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是三十年前的武汉地图。那时过了卓刀泉以后,除了体育学院、地质学院、华工几个校园以外,只在鲁巷、关山口、关山有一点连片的房子。民院路、楚雄大道尚不存在。(貌似只能发一张图上来啊 现在的光谷照片很多 你就自己去找吧。。。)
鲁巷的变化最大。早年鲁巷就是一个交叉路口,但是没有大转盘,主干道珞喻路的车辆稍多,其他几条支路的车辆很少。我根据回忆,手绘了一下几条道路的大概模样。民院路是1983年建成的,和目前的走向不太一样,早期的民院路是从尖东智能花园(1999年左右建成)的地块范围内经过。在目前大转盘偏南的位置,曾经有个小水塘,当然后来填了。旁边有集贸市场。鲁巷周边有一些低矮的平房,有些小商店,而房子的后面几乎都是菜地。
鲁巷到关山口,旁边是华工、中医院。关山口到关山还有连片的房子,但是关山口往东则完全是农村的感觉了。
鲁巷虽然从交通的意义来说比关山重要,但早期鲁巷几乎没有像样的商业,大家都是匆匆过客。那时关山比鲁巷发达得多,连接鲁巷和关山的关山路(也就是现在的光谷步行街),早年是破败的小路,路边还有臭水塘。但是在接近关山的路段变得非常热闹,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还有一家**院,小时候我除了在学校大院里看**,再就是去关山**院看**,直到九十年代初,这个**院才逐渐淡出了视线。
民院路是为了配合中南民族学院的重建而建成的,本来只是两车道,路边除了农村,还有大片的湖面(以前的南湖很大),九十年代后逐渐填平,变成当代学生公寓之类。民院路现在的宽度大概是早期宽度的3倍以上。
鲁磨路过了地质学院以后,基本上就是农田了,有一条公交车一直开到植物园,可以步行去磨山的后门。当年磨山的门票不过两毛钱或五毛钱,可是即使这样我们这些小孩也不愿买票,而是从无人看管的后山围墙翻进去。我特别怀念八十年代的磨山,真正是一个世外桃源。还记得某一年我行将远离武汉,最后一天就是到磨山,坐在朱碑亭上,看东湖的大雨将至、风起云涌,心中无限感慨。
珞喻路是在1986年底开始改造的。这个时间我记得很清楚,因为1986年底,发生了大规模的学-潮,华师、武测的学生成群结队的走出校门,步行到大东门一带。正好那个时候,街道口-广埠屯之间的马路开始拓宽,路边的高大的行道树被纷纷砍伐,“游-行”和“砍树”两个情景同时在华师门口发生,深深的刻入记忆中。珞喻路的拓宽是分段进行的,砍完广埠屯的树木,接下来是卓刀泉、马家庄,工程持续了好像几年,大致形成了目前的这个宽度。若干年后,又进行了一次黑色化的改造。现在的路况是挺好的,只是路旁不再有高大繁茂的梧桐树了。
1986年之前,洪山区地位低于武昌区(洪山区相当于郊区,不算市区),1986年之后洪山区升级了,并且获得了不少原属于武昌区的地块。新兴的洪山区受到北京中关村的启发,在1988年左右启动了科技一条街的建设。转眼二十年过去,我们只看到卖电脑的一条街(这方面据说可以跟中关村齐名),科技、创业就谈不上了。
再说说八十年代的公交。
那时武汉公交运力不足,极其拥挤,公交车经常在始发站就挤满了,后面的站就很难再上人,因此不停站、越过站台再停车的现象非常普遍。以我画的上面那张图为例,15路公交车如果在关山口就挤满的话,到了鲁巷,往往不在车站处停车,而是继续行驶一两百米后短暂的停车下人(在目前加油站的位置)。很多年轻人都会飞车(公交车还没停就扒到车门上了),还有一些聪明人干脆不在公交站等车,而是直接去后面两百米处碰运气。对我这样的小学生来说,和几百个大人去挤公交真是一场噩梦。
15路是铰链车,按说挺长的,可是仍然应付不了高峰的客流。于是武汉市开通了1字头的“高峰车”,其中走珞喻路的是108路,从关山口到武昌火车站,只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行驶,只停靠大站(鲁巷、广埠屯、付家坡,有时也包括街道口),不停靠小站(吴家湾、马家庄、卓刀泉、洪山)。108路是我去大东门读书时的最爱,只要能挤上108路,不用20分钟就到大东门了,而且没有停站时的上下客的拥挤,只要站稳了,从头到尾都不用挪窝,周围的乘客绝大部分都是到大东门或火车站的。早期到付家坡下车的人也不多,因为那时中南路还不发达,1986年中南商场开业后,中南路就火爆起来了。
