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的诗有哪些?

蔡文姬的诗有哪些?,第1张

蔡文姬的诗:悲愤诗》二首、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内容如下: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人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赏析

婚姻的不幸给蔡文姬带来了许多悲苦,这首《悲愤诗》中,言不尽的是悲愤。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生亦何欢,死亦何哀,对于蔡文姬这样一位一生坎坷的女人来说,再多的挫折也只是命运对她开的一次玩笑罢了。就好像季节更替,四时变动一般,无论是对于父母的思念,还是忍痛抛下子女的痛楚,对她来说都是可以忍耐的。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对故乡的思念,令她含泪而去,当子女问她意欲何往时,她无言以对,因为她知道,再也没有回来的时候了。

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多舛。关于蔡文姬这一生的三次婚姻,丁真在《蔡伯嗜女赋》一书介绍过。

蔡文姬的诗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是东汉末年文学家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该诗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惨痛经历,真实地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

全诗108句,共计540字,字字血,句句泪,诗人的悲愤有典型性,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琰(字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蔡文姬的人生经历

蔡文姬自幼便在家庭的艺术环境中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从小就有着过人的音乐和文学天赋。董卓掌权的时候,蔡邕已回到洛阳。那时候,董卓正想笼络人心。他听到蔡邕名气大,就把他请来,封他做官,对他十分敬重,连升三级。蔡邕在董卓手下,比在汉灵帝时候强多了。

后来董卓被杀,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错,便叹了口气。但这却惹恼了司徒王允,认为他是董卓一党的人,把他抓了起来。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替他说情,王允还是不同意,结果死在监狱里。

蔡邕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属国南匈奴趁机反叛。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南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便逼蔡文姬做他的妻子。

蔡文姬在塞外度过了12个春秋,生了两个孩子。虽然左贤王很宠爱蔡文姬,但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渴望有朝一日“归汉”。

建安中,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吕布、袁绍等的割据势力被逐步削弱,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再嫁给陈留人董祀。

这首《胡笳十八拍》就是她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借用胡地的胡笳音调创作的琴歌作品。

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悲愤诗》原文和译文如下:

1、《悲愤诗》原文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2、《悲愤诗》译文

汉末王朝权力失控,董卓专权乱了纲常朝政。他一心密谋弑君夺位,首先杀害了汉朝的好多贤臣。然后又焚烧洛阳宗庙宫室,逼迫朝廷西迁旧都长安,挟持幼主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国内诸侯联盟发动正义之师,希望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出兵函谷关东下平原,他们来势凶猛盔甲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平原地区的人软弱不强,抵抗不了来犯的北方胡羌。

胡羌乱兵践踏了野外的庄稼,围攻了城池,乱兵所到之处残害的百姓家破人亡。他们疯狂砍杀不留一人,死人的骸骨相抵交叉。

-《悲愤诗》

悲愤诗是蔡琰写的作品。

《悲愤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自传体骚体诗,东汉文学家蔡琰所作。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这诗开头四十句叙遭祸被虏的缘由和被虏入关途中的苦楚。次四十句叙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胡子”分别时的惨痛。最后二十八句叙归途和到家后所见所感。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蔡琰(蔡文姫)离开匈奴回汉之后。《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记载,东汉兴平年间,天下大乱,蔡文姬被胡人所掳,被迫嫁给南匈奴左贤王,在匈奴地方生活了十二年,生下两个孩子。

曹操原来与蔡文姬之父蔡邕交好,同情蔡邕没有子嗣,就派遣使者用重金贵宝赎回蔡文姬,让她再嫁给董祀。后来蔡文姬感伤乱离,追怀悲愤,写下两首《悲愤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骚体诗。

作者简介

蔡琰东汉杰出的女诗人和书法家。是我国第一位女诗人。

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约生于公元177-178年(汉灵帝熹平六至七年)间,自幼聪颖异常,加之受文学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熏陶和父亲的教导,她在文学、音律、书法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汉书》作者范晔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今传《悲愤诗》二篇,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

1、是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情感,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该诗虽是叙事诗,但情动于词,情事互相映衬,叙事不枯不躁,不碎不乱,详略分明。

叙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以自身遭遇为纲,言情以悲愤为主,但又有悲喜的变化,波澜动荡起伏。在表现悲愤的情感上,多层次多方面地抒发这种情感。

2、是这首诗的描写感受真实。由于诗人叙写的是亲身经历,所以诗人被掠的俘虏生活和别子进退两难的复杂心情都写得真实感人。

3、是这首诗的语言淳朴,具有明白晓畅的特点。由于它情真、情深,所以质由中出,不假雕饰,自然成文。诗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生化。

扩展资料

蔡琰的骚体《悲愤诗》之所以感人至深,不仅仅是因为经历悲惨、感情真挚,和她过人的才学,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文字的锤炼也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擅于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表现主观情感。骚体《悲愤诗》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蔡琰在进行创作时采用了一系列的抒情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借景抒情,这是中国古代诗歌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

“山谷眇兮路曼曼”写的是入胡途中所见的景象,“眇”古同“渺”,有高远之意,既体现出了路途遥远、辽阔无迹,又带有一种对未来的迷茫、怅惘情绪,加上“路曼曼”借用屈原《离骚》中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把蔡琰面临的艰辛与漫长的未知生活都清楚地表现出来。

2、言简练凝结,句式严谨匀称。蔡琰用短短两百多字就写出了自己被掳入胡的路途艰辛、身处胡地的感伤、别子归乡的矛盾痛苦,可谓是字字珠玑。蔡琰入胡十二载,所经历的事情千千万万,

她能够从中选择出最有利于表达自己悲情的事件,浓缩裁剪,将感情集中到一处,用简洁古朴的语言进行描绘,这种精炼的叙事风格更容易打动读者,足以见其语言运用技巧的高超。

3、继承并发扬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朱熹说:“东汉文士有意于骚者多矣”,可见《离骚》对东汉文人影响之大,蔡琰的骚体《悲愤诗》既名骚体,必然与《离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是一心为国,反被谗言所害,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一个是满腔才情,却被胡骑掳掠,父亲遗志无法完成。他们同样都采用抒情诗的形式来抒发个人身世遭遇,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

——悲愤诗

——悲愤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769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