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桑·霍克
伊桑·霍克(EthanHawke),1970年11月6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美国演员、导演、编剧及作家。
1985年,首次参演**《冲向天外天》,获得青年艺术家奖最佳青年表演提名。1989年,参演剧情片《死亡诗社》。1995年,主演爱情片《爱在黎明破晓时》。1997年,主演科幻恐怖片《千钧一发》。2001年,凭惊悚犯罪片《训练日》获得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2004年,主演爱情片《爱在日落黄昏时》并担任本片编剧,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2006年,自导自演剧情片《最炎热的国度》。2013年,主演爱情片《爱在午夜降临前》并担任本片编剧,获得第86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2014年,主演剧情片《少年时代》,并获得第87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2016年,获得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节终身成就奖和第26届哥谭独立**奖演员致敬奖。
2018年1月26日,由其主演的犯罪动作**《24小时:末路重生》在中国内地上映。
中文名:伊桑·霍克
外文名:EthanHawke
别名:EthanGreenHawke
国籍:美国
星座:天蝎座
血型:O型
身高:180cm
出生地: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出生日期:1970年11月6日
职业:演员、编剧、导演、作家
毕业院校:普林斯顿匈奴学院
代表作品:死亡诗社、训练日、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少年时代
主要成就: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早年经历
在伊桑·霍克刚学走路时,父母就分手了,是他母亲把他抚养长大。在母亲再婚前,他则是轮流在父母处度过的,后来随母亲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市安了家。在那里,霍克开始在普林斯顿的麦卡特剧团学习表演。
1984年至1986年,他就读于新泽西州中部的西温莎·平原学区中学,但是并没有出现在学校的年鉴中。1988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匈奴学院。
演艺经历
1985年,15岁的伊桑·霍克首次在银幕亮相,在影片《冲向天外天》中出演角色。这是一部轻快的科幻梦想片,主角是瑞凡·菲尼克斯。这部影片当时的发行量并不大,但是由于伊桑·霍克和瑞凡·菲尼克斯,后来在有线电视上重播,却受到了极大的反响。初登影坛后,霍克却萌生了暂时放弃职业表演的想法,转而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但他的大学梦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1989年,伊桑·霍克被选中参加了彼得·韦尔的剧情片《死亡诗社》的拍摄。1991年,参演冒险片《雪地黄金犬》和战争片《战火赤子心》。1992年,参演剧情片《水之乡》。1993年,参演影片《求生》。
1994年,出演了由本·斯蒂勒执导的喜剧片《四个毕业生》,饰演一个留着山羊胡子,一副无聊、颓废的餐厅歌手特洛伊·戴尔,这是他第一次在影片中献唱歌曲。同年,执导制作莉萨·洛布的音乐电视《停留》。
1995年,出演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爱情片《爱在黎明破晓时》,饰演赴欧洲旅游的美国青年杰西,在途中遇到了法国女生而发生的短暂却深刻的异国恋情。
1997年,主演由安德鲁·尼科尔执导的科幻恐怖片《千钧一发》,在剧中饰演遗传上有缺陷的文森特·弗里曼。这部影片让霍克结识了一起担任主演的乌玛·瑟曼,同时此片也成为两人的定情之作。
1998年,在阿方索·库伦执导的爱情片《新孤星血泪》中饰演出身寒微的年青艺术家贝尔,该片改编自19世纪查尔斯·狄更斯小说的现代版。1999年,出演由斯科特·希克斯执导的剧情片《落在香杉树的雪花》中,饰演新闻记者伊什梅尔·钱伯斯。2000年,出演由迈克尔·阿尔默瑞德执导的《哈姆雷特》,这是一部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小说的现代版王子复仇记,伊桑·霍克展现出这个饱受磨难的王子身上懒散的一面。
2001年1月,伊桑·霍克第3次与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合作,与罗伯特·肖恩·伦纳德和乌玛·瑟曼共同担纲《录音带》的主演,饰演贩卖毒品的志愿消防队员。9月,与乌玛·瑟曼执导了他的影片处女作《切尔西大墙》,此片被戛纳**节列为“被关注**”而参加**节的评奖。10月,出现在弗兰克·惠利的警匪片《训练日》中,饰演刚受晋升的菜鸟警察杰克·霍伊特,获得好莱坞演员工会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以及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11月,与理查德·林克莱特四度合作,在其编剧执导的动画片《半梦半醒的人生》中,重现了《爱在黎明破晓时》中的杰西这个角色,此片获得年度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动画**奖和第17届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提名。
2002年,出演由弗兰克·惠利编剧执导的喜剧片《吉米秀》。2004年,与安吉利娜·朱莉主演惊悚片《机动杀人》,该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迈克尔·派伊的同名小说。同年,出演爱情片《爱在日落黄昏时》,并担任该片的编剧,该片入围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2005年1月,主演由让-弗朗西斯·瑞切执导的动作片《血溅13号警署》。9月,与麦克尔·安格拉诺主演喜剧《最后的心愿》。
2006年,伊桑·霍克自导自演剧情片《最炎热的国度》,该片改编自伊桑·霍克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想要在纽约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员和一个美丽的歌手兼歌曲作者之间的爱情故事。同年,与阿什丽·约翰逊主演影片《快餐国家》,该片改编自2001年出版的同名纪实作品改编。
2008年,与MaggieQ合演由娜塔丽·波特曼等12名导演执导的爱情片《纽约,我爱你》。2009年,与韦斯利·斯奈普斯主演动作犯罪片《布鲁克林警察》。同年,主演由詹姆斯·德莫纳克执导的剧情片《史坦顿岛》,饰演杰士伯的朋友苏利。
2011年,伊桑·霍克与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主演惊悚片《巴黎五区的女人》,饰演美国作家和大学讲师汤姆·希克斯。2012年10月,与柯林·法瑞尔参演动作科幻片《全面回忆2011》。同年,主演由斯科特·德瑞克森执导的惊悚片《险恶》,饰演犯罪小说家Ellison。
2013年6月,与琳娜·海蒂共同主演由詹姆斯·德莫纳克自编自导的科幻惊悚片《人类清除计划》,获得第23届MTV**奖最惊悚表演奖。9月,与朱莉·德尔佩联袂主演爱情片《爱在午夜降临前》,影片讲述了发生在《日落之前》故事九年后两位主人公的第三次浪漫邂逅的故事。12月,与赛琳娜·戈麦斯搭档主演动作犯罪片《逃脱》。
