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故事

拿破仑的故事,第1张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瑞士联邦的仲裁者。

  初露锋芒(1769-1795)

  拿破仑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兰西王国后,法王承认其父亲为法兰西王国贵族。在父亲夏尔·波拿巴的安排下,拿破仑9岁时就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

  拿破仑一开始自认是一个外国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够让科西嘉从法国独立出去。16岁时父亲去世,他中途辍学并被授予炮兵少尉头衔。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让•雅各•卢梭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动科西嘉独立,但遭到另一个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排挤,最后全家都逃往法国。

  法国政局变幻莫测,形势风起云涌。大革命初期,代表工商业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他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然而1791年,国王路易十六勾结外国反动势力,结果阴谋败露,王政被废除了,法兰西王国改成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初路易十六被处死,同年6月,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法国大革命达到了高潮,然而第一次反法同盟成立了。7月,已经是少校的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被破格升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为准将。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庇尔兄弟关系亲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也就是著名的镇压保王党战役。拿破仑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开始在军界和政界崭露头角。

  南征北战(1796-1799)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有意思的是,拿破仑的血统也是属于意大利的,虽然他是法国公民,然而父亲却是意大利人。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帝国的维尔姆泽将军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停战条约。这是拿破仑军事史的杰作,然而法军在意大利烧杀劫掠,引起了众多非议。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人民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觉受到威胁,因此任命他为法兰西共和国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军(东方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非常大,他在数学方面上曾经创造过一个“拿破仑定理”。

  然而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虽然拿破仑指挥法军在陆地上取得全盘胜利。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400艘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第一执政(1799-1804)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兰西共和国国内保王党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国的拿破仑被当作“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雾月政变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并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在政变结束后三周拿破仑向人民发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它当初籍以发端的原则。大革命已经结束。”

  另外,拿破仑还确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以及法国荣誉军团制度。

  称帝封王(1804-1806)

  拿破仑加冕1802年8月,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正式加冕,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但是他没有时间去管理这个王国,于是他让自己的继子欧仁(约瑟芬与前夫的儿子)成为意大利副王管理意大利。

  从1803年开始,拿破仑就开始构思通过法国海军穿越英吉利海峡以图侵略英国,从此他的战争,开始逐步从正义的自卫战争转变成为大资产阶级谋夺利益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他为了侵略英国这一作战计划煞费苦心,也在海军方面任命了一些相对能干的指挥官。但是拿破仑本人对海战丝毫不精通,作战计划不切实际,以及英国人的抗战决心,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将军纳尔逊(也就是在征埃战争中摧毁法军舰队的那位海军上将)阵亡,但是法军指挥官维尔纳夫被俘,法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法国丧失了和英国的海上争霸权。但是,拿破仑已经没有时间去管这种事了,因为英国为了解海上之围,已经挑动奥地利和俄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只得放弃侵略英国的作战计划。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奥斯特里茨战役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又在12月2日,即拿破仑加冕一周年纪念日中以7万人的弱势兵力打败了9万俄奥联军的强势兵力,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拿破仑率军攻打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中他集中了9万人的兵力对普军发动进攻,但是,这根本就不是普军的主力。在奥尔斯泰特,法国的达武元帅的2万法军劣势兵力遭遇了普鲁士国王亲自统率的5万人的主力,达武元帅奋力指挥这2万人马击溃了普鲁士军队,普军几乎全军覆没,普王和王后仓皇逃命。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在艾劳会战和弗里德兰战役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称霸欧洲(1808-1811)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趁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的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拿破仑在西班牙的侵略战争是他战略的一大失误,从此法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苦境,西线在伊利比亚半岛作战,东线则与反法同盟周旋。

  瓦格拉姆战役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帝国在背后偷袭法国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法军在4月19~23日五战五捷,于5月13日占领维也纳,拿破仑与查理大公指挥自己的军队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中交锋,法军大败,拉纳元帅阵亡,法军被迫撤回至洛鲍岛,死伤和被俘3万余人,奥军伤亡2万余人。这是拿破仑亲自统兵以来打的第一次败仗,(虽然他之前也吃过少数败仗,但是那都不是他亲自指挥的)但是拿破仑凭着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转败为胜,在7月5-6日的瓦格拉姆战役中法军夺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为妻,法奥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全盛。拿破仑成为欧洲不可一世的霸主,成为与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

  好几年内,拿破仑没有发动战争。

  兵败俄国(1812)

  拿破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统治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仑明白只有把俄国踩在脚下,才能征服英国。他也不是没有考虑攻打俄国的后果,但是他那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在1812年因为狂妄的野心而衰退了。

  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俄军坚决反对拿破仑侵略,虽然法军一路取得胜利,但是伤亡极其惨重。1812年9月7日法军历经博罗迪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即将进入莫斯科。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力排众议,决心放弃首都,他要拯救另一半俄军的有生力量。

  9月16日,拿破仑骑着高头大马进入莫斯科,亚历山大一世和库图佐夫带着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莫斯科居民已经撤出了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马上要来临的寒冬季节,以及俄罗斯人民坚决不投降,和此时在国内的马莱将军策划的一场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国。

