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冒险王,倒是有提到溥仪。
时为1934年间, 溥仪 于东三省称 满州国皇帝 ,日本野心家有意染指中国领土,心亦已经昭然若揭,同年,“冒险王”(李连杰饰)与助手阿城(金城武饰)于四川考古之际,见到日本考古学家发掘出高逾三十呎之“木牛流马”,“木牛流马”乃三国时代诸葛孔明所设计之大型运输工具,可惜在拖动“木牛流马”的过程中,有人误触机关,“木牛流马”成了杀人武器,大批工人遇难,“冒险王”及后虽成功制止悲剧之加剧,但一代古兵器亦因而败塌崩离,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冒险王”之好友龙将军突然派人前来相邀,有要事洽淡,原来失传已久的无字真经及藏经宝盒再度重现,龙将军希望“冒险王”能往上海追寻真经及宝盒的下落,原因是日本野心家也觊觎该等宝物。
无字真经及藏经宝盒原本藏于 紫禁城内藏经阁 中,于 慈禧 干政之后,在藏经阁中神秘失踪,及后无字真经不知所踪,而藏经宝盒则辗转流落于关东第一大帮会盐帮之手,成为镇帮之宝,其后由于盐帮逐渐息微,镇帮之宝也随即不知所踪。“冒险王”得悉提及宝盒下落之书函藏在日本领事馆内,便于助手阿城乔装女性,混入在日本领事馆内举行之晚宴,趁机偷取书函,其间与假扮侍婢之日本女特务头子加美子(关芝琳饰)邂逅,种下一段情愫。
导演: 程小东 (Siu-Tung Ching)
主演: 李连杰 , 倪星 , 金城武 , 关之琳 , 罗家英 , 杨采妮 , 周比利 , Johnny Kong
==========================================================
呵呵,如果有而又找到的话我也想看看。
溥仪的电视剧就看过非常公民。有些好象太糊弄人了。
昨天看了陈道明的末代皇帝一个片段,演到袁世凯登基,还说要他封溥仪做什么亲王,不知真假。准备DOWN下看看。
郭布罗·婉容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妻子,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婉容是内务大臣荣源的女儿,婉容从小生活环境就非常优越,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相就更不用说了,端庄秀丽,清新脱俗,连她的名字“婉容”和其字“慕鸿”,也是源自于《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可以说,早年间的婉容,是当时最出色、最优秀的女性之一。
本来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孩子,后来却变成了一个经常抽大烟的“烟鬼”。
1922年,尽管溥仪已经没有了皇帝的位置,但还是保留着清朝的以前的选妃传统,本该是让秀女们站成一排,让皇帝挑选,但是由于民国思想的冲突,一些人认为这样不合适,于是就将这些秀女的照片让溥仪来挑选。
可是一开始溥仪并没有相中婉容,反而是看上了文秀,因为当时端康皇贵妃比较喜欢婉容,所以在端康皇贵妃的支持下,只能让婉容为皇后,文秀则成为妃子。
新婚之夜,婉容在新房中静静等待着新郎的到来,但溥仪进来之后,却只是掀开了新娘的盖头,还没有说上一句话,就转身跑向了屋外,并在外面呆了一整晚。
婉容以为溥仪是年纪太小,未经男女之事而羞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婉容才渐渐了解到,溥仪不与她圆房,并非是年纪的原因,而是身体上存在问题。
这件事婉容只能默默接受,在新婚伊始,溥仪还专门给婉容取了一个西方名字,伊丽莎白。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来到了天津居住,婉容却很开心,来到天津之后,婉容精神焕发。她不仅换上了时装旗袍和精致的高跟鞋,甚至还烫了自己的头发,俨然一副摩登女郎的模样。
不仅如此还花钱大手大脚,买各种衣服首饰,不管有用没用的,只要喜欢,就会全部买回来。
后来,文秀提出了离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妃子休皇帝”的第一人,这让溥仪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刀妃革命”后溥仪把脾气全撒到了婉容的身上,此时,婉容已经心灰意冷。
溥仪被日本人抓到伪满洲国期间,婉容寂寞难耐,最终与溥仪的贴身侍卫发生了不正当关系。直到她即将分娩之时,溥仪才发现这件事。盛怒之下的溥仪,最终将婉容的孩子扔向了火炉之中,婉容彻底崩溃。
