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公主和高僧的一次浪漫邂逅,最后为啥以悲剧收场?

唐代公主和高僧的一次浪漫邂逅,最后为啥以悲剧收场?,第1张

唐代皇家多情事,而且以诡秘难辨著称。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风月案可看作其中之一。

对于这个案件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为宠爱的女儿,“主负所爱而骄”,后来嫁给了房玄龄之子房遗爱。辩机和尚是唐代高僧,曾帮助玄奘翻译经文,并代笔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一个是金枝玉叶,一个是佛法高深的和尚,两个人最后却走到了一起。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相爱,交往了八年,而且还生下一儿一女。在两人交往期间,互有信物赠予,其中高阳公主赠送给辩机一只金宝神枕。这神枕却也特殊,为皇家专用之物。后来,这枕头被一个毛贼给偷去了。当时,长安城风气不好,盗案连连,捕快们正大力捉拿盗贼。这个毛贼很快就落网了。据毛贼招供,他从辩机和尚那偷来一具价值连城的金宝神枕。人们循着这个线索,深挖细就,很快就查明了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风月之事。

《新唐书》记载的比较详细:“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

唐太宗知晓后,大为震怒,下旨处死辩机,杀奴婢十余。(《资治通鉴》记载,辩机是被腰斩而死。)

此案之后,高阳公主除了*乱罪名,还因擅行巫蛊之术、窥伺天象等,最终被唐高宗赐其自尽。

这个案子之所以被人们屡屡提起,除了情节生动,能够满足人们猎奇心理外,还因为案件本身扑朔迷离,甚至有人质疑他的真实性。

综合国内学者研究观点,其存疑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点存疑,两人相遇在浮屠庐主之封地,辩机如何在没有登记的情况下离开寺院;二是于理不合,辩机和尚比公主年长十几岁,而且两人交往长达八年之久,期间房家为何无人将此事告诉唐太宗,即便是最有动机的弟弟房遗则、婆婆卢氏也没有这样做;三是细节矛盾,《新唐书》描写高阳公主因此事而失宠,但从《旧唐书》中描述来看,高阳在房玄龄去世时并无失宠的迹象。相反,人们考证是房遗爱和房遗直争嗣导致了高阳公主的争宠。

以上是具体细节。其实,从史料来看,也让人疑窦丛生。这场风月案只记录在成书时间较晚的《新唐书》,《旧唐书》却不曾提及。《旧唐书》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可信度相对更高,而《新唐书》则由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无可避免地带有宋人观点。我们知道,宋人崇尚道教,有贬佛的一面,《新唐书》是否会受此影响将一些民间故事、野史杂说融史书,以此污化辩机、贬低佛教呢?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值得一说的是,《新唐书》之后,《资治通鉴》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此后,高阳公主、辩机和尚正史中的不良形象遂形成开来。

邂逅、重逢、相逢、再会、相会

见面、相见、偶遇、晤面、碰面

邂逅[xiè hòu]

例句

王纯邂逅《闲云孤鹤》的时候,是一个夏日的午后。

我在街上跟一位分别了十多年的老同学邂逅相遇,两人都非常兴奋。

你说说的不解之缘就是我们这样每天黄昏时候的邂逅吗?

19岁的莫里索在罗浮宫临画时邂逅了年长她9岁的马奈。

百年评剧“蹦蹦戏”河北唐山邂逅古希腊悲剧。

相逢[xiāng féng]

例句

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托·富勒

绝对不是爱慕,只是一种第一眼好感跟相逢恨晚的感觉叠加罢了。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纳兰容若

也许我们有缘,相逢某一天,一见如故无庸讳言。

相会[xiāng huì]

例句

有志者,事竟成。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不想今日与老友相会于戎马倥偬之中,真叫人大喜过望。

罗中旭与刘欢二十年后再相会。

有缘干里来相会,无钱对面不相识!

