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对马建忠的主张的发展概括

张謇对马建忠的主张的发展概括,第1张

沙元炳

  沙元炳与张謇的出身不同,一个出自书香门第,一个起自田舍小户。但两个人经过各自的不懈努力,沿着科举的台阶不断攀登,同时金榜题名,一个进士及第,一个大魁天下。他们都进入了当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翰林院,一个被授修撰,一个受任编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们一起辞别朝堂,开始了共同合作的创业之路。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别号䃣髯,江苏如皋人。父亲沙宝臣(字瀛仙),母亲孙濂贞,博学多才,教子甚严。沙元炳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光绪七年(1881)院试录为附生,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中举。沙元炳与张謇相识,是逗执徐之岁,邂逅京师地。逗 执徐之岁地即为辰年,亦即光绪十八年(1892),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于是逗邂逅京师地,结果沙元炳中式贡士,而张謇名落孙山逗乃弃其试具地。 光绪二十年(1894),两人逗再就公车,遂同庭试地,经殿试,沙元炳择为庶吉士,而张謇则成了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七月八日,沙元炳返乡;而张謇这个六品京官则卷入了帝后党争,直到九月十七日父丧丁忧南返回乡。这以后,两人过从甚密,时有书信往来,也利用一切机会相见。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张謇往东台时往返途径如皋,就曾两次拜访沙元炳,沙元炳专门设宴招待。他们也曾讨论过逗通、海、如、泰合练乐舞事地,张謇还为沙元炳的父母七十寿辰写了寿序和寿屏。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已经投入实业的张謇进京向翰林院去销拖了很久的丁忧假,与沙元炳京师相遇,一起住进会典馆,一起参加了保和殿散馆试。之后,他们目睹了自己的恩师、帝党首领和戊戌变法枢纽的相国翁同龢被开缺回籍以后,逗忧心京京,朝局至是将大变,外患亦将日亟矣地,痛失信心。沙元炳逗以二亲年高,谒告归养地,六月三日,他与张謇一起离京南返。张謇自嘲说:逗读书卅年,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地,沙元炳回家后名其书斋曰逗志颐地,决心逗读书养志,以终其身地。此次两人弃官回乡,大有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地的豪气,从此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办实业和教育,造福桑梓。

  沙元炳为发展通州及如皋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张謇一起兴办学校,改革教育,实施教育救国,逗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地。

  沙元炳参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张謇集通、如、泰、海士绰议设师范学校,沙元炳参加了会议。二月下旬,张謇去江宁劝说两江总督刘坤一首先兴办师范,一年后各州县分别设立高等、寻常小学校,三年后各府立中等学校,五年后各省设高等专科学校,京师设大学校。此举受到刘坤一周围守旧官员的攻讦,刘坤一则暮气渐增,下不了决心。于是张謇回到通州自行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三月十九日,沙元炳等陪张謇于城西京江公所等处勘定校址,最后确定利用城东南濠河外千佛寺废址建校。四月二十一日张謇将拟定的《通州私立师范学校公禀》寄给沙元炳等人,经会商修改后,由沙元炳寄送刘坤一批准。五月十三日,张謇与沙元炳、范当世等会商开办师范学校的具体事宜,并拟定《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十月,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应移督两江的张之洞之邀去江宁议商教育,又一起参观了拟改新式学校的文正书院。返抵通州后,沙元炳又马上到通师拜访张謇。次年四月一日,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师建成开学。通师虽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但师生的程度都非常高,最初聘任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学者王国维等以及日籍教师共十八人,学生都是原来的秀才,由于报考的科举士人很多,学校不得不宣布逗学生遵旨不取举人地。学校后来又陆续创办了测绘、蚕桑、农、工等科,还建立了工科教室、农学教室、农场、博物苑、测候所(气象台)等,超出了中级师范的范围,显然是想往大专学校发展。

  沙元炳还参与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创办。有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沙元炳作为如皋代表参加了张謇在通州南门外濠河边通海五属学务公所召集的通州视府、海门厅、如皋县、泰兴县、静海乡五地士绅商议设立中学事项。此次会议提议事件六项: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会后形成了《通海五属公立中学集议要略》,从而奠定了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的基础。