我回家时,一般倾向于到武昌火车站搭108路,因为大东门站经常挤不上去。可是在起点站,也是人潮滚滚,几百人抢一辆108,108又不是铰链车,容量有限。那时我作为一个初中生,就在实战中锻炼出了飞车的本领,居然屡屡成功,曾经有一段时期,我连续100次成功的抢到了座位,呵呵,那时候哪有什么文明乘车的概念,文明人别说抢座位,根本连车都上不去。
经过珞喻路的除了15路和108路,还有一个开往葛店的25路。在我的头脑里,葛店就好像另外一个城市,这条公交车相当于长途车。1988年底,新开了一条77路,相当于15路的区间车,起点是鲁巷,从此我就再也不怕挤不上公交车了,而且保证有座位坐了。又过了一两年,5字头的专线车大批量开通,武汉公交最困难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九十年代,珞喻路上开始流传“521的传说”,15路铰链车则淡出了历史舞台。其实呢,我更怀念108路,我经历过最疯狂的108路曾经只花10分钟多一点就从大东门开到鲁巷,比后来的521还牛:521总还要停几站,而当年的108如果在广埠屯和卓刀泉没人下的话,就一站直达鲁巷啦。
站在初秋的九月里,回忆八月的照相馆。
照相馆里有很多关于夏天的记忆。武汉,收藏一本书店人的故事薄和一叶舟的汉江掠影,东湖之滨的蓝色调盘,汉口火车站的霞光披衣。
八月风情,与谁诉。在提灯而来的归程,扫去风尘满衣,与你一一道来。
这一次去武汉,真的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暑假实习的出版社在武汉书店举办沙龙,自己特别想去武汉参加沙龙,待征求得上司的同意,头一晚手忙脚乱地用智行抢到了第二天上午去武汉的高铁,简直是欣喜若狂。
坐了五个多小时的高铁,终于到达武汉,赶往青旅已然是葛优瘫。
第二天去蔡林记吃了早餐,可能是第一次是热干面的缘故,觉得挺不习惯的,没吃完。= =
之后就和上司一起去活动承办方的书店拜访书店老师啦(毕竟因公出差,工作没结束不能太浪)。
在这里强烈推荐武汉一家非常隐蔽的特色书店——境自在书店,隐藏在江汉区解放大道中山广场1925号。书店不大,环境非常优雅,没有大书店的喧嚣和嘈杂。这里和书店外面的世界隔绝了,恰似“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是真正适合读书的地方。书店里有很多书,里面的“温馨提示”“书单介绍”皆是由老板大石头一个人手写的,字很漂亮。
大石头老师是一位非常儒雅的书店店长,皆店长、店员、厨师为一体。我们一出电梯,就看到他早早在电梯外等候我们,实在是好贴心,超感动。(腹黑的上司之前还说我想多了,人家才不会来接我们2333)
董桥说过:“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
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自己去过的书店太少,以至于没有什么给我印象深刻的书店。
也许很多人不论是旅行还是逛街,都会倾向于去小清新的景点或者吃喝玩的地方吧。而实体书店的存在,就像润物细无声,滋润一座城市的文化养分,洗涤一座城市的喧嚣嘈杂。在互联网冲击的今天,实在不敢想象,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一家书店,那该是怎样的可怕。
卓尔书店,武汉一家24小时书店。如果没有这场书店沙龙活动,也许我不会来到这里,更不会知道书店背后的故事。
商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为什么仍有一批人坚守着连年亏损的书店?我猜不出他们的信仰,直到来到这场“重新认识书店”沙龙,让我零距离地倾听书店人的故事。
