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大沙漠在非洲的北部,西起大西洋,东到红海海边,纵横于大西洋沿岸到尼罗河河畔的广大非洲地区,总面积大约有800万平方千米。
撒哈拉大沙漠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漠组成的,平均高度在200~300米之间,中部是高原山地。它的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还不到100毫米,气温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58℃。
撒哈拉大沙漠当中,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水草丰盈的地方,被人们称做“沙漠中的绿洲”。所以,“撒哈拉”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是“大荒漠”的意思,这个词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撒哈拉大沙漠是多么的荒凉。
那么,撒哈拉大沙漠从古至今难道一直是这样荒凉吗?经过人们艰苦的探索,终于证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区远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还真的是一片绿色的平原。那些早期居民们也曾经在这片绿洲上,创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值得骄傲的一代灿烂文化。那么撒哈拉大沙漠的“绿洲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19世纪中叶的时候,德国一位叫巴尔斯的探险家,在阿尔及利亚东部的恩阿哲尔高原地区曾经意外地发现了几处古代的文化遗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天,巴尔斯正在恩阿哲尔高原地区行走着,前边出现了一处高高的岩壁。巴尔斯抬头一看,只见那高高的岩壁上好像刻画着许多岩画,就急忙走了过去。等到巴尔斯走到岩壁跟前,看见那上边刻画着好多图案。这些图案当中刻画的有马、有人,竟然还刻画着水牛的形象,而且那水牛的形象刻画得特别清晰。巴尔斯的心里感到非常惊讶,巴尔斯弄不明白,但是他暗暗地记住了这件事情。
不久,巴尔斯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其他沙漠地带,也发现了水牛的岩画。这时候,巴尔斯的心里开始琢磨:“撒哈拉大沙漠里既然有水牛的岩画,就是说这里曾经生活过水牛这种动物,否则,人们不会凭空把水牛的形象刻画在岩壁上。既然这里有水牛的形象,就可以说明这里在远古时代一定会有水和草,要不水牛怎么能活呢?既然这里有水牛,这就可以说明在远古时代一定有游牧民族在这里居住过。如果按此想法往下推理的话,撒哈拉大沙漠在远古时代一定是个绿洲了。”
后来,巴尔斯在恩阿哲尔高原地区的岩画上,发现了犀牛、河马和一些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岩画。他还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岩画里边竟然没有骆驼这种动物。巴尔斯感到更加兴奋。因为只有有沙漠的地方,才会有骆驼!只有有水和草的草原上,才会有水牛、河马!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岩画上没有骆驼,这就说明这里在远古的时代一定是有水、有草的大草原,决不会像现在这副样子,到处都是沙丘和流沙。
于是,巴尔斯把撒哈拉大沙漠的历史分成了前骆驼期和骆驼期,来标明撒哈拉大沙漠的草原时代和沙漠时代的鲜明界限。后来,考古学家们都普遍采用了巴尔斯这种对撒哈拉大沙漠的历史分期。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法国一位叫法拉芒的地质学家曾经到了阿尔及利亚奥伦南部。他在那里也发现了一些古代洞穴壁画。经过仔细认真地考察,法拉芒觉得巴尔斯把撒哈拉的历史分成草原时代和沙漠时代非常合理。这时候,法拉芒还发现这些古代洞穴壁画里边,早期的作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水牛的形象;到了晚期的壁画当中忽然就没有了水牛的形象。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法拉芒认为,那时候撒哈拉地区的自然条件肯定是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这里的水源没有了,撒哈拉才逐渐变成了沙漠。这样,撒哈拉地区原先的那些水牛也就没有办法再活下去了。没有了水牛,居住在撒哈拉里的人们当然也不再去刻画它了。
1956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叫亨利•诺特的科学家曾经带领着一支法国考察队来到撒哈拉大沙漠,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山脉和恩阿哲尔高原地区进行考察。他们经过好几个月的艰难跋涉,最后饮水用完了,大部分队员生了病,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往前走了。亨利•诺特决定呼叫飞机前来救援,放弃这次考察计划。没想到,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山洞。亨利•诺特和队员们立刻忘记了渴,忘记了累,忘记了病痛,动手发掘了起来。结果,他们除了找到了一些古代山洞,还找到了一条隧道。在那些山洞和隧道里,他们找到了大约3万件壁画作品。亨利•诺特和队员们一看,哎呀,这些壁画作品的色彩太丰富了,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实在是太珍贵了。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赶紧拍照的拍照,制作拓片的制作拓片,兴奋地忙碌了起来。