  几乎在此同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沙元炳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新式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创办之初,沙元炳为总理,张藩、马文忠为副办。校址用的也是近于废弃的庙宇,即南东岳庙和常胜庵,拆庙搬掉了偶像。次年,附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兼办附属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兼办中学,易名为逗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地。1912年更名为逗如皋县立师范学校地。在办学中,沙元炳以逗贵全地为教育宗旨,立逗沈笃醇和地为一代学风。在建校的过程中,沙元炳满腔热忱,全力以赴,邀请张謇、李审之等知名人士商讨办学事宜。他四出奔波,勘察校址,筹措经费,规划校舍,延聘教师,可谓事必躬亲。光绪二十九年(190 3)校舍全部建成后,计有楼房和平房174间,教室、会堂、讲台、饭堂、操场等均可适应需要。师资建设方面,沙元炳举贤任能,不论亲疏,不分畛域,南至福建,北达直隶,旁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广揽人才十余人。他苦于国内缺乏理化、教育学、外国史地教员,就委派协办张藩到日本一面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师范教育,一面聘请日籍教员。同时又选派教员任为霖、姜渭璜等和学生邹土冕等赴日本留学,学成回校任教。教学改革方面。沙元炳要求教员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学科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以体现如皋师范的教学特点,逗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须会教授之有法地。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于教材建设。沙元炳提倡自编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不论自编还是修订教材,他主张逗中西结合,讲求实益地。当时开设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教育学、体育等学科,属于新学范畴的课程,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逗讲经读经地课程,开始作为必修科,旋改为选修科,进而只在国文课内安排一些章节。沙元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拯救中国,培养具有逗事事之实地的专门人才。沙元炳在他的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和实践环节。他仿照日本建立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以刷新教育的做法,先在如皋师范学堂内附设了中学堂与测绘专修科,后又创办了逗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地和逗如皋县乙种商业学校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如皋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给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三年后又将附属高等小学堂扩充为附属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应如皋知县周松孙和沙元炳之邀到如皋高等小学演说,张謇说,逗江北学校,通、如最先而最多。如皋设无健庵倡之,焉能如此看校之规模稍逊于通,然非扬属所及,可喜也!地,对沙元炳的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了推进教育,成立了通海五属学务公所的地方自治组织,作为统筹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沙元炳和张謇、孙宝书一起出任议长,议员十三人(通州、静海五人,海门、如皋各三人,泰兴二人)。通海五属学务公所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逗通州金沙、如皋石庄之初等小学校及泰兴高等小学校,先后为愚民所毁,均维持之地; 陆续在各地兴办了一批中学和小学,逗先是通州已成立初等小学校五所,是年力增九所地;九月,清廷诏废科举,逗遂主张进行之法,为齐一课程,综核教法,议设初等小学调查员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日,张謇邀集士绅四十人在通海五属学务公所议商设立公立中学校事宜,沙元炳出席会议。会上讨论了学校定名、校地、校舍、名额、筹费、筹备等六件大事,形成了《通海五属中学集议要略》的文件。以后围绕办学问题又先后进行过两次会议。是年八月,校舍兴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工竣;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六日正式开学。从而诞生了南通历史上第一所中学,这就是现在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前身。

  作为张謇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沙元炳积极支持张謇逗舍身喂虎地,创办实业的壮举。他除了投资张謇的一些实业外,还直接与张謇合作创办实业,甚至主持实业的经营活动。

  沙元炳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动议,最早发轫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大生纱厂已经建成,其他企业亦相继兴办。逗民船转运迟而偷漏多,难济厂需,故议购小轮拖运地。是年正月,张謇结识了在上海开办永安轮船公司的浙江人朱葆三,议租他的逗济安地小轮,为突出大生纱厂标识,改名为逗大生地。因租价低廉,又允许搭客。朱葆三见有利可图,于是提出通沪合股经营,通股一万二千元,沪股二万元,定由朱葆三负责经营管理,从此逗大生地轮开航于通州、海门、常熟、上海等地。但是,通沪合作之初纠纷即起,而两年后通州股东既没看到一张,也没见到任何账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十六日张謇日记记有逗叙小轮事地,很可能便是计议自办的开始。次年五月,张謇与沙元炳于唐家闸北川桥逗议商股本,创设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地,重新集股二万六千元,改订章程,实际接手续办,从此与朱葆三无涉。初创时定名为逗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地,后改称逗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地,原计划集资本40万两,但实收不足12万两,其中大生纱厂投资18500万两。公司由张謇任总理,首任经理顾莼溪,仅数月病故,即由沙元炳任经理。在开辟内河航线过程中,公司曾受到盐运使和盐商的百般阻挠。公司特别与受盐官、盐商控制的木船运输业的利益直接冲突。木船运输商深恐小轮代替了木船,影响其特殊权利,便以河道狭窄,小轮要碰撞木船;掀起水浪会冲坍河岸,阻塞运河;小轮烟囱的火星会引起草船火灾;轮上炉灰将污染饮水等种种理由,先后通过盐运使和常镇道进行反对。张謇曾愤慨地说,他们把逗水火、盗贼、瘟疫世间一切大患,悉归狱于小轮,多方阻抑地。经据理力争,几经周折,后来终于得到了两江总督的支持。这时公司拥有逗达淮地、逗达湖地、逗达江地、逗达河地、逗达海地、逗达泰地 6艘小轮。到光绪三十年(1904),航行于通州、如皋、泰州、扬州;东路有通州、金沙、余东、余西、吕四。公司以后续有发展,全盛时期曾有小轮20艘、拖轮14艘,开辟航线10条,沿途56个码头。