沙龙的嘉宾很多,有来自新华系的光谷书城书店经理,也有来自小清新德芭与彩虹书店的创始人;有专业的古籍书店创始人,也有经历几经搬家的百草园书店掌柜。在台下听他们的故事,有的中途离职开书店,有的坚守书店20年……会突然发现,原来真的有人在做这样的事业。
沙龙现场的读者非常热情,提问互动环节思想碰撞火花,看到仍有许多人关心书店,走进书店,觉得特别地感动。
我仍记得境自在书店的大石头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走进书店看书,就像在武汉吃一碗热干面一样自然,那么书店的发展将会好很多。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再回首,活动结束已有一个月的光景,书店的故事仍在路上……
“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它是“小香港”,是老一带武汉人的记忆,它是江汉路。
夜晚的江汉路步行街已是人声鼎沸,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洋风格建筑屹立在街道两旁,如果不是琳琅满目的商铺,我会误以为闯入了民国时代的武汉。
孩子在街头吹着泡泡,钟摆在顶楼无意义地摇摆,仿佛时间悄无声息过了百年。
当年明月照着今年人,吹起凉风的夜,不知是捎给哪个异乡人的音信?
每座城市有它的歌曲,它的故事,它的悲欢离合。未到武汉,对武汉的定义是火炉般的夏天,热情火爆的武汉人,长江大桥的雄伟,永远分不清哪个区在哪里的广阔地域。而来到这里,凉风入耳,江汉路迎来送往,江上渡轮不息,长江暗涌翻滚,霓虹五光十色。
她从民国走来,融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展现她独特的美。
从江汉路出来,就坐渡船过长江啦。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场面,摩托车骑上渡船,人流如织。才知道原来这些渡船就是武汉市民日常的交通工具,大开眼界!
夜晚的江风吹得人欲醉,对岸流光溢彩,再远处就是长江大桥了。
24小时永不停歇的车流,彰显着大都市的繁华。
好梦,武汉。
来到武汉的第三天,活动结束,趁着无事和青旅的姑娘一起去武汉大学玩。
武大,这个记忆可真遥远啊。初中的向往,如今一晃眼就大四了,武大也只能成为收在心里的故梦。
燥热的上午,太阳毒辣得晃眼,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拿着手机地图导航,费了老大劲和妹子找到武大的正门。
天蓝、云白,慢慢流淌的时间的水。
跟着导航和妹子一路走走停停,路过荷塘、邂逅彼岸花、买下纪念书签。
晃荡了将近两个小时,我们两人就如同沙漠里行走了三天三夜的旅人,终于发现了绿洲。过了凌波门,映入眼前的就是一望无际的东湖了。
我深深震撼了,因这浑然天成的蓝调,挥洒丹青般泼上蓝色笔墨,形成东湖。
其实很想去东湖生态景区完整的转转,可惜当晚要赶到南京,便只有遥望着一片碧波感叹了。
突然想起师父很早以前的一句诗: 千倾湖水碧映天,山色风月倦。
形容东湖,再好不过了。湖波拍岸声,夹杂风声,哔啵响,呼呼响,奏成一曲天然的乐章。只有临在湖边侧耳倾听的人,才能感受这大自然的馈赠。
在艳阳下沿着东湖行走,听浪声,很想时间就此定格。可是美好的事物总是流逝得飞快,相遇的人也终要道别分开。
一杯浊酒青山外,听取江南风雨声。
呆了两个小时,和妹子一起回程。赶到青旅收拾行李,踏上去往南京的高铁站。
她送给我一个红苹果,把我送下楼,和她道别,有些感慨。
一个人的旅程就是这样,不知名的上路,途中遇到素不相识的人,投缘便一起聊天,一起游玩。她来武汉找到了工作,我也要踏上远方,匆匆的交汇点,让我遇见可爱的人儿。也许以后还会相见,也许以后不会再见,谁说得准呢?
