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原诗作者:苏轼
原诗赏析: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
夏天总是伴随着热烈的蝉鸣和直白的阳光,有些热、有些燥,还有些待消磨的冗长。除了郊野的小路、海边的沙滩,或者永远向往的远方,深圳很多公园里隐藏的图书馆,也是值得夏天打卡的清凉好去处。
近年来,深圳不断创造图书馆的新型美好形态,公园里的图书馆便是其中“一种”,并逐渐在这座城市成为随处可见的“景观”。如:深圳人才公园的求贤阁、香蜜公园的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洪湖公园的“荷·美空间”、宝安立新湖公园的湖畔书院、莲花山公园内的深图美术分馆、盐田宪法公园的邂逅图书馆等,不胜枚举,每一个都诠释着独特的空间美学,表达着阅读应有之意。
▲入夜,南山人才公园求贤阁图书馆灯光通明,读者众多。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余海洪 摄
求贤阁是深圳图书馆的特色分馆之一,2017年11月正式开放。空间设计处处体现着文化与传承的内涵,走进馆内最先映入眼帘是汉字立体幕墙,错落有致的雕刻为馆内定了文化基调。旁边碎石与树枝静景的搭配吹出一阵“禅意风”,原木色的书架与窗外公园景色融为一体,既可看书,亦可观海。深圳人才公园地域开阔,阵阵清风扰动滨海水面,波纹与云彩一同为求贤阁平添动静之美。曾有读者留言,好喜欢“求贤阁”这个名字——城市求贤若渴,来的人也求知若渴。
▲市民在环境优美的洪湖公园荷美空间荷合书院阅读。 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余海洪 摄
▲洪湖公园“荷·美空间”。 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余海洪 摄
前段时间,洪湖公园的荷塘美景成了摄影界网红。而2023年7月,“荷·美空间”在碧波荡漾的湖边一亮相,便迅速成为网红图书馆。在这里,可以远眺鹭岛上的白鹭翩翩,也可近观2万余平方米的荷塘景观。该馆由洪湖公园与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打造,约7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超万册次的藏书,给城市中的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静谧。
▲“荷·美空间”最大化利用了荷塘美景。实习生 宋思漫 摄
“荷·美空间”在相邻区域间采用木质落地书架进行隔断,过渡自然,延续了行走在其间的阅读者的体验感。馆内大片的落地窗设计,最大化利用了公园的荷塘美景。教务老师探访时,正是阳光稍微刺眼的时段,但光线不会直射室内,而是通过水面反射,投映在顶墙,在图书馆内摇晃出一片波纹荡漾。
▲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余海洪 摄
走进福田区农园路东侧香蜜公园的一个小入口,穿过曲曲折折的栈道,走进荔林深处,便能发现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教务老师走近它的过程,如接近童话故事中的“宝藏小屋”,前方似乎有无数可能。打开图书馆大门是绿意满满的荔枝林;循着一排排书架走至三楼,发现自己已置身于“树顶之上”;透过窗看出去,是这座城市广阔的天际线。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共三层,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它像是一个建在森林里的图书馆,阅读与生活形成自然的呼应和连接。图书馆门前的小广场上,有《冒险小王子》的主人公包小龙、汤诺与于萌萌的雕像,这些可爱的童话人物造型,为图书馆增添了许多童趣。
▲市民在绿意盎然的湖畔书院读书学习。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余海洪 摄
▲湖畔书院—宝安图书馆立新湖自助分馆。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余海洪 摄
无论阳光灿烂或阴雨连绵,湖畔书院靠窗边的长长书桌旁,总是坐满读者。书架是“山” ,窗外是“水”,便生出一种依山傍水的自在境界。坐在馆内向窗外远望,立新湖优美的景色尽收眼底,不同天气有不同的模样。湖畔书院也叫宝安图书馆立新湖分馆,主打亲子阅读、生活美学,室内面积约 280 平方米,藏书 2 万余册,亲子区还铺设了室内草坪,为小读者提供了一个释放天性的阅读乐园。
▲深图美术分馆坐落于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余海洪 摄
刚刚于今年6月正式亮相的深图美术分馆,既是公园里的图书馆,也是美术馆里的图书馆,坐落于关山月美术馆二楼。带着与生俱来的美术基因,原木色与黑色的搭配,营造了小而专的氛围。即使在夏日热烈得过了头的午后,也能给人世外桃源的感觉。
▲深圳宪法公园内的邂逅图书馆。盐田区图书馆供图
在盐田区宪法公园内,有一个造型特别的“双层集装箱”,像个纯白通透的书盒子。它的名字叫邂逅图书馆,是盐田区图书馆打造的10家智慧书房之一。沿着原木色阶梯拾级而上,便走入充满艺术感的二层阅读空间。馆内以法律相关藏书为主,小小的书房,蕴含着智慧的光。每一扇长长的窗,都自成一幅名叫《自然》的画,光线明暗、色彩浓淡全部交给大自然做主。
观湖光山色美,品书中日月长。这些公园里的图书馆,星星点点镶嵌在城市间,是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也是城市文明的最美写照。截至2023年底,深圳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合计1043个。深圳“图书馆之城”还在不断生长,相信有更多美丽的图书馆等待我们邂逅,与这座城市的人一起诠释“诗和远方”。
