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伪装者》中明楼最后依旧是单身,没有和谁在一起。在明楼的心目中革命是第一位的,儿女情长现在根本没有什么心思去考虑。另外明楼和汪曼春虽然有过一段情,但那都是过去式了。
明楼作为三兄弟中的老大哥,对家人真的是非常的关心,听大姐的话,照顾弟弟们,在事业上更是对党忠贞不一,虽然这个过程中他面对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但在明楼的心目中只要革命能够胜利,家人平安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当初在明楼小的时候和汪曼春确实是情投意合,只不过明镜不同意这段恋爱,一直都是大姐抚养长大的明楼,不想忤逆大姐,也不想辜负汪曼春的情感,当时不知道怎么办的他就选择了逃避,没想到再次归来汪曼春和自己站在了不同的立场,革命事业当前,两人就更不可能在一起了。
电视剧《伪装者》改编自小说《谍战上海滩》,以汪伪政权成立初期为背景,将家庭成员赋予了多重身份。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精选电视剧《伪装者》 观后感 参考范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伪装者》观后感范文1
《伪装者》能够获得收视第一的成绩与不俗的口碑,仅仅是因为靠着“卖腐”吗显然不是。演员表演的自然锐利、人物设定的饱满丰润、人物关系的扎实铺陈、情节的高潮起伏,才是让这部剧真正走进人们视野、获得赞誉的基石。
剧情紧张情节紧凑 人物关系复杂精彩
不管是明楼与明诚之间腹黑大少与忠犬管家的默契,还是军统特工王天风与明台之间霸道总裁对小少爷的养成调教,亦或是明楼与明台兄弟之间相爱相杀的纠结情感,都让“腐女”们看得激动不已,催生出无数的CP党。
然而,《伪装者》能够获得收视第一的成绩与不俗的口碑,仅仅是因为靠着“卖腐”吗显然不是。如果真的这么认为,显然是有些看轻它了。演员表演的自然锐利、人物设定的饱满丰润、人物关系的扎实铺陈、情节的高潮起伏,才是让这部剧真正走进人们视野、获得赞誉的基石。
明家四姐弟神秘身份成全剧关键 “伪装者”个个是高手
剧中的明家四姐弟,都当得起“伪装者”的名头,每个人都具备两种及以上的身份与面孔。
明镜表面上是富商,明氏家族大**,其实还是红色资本家;明楼则有三重身份,在汪伪政府要员、国民党军统特工与地下党之间自由切换;明诚表面上是明家养子,实际上他还帮助多重身份的明楼收集情报以及扫清障碍。
明台则身兼军统特工与中共地下党双重身份。整部剧最有趣的,就是四人之间亲情与身份的博弈——有的身份是明面上的,有的身份是暗地里的;有的身份明诚知道明台却不知道,有的身份明楼知道明镜却不知道。
有的身份让他们关系更近一步,有的身份却让他们拔枪相向。他们无法断定对方撕去的这一层面具是不是最后一层,他们也无法断定在撕去面具后他们还能够站在同一个立场,可是偏偏,他们是最亲的亲人,他们相依为命,深爱着彼此,体现了人性在家国与亲情之间抉择的两难,充满了悲剧性,充满了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
在这种以人物关系为主导、以人物关系推进情节而人物设定又是如此复杂的剧中,演员的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底气不足露了怯,代价将是整条故事线的溃败。好在山影的这些演员,功底扎实,台词过关,方能让这一出戏高潮迭起。明楼、明诚、明台这三兄弟,长得好就不说了,个个大长腿高颜值,难得的是颜值之外,演技也值得细细品味。
《伪装者》观后感范文2
《伪装者》是根据小说《谍战上海滩》改编而成的连续剧,是一部备受关注的谍战大剧,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视角,展现了各方的谍战角逐。
剧中的眀镜,明楼,明台,阿诚姐弟情深,让人感动。姐姐眀镜是红色资本家,她一生爱恨分明,敢作敢为。明楼表面是汪伪政府要员,其实为军统特工,但真正的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重重迷雾中,他时刻坚持着清醒。甘愿背负亲人的误解和所有的骂名,孤独隐忍,十分艰难。少爷明台赴港读书途中,被军统高官王天风看中并绑架至军统训练班,经艰苦特训,成为一名优秀的军统特工。之后明台与生死搭档于曼丽前往上海,展开一系列秘密活动。在一次秘密行动中,与中共地下党成员程锦云联手,成功爆破汪伪政府运送日军高官的专列,二人在战斗中产生了感情。后又暗杀汪伪高官,日本间谍,屡立奇功。后在一次次行动中,对国民党的举措渐渐心灰意冷,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潜伏工作者。为了获得前方战场的最终胜利,最后与身份复杂的兄长明楼兄弟同心,成功地用虚假情报迷惑了日军,为抗战最终胜利赢得了转机。