2014年1月,凭借《爱在午夜降临前》获得第86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8月,与诺亚·泰勒主演由斯派瑞兄弟执导的科幻悬疑片《前目的地》,该影片改编自20世纪罗伯特·海因莱因之作《你们这些魂尸》,扮演穿梭于时空流中以试图阻止未来的嫌疑犯做出任何犯罪的时间特工。9月,主演由安德鲁·尼科尔执导的惊悚片《善意杀戮》,饰演无人机操作员。11月,主演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剧情片《少年时代》,饰演作曲家,并创作和演唱两首**的歌曲,申报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2015年1月,凭借《少年时代》获得第87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同年,与爱玛·沃森主演由亚历桑德罗·阿曼巴执导的惊悚片《回到从前》,饰演侦探BruceKenner。2016年,与丹泽尔·华盛顿、克里斯·帕拉特主演《豪勇七蛟龙》;11月,获得第26届哥谭独立**奖演员致敬奖。
2017年,与戴恩·德哈恩、卡拉·迪瓦伊主演科幻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2018年1月26日,与许晴合作主演的犯罪动作**《24小时:末路重生》在中国内地上映。
2018年,主演传记片《特斯拉》,讲述发明家、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的生平故事。凭借影片《第一归正会》获得第28届哥谭独立**奖最佳男演员、第8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7月,与凯瑟琳·德纳芙、朱丽叶·比诺什主演是枝裕和执导的新片《真相》。
2020年8月9日,主演、编剧和执行制作的新剧《上帝之鸟》在Showtime播出。
个人生活
1998年5月1日,伊桑·霍克与乌玛·瑟曼结婚,育有两个孩子,后分别与简·珀佐和昆汀·塔伦提诺传出绯闻,两个人通过报纸互相指责了一番后终于宣布离婚。
2008年,伊桑·霍克与女儿的前任保姆RyanShawhughes结婚,并先后生有两女(Clementine于2008年出生,Indiana于2011年出生)。
主要作品
参演**
特斯拉-2019,饰演尼古拉·特斯拉
None-2019,饰演RadioDJ
None-2019,饰演RussellMillings
真相-2019,饰演Hank
赤裸朱丽叶-2018,饰演TuckerCrowe
斯德哥尔摩-2018,饰演KajHansson/LarsNystrom
比利小子-2018,饰演PatGarrett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2017,饰演JollythePimp
24小时:末路重生-2017,饰演TravisConrad
第一归正会-2017,饰演Toller
午夜危情-2017,饰演Lefty
豪勇七蛟龙-2016,饰演GoodnightRobicheaux
None-2016,饰演HopperSenior
暴力山谷-2016,饰演Paul
莫娣-2016,饰演EverettLewis
生为蓝调-2015,饰演ChetBaker
回溯迷踪-2015,饰演BruceKenner
麦吉的计划-2015,饰演John
险恶2-2015,饰演EllisonOswalt
万圣年代-2015,饰演Les
少年时代-None
善意杀戮-None,饰演MajorThomasEgan
辛白林-None,饰演Iachimo
前目的地-None,饰演TheBarkeep
逃脱-None,饰演BrentMagna
爱在午夜降临前-None
人类清除计划-None,饰演JamesSandin
全面回忆-None,饰演CarlHauser
险恶-None,饰演EllisonOswalt
巴黎五区的女人-None,饰演TomRicks
布鲁克林警察-None
嗜血破晓-None,饰演EdwardDalton
史坦顿岛-None,饰演SullyHalverson
什么不会杀死你-None,饰演PaulieMcDougan
纽约,我爱你-None
在魔鬼知道你死前-2007,饰演Hank
最炎热的国度-2006,饰演Vince
快餐国家-2006
血溅13号警署-None,饰演SgtJakeRoenick
最后的心愿-None,饰演EarlJameison
战争之王-None,饰演JackValentine
爱在日落黄昏时-None
机动杀人-None
None-None
训练日-None,饰演JakeHoyt
甜蜜的强暴我-None,饰演Vince
切尔西大墙-None,饰演Sam(voice,uncredited)
半梦半醒的人生-None
哈姆雷特-None
神偷大帝-None,饰演LenColes
落在香杉树的雪花-None,饰演IshmaelChambers
牛顿小子-None,饰演JessNewton
烈爱风云-None,饰演FinneganBell
加里的速度-None
千钧一发-1997,饰演VincentFreeman
狙击手-None
爱在黎明破晓前-None
四个毕业生-None,饰演TroyDyer
None-None
白狼勇士-None
幕后谎言-None,饰演DonQuixoteStudent
天劫余生-None,饰演NandoParrado
朱门情仇-None,饰演WayneFrobiness
水之乡-None
战火赤子心-None,饰演SgtWillKnott
None-None,饰演TomMcHugh
雪地黄金犬-None
死亡诗社-None,饰演ToddAnderson
吾爱吾父-None
冲向天外天-None,饰演BenCrandall
参演电视剧
None-2020-08-09,饰演约翰·布朗
None-2011,饰演Starbuck
机器鸡-2007,饰演GodzillaJr/Jason(voice)
双面女间谍-2003,饰演JamesLennox
编剧作品
导演作品
制片作品
纪录片
小说作品
来源
获奖记录
来源
人物评价
身高5英尺10英寸的伊桑·霍克是个敏感、英俊的人,有着摇滚乐手般的不羁外形,散发着古典气息的优雅,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个性极强,在挑选剧本时向来不以钱为原则(新浪娱乐评)。
个人婚姻的挫折使她认识到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她的热情和对社会疾苦的深切关怀,不但为她个人赢得了众多友谊和同情,也使她成为世界上最热心、也是最成功的集资者。戴安娜失去了王子,却得到大众。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评价她是“人民的王妃”。
人民王妃/赢了世界
离婚后的戴安娜怀着巨大的勇气与爱心致力于防治麻风病、艾滋病、反杀伤地雷等慈善事业,爱心和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新鲜而快乐的生活/离婚后,戴安娜曾被错过的如花的岁月又重新绽放。几年之间,她迅速成熟起来,人们注意到,她说话语气的变化是反映她日趋成熟的晴雨表。当她提到抑郁的日子时,语调平缓、柔和、深沉,似乎在从恐惧的内心深处挖掘思想;当感觉自己成为“中心”,能够自我把握时,声音则生动活泼,饱含激情,充满诙谐。
丰富、坎坷的生活阅历,使戴安娜受到磨练,获得了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她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知识领域尚需不断开拓。于是,这个在中学成绩平平的女孩,却要雄心勃勃地准备研究心理学和精神健康学,用她的话说,她想涉足“任何与人有关”的领域。
过去,戴安娜总是本能地附和丈夫和高级廷臣的意见,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缺乏信心。现在,她对自己生活的方向更加明确,所以总是准备辩论一些政策性问题,这是她几年前想也不敢想的。
一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外交家,现在开始对戴安娜刮目相看,逐渐认识到她的真正价值。
戴安娜出访中东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戴安娜首次单独访问巴基斯坦,随后又访问了埃及和伊朗。而伊朗这个伊斯兰共和国,在几年前还常焚烧英国国旗。正如戴安娜评论的那样,这次中东之行是她王室生活中“非常成熟”的一个方面。她的演讲发自内心,内容出自亲身经历,真切感人。对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她的回答自如圆满,记者们无可抱怨。这一经历是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当戴安娜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心愿时,所有的人为之感动――包括那些曾经讥诮她的人,“我想如今承受着最大痛苦的人,就是那些得不到爱的人,而我知道我可以给他们带来爱,哪怕一分钟,半个小时,一天,一个月,我都能给予。我非常高兴能那么做,并且这也是我真心诚意想做的事情……英国人民需要一位公众人物给他们以爱、理解、帮助,她会在黑暗隧道的尽头为他们点亮一盏灯。我一心想要扮演这个独一无二的角色,我愿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王妃……”