亨利•诺特和队员们从撒哈拉大沙漠回到法国的巴黎以后,立刻对那些壁画的照片和拓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最后,他们认为,这些壁画生动地反映了撒哈拉地区有绿洲时代的社会风貌。
这些壁画当中,有古代游牧部落围剿野生动物的狩猎场面。那些野生动物的形态刻画得非常逼真,让人一看就能够认出来是大象、狮子、野驴,还有什么河马、犀牛、羚羊。它们被猎人追得拼命地奔跑着,那模样特别疯狂,看上去就好像要从画面上跑出来似的。
这些壁画当中,还有不少专门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那些人物的身体显得很高大,最高的约有9米。人物的外形差不多都是胳膊和腿显得特别长,腰却很细,肩膀很宽,那模样非常像现在非洲黑人的身体特征。而且,有的人物形象的肩膀和后背上有很多白色的斑点,就跟现在西非和中非黑人装饰在身体上的标志差不多。所以,有些科学家觉得这些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黑人种族的模样。这就说明了撒哈拉史前文化是非洲土著黑人创造出来的。
这些壁画当中,有些作品刻画的是宗教仪式。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那时候生活在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在壁画里边经常可以看到水牛的形象,这就说明水牛那时候可能在人们的生活里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于是人们就把水牛当成一种特别神圣的图腾崇拜的东西了。
那么,这些壁画是什么年代创作出来的呢?亨利•诺特他们用放射性碳14的测定年代方法表明,这些壁画大约是在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创作出来的。亨利•诺特他们还发现,这些壁画往往是用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年代刻画在岩壁上的,所以显得重重叠叠地刻画在一块儿。这些都说明,那时候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千年了。这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撒哈拉地区正处在有水、有草、人兴畜旺的草原时代。
自从亨利•诺特他们有了对撒哈拉地区的重大发现和考察结果以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纷纷走进了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进行科学考察。这些科学家们不仅在阿尔及利亚的恩阿哲尔高原地区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而且还在利比亚、尼日尔、马里、乍得和苏丹这些国家的沙漠里边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也表明了撒哈拉史前覆盖的范围和现在的沙漠地区几乎一样的广远。
撒哈拉地区的绿洲时代是已经确定了下来,那么撒哈拉的绿洲时代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它的沙漠时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就是说,撒哈拉的史前文明又是什么时候衰落的呢?
科学家们发现,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的撒哈拉壁画里边,那些水牛、河马和犀牛的形象开始逐渐消失了。这就说明,那时候的撒哈拉地区的自然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到了公元前100年的时候,撒哈拉地区所有的壁画几乎快要停止了,撒哈拉地区的史前文明也就开始彻底衰落了。科学家们经过分析和研究,估计这也许是由于那时候的水源开始干涸了,气候开始变得特别干旱了,要不就是发生了饥荒和疾病。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撒哈拉地区的草原逐渐变成沙漠大概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先是气候发生突然的变化,下的雨迅速减少,一部分雨水落到干旱的土地上以后,很快就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了;另一部分雨水流进了内陆盆地,可是由于雨水量不多,也就滞留在了这里,盆地增高以后这些水就开始向四周泛滥,慢慢就形成了沼泽。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变化,沼泽里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慢慢就变干了,这样就慢慢形成了沙丘。这时候,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变化得更加坏了,风沙也越来越猛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不知道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劲儿地砍伐树木,没有节制地放牧,撒哈拉地区也就慢慢变成了沙漠地带。经过科学家们测定,山洞里边的骆驼形象大约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现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200年的时候,撒哈拉就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经过科学家们艰苦的探索,撒哈拉地区的“绿洲之谜”就算初步揭开了。不过,科学家们对一些问题还是有点解释不清楚。科学家们看着这些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岩画,不由地产生了一个疑问:撒哈拉地区史前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刻画了那么多的岩画,可是他们是用什么办法来刻画的呢?
