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归宿是自我分裂吗

浪漫主义的归宿是自我分裂吗,第1张

浪漫主义的归宿是自我分裂吗?

这本书读完以后,发现结尾是很俗气的“大团圆”叙事,反而有一些失落。最后主人公认为自己即将再次陷入精神危机,但是由于掌握了“良质”,并且跳出了从前的思维误区,因此不再害怕即将到来的各种问题和状况。

以这样的论述结尾,才能给读者一个安置。在书封上有很多推荐语,商业化的图书销售总是把书的功能吹的神乎其神,类似你读完这本书,就能走出心灵的误区,你读完这本书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一本书。

一本书读进去,只是因为这本书走进了你的心,书和作者都来到了你的生活中,和现在的你发生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向往,或者是憎恶,或者是交流,总而言之,你选择了他,他也来了。打开书的时候,好像进入了茶室,两个人对坐,他开始说他的理论。你时不时回应,时而困惑,时而聚精会神。

说完以后他还要继续他的生活,你也是一样。合上这本书,他走了,你似乎若有所悟,更多的是你依旧在自己的混沌中继续摸索。我们似乎看到一些方向,但最终要走到哪里去,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设定。

说是“心灵之旅”似乎有鸡汤嫌疑,这都是话语的标签在起作用。故事的主人公用了一个旅行的场景和“肖陶扩”的方式把生活与哲学串在一个表述框架里。

旅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引出关于“良质”的探讨。按照最后作者所说,“良质(Quality)”类似柏拉图的“善”,解释认为“伦理道德”在希腊语中的意义是“卓越”,那作者所说的“良质”其实简化成很容易理解的,“好”。而这种所谓的“好”、“对好的追求”、“希望变好”,是先于本质与形式的,也是先于一切创造的。这种感觉模糊不可说,却存在而无法自证。我们在“好(quality)”的指引下才创造了神话。

问题就明白一些了。作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 与时代相关:科技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寂寞。

“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人类的知识太过复杂,结果每个人都变成专家,然而却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

“传统的理性越来越无法处理现有的经验,因而造成目前世界上价值十分混乱的现象,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超越理性的世界。比如占星术、神秘主义等等。因为他们觉得传统而又严谨的理性无法处理现实之中的经验。”

“造成寂寞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科技产品。但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 看问题要从本质和内涵去看,停留在情感和直觉上于事无补。

“很多问题不是表面上的经验性状况,而是有着更本质的原因。一些生活中的小分歧,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比看到的要严重的多。就像约翰夫妇一直对修理摩托车不上心,根本在于他们对科技的逃避和厌恶。因此他们像旁观者一样,对真正的维护系统正常运行毫无兴趣。”

“看问题有两个粗糙的层次,第一是情感、直觉、当下,第二是理智、知识、科学。约翰之所以对维修那么厌恶,是因为他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而作者从内涵入手,看到的是金属的所有科学的特性,是分析各种关系、各种组合以及事物之间的原委。”

“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如果你由这个模式出发,那么很可能会迸发出一些东西,刚才有关科学和艺术的见解,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种超越,我想那是别的许多人也想要超越的。”

“不要逃避被卡住的情形,这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要接纳这个现象。要解决人类价值和科技需求之间的冲突并不需要逃避科技,方法在于打破传统的二分法,进而真正了解科技的本质——并不是窃用自然,而是把自然和人的精神融合为一。”

“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的行动,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如果能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进取心不是某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第三, 学校教育可能在扼杀我们想要的创造力,而科学与理性可能缘木求鱼,走向反科学的空地。

“科学的方法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从观察开始,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演绎法则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而这两种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准确的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误入歧途。”

——但是:科学的方法建立在问题和假设之上,时间推进,假设越来越多,需要验证的也就越来越多。当你想要借着科学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任何进展,甚至离它越来越远。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而这一切现象原本是科学要消灭的。

——科学反而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

“同样,知识上的死胡同还包括——你的理性原本是让事情更容易理解,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如果理性摧毁了自己的目的,那么它本身的结构势必要有所改变。”

“论文总像上帝在谈论永恒一般严肃。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人们应该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空和环境背景下发表的他的看法,情况仅止于此。”

“确实有些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受教育而来学校,但是学校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当你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就不需要别人强迫她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一旦转变成这种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如果学生能找到自己,就会发现自己曾经空空如也。求知,也是为了自我反省。”