那是2002年的8月,我和我大爷爱新觉罗·毓嶦(实际上毓嶦是我爷爷爱新觉罗·溥伟的第七子,应该叫七大爷才对,只是比他大的几位大爷早已不在人世,所以我一直称他为大爷)去吉林长春伪皇宫博物院拍片子。老爷子去过好几次了,这次是特意为了配合我拍片故地重游的。上午拍完了重要的内容,下午趁大爷休息的时候,我在伪皇宫四处走动着补拍一些空镜头,碰巧遇到了伪皇宫文物管理处的张主任,于是停下来寒暄了几句。 毫无来由地,张主任突然跟我说起了谭玉龄的骨灰存放问题。他的意思是让我找溥仪的直系亲属商量一下怎样更妥善地安置谭玉龄的骨灰,否则在伪皇宫的文物库房里搁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张主任说这不是伪皇宫管理处的意见,而是他们几个老哥们儿瞧着谭玉龄可怜,如此长时间都不曾入土着实令人不忍,所以才让我给家属传个话。张主任还主动带着我到了库房。 原谅我不能打开给你们看,让我们一起心疼一次可怜的祥贵人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人类的骨灰。温婉可人的「 ”祥贵人”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面前。那瞬间的冲击力让我几乎晕厥,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我的心被伤着了,此后的几年里我都没有办法平复下来。当时我的心中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异常清晰:无论如何,一定要「 ”让他们在一起”。 谭玉龄生前最喜欢君子兰,撷一束献给她 世间本无偶然。也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此时的谭玉龄离开人世整整一个甲子。 从长春回北京的路上,我和大爷说了张主任让我带话的事儿,我大爷让我去找溥仪同父异母的弟弟溥任(我叫他四爷爷)商量,毕竟溥任才是溥仪的直系亲属,应该由他出面牵头、大爷协办、我跑腿才是正理儿,我听着有道理,就去找溥任的长子毓嶂汇报。 我向金区长(按家族论我应该叫毓嶂大叔,但是我初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是崇文区的副区长,因为工作关系我称呼他为金区长,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这样称呼他)汇报后,金区长对此非常重视,答应我第二天下午亲自去他父亲溥任那里商量此事。 那天是2002年9月10日,我上午就到了溥任的家里。因为这些年拍片子的缘故我和他们都很熟悉了,先拍了些老两口的日常生活,10点半的时候四爷爷要出去交电费,他不愿意我跟着拍,我就留在家里和四太太(张茂滢)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天,若不是两个月前我跟着他们去四太太的外国亲戚家,曾见过她用流利的英语和对方交谈,我简直无法把北大的高材生和眼前这位毫不起眼的平凡老太太联系起来。 半个小时后四爷爷回来了,很高兴地说电费交完了,他是骑车去的,刚才四太太还跟我说担心他的耳朵背,骑车危险。 下午两点毓嶂来了,和他父亲溥任商量如何安置谭玉龄的骨灰。毓嶂担任着政协和民委的领导工作,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不能像我们那样随心所欲,完全没顾忌。 毓嶂先是主张谭玉龄应该留在长春,因为那里是她生活和故去的地方,他说:溥仪现葬在华龙陵园,那里毕竟是私人开的,当时李淑贤把溥仪的骨灰从八宝山迁过去家族的人都反对,现在要把谭玉龄也迁进去不是等于我们家族认可了李淑贤的行为吗? 1980年5月29日全国政协给溥仪补开的追悼会现场 1995年李淑贤不顾家族反对将溥仪的骨灰移葬至华龙陵园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表示不同意把谭玉龄留在长春。当时我想法非常简单,只考虑如何让谭玉龄和溥仪团聚,其他的都不管,这是当我和祥贵人「 ”面对面”时,我在心底给她的承诺。幸得四爷爷溥任也主张让谭玉龄与溥仪合葬,他的意见是溥仪葬入华龙陵园已是既成事实,那就让他们在那里团聚吧,把溥仪迁出来也不现实。所以就这样初步形成了决议,把谭玉龄的骨灰带回北京和溥仪合葬。 四爷爷溥任和毓嶂叔商量谭玉龄骨灰的安置 可是谁来经办呢?四爷爷年事已高,毓嶂公务繁忙,我又资历甚浅,我大爷作为恭王府的人又不便插手醇王府的事情,如果是毓喦在世尚可由他来主办此事,因为溥仪曾托付他保管谭玉龄的骨灰,谭玉龄的骨灰也曾经存放在毓喦家多年。 当年,谭玉龄的骨灰辗转到了北京溥仪的族弟溥修家中,1957年毓喦回到北京,骨灰就转由他保管。溥仪1959年特赦回到北京,毓喦就把骨灰还给了溥仪。 溥仪那时是单身,就把骨灰放在自己在全国政协的宿舍里。1962年溥仪娶了李淑贤。李淑贤知道溥仪深爱这位祥贵人,就借口晚上做噩梦,让溥仪把谭玉龄骨灰从家里请出去。溥仪无奈只好又找到毓喦,说你大婶儿害怕,这骨灰还是你继续替我保存着吧!