶970米,直行进入火沙路
2) 沿火沙路行驶5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京承高速
3) 沿京承高速行驶90公里,过来广营西桥,朝北五环/机场高速/G6/京藏高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来广营桥
4) 沿来广营桥行驶130米,过来广营西桥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北五环路
2沿北五环路行驶41公里,过五元桥,直行进入东五环路
3沿东五环路行驶222公里,过大羊坊桥,直行进入南五环路
4沿南五环路行驶76公里,过旧忠桥,稍向右转进入德茂桥
5沿德茂桥行驶78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京台高速
6沿京台高速行驶549公里,朝沧州/廊沧高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7沿匝道行驶800米,直行进入廊沧高速
8沿廊沧高速行驶716公里,在大城/任丘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大城立交桥
9沿大城立交桥行驶400米,右前方转弯
10大城县内驾车方案
1) 行驶370米,朝大城方向,右转进入津保南线
2) 沿津保南线行驶65公里,过右侧的福特大厦,左转进入新风北路
3) 沿新风北路行驶450米,过右侧的聚隆电器超市约160米后,右转进入永定大街
4) 沿永定大街行驶12公里,调头进入永定大街
5) 沿永定大街行驶10米,到达终点
终点:廊坊大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