离开武汉的动车上,蓦然看到窗外已是一片霞光,美得让人震撼。
目送远方,悄声告别。
耳边放着的歌曲是李行亮的《武汉爱情故事》,声线动听,倾诉别离。武汉这座城市于我,有的是邂逅的友情,投缘的相遇,我会心怀感激,带着这些美好回忆在路上。
霞光披衣,伴我闯天涯。
武汉,再见。
武汉分为武汉三镇 武昌 、汉阳、汉口 ,应该知道吧 ,不知道也听说过的 武汉 著名景点被叫做“三菜一汤” -- 东湖 -- 湖北省博物馆 -- 黄鹤楼 -- 归元寺 -- 这是4个景点 ,票价都只几十 ,省博不要钱对外开放 ,第一次来武汉旅游必须得去的 ,要不然就是一个“遗憾”了得 ,不过我劝你还是现在网上查好 大致的 情况 ,到武汉后买份旅游地图 自助游比较好 ,跟团的话 时间很赶 玩不好 也不自由 ,呵呵 ,而且比自助游要贵 (虽然看起来便宜,其实是不划算的),要是万一在路上有什么不清楚的 ,也可以问问我们可爱的武汉市民 ,我们武汉人是出了名的热心 ,啊哈哈 对了,还有就是全国最长的江滩 ,在汉口的武汉港 那夜景是一点也不亚于香港维多利亚港和 上海的外滩 ,呵呵 再就是吃的 武汉的小吃特别多 也特有名 ,eg :热干面 、糊汤米粉、豆皮、烧卖 、汤包、面窝、糯米包油条 、、哈哈 太多了 到武昌中华路的 户部巷 ,那是保留的老字号 小吃一条街 说到这儿 ,附近还可以坐坐武汉具特色的轮渡 (过江的船 ,票价1元 ,刷卡9毛还是8毛 )
江汉路 位于汉口 ,是武汉市最最繁华的商业区 ,有步行一条街 ,夜市 ,百货有佳丽广场 、大洋百货 ,还有时尚的年轻人必逛的 万达广场 happy站台 ,超市有沃尔玛 ,一应俱全 哈哈 最起码得逛上一天都不够 都在一块,不论高档抵挡 ,衣食住行一条龙
武汉有两条旅游公交专线,可以考虑这两条旅游线路上的景点(强烈建议买个地图,在大点的公交站都有卖的,很方便),坐旅游公交线路可以买通票的,5元一张,想到哪里玩,玩好了可以再上车到下一个景点。
首先,你可以去名气最大的地方--黄鹤楼,顺便还可以看看长江大桥,黄河楼就在一桥的引桥边,这样你就把第一桥和第一楼都看了,说点自己个人观点,黄鹤楼实在是名声太盛,奥运火炬武汉站的起点就在这里,在游玩之前先给你的期望降下温。不过冲这个名气还是看看的。门票黄鹤楼50元,长江大桥随便你怎么走,很长2公里多。
然后,我挺推荐你去参观下大都督府就是辛亥革命纪念馆,离黄鹤楼很近,一问就知道了,步行都可以到,门票还好20元,可以买点纪念品。
这个附近有蛮多小吃,推荐去艳阳天,这里的是餐馆非宾馆,菜的味道还是不错的,旁边有家百味粥店,要是早上想到那里吃,下了公交就可以了。
晚上吗,武汉晚上还算是凉快点,可以推荐的就是江滩了,在汉口,你大可以吃好饭去那里逛逛,散步休闲,可以吹吹江风,邂逅传说中的爱情,简直就是“弯的佛”。
再推荐你在武昌多转转,首先武汉大学,呵呵,网上说是最美的大学之一,那就看看了,转转就行,这个时候不是樱花开的时候,看不到太多美女,希望武汉大学的女生看不到我说的。穿过武汉大学到达武汉大学工学部,你就会看到东湖了,实在是太有名气了,那就在东湖逛逛了,中午可以在东湖边上的饭店吃饭,味道看你的人品了,不过可以采用跟庄法,哪里人多去哪吃,味道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在武汉大学和东湖待的时间比较短的话,可以去磨山,在东湖边上就可以乘车了,402路,上车时问下司机到磨山风景区不,有趟车会绕一个圆,可别打错了车。磨山门票40元。旁边还是有植物园,挺值得一游。
要是不想参观风景区,我的建议是去湖北省博物馆,小时候就学了勾践和夫差的故事,那就去那里看看那把剑吧,还有编钟,很有感觉,在到里边听下编钟演奏,感觉就会更好了。好像传说中免费了,我不是很清楚,去年去的15元一个人,听编钟演奏另算。
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归元禅寺,要是你一个人的话,就去那里感触下佛教的韵味了,两个人的话,事情就比较多了,求佛呀,求签呀,据说那里的签特别灵,我没试过。门票10元。
还有就是古琴台,很久很久以前俞伯牙和钟子期关于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门口照照相就好了,里面没有什么要看的。门票10元,不知涨了没。
下面的行程该逛逛买点东西了,给你几个建议去的地方了。江汉路步行街有王府井、大洋百货、时尚广场都有折扣服装销售;
要是想淘好看的时尚YY可以到万达购物广场和HAPPY站台、民众乐园去转转。
还有去司门口,很不错的地方,大部分学生买衣服都去那里,主要是大多适合年轻人的品牌那里都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从司门口往里走就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很著名,明朝时就存在了,武汉的小吃种类那儿几乎都有,你可以好好吃个遍。
还有最最重要一点,注意安全,尤其是武汉公交,超级挤,人也多,扒手也就相对容易下手了,所以出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了,多留心下自己的东西。
这是转的,点后还有更多。
又到了久违的周末,终于能在紧张的气氛中喘息一下了。媳妇就想着要不我们出去放松放松吧,我一想那不正合我意吗。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时间休息,刚好快到年底,公司基本上也没什么事了,我想着找个休息时间带着媳妇出去玩一玩。我也在网上我也是看了很久,才发现附近有个很火的景点的,和媳妇收拾收拾就开着星越出发了。
天气是越来越冷,前几天都不用穿秋衣秋裤的,这几天就开始秋衣扎在秋裤里面,秋裤扎在袜子里了,武汉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媳妇今天为了拍的美美的,穿的很少,真怕她冷到了,看来女人为了美啥都干的出来。刚刚来这里,我跟媳妇还以为来到了迪士尼呢,建筑风格和迪士尼有点像。