只是这一次,骨灰罐里多了溥仪自己的指甲和头发。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指甲取自双手表示手足之情,头发发丝代表结发之意,虽然溥仪和谭玉龄并无夫妻之实,这也算是溥仪对谭玉龄最深情的表白了。 那时毓喦还在扫大街,他和夫人把骨灰放在家里,家里实在太小搁不下,就把骨灰放在房子外面的过道里,上面扣一个纸箱子以防外人看到。后来街道委员会来检查卫生防火设施,过道里不让放东西,两口子就上班出门搬进来,下班回家再搬出去。毓喦夫人形容毓喦就是愚忠,难怪溥仪在苏联时认他做干儿子呢,这位二大爷就是个老实人。 后来文革期间毓喦被清出了北京,临走时就把谭玉龄骨灰埋在了老房子的墙根底下。到了1980年代时,毓喦夫妇 回到北京,把骨灰罐又挖了出来,跟政协打报告说明情况。政协很理解,批准将谭玉龄骨灰和溥仪的骨灰一起放在八宝山公墓。但是李淑贤知道了大闹,说什么也不干,毓喦夫妇只能又把骨灰带回家保存起来。 一直到1990年代,长春欲建伪皇宫博物院,毓喦夫妇想着谭玉龄骨灰放在自己家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就和伪皇宫管理处商量把骨灰转给长春伪皇宫保管。伪皇宫管理处也许诺给谭玉龄在伪皇宫的花园里修建一个小陵园,供游人瞻仰。后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个许诺一直没有兑现,谭玉龄的骨灰也就在库房里一放就是十几年。 现在,回到我们当时面临的难题:上哪儿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呢?长辈们心里都没了主意,更何况那时对家族情况还不甚了解的我呢? 无奈之下,这件事就暂时悬置起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一边完成单位的工作,一边继续拍着家族的故事。我在心中不断祈祷,希望老天让我们在等待的人早些出现,好让我早些实现自己的承诺。 (未完待续)
卢小嘉绑架黄金荣事件,是黄金荣流氓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在这之后,黄金荣的江湖地位逐渐被后起之秀的杜月笙取代。
这件事的关键点是一个戏子——露兰春。
露兰春本来是黄金荣的徒孙,因为唱戏好,被黄金荣捧为台柱子。结果,一次唱戏,露兰春因为没唱好,被台下起了倒好。
当时是在黄金荣的场子里——共舞台。这就相当于在黄金荣的场子闹事。于是,喊倒好的这位,自然免不了挨了一顿暴打。
挨打的,就是卢小嘉。也就是说,先有卢小嘉挨打在前。才有黄金荣被绑架在后。而从中斡旋的杜月笙,也因为救出了黄金荣,在这之后的势力也日渐膨胀。
相当于,卢小嘉绑架黄金荣,成就了杜月笙。
另一个后续事件是,黄金荣因为这件事,感觉很羞辱,又不敢报复卢小嘉。就只好强娶了自己的徒孙露兰春,以作为回报。当时,黄金荣五十三岁,露兰春二十三岁。
这一年,是1922年。当时的天下正是北洋政府皖系势力掌权,卢小嘉的父亲卢永祥又是段祺瑞手下的大将,坐镇浙江、上海,号称上海王。而黄金荣不过是法租界巡捕房的华人督察长。虽说,法租界不归卢永祥管,但架不住人家背靠北洋段祺瑞,手下有兵有枪。所以,黄金荣也不得不低头。
即使是卢小嘉本人,也不是泛泛之辈。
这还得从民国四公子的说起。可民国四公子的版本,至少有八个。除去现代人中的连战、宋楚瑜之类,也有最少四个版本。再除去各个版本里重复的,仍然有十一个人。分别是:陈锦堂、张孝若、宋传兴、袁克让、袁克文、孙科、溥侗、张学良、张伯驹、段宏业、卢小嘉。
看到这几位公子,除去陈锦堂实在没找到什么来历,其他人无一例外都是官宦子弟。尤其溥侗,世代皇族,官N代。
而要给这十一个人排出一个等级,完全可以用他们出现在各版本中出现的次数,作为计票依据。
孙科、袁克文、袁克让,是民国时期最顶级大佬袁世凯、孙中山的儿子。这三人具有相同作用,混入各个版本中,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袁世凯在世,袁克文民国四公子就是。孙中山上台,孙科就是民国四公子。袁克让和袁克文,相互替代更不遑多伦,无非是顶着袁世凯的名头。
这些人出现在各个版本中,总共算作六票。
再往下排,就是张学良了。几乎四个版本里,都有他的存在——四票。这也是因为,张作霖由地方诸侯占据中央,再加上之后张学良继承了张作霖统领东北的实力。
而完全凭借个人实力,占据高票的,就只有张伯驹。张伯驹算是真正意义上理解的公子形象:勋贵子弟加上自身才学,总计三票。
最后,就是出乎意料的是两个人:段宏业和卢小嘉。
按说,段宏业的父亲是段祺瑞,凭着这一点,也可以夺得两票。没想到,他只在一个版本中出现,也就只有一票。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段宏业的父亲段祺瑞是卢小嘉父亲卢永祥的上级。反而,卢小嘉却出现在三个版本里,仅次于张学良。
这是为什么?