  法军从俄罗斯撤退

  俄罗斯的寒冬,无时无刻不出现的俄国追军和游击队使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畏惧了,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从此,让整个欧洲都战栗的大军已经不复存在,远征俄罗斯失利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日益衰落的法国面对的敌人将是曾经被迫臣服的整个欧洲。

  穷途末路(1813-1814)

  拿破仑在俄国战场惨败后,亚历山大野心勃勃,决定马上组织大军彻底打败法国,以称霸欧洲,但是俄军在追击法军的残兵败将时,自身也受到了极大打击,因为亚历山大一世决定组成反法同盟。

  当然,拿破仑为了阻挠反法同盟的成立,也是费尽了心机。他通过瑞典王妃黛丝蕾,希望让其夫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加入法国一方,但是最后失败了。他同时立妻奥地利公主,路易丝皇后为帝国摄政王以牵制奥地利。但是1813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还是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在吕岑、包岑等地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短暂停战后,随着奥地利倒入反法同盟时,联军的力量超过了拿破仑。

  战火再度在欧洲燃烧,8月,拿破仑在萨克森王国的首都德累斯顿指挥了一场防御战,并取得了胜利,由于缺少骑兵,未能扩大战果,此后法军在德意志境内屡屡受挫。

  在10月16日-19日爆发的莱比锡战役中,法军集中了15万5千人,而联军的兵力是法军的2倍,虽然开始法国缪拉元帅的骑兵打得俄奥普三国帝王纵马而逃,但是联军分6路合围莱比锡,以及法军的炮弹打光了,拿破仑被迫撤退。在败退途中,法军遭到联军的重大打击,只剩5万6千人的残兵败将。莱茵联邦不久就解散了。联军得以向法国开进。

  1814年,反法同盟再次开出停战的条件,那就是法国的领土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拿破仑视为侮辱,拒绝接受,他重新组织军队再战,然而法军只有10万人了,而联军却有35万!

  在1月29日的布伦纳城(布里埃纳城),拿破仑重游故地,他指挥军队大败普鲁士军队,恢复了自莱比锡战役以来低落的士气。2月1日,在拉罗蒂埃河,法军与联军再次交战,虽然失利了,但是法军表现出无比的勇气,在2月10日-2月14日,拿破仑指挥法军在尚波贝尔,蒙米赖,夏托蒂埃和沃尚等地接连打败联军,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正在极大发挥,他的战术才华也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他在战略上错误地将进攻力量分成两股,导致联军通往巴黎的路畅通无阻。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拿破仑希望让他的儿子罗马王以拿破仑二世的名义继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绝。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法国,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被奥地利人软禁,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拿破仑别无选择,他密切注视着法国局势的变化,军队和人民对路易十八为首的法国贵族的剥削忍无可忍,几乎都认为拿破仑才是他们真正的君主,拿破仑意识到复辟的时候来临了,他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700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拿破仑一路发表演讲宣布自己将给法国带来和平,不再向外扩张,而且他不会再实行专制统治,而是改为君主立宪制,确保人民的自由。国王屡次派兵堵截,但是所有军队一见到皇帝就阵前倒戈。康巴塞雷斯、达武、马雷、内伊、苏尔特等文武大臣又回到了他的身边。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百日王朝(1815)

  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他们一共有70万人的军队,法国却只有28万4千人。拿破仑分析了形势,认为俄奥联军只需要用少数兵力牵制,重点打击对象是在比利时的英普联军。他在6月6日率军北上比利时,决定攻占布鲁塞尔。

  6月16日,拿破仑出其不意地在林尼战役中击溃普军,但是由于法军行动迟缓,拿破仑本来计划是歼灭普军,但是林尼战役仅仅变成了击溃战,拿破仑只好派格鲁希元帅率领一些军队追击普军。

  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打响了。英军的指挥官是威灵顿公爵。7万2千法军和6万8千英军在小镇滑铁卢附近打了一场改变了十九世纪的大决战。法军的主攻方向是圣约翰山高地,但是该高地始终未能夺取,加上法军中有能力能够指挥军队的将领大多没有参加这场战役,导致法军无能的指挥员比比皆是,其中就有拿破仑的八弟热罗姆。滑铁卢战役

  在久战不克时,内伊元帅率领骑兵开始往圣约翰山高地发起不下于莫斯科炮台和莱比锡战役的骑兵冲锋,虽然骑兵军的冲锋毫无战术可言,但是他们实在是锐不可当,法国骑兵突破了方阵,夺取了大量炮台,英军被杀得落花流水,威灵顿脸色都变了。但是英军还是奋力挡下了法军的猛攻。拿破仑虽然胜利在望,但是他在中午就看见普鲁士军队往这里增援,而救星格鲁希元帅迟迟不到。

  英军和法军都死伤惨重,但是法军已经占了上风,可是,下午7点,普鲁士军队在比洛副司令的率领下突然杀了出来,法军惨败,他们拼命溃逃,尽管拿破仑和内伊企图力挽狂澜,但是一切都没有用,康布罗纳将军的最后一个法军方阵已经覆没,滑铁卢满是逃兵,拿破仑不得不随军败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使百日王朝彻底垮台了。