她的话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禁雷勇士/作为王室贵妇,戴安娜并不满足于安享俸禄、养尊处优的生活,她以优雅的风度,迷人的魅力,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信心,从事着她的社会公益活动,所到之处,皆得人心。
1997年1月,戴安娜飞往饱受战乱之苦的非洲安哥拉雷区,她此行的目的是利用个人影响,协助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呼吁在全球禁止使用和彻底销毁步兵地雷。
地雷在全球导致的问题直被忽略,在东南亚、非洲,波黑地区,既往战争留下的地雷每个月杀死800人,使1200人致残。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安哥拉城市万博郊外破烂不堪的机场时,随同访问的英国爆破专家警告王妃,脚下这块土地充满危险。而罗安达那些不幸的人们使戴安娜流下了悲悯的眼泪,她的努力改变了许多安哥拉地雷受害者的命运。
对戴安娜来说,这只不过是一次出于善良本意的慈善活动而已,但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无形中干预了政治,就在戴安娜忙于安哥拉的活动时,英国政府开始感到紧张,因为英国军方直在武器出口上获利。
6月,戴安娜访问了波黑。全世界知名媒体尾随着她。在那里,美丽纤细的王妃戴着透明面罩、大步踏入雷区的照片使全世界胆战心惊,而她无言地拥抱因地雷而伤残的儿童的照片,更激起了全世界的同情。
戴安娜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媒体的力量推动国际反地雷运动,她发表了无数演讲,向许多政府发出呼吁,请求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地雷。她离世四个月后,国际社会就签署了一项禁用地雷的协议。
正是因为戴安娜的影响力,使得以往许多不被关注的弱势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她的支持下,“国际反地雷运动(ICBL)”蓬勃发展,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非官方组织在戴安娜发表支持禁雷法案后名声大振,先后获得了60余个国家、上千个组织和团体的加入。到本世纪初,全世界已有超过135个国家签署了禁雷条约,戴妃首倡义举,功不可没。
爱心大使/戴安娜已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她开始从事一些带有挑战性的工作,例如帮助艾滋病患者。
离婚后,戴安娜先后出访澳、美、意等国,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把自己的慈善事业从过去的100个减少到她最关心的6个。这些团体主要的资助对象是老人、儿童、癌症和艾滋病患者以及无家可归者。去医院探望病患者,对她来说,这时已不是一种公务,而是一种满足,她此时此刻的举动是她个人的成就,当她拥抱患者时,她是以她自己,而不是以王妃的身份履行职责。
戴安娜用温情和友爱温暖需要爱的人们,用亲吻与拥抱安慰孤独脆弱的人们,用行动接近人们,并践行着自己的诺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谈论艾滋病时不免带有恐惧心理,对其惟恐避之不及。而到米德塞克斯医院慰问艾滋病患者的戴安娜,却坐在病床边,与病人拥抱、握手,亲切交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评价道:“1987年,一个许多人还相信艾滋病可以通过轻微接触就能传染的年代,戴安娜王妃坐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住了他的手。她告诉了世界艾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离,而是热心和关爱。”
麻疯病患者是人们不愿接近的人群。由于病魔的折磨,许多人形态可怖。戴安娜访问尼日利亚期间,专门到麻疯患者聚集地去探视病人,尽管许多人由于病魔的侵蚀,手指已经萎缩变形。戴安娜仍坚持与病人握手,这一无私的举动,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并使戴安娜的声誉再次提高。
王妃对这些人的同情是发自内心的。乔治・希伯特博士评论道“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病人们来说,像戴妃这样的人能认真地对待他们的问题,并乐于看望他们,和他们谈话。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因此她的到来在病人中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人对自己的处境灰心丧气,王妃对他们极为友善,她提的问题切中肯綮,她专心致志地倾听对方的答话。当她发现这些人不再总是对她行屈膝礼称她作殿下时,她好像如释重负,这样她就凑到人群中来,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
戴安娜的人道主义情怀泽及后世。2002年她的儿子哈里王子在10岁生日之际表示,他一直很想循着母亲的脚步,致力于禁绝地雷、防治艾滋病等人道主义事业,完成她未尽的慈善工作。“尤其是在我母亲过 世后”,他说,“我比任何人都有勇气做这项工作。”
慈善明星/长期以来,戴安娜认为自己毫无价值,除长相可取之外,对世界毫无用处。而现在,她知道她可以对别人有所帮助。
王室成员一直都是慈善组织的参与者,他们开设慈善之家和医院。但戴安娜作为一个完全不同的慈善家出现。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现代消费社会的超级明星,“亲善大使戴安娜”的另一面是“明星戴安娜”,这是媒体、公众和她自己共同塑造的。在慈善事业中,戴安娜获得了自我认同。她发现,自己的魅力可以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获得大笔资助和关注。她成了150多个社会机构和慈善组织的资助人或主席,在这些工作中,她可以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而不是王室的准则行事。在这里,她被爱,被需要,她不但通过许多社会活动为这些团体筹款,她自己也常常直接捐款。
渐渐地,媒体和公众发现,戴安娜每周花4000英镑购置服装的钱并没有浪费――她美丽的形象帮助她筹到更多钱,而这些钱是为了那些需要帮助和关爱的人,她运用自己的魅力成功地行善。一个名叫“人际关系”的组织在请戴安娜成为正式赞助人之后,其筹款数额由九千多英镑激增至二十多万英镑。为了筹钱,慈善机构常组织一些晚会,很多有钱的男士前来,每人付出7000英镑的入场费,仅仅是为了能将戴安娜拥在怀中跳支舞。
1996年7月,离婚协议刚刚达成,威廉王子突发奇想,提出为了慈善事业,王妃可以卖掉她的王家婚礼服,以此作为告别王室生活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善举。戴安娜从她最喜欢的衣服中精心挑选了79套(这些衣服曾引起了多少效仿的狂潮),包括她在白宫与约翰・特拉沃尔塔跳舞时穿的那套白色礼服,在她为自己选定的第二个居住城市纽约拍卖,总共筹集570万美元,全部捐献给皇家马斯登医院。
戴安娜是英国艾滋病基金会最活跃的资金筹集者之一,而且也是最成功的,红十字会对她的感激简直无以言表。1999年11月,戴安娜慈善基金的款项一度达到1亿多英镑。
聚宝盆安哥拉
安哥拉是一个自然资源富庶国,有南部非洲“聚宝盆”之称。首都罗安达是安哥拉最大的城市,是非洲著名港口。葡萄牙统治时期,有“非洲小巴黎”之美称。近三十年的内战,使这里到处是难民。
焦点之国波黑