主要两个原因,段宏业是典型的公子哥,没插手过军政事务,再加上段祺瑞过气的比较早,自己的名气也就没有那么大。另一个原因,也就突显出卢小嘉的作用了。
可能,一是与卢小嘉地处当时的风暴中心上海有关,真正的风云人物。二是,卢小嘉也不仅仅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
可见的资料里,当时直系吴佩孚一家独大。为了制衡,张作霖、孙中山、段祺瑞形成反直三角同盟。而卢小嘉在其中多少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另一个事情,便是卢小嘉曾经直接雇凶杀人,除掉了与其父争权的上海警察厅厅长徐国梁。
可以掂量一下,徐国梁是在1923年11月被卢小嘉杀掉的。黄金荣是1922年被卢小嘉绑架的。徐国梁是上海警察厅厅长,背后是直系势力,手下有数千名警察。黄金荣是法租界巡捕房的督察长,手下的门人1000人,也是乌合之众,背后是靠不住的法租界。
连徐国梁这个段位,都被卢小嘉轻松除掉,黄金荣能活着从卢小嘉手下走出来,已经算不错了。
那为什么,在卢永祥失势之后,黄金荣没报复卢小嘉呢?
先把时间线捋一下:
1922年,黄金荣被卢小嘉绑架。原因:卢小嘉在黄金荣场子闹事,被打。
1923年,卢小嘉雇凶杀掉了上海警察厅长徐国梁。原因:徐国梁依靠直系军阀,要逼卢永祥退出上海。
1924年,孙传芳把卢永祥打跑,卢永祥逃亡日本。卢小嘉逃到北京避祸,并邂逅溥杰第一任妻子唐怡莹。
1926年,卢小嘉、唐怡莹回到上海。
1927年,杜月笙牵头,黄金荣挂名,发动了对工人武装的屠杀。给蒋介石干脏活。蒋介石在上海站稳脚跟,开始实际掌权。
通过以上时间,不难发现1926年和1927年是黄金荣最有可能对卢小嘉实施报复的。
1926年,卢小嘉刚刚避完风头回到上海时,也是黄金荣被绑架刚刚过去四年,仇恨的劲头应该还没过去。
1927年,黄金荣给蒋介石干脏活的时候,完全可以带一队人趁乱把卢小嘉也处理掉。
溥仪最爱的女人是婉容还是谭玉龄?
谭玉龄,生于1920年冬,原名他他拉。玉龄出自北京e68a847a6431333332633538旗人家庭,后来按音转关系改成姓谭,那是因为已经到了满人不吃香的年代,玉龄娘家家境不好,从小失去母亲,由婶母抚养长大,这使她比较早熟,懂事而且善解人意。
1937年初,正在北京读中学堂的谭玉龄由溥仪在北京的亲属介绍给溥仪,这年她17岁。出关后于4月6日在长春"帝宫"被册封为"祥贵人"。 溥仪和贵人结婚后,感情甚笃。祥贵人不仅端庄美丽,而且性情温柔,对溥仪体贴入微,宛然解语之花,使溥仪格外喜欢,特别是,她也是一位颇有爱国之心的女孩,从来都看不惯日本人的作为,并经常开导,安慰溥仪。在这一点上她和溥仪产生了共鸣。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溥仪当年用"万年笔"写下的"我的最亲爱的玉龄”。见到溥仪那工整而秀气的字体,就不难想那时侯,他对祥贵人倾注了多少爱慕与柔情。 可惜好景不长,仅仅和溥仪过了5年恩爱生活的玉龄,却在患伤寒病时,遭到了日本人的暗害,在被日本医生生扎了一针后,就再也没有醒来,薨于她22岁的华年!这是在1942年8月13日。 溥仪十分悲痛,下令追封谭玉龄为“明贤贵妃”,按清朝贵妃礼仪治丧,殡于长春般若寺。伪满跨台后,溥仪嘱族人将其棺柩火化,骨灰转存于北京亲属处,溥仪获释后,曾一度接至自己家中,后由侄小瑞代为保管,现存长春伪皇宫。 溥仪的祥贵人谭玉龄怎么死的 溥仪为何不救妻子谭玉龄?溥仪不是不救,而是谭玉龄突然死亡,其死因成谜,至今仍是无法解开的历史百悬案。
1942年8月13日,谭玉玲患病,经过治疗没有好转,“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叫来当时长春市市立医院的院长日本医生小野寺为她治疗,猝然去世,年仅22岁。
谭玉龄突然死亡,有说“伤寒”、有说“膀胱炎”、有说“感冒”,还有说是消极治疗所致、有说是错用药毒死的,而溥仪则始终认为是日本人害死了谭玉玲。但是都没有证据,种种说法都是猜测。
扩展资料
谭玉龄,溥仪的祥贵人,度满族贵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后,改姓谭。
1937年,由亲属介绍,溥仪和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结婚。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知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谭玉龄入宫后与溥仪的关系很好,深受宠爱,溥仪经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
爱新觉罗·溥仪,字浩然,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道过改造成为新人,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1岁。
参考资料:
谭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溥仪的祥贵人,满族贵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后,改姓谭。 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66338,为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和玩物,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
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谭玉龄入宫后与溥仪的关系很好,深受宠爱,溥仪经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31岁的溥仪与17岁的谭玉龄结婚。溥仪此举,起初是为了报复“皇后”婉容,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谭玉龄以其年轻貌美、心地善良、性格温婉、对溥仪体贴备至,深深感动了溥仪。
尤其是溥仪受了日本人的气后拿她出气,甚至动手,她也从不动怒,反而想方设法哄溥仪消气,久而久之,溥仪对她产生了真挚的情感。谭玉龄聪明能干,温顺贤惠,待人接物十分稳妥。但与溥仪过了5年如漆似胶的日子后,22岁的谭玉龄却一命呜呼。关于谭玉龄的死,至今还是个谜。
5年后,22岁的谭玉龄香消玉殒。谭玉龄死后,溥仪陷入沉痛的思念之中,连续多日寝食难安。为了纪念亡妻,他将谭玉龄的头发剪下一绺,又剪下四个指甲,与她的四寸相片放在一起包好,相片的背面,是溥仪亲笔写下的几个字:我的最亲爱的玉龄,一直带在身边。想念她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而至于为什么谭玉玲没有见过婉容,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婉容因为痛失爱女而精神恍惚,再加上过度的吸食鸦片,导致了她被皇帝嫌弃,后来便被他的丈夫打入了冷宫之中。而祥贵人在嫁入到皇帝的宫中后,被封为贵人,因为关押皇后的地方过于神秘,以及有人把守,所以一直没有见到过那个末代的皇后。
溥仪的第三任妻子谭玉玲简介及怎么死的就让另外一个侍医徐思允治疗,可是又尿血了。经过这样几个折腾,谭玉龄已经病入膏肓了,已经几天不进水米,也不认识人了,不能讲话,这个时候毓嶦等人也参加了护理。到了这个时候,溥仪才让叫来日本医生。这位日本医生是当时长春市市立医院的院长,姓小野寺,六十多岁,同来的还有一位叫桥文元的副院长和几位日本护士。当时就输了血,输的是同来的一位日本护士的血。根据这样的描述,看来,日本医生的到来,谭玉龄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了。溥仪一直认为自己懂医术,因此,他有一个坏习气就是改药方,这个习气在天津时就有,如果是小毛病,改一改药方还无所谓,但是遇到了这样的不病,改药方就会出问题了。问题还在于,溥仪改了药方,那些御医们还不敢说,药不对症,不死才怪呢溥仪这个当医生的欲望一直有。一直到后来他与周总理说了,总理说,医生不是好当的,弄不好要死人的,他才放弃了当医生的念头。根据以上的推断,说是日本人害死谭玉龄证据不足,看来不找日本人治,谭玉龄大概也要死。溥仪与谭的关系在他一生中的几个女人中是最好的,溥仪一直到特赦后都留着谭的照片,在照片后面写着“我的最亲爱的玉龄”。谭的骨灰经过多处辗转,溥仪特赦回北京后放在溥仪在政协的宿舍里,以后,溥仪与李淑贤结婚以后,才被溥仪的侄儿毓岩取走。后来,毓岩将谭玉玲的骨灰埋入他家自建的南屋小厨房的地下,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2636336看来,溥仪一生都想念着谭玉龄。谭玉玲死后,溥仪悲痛万分,特地从北京召来皇叔载涛,任“承办丧礼大臣”。并封谭玉玲为“明贤贵妃”,谭玉玲一下子升了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子、槟、(音)贵人)。整个礼仪十分隆重,先是册封贵妃之礼,然后是葬礼,各路要人都来了。