  拿破仑兵败后,法国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强烈要求他专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议会,但是,由于拿破仑清楚,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他。因为,他拒绝发动人民抗战。

  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英国人决定把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而且对他很不客气,也没有给他留下皇帝的名号。

  孤岛挽歌(1815-1821)

  1815年10月,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他挑选了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伯爵以及古尔戈将军随行。圣赫勒拿岛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拿破仑完全不可能逃出去,他也不打算逃出去,因为他已经在滑铁卢战役后彻底绝望了。拿破仑上岸后,暂时寄居在英国商人巴尔科姆家中,后来他又有一个龙坞德庄园,他就在这里居住,他开始潜心撰写回忆录,由他口述,拉斯加斯伯爵记录并整理。在这里他还发表了“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的著名言论。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珅在环境中渗透出来,也有一说是蒙托隆伯爵因为受到英国人的贿赂以及急于继承拿破仑留给他的一部分遗产而给拿破仑的葡萄酒中长期投放砒霜,致使拿破仑慢性中毒。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该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18世纪的英国贵族过的是下面的生活

英式下午茶传统源自18世纪的英国,由贝尔福德公爵夫人Anna Russell于1840年所创。有说贝尔福德公爵夫人每逢下午时份都有点闷闷不乐,感到肚子饿却还未到晚餐时间,遂令人预备茶点裹腹。后来她开始邀请其它知心好友同享惬意的午后时光及精致茶点。一时间,下午茶于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一个百年习俗随之而诞生,并流传至今。

贵族风情下午茶

下午茶的个人礼仪参加下午茶宴时,茶得小口慢饮,点心要细细品尝,低声絮语,举止端庄。

诸如两手的手腕部位尽量不要紧贴身体,或者藏着让人完全看不到,这种姿势代表了你在封闭自己,很不礼貌;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要温和地平视对方,表示你很关注;手机响了,如果对方有话正好说到一半,不能粗鲁地打断,在谈话间隙跟对方说抱歉然后接听。其实这些也是在其他场合都需要遵从的淑女礼仪。传统英式下午茶是仅次于晚宴的非正式社交,很讲究姿势姿态。

表情要大方得体,保持笑容

下午茶的饮茶礼仪轻轻拿起茶杯(以前必须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柄,现在也可以把手指伸进杯圈),把杯子送到嘴边。

喝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出声是很不优雅的。

下午茶点心贵族式传统的英国维多利亚式下午茶点,用的都是三层点心瓷盘。

最下面一层可以放一些有夹心的味道比较重的咸点心,如三明治、牛角面包等;第二层放的是咸甜结合的点心,一般没有夹心,如英式Scone松饼和培根卷等传统点心;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以及几种小甜品。

吃的顺序要遵循由淡而重,由咸而甜的法则,从三层点心盘的最下层往上吃,先尝尝带点咸味的三明治,让味蕾慢慢品出食物的真味,再啜饮几口芬芳四溢的红茶。

英式下午茶

接下来是涂抹上果酱或奶油的英式松饼,丝丝甜味在口腔中慢慢散开,最后才将甜腻厚实的水果塔及芝士蛋糕一点一点放入口中,让甜蜜慢慢升腾。之所以这样吃的原因是:最下层的三明治和牛角面包是解饿的,就像正餐中的主菜;而最上层的水果塔是一种甜度很高的糕点,就像正餐中的甜食。

如果由上而下食用糕点,那就大错特错了。蘸料之果酱Scone是一种英式特色松饼,样子不太好看,却是非常美味的咸甜味混合小点,通常会配合调味料一起吃,蘸上各种果酱,能够吃出各种风味。

下午茶中的特色点心Scone、手工饼干、牛角面包等都是英国下午茶中特有的不可或缺的点心,维多利亚时代这些点心都是由手工制成,现烤现吃,热的时候味道更好。

殷秀梅与程志闪婚闪离之后,二婚嫁给了法国贵族,虽说她的丈夫菲利普是外国人,但菲利普常年在中国工作,他们的婚姻生活低调中充满幸福。

殷秀梅已年过六旬,可她保养得却特别好,如今她依旧美丽动人。她也一直以优美迷人的歌声,活跃在电视荧屏当中,保持着她对音乐最真诚的热爱。

一、事业

在艺术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相声、歌剧、舞蹈等),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都有可能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称号。殷秀梅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殷秀梅是我国内地著名女歌手,女高音歌唱家,曾多次登上过春晚舞台。她的歌声充满震撼,穿透力极强,足以打动每一位听众。可以说,她的歌声,贯穿了一个时代,是那个时代里,一个鲜明的标记。

而殷秀梅在音乐领域有如此成就,离不开小时候成长环境的影响。通过看一些访谈类节目我们了解到,生活中的殷秀梅是一位性格爽朗,且行事执着的人。在事业上她保持了锲而不舍的一面,以至于她在音乐方面,才有如此造诣。