1992年春天爆发的波黑战争是欧洲近50年以来最残酷的战争,一度成为世界焦点。瓦尔特曾经保卫过的首都萨拉热窝是其首都,这里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商业街别具特色,一排排的手工艺品店铺错落有致;中心城区多为奥匈帝国时代的古典建筑,独特的风貌明显迥然于欧洲其他传统的城市,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莫斯塔尔是波黑最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曾以一座古老石桥著称。波黑战争期间老桥一度被炸毁,2004年修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秘密恋情/1995年9月,戴安娜在伦敦皇家布郎溥顿医院邂逅外科医生哈斯纳特・科汉。戴安娜发现这个巴基斯坦后裔充满爱心,朴素,严谨,谈吐幽默,从不对病人摆架子。
1996年8月和查尔斯正式离婚后,戴安娜觉得新的生活终于开始了。但哈斯纳特对婚姻直没有承诺,他在犹豫。现实的苦恼时时缠绕着他:他和戴安娜如此不同,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上,而且表现在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状况上。
戴安娜是公众人物,不管她愿意不愿意,她总是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重视东方传统的哈斯纳特来说,一个完美的妻子应该能够照顾家里的事,能够在堂前伺候父母。他想要的只是个虽然简单却感到舒适的家,而不是一套豪华的明星住宅。哈斯纳特的每月薪水是1800到2000英镑,他住的是两间一套的房子,工作繁忙,娱乐时间不多,戴安娜能适应这样简朴的生活吗,
哈斯纳特家乡的人也知道他和戴安娜的事情,他们认为哈斯纳特和戴安娜结婚将是完美的结合,可以给巴基斯坦带来荣誉。这种想法使哈斯纳特感觉更不舒服,他不想为别人的意愿而结婚,婚姻只是他自己和家里人的事。他向一位比较信任的朋友征求意见,得到的回答很简单断绝关系,继续自己的生活。
戴安娜在巴黎惨遭车祸后,哈斯纳特以朋友的身份参加了戴安娜的葬礼。通过当时记录葬礼情景的照片可以看到,向沉稳的外科医生显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哀伤,他孤独地坐在人群一角,悲痛欲绝。
仓促告别/富豪多迪,法耶兹的父亲穆罕迈德・法耶兹曾多次邀请戴安娜去海滨度假,她都推脱了。但这次不同,她正为哈斯纳特心乱如麻,而且这也是她离婚后第一个夏天。她想让两个孩子度过一个好假期,她接受了邀请,带着两个小王子和多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1997年8月初,戴安娜和多迪又去了法国南方海滨。在那儿,戴安娜显得很高兴,和多迪起游泳,一起在游艇上晒太阳,聊天。她知道有人偷拍他们,但并不躲避,而且还故意做得开放些。
8月30日下午,戴安娜和多迪・法耶兹去法国圣托洛佩兹度完周末,于16点30分回到巴黎里兹饭店,共进晚餐之后两人坐上一辆黑色奔驰,他们准备去位于巴黎16街的多迪的一所私人别墅休息。
车子沿着塞纳河畔的高速大道向前飞驶。
但是,他们永远没有到达多迪的别墅。
车子只开到了艾菲尔铁塔附近的阿尔玛桥下。
很快,在医院的法国内政部长舍韦内瓦和院方宣布戴安娜惨遭车祸,因胸腔大出血,于凌晨4时26分死在手术台上,时年36岁。
巴黎旺多姆广场
巴黎旺多姆广场是巴黎一座封闭式豪华广场,中间是绿色的旺多姆柱,一侧是著名的里兹酒店。这里有上百年悠久历史,是传统的富人消费区,有很深的历史文化积累。只有少数商人的商品才有资格陈列在巴黎旺多姆广场的珠宝店橱窗里,多迪・法耶兹在此地为戴安娜买了那枚刻有她名字的戒指。里兹酒店是多迪父亲的产业,是巴黎最豪华最著名的酒店之一,是名人、影星在巴黎最爱下榻的酒店。戴安娜的最后时光,曾与多迪在这里用餐。那时,对戴安娜来说,摄像头无处不在。
塞纳河的阿尔玛桥
巴黎的桥是历史的纪念碑,阿尔玛桥是塞纳河上最“新”的桥梁之一,其设计非常简洁,没有过多的雕饰,那段与沙俄军队的交战史也已经很少有人知道。1997年8月,戴安娜和多迪在阿尔玛桥地下隧道蒙难,阿尔玛桥一夜成名,被称作戴妃香销桥。事后,这里树起了一座火炬状的雕塑,纪念戴安娜。雕塑基座上曾写满各种文字的留言。尽管巴黎市政府后来专门在古老的第四区建了一个花园纪念戴安娜这位“大众情人”,但是多数游客还是希望到“自由之火”雕塑去为心中的女 神献上自己的鲜花。
世纪葬礼/戴安娜去世后,全球无数媒体不约而同使用了同一组词――“震惊和悲伤”。讥诮、伤害过她的媒体此时用这样的口吻形容她的离去――“不列颠的王冠上失去了
颗明珠”。英国广播电台停止了正常节目的播出,专门播放戴安娜王妃身后的消息,这是二战以来绝无仅有的。
1997年9月6日,英国为戴安娜举行了葬礼。威斯敏斯特教堂外,成千上万的人为她祈祷,她的灵柩经过的77英里的道路上洒满了鲜花。从肯辛顿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送葬队伍足足走了2个小时。当灵车经过英国王宫――白金汉宫门口时,身着黑衣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率领着三代王室成员向戴安娜的灵柩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她身后,白金汉宫上空飘扬的英国国旗早早地降下了一半。
这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建成1000年来最为隆重的一次葬礼。对一个女人的祭奠,不仅变成了世界历史范围内奇迹性的盛大聚会,还使交战的爱尔兰天主教和亲英教徒联合为她致哀。唱诗班的颂诗中,英国首相布莱尔宣读了《科林斯人对爱的赞美》:“如今我们只能透过玻璃模糊地看到她的遗容。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希望和爱,但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是爱。”
英国广播公司用44种语言向世界转播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葬礼实况,全球25亿人看到了本世纪最令人伤感的一幅画面戴安娜王妃的灵柩安放在炮架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鲜花,鲜花丛中有一张两位年幼的王子写的卡片,上面只有一个词:“MUM”。画面上还有那个使戴安娜的人生发生非常故事的查尔斯悲伤的面容。
余波未了/戴安娜死后,各行各业都开动脑筋思考怎样利用这个时机大赚钞票,已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戴安娜经济。”有人把话说得更透:戴安娜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都养活了一大批人。
玫瑰已经离去,但没有消失,风中之烛还在摇摆不定。突然的死亡使人充满了狐疑,不断有朋友揭密,又不断有人站出来指证,好事之徒的谣言,不安分者的自述。戴安娜,这朵英格兰玫瑰生前光华万丈,死后也不寂寞,故事永远都有,各自新鲜。
戴安娜死后,死亡原因猜测多达9个版本。譬如,司机酒后酿车祸、汽车故障出意外、地雷商埋下地雷、因医生延误而死、英国王室下毒手等等。但更多人相信戴安娜的突然离去是英国情报机构所策划的暗杀行动。
2003年10月20日,英国《每日镜报》发表了一封戴安娜的亲笔信,信是戴安娜的管家伯勒尔提供的,信中写道:“现在我处于生命最危险的阶段,有人正在策划为我制造一起‘意外车祸’:刹车失灵,头部受重伤……害我的目的就是为查尔斯结婚扫清障碍。”这使英国一些始终怀疑戴妃之死是“阴谋”的人似乎找到了证据。
2004年1月10日,英国《泰晤士报》再次抖出惊人消息。该报称英国警方怀疑戴妃司机亨利・保罗的血样被“掉包”,因而严重质疑法国方面得出的“保罗酒后驾车酿成车祸”这一结论。
2006年12月14日中午,英国警方正式公布了戴安娜与男友多迪死亡原因的详细 调查报告 :戴安娜王妃当年的确死于意外,而绝非死于谋杀。这份长达850页的调查报告是伦敦警察厅前警察总监率13名专家组成的特别小组花费两年时间,耗资400万英镑,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情报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全力协作下,走访400名证人,提取了250份证词后出炉的。