有的科学家说阿尔及利亚的恩阿哲尔高原的一种岩石叫路石色页岩,能画出红、黄、绿一些颜色来,而且色彩十分艳丽。再说科学家们曾经在那些山洞里边发现了一个调色板,就是用这种页岩制作的。这个调色板上还残留着一些储石页岩的颜料。在这个调色板旁边,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些小石砚和磨石这样的调色工具。所以说,生活在撒哈拉地区史前时期的人们也许是先用一种特别锐利的陵石,在岩壁上刻出野生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轮廓来,然后再把储石页岩做成的颜料涂抹上去。
这个问题不管科学家们解释得正确不正确,反正总是有了一种解释。可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撒哈拉地区山洞里的那些岩画经历了好几千年,可岩画上的颜色为什么没有怎么褪色,还是那样艳丽呢?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开,成为又一个难解之谜。
另外,撒哈拉大沙漠地区那些山洞里的岩画,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特别神秘的色彩。1956年,亨利•诺特他们在阿尔及利亚阿哈加山脉东北面有个叫塔西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山洞,那里边有一幅6米高的彩色人物壁画。当时,亨利•诺特看着这幅壁画,怎么看怎么感到纳闷。原来,这是一幅半身人像,刻画着人物的头、肩膀、两只胳膊和上身,奇怪的是就是没有耳朵、嘴巴、鼻子、眉毛;更加令人奇怪的是,这个人物像的脸上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在脸的正中间,而另外一只眼睛却长到了耳朵边上,那模样显得特别怪诞、特别滑稽。当时,亨利•诺特越看越觉得壁画上的这个人物形象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人刻画的,于是给这个人物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伟大的火星神”。
后来,好多当代的人们看了这幅人物壁画,都感到特别惊奇:“哎呀!它的表现手法,怎么会和法国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的表现手法那么相似呀?而且,它的人物外形和毕加索的人物外形也十分相像呀?”人们除了惊叹以外,又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撒哈拉地区那些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要用这种变形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呢?这当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这些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回答得上来,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天山山脉自东向西400公里横亘其中,形成山南山北迥然不同的两大自然环境区:山北巴里坤、伊吾两县草原广阔,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冰优雪丰,自然风光秀丽,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享誉中外的哈密瓜、哈密大枣的重要产地。
每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自己的形象气质,比如上海是现代,厦门是温馨,深圳是开放,成都是怡然,那北疆小城哈密的气质又应该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甜蜜”——这大概是从哈密名产“哈密瓜”联想起的;也有人说是“活力”,的确,作为茫茫沙漠中的绿洲城市,哈密天然就带着生命的活力……
盛装的哈密人
