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柴房,邂逅别院

遇见柴房,邂逅别院,第1张

水乡项桥依钱库,柴房别院落河畔。

梦里觅寻心安处,何及古宅爱吾庐。

柴房不大,别院别样。柴房即别院,别院是柴房。这里,是一片自然本真娉婷诗意的江南水乡;这里,是一座古朴娴致书蕴香茗的精神家园,这里,是一方温婉淡雅灵性静心的生命桃源。

不知是第几次遇见这座古宅,这方别院,这间柴房了。每一次心灵都被电般触动,每次都强烈地想写点什么的,但每一次都怅惘地搁笔。究其原因:其一,是柴房太雅别院太美了,美的不可方物;其二,是别院的主人写得《柴房别院的今生今世》一文太温情了,温暖的不可言喻,让我有种李白当年有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那种感觉。

柴房别院静静地坐落于百里江南水乡瀛州状元故里项东村,在爱吾庐古柴行一角。据说,这里曾是江南垟最大的柴行交易集散地,当年这里水道逶迤,商船往来,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如今水乡依旧,只是不再有当年的喧嚣繁华,只有“爱吾庐”的一排老围墙和“柴房别院”这座砖墙斑驳的古宅不改当年的风骨,见证着人世的沧桑,却无意中却给别院主人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一方世外的桃源。

许是缘份,更许是上天的安排。两年前的一个华灯初上的黄昏,徜徉在项桥老家的她,无意间邂逅了一幢古宅。一如绝世的恋人,就是那一刻轻轻的对望,让她深深地恋上这座老宅,仿佛找到了自己永世的精神家园。而后,她与古宅主人的一番协商,许是都有共同的念想,协商很是顺利。此后她用自己那颗灵慧的心,那双灵巧的手,开始了对古宅的精心设计构建整修和打造,特意请了当地老木匠、老水泥匠、老油漆匠、老文化人参与整个工程的实施,试图打造出最具有江南垟风情,最具有项东村风味,最具有自己思想风韵的民宿。整饰一新后的柴房别院依然保存着老房古宅的原汁原味,一如项桥河畔温婉的江南女子,既有让人流连顾盼的姿身姿影,又有婉约典雅的古姿古韵,给人以醇厚的乡愁乡韵。

名之为“柴房别院”,这样一个富有意境和禅韵的名字,流露了她对一种诗意温情田园生活的向往。院庭里植有石榴、葡萄、凌霄、桃树、玉兰等一年四季各类花木,月季、三角梅等爬满斑驳的老砖墙,庭院虽小,却葱茏馥郁,尤其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处暑天,给人颇有“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之感。

别院深深夜静清,柴房炉火透帘明。清风满院月朦胧,浮世人生又一年。别院是由“归心”“静心”“清心”三间各具特色的居室和一间叫“舒心”的榻榻米构成,客人可以“牧心”其间,“虔心”煮茗,“交心”畅谈,“驰心”骋怀。我想,在这样一个星月交辉的夏夜,约二三知己,闲坐小院,别有有一番的惬意和情致。别院最美的时刻,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此时喧嚣褪去醉意的朦胧,一杯清茶,沐浴着凉爽的和风和如水的月光,感受那久违的沉淀、苍凉和孤独,静静的品,慢慢的想,便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此时一个人尽可托腮发呆,亦尽可思接千载,对话苍穹圣哲,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此时,便有这样的心灵微颤:“柴房的惆怅是美的惆怅,别院的忧伤是美的忧伤。静静地伫立在别院柴门,有恍如隔世的岁月失忆。当星星在柴房亮起之时,会升起一段说故事的愿。此刻一个人灵魂与肉体,都融在如此静美之别院。”

夕阳映柴房,清风拂别院。今晚我坐在小院的窗台上,看书品茗听歌聊天,窗外石榴初红,竹影婆娑,凌霄披拂,月季香飘。小院显得如此的雅致宁静,少有烟尘的世俗气。我在想,她该是怎样一位清雅素洁的女子,才能把尘间生活过的如此禅韵缭绕,温热而又清绝?是什么力量和信念,让她从世俗中毅然决然地转身,回归故里,守一方庭院,读书喝茶,种菜植花,悠闲时光,婉约成诗。在这个生命高于信仰,世俗超越真情,唯利胜过唯美,人情猥亵情怀的年代,她用一颗灵素平朴的心,寻一方院落,一杯清茶,一本闲书,一柱清香,过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其灵魂深处肯定有一种强大的期许;在她那方圣洁纯净的心田里,定然沉淀着一个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心灵的青草更青处漫溯。人生不过是云水一梦,我们不止是做梦的人,更是寻梦的人,寻梦的旅程,就是回归自我的历程。人会老,梦会尽,旅卷一生,有梦终伴,是最幸福的。梦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有梦是最美的。那么就让我们以梦为马,为依稀的过往,灵魂的别院,心灵的原野,莹亮的诗意,还有触不可及的远方,为未至而我们终将抵达的明日。

