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结婚风俗习惯是怎么样的?

内蒙结婚风俗习惯是怎么样的?,第1张

内蒙古的风俗好象就是本着友好协商、双方互利的态度,以结婚两人幸福为基础,坚持不铺张浪费、不互相攀比、不贪财敛钱、不制造不和谐因素。订婚的时候,男方给女方的为了讨吉利给女方有六色礼:鱼、肉(带三根肋骨)、糖、酒、烟、茶叶,数量成双,礼品上用红线、红纸、红布包扎,至于什么衣服、首饰钱还有聘礼嫁妆什么的双方就自由协商了,女方把肉剔下来把肋骨还给男方,叫离娘肉,然后双方至亲一起吃顿团结饭。结婚的时候男方带红被子、红拖鞋、红脸盆、红镜子等等东西,女方给女婿包饺子炸糕。过程中双方都准备点什么红包啊、巧克力啊、烟啊什么的,活跃气氛。

纳尔逊早年有过两次失败的感情关系。在1782年9月,纳尔逊于魁北克执行任务时,与一名陆军军官的女儿堕入爱河,但两人的感情关系相当短促,双方未有再进一步的发展。在1783年年尾,纳尔逊曾与友人到法国圣奥默尔计划学习法文,但法文没有学成,时间却主要花在追求一名叫伊莉莎伯·安德鲁斯(Elizabeth Andrews)的女子。伊莉莎伯的父亲在英国任职教会事工,当时正在圣奥默尔工干,不过纳尔逊没有钱,伊莉莎伯也不愿嫁给他,故这段关系也是无疾而终。

一直到1785年初,纳尔逊在西印度群岛地区的尼维斯岛逗留时,邂逅守寡**法兰西斯·“芬尼”·尼斯贝(1761年5月-1831年5月6日)。法兰西斯本名法兰西斯·伍尔沃德,父亲威廉·伍尔沃德在尼维斯岛任职法官。法兰西斯于1779年下嫁任职医生的约书亚·尼斯贝,两人育有一名同叫约书亚的儿子,可是法兰西斯的丈夫在1781年到访伦敦时突然去世,留下法兰西斯独自守寡,并寄住于亲戚在尼维斯岛的大农场。

纳尔逊认识法兰西斯后,两人很快就传出婚讯,并于1787年3月11日在尼维斯岛上结婚,由纳尔逊的好友威廉·亨利王子任伴郎。纳尔逊与法兰西斯婚后返回英格兰定居,初时两人在公众场合以恩爱著称,而且当纳尔逊征战在外时,夫妇俩经常互有书信往来,不过结婚多年,两人始终膝下犹虚。在1797年,纳尔逊获封爵士,法兰西斯遂成为纳尔逊爵士夫人,后在1798年及1801年,纳尔逊又先后获封男爵及子爵,她亦先后晋为纳尔逊男爵夫人及纳尔逊子爵夫人

由于长年分隔异地的关系,使到纳尔逊与妻子的感情变得不稳定。例如在1794年年尾,纳尔逊驻守来亨时就曾包养一名情妇,甚至携同她出海进行任务。纳尔逊在1793年到访那不勒斯时,他认识了英国驻当地使臣威廉·汉弥尔顿爵士及汉弥尔顿爵士夫人艾玛(1761年-1815年1月15日)。纳尔逊不单止与汉弥尔顿爵士结成好友,甚至与他的妻子艾玛传出绯闻。汉弥尔顿爵士夫人本名艾玛·里昂,早年曾经有过几段感情关系,并在1782年为别人诞下一名私生女。艾玛后来改名艾玛·哈特,数年后在1793年以32岁之龄下嫁已经62岁的汉弥尔顿爵士,因而成为汉弥尔顿爵士夫人。