哈密的气质难以评价,哈密人的特征则更难归纳,特殊的地理、民族、历史给了哈密太多的积淀。而身为这片土地的子民,哈密人身上似乎笼罩着散不开的纱幕,只有走近了,接近他们,与他们一起徜徉时光,这个遥远之地的城市人羣才会展现他们的独特、深沉和与众不同。
哈密瓜:上苍赐予哈密的礼物
哈密是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后的第一个绿洲;此后向西,每经过一段戈壁,便能望见天边有一点绿。如此,从新疆至中亚,至小亚细亚,再至北非的埃及、卡萨布兰卡……另一条通往世界的道路由驼掌一延再延。古代的中原诗人曾感慨: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哈密,则是西出阳关后的第一个城市。这里并非荒凉一片——意外的坎儿井、葡萄架,意外的哈密瓜、桑树枝,总让人疑心成海市蜃楼。然而,这里确实是个城,虽然不大,但已有相当的历史。而这也是哈密的命运:沙漠+绿洲;荒凉+繁华;沉寂+喧嚣。
图为哈密市中心主体四层、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这样地域环境下的哈密人,踏实肯干地求着生存,又因为骨子里流淌着哈密历史的根脉,自成着一份大气圆融。而哈密的“小”和哈密瓜的“甜”又让哈密人生活得如此滋润和自在。
哈密的一切都要从哈密瓜说起:那是甜蜜的瓜,不可取代的瓜,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瓜。哈密瓜就在那里,在瓜地里,逐渐成长,成为一包“蜜糖”;但它实在不只是一个水果,无论草莓、芒果、葡萄、桔子、火龙果,哪里有它那般幸运,名气冲天。
哈密的名气得益于哈密瓜,哈密瓜是上苍赐予哈密的礼物:特殊的地理环境培植出甜蜜的水果;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这种水果被当作贡瓜,被清帝钦点,扬名中原。在新疆,能培植甜瓜的地方很多,譬如伽师瓜,也许口感并不比哈密瓜差,但名气却无法望哈密瓜项背;吐鲁番总显得愤愤不平,似乎要和哈密争夺哈密瓜的原产地,然而,对新疆之外的人来说,似乎早已形成定论:哈密瓜=哈密,哈密=哈密瓜。
巴里坤草原是新疆的第二大草原,牛羊肥硕,松林青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虽然个中滋味不能被量化,然而若深入其中,则不得不被其感化。在重庆吃过火锅后,总觉得广东人吃火锅,是在吃某种形式,而不是滋味。如果北京塑造自己的形象是大气,上海是现代,厦门是温馨,深圳是开放,成都是怡然,也许哈密应该塑造的形象是甜蜜。甜蜜,首先由哈密瓜无与伦比的含糖量所决定,这是个可以量化的标准;然后,推而广之,深之。是否可以打出这样一条广告:到哈密,吃哈密瓜,过甜蜜的生活。
不一样的城:新疆地貌的微缩版
久居哈密不外出的人,也许恍惚中,以为哈密和别的城市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不,哈密是个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它的周围被沙漠、戈壁、雪山、草原包裹,这种景致,基本上是新疆地貌的微缩版。
虽说装下了整个新疆的特点,但哈密人的性格又迥异于新疆其他地域。譬如北疆人,因草原辽阔而多显豁达;南疆人,又因沙漠奇崛多显幽默;位于东疆的哈密人,深受中原汉文化浸染,同时,又杂糅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只属于这个地区的某种文化心理定势。在笔者看来,哈密人的性格大致可分为务实、大气、淡定3种。
肥沃的牧场
哈密人肯干(不干就无法生存),愿意动脑子(自然环境恶劣),不轻易求人(可怕的烽火台……),不顽固(到底是交通要道),这种务实的性格,实乃地理环境塑造而成。哈密是中原的结束、西域的开始,双重叠加的命运让这里的人不得不变得更机敏,才能求得一线生机。
哈密是遥远的,遥远不仅是地理的结果,更能成为一种刑罚——遭皇帝贬斥后的纪晓岚,被流放至西域;而苏东坡,流放至岭南;同样,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看起来,古今中外,让一个人去遥远之地便是惩罚,便是比杀头还残酷的折磨。笔者曾在哈密通往巴里坤的道路上,看到那些依旧挺立的烽火台,心里一阵阵紧缩。遥想古人,当外敌入侵,点燃狼烟,期盼救援时,要经受怎样的煎熬。而来自京都的指令,到达哈密时,已如强弩之末。