当然,殷秀梅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这与她在歌唱方面的天赋也是密不可分的。年轻时的殷秀梅,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爆发力,14岁那年就已经成为鹤岗市艺术团的演员。自然天成的优势,加之她多年的努力付出,殷秀梅在音乐路上甩开膀子奔跑,最终成为站在音乐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实力唱将。

殷秀梅能歌善舞,她的舞姿与歌声一般优美,特别是她芭蕾舞方面的成就,完全不输给专业的舞蹈演员。如此优秀的殷秀梅,也很快成为了艺术团中一把好手。

有才华的人,总是难以被埋没的。殷秀梅的运气迸发,遇到省歌舞团招人。由于她天赋异禀,才气过人,她在舞台上的表现富有极强的征服力。于是,殷秀梅很顺理成章,被省歌舞团纳入麾下。

此后,殷秀梅以此为跳板,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无数,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继续在歌者的路上狂奔。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后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了歌剧系的一名学生。待得学成归来,殷秀梅的事业再次攀上一个高峰,直到首次被通知参与到春晚当中。

如今殷秀梅从艺接近50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多次;参加国家级晚会40多次,发行专辑15张,电视音乐录影带20多部,演出多部歌剧,多次举办个人演唱会,上春晚的次数更是多到不清。她“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号,实至名归!

二、婚姻

网友对殷秀梅感情生活方面的关注,似乎一点都不少于对她事业方面的关注。

前面我们曾提到,殷秀梅性格豪爽,这种性格的殷秀梅比较“爷气”,虽然很容易交到朋友,但却难遇到人生中的另一半。加之她耽于事业,因此直到30岁之前,一直是单身状态。

殷秀梅的第一任丈夫是同行程志。

程志也是一位歌唱演员,他是一位男高音。两相识后,在朋友们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程志生于1946年,足足比殷秀梅大了10岁。因为当时他们的婚礼比较仓促,殷秀梅甚至都没准备好,就草草步入婚姻,成为人妇。因此对程志多少还有些陌生的殷秀梅,结婚当天就有些后悔起自己的这桩婚事。

当然,那个年代,即使有对婚姻不满的想法,顶多也就只限于思想的层面。所以,殷秀梅即便对婚姻不满,也绝不可能做出逃婚的事情来。

殷秀梅也想过,要跟着程志踏踏实实过日子,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冲突,却是她始料未及的。结婚后,面对的就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渐渐地,两人归于平静的婚姻里,发现彼此间的不和之处越来越明显。

当夫妻矛盾发展到一种难以调和的地步,最好的方式无异于结束这场婚姻。所以,殷秀梅与程志的闪婚里,或许早就注定了他们迟早会等来离婚的一天。

离婚之后,殷秀梅独自生活了8年。直到有一次,她在一次乘机时,遇到了菲利浦。

此时的殷秀梅更加成熟,特别是她对婚姻的解读,也早已不同于往昔。

可以说,殷秀梅和菲利浦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对。他们俩浸进如糖似蜜般甜美的恋爱中,经过了2年的相处,最终携手步入了婚姻礼堂。

有意思的是,直到结婚之后,殷秀梅才知道,自己所嫁之人,是法国名门望族中的一员,但殷秀梅并未因此在丈夫面前自卑。她反而坚持做好自己,并与丈夫约法三章:两人不生孩子,她不会改变自己的国籍,以后她也不会定居法国。

令人没想到的是,面对这些要求,菲利浦竟毫无反对。不仅如此,为了爱情圆满,菲利浦甚至从法国来到北京定居,和殷秀梅过着甜蜜的二人生活。不难看出,殷秀梅这次是嫁对人了。

结语:

殷秀梅已经64岁,如今她事业和爱情双丰收。人生如此,也当很知足了。

因为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是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所以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扩展资料:

雨果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雨果的早期创作先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摆脱。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质变——转向了民主主义,并举起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大旗。

-维克多·雨果

拉斯蒂涅贯穿人间喜剧几十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绝无仅有的能靠个人奋斗最后爬到欲望最高峰的枭雄人物,是他笔下最典型的法兰西新贵族阶级。  他最先出现在1831年的《驴皮记》里,却已经是个在巴黎上流社会游刃有余的情场老手。  在《高老头》中成了中心人物,巴尔扎克回过头来讲述了他如何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  在《纽沁根银行》中,他是替纽沁根搞假倒闭捞取1800万法郎致使千百万存款户破产的帮凶;  在《幻灭》中,他已经是个懂得玩弄社会的贵族新秀;  在《禁治产》中,他追求当时的社交皇后德·埃斯巴侯爵夫人;  在《轻挑的女人》中,拉斯蒂涅已高踞副国务秘书之职;  在《不自知的演员》中,成为了贵族院议员;  在《贝姨》中,“身不由己”地被封为德·拉斯蒂涅伯爵,成为内阁大臣;  在《阿尔西的议员》中,第二次成为内阁大臣,并娶了被他抛弃的情妇纽沁根太太的女儿……  “他的岳父的纽沁根男爵已被任命为法兰西贵族院议员,他的弟弟当了主教,他的妹妹当了大使,他本人则被认为是下届内阁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另外,他的原型来源于与作者同时代的——路易-阿道夫·梯也尔,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残酷镇压巴黎公社的罪魁祸首。

什么是高贵有文化?怎样成为生活的贵族?