纳尔逊与艾玛真正发展感情关系,是自纳尔逊在1798年年尾与汉弥尔顿夫妇一起生活而开始的。及至当年12月,纳尔逊协助那不勒斯皇室乘船撤往西西里岛,不过船队在中途遇上风暴,在危险的船程中,众人获艾玛的悉心照料,进一步激起纳尔逊对她的倾慕之情。此后,纳尔逊退到西西里岛,更与汉弥尔顿夫妇同居,当时身心俱疲的纳尔逊从艾玛得到慰藉,两人互生情愫,到1799年2月,双方感情甚至超乎好朋友的关系。不久以后,坊间开始有传指纳尔逊在西西里沉迷于艾玛美色,置军务于不顾,最终促使纳尔逊在1800年被召回国。在返国途中,纳尔逊又与汉弥尔顿夫妇结伴取道欧洲大陆,所到之处,皆成为当地舆论焦点,而他们三人的复杂关系更招来不少闲言蜚语,使他的名声有所受损。当中,曾在来亨见过他们的陆军军官约翰·摩尔,就直指纳尔逊与艾玛一起的亲密场面令人感到“相当可悲”。至于在返国后,纳尔逊虽然获得英皇乔治三世的接见,但乔治三世向来标榜自己重视婚姻和家庭,所以对传出婚外情的纳尔逊显得十分冷淡,不少上流贵族及士绅得悉后群起仿效,对纳尔逊采取回避的态度。

纳尔逊在1800年回到英国后,他与艾玛的婚外情无可避免地导致他与发妻法兰西斯的感情破裂。法兰西斯虽然没有与纳尔逊正式离婚,并多次提出希望复合,但纳尔逊都不为所动。至于纳尔逊的亲戚大多也支持他与艾玛的关系,众人之中就只有纳尔逊的老父仍然支持法兰西斯。可是当纳尔逊的老父在1802年过身以后,法兰西斯的地位就显得更形孤立。此外,艾玛在1801年1月29日成功为纳尔逊诞下一对双胞胎,但最后只有其中一名女婴活下来,这名私生女叫霍雷西娅·纳尔逊(1801年1月29日-1881年3月6日)。艾玛为纳尔逊诞下私生女一事显得极为隐秘,为免引人更多话柄,他们亦没有公开此事。后来大约在1803年尾与1804年之交,她再为纳尔逊诞下一名私生女,取名“小艾玛”,但女婴出生后不久便告夭折。 纳尔逊在1801年哥本哈根战役的表现,为他一扫早前与汉弥尔顿爵士夫人的绯闻而招来的流言蜚语。但海军部的圣文生伯爵及托马斯·特罗布里奇爵士等人担心纳尔逊再度过份沉迷于她,唯有急忙安排他任务出海。艾玛与纳尔逊也明白海军部的用意,这最终使到纳尔逊与圣文生的关系决裂,而他与特罗布里奇的友谊也因而告终。在1802年9月,艾玛为纳尔逊买入位于萨里郡的默顿坊,供她、纳尔逊与丈夫汉弥尔顿爵士同住。尽管艾玛与纳尔逊情同夫妻,但同住的汉弥尔顿爵士却始终没有过问,也未有严辞谴责艾玛与纳尔逊的婚外情。汉弥尔顿最后在1803年4月6日以72岁之龄卒于伦敦府中时,艾玛与纳尔逊皆在场陪伴。虽说纳尔逊自哥本哈根战役以后恢复名声,但纳尔逊与艾玛的感情生活、纳尔逊如何被艾玛迷倒、以及纳尔逊、艾玛及汉弥尔顿爵士之间的复杂关系等等,依旧成为大众闲话家常的焦点。而对于汉弥尔顿爵士对好友与发妻搞婚外情,却仍摆出视而不见的态度,更遭讽刺漫画加以嘲弄。

  高中时我考上了市里最好的中学,为了方便我读书,我们家搬到了学校的附近,于是我认识了那个叫做茜茜的美丽姐姐,她们家住在我们家的楼上。她虽然和我是同一个学校,但她的成绩并不好,在学校里她也算是一个风云人物,不停更换的男友、旷课、甚至是打架,似乎所有的坏事总能找到她,但是她的美却丝毫没有被掩饰,她仍是很多男生暗恋的对象。