哈密城
遥远……这是内地人无法理解的词。当笔者定居岭南东莞,驱车穿过三四个小镇而不知时,每每会想起那些烽火台。各小镇虽有中心地带,但其边蹈中的哈密人,形象地反映了这个地区积淀的文化。漠、戈壁、雪山、草原所缘处并无明显界限,一条街粘着一条街,一座山坡背后是另一座,到处都是哈密人的性格里,还有一种难得的淡定——不以包裹,既有绿洲的生气,人,是加油站,是修理铺,是便利店,是宾馆,是餐厅。同为流放地,东南和西北完全不同:东南气候温润、植物繁茂,虽口音倨傲、貌似蛮夷,可到底还是更容易生存;但西北——荒漠地带缺水,只这一点,便能轻易了结人的性命。随时随地大风吹翻火车、冰雪中牛羊成片倒下……自然,在这里,比之其他地区都更暴戾,让这里的人们求生存时,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这也就要求哈密人不得不务实,否则,危及生存。
在哈密人的性情中,有一种难得的雍容大气之风。哈密人的大气,得益于它的历史。早在哈密还被称作“伊洲”时,已是不可小觑之地;及至清朝,哈密之重要性,几乎达到顶点。清廷以巴里坤县(镇西)为据点,由 组织,大规模移民,在这里屯田戍边(唐在鼎盛时期,亦有过此举)。大量移民涌入,融入新鲜血液,和本地文化交融、碰撞,塑造出特殊的文化、特殊的个性。
哈密人:雍容大气和淡定的性格
在哈密,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件衣服——维吾尔族女士的外衣,但钮扣却是汉族人的盘扣,其上缀着的其他小扣子,四边竟又装饰着罗马文字!这种服饰恰恰反应出哈密的文化等于本地土著文化+中原汉文化+西方文化。在多重文化薰陶之下的哈密人,逐渐形成雍容大气的性格:处变不惊、进退有度、松张有驰。比之中原内地人,哈密人更懂得天外有天;比之身居草原、沙漠深处的北疆人、南疆人,哈密人又因是新疆门户,信息交流便利,更容易接纳变革,更具有圆融精神。
哈密人秉承了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的天赋,每个节日都盛装表演
在新疆传统音乐“木卡姆”中,哈密木卡姆不似刀郎木卡姆那般激越,也不似十二木卡姆那般明快,艺术气度典雅、高贵、内敛。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民间到王宫,再返回民间的流传整合过程,充分吸收了来自中原、中亚、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笔者在哈密乡间参加过麦西来甫(聚会),看到裹着头巾的老妇手持一朵玫瑰花,款款走向一位少年,少年起,右手抚在胸口,鞠躬,接过玫瑰花,随节奏舞蹈。一曲毕,走向另一妙龄少女,向她敬献玫瑰花。彬彬有礼、气度非凡、节制内敛:舞蹈中的哈密人,形象地反映了这个地区积淀的文化。
哈密人的性格里,还有一种难得的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笔者后来离开哈密后才慢慢体悟到的。到了北京,天子脚下,总感觉紧张。这种紧张是没来由的,但又确实存在,几乎所有的外地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而在深圳地铁站,反复播送:不许带气球的人进入;在某个特殊时段,深圳的公园里,不允许放风筝。深圳的街道宽、大、干净,总摆出给别人参观的模样。无论首都还是特区,在这些被特别定义过的城市里,那定义便是双刃剑,生活在其中的人由不得自己,要随无数规则、禁令起伏跌宕。
西北地区典型的雅丹地貌——哈密魔鬼城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绿洲沙漠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洲沙漠作文1“也许,许许多多的情感都会因事过境迁而由浓变淡。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淡得似乎销声匿迹却又无所不在,总在人不经意的时候悄悄袭来,轻轻触动,勾起一阵毫无防备的揪心疼痛……”轻轻读着这些语句,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受其感染变得沉痛而孤寂。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没有笑语,没有欢歌,甚至感受不到一丝生灵的气息,唉!