深圳晚报教务老师 李福莹 实习生 宋思漫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问题一:湖光掠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湖光掠影,正确写法为浮光掠影
拼音: [fú guāng lüè yǐng]
[解释]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
[出自] 唐・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问题二: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湖光掠影,不甚丁了,天道酬勤,熟能生巧,寻根问底,无所不哓的意思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出自:唐・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不甚了了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出自:宋・洪迈《夷坚丁志・黄州野人》:“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天道酬勤指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算没有看到直接的收益,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示例:要想掌握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寻根问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无数不晓(无解)
问题三:浮光掠影是什么意思?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问题四:浮光掠影的意思是什么 浮光掠影
拼音:fú guāng lüè yǐng
释义: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出处:唐・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问题五:剪影和掠影是什么意思 剪影
拼音:jǐan yǐng 英译:[sketch;paper-cut silhouette;outline]
基本解释:
1 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 剪影廓形象
2 比喻对事物作轮廓的描写;亦指比喻描写出的轮廓baikebaidu/view/336967
掠影 lüè yǐng
词性: 既可作动宾结构的名词,又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可作“略影”。
解释: 掠,在此意为“掠过”。影,身影,或景象的影子。掠影,一指掠过的影子,如“惊鸿掠影”“轻燕掠影”“浮光掠影”。另指对景物粗略泛览,一扫而过。如“江南掠影”“掠影人间”“我之江南此行,不过匆匆掠影而已”,多带有文学语言味道。
另外,“掠影”一词,也往往被用作“物事摄影”的美称。比如“华夏掠影”“世界遗产掠影”等等,含有谦虚的味道在里面,同样具有文学色彩。baikebaidu/view/2142370
问题六:浮光掠影是什么意思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问题七:浮光掠影的意思是什么 浮光掠影
拼音:
fú guāng lüè yǐng
简拼:
fgly
同义词:
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反义词:
洞察秋毫一丝不苟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
唐・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解释: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例子:
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问题八:浮光掠影是什么意思? 浮光掠影
[拼音]:fú guāng lüè yǐng
[释义]: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祝你开心。
问题九:浮光掠影是什么意思 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不是很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眨眼就过去了。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
最美的秋天在这里
这里的秋天,有遍地金黄的野草。躺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之上,你完全被金黄包裹着,阳光洒满大地,闭目遐思,心随意动,温情阵阵弥漫在周围,你就是这里的主宰。
这里的秋天,有清澈见底的河湖。这的水没有内地河湖水的腥臊味,更没有工业废水的污染,永远都是那么洁净。捧秋水洗脸,再喝上几口小酒,气定神闲。最让人喜欢的还是用这里的水煮茶、冲茶,没有任何异味,充分溶解了茶香,让人“爱不释口”。
阿里,世界屋脊
这里的秋天,有湛蓝幽深的天空。白云是那么千姿百态,秋风是那么柔和,视野是那么开阔,空气是那么纯净清凉……在这样湛蓝的天空下,美景处处皆是,即便有再多的烦恼,也会被瞬间冲淡。