我们讨厌战争,但我们却不惧怕战争!当战争不可避免地降临,我们要认清方向,走这样才会为我们的祖国做出一点点贡献。
《伪装者》观后感范文3
一、汪曼春——蛇蝎美人,名不虚传
汪曼春作为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俨然成为了整部剧的逻辑起点,首先是电讯处档案柜发现偷拍军用密码本的密码胶卷,狠辣果决的汪处长立马将整个电讯处一锅端了,紧接着刑讯逼供,军统被招,共党涉嫌。即便是全部枪决了电讯处的六名组员,汪曼春还要故意散布有人叛变的消息,引发了国共双方情报机构的混乱。国民党这边,王天风撤出上海,明楼进驻上海接替王天风军统上海站情报科科长一职;***这边,地下党行动组组长黎叔紧急关闭了红色刊物印刷厂,明镜的印刷资金暂时存到汇丰银行,为后文明镜银行保险柜危机埋下了伏笔。同时她利用假装的叛变者到处搜捕抗日分子,引发他们的锄奸行动,进而一网打尽。为后文王天风因为需要新面孔回到上海重建上海站行动组锄奸,从而拉明台下水埋下了伏笔。
记得张老师在微博上写过她的创作方式,先有故事骨架,然后再往里填充语言血肉。我很喜欢这种创作方式,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前后照应。看一触即发的时候就知道张老师对剧本的二次创作会比原著小说更为精彩,这次伪装者也不负众望,好的剧情让观剧更有趣味。
接着说汪曼春,汪曼春从76号跑出来见明楼的那一组慢镜头,小女儿情态尽显。本以为我会像看小说和看花絮照时一样,会萌个楼春,但是接下来跟明楼的交锋就让人明白在旧情复燃的表象之下二人其实各自心怀鬼胎。曼春一开口便隐瞒了提前知道明楼要回来的事实,接着就打探明楼在上海的住处安排,进而直接派人跟踪明楼。用明楼的话说,“汪曼春已经变成了一个刽子手,浑身上下一股血腥的味道。”蛇蝎美人,名不虚传。后面有一段汪处长与梁处长的对手戏,也很精彩,汪曼春伶牙俐齿,处处占上风,一个嗜杀、狠辣的的蛇蝎美人形象跃然屏上。当然,汪曼春最想杀的人还是明镜,她甚至不避讳地向阿诚表达杀人的欲望。
二、明楼&阿诚——多重相处模式
明楼和阿诚是第二出场的重要人物,楼诚关系是这部剧带给我的最大惊喜,看剧看的就是人物关系,跟随着人物关系一起感受一部剧,会跟着剧情一起或欢喜,或哀愁,或惊惧,或嗔怒,时而会心一笑,时而艳羡不已,仿佛就此感受了一段虚拟的人生。楼诚关系无疑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复杂多样,趣味盎然,他们是配合无间的生死战友,是谦逊有礼的伪装主仆,是各有脾气的亲密兄弟,是传道授业的良师益友,多重相处模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1、配合无间的生死战友
阿诚出场就勒死了一个日本军部顾问,手段狠辣果决,善后谨慎细致,把已死的原田熊二放在马桶上,从外面反锁,为他和明楼离开犯罪现场赢得了时间(当原田之死被发现的时候,楼诚早已离开香港),同时还不忘带出原田的公文包,果然其中有大量原田调查明楼行踪的详细资料。在得知阿诚成功杀死原田之后,明楼由衷赞叹,“干得漂亮,有的时候真想找个机会自己动手。”此时,一直维持冷面形象的阿诚终于会心一笑,他们是配合无间的战友,是汪曼春所说的铜墙铁壁,他很好地完成了明楼不能做或者不方便做的事,并得到了其明楼的赞叹。
如果说阿诚是一个有力的行动者,那么明楼则是一个深远的谋划者,其见识之远、瞻望之高是阿诚之所不及的,当阿诚判断是原田一个人对明楼进行秘密调查时,明楼认为不会是他一个,他是受命于人,他的背后是日本上海宪兵司令部特高课课长南田洋子,或许还有汪曼春。果然,他们还没上海就被南田洋子拍下了照片。
在刚刚建成的汪伪政府里,楼诚作为打入日本内部的军统特工,杯酒相接,相互鼓励,“上海的斗争形势远比我想象的要严峻,我们需要越来越坚强。”“只要能打败敌人。”“只要能取得胜利。”他们是在黑暗里并肩行走的战士,他们同样有着三重身份,他们生死相依,以命相交。
2、谦逊有礼的伪装主仆
阿诚与明楼的第一个对手戏就是在杀完原田之后催明楼离开,先生的称呼和帮助明楼穿外套的举动,俨然一个谦逊有礼的臣仆,但仔细感受可以发现,这不过是在外人面前的伪装,二人的关系显然比外在的表现更为亲密。“先生,我们得走了,马上。”后面这个简短有力的马上,再配上阿诚不容置疑的语气,足见阿诚在明楼这里的分量,接下来明楼表达了跟美女聊天的意犹未尽,而阿诚进一步催促,“这样开心的谈话,可以下次邂逅再继续。”此刻明楼也不得不对外国美女调侃“战时的情况就是这么糟糕,身边的人总是这么没礼貌(liuxue86com)。”言语之中透着一股宠溺。还有后来阿诚对曼春笑言会对她师哥在国外的事情知无不言时,明楼宠溺地说了一句:“吃里扒外。”看了让人觉得心理甜甜的。
这种伪装的主仆身份迷惑了外人,也迷惑了南田洋子,她看出阿诚是个人物,开始拉拢阿诚。她自以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楼诚的主仆关系、阿诚的身份憋屈,诱惑与离间一并使用,殊不知楼诚早有计划,正要借此打入日本内部,获得更多情报,互相配合上演了一场先生脾气不好、助理倍受委屈的好戏,南田正是算计不成反被算计。