此后,他们经常在那个柳芽初生,绿水荡漾的烟雨阁相会。

碰面[pèng miàn]

例句

卢兰击败队友朱琳后,与周蜜在半决赛碰面。

倭人闻名即五脏欲裂,见影则六神不安,碰面竟七窍流血。

一会儿我就要去一家中药店跟拉斯碰面,给他买几支烧伤膏。

现实社会里的人们常常被物质与金钱所禁锢,带着镣铐的脚步如何轻盈?物欲横流裹挟的方向只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空虚与寂寥。是的,这是人性中贪婪弱点的悲哀,但也并非没有救赎之法。没错,那就是“像另一个人看着自己活”。

都说自己还不了解自己吗?是的,真的不了解。我们的认识并不全面,或者说是认识的是想象中的自我。自我不是幻像,不是空的,只有与他人相遇,才会看见自己。

我们常说与人为善,其实真正做到的人很多吗?也许大多时候都以敬而远之来粉饰自己的修养,敷衍着人际间的不悦与冲突,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而与自己相处,打交道也是不易的。因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难识真正的自我。所以,不论是与自己打交道,还是与任何人打交道,都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它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儿。你不无聊,别人也不单调,人与人之间的乐趣便由此产生了,那么自然责任也要互担着。

所以,要想认识自己,就要从他人的角度看,才能看清一二。平日里要像另一个人看着自己,真正的自我才会越来越清晰,因为少了许多自以为是和弄虚作假。当然,自我是个复杂的集合体,但若不失对自我的兴趣,终局之时总能与自我邂逅,也不失一种完满。不懂自己没关系,只要不要误会太深,太过无知便是很好。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了解的多一点点呢?

眼睛总是欢喜向外的,或光影或霓虹,却难得向内看看,见见真心。

耳朵总是欢喜美妙的,有点甜味的话语,却难得良言几句,听听真声。

嘴巴总是欢喜热闹的,叽叽喳喳,啧啧歪歪,却难得静默不语,守口如心。

除却社会准则下刻意而为的,包含在日常里琐碎的一切大大小小的选择,无不透露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只有在没有束缚、没有挣扎的自由选择下的轻松自在的原本模样,才是那个难得一见,被隐藏起来的真我。

成年人在倦累的时候,或许会幻想重置人生,让其焕然一新,想再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冰冷的现实只能让你蜷缩在逼仄的角落里默默流泪一会儿而已,多么沉闷的绝望,却是人间世普遍的困境。

众生日复一日的忙碌,真的是对生命的演绎吗?生死两端已然不由己,这其间的活是每个人唯一的自由,若也放弃了,被一味地推着走,那生之欢愉又在哪里?所以,必要反思活的形式与内容。

晨光的喜悦与睡醒的痛苦永远同在。生命邂逅偶然,悲剧邂逅必然。活着,活到老,快活地老去迎接死亡,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之须臾,看似一场虚空,没有什么答案,不过飘过而已,可它也像天上的云慢悠悠,慢悠悠。

太过看重,或过分看轻,都不是正确的自我解读方式。如果说阅读是一个人面对孤独的行为,那么像别人一样看着自己活,在人群里,在各色各样的生活里,不要回顾过去,也不要展望什么未来,只是活在当下,活出身心合一。

默默无闻是活着的常态,守护好自己无为的时间,看似无所事事未必不是生的最好状态。若有幸早些了解自身的残缺,再以乐观豁达之心待之,那便是生之大幸啦。

内心有余裕,便有了对抗这世间纷纷扰扰的力量。若不执着于任何凸显自我价值的炫耀与冲动,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接受自然而然,不去幻想任何操控命运的大业,筹谋什么伟大的人生计划,而是欢喜在闲暇之余静下心滋养与众不同的精神及其后的灵魂,也许这一世的肉身也能有个好的终局。

瞧!在风景里,有天,有光,有风,有树,有花,有呼吸,可如果你的眼里没有风景,这世界便与你无关,而没有你,它也不会有什么不同。所以,活着,要哭,也要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85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