  沙元炳又与张謇一起创办了广生油厂。光绪二十七年(1901),盛宣怀的华盛纱厂准备与外商在通州、海门分别合办轧花、榨油厂。南洋大臣魏光焘认为有违成约,遂令盛宣怀不得与洋商合办,要求他将榨油机器并设于大生纱厂。次年三月二十一日,沙元炳抵达大生纱厂与张謇商议创办油厂事宜。经华盛与大生协商,所购榨油机器价1万两,由双方各认一半,在唐家闸筹建广生油厂;初步测算,共需资本5万两,除双方各认5000两外,需另招新股,此事由沙元炳逗帮同招集料理地;并决定逗其管理重要厂事之人地,逗由通厂与沙(元炳)编修商酌分派地。沙元炳开始了负责广生油厂的集股筹建的工作。后在招股基础上又由大生纱厂投资,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成开车。广生油厂由沙元炳任总理,张詧、张謇任协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华盛将股权全部让给大生,大生共投资5万两。广生油厂以大生纱厂轧花下来的棉籽为原料,产品主要是棉油和棉饼。由于棉油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规模过小,容易造成亏损,于是又在原厂东边另建了东厂,并增购了机器设备。到宣统元年(1909),第一次股东会议决定继续增加资本,筹办新机,其时股本达到213万两。以后又陆续增资,到1914年,资本已达30万两以上。1921年以后,因资金周转不灵,两度由金融界维持,最后由上海银行单独放款,监理账目。

  沙元炳还和张謇等人一起投入了收回与自办苏省铁路的运动。逗自中日战后,外人窥伺中国益亟,侵略之策,以揽办铁路为先地,这不能不使中国人民感到怵目惊心,而刚刚萌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争夺国内市场,尤感忧虑。其中逗沪宁筑路,倡于盛宣怀,……方从事淞沪工作,而英声请承办,宣怀与订草约。二十九年,正约成,借英金三百二十五万镑,五十年为期地,逗而糜费之巨尤为各路所无地,逗五十年后万无收回之望。为中国自削其主权,则为外人益固其基础地。光绪三十年(1904)英国开始建造,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表示抗议。次年秋,形成了斗争的高潮。九、十月间,张謇偕王清穆、沙元炳等向商部呈文和联电两江总督周馥逗言沪宁路事地,痛陈路权丧失的危害,反对盛宣怀将铁路主权出卖给英国银公司(即中英公司),表示逗欲责成收回,亦必自逐款钩勒始地,综核路政,以清积弊,逗拟公推监督二人,实行逐款钩勒之法地。张謇还主张苏人自筹路基地价25万镑,以减少借款和多少收回一些主权(地权),希望早日将路权赎回。在张謇等人致商部头等顾问官黄慎之的电函中,告诉他逗津镇铁路苏省辖境,拟地方筹款自办地,并请他明示逗沪宁铁路是否官款收赎,抑俟核减后仍由地方筹款地,逗苏省路政紧要,应如何保护地方主权之处地。在这场由张謇领衔的斗争中,沙元炳坚决地站在张謇一边与之并肩作战。