又是在这样的夜晚,我已记不清多少次独自徘徊于这茫茫的夜幕下,盲目地寻找着那颗曾经与我擦肩而过的流星。
我知道,我只不过是寻找罢了。那曾随风而逝的一切都已被往事埋葬,成为永不再提的话题。我痛定思痛的心情再也没有人能知了,只有任孤独陪伴我站立于苍穹之下。
在墙边,我意外地发现妈妈以前种下的玫瑰花和百合花在微风的轻拂亲吻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倔强地在黑土中涌动着勃勃的生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探出头,自豪地仰视着太阳公公,吟唱着春的到来,歌颂绿色生命的顽强和美丽。它们是春的忠实使者。它们的诞生,给寂寞的大地添上了无限的生气。眨眼功夫,它们比赛似的饱吸了春雨的精华已是叶片茁茁,汁液盈盈。看着他们,我就像看到妈妈在种植的身躯……
在我懂事以来,我就常常看见妈妈在种植花草。我曾不解地问她:“你自己亲手种不是很辛苦吗?”妈妈总是笑着说:“怎么会呢?自己亲手种,自己会开心一些。它们就像你们,我都会用心栽培,让你们都开放美丽的花朵,让我们的花园变成一个绿洲!
”我当时并不理解妈妈的话。但当妈妈迷上了桥牌后,我发现妈妈不在经常地照顾花儿,甚至它们渴得快要死了,妈妈也没空打理它们!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妈妈,其实我不正像你那些花儿吗?现在,我就像你曾心爱的花儿一样,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更重要的是得不到种植者的细心爱护!
妈妈,你能了解花儿的心语吗?你并非十恶不赦,但是你并不懂得怎样与花儿交流,沟通。一个名人曾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种植者,最重要的是学会用心与花儿交谈。”
开心、幸福的事犹如昙花一现,犹如流星一样飞速消逝,让人没有时间慢慢地留恋。时间真的可以把一个人改变?把一个幸福的家庭变得冰冷无情?我不敢再往下想……我只知道,如果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心灵的绿洲就会变成荒芜的沙漠!
绿洲沙漠作文220xx年的一天,"主人,起床了,今天是20xx年6月1日,农历乙卯年四月廿五,历史上的今天……"在轻柔的起床新闻播报中,我睁开了双眼,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了一名科学家。机器人管家立刻为我递上衣服,洗漱、吃完早饭后我拎着公文包上了汽车。只见我打开遥控器,汽车就如离弦之箭飞上了天空,向我工作的地方飞驰而去。
没多久,我就来到了建在鸣沙山旁的实验基地。放眼望去,金灿灿的沙漠中已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基地旁封闭着一块沙漠试验田中,绿色的白杨树生机勃勃。这里的白杨树都是和多肉的DNA重组后进行裁培的,它的根和叶片能像多肉一样容易在沙土中扎根,并能储存更多的水份来适应沙漠中变化多端的气候。基地门口绿色的显示屏上绿色指示灯闪烁,显示着室内的氧气量在不断提升。看着这一切,我不禁对出门迎接我的助手露出满意的微笑。
走进忙碌的实验室,我和同事们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我低着头双手不断地来回调整着纳米光学显微镜镜头,两眼一眨也不眨地盯着镜头下不断游动的粉红色细胞们,这是在一个特殊染色剂的作用下结合的白杨多肉细胞,在助手的协助下我滴入了一个提取了纳米布沙漠甲虫的细胞核,这个细胞核一进入白杨多肉细胞后,外面果冻状的液体立马就把它给反包围了。这时,连接着显微镜的电脑上立刻跳出一组DNA数据。我又加入了一小滴融合促进剂,让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只见电脑上出现不断的吞噬和分裂的细胞。