谭玉龄嫁给溥仪五年,为什么一直没有机会见到皇后婉容?溥仪一生娶了5个妻子,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应该只有皇后婉容和谭玉龄了吧。
谭玉龄是一个出身很好的女子,她出身在当时清朝的贵族家庭当中。在晚清的时候,清朝的贵族们都会把自己家中的孩子送到学校当中上学,而谭玉龄在嫁给溥仪之前就是一所中学学校的学生,她也算得上是当时走在时代前沿的女性之一。在谭玉龄嫁给皇帝的时候,不过是十几岁,当时的她浑身上下都充满着青春的气息,正因为有这么一个活力四射人的姑娘进行陪伴,让当时被压力压着不能喘息的皇帝仿佛慢慢有了快乐的情绪。
谭玉龄嫁给溥仪五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皇后婉容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这个贵人,是在皇后被打入了冷宫后被召入宫的
在那个时候,婉容因为痛失爱女而精神恍惚,再加上过度的吸食鸦片,导致了她被皇帝嫌弃,后来便被他的丈夫打入了冷宫之中。因为关押皇后的地方过于神秘,以及有人把守,所以一直没有见到过那个末代的皇后。而且身在皇家,皇后疯了的事情极其影响皇家体面e79fa5e9819331333431366338,所以溥仪不会让别人看到她。
二、因为皇后的出轨,使得皇帝最后的颜面都荡然无存。
在一开始的时候,皇后吸食鸦片,他没有怎么大动肝火,可是在对于这件事情上,他是彻底的怒火中烧。这不论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而且在后来皇后还怀上了一个女婴。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才会使得皇帝对于这位皇后简直是失望到了极点,后来在一怒之下便将其关入到了冷宫中,命人照顾和看守。被打入到冷宫中的婉容被象征着皇家的“耻辱”,所以皇帝不想,也不愿有人提及这个人,有人提及这个事。
溥仪最爱的女人是婉容还是谭玉龄?谭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满族,他他拉氏。出生在一个北京的旗人家庭。原名他他拉·玉龄,因为当时满人已不再抄吃香,所以按音转关系改成姓谭。袭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为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和玩物,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百谭玉龄17岁。婚後,与溥仪感情甚笃。五年後因伤寒病去世,得年22岁,被追谥为明贤贵妃。按清朝贵妃例治丧,殡於长春般若寺,满洲度国垮台後,溥仪嘱族人将其棺柩火化,骨灰转存於北京亲问属处,溥仪获释後,曾一度接至自己家中,後由侄儿小瑞代为安葬。而玉龄的那张答玉照,溥仪一直带在身边,直到1967年逝世。最爱的是谁应该知道了吧!可惜清朝的后三个皇帝都无后……呵呵
末代皇帝溥仪有几个老婆?有五个。
1、郭布罗·婉容
郭布罗·婉容,达斡尔族,旗籍满洲正白旗,1906年11月13日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婉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是位开明人士,时任内务府大臣,一向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子应该和男孩子同样接受教育。
除了教她读书习字、弹琴绘画,还特意聘请了于中国出生的美国人任萨姆女士(Miss Isabel Ingram)为英语老师。 婉容作为一个达斡尔族旗人家的**,优裕富足的生活环境、显赫的家族地位、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教7a64e59b9ee7ad9431333366306562育都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婉容的生母爱新觉罗氏是定郡王溥煦的孙女、毓长的第四女,人称“四格格”。
2、文秀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953年),蒙古族旗人。满洲鄂尔德特氏旗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她跟16岁的溥仪结婚。
溥仪首选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绣,但是父亲逝世后端康太妃为首的四大太妃们,皆认为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好,让王公劝溥仪重选。文绣被册封为淑妃。民国二十年(1931年)废除离婚。
3、李淑贤
李淑贤(约1925年—1997年6月9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第五任、也就是最后一任妻子。
1962年,年仅37岁的她经人民出版社编辑沙曾熙介绍认识了溥仪,她那时还是一名护士。在这之前,李淑贤有过两次婚姻。溥仪那时很想再婚,于是,两人结成姻缘。两人婚后恩爱有加,彼此呵护,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因肺癌逝世,享年72岁。
4、谭玉龄
谭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溥仪的祥贵人,满族贵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后,改姓谭。
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为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和玩物,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
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谭玉龄入宫后与溥仪的关系很好,深受宠爱,溥仪经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
谭玉龄聪明能干,温顺贤惠,待人接物十分稳妥。但与溥仪过了5年如漆似胶的日子后,22岁的谭玉龄却一命呜呼。
5、李玉琴
李玉琴(1928年7月15日—2001年4月24日),祖籍山东,生于长春市一户普通人家,1942年考入伪满新京南岭女子优级学校。
第二年,年仅15岁的李玉琴被选入伪满洲国的“皇宫”中,并被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封”为“福贵人”,这是溥仪的第四位妻子。
1957年5月与溥仪离婚,次年和当时在长春广播电台的一个工作人员黄毓庚结婚,重新建立起幸福美满的家庭。
2001年4月24日,李玉琴在长春病逝,享年73岁。
1922年,已退位的皇帝溥仪大婚,娶了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秀。婉容灿若桃花,文秀静若秋水,二人相得益彰,一后一妃的生活本应幸福。但若干年后却发生了文秀离婚,婉容偷奸的悲剧。
