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跟随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书中的15位名师一起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15位杰出教师的读书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夏昆、吴非、闫学等十五位教师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 为名师。读完这本书,可以学习和值得借鉴。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多读书: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是每个老师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似乎语文老师读书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看到吴正宪老师潜心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孩子们喜欢上;当看到听过华应龙老师数学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让孩子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喜欢上数学时,你一定也会明白这种功底和他潜心阅读是分不开的。15位名师给我的厚重感,不仅是他们书读的多,而且涉猎面非常广,几乎都是经典书籍。比如教育经典《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哲学、心理学、人文类、儿童文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还一定要阅读理论性书籍。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 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吗自己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看完15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大都没有读过,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的人。当看到闫学老师提出的,“有坡度读”、“阅读重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阅读的症结所在。
二、多琢磨: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读完这个本书,我想第二个关键词应该是“思考”,也就是要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有收获。正如闫学老师的那句“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而王崧舟老师也有谈到“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静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而于永正老师在读书时更喜欢把自己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他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关于读书时的琢磨、思考我觉得这是一种阅读的习惯。而在学校给予的种种压力之下,我也慢慢在养成这个习惯。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也开始圈圈画画,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其实,这些都源于读书后要写读书心得,所以一开始读书就会一边读一边想心得怎么写,其实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在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并融入进去的过程。这样说来,我应该感谢每本书一定要有一篇读书心得,每个月一定要上传一篇读有所悟这样的任务了。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华应龙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游戏公平”一课,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想以此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尴尬。抛十次硬币,有的小组是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问题出在哪里?华老师从书中去寻找智慧,后来在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一书中得到了启发: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喜欢读书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一些类似的故事来。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吴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吴非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在这本书中,周益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皮亚杰的认识论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都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很多人对此信任不疑,并依据他的这套理论来实施教育。周益民通过读书意识到,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并非如皮亚杰所说的如此,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代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来越退化。这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更是践行自己教育主张的基础。周益民提醒广大教师:“儿童往往湮没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需要、成人的权利与成人的虚荣中。”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真正地理解儿童。
程红兵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读书对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读呢?闫学强调:“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仅仅喜欢阅读还是不够的,“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她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等概念,直至教师阅读的软处和痛处。闫学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钟志农是一个“奇人”,五十岁那年放弃了教育局长的位置,开始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个名师的成长就是与他的读书史是紧密相关的。他总结的读书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对阅读的渴求,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王崧舟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
三、多动笔: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这是15位名师的共同之处。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学习笔记等等,15位名师每位应该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因此,不管是文思敏捷的语文老师,还是理性思维为主的数学老师,哪位名师没有出几本书呢这些书无疑大部分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
其实,多动笔从工作的一开始我就被前辈告知过。记得我刚上班一位前辈跟我介绍另一位年轻的前辈时说,“她从一开始做班主任就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志,这也是她成长的这么快的原因所在。”所以,做班主任那五年,虽然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在不断学习中,自己坚持写“班主任工作日志”,所以有几次的班主任征文比赛,我都是从工作日志拿出来的。现在不做班主任,做教育管理工作,开始写教育生活日志。要继续写下去。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王崧舟说:“我们不断地向外求,心灵变得四分五裂,对自己内心的需求关注的越来越少。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窦桂梅强调在阅读中要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镇西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他对这个教育世界的认识。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的这句话,或许很能代表众多阅读者的心声。钟志农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永正说:“学生时代啊,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吴非更是强调:“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这样才会更好地看清各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今天的师生,身处互联网+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此,华应龙特别提醒大家:“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卡尔也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医学家经研究,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神情专注的人更长寿。比如书法家,一般都比平常人寿命更长。因为在练习书法时,必须专心一志,摒除杂念,聚精会神,气沉丹田,心手合一,神至笔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
当一个人倾注于一项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在他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阅读,不就可以为我们带来这样的境界吗?