  茜茜姐的爸爸脾气很不好,喜欢喝酒,喝多了就要找她的麻烦,住在楼下的我总能听见楼上摔东西和他们父女的争吵声,而且茜茜姐的爸妈好像对茜茜莫不关心,还好我爸妈觉得她很可怜,见她家里没有人总会把她叫到家里和我们一起吃饭,那个时候的我看见茜茜姐就会脸红,我也和其他的臭男生一样,有种想保护她的冲动。

童话故事网免费发布长篇故事:邂逅流年,更多长篇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童话故事网。 导语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接下来就和大范文网一起,了解长篇故事:邂逅流年吧!

  雨的侵略者发动几场侵略战争后,咚咚的王朝车马喧即刻尾随而来,仪仗队全是绿的家族,不论浅绿的新叶,尽管浓绿的绿中代表,骄阳下的绿叶。春的足迹倒是很醒目,看枝头繁叶间隐密的残花的尸骸便可清然的明了,春花是枯尽了,尽了韶美的美貌后便寂然散场了,只那枝头的绿叶家族笑得最体心,一种后来居上的无言的补偿性的笑意盈盈。

 被人们钟爱的校园一角更是鲜明的举旗迎合时间的替换。早开的花束固然是一方显眼的镜头焦点,许多人为她们倾倒,很夸张的拜倒在她们外表迷醉的长裙底下。被众人追捧的明星诚然是心喜外露的,风过处便就喷出花香,扩大美的传播范围,以便让再多的人儿迷上她们、追捧她们,那些暧昧的意愿也就隐隐飘出迷人的圆大的黑眼珠了。

 花开得太早,开得太娇艳,也就会莫名的提心吊胆起来。若是春归过早,这花的美便不可长留枝头。十万大军的雨国登陆了,曾经红极一时的花朵们便宿命般的以身殉国了,遍地的花尸们,苟延残喘,她们很是期望能多留世间一刻。一夜之后,终是无情的被送往垃圾收购场,权充了垃圾王国的的新一员,在无尽回忆中冷冷的作投胎的赶赴,一希冀明朝的旭日是光明的。

 雨是多情的流着,一直流泻到夏天的窝居,唤醒了欲欲而苏的夏天君主,这才带领全国上下的民臣及亲眷自冷冷青青的田野乡间进军至繁华的都市,满路旁驻扎而居,统领了寂寞加点变味的偌大城市王朝。

 日子是过了许久,这座陌生而熟悉的城市该是可以为它传说传说了。吴世美同学恰巧也来到了此城念大学,我和她得相识应该是属于阴差阳错的范畴的。我起初来到这里时并不知晓她也被此大学录取了,在第一学期的尾声阶段,我的另一位高中同学向我提及了她,这才得知她的****。当时出于少年血气的方刚冲劲便突然给她打了电话,不用太多的想象力都可猜出当时说话氛围的尴尬表情,我素来非常直接,向来快人快语,开口便问她是不是吴世美,她好像“啊”了一声才继说她便是。

 此种认识方式带有很大的朦胧性,便也无端的留下了多重想象空间,无意埋伏了几多悬念,就好似**里的场景设置,只是现实中的悬念不及**故事里的完美无隙,在人世的漫长行程中有无举胜数的不速之事,我们往往难以预言,只能凭主观的臆想一步步独自迈出去,明天总是不确实的变数,只有亲身经历了方能体味,但也有特殊的点,好似肉眼所见并不全都是真实的故事,因而我们学会了顺其自然,学会了呆子般的邂逅。

 青春的年轮里,一周的时光总是短瞬而逝的,就是在周末的闲暇时间里,我们相见于喧哗的大街上,并不是我认出了她,而是我身边的另一同学,真实的说我在高中见过她也认识她只是不知道其芳名罢了,她却知道我的无足小名却不认识我的真身。彼此寒暄了一番,便也就当作了认识的朋友,如果可以说得亲密一点的话,也算是亲爱的同辈乡侪了。都是花一般的年纪,且是青春的宠儿,满脸的微笑都是我们所共同拥有的青春气息,若是非要区别一番的话,也只是她笑得甜蜜而我笑得有些苦味而已,本质也就有了天壤之别了。