遇见柴房,邂逅别院,安然静守,淡了生活,慢了时光,一起慢慢变老。

是为记,公元二零一八年八月八日。

  看到周杰伦,一听周杰伦的歌,那颗可真是满满的回忆啊。还记得那年高三,他的一首《稻香》,陪伴着我度过了漫长难熬的艰苦岁月。

 《稻香》的歌词里面真的有太多我的感触了,比如“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而我最喜欢的,恰恰是《稻香》里面的那句歌词“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高三结束的那年夏天,暑假是前所未有的漫长,太多的厌烦,太多的吵闹,在那一刻都变得无比地不舍和怀念。然而思念与回忆背后,更藏不住的是太多的冲动想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太多的梦想想去一一地实现,人生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去做。所以,那个时候,懵懂而迷茫的我们,并不懂得,家的美好,更不知道,回家这个词,并不是我们常常想的放学就回家的意义那么简单。

  到了大城市上大学,大一的我,很是想念家,每每家里一通电话打来,说上两三个小时,无非都是嘘寒问暖的生活小事。然而电话这头,却是我无声的默泣和太多无法言语的感觉。不自然间,哼起了那句,久违的“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人大了终究会离家,年轻的我们总有一股不顾一切去闯荡天涯的干劲压抑着内心中对家的渴望和不舍。总以为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宝藏值得我们去探索追寻,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邂逅相识,有很多的美食值得我们去一品尝鲜,有很多的建筑让我们打开眼界……

  其实,最珍贵的宝藏却在家里,最美好的人一直陪伴了我们前半生,最好吃的食物往往是父母的家常便饭,最心动的建筑仅仅是那间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房子……对啊,我们总要等岁月磨平了我们锋利的棱角,方懂得“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曾经年少时的誓言,天真的豪言壮语,都抵不过岁月的折磨,终究变成了时光的泡沫。子女越走越远,而浑然不知,父母早已追不上他们的脚步。所以,父母过时过节盼望着孩子回家,也就成了家的盼望。

  我喜欢这句歌词,它并没有很多华丽的辞藻,就是简简单单的“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可就是这句轻轻的呼唤,犹如呼唤着多少在外忙碌而不可终日的人儿啊,回家吧,去看看曾经的美好。

  你有童年吗,那是金**的童年,那是你的家乡。白天,小草青青,虫语鸣鸣,天真无邪的小屁孩,光着脚丫子,在散发着泥土味的地里笑哈哈地嬉笑打闹着,时不时还光着膀子下到池塘里逗着小鱼和泥鳅玩,乐呵乐呵的。每到傍晚时刻,暖暖的夕阳之下,伴着缕缕人家炊烟,那是饭菜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夜晚的萤火虫,很亮很美,那是孩提时的梦,有着甜甜的味儿,是欢乐在蔓延。夜空时而空明时而星星点点,遥远得触不可及。

  可谁又曾想到,那样的小屁孩,终究要长大,终究被岁月,磨砺成一个个西装革履的为生活为工作忙碌的大人,变成了那些曾经他们最不想成为的最讨厌的大人。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最喜欢的歌词往往有着一段温暖感动的回忆与故事,现实骨感也好丰满也罢,都要懂得,回家吧,去追寻那些最初的美好!

你来过秋天的横山吗?

没来过?你错过横山最美的一面。

来过?你却不知横山的美从不重复 !

景区大门,又多了一座门庭,

新作却有古风,

两幅楹联诉说着千年故事。

尘烦留在门外,如山便是新人!

妙善园 ,虽无盛放的郁金香,

却有朱桥摇红叶,

却有绿水映翠亭,

有花间蝶舞、

有 草内 虫鸣、

只待雅人来携趣。

净心湖 畔,寒龟虽欲蛰伏,

怎奈何,鱼鸭争渡,浪花惊起。

幼童投饵做欢声,

老鼋 无奈石上 叹 。

苏州园林何曾沐浴过北方的秋?