潘守宇

学识的渊博不是为了征服别人,而是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

财富的丰厚不是为了炫耀奢华,而是为了增加扬善的担当;

地位的显赫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率众前行;

力量的强悍不是为了欺压弱小,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一个人有了能量,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为了承担更多的使命……

天道永远酬善,人道永远酬德,大道永远至简!

1,圣人说:出门如见大宾。(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您的形象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与否!)2,君子自古注意形象,哪怕一息尚存:卫国内乱,子路为了救主,不顾危险,最后惨死乱军的刀剑之下死之前,子路系帽的带子被他们的戈给击断了,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3,周总理上学就注重容止形象:面必净 ,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事差分寸,理能过之,艺差毫厘,道不可容。

弘一法师: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一位总统带着孙子散步,有个乞丐向他鞠躬敬礼,总统马上驻足还礼弯腰更深,孙子不解:他只是个乞丐啊!总统回答:我绝不允许一个乞丐比总统更有礼貌!

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一切因果最终都将会回到自己身上!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

什么是贵族不是有钱,住别墅,会打高尔夫,出入高档会所就叫贵族。英国作家威尔逊认为,贵族应该是: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勇敢而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果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也就是说,贵族是社会道德的楷模,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土财主。

胸有诗书气自华!

一投足知身价

一张嘴定乾坤 明星一样的气质

专家一样的权威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那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为人处事好,格局大,境界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强的人,其实一个人一旦学会了做人,没上学都等于念书了!

    修养不是矫揉造作,不是无病呻吟,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修养是不以物喜,不以巳悲的生活态度,修养是一个人对人生的完美诠释。修养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是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胆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

   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巴尔扎克

    人一定要大智若愚,深藏若虚,大勇若怯,虚怀若谷,呆若木鸡,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碧空风卷云舒,保持一刻良好心态!

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行于事,义气施于人!婉然从物,与时变化,尊时谦谦,几近圣人! 老子曰:知我者少,则我者贵。努力修炼自己!无怨无悔!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博文约礼 知行合一

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荣毅仁

   掌握传统智慧,融会贯通,一旦悟道了,智慧开了,看什么都是智慧,随心所欲那都是机会,信手拈来都是智慧。

一个人一旦把沟通能力练会了,说服能力练会了,演说能力练会了,对别人的影响能力练出来,就能纵横开阖,合纵联横,无中生有!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化不可能为可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方无隅,大道无形,行者无疆,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

我相信: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无论在那个社会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您肃然起敬!

良好的素养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文明习惯的养成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人的教养不仅表现在不把汤洒落,而且也表现在当别人洒落时,也不看一眼。

因为别人粗鲁,所以要用委婉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

和善态度的深浅与一个人的潜力,修养成正比!

永远都要保持温文尔雅的绅士和淑女风度。

善意的行为不仅对他人有益,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自我价值!

礼仪可以帮助人塑造一个完善的形象。懂得礼仪的人,温文而雅,彬彬有礼。懂得礼仪的人展示的是落落大方,高贵典雅的形象;懂得礼仪的人仪态自然得体,充满信心!

越是品位高的人,越注重细节。这应成为一条衡量品位高低的标准!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

翻开男人的名片夹,能大致知道他的活动范围,拧开女人的一支口红,会发现许多颜色之外的东西。有意无意的瞬息之间,我们身体的橱窗就向世人说话。生活的细节加起来,不就是人生吗?

世上能够做成所谓大事的人,无不是有能耐将细节打磨得玉润珠圆的人。

一晚上可以造就许多爆发户,而三代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

我所认为的贵族

和是否成功无关

和是否有钱无关

我所认为的贵族

是刘亚楼每次从战场上归来

都把皮鞋擦的非常亮

是杜聿明在解放军看守

点名“1号战犯出列”时

“我不是1号

我是军人杜聿明”

是我在北京火车站

无意间吐了口唾沫

旁边的一个乞丐

以为我是针对他

对我狠狠的

“呸”了一声

品格可能只是在重大时刻才能表现出来,但绝对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形成的!

    每一个人的此刻,是他所有历史教养的总和;每一个民族的此刻,带着他所有源远流长的那些深刻理论。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铸就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做一个杰出的人,仅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一个人的素质就象一座冰山,露出水面容易被人看到的学历,专业知识只占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等。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主要靠德行和综合素质。

关于什么是高贵有文化?怎样成为生活的贵族?我最最欣赏的回答,是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第一,中世纪贵族的生活并不好。而妇女的生活尤其不好。

第二,中世纪贵族妇女也流行三从四德。她们是标准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只有当了寡妇好点,寡妇不用从子,但是必须服从领主。

第三,世俗和教会不承认未婚女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女性唯一能独立自主就只有两条路:当一个有地位的寡妇。或者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修女。

第四,修道院的生活十分舒适。我是说,如果你出身贵族的话。院长的规矩管不到你。女修院自有田产,你吃穿不愁。你的父亲虽然不想出你的嫁妆,但为了你能做修女是很愿意捐献一大笔钱的。我是说,如果他没想找个管教严厉的修道院,以便你在两年内死去的话。

