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写的文章,如,《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等,最好告诉我出处,有链接更好,谢了。。

高考状元写的文章,如,《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等,最好告诉我出处,有链接更好,谢了。。,第1张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一个状元的高考内心独白

作者简介林丽渊,2007年高考广西文科状元,毕业于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高考总成绩672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劲锐标记其实她是一个活泼开朗得“近乎无可救药”的女孩,喜欢背着包呼啦啦着“横扫血拼”大街小巷的各类店铺和疯玩种种不可思议的事。但为了实现她早已有之的大学梦想,高三时她全心全意做一个“无趣”的人,无趣得做了300套试卷,或许这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我们总能发现,自我觉醒与人生盛宴之间,存在着由此到彼的关系。北大的新生舞会上,想起高三“无趣的辉煌”,她笑靥如花——为了梦想,无趣点也蛮值得的!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段成就我2007年梦想的日子,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达,高三的生活同样夹杂着很多的味道让每一个认真走过了的人无法在回首时说完其中的情感。一个个相似却不相同的日子在我现在的脑海里已经成为了回忆:空气中恒久漂浮着的粉笔屑,擦了又写写了又擦不停更换的板书,班主任用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神棍”,数学课上讲析一道题目N遍了我们还没弄懂时老师恨铁不成钢的郁闷表情,我和我的同学们抱着彼此或大或小但都很遥远的梦想,每天“近乎麻木”地努力着做一个称职得没有一丁点“歪思邪念”的高三生。庆幸在那些一无所有的日子,我们永不放弃的梦想照亮了在路上的我们。

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

从初中开始,我的梦,就是复旦大学。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可以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无数次被灌输高考这个概念,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在床头的小柜子上刻了几个大字:杀进复旦!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杀气腾腾信誓旦旦”的样子。每天起床后我就默念一次。我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心如止水甚或了无生趣。旅游、疯狂网上购物、八卦、恋爱问题……被我忍痛抛弃了,长达7年的Q龄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个能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人。厌倦总是有的,偶尔也为自己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对梦想的痴狂在初入高三时达到了极限,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来临之际幻化成自己早已认定的那个大学之梦,梦想的动力强大得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从老师公布高考复习进度表开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开始记录我的高三。在第一页上,只有几个字:复旦,等着我!第二页,也只有一行字:我的高考目标:650分以上。第三页,是一段话:“我知道,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与希望。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我未来的只有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三页,一直默默地支撑着我整个的高三生活。就如我高中老师说的:飞不飞得出这漫漫大山,就看这次高考了。我的中学是一所县城的中学,跟其他的重点高中比起来,实在太不起眼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个被遗忘了的世界。学校里没有很好的硬件,更没有令人羡慕的软件,自主招生、保送生这种“优越待遇”,我们都没有。对于每一个有“山外梦想”的孩子来说,有的只是短短的宝贵的那两天高考,也是在选择高考的那一刻起,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在心中默念着“必须赢下这场战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输不起,否则,将难以走出2007年的冬天……

高三上学期,10月份,第一次月考来临,也是在那刻起我开始感受到高考来得那样的真实。国庆放假的几天,我一天也不敢迈出家门,从祖国生日那天开始,一直到四天后放假结束,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一点,其中的吃饭和午休都在书桌上完成。我闷在家里狠命学习,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做好头天晚上没完成的数学题,累了就幻想着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我真的曾经那样癫狂地甘愿做一个最老实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我想,那年10月,我曾经歇斯底里过。

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

月考过后,学校的宣传栏热闹起来,上面写着许多关于高三的榜单和通知,突然觉得我的高二已经走远了,远得我看不到一点曾经的影子。我只站在那里发愣,明白了自己贴在书桌上的那句话不再有故作姿态的意味——高三,不是要求你做到在生活中学习,也不是让学习渗透到生活中去,而是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习,尽量让自己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有所得,所得的一定要利于高考。“为了高考,做个会思考的书呆子又何妨呢?”我想着。每天的日子在不停地重复,简单充实,略显乏味。但是没有关系,我愿意,一切都值得!

早晨,爬到学校五楼教室时我气喘吁吁睡眼朦胧,困了我就扯我同桌问问题,“把唐朝的文化史介绍一下……”或者面对着成堆发下来的还飘着油墨味的复习资料,有点神经质地发牢骚“最近纸张是不是降价了以至于学校毫不吝啬地发了这么多?”随后,在座位上翘着脚忘乎所以地抱着书捏着笔拼命背历史,分朝代和专题背,背到连书都想扔到窗外去;中午吃饭时嘴里塞着饭同时翻看着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把自己想得比国家总理还忙;放学后在操场上慢跑,我还是逼自己边跑边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数学题,像许多文章里面描述的一样,旁边放着一杯咖啡,其实有没有咖啡无所谓,我也没喝过几次,或许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罢了……这是我的一天,我不知道这样的一天会不会让别人很“鄙视”和觉得太夸张了,受不了。但我真的是这么过来的,我是一个寻常的高三生,深陷在高三里只知道机械般地吃着饭上着课做着题,平静得如同家乡的小城,永远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

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试卷们如约而至,轮番轰炸,躲都躲不了。月考已经不算什么了,每周一大考,3天一小考,这还只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各科老师还商量着什么时候时机对头了再来和同学们用试卷“交流交流以保持战斗力”。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的课程表全面改版,两节课连堂上那绝对是正常情况。我们每天都会交上N张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自己近一年复习心血的试卷,也会收获N张批了鲜红分数的试卷。分数,这个具有强烈刺激性质又很值钱的家伙,在2007年的春天,它的魄力足以让所有包括我在内的高三学生震慑不已,即爱又恨。虽然我早已“身经百战软磨硬泡”地成为了考试老手,可遇到考试我还是担心考不到好成绩,“百炼没有成钢”的郁闷笼罩着每一次将来的测试:感觉自己为数学付出了许多个白天和黑夜却没得到期望中的红苹果,文科综合也是我刺痛我神经的一科,4分一道的选择题,十几分一道的简答题,我一稍微疏忽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分数突然没了,像错过一场华丽的邂逅,最终我一无所获。可即使这样,我依旧每天嚷嚷着要考复旦,依旧每天拿着繁多的试卷仔细地做着,因为,我的选择是没的选择,所以我一直学啊学……