美美的
美美的
这个位置不仅仅风景好,还有游乐园。媳妇一看到这些东西,童心就出来了,非要上去玩一玩,太可爱了
这个位置不仅仅风景好,还有游乐园。媳妇一看到这些东西,童心就出来了,非要上去玩一玩,太可爱了
媳妇说这个熊真可爱,本想抱着它来一张的,手放上去刚准备抱,媳妇就说不行不行太冷了,只能将就一下了
媳妇说这个熊真可爱,本想抱着它来一张的,手放上去刚准备抱,媳妇就说不行不行太冷了,只能将就一下了
这边是住宅区,都是一人一户的那种,媳妇还是很羡慕这种生活的,每天悠哉游哉的去 买菜,还可以在这个位置看看风景,进来都是不要钱的。不像现在的我们,为了事业拼命的奋斗,连个休息时间都没有。
天气太冷了,都没什么人,看来都不愿意受冷跑出来玩,要不是我们好不容易休息一次,我们也不愿受这个冷跑出来的
天气太冷了,都没什么人,看来都不愿意受冷跑出来玩,要不是我们好不容易休息一次,我们也不愿受这个冷跑出来的
可惜我们现在来开不到这个位置最美的风景了,大概9月份来的话,这里全部是粉色 的,一大片的粉黛非常的状观。现在都过来只有微微的一点颜色了,拍出来感觉全是杂草一样,但还是有一种身在欧洲的感觉。
围着粉黛群建的一个小轨道,可以坐在小火车上看粉黛群。可惜太冷了而且粉黛也没什么颜色了,就没有坐
围着粉黛群建的一个小轨道,可以坐在小火车上看粉黛群。可惜太冷了而且粉黛也没什么颜色了,就没有坐
旁边的花花草草也凋零的差不多了,寓意着今年也快结束了
旁边的花花草草也凋零的差不多了,寓意着今年也快结束了
许愿池,媳妇和我都求了事业,希望明年了能赚更多的钱,要不然连孩子都养不起了
许愿池,媳妇和我都求了事业,希望明年了能赚更多的钱,要不然连孩子都养不起了
这张照片我觉得算是今天最好看的了,可惜今天没阳光要不然拍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这张照片我觉得算是今天最好看的了,可惜今天没阳光要不然拍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背景像童话镇一样,拉着媳妇就是咔咔的拍。逛了也差不多几个小时,媳妇的肚子也是 饿的咕咕叫了,那我们就只能出去了。出去的时候碰到了很多旅游团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了,羡慕他们到这个年纪了还能这样活泼的玩耍。
给你们看完了我家的老大,总要看看老二了吧。星越是我们结婚的时候买的,当时和媳 妇就觉得星越的外观非常好看,车内坐着也很舒适。因为我媳妇不喜欢轿车,她觉得轿车太低了,不是很喜欢,就只能去买SUV了,但我又不喜欢传统的SUV觉得太笨重,刚好我们小区有一辆星越,每次出门都可以看到,媳妇也觉得不错,我们就去了4S店体验了一下。对星越的外观和内饰也都挺满意的,就商量了一下,最后还是选择了星越。
媳妇也是觉得下面冷了,想快点上车吹空调。平时也没什么时间去分享这台车,都是上 下班然后就停在小区里了,好不容易今天有时间媳妇还可以当一下车模,就赶紧拍照分享分享。
像不像老司机,其实媳妇平时也不敢开车,胆子比较小
像不像老司机,其实媳妇平时也不敢开车,胆子比较小
吉利的123英寸的大屏幕还是很好用的,导航也很方便,上车都不需要拿手机出来,直接语音跟他说去哪去哪,就出来了,定位十分精准。还可以语音打开天窗、空调等,基本上都不用手去操作了。而且360°全景影像是我这种停车困难症患者的福音,再也不担心停车的时候剐蹭到周围的车了。
像大哥一样坐在后排,霸气
像大哥一样坐在后排,霸气
后排的空间还是挺大的,座椅也软软的。我家后排基本上没人坐,也不知道媳妇为啥把这个杯架给放下来了。后排的独立出风口和两个USB的接口设计的也挺人性化的,后排充电的时候也不用把线伸到前排,可以一边玩手机一边充电。
大溜背的后尾箱特别时尚,虽然是大溜背但空间也不小,每次我和媳妇出去旅行它都能 装下我们的行李,对星越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星越的前脸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吉利家族式的设计,换成黑黑的车标还是挺好看的,LED 的大灯很犀利,整个前脸层次分明,显的非常霸气。
内饰设计的很简约,一些镀铬显的很有高级感,很喜欢这种不规则的设计。门上还有氛 围条,这些小细节做的都很到位。
内饰设计的很简约,一些镀铬显的很有高级感,很喜欢这种不规则的设计。门上还有氛 围条,这些小细节做的都很到位。
收拾收拾准备回家咯,武汉的冬天可太冷了,还是在家躺着舒服
收拾收拾准备回家咯,武汉的冬天可太冷了,还是在家躺着舒服
今天来的不是时候,等明年我还要开车带着媳妇再来一次,毕竟没看到这里最美丽的风景,还是有点遗憾的~
武汉在80年代又脏又乱。
没有什么高房子,成片的是木头盖的平房。
夏天晒死人,傍晚街上小巷到处是竹床,有聊天的,有吃饭的,有睡觉的,有下棋的,街坊四邻十分熟悉,谁家有个什么事大家都知道。
到了冬季整天阴沉沉的,时不时漂起小雨,总是给人湿哒哒的感觉,人也象发了霉一样。
如果你听到摇 ,那就是收垃圾的车来了。
如果你看到大街上人群突然象疯了一样跑了起来,四处躲避,那就是洒水车来了。
如果你看到城管的站在卖什么小货的摊子前,那么不久就会看到摊子被掀,物品飞到空中然后洒落在地上。
到了90年代,慢慢地房子长高了,砖瓦房代替了木头房。
商场也越来越多,超市慢慢进入社区了,以前的住户把一楼的房子出租给外来户,外来户开店,卖食品卖过早的卖鞋等等