第四, 良质才是一切的发源。

“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缺少真正的关心,缺乏“良质””

“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凡是有创意的人都有那个神秘而属于个人的内在目标。”

“读了一会儿书,但是梭罗并没有到我们中来,书中谈论的是另一个时空下的事情,只提出科技的恶果,而不是解决的办法,所以他并不是在对我们说话。”

“为什么你所喜爱的是不重要的?因为它来自于非理性的情感。”

“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他们是由于良质这事件所产生的。”

“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只是过去方向的延续。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等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

“真正的知识火车并不是静止的状态。它总是要朝向某个方向行进。而它的铁轨称作是良质。美国政府不是今天的,如果我们不喜欢它的现状,就可以寻求某种更好的方法。所以美国政府不会受限于任何僵化的教条主义。(中国呢?)”

“在一切开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进取心。钓鱼回来的人往往从世俗的眼光中看来浪费了时间,但回来以后他会充满热忱,有力量面对几个礼拜前他厌恶至极的事物。最重要的是保有这样的热忱。”

“进取心有两种陷阱,其一是外在环境——挫折。其二是内在环境——忧虑。内在因素的陷阱有三个——第一个会限制情感的理解,叫做价值陷阱。第二个会阻碍认知的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做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价值陷阱中常见的:价值僵化

——真理陷阱常见的:二元论,忽视无的状态。

——精神运动的陷阱:工具的不足。

“神话是一辆装满意识的列车。良质是引导这辆列车的铁轨。”

“那位无辜的学生低着头看着桌子,涨红着脸,然后用双手捂着脸,斐德洛看到他受窘的情形十分气愤。他在自己班上从来不会这样对待学生。原来这就是他们芝加哥大学教古典文学的方法。斐德洛现在认清了哲学教授的面目,但是哲学教授却没有认清他。”

“骑摩托车旅游要的就是身临其境,而不是冷眼旁观,暴风雨自是不可避免的一环。”

事实上我们时常抨击时代病态,或者形式主义,但很可能我们根本无法脱离形式主义给我们的禁锢,这似乎是一种永恒。如果我们想要脱离客体,主体就无所依附。那凭什么认为良质就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时候的必然呢?

按照这样的推断,理性的分析会走进死胡同里,浪漫主义的路走向的是精神分裂。苦苦追索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良质”似乎提供了一种热忱的状态,使我们摆脱浑浑噩噩的僵尸状,但我们真的能摆脱吗?热忱过后呢?有时候也只是一地鸡毛吧。

1 哪些文章是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浪漫主义, 态度或描绘文献, 绘画, 音乐, 建筑学, 批评, 和 historiography 许多工作在西部文明在一个期间从晚18 到中间第 19 个世纪期间的智力取向。浪漫主义能看作为特别是代表古典主义 总之Neoclassici 和晚18 世纪秩序, 安静, 和谐, 平衡,理想化 , 和合理性规范的的拒绝。这并且是在一些程 度上反应反对启示和反对18 世纪rationali 和物理唯物主义总之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 主观, 不合理, 有想象力, 个人, 自发, 情感, 这位有远见者, 和transcendental 。 在浪漫主义典型态度之中是: 自然秀丽的被加深的欣赏; 情感结束原因的一般兴奋和感觉结束智力; 一转动在自已和人个性 和它的心情和精神潜在性的一次被升高的考试; 全神贯注与天才, 英雄, 和例外图总之和焦点在他的 和内在奋斗; 一新景色的艺 术家作为一个supremely 单独创作者, 创造性的精神比严密紧持是 重要的对正式规则和传统规程; 重点在想像力作为一个门户对 transcendent 经验和精神真相; 一萦绕兴趣在民间文化, 全国和种 族文化起源, 和中世纪时代上; 并且一predilection 为异乎寻常, 遥控, 神奇, 古怪, 隐密, 怪异, 害病, 和甚而satanic 。 现实主义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麻烦采纳,谢谢!