尽管报告内容已经公开,但当事人之一、多迪的父亲、埃及大亨法耶兹坚决否认他的儿子和戴安娜是死于纯粹意外。自事故发生后,法耶兹一直要求公开调查儿子和戴安娜的死因,并自组了一支侦探队伍,他认为戴安娜和他的儿子完全是死于谋杀。
10年来,戴安娜的名字从来没有被忘记,她就像一颗流星划过温莎堡的天空,但始终未了,她越来越像一个**故事,并且没有结局。
透纳考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后,学院的课程对于绘画技巧的提高没有多大用处(学院并不教授具体的“技艺”,即如何在纸上或画布上运用颜色)。在这方面,他似乎从乔舒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教益。雷诺兹是第一任院长,他鼓励学生观摩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他们的绘画技巧,学习他们的画面意象。凭着勤奋和持之以恒,透纳很快取得了令同辈瞩目的进步。1805年,爱德华·戴斯(Edward Dayes,1763~1804)就以透纳为例,称“勤奋加自制,没有老师也能突飞猛进”。 几年后,透纳也意识到他成长中的特色之处,他在日记中坦言:“仅仅有天分是不够的,必须刻苦勤奋,多加实践。年轻人要是做不到这一点,趁早换个职业。” 对于透纳来说,仅靠灵光一现显然不切实际,他主张刻苦练习并坚持不懈。许久以后,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说:“秘诀只有一个,勤奋再勤奋。”
还在学院的时候,透纳就开始向每年的春季展览呈送作品。该展览是伦敦艺术界最重要的舞台,画家能借此扬名,获得资助。他从1790年开始向展览呈送画艺精湛的水彩画,可他很快就意识到,要想获得他所期盼的那种成功,还得精通油画。于是,1796年,他展出了自己的第一幅油画。然而,最能显示他雄心的,是同年他在另一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一幅威思敏思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内景的水彩画。 该教堂还是最重要的国家陵园。透纳在画面前景的墓碑上赫然刻上了自己的姓名及出生日期,暗示自己将来也会在这里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这份大胆自信并非虚妄,他的确功成名就,只是猜错了地点:他最终安息在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的墓地,与其他艺术家和民族英雄安葬在一起,其中就有霍雷肖·纳尔逊将军(Admiral Nelson)。
立志留名皇家美术学院(Royal Academy)的透纳,连续数年吸取风景画及海洋画的既有风格。在1800年之前,这类题材的绘画在学界的档次要比历史题材低很多,但透纳总是乐于打破严格的门类界定,他把含意丰富的叙事引入风景画中,赋予风景画独特的气氛和戏剧性效果,发展了自成一派的历史风景绘画。接着,他在JR科森斯(John Robert Cozens,1752~1797)、R韦斯托(Richard Westall,1765~1836)等同时代画家的水彩画成就基础上,使用了对比强烈的色调,运用了一系列大胆新颖的技法及大幅尺寸,挑战水彩画不如油画有表现力的观点。这种全线进攻,加上对J法林顿(Joseph Farington,1747~1821)等权威评论家的挑战,使透纳成为年轻一代中一颗耀眼的新星。1799年末,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准会员;1802年初成为正式会员,成为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他在皇家美术学院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自然引得许多爱好艺术的贵族前来委托他作画,他也就获得了出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券,并由此接触到了英国最好的艺术藏品,因为英国在1824年之前没有国家美术馆,藏品均在私人手中。
透纳展出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尽管与当时英国的前卫艺术(抛弃了来自于法国的光滑的画面风格)异曲同工,但在19世纪初的几年里,保守的声音开始指责他的风格对他所绘的景象没有什么提高。有批评家在1801年的《箭猪》(Porcupine)上撰文,指责其风格模糊不清,是在“掩饰其轻率”,此后对透纳展出作品的评价也主要以此类诋毁为主。同样重要的是同行们私下对他的非议,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画法缺乏完整性。例如,约翰·霍普纳(John Hoppner,1758~1810)看了透纳根据1802年首次欧陆之旅所作的作品,对这些作品的粗糙和缺乏润饰很是惊讶,“要猜想的东西太多了,那感觉就像在盯着燃烧的煤火或一堵旧墙,毫无定形,难以揣摩”。其他如康斯泰勃尔(Constable)、J诺斯科特(James Northcote,1746~1831)等,则认为透纳的作品“越来越浮夸,离自然越来越远”。
透纳似乎很在意这些评论,因为在1800年代中期,他着手掀起了一场在泰晤士河沿岸进行户外自然光中(plein air)作画的运动,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原貌,重新思考如何在画中再现这一原貌。当时,英国很多青年艺术家都在尝试户外写生。他们认识到,早前的风景画家,如法国的克洛德·洛兰(Claude Lorrain,约1604/5~1682)和尼古拉斯·普桑(Nicholas Poussin,1594~1665)都是先在罗马乡间写生,再带着这些习作“片段”,回到画室中进行再创作。透纳认为,洛兰的作品远胜于其法国同胞普桑的作品,是风景画的典范,也许就是风景画的精髓。洛兰作品构图优雅,尽管看来有些刻板,却再现了古典社会的和谐图景,场景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1790年代,透纳第一次见到洛兰的作品,深受震撼,洛兰对光线的微妙把握令透纳折服,其坦言“无法模仿”。
不过,透纳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毫不讳言地要超越他的榜样,这成了他历史题材绘画的中心任务。洛兰被鉴赏家们视为声望最高的风景画家,大量作品成为英国藏家的藏品,这无疑影响了透纳的奋斗目标。虽然透纳明显在迎合英国藏家的口味和钱袋,却并不满足于仅仅模仿洛兰的作品,而是加入了显著的英国主题,将想象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他1805年后创作的以泰晤士河速写为素材的绘画中,能看出他在用洛兰式的视角来审视本土风光。在《惠桥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 at Weybridge,约1806年,Petworth House)、《温莎的泰晤士河》(The Thames near Windsor,约1806年,Petworth House)及《里奇蒙山和桥》(Richmond Hill and Bridge,1808年,Tate)等绘画中,透纳在现实的视角和主题中很自然地寄托了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情绪。
实际上,透纳所专注的河岸风光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怀古幽思,整个18世纪一直都有诗人墨客在赋诗兴咏。《汤姆森的风弦琴》(Thomson’s Aeolian Harp)是透纳所作最有洛兰绘画神韵的作品,由里士满山鸟瞰泰晤士河特威肯翰河段(Twickenham),并引用了两位诗人的作品。这两位诗人是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和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1700~1748),都曾寓居此地。在早期的一些画展中,透纳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目录中为自己的作品添上了摘引自文学作品的标题,其中许多来自汤姆森的诗作。有时,他也会加上自己写的诗句,从而使作品意义更为丰富,就像这幅创作于1809年的《汤姆森的风弦琴》。此后的40年中,他一直沿用这一方法,只是引用最多的诗人变成了拜伦(Lord Byron,1788~1824),偶尔也会从自己正在创作但一直没有发表的史诗《希望的谬误》('The Fallacies of Hope’)中引摘诗句。 如此强烈地寻找一种辅助的表达手段,以弥补单纯的视觉表达,很值得关注,尤其是透纳,常被认为是不善言辞的人。后人或许可以从透纳布满诗稿的日记中猜度他这样做的意图,他力图区分诗人与画家的不同角色。在他所梳理的观点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画家只能描绘他的所见,而诗人的想象却是广袤无界的。然而,这样简洁的区分满足不了透纳的艺术目标,正如E乔尔(Evelyn Joll)1979年所说,透纳“希望让所有艺术作品都高于自然”,这就需要根据经验和智慧重新整合画面的基本元素。