溥仪婚后的头两年,三人关系相处地还算融洽。婉容是名门闺秀,接受的是开明的西式教育,加之正宫娘娘的尊贵身份,不免有些高傲与霸道。文秀出身于一个破落的满州贵族,接受的是传统的三从四德的教育,对嫡庶差别分的很清,所以对皇后的霸道也能够容忍。
溥仪之于二人也能够一碗水端平,他与婉容有共同语言,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对文秀也还算可以:文秀不会英语,溥仪为此特地为她聘请老师教习,有时也去她的宫里坐坐,聊聊天,关心她的学习进步。溥仪出宫也常常将皇后、淑妃一同带在身边。
二女共侍一夫,免不了有所猜忌,吃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本不足为奇。可婉容与文秀为此生事,有时竟闹到溥仪面前,让圣上为她们“断官司”,这种现象在以前的宫廷中是不曾有的。溥仪起初还能公平决断,但渐渐地为了减少和婉容的啰嗦,就很少到文秀的宫里去了。就像溥仪自己说的“差不多我总是和婉容在一起,而经常不到文秀所住的地方去。”
后妃的争斗中,溥仪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婉容,对文秀越来越疏远了。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到了三人住进天津张园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此时在溥仪眼中,文秀已经是一个只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妒妇了,二人之间的情谊早就没有了。于是,在婉容的排挤与溥仪的绝情之后,文秀最终选择了离婚。
溥仪离婚后,感到颜面大失,他没有反思自己在这件事中的过错,反而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婉容。在他看来,是婉容的争风吃醋挤走了文秀,如果不是婉容的好妒,文秀就不会提出离婚,那么他的帝王颜面也就不会丧失。因此,文秀走后,溥仪对婉容也起了反感,很少到她的房间里去,也很少听她诉说自己的心事,曾经恩爱的夫妻离得越来越远了。
婉容失去溥仪的欢心后,只能靠抽鸦片来打发寂寞的时光。伪满洲国时期,溥仪与婉容从表面上看仍旧是夫唱妇随,但实际上已经只是挂名夫妻了。缺失感情抚慰的婉容不仅鸦片抽得愈来愈凶,甚至开始和别人幽会了。
1935年,婉容生下他人的孩子后便被打入冷宫,二人曾经的恩爱,曾经的感情完全烟消云散了。
扩展资料
《我的前半生》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作者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溥仪初写此书还是个被关押改造的战犯,他的求生欲望特别强,正像他的一首打油诗所写“自由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活着成为最高价值,为了求生何者不能为?因而,作为“认罪材料”的《我的前半生》就不能不表现出强烈的“犯人求生心态”。
这与铁窗之外、没有压力的自由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就让我们很难分清书中所写哪些是溥仪真正的思想转变,哪些是为了取悦于监狱管理人员、取悦于社会主流、并不一定反映自己真正的思想认识的东西。毛泽东批评此书时说“书中检讨的部分太多”,“把自己说的太坏”,他说的也就是这种“犯人心态”。
参考资料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自传)_
·顺治--大清朝最为多情哀愁的帝王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 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为什么这样说呢?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 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大清皇位,从天而降。如前文所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 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第一,为皇太极长子,35岁(比多尔衮年长3岁),正值壮年;
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
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尔衮(1612~1650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
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史载,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
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
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黄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令他们退下。索尼和鄂拜虽然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但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表示谦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内心愤懑,随即暂退。在争执激烈的气氛下,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这就出现“定议之策,未及归一”的僵局。 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所以,多尔衮说:“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豪格也不好反对。 于是,6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这有点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据来。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对角线”。
第二,迁鼎燕京,从天而降。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军下太原、占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疯狂杀死、杀伤自己的妻女之后,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灭亡。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军报,传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尔衮急召智囊范文程等决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祯帝死后军事与政治的形势,建议利用忠于明朝的官吏、缙绅、儒士、百姓对农民军的不满,兴师入关,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谕官吏百姓的布告说: 我们的军队是为你们的皇帝报仇的,不是来杀你们的百姓的。现在我们要诛灭的,只有闯贼!官吏归顺我们,还是官复原职;百姓投奔我们,还让你们重操旧业。我们的军队有严格的军纪,肯定不会加害你们! 