我喜欢有周期地学习,我的学习计划性非常强。一般月考前两个星期,我就会抽出一天时间把这两个星期的每天日程都填满,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复习。每科每天的任务都会很重,月考前的那两个星期是我最累的时候。因此每考完一次月考后我都会犒劳自己一次,不管考得好与坏,只要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复习,我一直都奉行着“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原则。我是超级SHOPPING迷,饰品店是我的最爱,越是考不好,我就越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自己拥有美丽的小心情,然后用躲在小房间里用塔罗牌和自己游戏,玩到我满意为止,那是一件总是让我充满期待与惊奇的事情,这也许算是我高考无趣生活中最好的点缀。生活总得有点希望,比如你在狠命学习的时候,潜意识里要告诉自己,过了这个坎,会有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这时效率就会高很多,再难熬的分分秒秒也会觉得值得。高考前15天的一个早晨,我很安静地端详着钻进窗缝的那一米阳光,那么柔和却又充满力量地照在我铺开的书面上。我知道,剩下的那些天,我必须坚持一心一意地努力着。我还如往常一样地度过了高三生涯中最后的那段时光,没有特别的释放和最后的狂欢,心好像沉在某个寂静之处,我也不知道哪来的镇静和风轻云淡。

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

高考的前一天,提前去看考场。我去得很早,走进那个考场时,那里一个人都没有,我寻着序号坐到了我的位置上,环顾着空荡荡的教室和一字排开的桌子,心里问自己:明天,我就会在这个地方了,我能从这拿到复旦的通行证吗?转头望见过道上挂着的“积极准备,坦然面对”的大红色横幅,我想,或许就是仅此而已吧。两天高考,过得很平常,除了考英语时小睡了15分钟。我35分钟完成了语文作文,25分钟答完了数学选择和填空题,真正考完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面对老师,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把试卷全都填满了,除了数学最后那道题,我很满足。”往家里走的时候,心中藏着我只对自己说的话:高考,无论好坏,我都坦然接受,我真的尽力了。考完的第2天我就对了答案,估了分数,按照往年的录取情况,我的分数能上复旦了,我似乎掂量到了那份通知书的重量,我兴奋了好久,所有对未来的期望与担忧都在我幻想着通知书大驾光临时成为我狂喜的碎片。后来知道自己成为了状元,高兴了一阵子,但我真的没有再狂喜,虽然我也想过那个名号。随后去南宁参加招生咨询会,面对着“状元”的身份,老师和爸妈的脑子全是“北大北大”,一时间我自己变得不知所措,我终究放弃了我最初的梦想——复旦,选择了北大,北大的魅力对于每个高三生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咨询会那天,我特意去了复旦大学的展位看了好久,然后转身默默离开……

高考后我整理了一年来用过的各种复习资料。学校印发的各科试卷拥挤着占满了半个书架,自己去书店买的套题(就是那种一套一套的类型试卷和习题集):语文83套,英语52套,数学65套,文科综合95套;除了文科综合的简答题没有全部做完,其他试卷和套题都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记录了很多的笔记及注意事项,4本数学资料书,我从头到尾看了5遍,每一本我都写着日期和我的心情;英语的专项练习,阅读做了两大本,完型填空3本,语法及其他单项训练3本;历史5本课本,背了7、8次,地理的地图,剪切了满满一本,被我剪成可以装在口袋里的大小……拨弄着一套套试卷和有些凌乱破碎了的纸,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阳光透过窗户穿进来,白花花地晃在我的眼前,我只想躺在书堆里睡觉,把一切都忘了……别人总觉得我一直都是那么优秀的和一帆风顺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我一点都不觉得痛苦,但辛酸还是包裹住我的身体,包裹住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却想哭的我。想起每个晚自习时看着忽明忽暗的教室外面的那个小巷,等着妈妈接我回家;想起了在数学遭遇瓶颈期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都没去学校面对着墙壁发呆六神无主的崩溃样子。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这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他让我在高考前吃尽了苦头,这样我就可以在高考中顺利过关了,也一次次在彷徨和迷茫中走了过来,因为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未来都不是梦,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学习方法,也许我的方法就是一叠加一叠的“题海战术”和一轮加一轮的总结(包括学习总结和自我总结)。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一颗心灵,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为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高考后,我以此纪念我的高三。我决定在北大,在更远的未来,继续我“无趣”的生活,用微笑做面纱,像蜗牛般成长。

周庄,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堪称中国水乡的典范。这些濒水而居的明清建筑,古朴典雅,水、桥、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为典型的水乡古镇。走进周庄,一湾湾绿水,一座座古桥,一幢幢宅院,构成了古朴典雅的水乡情韵。周庄,“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俗风情,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第一水乡”。2003年,周庄镇被列入第一批中国 历史 文化名镇。

周庄,位于昆山市境内西南,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逐成江南巨富,周庄因此成为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青山绿水间,寻一处水乡古镇,让心灵栖居,也让旅途中多一种体验。每次来周庄这里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惊喜。走在遥远的他乡,带着旅途的气息,寻觅到这样一处婉约的水乡,看着河道上欸乃而过的乌篷船,静静地在河边的廊棚下听雨,在烟波桨声里,汇聚了沁人心扉的古韵。

街回路转,水清舟行,看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景致,探寻如烟的往事,让如水般流逝的岁月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粉墙黛瓦,前街后河,古桥驳岸,舟楫悠悠,碧水长流,古桥依旧,这就是我们心中追寻已久的江南水乡——周庄。徜徉在周庄,看小桥流水,庭院深深,这里的一砖一石都见证了岁月的斑驳,时空的交错,这里的慢时光让人平和与淡泊。周庄,是一处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心灵深处那尘封的记忆——梦中的江南水乡。