武汉是一座需要用脚丈量的城市,适合行走,适合散步,适合驻足。在江城的随意一瞥,都像是在**中的一景。所以,走走停停是最适合融入进这座城池的方式。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很喜欢这句歌词,一个人旅行很随意,提着包,背着吉他,带着相机和喜欢的书,没有太多计划地前往一座陌生城市旅行,一路走着一路看风景,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邂逅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故事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一页风云,见证一段文明的演进轨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抹风情,彰显一方水土的气质神韵。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并存,诗化与美意构筑的时代精品
登临黄鹤楼杨富安陕西商洛黄鹤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
武汉历史上都有那些名称
武汉历史上都有江城,大武汉,九省通衢著称的。
1、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2、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 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3、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4、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6、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7、1927年初,武汉国民 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武汉市历史名称据近年考古工作发现,一万多年前,武汉地区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市郊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汉在夏代属荆州,殷末属南国,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
东汉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280年)、曲陵县(305年)、汉津县(597年)、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25年)、汝南县(378年)、江夏县(589年)。明成化年间,龟山以北的汉水支流逐渐成为汉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
武昌这名始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寓“因武而昌”之意。与江北汉阳有“双城”之称。
明代以后,汉阳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勃兴,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武阳夏三镇的统称枣“武汉”开始被使用。
1926年12月, 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确定“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1927年4月16,成立武汉市政委员会,这是统一建市的开始。
随后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武汉市人民正式成立,武汉市的名称至今保持不变。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地名的来历武汉名称的来历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 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 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从此定名为“武汉”。武汉即为武昌、汉口、汉阳的统称,武昌、汉口、汉阳又被称为武汉三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 直辖。
截至2017年末,武汉市下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等13个行政区 。武汉市人民 驻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
扩展资料
武汉地区的历史沿革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
明末清初,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 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 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水以北地置夏口厅,治所即今汉口。至此,汉口与汉阳城区、武昌城区统称“三镇”。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 ,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民国三年(1914年),同属江汉道。民国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设立市政筹备处。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厅),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 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 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武汉 (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