 青春最美的气息便是活力与梦想或是渴望的结合体,第一次的见面的时深刻,冥冥之中也就决定了很多东西,或好或丑,或真或假,尤其是她的口齿极其伶俐,喷射而出的大部分都是青春的活力的真实写照。至于梦想或是渴望,我不敢乱作猜揣,只好将它们暂且搁置,相信总有一天会揭开心瓦的,也许只是一小片心瓦,也许只能看见极小部分的心里之物,但又有何妨呢?

 “今天阳光很美,温度适宜,若是你们有空的话,要不咱们去玩玩?”她一温和渴求的口气询问了我们的意见。当然,作为一个男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某一个女生的外在而拒绝她的美丽期望,但也有很多例外,幸运的是我不是那种计较之人,我的那男同学也不是,虽然我在学校不是很受欢迎。

 吴世美并非高挑靓丽的绝色美女,甚至她和“美女”之恭维今生怕是无缘了,甚至这个词在她会变成一枝毒箭深深的刺倒她。她真的是典型的小女人的代表,身高低低的,是常见女生的海拔,并不是很显眼的高长;体重对她而言该是惊悚的,对世人而言该是恐惧的;那腰肢自然不用过多委婉的称赞,说白了就是醒目的水桶腰啦。也许她自卑的并不是上述那一大堆现实存在,却是她脸上的些许痘痘,在我的记忆中,她高中时就那样了,也许是幼时不注意饮食而导致了今天的害人痘,或许是天生的罪孽。如今,在她这些都不重要了,她本就自认为是平凡的人,命里只能做做陪衬的绿叶角色。绿叶固然相貌平平,只是似秋叶之静美是值得可歌可泣的,何况在人的暮年之秋?

 许是好久没和女生斗嘴的缘故,我蓦然之间看似做作的害羞起来,便也就做了三缄其口的主人,学着沉默起来,我敢说那伪态简直可以迷惑众生,我就是这般自恋的陪衬在她们的谈话行列中。

 阳光下的车水马龙,再多的该是红男绿女们的开怀大笑,隐约的柔情似水暴露于青天之下,霎时变幻成了恋人眼中的樱桃小嘴,猩红的双唇是最具杀伤力的,但也要生长在鲜美的桃源地质上才能逗引青春冲动的少年男儿。大抵恋人都喜爱对方的嘴吧,不是专为接吻而设,说一些大量的花言蜜语应该是最主要的功能,不可否认,我们都喜欢听美语丽言,在这方面,恋爱中得女人变现得尤为突出,我是自行惭秽了。

 吴世美和那同学没有闲暇顾及我的走马观花,或许是我的演技太高超了一点,迷乱了六只眼睛?还是她们本就明白男生都有好色的一面,对于我的欲眼望穿早已数见不鲜,所以就没有打扰我的雅兴,给我些许机会让我大显本性?越想越离题了,下意识的偷看了她们的眼,看看那里面有没有我丢丑的线索存在。

 这样的略带孤独的极力强忍的善良的眼中怎会有我那肮脏下流的作案证据呢?若是有也不可能是我的,许是多年前就留下的伤痕也未可知,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退才符合想象的推理逻辑啊。我的思维在喃喃自语以安慰我现实的本性。

 树荫下的光斑投射在吴世美的周身,一处暗一处亮眼的,好似舞台上得灯光在她的身上一下子活了起来,随着她的步法蹦跳,醉人心房,岂不是美的所在?