在周庄,看小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探寻小镇如烟的往事,让如水般流逝的岁月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周庄仿佛就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玉不染一丝世俗的尘埃,在岁月的风尘与现实的浮躁中依然灵动与温婉。在这里可以平静地看时光流淌,随心所欲地发呆或遐想……

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周庄已历经900多年的 历史 ,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第一水乡”。这里仍完好地保存着公元14世纪“井”字形河街的古代水镇格局,民居依河筑屋,鳞次栉比,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如富安桥、双桥(世德桥、永安桥)、通秀桥、梯云桥、报恩桥、太平桥、贞丰桥、全功桥、福洪桥等。众多的明、清民宅庭院保存完好,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蜿蜒流淌的小河,赋予周庄宁静、古朴、典雅。这些濒水而居的明清建筑,古朴典雅,水、桥、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为典型的水乡古镇。水乡人家,因水而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河水阁,比比皆是。小镇不仅有建于明代的“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也有规模恢宏的七进五门楼的沈厅,还有西晋文学家张翰“莼鲈思归”的南湖园。

周庄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使许多传奇故事和民情风俗绵延流传。江南之水柔媚而多情、内敛而灵秀,精巧雅致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游人坐在船上,听船娘唱上一首小曲,很是惬意。小镇上不时传出吴侬软语和阿婆茶阵阵飘香,续说着财神沈万三和聚宝盆的传奇;橹声欸乃、昆曲悠远,演绎着青年男女不期而至的邂逅。

漫步在小镇的桥头岸边,看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屋,条条河道轻舟荡漾,归去来兮,水乡的韵味,如诗如画,令人沉醉,不仅让人想起元代名句,“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在小镇上,泡一壶清茶、听听古筝,看看 “小桥、流水、人家”景致,周庄,成为休闲生活的代名词。周庄是做梦、发呆、闲逛的好地方。

千年 历史 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周庄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周庄也曾留下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的足迹。

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造访周庄,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蜚声海内外的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1985年,《故乡的回忆》成为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周庄由此作为江南古镇的代表走向世界。

周庄必去的景点:双桥、沈厅、张厅、富安桥、古戏台、全福寺、迷楼 叶楚伧故居 澄虚道院、周庄博物馆等。

双桥: 周庄双桥指位于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桥和永安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两桥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于世。双桥,河上的石桥联袂建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这两座石桥,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是周庄的象征。

关于双桥,有一则动人的故事。1984年春,陈逸飞在周庄将双桥绘成油画,题名《故乡的回忆》。这幅画就是他这次水乡之行的最大收获之一。《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同年10月,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这幅油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11月,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从此将周庄推向了世界。

站在这里举目望去,双桥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太平桥,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这座石桥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桥长132米,宽25 米,为单孔石拱桥,跨度 48 米,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

逸飞之家: 逸飞之家是著名画家陈逸飞的纪念馆,位于周庄蚬江街 11 号,离双桥很近的一处老房子,这里离双桥很近。逸飞之家的匾额由陈逸飞先生生前好友著名画家陈佩秋所题,园中的四季桂花和海棠树是陈逸飞家人栽种。纪念馆中有周庄人为陈逸飞所立的铜像,馆内还陈设了陈逸飞先生一些珍贵的手稿和照片。陈逸飞的作品《故乡的回忆》让周庄走向了世界,而如今周庄成为了世界文化名镇,周庄人没有忘记他,在周庄建立了一座纪念馆,以纪念他为周庄所做出的贡献。

站在市河一侧,看桥下流水潺潺,两岸院墙斑驳,一叶轻舟,徜徉在渌水小河之上,过双桥向北走不远,便来到了张厅。

张厅: 张厅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进入朱漆大门, 砖雕门楼, 庭院幽深,木雕花的窗子以及古老的屋檐,大气的厅堂,精致的摆设,都记载着当日门庭若市的繁华。张厅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整个张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前后六进,房屋60余间。张厅的后院还有一个箸泾穿越的后花园,园中翠竹摇曳, 花木扶疏 ,荷塘水韵,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坐靠在亭台里的美人靠上,细品古园风情,想象当年的张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可看绿水清波,吟诗作画,观花赏月,花下低吟,月下浅唱,是何等的闲情逸致。 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箸泾”。箬泾河穿屋而过,构成 “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构筑了水乡特有的灵动的情趣。它唤醒了游人的怀旧意识,感慨于时光的流逝。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厅: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正厅松茂堂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在周庄的明清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行三,吴人呼为沈万三。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诧,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但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沈万三富甲天下。出身低微的沈万三,由贫而富,又“既盈而覆”,成为元明之际江南地主豪富的一个缩影。岁月带走了先人的足迹,也尘封了那如烟的往事,然而沈万三在周庄的遗迹,他后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厅,吸引了许多中外 旅游 者。

富安桥 :从沈厅出来往北走不远就到了富安桥,相传桥旁有总管庙,所以它原名总管桥。富安桥由周庄人杨钟为报答祖先恩德捐资创造,建成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三次修葺。富安桥为单孔拱桥,桥长174米,宽 38米,跨度 66米。

富安桥,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气势非凡,是古镇桥与楼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也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富安桥是周庄现存最古老的桥,数百年来,历经风雨,迎送无数人的过往行人,见证了小镇的 历史 。

下富安桥向南,过梯云桥向右转走上一段便来到了叶楚伧故居。**《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面的那座桥正是周庄的梯云桥。在周庄 历史 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名人。在清末民初,这里出现了一位爱国志士,他就是叶楚伧先生。叶楚伧故居,是他的祖宅,也是他曾居住过的地方。