这里的秋天,有遍布山谷的红柳,郁郁葱葱,满目艳红。它们与土红的山、艳红的晚霞,共同构造了一个以红为主题的时空。立于红柳林中,那漫山遍野的红艳填满心扉,彼时彼刻,你再不会对生活有任何的不满与抱怨,取而代之的是感恩生活的美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山间“明珠”
这里的秋天,有徘徊不离的候鸟。有水的地方,总能看到成羣结队的鸟儿,黑颈鹤、黄鸭、海鸥……没有人类惊扰它们的生活,没有了以往的偷猎者,它们在水里自在地捕捉游鱼、打闹嬉戏。即便天已经很冷了,这些候鸟还是在尽享生活,迟迟不愿意离去。
这里的秋天,有无忧无虑四处觅食的野生动物。秋天的草原之上,经常可见自由自在的藏野驴、野犛牛、狼、白尾野兔、狐狸、乌鸦、草原雀、藏羚羊、旱獭、黄羊、岩羊……偶尔也能看见金丝野犛牛、雪豹、盘羊……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才深知,这里的世界是属于野生动物的,你无权去破坏,无权去改变,只是作为一名过客,曾经来过。
这里,无限风光,这里便是阿里。
西藏的西藏,
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是“万山之祖”,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在这里相聚;这里是“百川之源”,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在这里发源。
这里更是“神灵之所在的世界中心”,印度教、耆那教、西藏苯教、佛教都将这里视为心中的圣地,每年都会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教徒来此朝圣,他们一步一叩首的身影,将每一寸土地渲染得异常神秘而神圣。
严苛的土地
这里叫“阿里”,一个你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如果算上那些音译的外国人,你一定可以随意说出几个叫阿里的名人;说陌生是因为,当你在网上搜索“阿里”一词时,排在最前面的都不是这个叫做“阿里”的地区。而且我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即使是爱好旅游的你,甚至是一些已经去过西藏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它。
阿里,位于西藏最西部的一个地区,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全地区面积约30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仅6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这相当于3个浙江省那么大的土地上。仅居住着还不如浙江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多的人口,这样的人口密度是身处中国内地地区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相对于如此稀少的人口密度,阿里地区最为特别的还是那超过4500米的平均海拔,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最,所以又有人将阿里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是阿里,没有常年葱绿的树木,有的只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没有茁壮成长的庄稼,有的只有顽固坚硬的岩石。这里是阿里,没有轻快歌唱的鸟儿,有的只是在空中盘旋的秃鹫;没有悠然闲情的牲畜,有的只有弱肉强食的野兽。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甚至可以说是不适合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地区,但这里却是无数如我一般的游人梦中向往的地区。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纯粹的美景,最自然的生灵,最神秘的文化以及最虔诚的信仰。于是有人说“没有去过阿里,就等于没有真正到过西藏。”
“神山”冈仁波齐
在阿里,耸立着一座海拔达6714米的山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冈底斯山主峯——冈仁波齐峯,人们都称它为“神山”。
冈仁波齐曾是当地及印度、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的佛教徒祈天求神的圣地。至今在“神山”脚下还残存着不同国度风格的古刹。当时那些虔诚的佛教徒,不远千里,不辞千辛万苦来到这脱离尘世的“仙境”求取“神灵”,表达他们的“诚心”。他们要沿路叩头祈祷,最后到“神山”之下绕山朝拜数圈,才算完成夙愿。据说凡是到此朝拜者,回去后立即身价倍增。不过,也有些朝拜者到了“神山”脚下,受不了辛苦,不是自己绕山求神,而是以羊为代价,请当地贫苦牧民“代劳”,这大概也算尽了他们的“诚心”吧。
“神山”之名的由来,并不纯属于偶然,可能与它那险峻的奇峯异貌有密切关系。在峯峦起伏的羣山之中,唯具独特雄姿,气势磅礴的冈仁波齐峯凌空直耸云霄,峯顶常年被皑皑冰雪所覆盖,就像戴上了一顶壮观的大银冠,与朵朵白云浑然一体,举目远眺,真有“神浮盈空”之感。经过长期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台阶,纵贯峯体中央,好像通往云端的悬梯,两侧悬崖绝壁,使整个峯体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像个天然的大宫殿。故此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岁月里,不能正确地解释这些奇峯异景的形成,而被宗教所利用,并加以神化,就成了至今还在相传的“神山”了。