 漫长得步游,转眼就到了街道的十字路口,我们在此处的公车站牌旁兀立着并伸长了脖子翘首以待拥挤的公交车,将一颗心全部系在公交车的屁股上,难免觉得时间放缓了脚步,怜悯的陪同我们等待那渴望的不知哪路的何时到的公车。

 站牌边人满为患,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欢聚一堂,抱着孩子的**也温柔贤静的立身着,那美女不耐烦的踮起了高高的鞋跟,我无法推知她所去之处是哪里?途中是否有转道?这些都是未知数。吴世美悠闲的站在我的左边,好像并不心慌似的。一个中年男子径自走到他的面前二步之遥,突然杀我个措手不及,还用方言问我某个地方怎么去,坐几路公车?他看似是个乡下人,不知为何事来城里,穿着老土也并不十分干净,手里还提着一破塑料袋。他本初在站在那美女身旁的,她见他走开了方把脚放了下来,我在心里复述:原来如此……

 我并不太懂这地方的方言,以致我哑口无言。幸亏吴世美一下子把生意揽到了她的地盘上,我才得以解脱苦海。她一句一句的慢慢的以本地方言和他说了起来,说了很长时间都是他说不清那地名,吴世美最后也没法可施了,便建议他上车后再问一下司机以便更清楚地知道该乘哪一路公车,减少不要的精力浪费。

 那公车真的来得太迟了,我们等得花都落了,鸟也回家睡觉了。远远放眼过去也并不是非常拥挤,只是突然间感觉有很多沧桑充溢其间,心很疲倦的样子。涌上公车后便一直到了目的地。途中可是害苦了吴世美同学,途中偏偏只上来了一位苍发老人,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座给老人,老人的老眼好像斜视了我一瞥,我便发疯的站起让座给吴世美,她却拒绝了,我只好又坐下。这善良的人注定是幸福加苦厄共存的。

内蒙古一个男子外出打工的时候,妻子和哥哥双双出轨的行为引起了不少朋友们的关注,并且也让很多人感觉到非常的心疼,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有很多人也感觉到非常好奇,这一个妻子不仅没有体谅自己的丈夫,在外面工作非常地辛苦,反而还做出了这样的事情,那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她的丈夫因为平常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呆在自己家里的时间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导致妻子感觉到非常地孤单,而在和丈夫的哥哥长时间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了感情,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而这种行为也是非常可耻的,并且让很多人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并且也是很没有道德的一件事情。

在婚姻之中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有着足够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有着更好的发展,也才能够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而这个妻子的这种做法自然也是让大家感觉到非常的遗憾。虽然这个妻子的行为让大家感觉到难以接受,不过这一件事情也是给大家提了一个醒,就是在夫妻相处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加强对于自己妻子的陪伴。

在感情生活之中,不仅是需要对自己的伴侣非常的关心,并且陪伴也是能够促进双方之间感情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只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而长时间忽略了自己的伴侣,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之间感情所产生的伤害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并且也很容易导致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也是一定要尽量的避免的。 爱情本身就是容不得沙子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原则。

1、战城南

两汉:佚名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

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

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赏析

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但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

2、从军行

南北朝: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赏析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3、战城南

唐代: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赏析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4、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前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燕歌行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 一作:飘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香奈儿香水COCO**与粉色邂逅,绿色邂逅哪个味道好闻:

我个人觉得,相较而言,coco挺性感的,比较适合**,专柜姐姐也说很多白领顾客喜欢这款(当然,这是法国人的品位,未必适合中国人)。

绿CHANCE我特别喜欢,很清新,比较耐闻,因为有的人会觉得粉CHANCE闻多了会觉得闷和腻。有人说这款很适合夏天,我个人夏天更喜欢用一生之水。

我最后还是选择粉CHANCE是因为,它偏甜美,现在这个年纪不用以后可能就木有机会啦(好奇怪的想法)。现在没有用别的香水,只用粉CHANCE,也没觉得腻,每天喷上都觉得自己特别有朝气,哈哈。

我建议你可以去专柜试香,虽然短时间内未必能完全接触到前中后香。但起码尝试过前香了嘛。而且遇上好的专柜柜员,她们也许会给你一些满意的建议。

CHANEL香奈儿COCO**香水真假对比辨别方法:

外包装盒部分的真假对比:

这是盒子的正面,总体风格真假一致,差别主要在细节之处。左边真的压花,就是浮雕的感觉,都压在字体上面,很正;右边假货的的压花比较粗糙,显得很歪斜。还有就是看字体“CHANEL”,右边假货的这行字对比下明显粗了一些。另外大家也应该发现了,左上角的银色标签,形状一个圆形一个方形,区别也是明显的。

上图为盒子底部的对比,看看真假盒子的底部,不要相信一些不良店铺所谓的港版、美版什么的,说什么版本不同条码不在一个地方……这些都是假货的托词,正品的底部就只能参考左边的样子。

盒子打开后,左边的正品里面有条码的,我是觉得免税店买的都会有条码的。如果你买的COCO香水声称来自免税店但却没有这个磁性条码,那么就可疑了。

关于盒子部分,最后要说的就是工艺水平了,以上图这个密封膜的粘胶用料,大家看对比,真的胶水透明度高几乎看不出来。下边的假货胶水不好所以明显有小方块的样子出来。

内瓶子部分的真假对比:

先说的是这个喷头的材料问题,这是比较明显的不同点。左边假货的喷头这个材料有点偏透明了,真的是白色的材料,特别显眼的。

上图是内瓶子的整体对比,如处包装盒一样,整体上来看也是区别不大的,要看细节,注意两个地方,一个是盖子上,假货的盖子厚实,边缘过渡面小,正品的盖子因为边缘过渡角面大,整体看起来要更显薄些。另外要注意盖子下方的金白相间的这个项圈,真的项圈要细一些,把两个项圈放一起对比区别也是明显的。

回到前面所讲的盖子问题,从顶部拍一张对比,形状上区别相当明显了,左边的假货盖子是的切角很小,右边真香水的盖子切角是很大的。

再说瓶子问题,请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瓶子底部的区别,真的瓶子底部有弧度,这个弧度虽然达不到对称,但至少是很明显有弧度存在的;右边的假货则没有弧度

,近乎平直啊!

最后这组对比是瓶子内的吸管,我们分别看真假CHANEL香奈儿COCO**香水内的吸管,发现真的管子几乎看不出来,因为做的很细,材料也是很透明的那种,另外了现真品这瓶把管子朝右下角,吸管口紧紧地抵着瓶底,这样香水几乎可以全部被吸出来;右边假货的吸管比较粗且材料显白,透明度低,可以明显地看到吸管的存在。另外管口有些短,管口与瓶底有间距,这样子明显不能保证将香水吸完。

这篇关于儿童唐诗三百首:燕歌行·并序·高适,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燕歌行·并序》由高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的是这首《燕歌行》。这首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2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汉家"四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汉将:指张守珪将领。"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4摐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榆关:山海关。逶迤:连绵不断。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5羽书: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当时战场。

6凭陵:逼压。

7穷秋:深秋。腓(一作衰):变黄。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8"身当"二句:一写主帅受皇恩而轻敌;一写战士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人的包围。

9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10城南:长安城南,当时是百姓居住区;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此泛指东北战场。

11边风飘飖:一作边庭飘飘,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宁。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2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13死节:为节义而死,此指国捐躯。

14李将军:指汉将军李广,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常身先士卒,又体恤将士,被后世视为好将军的典范。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讲解

 这是一首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开头交代战争的地点及性质,写唐军出师时一往无前的情景。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胡骑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战,浴血厮杀,而将军们却还在欣赏美人的歌舞,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接着写力竭兵稀,重围解难。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处在被围困险境中的士兵,也是血肉之躯,不能没有儿女、夫妇之情,然而大敌当前,只能忍受“**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感情熬煎。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四段结尾四句,短兵相接,运用“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讥讽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揭示了将士们的思想境界。他们拼死血战,含辛茹苦,甚至为国捐躯,并非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比众多为封万户候而立功边塞人的思想不知高尚了多少倍。

  写作特点

 1.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这首诗是在诗人过去北游幽燕的生活基础上,加上张守珪军中之事的触发而创作的,实际上是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的戍边生活。作者通过一次行军出征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士兵奋不顾身,杀敌立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长期戍边的思乡之情,抨击了边防将领的骄奢。

 2.采用对比的方法,揭示军队内部矛盾。

 从全诗来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平仄相间、抑扬有致。

 诗极流畅,四句一换韵,四句是音乐单位也是意义单位。四句一组的诗句非但换韵,也换平仄,造成平仄相间、抑扬有致的效果。此诗虽是古风,但也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至于自然无迹。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

  《燕歌行》是否歌颂了“不义之战”?