于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于四月初九日领大将军印,统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这时,山海关聚结三大军事集团:第一个是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明军;第二个是李自成亲自带领讨伐吴三桂的20万大军;第三个便是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他们代表三种政治势力——大明、大顺、大清。这三个军事集团,反映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从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开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经过激战,李自成大败。 多尔衮取得山海关大捷后,以吴三桂军为先导,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沿途官兵,献城投降,奉表称臣。李自成则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称帝,放火烧毁紫禁城一些宫殿,弃京西走。 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朝阳门进北京城。多尔衮进紫禁城,临武英殿御政。 多尔衮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问题。睿亲王多尔衮建议迁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济格表示反对:“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多尔衮以太宗皇太极遗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 年方7岁的顺治帝,自然采纳多尔衮迁都的意见。同年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因皇极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便在皇极门(今太和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燕京”。 祖、父28年奋争未能实现迁鼎燕京,7岁的福临却实现了。他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入关定鼎,奄有区夏”。所以,福临身后得到的庙号是“世祖”,而他的父亲皇太极的庙号仅是“太宗”。 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甚至于令人来不及思索;这一切又来得太轻易了,让人不能不怀疑这是“天福降临”。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福临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同母后的关系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明朝万历皇帝和他母后的故事:万历皇帝10岁继位,上皇后尊号为“仁圣皇太后”,上生母尊号为“慈圣皇太后”。他的生母李太后原是宫女,在宫中没有地位,吃饭时仁圣太后和万历帝坐着,慈圣太后却站着。内廷有仁圣皇太后,外朝有大学士张居正,万历皇帝才10岁,她依靠什么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女人太有心计了!一天,她说,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神托言,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于是,她捐资在北京阜成门外修建一座慈寿寺,供奉九莲菩萨。寺中还修建一座高塔,名“永安万寿塔”,又叫“慈寿寺塔”。从此,再没有人敢欺负这位现世“九莲菩萨”。 孝庄太后倒没有用诸如此类的策略。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仅仅以上四句话、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可能有的冲突是: 第一,顺治小时候贪玩,母后管教过严,这是家庭中的常理。第二,顺治的皇后是母后和叔父多尔衮给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小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不行。后来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在皇后问题上母子有矛盾。第三,顺治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太后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的就是第四个,顺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宫做和尚,母后当然坚决反对。第五,母后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让小皇帝心里不愉快。总之,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 同皇叔的关系 福临的登极,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说他有幸,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大福降临,成了皇上;说他不幸,是因为他做个儿童皇帝,无权无势,形同傀儡。他与叔父多尔衮的关系也是双重的:没有多尔衮的支持,他无法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只要有多尔衮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摄政睿亲王的阴影里,有名而无实。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还有两把保护伞:一是两黄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为坚强后盾。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经过几年谋划,运用各种手段对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时也是自己的阻碍的政治势力,逐个加以翦(jiǎn)除。 多尔衮在宣誓辅政之后,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一步,取消了军国大事由八旗贝勒共议的制度,而由两位摄政王决断。这样一来,二位摄政王就凌驾于诸亲王、郡王、贝勒之上。第二步,独揽大权。谕告各衙门办理的事务,有需要向睿、郑二王报告的,都先向睿亲王汇报。这样一来,多尔衮实际上成了“首席摄政王”。第三步,分化黄旗。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日,多尔衮利用都统何洛会等讦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通过这个案子,将豪格进行降罚。对像索尼这样豪格的两黄旗亲信,或处以死刑,或籍没家产,或贬官远放。而对首先讦告者,给予升官、晋爵。这就严重地分化、削弱了两黄旗。第四步,整死豪格。豪格的存在,对于多尔衮来说,是最大的政治威胁。先是,尽管豪格被废降罚,但在清军入关用人之际,还是让豪格随军从征。豪格作战勇敢,立下大功。顺治在北京登极,分封诸王大臣,复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不久,派豪格西征。