看着这些不断跳动的画面,我和同事们握紧的双手也在不断地抖动,就仿佛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随后,电脑上出现了一组新的DNA排列。“哇!白杨的细胞和纳米布沙漠甲虫两种细胞终于交融为一体了!”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我把这些细胞像宝贝似的放入一个玻璃培养皿中。看着那个用肉眼看不见的细胞,我心想:如果这细胞培养成功,那么就可以让白杨树的叶子,像这种虫的身体一样有凹进去的水槽,又有和它翅膀一样有亲水性的纹理,如果这俩东西全长在白杨树上,它就可以从空气中自主吸附水分子,这样就可以自供自给水分,就不用再担心沙漠里干旱的天气了。想到到这里,我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醒醒!"这声音多么熟悉啊,我睁开双眼,妈妈好奇地问我:“你笑啥呢?”哦,原来是南柯一梦。20xx年,但愿我的美梦能早日实现,让我们的沙漠都变成绿洲。
绿洲沙漠作文3一天,有一个叫小青的孩子,他和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之中。小青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做沙雕,他做的沙雕,各式各样,有的是一只正在飞行的小鸟,有的是一棵树或一棵小草,有的是一颗心,还有的是一句英文句子,每一次雕刻好了就会把沙雕送给爸爸妈妈,如今小青的书柜里已经放慢了沙雕了。因为沙漠里什么也没有,小青和爸爸妈妈只好用从别的地方购买来的食物,来维持生命。
有一次,小青出去玩,自己偷偷的带着一把剪刀,想把沙漠里的仙人掌剪掉。不一会儿,小青就来到长着一片仙人掌的地方,小青小心翼翼的走着,突然,小青看见一张白纸,就赶紧跑上前去,捡起了那一张白纸。
这时他突发奇想,就拿出剪刀飞速地剪着,没多久就剪出了,美丽的图案,就当小青想把那些废纸屑从沙子上拿起来的时候,就看见这些纸屑没有了。小青又从口袋里翻,口袋里的纸越翻越多,最后他剪出来的剪纸,都快要对成一座山了,可是纸屑却一片都找不到,身边的沙子都成了土地,小青他特别惊喜
他就赶紧往家跑,在回家的路上,小青突然发现,那些仙人掌都没有了,这里变成了肥沃的土地。接着,他又看见有许多的人在种蔬菜,边种边笑,在肥沃的土地旁边,还有长着茂密的叶子的树,有的人还在树荫下面乘凉。
小青跑回家,可是他见到自己家的房子不见了。房子,变成了别墅,在别墅的前面,还有一个特别大的花园。他的爸爸妈妈就在花园的前面等着他。
后来,小青和爸爸妈妈一块种地,种出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小青高兴极了,就拿着自己种的蔬菜出去卖,只要买过他们家种的蔬菜,就会觉得清爽可口,所以,小青一家赚了好多钱,因为他们厌倦了在沙漠里的生活,就把家搬到了城市里。
可是,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田地,每过21天,小青一家就回去沙漠里种树和种田,有时他们没有空去,就会请几个园丁去种树和种田。
后来,这片沙漠就变成了绿海,只要去过那片森林的人回来都会说:“那里真好呀!既有美丽动人的鸟叫声,又有清新的空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果实,我真想在那里住下呀!”小青一听,“啊!真的,爸爸我们可以用那里的美味果实来赚钱!”后来,他们家的钱越来越多,最后这一家人成了中国最富有的人了,此后这一家过着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
绿洲沙漠作文4在这片荒芜之地上,我浅浅的望着这些死去的精灵,在很久以前,这里也充满了生机,又有谁会明白,岁月的威力?