这本书,我是在上面画的最多,折的最多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关于阅读有太多我喜欢的文字,有太多契合我的想法,所以是我中意的一本书。当读到窦桂梅、吴正宪、王崧舟老师时,我甚至在网上搜了他们的上课视频,我想认真看看这么有文化积淀的老师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读书,现在才觉得自己缺的太多,所以就从“缺啥补啥”开始。2020年剩余时间里,自己的挑战就是,每个领域的书籍,特别是理论性的,至少认真研读一本。程红兵老师说:“名师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所以,尽自己所能,认真读书并珍惜每一本好书吧!可以为还没有真正走上教育阅读之路的教师指点迷津。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并不一定要追求成名成家。但是,教师通过走正自己的阅读之路,在不间断的阅读中,丰盈自己的精神,拓宽自己的事业,提升自己的素养,让阅读邂逅生命成长之美!
辽宁 鞍山 李斌
2020、10、10
生命的斑斓
有人说,生命是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蕾;有人说,生命是夏日里暴风雨过后的彩虹;有人说,生命是秋风中翩翩飘落的黄叶;有人说,生命是冬阳下傲霜独立的寒梅……其实,生命是四季,是因为年龄与经历的不同所以才产生了差异。生命是比彩虹还要拥有更美丽的颜色,它是人的心情…的真实写照——生命就是快乐!是春天那蓬勃的花草,是遍地的葱绿,满山的色彩——花儿,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红的像火!正如心情般,明朗醉人,一片向荣!生命是坚强“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终会长出美丽的花朵,就如风雪洗礼过后的彩虹,美丽,令人神往。正如刘禹锡所说“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时的心情仍无法表现,只是尤深到浅,描写不出的美。
生命是在逆境中成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在逆境中的生命更加顽强,像小草挤开沉重的石头冒出芽时,心情舒畅。算是清爽!
生命是睿智!人生之路就如象棋般,每走一步都需要理智,才能够成功。正如: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锁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像湛明的蓝一般,又或者是透明的紫……
生命是斑斓的,是多彩的,是绚烂的!像枫叶,在秋风中那样火红,红得耀眼;像松柏,在暴雪中那么苍翠;像腊梅,在冰雪中那么傲然;时刻多彩的心态面多生活,才算是强者,生命是斑斓的,会享受那份颜色的人,便在享受着生活!
假如生命只剩最后一天,当我布置这个题目之前,我做好了遭受质疑的准备,十四五岁的花样少年,谈论生命的灰飞烟灭,这在中国是很忌讳的一件事。但其实庄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不知死,焉知生”,叶落花谢本就是生命的规律。
“作文训练营”收上来了,一叠布满皱皱巴巴的折痕和皱皱巴巴的生命呓语的普通语文本。这次,我搬着本子静默了好几分钟才开始批阅。我知道,这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邂逅,心灵与心灵的契合。
心如琴弦,被轻轻拨动……
面对只剩最后一天的生命,孩子们把它换算为了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精打细算,分秒必争。
有人说,这最后一天,一定要为父亲写一篇文章,因为写过妈妈,写过妹妹,却没有写过如山般巍峨的父亲。我想起我的父亲,那弯腰驼背眼睛半瞎的老父亲,我何曾为他留下只字半言!
有人说,这最后一天,一定要对一个暗恋了几年的女孩子表白,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看到这句话的一刻,心里最柔软的一角被深深触动,温情溢满心田。是呵,谁没有过思慕如潮暗恋汹涌的青葱岁月?那鲜嫩得能捏出水来的纯真感情是怎样温柔地抚慰了我们成长时寂寞的心!暗恋,一个人自在地美丽和感伤,真好!
有人说,这最后一天,一定要做一件一直想做而从不敢做的事——撕书,看书如雪片般飞舞才泄愤!呵呵,这竟然是一个很爱读书的孩子的想法。我相信,这是她真实的想法,本能的想法,即使只是一瞬间的事,也是的确曾有过的。我在后面点评说:“由此可见,本能与理智在一个人心里的斗争有多么激烈!”我其实又何尝不想过爱因斯坦所批判的“猪栏理想”的生活,想想都惬意!只是理智拷问我:“谁为你提供这种生活?!”