豪格下西安,平陕西。又击败大西军,射死张献忠。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归京,即被讦告。多尔衮藉此又将豪格定罪,下狱。三月,豪格猝死,年仅39周岁。一说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在宴会当中,被用弓弦给勒死的。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凯旋的时候多尔衮设伏兵把豪格给杀了。多尔衮杀掉豪格后,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 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无援。多尔衮的尊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帝。而小皇帝的处境则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了。 多尔衮摄政王做了七年,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于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籍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不仅如此,传教士卫匡国《鞑(dá)靼(dá)战记》一书记载说:据传多尔衮的坟被挖了,多尔衮的尸体被抛弃荒野,还用棍子打多尔衮的尸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的头割下来,令他身首异地。我们不评论这件事情是不是过分,但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顺治对多尔衮之恨可谓咬牙切齿。 同爱妃的关系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个悲剧。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一是晋升之速和典礼之隆。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晋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二是尽改恶习、专宠一人。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福临“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结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福临确实沾染了满洲贵族子弟那种好色*纵之习。可是奇迹出现了,自从遇到董贵妃后,少年天子变得专一起来。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枕上春梦刚三年,贵妃撒手绝人寰。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生了一个男孩儿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22岁就告别了深爱着她的少年天子。顺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其为端敬皇后。并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 贵妃辞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哀思。4个多月之后,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 董鄂妃是何许人?她运用了什么样的魔力令这位至高无上的君主甘心为之生,为之死? 董鄂妃,又作栋鄂妃。她的来历有三说: 一说是《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二说是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江南名妓知书多艺,倾慕东林,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其实,只要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就知道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根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岁,顺治帝才2岁。而顺治娶董鄂妃时是19岁,董鄂妃18岁。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么此时她应当是33岁了,显然年岁不合。同时,《影梅庵忆语》对董、冒二人从相识、完婚、蒙难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录。大致的情形是: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16岁。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崇德六年(1641年),冒辟疆又邂逅陈圆圆,称其“令人欲仙欲死”,于是疏远了董小宛。 崇德七年(1642年),陈圆圆被周奎购京师,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20岁,入冒辟疆家,为其妾。董小宛“却管弦,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一心一意做良家妇女。 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2岁。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渡江,破南京。冒辟疆在逃难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 顺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24岁。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姬当大火烁金时,不挥汗,不驱蚊,昼夜坐药炉旁,密伺余于枕边足畔六十昼夜”。董小宛二度侍疾。 顺治六年(1649年),董小宛26岁。冒辟疆患病,董小宛三度侍疾。 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岁,病死。这不仅有冒辟疆的笔记,还有当时不少文人学士的悼念诗词,均可证明当时董小宛确实死在冒府。 董小宛比顺治大14岁,同冒辟疆结婚9年未生育,并于顺治八年已病死,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说实属望风捕影,不能成立。 三说是董鄂妃原为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汤若望传》的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根据陈垣先生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顺治夺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爱,但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 董鄂妃,这位神秘的女子,让那么多文人墨客梦绕魂牵,赋诗寄情;又让那么多历史学家费尽心思,苦心考索。但直到今天,她的身世依然是个待解之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