第五,还是自由。哪怕已婚女性,在没有男人陪同的情况下是不能随意出门的,但修女完全有资格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静修的戒律管不了贵族修女。

————下面是一位中世纪贵族女性的故事——

0岁

你出生于一个名字长的不得了的伯爵家庭。你是你母亲的第二个孩子。你的父亲在听说自己又没有如愿以偿得一个儿子之后,把自己灌得醉熏熏地。你的母亲大哭一场,把你打发去跟着奶娘。

3岁

事实上,在你满三岁之前你都没有见过你的父母。

你父亲终于得到了心心念念的儿子,大为满意。你母亲在嫁人之后第一次能吃饱了。

不包括你,女孩。

6岁

你认识了姐姐,弟弟,父亲和母亲。主日你跟着父母一起做祈祷。这是你唯一能见到很多人的机会。

你的母亲异常虔诚,对新来的小修士爱的发狂,经常成日成夜地跟修士一起呆在忏悔室里。

你对你的父亲并不熟悉。事实上,他不太认得你,你也不太认得他。

8岁

你又有了一个弟弟。

母亲对一个城堡女仆的态度十分诡异。这女仆有个漂亮的儿子,跟你同岁,长的完全不像是出身卑贱的奴仆。

你大字不识。没有人觉得你需要受什么教育。

10岁

你的姐姐出落得美貌动人,打动了一个出身高贵的富有伯爵。你的父亲万分愉悦地敲定了你14岁姐姐的婚事。

你的姐夫跟你父亲同岁。

两家的婚姻谈判耗费了整整一年。你的父亲大出其血,恼怒非常。

你的奶娘大哭一场。你的母亲又怀孕了。

13岁

很明显你是不可能结婚的了。你父亲不可能再出你的嫁妆。他多方打听,打算找一个管教严厉的女修院打发你。

14岁

有两家合适的。

其中一家的院长向你父亲保证,她的修女每天得到的食物绝对不多余一小块麻雀那么大的面包。

另外一家常年流行寒热。

你的母亲跪下来苦苦哀求。

你们家族修士的父亲,一位极受尊敬的主教提出,某个著名女修院的院长十分青睐出身贵族的修女。

那家修院声名远播,院长出身高贵,又十分富有。你的父母大喜过望。

在十四岁的年纪,你成为一名受尊敬的修女。

25岁

你聪慧过人,识得了许多字,竟能读能写,受到了女院长的宠爱。

教会发布新的谕令,不准主教养狗和情人。也不准修女长时间离开修道院。

你仍然每年花费至少四个月的时间替院长巡视女修院的田产。

冬季的时候,你们出入宫廷。你有了好几个年轻的朋友。他们英俊过人,体贴周到,情意绵绵。

你的姐姐守了寡。另一个名字很长的领主向国王纳了一大笔钱,取得跟你姐姐结婚的许可。

你姐姐再次结婚。

28岁

你的新姐夫挥霍无度,死于一次打猎的意外。留下一个怀孕的妻子。

你的姐姐遁入修院,把自己、儿子和家产全都奉献给了教会。

30岁

女院长病的快死了。她有意以你为继承人。但另有一位出身更加高贵的修女与教区主教关系亲密。

你有意结识了大主教。

你的第二个弟弟从军远行,消失无踪。

32岁

你成了女修院院长。

你决定让你的女儿也做修女,继承你的地位。

这就是中世纪一名贵族妇女的成功人生。

经营好女人们的子宫,是法兰西卡佩王朝的致胜法宝,卡佩女儿不出嫁,全进修道院!

987-1328,三百多年总共十七代,卡佩的国王们精打细算,通过联姻给自己带来了巨量的土地和财富,将王国从巴黎塞纳河中的那个小岛扩展到整个法国。

嫁妆滚滚而来!

难道只进不出?国王的妹妹、女儿,就不带嫁妆出去吗?

不好意思,卡佩家的女儿不出嫁,她们都喜欢修道院!

三百多年,卡佩公主少有出嫁的记录,很少的几次还都是远嫁,比如像苏格兰、西班牙这样的远嫁,土地不可能带走。

绝大多数的卡佩公主,都终老于修道院。

这就有点太过分了是不是?是的,确实太过分了!

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点,1308年,卡佩王朝的腓力四世到底没绷住,将自己的女儿,十二岁的伊莎贝拉嫁给了英国的爱德华王子(后来的爱德华二世)。

可是这一嫁,就出事儿了!

腓力四世的三个儿子,路易十世、腓力五世、查理四世,都没能留下子嗣,法兰西王位被支系的瓦卢瓦家族继承。

这一下伊莎贝拉的儿子、英王爱德华三世不干了!

爱德华三世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嫡亲外孙,路易十世腓力五世查理四世的亲外甥,从血缘上来看,比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近多了。

王位应该是我的!

不给?揍你!

英法百年战争,无数生灵涂炭。

血的教训啊!