  沙元炳十分赞赏和积极支持张謇创办的文化事业。民国元年(1912),张謇利用南通岳庙原址创办图书馆。规模颇为宏大,逗先后凡用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岁用之银二千四百元或强地,逗计有图书楼两幢二十间,曝书台五间,厢楼上下十二间,阅览楼上下八间,两廊办事室十间,道故斋上下六间,燕息亭三间,庶务室、门房、厨房、厕所等十三间,共六十七间地,逗书橱二百架,图书十三万千百卷,他人赠者五万卷弱地。图书馆建成后,沙元炳担任了馆长。张謇创办伶工学社,延请梅兰芳、欧阳予倩为南通培养戏剧人才,沙元炳非常支持,他在《梅欧阁诗录序》中说的逗梅欧二生,伶之极工者也。啬庵既建伶学于南通,延欧阳主之,并招梅生歌,各尽其艺。广场既开,万掌竞拊,赞不尽辞,多寓于诗地,极具赞赏之情。

  沙元炳深爱家乡如皋。他说,逗吾皋处长淮之委,南滨江,东北滨海,宛然交通之会地,逗水土沃衍,半耕而倍获地;他决心通过努力,逗更始自新,强立不反,以善其群,以厚其力,以阜其财,充之以学,而纳诸法度地;他认为逗有天有人,安在百里之县不能起而争天下之先耶地看沙元炳在如皋,一心一意,埋头苦干,除了老友张謇外,他很少与士大夫们交往,逗当代公卿大夫邮筒时至,常不见省答地,逗平生知交姓字,大率为乡里布衣、诸生地。沙元炳在如皋,也像张謇在通州、海门一样,苦心经营,有利于国计民生之事,几乎无所不做。他先后倡导和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广生德中药铺、鼎丰碾坊、裕如钱庄、皋明电灯公司,主持创办如皋公立,出任县中医医学公会名誉会长、如皋医学研究社社长。光绪三十年(1904),沙元炳被推为如皋县商务分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沙元炳对革命军给予了经济支持。如皋光复后,沙元炳出任县民政长。1913年,沙元炳被选为江苏省议长。不久沙元炳以逗自审病躯万万不足以任事地为由辞职,他认为逗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地,而逗议会者,固吾江南北六十县之人所托以表示其意思者也;议长者,又国会百数十君所认为首事者也地,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1914年沙元炳任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1915年主持编修《如皋县志》,测绘如皋县境图,病中还叫来朋友兼助手金鉽逗坐卧榻旁商量文字地,然而《如皋县志》逗久而未就,遂抱遗恨以终地。沙元炳逗虽当百事倥偬之时,不废吟咏。而于乡邦文献,探讨尤勤。晚年探研内典(佛经),修持净业地。1927年1月29日病逝后,其遗著由门人项本源、姚祖诏等编辑成《志颐堂诗文集》。

  沙元炳与张謇的友谊至深至厚,他们经常相聚,并有许多诗词唱和。沙元炳的医术十分高明,堪称一代名医,而张謇每请必到。例如,从1920年年初开始,刺绣艺术家沈寿病情恶化,直到五月三日逝世,张謇日记中有很多关于沙元炳应张謇之邀为沈寿诊治的记载。而在张謇临终前,沙元炳也为挽救这位终生知已尽了自己的心力。

  有的

  二乔是指大乔和小乔二姐妹

  大乔档案

  性别 : 女

  生卒:176~?

  籍贯: [扬州]庐江皖县 [今安徽潜山]

  容貌 : 国色流离

  配偶: 孙策

  妹妹 : 小乔

  子女:孙绍

  相关人物: 孙策 小乔 周瑜 乔国老

  曾效力过的势力 : 吴

  历史传记

  大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乔国老德尊于时。大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建安三年,孙策攻皖,拔之。纳大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编辑本段演义传记

  庐江皖县乔国老有二女,大乔和小乔。大乔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容。孙策征讨江东,攻取皖城,娶大乔为妻。自古美女配英雄,伯符大乔堪绝配。曹操赤壁鏖兵,虎视江东,曾有揽二乔娱暮年,还足平生之愿。

  编辑本段补充说明

  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 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按:流离,光彩焕发貌), 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

  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

  第二,二乔的籍贯是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

  第三,二乔长得很美 ,有倾国之色,顾盼生姿,明艳照人,堪称绝代佳丽。

  第四,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因此,估计二乔的年龄不过20上下。第五,孙策、周瑜对能娶二乔为妻感到非常满意。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观点,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最早而且最著名的作品当推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编辑本段凄凉一生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郎才女貌,谐成伉俪,当然两情相惬,恩爱缠绵。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四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历史评价

  ▓孙策: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江表传》

  历史遗迹

  大乔墓,亦位于湖南岳阳市。孙策之妻大乔葬于此。有题联曰:

  高唱大江,谁把黄金铸铜雀;

  方迁乔木,忍抛红豆打流莺。

  巴蜀人空悲夜雨;

  女贞木落吊秋风。 陈茀诒

  小乔

  基本资料

  性别:女

  生卒:不详

  籍贯:扬州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

  容貌:国色流离

  配偶:周瑜

  姐姐:大乔

  子女:两子(周循、周胤)一女(嫁与太子孙登)

  相关人物: 周瑜 大乔 孙策 乔国老 小乔

  简明传记

  小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桥国老德尊于时。小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建安三年,周瑜协策攻皖,拔之。娶小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模糊之美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郎才女貌,谐成伉俪,当然两情相惬,恩爱缠绵。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四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两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吴黄武二年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年龄有争议,一说其为周瑜守墓十四载)。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小乔究竟有多美?《三国志》没有写,杜牧没有写,罗贯中也没有写,这种美实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来,这“模糊美”一直动人心魄。上海博物馆藏清代吴之fán竹雕《二乔并读图笔筒》、王世襄《竹刻鉴赏》一书有照片及拓本,说刻的是“两妇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几上书卷,似在对语。榻上陈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笼、箧、垆、砚、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笔筒背刻阳文七绝一首:“雀台赋好重江东,车载才人拜下风。更有金闺双俊眼,齐称子建是英雄。”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历代笔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启的《过二乔宅》云:“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可叹曹操有生之年未能取江东,不然二乔或许就在铜雀台里度过余生了。

  才子佳人

  汉代桥、乔本为两姓。小乔姓桥而非乔,后世桥姓的桥被简化为乔。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中,有关小乔的记载极其简单。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内,有“(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西汉置县,即潜山县梅城镇),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这里的“小桥”即“小乔”。周瑜纳小乔为建安三年(198年),瑜时年二十四岁。瑜逝世为三十六岁,是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与小乔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与小乔生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孙权长子)。男循尚公主(娶孙权女),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凭藉以上简单的记载,后世似乎很难将以上瑜、乔的身世,在民间当作传闻传流开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以后小乔多墓的出现。

  周瑜、小乔故事的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诸葛亮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全书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乔才与铜雀台有了联系:正在这时,原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星夜赶回柴桑,当晚就紧急约见孔明。此时的周瑜和先前的孙权一样,虽是决心抗曹,但对联合刘备却存戒心。瑜起初想尽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试孔明;而孔明却趁机言曹势众,难以抵挡,使用激将之法假意劝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装不知大、小乔为孙策、周瑜之妻,接着说道:“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周瑜岂信孔明之言,问:“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为了证明孔明所言是实,瑜又问:“此赋公能记否?”孔明越发大展才智,当着周瑜、鲁肃之面背诵该赋时,巧妙地添油加醋,着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演义》所录孔明背诵之《铜雀台赋》与曹植原作之《登台赋》(即《演义》所称之《铜雀台赋》)真伪杂糅。又桥本小乔之姓,孔明背诵之赋所加内容,明以连接玉龙与金凤的二桥,指谓大、小二乔女。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自此,便坚定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心。

  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但小乔的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游戏真三国无双里的小乔加的原因之一。

  周瑜娶小乔,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记载但,有一些只言片语可以显示出俩人的关系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孙策)又唤妻乔夫人谓曰:“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

  此外,在<三国志>中,有周瑜娶小乔的记载,在<周瑜传>中原文是: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作容貌焕发的意思),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历史遗迹

  一、庐江小乔墓(安徽)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城新汽车站东侧

  小乔为周瑜妻,墓在县城大西门,真武观西百步。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于庐江东门横街朝墓巷,小乔住守庐江,扶养遗孤。公元223年,小乔病卒,享年四十七岁,葬于县城西郊,旧称乔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平地起坟,墓有封无表,汉砖结构,墓前有碑,拜台、列台屏石供,墓门向东,明崇祯时毁于兵乱,仅存一座土冢,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望。

  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岳阳小乔墓(湖南)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又引《戊申志》载“墓在今广丰仓内。或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蔫。大乔不应此。”《巴陵县志》又载“瑜所镇巴陵在庐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称:“瑜留镇之巴丘,为庐陵郡巴丘县(今江西省境内),瑜病卒之巴陵,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即今岳阳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证。

  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清嘉庆前,墓内修葺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后又无记载。传闻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三、南陵小乔墓(安徽)