2 哪些文章是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汪曾棋先生 :这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儿,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书馆管理员大概早巳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施蛰存先生: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昆明的翠湖图书馆来了。那里的章程是每次限借一册,每人可以更换三次。那就是说每人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可以从那里借三册书看。然而,因为借一册书所费的时间太久了,没有一个读者能够在“时间巳届停止借书”的木牌挂出来以前赶交第三册的。我曾经在那里借看一部通海县志,全书四册,我就在借书券上写了四册,但等了半点钟,从楼上一个吊篮里颁发下来的却只有第一册一本。天啊,你知道志书的第一册里面有些什么文章?序文,序文,序文,凡例,疆域,星野,好,完了。于是,大略翻看一二篇序文之后,我就把它掩拢来,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闭目凝神了半点钟。我想,现在去换第二本出来,大概不至于对不起那位忙碌的管理先生了吧?于是我重填一张借书券。这回是指定要第三册了,因为我从第一册目录知道我所要的材料是在第三册里。于是,照例又得等三十或四十分钟,我的书发下来了。捧回到座位上去一看,却是第二册。于是仍又捧到柜上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现在不是应该看第二册吗?”我说:“不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是小学教科书,我不必一定要看第二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了要第三册的。”那管理员检出我的借书券来一看,自言自语的道:“哦,我想你是写错的,给你改了。你再填一张罢。”于是我再填一张券,于是再等半点钟。于是领到我的第三册通海县志,于是在十余分钟之后,“停止阅览”的木牌挂出来了。

两位作家说的确实是同一家图书馆应该无疑,而且说的也应该就是同一个图书管理员。然而,在二人的笔下,对于这同一个图书馆和同一个管理员却是一褒一贬,“爱憎”分明的。在汪先生的笔下,不但这个图书馆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佳”,而且这个有些怪僻的图书管理员也是一个“妙人”,像是从陈老莲的画上走下来的,以至汪先生表示要在适当的机会把他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施蛰存先生写文章一定是遵循“温柔敦厚”诗教的,他在这篇文章里,既没有怨,更没有怒,但是,我们却分明能感到他的不满,甚至反感。别的且不说,以上所引文字结尾部分的——连四个“于是”,就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无奈和愤慨。

前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的读者的眼睛和心目中引起的感情、产生的印象本来便不同;后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的处理会不同。无需赘言,汪先生是浪漫主义派,施先生属现实主义。

3 我现在高一 怎样才能把八百字的作文写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例文浪漫属于青春,浪漫属于爱情,浪漫属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但浪漫绝不是青春和爱情的专利。

年轻时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在轻轻的微风和如潮的人流中,你大声长吟的歌谣为什么今天不能唱,你放肆的侃侃而谈大声的傻笑为什么今天不敢再做?初恋时在花前月下在幽竟的清晨或是朦胧的黄昏,你曾经一次次献给你心爱人的那一朵朵鲜艳的玫瑰为什么不能让它再重新绽放出一缕温馨。在那柴米油盐的纷杂里,在那平淡无聊的时光里你可以捡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熄灭灯烛伏案面窗去倾听那微风听那细雨。

或是在那轻风月白的夜晚独坐阳台把酒临风面对灿烂的星空和好皓月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替东坡抒情,明月几是有,把酒问青天。在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烦务里你可以忙里偷闲带着家人到柳浪闻莺的河边去垂钓,也可以邀上两三个友人到郊外去看云舒云卷,更可以去选一处斗室听听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或者和一帮友人无聊的吹牛对弈侃大山。

在平淡的日子里你可以用那粗糙油渍的手去打个电话给妻子说几句温馨的俏皮话或倾吐几句真诚而幽默的祝福。也可以在你孩子生日的时候做一只傻冒的唐老鸭南腔北调地给他唱一首生日祝福歌。

别羡慕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多的人去爱他亲近他喜欢他,因为写诗的心永远都保持着那份不退色的纯真和浪漫。

4 描写大雪的300字的作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拜托了急

清晨,不经意望向窗外,世界早已纷纷扬扬飘起晶莹洁白鹅毛般的大雪,轻盈,灵巧,每片雪花都是一只只精灵,身着莹白连衣裙的小精灵 站在雪下,听着雪花诉说,盈盈飘落,落在头发,面颊,手心,虽然是寒冬,但这雪,却似乎那么温暖,像棉花糖般甜蜜时间缓缓流走,雪仿佛覆盖了我,风,走过,卷起漫天大雪,渐渐地,模糊了我的视线,但每一片雪花却依然清晰,在眼前化作每一丝温暖,将我紧紧包裹 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紧扣十指,默念着美丽的诗句 那雪花洁白如玉,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吗?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像蝶飞舞,调皮的追逐 雪。

真的,好美、。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5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