虽然最后英国战败了退出法国,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英王并没有放弃声索,一直声称自己才是正统、合法的法兰西国王,直到1801年拿破仑战争期间。

法兰克人最早罗马化,在日耳曼蛮族中文明程度最高,其他小国的君主贵族纷纷仿效,导致大批的贵妇**进了修道院。

除了婚嫁之外,还有政治上的风险,也会迫使贵妇们躲入修道院。

墨洛温王朝著名的阿德贡德王后,在其丈夫遇刺后,就带着大量的财宝和幼子躲进了巴黎的修道院,暂时避开了谋杀。她的正在远嫁路上的女儿,也是躲进图尔的修道院,才避免遇难。

英国玫瑰战争期间,蒂克斯伯里战役之后,兰开斯特家的王后玛格丽特也曾躲进修道院。

苏格兰的玛丽女王被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关在修道院几十年。

修道院对于这些贵妇们来说,即是避难的场所,也是冰冷的监狱。

毕竟,谁会心甘情愿地把青春韶华付与青灯古院?

谁又会将自己鲜活的肉体和精神献于缥缈的基督,去做那可怜的“上帝新娘”?

实在是情非得已!

源自网络,侵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看过**《音乐之声》吗?

女主角就是一个修女玛丽亚,是在修道院长大的。但玛丽亚发现自己爱上上校时,修道院院长却鼓励她追求爱情,因为离开修道院结婚和信仰上帝并不矛盾。

另外,玛丽亚同男爵夫人等贵族相处大体是融洽的。

尤其是男爵夫人对她很熟悉,这是因为贵族妇女经常回去修道院,有时候还居住一段时间。

中世纪去修道院的贵族女性,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真正的信徒。

欧洲中世纪确实有很多妇女、女孩笃信宗教,决定一生都从事宗教事业,不结婚,不过普通人的生活。

其实欧洲修道士的数量更多,在当年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第二,小贵族女孩的选择。

中世纪的贵族,很讲究门当户对。

有些小贵族其实没什么实力,尤其子女众多的贵族,家庭并没有什么钱。

而嫁女儿给其他贵族,是需要大笔陪嫁的,这会成为父亲的沉重负担。

一些女孩尤其是不受宠的,会选择不嫁人而去修道院度过一生。

因为修道院自己都有大片产业,还有 社会 上的捐款,女孩在这里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通常这种小贵族女孩进入修道院时,会带去一笔捐赠,但总比陪嫁少的多。

小说《基督山伯爵》中,卑劣检察官维尔福的女儿,发现继母深深的厌恶她,就曾要求去修道院。

第三,穷人家女孩的选择。

如果说小贵族尚且如此,那么穷人家女孩可以选择的余地就更少了。

虽然穷人家女孩出嫁不需要太多陪嫁,但他们嫁过去以后要承担繁重的工作,更别说还有低下的地位。

无论中国还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我们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只要男人经济实力尚可,往往一生要娶多个妻子,至少也是两个。

为啥?

一来妇女需要不断生育,而当时医疗很差,遇到难产或者产后失调就死定了。妇女生育死亡率非常高,很多妇女死于第一胎生育;

二来穷人妇女其实几乎像是在服苦役,即便怀孕或者还在哺乳,还要不间断的做家务甚至还要外出工作,短命很正常。

穷人家女孩看到母亲或者姐姐的这种生活,选择成为修女。

修女一生虽然受到严格的约束,最低程度不用有这种命运,而且还受到 社会 的一定尊敬。

第四,贵族妇女短期的选择。

修女绝非是终生制度,同中国的僧尼一样都可以还俗。

只要修女希望离开修道院,修道院最多是试图挽留,但没有强行留下的权力。

简而言之,修女是来去自由。

而且修女的生活其实并不夸张,只是比较严格和枯燥而已,同虔诚的民间女信徒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一些贵族妇女,尤其是丧偶后或者长辈、孩子去世后,会选择去修道院居住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祈祷和学习,稳定情绪,以便于重新回到生活。

所以修道院经常有贵族妇女,这也是寻常事。

她们大部分短期修行,比如几个月、半年一年后,就会离开。

有的也会选择永远留在这里,毕竟这里没有外部世界的种种可怕。

这种借助在今天也存在,大家还记得《修女也疯狂》吗?

那些中世纪的贵族女孩,如果出嫁就必须要有符合身份的嫁妆。

而她们的兄弟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很多想法的,让女孩出嫁就意味着自己财产上的损失,这是他们万万不能允许的。

有时候一个家族女孩较多,那么往往只有一两个女孩能有嫁妆,但如果没有嫁妆,那么那些贵族女孩就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她们低嫁,嫁给那些身份地位不如她们的有钱商人,不但不用花嫁妆,还能赚到一份聘礼。

二是她们出家,当时的人们都非常虔诚地信奉上帝,贵族女孩进入修道院当修女,也不失为一种体面。

在当时,愿意出大价钱娶贵族家女孩的富有商人毕竟只有少数,而有的贵族家庭也不愿意自降身份与商人联姻,所以那些可怜的贵族女孩只有出家这一条门路了。

另外还有丧偶的贵族妇女,为了避免因为手中财产而遭受迫害,就到修道院中寻求庇护。

再有就是修道院中环境优雅舒适,非常适合养老,适合年老的贵妇人。

当然,嫁给商人还是进入修道院,都不是这些女人自己能决定的,围墙挡不住那些女人向往爱情和自由的心!