透纳开始涉足诗歌创作的同时,也从理论上探索风景画的范畴。后者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他受洛兰影响所作的铜版画系列作品,即《钻研之书》(Liber Studiorum),可视为其艺术理想的宣言;其次是他担任皇家美术学院的透视法教授(他在1807年到1837年间担任此职,但只是到1828年后才偶尔授课)。尽管学生们对他独特的示例图表印象深刻,但对于他的讲授,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他们听了的话)不过是对早期透视法的论著进行了一番剪切拼凑而已。他最成功的演讲是“背景”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这成为风景画艺术史上最激情昂扬的一课。这些教学活动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最终巩固了他在这门艺术中的领袖地位。另一个巩固他地位的因素,就是他于1804年4月在哈利大街开设了个人画廊。他之所以要开如此,也许是因为皇家美术学院内部曾一度有过重大分歧。而更重要的是,自立门户以后可以自由地安排展出作品,能够展出一些在公共画展中可能被视为过于激进的作品。时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美国人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就曾指出,透纳在学院展出的泰晤士河风景画只是些“丑陋的污点”,“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了”。
这一时期,国内的贬斥声音渐具声势,尤以心胸狭隘的乔治·博蒙特爵士(Sir George Beaumont,1753~1827)为首。这位富有的贵族代表了当时鉴赏力的权威,自己也进行艺术创作,但他的绘画理念非常保守。从1806年开始,他就把透纳及AW考尔科特(Augustus Wall Callcott,1779~1844)、J克洛姆(John Crome,1768~1821)等艺术家贬为“白色画家”,对他们画面上鲜亮的银光极为不屑。透纳画面中新出现的这种色彩浅淡变化,源自他抛弃了以深色打底构图的传统手法,转而在白底上作画,这更像用水彩在光亮的表面上作画。这种手法在再现空气的微妙变化时格外有效,比如,在透纳的《雾晨》(Frosting Morning)中,英国冬日的刺骨寒冷似乎从画中扑面而来,在再现光和风景的技法上,透纳的这幅画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在其死后赢得了莫奈的崇仰,莫奈说这幅画是“睁着眼睛画出的”。然而在当时,仍有人难以接受这种前卫的画法。就在《雾晨》面世三年后,散文家威廉・赫兹里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对透纳的风景画做了一番评论,他可能考虑到了这幅作品及1812年的《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认为从透纳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出,“由于所画的对象是空荡无物的,更加反衬出画家的知识是何等丰富,画笔是何等有力。整幅画画的就是空气、泥土和水”。他的如椽大笔继而总结道:“艺术家乐于回到创世之初的混沌状态,回归到水陆、日夜刚刚分离的时刻,当时地球上还没有生物,也没有硕果累累的树木,空荡荡的一片。有人说他的风景画‘画的就是空无’,我认为恰如其分。”
在《雾晨》画面上,小路左边有一辆迎面而来的马车,这是透纳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情景。从少年时代起,他便常常旅行,每年夏天都到英国不同的地方写生,行程长达数百英里。在常年旅行的日子里,他画了大量的速写,积累了宝贵的视觉资料,这成为他从水彩转入油画及铜版画的切入点,也成为他拓展城市以外的受众的最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练习,他历练了自己的眼光,写生时几乎不用当场涂色,只需寥寥数笔勾勒出轮廓,过后就能转化为色彩丰富的水彩佳作,还能配上很多富有当地特色的细节。他曾宣称,画一张水彩的功夫,他能画15到16张铅笔速写。透纳水彩画比其油画更加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英国风光,包括其丰富的地貌,多变的天气以及日益城市化的景象。这些巨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速写本,从中可以看出他探本究源的兴趣,他对所见事物不断的反思和界定,诚如A维尔顿(Andrew Wilton)所言:“其速写就是其思想活动的化身。” 1819年初,透纳很多最具创造性的水彩画(也包括一部分油画)被反奴隶制的辉格党贵族W福克斯(Walter Fawkes,1769~1825)购得。福克斯住在约克郡里兹附近的法恩利邸宅(Farnley Hall),从1808年开始,福克斯便经常邀请透纳来做客,让他参与一些项目,如收集鸟类标本,使他融入到家庭中来,并委托他描画宅邸和庄园。福克斯一直在密切关注透纳画风的嬗变,因而比绝大多数人更能接受和欣赏透纳的大胆创新,并寻找各种机会收藏其新作,如1817年的莱茵河景色系列以及慵懒的、蜜糖色调的《多德雷赫特风光》等。1819年4月到6月,福克斯在其伦敦宅邸中展示其收藏精品,最受好评的无疑是透纳1802年首次阿尔卑斯山之旅所创作的二十来张水彩画,无论从表现力还是从技法上,均可与油画相媲美。福克斯此次举办展览的时机非常适宜,当时滑铁卢战役已经结束,正是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时代,水彩画被视为英伦独创的艺术,而透纳就是这门艺术的头号代表人物,其声望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各媒体异口同声地赞美透纳的成就,称他为美术界的魔术大师。这可是不多见的。
倾听着评论界的欢呼,透纳开始了他的首次意大利之旅,这次旅行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事后来看,也是向新艺术方向的过渡。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观罗马。在那里,透纳曾被误会为宫廷画师,要为摄政王作一批画(但实际上,透纳为皇室作画仅有一次,是在他返回伦敦后不久,创作了一幅描绘特拉法尔加海战的宏伟作品,但未获赏识,现藏格林威治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Greenwich)。在透纳以及当时的很多人心中,对于罗马的认识离不开洛兰的绘画。不过,早在他1819启程前往罗马之前,他的朋友托马斯·劳伦斯爵士就已经指出,透纳是当时唯一能像洛兰那样深刻领会意大利特色的艺术家:“像意大利这样的风光,很适合透纳尽情地展现其雅致的趣味和创造力。这里的和谐氛围,将一切都笼罩在牛奶般的甜美之中,在我看来,只有透纳的优美色调能够表达这种氛围。” 劳伦斯所期待的东西,可以在大幅油画《从梵蒂冈远眺罗马》(Rome from the Vatican)中看到。1820年透纳回到伦敦后不久,就展出了该画。画面前景略显零乱,但整片风景散发着“纯洁、宁静、优美、祥和”的气氛,在透纳看来,这就是洛兰绘画的精髓。