 诗前有小序,似乎表明了诗人所吟咏的是某一场战争,所指非常具体。因为这个原因,在对这首诗的评价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唐玄宗统治时,既出现过开元盛世,也出现了安禄山叛乱、唐军经常在边疆寻衅开战等事。尤其开元二十六年(738),本诗写作前后,唐军正大打其周边少数民族。有人据此指出高适歌颂的是“不义之战”,因而这个作品是应受批判的。

 我们认为历史、文学虽相通却不完全相同。当然假如是纪实文学,又另当别论。但这首诗是“感而和之”的文学创作,显然有所蹈虚,不完全写实。这是一首感叹当时战争普遍特征与问题的作品。中国古典文学文史互渗,然而历史素材与借助这一素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境界之间很多是存在重大差异的,如《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生活中的杨玉环并不等于《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因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评析

 自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唐幽州节度使赵含章是个贪婪无能之辈,不能抵御。二十年春,信安王李伟率军胜契丹,二十一年春唐五将兵败,六千余唐军战死。同年十二月,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胜契丹,次年受封赏。开元二十六部下兵败。张隐瞒败绩。高适此诗所写即这场历时多年的战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1、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2、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3、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快》:"此是歌行本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阅读练习

 1.这首诗写了征战生活中的哪些内容?诗人对此持何种态度?

 答:这首诗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全过程,包括:辞家去国、出师伐敌、浴血厮杀、重围难解、感情煎熬、短兵相接等。尤其是描写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诗人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遭受极大的痛苦,付出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批判不恤兵士的将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2.本诗是怎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讽刺的力量的?

 答: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本诗运用律句很典型,充满“金戈铁马之声“,试作简要分析。

 答:此诗虽是古风,但气势畅达,笔力矫健,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而却自然无迹,有平仄交替、抑扬相交的效果,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语言相当有气势,被誉为“金戈铁马之声”。 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

作者介绍

 高适(701—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英汉对照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A SONG OF THE YAN COUNTRY

Gao Shi

In the sixth year of Kaiyuan, a friend returned from the border and showed me the Yan Song Moved by what he told me of the expedition, I have written this poem to the same rhymes

The northeastern border of China was dark with smoke and dust

To repel the savage invaders, our generals, leaving their families,

Strode forth together, looking as heroes should look;

And having received from the Emperor his most gracious favour,

They marched to the beat of gong and drum through the Elm Pass

They circled the Stone Tablet with a line of waving flags,

Till their captains over the Sea of Sand were twanging feathered orders

The Tartar chieftain's hunting-fires glimmered along Wolf Mountain,

And heights and rivers were cold and bleak there at the outer border;

But soon the barbarians' horses were plunging through wind and rain

Half of our men at the front were killed, but the other half are living,

And still at the camp beautiful girls dance for them and sing

As autumn ends in the grey sand, with the grasses all withered,

The few surviving watchers by the lonely wall at sunset,

Serving in a good cause, hold life and the foeman lightly

And yet, for all that they have done, Elm Pass is still unsafe

Still at the front, iron armour is worn and battered thin,

And here at home food-sticks are made of jade tears

Still in this southern city young wives' hearts are breaking,

While soldiers at the northern border vainly look toward home

The fury of the wind cuts our men's advance

In a place of death and blue void, with nothingness ahead

Three times a day a cloud of slaughter rises over the camp;

And all night long the hour-drums shake their chilly booming,

Until white swords can be seen again, spattered with red blood

When death becomes a duty, who stops to think of fame

Yet in speaking of the rigours of warfare on the desert

We name to this day Li, the great General, who lived long ag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12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