叶楚伧故居: 在镇中心的西湾街上,有幢临河坐南朝北的古宅院,它建于清同治年间,原先雅称“祖荫堂”,数经修葺,今为叶楚伧故居。这座五进清式建筑,包括墙门、轿厅、正厅和堂楼,还有一个幽静小巧的后天井。前楼堂为叶楚伧童年书房,后堂楼下的客厅曾是叶楚伧与南社社友柳亚子、苏曼珠等斗酒叙诗、切磋艺文之处。叶楚伧故居由叶楚伧祖父修建,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于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境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清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一座仿明的建筑。

叶楚伧,1887年出生于江苏吴县周庄一个书香门弟之家,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长大,早年参加同盟会。他先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1916年,叶楚伧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任总编辑。叶楚伧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以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叶楚伧是著名的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这位国民党元老于1946年在上海病逝。

在叶楚伧故居附近还有两处景点是值得一看的,一处是中市街北面的澄虚道院,另一处是西湾街南面的全福寺。据周庄人讲,澄虚道院是周庄一带有名的道观。澄虚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已有900多年 历史 ,原名“圣堂”,是吴江澄虚人士来此捐建,故名澄虚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坏。1994年周庄政府出资重修,又重现了当年的面貌。

另一处值得一看的就是全福寺。周庄镇南濒临的一片大湖,俗称南湖、南白荡,与吴江分界。全福寺就坐落在南湖的北侧。全福寺始建于宋代,已有900多年 历史 原是宋元佑年间的周迪功廊舍宅为寺的,后经历代不断扩建,香火旺盛,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寺。据说,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寺庙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全福寺是1995年重新修建的,并从原来的白蚬湖畔移址在现今的南湖畔。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世居周庄镇南二图港(近南湖)。在张翰之后,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也曾经在南湖寓居游钓。这里不仅景色宜人,也是寻幽访古的好去处。

贞丰桥 :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由于周庄古名贞丰里,以里得名,为贞丰桥。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该桥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驳,石隙间伸出枸杞枝,风貌如初,整修后傲然跨河而立,呈现一派古意。

桥北西侧,曾开设德记酒店,地处桥旁与闹市中间,顾客把酒临风,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也曾经是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聚会的地方,人称“迷楼”。贞丰桥和迷楼现仍保存如初,一桥一楼,相得益彰。

迷楼 :迷楼地处贞丰桥畔,为临河修筑的两层小楼。进门看到的扁额“迷楼”,就是由当年柳亚子所书,一楼主要陈列南社社员聚会的照片和一些书稿,二楼主要有四个发起人当时酣歌痛饮的蜡像,还有就是有关他们生平的简介。

迷楼原名德记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建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40,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年长后,如一枝出水芙蓉,在水乡周庄压倒群芳。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难舍爱女远离膝下,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当垆劝酒,张罗顾客,生意火红。

周庄系江南水乡的重要商埠集镇,贞丰桥又是镇境水陆要津,店铺毗邻,商贾云集。德记酒店地处小桥流水、富有诗情画意的闹市之中。宾客设酒临风,吟诗作画,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颇有一番情趣,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德记酒店幸得“迷楼”雅称,有人说这里的景色为之一迷,酒香四溢为之二迷,楼主的女儿阿金迷人为之三迷,所以就有了迷楼之说。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楼痛饮酣歌,乘兴赋诗,慷慨吟唱,后将百余首诗篇结为《迷楼集》流传于世。因此,周庄迷楼名声大振。现经修葺的迷楼仍保持当年风貌,依水傍桥,令人着迷。

每位背着行囊远足的行者也许都会有三毛情结,来到周庄的人大多都会在这里寻找三毛的踪迹。沿着弯曲的石板小路行走,来到离普庆桥不远的中市街111号,一座茶楼出现在眼前——三毛茶楼。周庄古镇内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读的地方应该就是“三毛茶楼”了,这里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着一段不解的故事。

三毛茶楼 :周庄古镇内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读的地方应该就是“三毛茶楼”了,这里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着一段不解的故事。1989年春天,是油菜花开的季节,多情的周庄迎来了一位多情的女子,那个浪迹天涯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她来到这块让她魂牵梦绕的故土——周庄,在离开周庄后,当地作家写下了散文《三毛在周庄》,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后来三毛信中写道:“周庄真好,还要来周庄吃阿婆茶,吃大闸蟹,要在周庄的大街小巷走个够”。 三毛把周庄当作了她梦中的故乡,可如今香销玉殒,已经走了,留给了人们的只是回忆与惋惜。

可是周庄人没有忘记她。周庄的朋友为了把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周庄短暂的停留与当地作家的情缘永远定格,几年后终于在周庄开设了一间茶楼,取名为“三毛茶楼”。一位周庄本土作家张寄寒先生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过一段文字交往,幽思难遣,故收集了三毛与周庄的前世情缘,开了这个茶楼,取名“三毛茶楼”。三毛茶楼开设以来,慕名来访者众多,其中更多的是怀念三毛的读者。茶楼上下挂满三毛的照片、三毛的生平,还有她写给张寄寒先生的信件。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三毛临死时还在念叨周庄。枕河而居的三毛茶楼, 有了一种文化的意韵,让人难以忘怀。 如今,伊人已去,只有一座三毛茶楼在诉说着三毛和周庄的故事。

走累了,我们走进了三毛茶楼,找一个楼上靠窗临河的位置叫上一壶阿婆茶,要上几碟茶点,透过窗子看过往的船只在河上悠然往来,想象三毛当年行走在周庄的样子,引起无限幽思。淡泊宁静的闲适中,是心灵的归处,水天一色,方寸咫尺之间,别有一番江南水乡之美。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小镇,我们静下心来,在水乡小镇的慢时光里更是品味一份休闲的惬意和安逸,体会岁月在这里变缓的步伐,诠释生命的意义。茶楼里正在播放三毛最喜爱的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周庄还有一些值得一看的景点,如大诚堂、沈万三故居、沈万三水冢、贞固堂(沈体兰故居)、南湖园、周庄博物馆、怪楼、周庄舫等。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 历史 资料和 历史 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沈万三水冢在镇北银子浜底。水下有一古墓,埋着沈万三的灵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无数碎银在闪烁,笼罩着神秘色彩。