  在皖南青弋江上游的南陵县境内,中山公园边上,也有一座小乔墓。据《南陵县志》,此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起因是当时的知县高怡梦见小乔,诉说她的墓在香油寺侧,遂令典史江鲲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乔墓。周瑜曾经做过春谷(南陵)长,小乔死后葬在南陵,也就有了依据,为世人所公认。南陵小乔墓前有一块巨碑,阳刻“东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两侧阴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安徽宿松文人许文权撰: 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飘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真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作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 下联是芜湖儒士陶宝森作: 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酒杯,浇典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

  石碑已经破成几段,现移存南陵县文化馆内保存。

  编辑本段关于小乔的诗词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你打错字了,是甄宓,不是甄芙

  甄宓,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宓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使赐死她,葬于邺。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甄姬——史称:魏文昭甄皇后

  传奇少女——

  后(甄姬)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每次睡觉,家里都会看见好像有人把一件玉衣披在她身上),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甄姬)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这岂是女子看的东西么?)”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好学文书),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要做女贤者)

  关怀饥民——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大致是说天下饥荒,百姓买珠宝以换取粮食,甄姬家里有不少粮食,就用它换来了很多珠宝)。后年十馀岁,(甄姬)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建议母亲把粮食免费分给邻里)。”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生性善良——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大致是说死了哥哥之后,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顾亲子,日夜操劳。)。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甄姬的母亲生性严苛),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建议母亲对嫂嫂好一点)。”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邂逅曹丕——

  (袁)熙出在幽州,后(甄姬)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曹丕)入(袁)绍舍(房间),见绍妻及后,后怖(甄姬害怕),以头伏姑膝上(把头埋在婆婆的膝盖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后宫佳人——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深得曹丕宠爱),后宫有宠者劝勉之(甄姬对于后宫得宠的人劝勉她努力上进——也就是说不嫉妒),其无宠者慰诲之(对失宠的安慰开导),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原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建议曹丕为了子孙昌盛多娶妻妾。。。)。”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曹丕要驱赶任氏),后请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原重留意!(以上都是劝告曹丕的话)”帝不听,遂出之。

  当世孝妇——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懽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贤明识礼——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红颜薄命——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因为失宠有怨言,被曹丕赐死)

  曹植的《感甄说》——

  曹植的<洛神赋>是宋玉<神女赋>之后最杰出的代表作,她的艺术魅力感动了历代不计其数的读者正因如此,对於〈洛神赋〉的解释或研究有如过江之鲫,这些纷纭的论述中,可略分为四种说法:

  其一就是“感甄说”:洛神即甄后,曹植本钟情甄后,无奈曹操将甄后嫁与曹丕,其后甄后为郭后谗死,〈洛神赋〉便是曹植於黄初年间朝见天子,返回藩国,经过洛水时,想念甄后,遂借神女的传说而作此赋。

  由於「感甄说」在民间的广为流传,洛水中的宓妃传说又与甄妃传说合而为一潘德舆有一段驳斥李商隐的话,刚好可以用来侧面说明〈洛神赋〉文本的无限潜能《养一齐诗话》卷二云:「子桓日夜欲杀其弟,而子建乃敢为『感甄』赋乎 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赐其弟乎 揆之情事,断无此理义山则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曰:「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又曰:「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又曰:「宓妃愁作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文人轻薄,不顾事之有无,作此谰语,而又喋喋不休,真可痛恨!」(《三曹资料汇编》页218)潘氏的指责,当然有其史实根据只是文学不同史学,艺术是心灵的反映,不一定是史实的记录「感甄说」未必是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但「感甄说」的形成与流传也是一种「事实」。

  塘上行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损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称帝后居住在洛阳,而甄宓此时寡居在邺城,在这样的情形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怀想旧情,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

  然而,甄宓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冤死之时,甄宓四十岁,曹丕三十五岁。

  甄宓

  描述:美丽夺目,但不狐媚。

  简介:甄宓(? -221 ),甄逸之女,嫁给袁绍之子袁熙。曹军破冀州城后,世子曹丕闯入袁绍府中抄家,发现一女蓬头垢面,拖近擦干净脸一看,原来是个大美女,深受曹丕喜爱,后来曹操遂为曹丕迎娶,并且立为夫人。公元 220 年曹丕称帝,因为宠爱郭后,次年六月便遣使赐甄氏死。不过后来即位的魏明帝曹睿却是甄氏所生。据说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就是这位嫂嫂甄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010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