藏在云雾后的神山
科学的发展逐步揭示了“神山”的奥秘,其实“神山”并不神秘,这些姿态万千的地貌景观,不是什么神工造就,而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漫长而复杂的地质作用的结果。
根据科学工作者的考察,“神山”不过只是由数千米厚、颜色不同、成分不一、大小不等的普通砾石、卵石、砂和产状平缓软硬相间的砾岩所组成的,其下部还埋藏有湖滨相的含煤巖系和标志着生长在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低山植物化石。大约在距今4千万至5000万年前,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的结果,区域性造山运动急剧发生,局部地壳强烈擡升,致冈底斯褶皱带机械蚀作用加剧,处于山前相对比较低凹的湖盆地带,极易接受这些风化产物的快速堆积,使之层层叠加,而形成这套巨厚的粗碎屑沉积层。最后在印度板块的作用下,随着整个青藏高原的隆起,它们也毫不例外地升高,由于岩层性质不同,又受到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动,加上自然界长期风化作用的雕塑,形成了今日外貌奇特的“神山”。
“圣湖”玛旁雍错
距离“神山”冈仁波齐不远,有一个著名的湖泊,叫玛旁雍错。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深达77米。
和冈仁波齐一样,玛旁雍错是世界上众多宗教教派所奉拜的圣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佛教经书讲:玛旁雍错是世界上的“圣湖之王”。湖水由冈底斯山冰雪融化而来,极为清澈,可见水中鱼羣,湖水甘洌,被佛教徒们视为胜乐大尊赐给人类的甘露,因而是“圣水”。从古至今,倍受赞美,藏族民歌里就唱道:
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风景已够我喜欢;明镜似的西海,海中虽然没有龙,碧绿的海水已将我留恋……
歌中的“西海”,也就是圣湖。它地处西藏众湖最西部,因而称之为“西海”。两千多年前,印度杰出诗人迦梨陀娑,就很有可能到过玛旁雍错,在其著名的长篇抒情诗《云使》里,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描绘了湖畔的山川景色,虫、鱼、鸟、兽等在其诗里,都跃然生辉,栩栩如生。
阿里,神秘的地方
玛旁雍错,之所以叫作“圣湖”,有两层意思:其一,因湖水源于雪山融化的冰雪,被视为佛祖赐给人间的甘露;其二,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王母娘娘和随从游乐的“西天瑶池”。
据经文记载,“圣湖”下有108个泉眼,上有广财龙王的龙宫,宫中聚集着世界上众多的财宝。而宫前长着高大繁茂的“赞布扎西”神树,可以覆盖凡天下界,给人们带来吉祥与欢庆。因而,来此朝拜的人,绕湖一周,便能捡到干鱼、五彩石子或湖鸟的羽毛。人们坚信这是龙王的赏赐,今后人的一生将财源广进,故将湖以龙王名字取名为“玛旁错”。11世纪,佛教和苯教展开激烈的争斗,曾在湖边斗法,以佛教的胜利告终,故更名为“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之湖”,以此来纪念斗法的胜利。
190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在湖边住了一个月,第一次对湖水进行全面的考察。他不但走遍了围绕玛旁雍错的所有寺庙,还测量到玛旁雍错呈蛋圆形,南面略窄,直径约24公里,湖面海拔4604米,湖面高出拉昂错2米左右。他趁夜登船游湖,有幸观赏到月光下玛旁雍错如梦似幻的湖光水色,还目睹了湖水迎来朝霞的全过程。
“鬼湖”拉昂错
玛旁雍错旁,便是与圣湖同样出名的鬼湖——拉昂错。两湖之间相距最近之处只有3公里。据考证,拉昂错与玛旁雍错曾经相连,后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两个湖。至今两湖间还有一河相通。
鬼湖同圣湖一样,也是美丽的高原湖泊,且北面湖底相通。为什么一湖美名远扬,另一湖却名声丑恶呢?原来,鬼湖是咸水湖,人畜不能饮用,而且交通又不便,人需绕湖远行。所以,也许是人们出于实用观点,而将其打入另册。此外,有趣的是,圣湖宁静如处子,水波不兴,而鬼湖却时常波涛汹涌,像是湖水中隐藏着邪恶的鬼怪。
湖水的颜色也有所区别,玛旁雍错的湖水纯净碧蓝,能见度可达几十米,而拉昂错的湖水却蓝中带黑,令人不由得产生一些神秘的遐想。从纳木那尼峯后腾起的云雾,犹如把阳光都吸走了,拉昂错的湖面上常笼罩着一层潮溼而诡秘的气氛。鬼湖中有一个小岛,据说岛上有一小寺,每年冬天,湖面封冻结冰,寺中的喇嘛才与外界有所联系。
这两个湖就像是冈仁波齐的两只眼睛,从外表看来并没有多大区别,更想不到玛旁雍错是淡水湖,而拉昂错是咸水湖。有人说这两个湖像两颗心,一白一黑,白的自然是玛旁雍错,黑的就是拉昂错。人们敬仰神湖,同时也畏惧鬼湖。在天寒地冻的日子,走在湖边结冰的路上,很容易滑进湖里。曾经不止一次,有人连同自己的牛羊、帐篷全都掉进冰窟里,于是人们误以为有鬼怪捣乱。
尽管玛旁雍错与拉昂错的含义如此大相径庭,但在自然环境中,它们也并不是从来就那么水火不相容,相传它们有夫妻关系,而且在很久以前,其实就是一个湖,后来才一分为二。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玛旁雍错的水会漫过与拉昂错相隔的水沟,两湖重新连成一片。不过只有玛旁雍错的水流入拉昂错,从未听说过拉昂错的水流进玛旁雍错。
Tips
最佳旅游时间
7 ~9月是阿里的雨季,道路非常难行。12月至次年3月是阿里的雪季,气温很低,经常是大雪封山,路无人烟、车辆极少。由此看来,阳光灿烂的4、5月和秋高气爽的10、11月是前往阿里的黄金季节。
边境通行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