贞固堂,又称沈体兰故居,系爱国教育家沈体兰先生幼年生活之处所。沈先生出生于周庄书香门第。贞固堂位于古镇太平桥堍,是一座高墙花窗、粉墙黛瓦的宅院式民居建筑,面街临河,环境幽雅,古色古香,别具风格。

来到古镇后港西街的周庄博物馆,浏览林林总总的陈列品,溯古寻源,在浓缩了的时空中,领略 历史 的厚重,感受多姿的水乡风情。周庄镇北的白蚬湖,湖水清澈,微波荡漾,湖畔垂柳依依,曲廊亭台一派典雅,沿着鹅卵石小径穿过穿过“云海阁”,走过木质栈桥,就上了周庄舫。

夜幕夜幕降临,我们来到周庄古戏台,在这里听上一场昆曲,让忙碌的心情变得轻松,会让旅途的疲劳顿消,感受心灵之旅的愉悦。

古戏台: 戏台座南面北,以古戏台和走马楼式观演楼、展览馆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只木雕凤凰盘旋成复盆状,叫“凤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高级音响”,使演唱婉转动听,绕梁三匝。古戏台上昆曲表演,水袖飘逸赏目,浅吟低唱天,赏心悦目……

古戏台上演的剧目:《长生殿》、《牡丹亭》、《白兔记》、《窦娥冤》、《孽海记》、《寻亲记》、《双珠记》等。古戏台常年上演昆曲,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剧”,是戏曲剧种最古老的一种,昆曲形成的 历史 ,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今属于江苏),昆曲成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 历史 ,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漫步古镇,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走过一座又一座的桥,观赏古桥驳岸、看小船摇摇晃晃地漾起一泓碧波;一叶轻舟,绿水逶迤,听一曲吴歌小曲,与船娘聊聊家常,让水乡韵味静静流淌。在烟波桨声里,碧波荡漾中,弥漫的古韵袅袅而来。此时的周庄清新而温婉,飘逸着古风古韵,散发出浓浓的乡情,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顿,我们如同回到梦中的故乡。周庄,一个可以让时光驻留的地方,如诗,如画。周庄之美,让人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个是古人对扬州的赞美。那你来过今天美丽的扬州吗?我现在就带你去扬州最繁华的古城区——东关街看看吧!

夜晚,东关街热闹非凡,车水马龙。我一进入街道,就感觉到古香古色的味道。那里的房子是青砖砌成的,铺上黑色的瓦,门口挂的红灯笼显得更加耀眼。屋顶上的霓虹灯金碧辉煌,像金龙一样奔腾而去。

“扬州特产—牛皮糖,免费品尝咧!好吃咧,手工做的哦。”一阵叫卖声将我吸引了过去,原来是牛皮糖店。老板很热情的让我拿两块尝尝。看着铺满芝麻的牛皮糖,我不经咽了一下口水,吃了一块。黏黏的糖夹杂着淡淡的芝麻清香,令人回味,真好吃!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百年老店——“谢馥春”香粉店,它源于清朝道光年间(1830年),创立的谢馥春香粉铺,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闻名世界的产品是鸭蛋香粉,样子圆圆的,就像一个白白的蛋。

然后,我们又来到一家扬州有名的工艺品店,看了用贝壳等材料制作的点螺画,大红的漆器,扬州三把刀店里卖的指甲刀、菜刀、剪刀。漆器看起来是木头做的,实际是油漆做成的,样式很多,有戒指、项链,还有精致的盒子。对了,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我们都一一见识了一番。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东关街的尽头——东关古渡。我站在码头上,欣赏着波光粼粼、绸带般的大运河。运河旁边的彩灯把河水染成了五颜六色的。这时候,我觉得是东关街最美丽的一景。

我爱我的家乡扬州。它时时刻刻都以美丽的姿态在等着你来做客。

东关街的简介

提起东关街,老临沂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它纵贯东关,是东乡人进临沂城东门和南门的必经之路,更是远近闻名的繁华商业街区,一度盛极一时。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关街一直是临沂城区的一条主干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带又建起酒厂、罐头厂、副食品厂等一批轻工业,东关街整日车流如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

但随着此处一批轻工业的没落,城市商业中心的西移,它没有了往日的光彩,渐渐地衍化成一条宽不盈丈、平不盈尺的居民区小巷。

仅观今天的东关街,不过一条寻常巷陌:街道坑坑洼洼不甚平整,宽窄只两米有余,连两辆汽车都无法并行,行人多时也不过三三两两。

这很难让人联想到它那煊赫的过去。

东关街的介绍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

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1。

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

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扬州东关街建筑的名家散文

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

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

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

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

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

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

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

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 《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赏析:第7期阅读演练场参考答案1、作者拿南国窗前的草地、水洼与羁旅北京时窗前的草地、水洼等进行对比,写出了自己对南国的独特感受,从而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对南国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怀念。

2、刚刚听到的令自己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一热,并为之深深感动的“蛙声”原来是源于自己的梦。

(如果答“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视为答案不完全,因为没有“羁旅中的心忽然一动,并为之深深感动”这个前提)3、末段通过写作者的“幻听”,再一次写出对“蛙声”的想念,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羁旅外乡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同时,写“幻听”也呼应了②段中的“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与⑤段中的句子“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4、“蛙声”是作者故乡生活中一种难以忘记的事物。

作者巧妙地把对故乡抽象化的“情思”用形象的“蛙声”来替代,以写对“蛙声”的难忘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难舍之情;同时,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蛙声”来写的,作者既写了故乡的“蛙声”,又写了在北京时所想象、盼望的“蛙声”。

可见,标题“总有那一片蛙声”既点出文章的线索,又生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作者对故乡的依恋、怀念之情,显示出文章的主旨。

大连东关街的历史?