它,不会为任何人停下,没有人可以违背他。悠悠岁月埋黄沙,愿君不忘词红尘。孤寂的大漠之上,来自远方的寒风,是这里唯一的来客。也许,真的没有其他的东西来过吧!寒风的到来,无疑使这孤寂又平添了一份悲凉。明月横挂在天上,还有谁在望着远方?生命,在这里,只有那些孤单的行者……我背上行囊,当然绝大多数是水,向着沙漠更深处前进,茫茫无际的大漠,使我不禁有些恐惧:我看不到任何方向,任何方向,只有无边无际的黄沙,高高矮矮的沙丘,我摇了摇头,抛开杂念,开始向前走,我要穿过沙漠,真的,我要穿越这沙漠,这荒芜的世界,无涯的死海。
在行进途中,我摔倒了,并不是很疼,但我很快的爬起,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当然很多是沙子,突然想起,经常把时间做比喻:岁月如流沙,苍老了风华。现在真正处于大漠的时候,去不这么想,只能漫无目的的向前走,还好带着指南针,不然真的要走不出去了。沙漠里的昼夜温差很大,早上你在瑟瑟发抖的时候,就会想到中午你大汗淋漓的样子,差点把自己的身体弄坏了。在沙漠里,你知道最美的景色是什么吗?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看到了方向,并不断的向那个方向奔跑,那过程非常美好。要知道,大漠中没有方向的感觉,仅凭小小的指南针怎能说明目标?在地平线处,我看到了一抹绿色,没错,那是绿洲的颜色。
绿洲是沙漠中唯一存在生机的地方,也是最后的精灵聚集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会变成荒漠吧!我不禁生出一次惋惜。我快速跑向那绿洲,那生命之地,确不知为何,这绿洲只可远观而不可靠近,一靠近她,她就消失了。海市蜃楼,虚幻的影子,虚幻的绿洲。我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向指南针所指的方向走去,纵然绿洲的虚假使我有些失望,但我的旅程可不止这些,海市蜃楼还不足让我放弃,绿洲之美,无法想象,好似海洋中的一座壮丽的孤岛,虽然容易逝去,但又有谁说不美丽呢?即使是流星一样的存在,注定要粉碎,愿望才能够更加耀眼。
梦想着,希望达到那片最美的绿洲,我生命之中的绿洲,在那里,我能够使自己在人生之途的匆匆中得到浅浅的放松,精神饱满的前往下一个目标。沙漠的荒芜,绿洲的美好,纵然沙漠多于绿洲,苦难多于美好,但这就是人生。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金色沙海和绿色草场相间,场面十分壮观,沙漠上种植牧草是非常难得,能够有此突破实属不易,金色沙海也能长出绿色草场是怎么回事?沙漠是如何变绿洲的难点在哪?下面我就带来介绍。
金色沙海也能长出绿色草场是怎么回事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金色的沙海中一个个圆形绿色草场与一望无际的黄沙相间,十分壮观。
近年来,位于沙漠边缘的和田县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沙漠饲草种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养殖发展和农民增收。沙漠干旱缺水,蒸发量大、保水能力差,种植牧草并非易事。如今,依托科技赋能,当地对种植饲草的沙地进行改良,采用节水浇灌设备,对喷水量、喷水时间等进行精准控制。截至2021年底,当地饲草种植突破10万亩,牛羊存栏7371万头。
沙漠是如何变绿洲的难点在哪沙漠变绿洲需要保持土地的湿润,加强土地的保湿,保湿度大于干燥度是沙漠化逆转的最关键因素。大量的水分来源是改变沙漠化逆转的关键。土地的保湿最有效方法——是为水分提供和储水耐风寒植物、树木耕种。
所以,有水了,还需要多种配合因素才可能执行下来,并不单一,而且,还需要整体的气候符合条件才行,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治沙必须得服从自然规律。治沙不等同于把沙漠变绿洲或是消灭沙漠。沙漠变绿洲的问题看似在沙,实则在水。沙漠是否可以被改造成绿洲关键在于当地是否具备作物可持续生长所需的充足水分。
判断一片沙漠是否需要治理,取决于其形成年代和类型,同时要考量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是否有治沙的需求。原则上,尽量不要干扰原生沙漠。我国有1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经测算,大概有50万平方公里是可以治理的。其余的120多万平方公里在原则上尽量避免人为干预,这也称为“自然留白”。
沙漠要严格按照生态红线进行管理。我国是唯一一个有防沙治沙法的国家,任何主体超过范围利用留白的沙漠沙地都应受到相关法律的限制。
我国有过将沙漠变绿洲的经验,陕西省榆林市的毛乌素沙漠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付出,毛乌素沙漠已经成了植被覆盖率80%的绿地,传说中的沙漠已经慢慢地从陕西的版图上消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