秋风起,

扫净了长廊的 落叶,

卷走了游人的愁绪。

逸思园 ,如烟雨江南的女子,

在清冷的秋意中静思。

白鹅湖 畔的石舫

就那么孤零零 的 泊着,

陪她的只有呱呱叫的白鹅,

和专心游泳的鱼。

游客一把鱼粮洒出,

便是这素秋中唯一的涟漪。

枫林谷 的叶子红了,

别处的静,便是此处的欢歌。

一片片金黄与殷红

绽放着这一季最美的色彩。

让这一路的低惆进入了佳境。

一山的秋意,一路的秋景,

低回婉转、曲折悠长

少了春的活力、夏的火热。

秋天的横山、冷冷的、淡淡的、静静的……

用她的美,清澈的浸润每一颗拥抱她的心。

邂逅苏轼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宿州境内的人文胜迹

宿州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上,曾因战略地位的重要而引起历代兵家的激烈争战,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事闰社稷兴亡的战争惨剧;又因大运河漕运的繁盛而带来商旅云集、帆樯林立,文人学士流连忘返,可泼洒翰墨,或纵情歌唱,留下了一篇又一篇感怀淋漓、意味隽永的诗文华章;还因历代统治者崇尚文治,这里也就少不了肃穆庄严的文庙、香烟缭绕的佛寺、笙竽袅袅的道观,甚至在近代还出现了来自西洋的教堂。“往事越千年”、“俱往矣”,但前人活动的踪迹雕刻在宿州大地上,水冲不去,火焚不掉,就是战乱也无法将它彻底毁灭。时间愈久,魅力愈强,令身在异乡的游子梦萦魂牵,令五洲四海的人们心仪神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徜徉宿州,游览名胜,或沿着运河遗迹考察访古,或身临虞姬墓凭吊英雄美人,我们并非仅仅为了泄思古之幽情,更是为了借助历史的巨大穿透力,瞻望宿州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泽乡笔会过后,善军驱车,同纵瑞法先生及夫人,徐华老师,崔振院长一道,来到了涉故台。

大泽乡涉故台

在这座覆斗式的高大土堆上,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面对陷入绝境的九百戍卒,发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号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戍卒们不再犹豫彷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场震天动地的农民战争爆发了。从此,这座土堆与陈胜英雄的名字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了穿透时空的名称——涉故台。

涉故台位于宿州市东南约25公里的大泽乡刘村集,今天又称为埇桥区大泽乡镇涉故台村。东距京沪铁路7公里,西至206国道8公里。台呈覆斗形,北高46米,南高32米,东西长676米,南北宽655米,面积达44278平方米。台上有古柏数株,台东沿尚存古井一口,深20多米,名曰“龙眼井”,为明朝以前楼台寺的遗存。明朝万历年间,乡人集资修建的钟楼、寺庙和铸造的铁钟,今已荡然无存。明朝万历,清朝道光、光绪和民国年间树立的四通碑碣,虽经历风雨剥蚀,已是遍体鳞伤,仍然默默伫立在高台上,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2300多年来的人间沧桑。

涉故台的得名,民间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大泽乡起义,陈胜在此筑台盟誓,因陈胜字涉,后人遂将盟誓之坛称为“涉故台”。二是大泽乡一带地势低洼,每逢雨季,便成为一片泽国汪洋。义军树帜后,为驻扎宿营,操练兵马,击鼓演武,筑起这座高台名曰“射鼓台”。三是民间传说,当年陈胜筑台盟誓时,看见一只梅花鹿倏然跃出草丛,朝东北方向的紫芦湖飞奔而去。他立即弯弓搭箭,对九百戍卒说:“我的箭若能射中此鹿,起事必能成功!”弓弦响处,那只梅花鹿应声倒地。从此以后,这座曾被称作“射鼓台”(射箭、击鼓之台)的土台,便被称作射鹿台了,而紫芦湖也被称为死鹿湖。

大泽乡,顾名思义是一片地势低洼的地方。遥想当年,这里应是荒草丛生、野兽出没、鱼虾畅游的水乡。正是这种低洼的地势,汇聚了巨大的农民革命战争能量。涉故台,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标志,它的周围还有与这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相关的“鱼腹丹书湾”、“篝火狐鸣处”,还有自蕲县集到刘村集的72座土台,当地民间称为义军屯兵的“七十二连营”,当然其中的涉故台最为高大。民间还传说,陈胜就是涉故台一带的人,他有个妹妹叫陈雪花。陈胜起义后,她被称为雪花公主。雪花公主武艺超群,在战场上提刀跨马,冲锋陷阵,赛过男儿。她随兄南征北战,辅佐兄长登上王位。起义失败后,雪花公主壮烈牺牲。部下把她马革裹尸,送归故里。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巾帼英雄,把她葬在涉故台下。自涉故台南行约1公里,有一座土丘立于平畴上,当地百姓称为“雪花山”,也就是“雪花公主墓”。涉故台附近有西陈村(又称铁棍陈)、小吴家村,当地人认为,陈胜、吴广是这两个村庄的人,至今两村陈姓、吴姓村民仍自以为是陈胜、吴广的后裔。