大连东关街,位于西岗区日新街道辖区的东关街。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繁华一时,但现在这里却是大连最破旧的街区之一。

据大连《西岗文史资料》,在大连青泥洼桥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岗,老百姓俗称“小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岗子地区划为“中国区”,专供中国人居住。

后来山东、河北两地来连谋生的中国人多了,人多成市,到了1905年日本侵占大连后,小岗子已成为“中国商业街”。

1905年9月~11月,日本殖民者以“下层中国人的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为借口,将南山附近的中国人强行迁到小岗子。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带是华商集中之地。

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西岗地区繁华地段。

之所以叫东关街,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日本占领时期,居住在小岗子的中国人去日本人居住区要过关检查,而关卡设在小岗子的东面,因而被叫成了东关街。

来一篇扬州巷子文化的作文,字数600

扬州曾经有“巷城”之称。

这是形容她的古街深巷多而且密,狭而且长,整座城市仿佛是由无数巷子织成的一样。

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昔日的街巷有许多消失了,还有一些却留存至今,成为古城扬州昔日风貌的可贵见证。

徜徉在这些石板和乱砖铺成的路上,两侧是历尽沧桑的旧门楼或参差高下的马头墙,你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扬州的过去。

对于扬州的古城景致,当年郑板桥曾用“绿杨深巷,人倚朱门”的洗练词句加以形容。

婆娑的杨柳,曲折的巷陌,窈窕的佳人,朱红的大门,构成一幅古代广陵风情图。

如今的扬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古城区里不难寻找到旧时的踪影,这在全国许多城市进行无序、短视甚至是野蛮的所谓“建设”的时候,尤其显得可贵。

这几年,扬州正在规划开发历史街区游览线,先期开发的是东关街和东圈门一带。

这里有个园、逸圃、壶园、准提寺、武当行宫、青溪旧屋、汪氏小苑等等古迹或遗址,可以供人流连。

但是,除此之外,扬州值得探访的古街深巷还有很多。

它们散落在扬州古城的角角落落,令人不禁产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慨。

如果到扬州访古,南河下古街是不能不去的。

南河下在扬州城南,运河北岸,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

几百年前,这里因为盐商聚居,人气旺盛,朱门华屋,鳞次栉比。

现在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却还留下许多恢宏的老房子。

假如你从西向东走,会看到一连串饱经沧桑的古建筑。

最西头有湖北会馆,它的大厅以粗大的梁柱闻名,现在默默地伫立在街北,成了居民聚居的地方。

湖北会馆的东邻,是清末民初扬州大盐商汪鲁门的宅第。

这座豪华宅第前后九进,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旧居。

汪氏宅第雕刻精美,楼廊相连,完全是徽派风格。

盐商汪氏原籍安徽,所以建筑中的布局和装饰无一不是徽州做派。

再向东去是廖氏盐商的故居,水磨砖的高大门楼巍然耸立,一看便知当年的富有。

廖家老房子由若干进组成。

不久前,在老屋天花板上发现几块清代或民国时代的匾额,竟然还完整地悬挂在梁上,给这座故宅增添了几分神秘。

湖南会馆在廖家故宅之东,八字形的雕花门楼临街而立,气派非凡。

当年湖南商人出入于此,把三湘风雷裹挟至江南,又把广陵绝唱传播到洞庭。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两江总督曾国藩阅兵扬州,就下榻在南河下的这座湖南会馆里,后来扬州人还建“曾公祠”祭祀他,祠今仍在。

再往东行,临街还有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的遗址。

虽然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也能让人想像当年这条古街上车马如龙、衣冠接踵的繁忙景象。

在南河下的东面,有一条残缺的古街,在历史上名声却很响,这就是康山街。

街因明代状元康海曾经居住于此而得名,清代则是“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扬州盐商巨子江春的家园。

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扬州,多次驾临康山草堂游览,并写下“御诗”数首。

现在的康山街只剩下一段,但是依然保留着卢氏盐商豪宅、盐宗庙和曾公祠等古迹,足资游人凭吊。

卢氏豪宅、盐宗庙和曾公祠现在都已经得到完美的修复,成为康山街上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南河下的北面,还有一条古街,叫做引市街。

在扬州盐务发达的时代,这里曾经是各地商人买卖“盐引”(行盐票据)的地方,犹如今日的金融一条街或股票市场。

这里每时每刻进行的交易行情,遥遥影响着皖、鄂、湘、赣等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

在引市街,有两处地方不能不看。

一是有处弄堂,称为“巴总门”,乃是清代著名徽州望族巴氏聚居的地方。

巴氏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当时豪富之一,同时又深通儒学。

清代知名书法家巴慰祖,就是在扬州巴总门成名的,现在徽州歙县鱼梁街也有巴氏的故居,艺术史家可以藉此寻觅一位清代名书法家的踪迹。

在引市街的一条深巷里,有一座古刹名叫祗陀林,也不能不访。

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尼姑庵,为民国初年扬州督军徐宝夫人孙阆仙在徐宝山被炸死之后,舍宅为庵的。

徐宝山由盐枭而官僚,而督军,而遭革命党暗杀,其家人又因此而遁入空门,这里的戏剧性变化似乎暗示着人生的某种宿命与玄机。

丁家湾一带,也是扬州古风保存较好的街巷。

青砖砌的墙,黑漆涂的门,白石铺的地,红花点缀的小院,绿树遮掩的房子,灰栏圈着的水井,这一切都让人依稀回到了从前。

这里的“四岸盐业公所”,虽然大门上的方砖已经剥落,飞檐翘角依然壮观。

周边的深巷里,随时可以和历史邂逅。

新仓巷里有一座最高大的古建筑群,那是岭南会馆,近来已经修缮一新。

不远处有一条无名小巷,却是晚清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故居——絜园的遗址。

他的名著《海国图志》就是在此起草的。

在这本伟大著作中,魏源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絜园现在只剩下少量旧屋,和一些山石,但是它的历史价值要超过盐商的豪华宅第不知多少倍!这一带保存较好的私家园林,有晚清两江总督周馥家的小盘谷,和盐商贾氏的二分明月楼。