有人说,这最后一天,她只做一件事,写完这篇作文,房间里是陪伴她多年的床,那即使有更宽大更柔软的诱惑都舍不得换掉的小床!多么懂得生活真味的孩子!有什么能让我们卸下一切面具、负担和戒备无间地去亲近,唯有床!那个“恋上一张床,爱上一个家”的家纺广告真是经典得无以复加!
有人说,这最后一天,她一定要去拥抱大地,躺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丛里,看阳光温柔地亲吻大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快哉!快哉!我砰然心动,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去哪里?东非大裂谷,或者埃及,那从中学时代地理课上就魂牵梦绕的两个地方!带着敬畏站在大裂谷岸边,让来自谷底嗖嗖的风掀动我的衣服,那会让我闻到大地深处的气息吧!或者怀着朝圣的心跋涉在古道上,让风沙粗糙我的皮肤,或许一低头就拾到了一对生锈的驼铃。
更多人把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吃、玩、睡、说、游,还有爱,看似珍惜最后一天,实际上还是最普通最世俗的生活,也是最正常无可厚非的生活。这其实是一种特别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烈地去赞扬我们正过着的普通生活,正说明孩子们多么热烈地爱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啊!享受每一天,(当然不仅仅是吃喝玩乐地享受)即使最后一天提前来临又何惧!
值得高兴的是,很多很多人没有忘记在最后一天学习。有人说过,两种人最没有出息,一种是老是听话的人,一种是老是不听话的人。套用过来就是:两种学生最没有出息,一种是老是学习的人,一种是老是不学习的人。从不学习的人,一定会绕进人生是死胡同,终生不得再进一步!
……
两个人的结尾最好,一个是龙锦的,恰好也是我改的最后一个本子。龙锦说:“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虽然是个假设,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因为,这最后一天总会来临!”是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惊人地一致,所不同的是过程,但愿每个人都能不白活一回!
还有是毛佳路的结尾,他说:“假如生命只剩最后一天,如果不是,我将跪谢上帝的恩赐。”我的评语很简单:“然后呢”
是啊,然后呢
同学们,关于生命的过程和意义,我不想说大话,因为大话不仅苍白而且虚伪,我只想说真话,就一句——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做这一天该做的事,就好了!
感谢生命中的那些贵人
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贵人的。这个贵人不是身价昂贵的人,而是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的人,并且帮助我们的人。
漫长的人生之路,几十年的时间长河,我们会邂逅生命中许多的朋友,同事,有缘的,无份的,熟悉的,陌生的。数也数不清。
可是我们终会遇到一个或几个的贵人,所谓贵人,是生命中那个给予我们帮助,给予我们指点正确人生方向的人。
而能成为我们生命中贵人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一生的岁月很漫长。当我们想向上的时候,却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没有明确的前行方向。
这时候,也许就在我们不经意间,那个贵人就出现了,这样的人往往是不动声色就出现的,但他于我 们而言,或许却是最重要的。
他会指点迷津,他会帮助我们让搁浅的帆船重新起航。有时候或许就是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字,就会使我们茅塞顿开,拨云见日。
他会肯定我们的成绩,鼓励我们的士气,给予我们前行道路上的信心和支持。
因为我们走不出去的时候,往往是我们人生脆弱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那份帮助往往是我们自己都说不出的,人在低谷困惑的时候,迷茫是与我们相伴的。
所以,那个知晓的人,那个懂我们的人,他会在精神上,思想上,知识上,给予我们指导。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柳岸花明。
在我们前行的路上,贵人的出现或许就是我们人生关键时刻的转机,我们得到了帮助,得到了成长,尤其是知识的成长。