涉故台下,有一株铁干虬枝、古朴苍劲的柘树。树干斑痕累累、坚如铜铁,九曲八弯,昂首苍穹,酷似一条扶摇直上九霄的苍龙,大泽乡人便把它称作“柘龙”。柘龙,是大泽乡风雨沧桑的又一见证。无人知晓它的出生年月,它也不管人世间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件,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历史文化遗产。

鉴于大泽乡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多年来,专家学者对涉故台高度关注。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先生曾致函宿县党政领导,对涉故台的保护提出宝贵意见。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就将其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1992年,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数十年来、宿州各级政府对涉故台的保护和建设极为重视。自1983年以来,政府对涉故台实施一系列较大的维修工程,尽量恢复它的历史原貌。

今天的涉故台,前方70米中轴线上,矗立着陈胜吴广起义大型浮雕像一座,通高11米,地面高9米,宽62米,厚17米,总建筑重量达120吨。雕像生动再现了当年陈胜吴广振臂高呼、斩木揭竿的历史场景。涉故台东南160米处,建有纪念性仿古建筑“鸿鹄苑”,在彰显陈胜鸿鹄之志的同时,又集碑廊、文物陈列和管理机构于一处。现馆藏海内外400多位书画家的作品超过500余件,多为赞颂大泽乡的诗联字画。革命战争年代在宿州奋战过的张爱萍将军,欣然为鸿鹄苑亲笔题词:“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

清朝光绪年间,宿州州学训导李心锐游历蕲县一带的古迹,感慨系之,诗从中来:

汉家功业效驱除,大泽乡中振臂呼。

燕雀焉知鸿鹄志,莫从垄上笑农夫!

谁人耻笑农夫?司马迁由衷赞叹:“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毛泽东主席多次在诗文中肯定陈胜、吴广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首创精神。这是宿州人民的骄傲,涉故台为之熠熠生辉,千古流芳。

生活在魔都的人,总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比如,在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偶遇一家书店——大隐书局。书店的名字正是取自“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位于繁华的淮海中路的百年武康大楼里,对面便是宋庆龄故居。大隐书局,隐于闹市,恬淡娴静,怡然自得。

作为上海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百年来,历经沧桑的武康大楼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甚至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王人美、赵丹、秦怡、孙道临、王文君、郑君里等。

就是在这样的一幢大楼里,开了一家城市书店,古风禅韵与百年历史的大楼融为一体,为上海增添了一丝旖旎风情。小小的门头很容易被来往的路人错过,而我无意中走到这个大隐之中的,被其浓厚的书香气和静谧的氛围吸引。

一座城市的气质的塑造,除了外在的摩天大楼,更不能缺少内在的文化载体,而书店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静谧地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无声诉说着有关这座城市故事。

大隐书局的门面看起来毫不起眼,仿佛是藏匿在喧嚣城市的安静一隅。进来之后却发现别有一番洞天,很有人情味儿。窗外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世界,窗内却是书香与禅意,顷刻之间让你的嘈杂的心安静下来,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书局的整体布局和设计简约古朴而不失庄重,原木色的中国风装饰,温暖的色调,清雅的音乐都会让人感受舒适和惬意。

每个城市的书店,都带有这个城市的温度。那些书仿佛变成城市里灯光闪烁的窗口,诱惑地显露出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

在大隐书局里,只有4种书,就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种类并不多,但是每一本足够值得让你细细品味,回归阅读的本质。

书局的整体布局和谐并不会感到局促,6个包间的名字全部取自曲牌名,分别是醉花阴、天净沙、苍梧谣、青玉案、月下笛和桂枝香,充满诗情画意,古色古韵。读者可以提前预定,相对私密和安静,在这里可以读书、写作、品茗、会友。

书店的吸引来自诸多层面,而大隐书局最让我吸引的是它的风格。厚实的木质桌椅,错落有致的盆栽花卉,书局的灯饰更是独特,别具匠心,整体的氛围让你有一种归家的感觉。

大隐书局,专注于“书、艺、茶、食”的文化空间,浸润中国传统人文之美。大隐隐于市,闲逸生活,诗意遐想,何须寻野径,此处即安。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书店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更是照亮我们心灵旅程的一盏灯火。

读书时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愿喜欢读书的朋友,在你的城市里也能邂逅一家书店。

在那里,遇见一个未知的世界。然后,重新认识自己。

©光影流年

在旅行的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在摄影的世界里窥探人性之美

用心生活,记录当下

— / 行摄生活 /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7069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