小盘谷在大树巷,假山高峻,池水深邃,是访古探幽的好去处。

二分明月楼在武城巷,楼、亭、桥、窗处处都构成月形,教人想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千古绝唱。

在左近的青莲巷中,还有一处已经衰败不

扬州三把刀作文300字

随着一声声推开木质门的声响,许多早餐铺开始了营业。

“四喜汤圆”的店铺里人头攒动,浓浓的汤圆香随着水蒸气弥漫开来,使人心里暖洋洋的。

不时传来阵阵吆喝声。

做烧饼的师傅双手十分熟练地揉着面团,不一会儿,一块块光鲜的,整齐的烧饼就进了炉子。

北风呼啸着,割得人脸生疼,但卖烧饼的师傅还是微笑着,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将滚烫的烧饼递给每一位顾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街道上的人多了起来,叫卖声,车声,响成一片,奏成了独特的交响曲。

夏天,东关街里似乎格外凉爽。

为什么每个城市都有“东关街”

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

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

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

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

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

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

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

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

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

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 迭起。

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

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

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

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

“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

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

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

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

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

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

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

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

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

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

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

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

是珍稀观赏竹种。

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

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

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

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

”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

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

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

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

人们把它叫做斑竹。

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观赏竹。

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

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

宝胜寺位于阿城区城南,毗邻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完颜阿骨打陵和金上京遗址。

在阿城发现了纪念僧人的金代石刻《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塔铭志》,该石刻详细记录了这位执佛政于宝胜寺的佛学大师的生平和宝胜寺的有关情况。

近千年的历史长河,早已湮灭了金代的历史建筑,现在的所有禅房,大殿都是近些年重建 金代,在今阿城县境内的佛教十分兴盛,有天台宗、云门派、曹洞派之分。

较大的庙宇有宝胜寺、光林寺、兴园寺、兴王寺等。

天德三年(1151年)兴王寺开演大华严经曾聚集教徒200余人,到正隆元年(1156年)宝胜寺的教徒已达300余人。

元、明时期无考。

清光绪年问到民国时期,城内广济门里(现东关街)设佛教会1处,有天台宗教徒147人(男52人、女95人)。

每逢星期日,信徒齐集会址,讲诵经典。

在广济门外有慈恩寺1处,有云门派住持1人、僧侣3人;护国寺1处,有曹洞派住持1人、僧侣3人。

在城内工夫市有宝林寺1处,有住持1人、僧侣2人。

伪康德2年(1935年)全县佛教信徒达1681人。

伪康德5年(1938年)在城内建法华寺1处,有住持1人、尼姑20人。

除县城外,在山区与乡镇尚有几处佛教寺庙,其宗教活动与影响,皆与城内之寺庙略同,19^5年"九·三"后,寺庙改做它用,多数僧尼相继还俗。

阿城文物名胜(碑碣)----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塔铭志(黑龙江省)宣统元年(1909年)在上京会宁府遗址北城外西北半里余(俗名庙台)出土。

据历史文献资料载:"此地原有石塔,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系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之墓塔,塔高4丈,方六角形,共十六层,上层六角玲珑,下层狮子莲花,每层高约二三尺不等,中层六面刻塔铭志,每面刻字7行,每行20字,文为门人宣密大德讲经沙门,举班祗候清河镐本,光林寺西堂老人潘明撰,但塔已崩颓,塔铭字迹模糊不全,石块多被土人运去"。

现仅存石塔中层石铭部分,高92厘米,上细下粗,底宽62厘米、上宽56厘米六角形,上下均有石刻的塔檐。

该塔铭志现收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于东关街的作文250字

少年大钦差剧情介绍

主演 吴孟达 曾志伟 erictsang 张默 盖丽丽 叮当 舒畅 更详细**资料 集数 30 集(电视连续剧) 类型 动作片 喜剧片 地区 中国 导演 高林豹 年份 2003年1月1日 语言 普通话

风流皇上乾隆(吴孟达)前往荷花塘祭奠旧时红颜知己陈青莲(盖丽丽),岂料遇飞在而来的宿敌徐莲(舒畅)行刺。乾隆宠臣和珅(曾志伟)和其儿子丰绅殷德(张默)不但护驾不力,反而出尽洋相。乾隆惟有使出独门兵器乾坤扇与徐莲对抗,却反被徐莲的青莲神针逼退,虽幸而保全性命,却把从不离手的乾坤扇弄丢了…… 为寻回皇帝宝扇,九岁便因对对子成为御赐状元的天才儿童陈文杰(叮当)连同养父陈青云(吴孟达)和武功高强的心远小和尚(路逸涵)开始了追凶的旅程。路上他们巧遇刁蛮任性的十公主(佟童)和乔装在逃的徐莲并结伴而行,结果风波不断。从被人贩子绑架到离奇的飞盗案;从陈青云对徐莲的肉麻追求到乾隆与陈文杰之间不为人知的父子关系,使得陈文杰真是一个头两个大,而幕后和珅暗中使坏,从中作梗的阴谋诡计也给他们一程添加不少麻烦。真所谓无一日不生事,无一日不聒噪,且看这位天才儿童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化险境为平安……

九岁县太爷(介绍)