我们也许从未谈的上成功,但是我们踏实的努力着 ,在边走边学中遇到帮助我们的人,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又是多么的幸福。
人生,在此时或许会出现质的飞跃。
贵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时候,是不涉及金钱和物质的,是纯粹的帮助,是纯粹的欣赏,人和人相处,相交,相帮,不涉及金钱和物质的关系,该是多么的高尚,该是多么的伟大。
没有金钱左右的帮助,那又该是多么的渊远流长。所以,贵人也许是你生命中只此一次的出现,珍惜二字,是我们对贵人的最好诠释。
岁月里,我们不曾努力,不曾向上时,贵人是体现不出的,因为我们的不需要,因为我们的不渴求,所以,一切就都错过了。
没有波澜的水面,一切都是平静的,如我们平静的生活。
如今人到中年的我们,也许是错过了生命中积极向上的少年和青年,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有一颗向上的心,不愿虚度我们的每一天,生命中必定会出现那个帮助我们,指点我们前行方向的贵人。
因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被人喜欢的,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必定会有生命中的贵人来帮助我们走的更高,行的更远。
而我们的灵魂会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得到洗礼。
我们努力过,我们得到过贵人的帮助,但我们并不是要多么高的声益,多么显赫的地位,我们要的只是生活对我们辛苦付出的肯定,要的是做一辈子人的坦然,要的是老来后回首一生我们没有虚度光阴。
知此而愿,以后的岁月里,在我们困惑时依然能遇到熟悉的陌生的,对我们相助的贵人。
因为这样能证明我们有一颗在路上的心,而那路途的遥远和坎坷我们都不必太过担忧,因为生命里的贵人是指点我们一路向前的明灯。
《生命永恒的乐章》
花经一夜风雨,常有零落之处。容颜老于昨日,俗人岂能明察?花柳缠绵,终有散乱之时;富贵人间,必有更新之日。唯独生命,才是沧桑岁月里不变的年轮。
生命珍贵,璀璨诱人。若稀世明珠,既能在艳阳下熠熠发亮,也能在夜幕里闪闪发光!
人生多疾苦。不经忧患,想成大器者,虽有眷眷之意,难显雄浑之气。士不可庸碌无为,枯燥一生。但有才智,必欲有所作为,方能让生命尽显其华。邂逅生命闪光,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生命遒劲,若邂逅绝世佳人,眼波随之流转,微笑附着蔓延,让人黯然心动。年轻人,不经历一番让生命傲世,又怎么能甘心平淡终老?
人生苦短,佳梦无期。昔日风流浪子柳三变,因仕途受阻,功名失意,单生流浪江湖,常以青楼为家,虽然放荡不羁,难逃终身潦倒,死时靠 捐钱安葬。而其婉约词风却飘拂至今;千古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宛然可绘。柳三变一身才气,历经宦海沉浮,终因其词而名扬千古,青史流芳。
陆放翁“一杯愁绪,几年离索”,唐婉与沈园更无人不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慷慨义气,激扬从容,生生不息,成为多少风流人物效仿的千古绝唱,教人耸眉动容。其生命之壮怀激烈,更多地表现出英雄豪杰壮志不遂的悲慨,万世生辉,令后人肃然敬仰。
俯仰今古,今正值温馨盛世。往回首,国富民安康。世人清酒佳肴,浅斟低吟。贤能之士,多如草木。爱人爱己者,数不胜数。
九八抗洪,引发无数英雄,用团结共铸辉煌;零八雪灾,吸引多少豪情儿女,用大爱共度难关;汶川地震,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用生命创造奇迹。华夏儿女真情演绎了动人心弦、气吞山河的美妙乐章。
浮花浪蕊人生,怎会轻易而断?当前社会,然生命因无畏而精彩、因坚强而闪光。2010年实属多灾多难之年。青海玉树,地震重演。舟曲泥水流,令闻者心惊胆寒。灾难大发恶性,狂放不羁;人民意志坚定,同赴水火。一盏盏明灯被黑夜磨灭,一道道青春被死亡掠夺。死亡这杯离愁之酒,渐渐馥郁成断肠之毒,使无数灾民感触哀苦。但华夏后裔不惧‘妖魔’,用血用泪用大爱,共同抗灾救难的事迹震撼人间,为生命谱写了一支支雄壮的赞歌!
在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英勇无畏,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塑造出伟大师魂的人民教师谭千秋虽不幸牺牲,但他伟大的牺牲精神却能惊天地、泣鬼神、传千秋,和他同时为了救学生而遇难的教师的生命,都将成为永不错乱的年轮!