虽然意大利之旅常被视为透纳画风的分水岭,但实际上,他在1820年代的许多转变,早在他离开英国之前就已经在酝酿,而与意大利的首次邂逅便成了催化剂。例如,作于1818年的《多特或多特勒克:从鹿特丹驶出的多特定期船》就已经暗示了向明快色调转变的倾向。同样,他后期作品中对纯色的大胆运用,早在他1810年代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彩速写中就已显端倪,即便是专门描绘意大利主题的绘画作品,也没有与过去一刀两断(见《贝亚湾,阿波罗与女先知》,1823,泰特博物馆)。 不过,从罗马归来后的十年,毫无疑问是一段不平静的时期,只是由于他不知疲倦地参与种种出版项目,才没有表现得太明显。
这段时期,透纳的名望达到了巅峰,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他的声望名副其实。不过,他的油画不如画在纸上的作品受欢迎。尽管有评论家开始认识到,他展出的油画是在力图表现一种诗意的风景,但其虚邈的主题和灰白的色调仍令很多观众困惑不已。在他的家乡伦敦尚且如此(这里的观众至少对其风格嬗变已经有所了解),在其他地方引起更大争议,也就可想而知了。1828年,他第二次在罗马小住,展出了三幅油画,结果被当成是无法理解的涂鸦,画面中的黄颜色也受到了嘲讽。据说,有位罗马商人曾造访透纳后挖苦说:“有人是在卖芥末,也有人是在画芥末。”只有英国人才会把他的画客气地描述为“出自一位诗人之手”。 透纳步入五十岁后,以一种不同于1820年代中期的新策略来保持自己在伦敦公开展览中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竞争异常激烈,大展厅里里外外挂满了画作,争夺着众人的眼球。乔治·斯卡福(George Scharf)对1828年年展的描述生动地说明了透纳作品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厅北墙正中直面观众的位置挂的是透纳的巨作《狄多指挥着她的舰队》(Dido Directing the Equipment of her Fleet,藏于泰特博物馆),而右面墙上还有透纳一幅稍小的作品,光芒压过了周围所有作品,吸引了多数的观众。这幅稍小的作品是描绘考斯划船比赛场景的两幅作品之一。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幅画可以对其周围的画产生很大的影响。透纳有时很大度,据说他曾主动减弱《科隆》(Cologne)的色调(1826年,Frick Collection,纽约),以免令该画两边由劳伦斯所绘的肖像黯然失色。不过,在这些野史逸事中,讲的更多的是他如何抢风头。有时是开玩笑,比如和乔治·琼斯(George Jones,1786~1869)等一班朋友之间;有时则不怀好意,比如他故意摆出寥寥数笔的作品,令康斯泰勃尔宏大厚重的《滑铁卢桥开放》(The Opening of Waterloo Bridge,1832年,泰特美术馆)显得很笨拙。康斯泰勃尔只好自认倒霉,伤心地说:透纳来了,还“开了一枪”。
此后,透纳经常使自己的绘画在同侪的绘画中脱颖而出。他的办法是呈送实际尚未完成的绘画,因为当时有一个传统,在画展向公众开放之前,有三天或三天多点的时间,画家们可以再对自己的作品略加修正。透纳便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对作品进行大改,淡描浓抹,添色增彩,以达到最极致的呈现。整个过程在其同侪看来,就像是一场表演。
拿捏如此到位的演技更让人们觉得他的确是一位炼金术士,得心应手地运用材料。不过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他的习作具有开放性,有时空而未成,有时含混不清,从中可以看出油画与水彩这两种不同媒介之间的关联。实际上,他从无拘无束的水彩画试验中获得的经验,对他油画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1810年代他尝试在纸上同时画好几幅画,随后十年的油画创作似乎也在使用这个办法。除此以外,20世纪还发现了一批晚期未完成的油画作品,都是透纳在创作风景画时的习作,它们可与数百幅“色彩的开端”水彩画相媲美。其中有一张关于对泰晤士河上汽轮的习作,似乎是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旖旎风光》(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所作的习作,具有典型的示意图和悬而未决的特点,提供了多种选择,每种在他看来似乎都有进一步润色的可能。这些习作的可扩充性,从他艺术生涯最后二十年的最终完成作品中仍可窥见,而这些习作的含混模棱也成了后来评论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尽管后人认为透纳成熟之作中富有表现力的画法及简化了的画面是其最精华的特质,但他同时代的人似乎更愿意购买经过翻印的黑白版画。表面上看,制作版画时,由于要用精确、细腻的线条进行雕刻,原作中的生气和变动会有所减弱,但透纳似乎认为,他的水彩画只是一个过渡,只有在刻成版画后,通过细腻的明暗对比,才能得出作品的最终形式。他同时代的人对这些版画很感兴趣并不足为奇,因为他刻版印刷的作品非常多,涉及800多个主题,在文学艺术印刷品中经常会见到他的名字。这些黑白版画题材多样,透纳对雕版质量也严格把关,这对巩固他的名望至关重要。透纳一生都在与出版商合作,有效地弥补了艺术理念与艺术现实之间的鸿沟,也使他的画能被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版画在伦敦问世后,很快就能传播到巴黎、柏林和费城,例如他所画的法国河岸风光。当时的人拿到配有透纳插图的新书会非常兴奋,这在图像可以全球同步传播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1830年后,人们对透纳的版画作品更加趋之若鹜,这得归因于他为塞缪尔·罗杰斯(Samuel Rogers)的诗作《意大利》所做插画的巨大成功。事实上,它们甚至会喧宾夺主,光芒压过诗作。沃尔特·司格特就是一例。他在1820年代早期曾请透纳为其作品配图,后因透纳风头过于强大,只好与他分道扬镳。然而,到了1831年,出版商在策划推出司格特新版作品时,执意邀透纳加盟,“有了透纳先生的插画,我能保证诗作的销量超过8000册,否则连3000册都卖不出去”。这一年,这位英国小说家、诗人不得不妥协,再一次邀请透纳到他家,当时透纳正在西海岸的浪漫小岛斯塔法岛(isle of Staffa)写生。
正是在《斯塔法岛的芬格尔岩洞》(Staffa, Fingal’s Cave,1832年,耶鲁大学英国艺术博物馆,New Haven)等作品中,通过描绘汽轮迎着涌起的暴风云前进,透纳再现了独特的现代生活图景,不仅在于他描绘了新兴蒸汽时代的发明,还在于他暗示这些新发明具有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透纳常常在其水彩画中加入工业时代的景象,最著名的如《里兹》(Leeds)和《达德利》(Dudley),但他还经常在画面中加入引发变革的机器本身,这在时人看来是丑陋不雅的东西。这一主题在《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中达到了极致,画中一辆疾驰的蒸汽火车,似要冲出画面,直冲观众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绘画作品直到大约20世纪八十年代才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的五卷本《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1843~1860)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透纳研究著作,却基本上排除了这类作品。罗斯金见透纳在1830年代末和1840年代初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嘲讽,感到有必要为透纳辩护。透纳在这段时期受到的最多非议,是所描绘的事物与表达方式之间缺乏明确的关联,因此,罗斯金把辩护的重点放在了什么才是绘画中最忠实于自然的地方。有鉴于此,罗斯金的论述可能会有所侧重,而不是面面俱到。不过,罗斯金的著作极受大西洋两岸读者的追捧,他们对透纳的作品也更为宽容。尽管有罗斯金竭力为之申辩,许多人还是觉得透纳晚期的作品是晦涩的,把它们视为“梦境、挑战、理论、实验以及谬论”。