武汉的历史介绍一、先秦至南北朝 武汉市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馆对东湖之滨的放鹰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石斧、石锛以及鱼叉等新石器时代遗存,经认定属于屈家岭文化。武汉最早的传说是关于大禹曾在此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武汉汉阳江边的禹功矶上建有禹王庙。
在黄陂区发现的距今约3500年前的盘龙城遗址,是迄今中国极少数已发现并保存完整的商朝古城之一,被认为是“武汉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汉拥有着比北京、西安等更为悠久的建城历史的考古依据。 春秋战国时代,武汉属于楚国范畴,留下了一些遗迹传说。
《列子·汤问》所记载的俞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锺子期,名徽,楚国汉阳(今武汉蔡甸)人。
至今,汉阳仍存有古代留下的古琴台、锺子期墓等建筑遗迹和“琴断口”等历史地名,武汉也因此被称为“知音”故里。 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武汉新洲地区文化昌盛,成为儒家重地之一。
《论语》载:“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时,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西汉时期有庶民在邾县(即新洲区)孔子山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淮南王刘安遂就地建庙征召学士讲学,是为“问津书院”,被喻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学”,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齐名。
现代武汉的起源,是东汉末年军阀刘表命江夏太守黄祖在今汉阳月湖附近所建的“却月城”和东吴孙权于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所筑的“夏口城”。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址。
孙权筑夏口城时,在蛇山附近的城墙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黄鹤楼。 公元208年,在武昌附近的赤壁(今咸宁赤壁,一说在江夏区赤矶山)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发生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武汉及其周边第一次发生了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事件。
三国时期,当时的武昌(今鄂州)成为东吴政权的都城,孙权在此称帝,使武昌及其周边第一次成为中国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南朝时,夏口城扩建为郢州城,成为郢州的治所。
二、隋至清中期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
期间,武汉经济文化逐步繁荣,成为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其中,位于武昌长江之滨黄鹄山巅的黄鹤楼被崔颢、李白、白居易、王维、刘禹锡、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无数唐代乃至后代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一时之间,使武昌成为中国南方的文化重镇之一,其中,崔颢所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使黄鹤楼名扬天下,而李白的另外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使武汉从此拥有了“江城”的别称。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郡。南宋时期,武昌再次成为中国仅次于首都地区之外的第二大政治军事据点,抗金英雄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伐金,因此岳飞也被朝廷封为“鄂王”,武汉也曾遍布“岳王庙”的遗迹。
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宋代武汉的制瓷业极为发达,经过发掘,在武昌城区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在市郊江夏区湖泗、梁子湖等地发现了宋代大型瓷窑群100多座。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湖广行省为全国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重庆东南部。