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作为一个就职于红白镇中心学校的容貌娟秀的舞蹈女教师,拥有一技之长的她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就大地震来时,正在上课的她发现险情后,把学生推向墙角,把他们抱在自己怀中,塌下的楼房压在她的身上。这就是那年轻美丽的女老师汤鸿,时年20岁。
柔情男儿,皆有怜香惜玉之心,我亦如此。据资料上了解得知,险境中的汤老师在门边不断地把学生往外推送,眼看楼房就要跨下来,一个箭步冲到几个瘦小的学生面前,用‘老母鸡护小鸡’的方式把他们揽在怀里。一块巨大的水泥板砸在她的头上,讲桌的一角深深嵌进她右边的太阳穴,惨不忍睹!年轻美丽的汤老师就这样被死亡夺走了青春,我对她颇感遗憾。但她的所作作为却深深折服了我,撼动了我,纵然存有那所谓“高尚”的怜香惜玉之心也荡然无存。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经历了不同的波折。然而,只要是能让生命傲世的人,不管他是一个饱学之士还是一个平民百姓,或死、或存,他们的生命都会被芳香萦绕。就算死去,他也永远活着。“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就是这个道理。
人世间风风雨雨,变幻无常。生命能在世间的轮回变换中傲然独立,靠的是坚强,靠的勇敢,靠的是不可估算的大>>
2005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在一次夏令营招募会上,遇见一个个子瘦小的男孩,在讲台上安静地站着,主持人介绍说他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仔细看才看到大约有20多岁,这是我和心理学的第一次惊喜遇见,惊讶于还有一份这样的职业!喜悦于我遇见心理学、我喜欢心理学;可是那个瘦小个子的男老师,再未遇见过,但是他已经成为我心理学道路上第一个生命中的贵人。期待今生再见以表感恩之情!他话语不多,只是连问了女儿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要有好的职业?为什么要孝顺妈妈?我不知道这些话对女儿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现在已经大学毕业的她对那一次对话历历在目,也让我感动、感触了很多年!这一次与心理学的相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的生命探索开启了新的篇章!我开始参加各种学习:心理沙龙、专家的各种培训班、工作坊等等,那时候的我就是想成为一个坐在咨询室里帮助别人的心理辅导老师,没日没夜。因为自卑于自己半路出家,所以拼命学习理论知识;感觉专业能力不足,就尝试各种基本功训练、专业演练、个案咨询;目标是能做一个专业的助人者。可是几年过去了,兜兜转转并没有找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生存之道,并没有实现自己当初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欣喜之情:可以帮助到更多更多的人走出心灵的阴霾!
我依然热情不减、激情依旧!也许机遇是留给一直在准备中的人,我在一次在参加河南商丘举办的心理学家大会上,遇见了韦志中老师,他也是一个瘦瘦的男老师,他的演讲:关于心理咨询师的生存与发展。一下子共情到了我内心的困惑,从此开启了我心理学的另一条路:团体心理培训。我开始了广州大学研究生的学习之路;踏上了体验式心理团体学习之路;从个体到团体的华丽转身,让我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原来我站在讲台上当心理老师一样可以做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所有的掌声和鲜花都让我看到一个新的自我。这位瘦瘦的男老师——韦志中老师成为了我在心理学路上的又一位生命中的贵人。只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相遇,我跟随至今已经将近9年的时间,这9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我跟随老师四处游学,学习本会团体、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还曾突破自己四次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我走近小学、中学、大学;走进企业、医院等社会机关单位,做体验式成长团体、做心理学讲座普及心理学。
2016年韦老师创办网校,我是第一批教务长一起跟随老师办学,连续四年至今已经是第五个学年的开始,每一年都在参与做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每学年服务人数达几千人。每一年都在带领100多人的辅导员团队做招生的工作,每个辅导员又在各个城市走进千家万户在宣传着心理学。我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从早到晚地在回答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的问题:亲子关系、婚姻家庭冲突、个人成长,我的两个微信有近万人,我的今日头条已经有4万人、还有QQ等都是来自天涯海角的陌生人,甚至海外华人。我无法计算直接服务人数以及间接服务人数累加起来究竟有多少?几万人、几十万人?写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要做心理学,日日夜夜在回答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苛求精进地服务着更多的人,这么辛苦干嘛?腿疼了、腰酸了、口干舌燥了。可是这一份累和辛苦,却未能阻挡我助人道路的前行。因为我蓦然回首才发现,路已经走了很远很远,山已经爬了数不清的台阶,已经看到了成长和攀登的美丽风景。我已经实现要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灵阴霾的最初梦想,我也将继续做用心灵温暖心灵的最暖心的心理学事业,晶莹的泪滴告诉我:其实内心对于普及推广心理学的道路,我深信不疑、坚定执着!