如果你不信,就去看看薄伽丘的《十日谈》。

会遁入空门的人有两种:有宗教信仰的人和逃避世俗生活的人。

中世纪贵族生活很好,依然有大批贵妇选择做修女,原因可以总结为2个:

1、中世纪时,人们普遍拥有宗教信仰, 社会 上既有世俗价值也有神圣价值,人们虽然追求世俗价值,更加重视神圣价值,放弃贵族生活去做修女,既是舍弃世俗价值追求神圣价值,是精神上的升华,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2、中世纪时,贵族生活虽然好,贵妇生活却未必好,原因是当时是男权 社会 ,妇女普遍缺乏人身自由、精神自由,贵妇放弃贵族生活去做修女,就可以以修道的大义,打碎自己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枷锁,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

总的来说,中世纪时大批贵妇遁入空门去做修女,原因无外乎两个:

1、体会到修道的功德和利益,内心里真正喜欢上修道的生活;

2、对世俗感到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命运,只能以修道来逃避世俗生活。

世俗人不了解宗教信仰,心里只有世俗价值,在世俗人眼中,人们遁入空门只有一种可能,生活过得非常不容易。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有宗教信仰的 社会 里,很多人之所以遁入空门,是因为具有宗教信仰,是为了追求神圣价值。

这个和习俗、收入等有关,修女在当时可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了。欧洲中世纪时期曾存在过许多女修道院,那么其中的修女都是怎么来的呢?

与大家印象中平民出身的修女不同,中世纪女修道院中的许多修女其实都来自贵族家庭,并且其中的大多数人还都不是因为本人的宗教虔诚而自愿成为修女的,她们其实是被家里人送进修道院才不得不成为修女的。

说到贵族家庭出身的修女,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欧洲 社会 了,在中世纪欧洲的许多地区,普通贵族家庭通常会有3到9个孩子,而家中的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继承权,这无疑增加了分家的难度和负担,并且当时的欧洲贵族们要想嫁女儿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按照欧洲传统,当女儿要嫁人时,做父母的必须要为自己的女儿置办一些丰厚的嫁妆才行,要配得上贵族身份,这样女儿才能在夫家抬得起头,有面子也有身份地位,否则就会被旁人讥笑,说话也不硬气。

可是要置办一份拿得出手的嫁妆,即使是贵族也要伤脑筋,而对于一些家产不丰,子女又多的小贵族来说,给每位女儿都置办一份可观的嫁妆实在是伤筋动骨,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财产无法为所有孩子都安排门当户对的婚姻和丰厚的嫁妆,但又不想让女儿下嫁,或是带着微薄的嫁妆进入夫家,损害自己的名声,那么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家里的一个或几个女儿送到修道院里当修女。

从中世纪晚期洛恩那斯地区的一些文件我们得知,76%的修道女孩都来自有5个或5个以上孩子的家庭。

虽然把孩子送进修道院里当修女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即使女孩的父母是贵族阶级,他们也必须要交给修道院许多钱财和供奉才行,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不过其所付出的终究要比嫁妆少得多。因此很多只有十岁左右的贵族女孩,在还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就被早早送进修道院里当修女去了,以减轻家庭负担。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贵族是真的出于对宗教的虔诚,才将自己的女儿送进修道院。

而一旦进入修道院,即使是贵族家庭的女孩要想成为修女,也必须经过多年的学习才行,还必须遵守修道院的规定,剪发、换上亚麻、不露双脚,衣服的颜色只能是自然色或乳白色,还不能追求宽袍大袖的飘逸款,当她们成为正式修女后,还要戴上罩顶面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尽可能不暴露太多肌肤,与世俗隔绝开来。

不过总得来说,相比于同时代的大部分普通女性,修女们在修道院的生活还是不错的,只是相对封闭、枯燥一些,但她们不需要嫁人生子,自然也不会有难产而死的危险,要知道当时即使是贵族女子也要在发育还未完全的十五六岁就嫁人生子了,因此她们有很大概率会难产而死,而当修女就没有这方面的危险了。

并且女修道院的生活也相对富裕,在 社会 上还很有地位,因此有时候就连欧洲国王的女儿或私生女都会被安排进修道院,然后成为女修道院院长,比如法兰西卡佩王朝的第十位国王路易八世(1223年~1226年在位)的女儿伊莎贝拉就被送去当修女了,可见这在当时欧洲贵族们的眼中是自家孩子一个不错的去向。

中世纪,女性的婚姻是权力的 游戏 ,在贵族家庭长大的女孩,有点知识,有点任性,或者偶尔有点反抗精神,但不管怎么样,都必须服从!做修女就是暂时回避不满婚姻的最好的办法!

当然,修女院主要还是穷困潦倒的走投无路的女性的避难所!

幸福是相对词,对应着贫穷和痛苦。没有经历贫穷和痛苦,就不会懂的和珍惜幸福,甚至会视幸福为烦恼,反而觉得穷苦有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9792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