1843年,罗斯金《现代画家》第一卷面世,也从经济上帮助了透纳,它重新唤起了买家对透纳未售出画作的兴趣。不过,许多逸事表明,透纳对于这位年轻的崇拜者试图解读他毕生的作品感到有些不安。实际上,他过了很久才对罗斯金表示感谢,可能是因为他很自信,觉得自己用不着别人费力地去推介。由于长年不断地遭受非议,他似乎已经习惯了批评家们的嘲讽,聪明地承认所有批评,无论多么可怕,都有其用。不过,他仍渴望得到赏识,这是他年少时奋斗的动力,而罗斯金的著作又再度使他备受崇敬,心中难免会有一丝满足感。
艺术家在世时可能会渐渐失宠,等其过世后,作品又再度为人所爱,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透纳早在1820年代就已经开始为这样的宿命作准备了——他此时第一次发现自己的作品销售有困难,他起草了自己的第一份遗嘱,明确表示希望能将自己的两幅绘画挂在新的国家美术馆中,并且是在洛兰最著名的那两件作品的旁边。 这表明他希望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能被看作17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洛兰的继承者,与洛兰并置,也能彰显他继往开来的新成就。除了这份自豪感,老年的透纳在回顾其成就时,还常与年轻时代的自己进行比较。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在1840年代初最后一次创作了瑞士系列风景画,这些作品在技术上已经炉火纯青,与二三十年前为福克斯作画时的水平相比毫不逊色,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最伟大的水彩画家的名望。
给你个超长篇的解释:
不知你发现没有,生活中有一种现象,逛大街你常会见到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伙子和一位婀 娜多姿的迷人的小手挽手在商店溜达,让人好不羡慕。一次去舞厅,一位公认的“坏” 男孩总能邀起最漂亮的**翩翩起舞。也有些貌似儒雅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挖苦 说:“鲜花插到牛粪上,可惜了。”当年上大学时读中外古今爱情小说也发现安娜偏不喜 欢一本正经的卡列宁而要喜欢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这号人。还有尤二姐爱贾琏,杜十娘痴情 李甲最后发现受骗怒沉百宝箱。为此,我真有些大惑不解,“坏”男孩被众多女子垂青的 效应如何产生我沉思,我读书,我观察,我体验,末了顿悟……
“坏”男孩先天具有幽默本领。就拿跳舞说,我亲眼目睹一位衣冠楚楚、颇有风度的男子 走向一位女士说:“**,请你跳舞。”女孩摆摆手说:“我累了,想歇一会。”另一位 有点雅皮式的“坏”男孩上前邀请,女孩仍摆手婉拒,只听他说:“怎么,还要我把你抱 上去吗”女孩怕他真会那样做,大庭广众多羞人呀,于是乖乖就范了。还有一回,我看见 几个正经小伙去邀请一位**,都遭拒绝:“对不起,我不会跳。”一个“坏”男孩上前 说:“我斗胆冒着再被拒绝的风险来请你,给我点面子。”女孩说:“我真不会。”“是 吗但你会走路吧”“当然。”“好,让我们在音乐中散散步吧。”他成功了。
“坏”男孩行为举止新潮、潇洒。我曾和一女孩谈朋友,她说我不修边幅,总穿一双磨得 不见光亮的皮鞋,她真受不了。我曾见过一男一女边吃糖葫芦边走,也许女孩此时要表达 某种感情,非要让男孩吃一口,面对满街的眼睛,男的想推辞,但女的仍执意,男的还是 吃了。而后两位开怀大笑地环顾左右,发现有不少眼睛在盯他们。不被某种旧有的流行的 道德规范所约束,敢想敢为,此乃潇洒。
“坏”男孩表示爱坦率直露。
心理学家以为:女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人珍爱,你主动示爱,即便不成功,这份真情温暖也会使女子感激不忘,只要你是认真的,她决不会嘲笑你。读者还记得《渴望》中的大成和沪生 吧,大成心里有慧芳可谓“冰冻三尺”,但为何沪生占了先呢除了心灵的撞击之外,主要 一条是“坏”沪生敢想敢说敢为,有“贼”心又有“贼”胆,当时文革的社会背景,沪生 带有小资产阶级浪漫情调、带有力度和强迫色彩的吻可谓是“坏”男孩之举,但这“坏” 正是女人潜意识中的渴求企盼的罗曼蒂克。
“坏”男孩具有浪漫情怀和人情味。
今冬古城好大雪。我看见很多好男人来到公共车站牌下送等女友妻子。但我也瞧见很多“坏”男孩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友情人辛苦受冻,就豁出去掏大钱叫出租车,也许“他”偶然奢侈了 些,但这种重视和爱护女性的行为让我倍受感动。不少女孩说:“这太贵了,还是乘公共 车吧。”但她们的内心是多么温暖和幸福。一次我同女友走到某公园一片竹林处,条件反 射使我想起一件往事:几年前听说一对恩爱男女为了反抗父母干涉殉情,双双自刎在这竹 林深处。我一讲完,她就对号入座问:“万一我们的父母也不同意,你敢和我上华山的 ‘舍身岩’吗”“不妥吧,我还爱惜生命呢!”但如果换了“坏”男孩一定会满足女孩心 里的那份需求说:“我敢,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女孩对爱情故事的虚构总是要死 要活,惊天动地,缠绵悱恻,永恒专一的,有什么办法呢,地道的“琼瑶型”。
“坏”男孩善于标新立异。他们经常会出些“馊”主意,让你意想不到。比如过烦了大都 市生活,换换口味一起去金鱼沟大水库游泳,一起骑上轻骑去风峪口垂钓,一起去乡间郊 游或者一块去小豪华影院品尝一下10元钱一张票的温馨和舒适,或者当“一夜贵族”在圣 诞之夜破费点去“金花”饭店度过一个快活的圣诞之夜,或者制造些险情如看恐怖影片、 骑高速车体验一下娇小女孩温柔依赖和很惊讶的尖喊声,而他也能更出色地担当起男子汉 的角色。难怪有不少女孩对我说,她们最喜欢的影片是《魂断蓝桥》和《罗马假日》,男 女主人公的爱情都是邂逅突发一见钟情式的,充满了浪漫情怀和冒险精神,的确是意外的 遭际产生意外的惊喜。女孩天生就喜欢戏剧性,真没办法。
“坏”男孩具有很多“怪诞”和“韧”的品性。我曾见过一位“坏”男孩追求姑娘可谓棋 高一着,自己写不了情书,就花钱托一位情书专家写,爱慕赞美之辞热烈动人终于打动芳 心,暂时得手。另一位可谓有耐心,每天两封信,每日一束花,你如果骂他脸皮厚,他笑 着说:“就是厚,比城墙还厚,刀枪不透。”世界之大,某个女孩也许微不足道,但就她 自己而言她就是全部。所以每个女孩在心灵深处都把自己看成是独一无二的高傲圣洁的 “白雪公主”,决不能轻率委身于人。她们都希冀男孩能演出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 人”和罗密欧为朱丽叶殉情而死的英雄角色。“坏”男孩本能地喜欢英雄爱美人或不惜一 切代价甚至牺牲生命的“侠义”壮举,所以他可以充当女孩保护神的“金色盾牌”。
另外,“坏”男孩的调侃方式常能撩起女孩高傲冷艳背后的本能的“潜意识”,让女孩和他迅速缩短心理和空间距离,制造一种轻松温馨氛围,俄顷和谐欢畅,融为一体。“坏”男孩只是他们的一些做法稍有出格或不合传统规范,美国人也许看得惯,中国人则看不惯。其实“坏”男孩常常成功的真正原因我想无非是“他”的行为破坏了女性或人类自己设置的某种虚伪的“矫饰”,使女孩复归大自然,使她活得更潇洒、更快乐、更超脱、更随心。“坏”男孩多是更人性化了的“大孩子”,“他”常能唤起女孩的母性和柔情,所以他能得到女孩的垂青。
温莎的树林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一章 邂逅
早春的黄昏让人感到生命又漫长又短暂。
我和木鱼坐在学校后门外的护城河边,头顶的树枝寂寞了一个冬天,粘上一排排细细的绒头,仔细看,才知道那是新芽。
每天回家之前,经过这儿,我们常常喜欢来坐一会。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阳光盖住了远处河面上浓墨重彩的工业污染,赶上风不往这边吹带来类似咸带鱼的气息,河边楼里也没有某大妈或大姐将之当作天然垃圾桶,这里很适合想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己把自己感动一番。
木鱼戴着一副式样笨重的黑色边框眼镜,不胜负重般地用手托着镜框。他转过头来,一路凑到我的鼻子下面,神情很关注地问,"果冻,好…点了吧?"
"好了。"我闷声闷气地瞪他一眼。我的一个鼻孔里塞着厚厚一团棉花,棉花上浸满了血,一说话,一股钝重的痛边就像改锥般顺着鼻梁往头顶钻去。我闭上眼睛,把身子靠在一棵树上。
"真…真,真是,真是…对…对不起。"木鱼很过意不去的样子,努着嘴,眼睛里满是无辜,"等下到……
需要别的再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