我是春夏秋冬·天,我希望能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我相信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路上的一种历练、一种积累……
“这是你事业的最高峰,也很可能就是你人生的最高峰了。”这句话,我一直未曾忘过。
2000年,还在实习期间,我跟随亲戚到了广东惠州,在一家港资企业找了工作。因为只有高中毕业证,我在流水线上做了一名质检员。
当时,我属于那种有点尴尬的人。部门经理和主管说,有学历,好好干,有前途。班长和组长则都说我学历高,不会长时间在那儿干。其间,我也感受了一些人情冷暧,也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
由于刚出校门,当时,我最喜欢去两个地方:附近的书店和电脑培训班。我下班一有时间就去练打字,练的老师直接对我说不用再去练了;买了很多英汉对译的名著,带到车间,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看;晚上则看成人自考书籍。我相信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日子一天天过着,直到有一天,外事部招人,我遇到了钱生。钱生于我而言,是有知遇之恩的。他是位资历丰富,和蔼儒雅的上海人。感觉有点像余秋雨。
由于当时总公司要在内地召开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电子产品的学术研讨会,公司组建了外事部并成立筹备委员会来筹备有关事宜。
进入外事部是要经过考核的。记得那天,钱生拿了一页写满了英文的文件让我翻译,我来回看了两遍,对他说:大致的意思我懂,但您要让我一句一句的翻译,我译不了。并向他讲述了文件的大致内容。我想这下肯定没戏了。谁知钱生却让我第二天就去上班,临走前还问我知道为什么会录用我吗?我说不知道。他笑着说:因为你的诚实。
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了。由于公司换了高管,外事部也面临解散。
我们部门解散的前几天,钱生对我说:“这是你事业的最高峰,也很可能就是你人生的最高峰了。”我知道钱生是怕我以后不再努力,不再进取。
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单位让报到,家人一致意见,我回了家。
由于我不太爱说话,站长让我做了电台编辑。当时,由于人员有限,设备受限,站长让我到局里把电视上前一天的新闻稿稍微改动一下,手抄一份到广播站。
那时的电视稿都是手写的,由于没有经验,我就把他们的意思理一遍,基本上都是把“看”改成“听”,这也就是我最初的广播稿了。
多年来,说起我的编辑工作,我对外都不好意思说我是电台编辑。
抄了一段时间的新闻稿,站长又下达了新的任务,让我对市广播电台投稿。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投啥呢?不知所措。站长说没事,先把电视上有关民生的、社会的新闻改一改,投过去试一试,慢慢改进。
于是,电视上,报纸上,只要有用的,能抄的抄,能剪的剪。每天都把电视上有关民生的、社会的新闻复印一遍,然后,一遍一遍的改,一遍一遍的删,心里想着:写不好,改不好、还能删不好吗于是,就像小学生写缩写作文那样一句一句的看,一句一句的改,来来回回直到把它们理顺畅,不再绕口才做算完。
那时手机还没有智能功能,所幸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电脑还比较熟悉,每天一有时间就修改稿子,满脑子想的都是稿子,感觉什么消息都想把它变成对市台的投稿……
就这样,装着三篇带温度、接地气稿件的信封,每隔一天的对市台寄着。
业精于勤,贵在于专。付出的汗水不会白流。市台寄来的播出通知单也越来越多了。那一年,我们台被评为全市第三名,我也被评为全县优秀新闻工作者。由于有了精神上的鼓励,我的信心更大了,干劲更足了。
几年后的一天,我打电话到市台联系业务,接电话的同行告诉我“你们那里以前有一位叫史君的同志,广播稿写的就很好,她的稿子我们基本上不用咋改动就采用了。”
听完后的几天,心情都是激动着的:几年后,一位素不相识的上级同行还记得我的名字,还这么肯定我的工作。付出,总是有回报。
总想着,希望有一天能通过写作与自己内心对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把脑子里的东西写出来就行,天马行空,让思想在纸上飞舞……
随着全媒体的融合,单位人员进行了部分调整。我因为有记者证和编辑证,被要求持证上岗做了电视新闻编辑,对于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模式,虽然有些吃力,但更多地是奋起直追。
我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当天的邮件,认认真真地看,来来回回地读。基层的新闻工作是最接地气,也是最有力量的。虽然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但一次次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的采访,一篇篇来自基层、带有温度的消息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与担当,我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我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写作天赋,虽然,每年也有那么几次想写点什么。