3、各有脾气的亲密兄弟
上文说到谦逊有礼的伪装主仆关系不过是在外人面前的伪装,当他们暗杀完原田回到车上,明楼担心明台是否登机时,阿诚一句“大哥,明台聪明又懂事,您就放心好了”表明了他与明楼的真实关系——兄弟。原来阿诚亦是明家的一员,疼爱小弟,宽慰大哥,是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
阿诚从明台的电话中敏锐的察觉出了不对劲,他以学生家长的身份查询了明台上课签到的情况,同时又以公务人员的身份查询了半个月前所有飞香港旅客的名单,确认明台被毒蜂带走之后,他马上告诉了大哥,大哥着急地责怪他这么久才知道,他也贴心地宽慰大哥不要着急,而自己却不惜违抗大哥之命,先斩后奏,解救明台。遭到大哥责怪之后,阿诚也是振振有辞,“我不能把明台的命交到一个疯子手上。”兄弟对峙,各有脾气。
在南田向明楼提出想给阿诚一个职位时,明楼故意以霸道的言辞衬托出阿诚的委屈,然而一句“长兄如父”已然苏出天际。
4、纪律严格的上级下级
回到上海,楼诚二人又多了一重上下级的关系,明楼是继王天风之后的军统上海站情报科上校科长,而明诚则是军统上海站情报科少校副官,同时,他俩还是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的组长和组员。到上海之前,明楼就严厉叮嘱明诚,“回到上海情况就不一样了,遇事不许私自做决定,除非遭遇生死选择。”这句话一方面表明明楼对明诚的看重,明诚之前是可以自己决定事情,估计也时常先斩后奏,另一方面也表明面对上海复杂的情况,他们的关系将进一步向纪律严格的上下级转变。
虽然明诚当即答应了明楼不许私自做决定的要求,但是不久之后他就明知故犯了,解救明台宜早不宜迟,雷厉风行的明诚早就擅自行动了。毫无疑问,明诚又收到了明楼作为上级的严厉警告,“如果以后你再敢背着我私自行动,我立即解除你的一切职务。”
5、传道授业的良师益友
虽然剧里还没有楼诚前事的介绍,但是可以可以看出,明诚能有今天的学识和行动能力,跟明楼的悉心教导与栽培不无关系。在明诚擅自救明台一事上,明楼也是耐心地跟他讲明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营救一旦失败,王天风一定会秘密处死明台,明诚派去的整组人也得陪葬。在给予明诚严厉警告的同时,明楼不忘语重心长地提点一句“做人做事,以大局为重,小聪明救不了命”,明诚站起身,一副受教的模样。对于明诚来说,明楼是良师,是益友,是信仰和事业的引路人。
三、明台——家国情怀
明台是本剧第三个出场的重要人物,我很喜欢剧本改编之下的明台,他不是像原著一样被军统的人三言两语就哄得加入其中,而是被王天风从香港绑架到湖南军校军统特务训练班的。他对加入军统这件事一开始是拒绝的,他说:“我不是害怕,我是不想让家里人担心我出事。”如果说剧版的楼诚带给我的是惊喜,剧版的明台带给我的则是感动,有好几个镜头都让我想落泪。
明台爱他的家,爱他的家人。古人云,“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不爱自己的家人,如何爱这个国家明台对大姐的爱是惦念,即便是被王天风绑架了,明台仍不忘提要求给大姐报平安,当大姐接到电话就絮絮叨叨地关心明台的衣食住行时,明台尴尬地转过身,背对着王天风,从他的侧颜里,隐约可见闪烁的泪光,我的眼眶也忍不住跟着湿润了。为了不让大姐为他担心,他极尽掩饰,匆匆以同学排队为由挂断了电话。明台对母亲的爱是怀念,他对王天风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取回他的个人物品,即便是遭到拒绝他也找到机会自己偷偷取回来,当得知明台拼命扛着郭副官的拳头也要取回来的是他母亲留给他的怀表时,我再次被明台感动,“我死也要带在身上。”这就是明台爱的宣言。明台对大哥和阿诚哥的爱是尊重,当阿诚哥打电话询问他的近况时,他不忘问问大哥还好吗,当阿诚哥威严地说出“不许跟我犟”“好好上课,不许贪玩”等句子时,明台化身乖巧小弟“知道了,阿诚哥”。
明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明台爱他的家人,家人也爱明台。大姐会因为明台到港后没有第一时间打电话报平安而睡不着觉,接到电话之后絮絮叨叨地关心明台的衣食住行;大哥会在得知王天风不放明台之后失了冷静砸了杯子,会在晚上想到明台时从梦中惊醒;阿诚哥会在明台上学后打电话仔细询问近况,敏锐地察觉出问题,积极地开展营救。
剧本在开篇就极尽渲染了家的温暖,突出了明台由爱家到爱国的过渡,正如王天风所说,“每一个抗日的将士都有家人”,国难当头,不卫国如何保家。明楼和阿诚已然先一步踏上了卫国的道路。营救明台失败,明楼很快就冷静下来了,他认可了王天风说的话,“我们都可以死,唯独你兄弟不能死吗”明楼对阿诚说,“自抗战以来,多少人毁家纾难,前赴后继”,所以他的弟弟也不能做一个逃兵。