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也是武汉正式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开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武昌一地继续成为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政治中心,明楚王之布政使司衙门驻武昌府。明代中后期,武汉的汉口崛起。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前期,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被世人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也因汉口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咽喉,成为天下商贾聚集之地,历史上也被称为三大茶市和天下四聚之一。
三、晚清 具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老汉口 清代后期直至二十世纪初的武汉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主要几个经济、金融、工业、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19世纪中叶,中俄万里茶道源于汉口。
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中叶,汉口一直是中国三。
武汉的地名来历及故事“武汉”的由来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武昌城区。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在明代《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经常使用。由于明代以后,汉阳县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发达,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故双城演变为三镇,亦有"武阳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奏请将阳夏分治获准,1899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武汉名称的来历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 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武汉”名称的来历是什么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它是武昌、汉阳、汉口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 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h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遂逐渐形成了江北有汉口、汉阳,江南为武昌的三镇鼎立的格局。1926年12月, 中央执行委员、国民 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确定“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1927年4月16日,成立武汉市政委员会,这是统一建市的开始。随后分分合合,直到1949年,武汉市人民 正式成立,“武汉市”的名称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隋唐年间,汉阳得名并逐渐发展。汉阳,尤其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佛教名寺“归元寺”更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而汉口在历史上,与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
直至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 不过后来者居上,独立出来的汉口之后迅速发展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历史更为悠久的武昌和汉阳。
武昌得名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
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武汉又被称为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云:“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所谓江城,乃指武昌,后沿称武汉为江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