于是,看各种与新闻写作有关的书,不断丰富和淬炼自己的新闻业务知识。有时为了刻意训练自己,经常找一些有意义的稿件来练手,把它们整理成一篇篇短小的口播语,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写作及思维能力。
新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将新闻采编付诸于舆论导向,用镜头和文字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为了能够创意、策划、选题,把握重大新闻价值,预见新闻的趋势,我感觉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
时光如梭,18年转瞬即逝,我也已人到中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习强国》上看到了Peter老师的《终身写作》这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应该不错,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一看内容,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的内心,“终身写作,终身修行的理念”打动了我,于是我尝试着加了老师微信,没想到他居然通过了。
加了老师微信,围观了他的很多朋友圈,其中我看到了一个叫艳菊的农村宝妈,她居然是平台的写作教练,真的可能吗?她学历那么低,都能成为写作高手,那我从事编辑工作这么多年,岂不是游刃有余,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开营的第一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训练营的氛围,特别是Peter老师和阿龙的连线,让我拉进了距离感。主持人都出书了,我还能写不好一篇文章吗?他不就像我身边的大熊主播吗?心定了下来。
入营的第二天,是朝子老师主持的腾讯视频班会,我用搁置了多年的普通话生硬地介绍了自己。第一天的作业,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却无从下手。在朝子和七分红茶老师的日日鼓励和指导下,忙碌、紧张、充实的过着,每天都像打了鸡血。相信、照做,下日日功,极积完成当天的作业,几次被评了优的作业让我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入营以来,每天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都倾注在了写作上。白天,利用做饭等碎片时间一遍遍反复听课;晚上进行封闭式写作,每天都带着第二天的课程内容和作业要求入睡。
写作让我知道了:坐下来,开始写,就能写出文章;知道了:输入了,思考了,就能输出;知道了:不会写,就从一段话开始写,写着,写着,就会写了;知道了:写文章要带有明确的目的去写……
现在,我明白了:写作是为了记录生活和改变;是为了精练表达力;是为了更好的把写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写作对我来说不再是无话可写了,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坐下来写了;思路清晰了;目标也更明确了。
22天的训练突破了写作,也突破了思想。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充实让我更自信、更专注,不再看抖音,刷视频,更多的是看与写作有关的各种专栏,最近都在看李藩主持的读书会,我相信处处留心皆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应该才是一个人最美的时候。
我庆幸在写作的道路上遇到三六五平台,她让我的写作与工作相互补益、相互促进;她让我更专注于写作,更精进于学习;她让我的写作之路更宽更广。写作带给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思维的深度,生命的高度的认知。
写在最后:三六五平台是一个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写作组织,我有幸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遇到了这么多有爱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人。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把自己的经历写到自己的文章中,创造自己的经历,活出自己的价值,是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写作三六五平台,让我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只有深刻经历过、体会过、感受过,才会有深的东西挖掘出来、写出来、传达出来。做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员,我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故事,更要写出全县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奋斗者的故事。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写作成为一种终身修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