有了前期这些家的温暖做铺垫,更加突显了后面明台面对刑讯时的坚贞,明楼实施死间计划时的煎熬,明镜分离挂钩时的悲壮。
伪装者明楼的结局是和明城继续执行潜伏任务,明楼没有死。
在电视剧《伪装者》的结局当中,当藤田在火车站想要开枪射击明楼的时候,被推开的明镜却挡在了明楼的身前,藤田射出的子弹穿透了她的胸膛和腹下。
明台和明城立刻击毙了藤田,反应过来的三兄弟急着要将明镜送往医院。明镜的伤势已经无力回天,她阻止了几个弟弟的冲动。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将最疼爱的明台推开,呵斥他离开上海。明楼也意识到如果明台继续留下来,大家都会死。
他吩咐明台搭乘火车与组织的同志一起将车上的军火送往根据地。明台悲痛欲绝,不愿离开,但最终还是被明诚忍痛拖开送走了。
这件事最后被装饰成了共党武装袭击火车站,新政府官员家属不幸罹难,明楼和明诚依旧潜伏在新政府内,执行着暗无天日的伪装任务。
扩展资料:
电视剧《伪装者》中男主角的哥哥明楼是汪伪政府要员,军统特工,代号毒蛇,同时也是中共地下党一员,多重身份并于一身,堪称传奇。
而且明楼这个角色是有历史原型的,明楼的原型就是传奇特工袁殊,这为名叫袁殊的红色特工除了是我党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同时有着中统、军统、侵华日军以及青红帮的五重身份。
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五重间谍身份,这么多年来,关于袁殊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早在抗战结束时就有人说他是民族败类,国民党甚至一度还打算在抗战结束的时候以汉奸罪名起诉袁殊。
解放后袁殊也因为卷入了潘汉年案而被捕入狱,直到1982年才获得平反。即便如此,近年来民间关于袁殊的争议都没有平息下来。
1931年袁殊加入中国***并参加中共中央特科,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由于袁殊与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特务头子吴醒亚是同乡。
表哥贾伯涛还拥有黄埔一期毕业生的身份,因此袁殊接到了打入了国民党特工组织的指示,在1932年进入系统后,朝中有人的袁殊可谓是平步青云,成为中统的一枚红人。
后来他在吴醒亚介绍下,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通讯社之一新声通讯社的记者。在新闻学学术领域,袁殊是一个标准的天才。
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告文学概念的人,还在中国新闻学史上留下好些个第一的纪录,而且袁殊善于交际的性格也为他做记者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期间袁殊团结了一批新闻工作者为中共的事业工作,还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报机构。
正由于他拥有这一渠道,袁殊的涉日消息又快又准,连吴醒亚对他都刮目相看。过了一段时间,岩井便开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这样,他又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
这自然得到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但在1935年,袁殊暴露了自己中共党员的身份,被军统特务逮捕,这成为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但在审讯中,袁殊除供出自己参加中统的内情外,几乎什么都没交代,考虑到吴醒亚的面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反应,袁殊很快就被释放了,随后他再次赴日留学,继续为日本外务省工作。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袁殊1937年春回国,同时为中统吴醒亚,以及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工作。
为了加强自身的保护色并开拓情报来源,袁殊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红帮,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
—伪装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