乾隆皇帝白龙鱼服路过十全县,在荷花塘邂逅陈青莲,生下一子。魏贵妃担心自己的儿于永琰继承皇位会有潜在威胁,暗遣太监徐安到陈家除掉孩子。陈青云知道事关重大,把自己的儿子交出替死。乾隆的佛前替身了然方丈从徐安手中救下孩子,秘密带回京城护国寺抚养,连乾隆也被瞒住。陈青莲以为儿子己遭残杀,由爱转恨,离家出走学得武功,要找乾隆讨个说法。陈青云的妻子因痛失儿子投塘自尽,陈青云把她埋葬在荷花塘边,却以陈青莲的名义立了墓碑,以绝皇宫无尽的追杀。 九年以后,陈青云以乡试解元的资格带着陈文杰进京会试,路遇劫匪,财物尽失。陈文杰装成双腿残废,爬着要饭供养陈青云到京。永琰化妆成破落子弟在民间历练,与讨要的陈文杰发生冲突,九岁小和尚心远出街化缘遇上,以惊世骇俗的武功镇住永琰,同陈文杰相识。心远即是了然方丈当年抱回的陈青云儿于,视力超人,从乾隆留给陈青莲的爱情信物佛珠串上学会一百零七种绝顶神功,其中一颗佛珠有乾隆刻的"长春居士"四字,刻坏了微雕的秘籍,因此心远不会水怕水。表兄弟不知彼此身世,一见投缘,学大人拜把子成为异姓兄弟。在陈青云参加会试第一天,陈文杰凭其机智成为御赐状元,并被乾隆派往十全县任知县。陈文杰在十全县除恶霸、惩贪官、不畏强权、智斗回乡守制的礼部侍郎严禄,爱护百姓,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事情。 乾隆皇帝白龙鱼服路过十全县,在荷花塘邂逅陈青莲,生下一子。魏贵妃担心自己的儿于永琰继承皇位会有潜在威胁,暗遣太监徐安到陈家除掉孩子。陈青云知道事关重大,把自己的儿子交出替死。乾隆的佛前替身了然方丈从徐安手中救下孩子,秘密带回京城护国寺抚养,连乾隆也被瞒住。陈青莲以为儿子己遭残杀,由爱转恨,离家出走学得武功,要找乾隆讨个说法。陈青云的妻子因痛失儿子投塘自尽,陈青云把她埋葬在荷花塘边,却以陈青莲的名义立了墓碑,以绝皇宫无尽的追杀。 九年以后,陈青云以乡试解元的资格带着陈文杰进京会试,路遇劫匪,财物尽失。陈文杰装成双腿残废,爬着要饭供养陈青云到京。永琰化妆成破落子弟在民间历练,与讨要的陈文杰发生冲突,九岁小和尚心远出街化缘遇上,以惊世骇俗的武功镇住永琰,同陈文杰相识。心远即是了然方丈当年抱回的陈青云儿于,视力超人,从乾隆留给陈青莲的爱情信物佛珠串上学会一百零七种绝顶神功,其中一颗佛珠有乾隆刻的"长春居士"四字,刻坏了微雕的秘籍,因此心远不会水怕水。表兄弟不知彼此身世,一见投缘,学大人拜把子成为异姓兄弟。在陈青云参加会试第一天,陈文杰凭其机智成为御赐状元,并被乾隆派往十全县任知县。陈文杰在十全县除恶霸、惩贪官、不畏强权、智斗回乡守制的礼部侍郎严禄,爱护百姓,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事情。

蔡状元造洛阳桥,

福建泉州惠安县西南三十里,与晋江县交界处,有一条洛阳江。据说当年唐宣宗未即位之前,微服出游泉州,感慨此地山川秀丽,有似洛阳美景,随口说了句:“真乃洛阳江景也”。后来即皇帝位,就称此江为洛阳江。

却说洛阳江附近有个蔡员外,娶妻王氏,单生一女,一日来到江边玩,见江上漂来一颗明珠,捞起含在嘴里,不想吞入肚内,于是怀怀孕在身,蔡员外气得把蔡**赶出门,蔡**边走边哭,来到洛阳江边渡口,趁航船要到对岸外婆家。船到江心,风浪大作,原来是虾妖蟹魔,趁机兴风作浪,大有翻船之势。南海观世音菩萨站在云头传令道:“你们不得无礼,腹中有蔡氏贵人。”蔡**也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内想:难道是我,当下,跪倒船头,对天发誓:“神明在上,小女子蔡氏,如我能生男孩,得中状元,一定要把洛阳江的桥造起来。”话音刚落,江面立即风平浪静,平安无事。

蔡**生了个男孩,因无丈夫,就以自己的姓氏为姓,姓蔡,取名襄,字君漠。这蔡襄聪明过人,经过乡试得中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得中头名会元,再经殿试,皇帝亲点为状元,正所谓三元及第。(原来古代考试制度是:1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参加,考中的称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是亚元 2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头名称会元 3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河格的统称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三元及第”:指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蔡襄少年得志,三元及第。官发泉州太守。蔡员外快活呀,外孙得中状元,光宗耀祖啊,只有其母蔡氏却是闷闷不乐,蔡状元道:“母亲,孩儿有幸得中状元,全府上下喜气洋洋,母亲为何如此?”蔡氏道:“不瞒你说,为娘有心事闷在胸内,现在就对你说了。”于是把过渡洛阳江如何遇风浪,对天许下要造洛阳桥的誓愿说了一遍,有道:“喜得是我儿状元及第,但是,洛阳江又宽又深,水流又急,怎么个造法,困难重重啊。”蔡状元道:”母亲不必担忧,洛阳桥定会造成。”

蔡状元蔡状元张贴榜文,说明造桥事宜,乡亲们快乐啊,纷纷相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是,江水这么高,这桥墩怎么放得下去呢?。除非海龙王不涨潮,如果有人给海龙王送个信去才好啊,于是又出文一道:谁有入海之术呢?正在犹豫不决,蔡状元要造桥得事,感动了上八洞神仙吕纯阳祖师,他托梦给一个叫夏德海(也称罗德海,音同下得海,落得海),的人,(叫他替蔡状元送信给海龙王。(夏德海送书的事,另见我得温都论坛博文《落得海》)吕纯阳祖师对他说:“送书回来,富贵荣华在等着你那”。夏得海持吕洞宾所赠法书,人海归来,带回龙王的回书,蔡襄展开一看,见龙王仅批了“肚醋”二字,蔡襄百思不得其解。吕纯阳祖师又化作跛脚人前来给他解题,原来即“十一月廿一日酉时”之意。蔡襄大喜,侯等桥墩水面,虾妖蟹魔,兴风作浪,把桥墩冲走。

蔡状元人财两空,正在无计可施之时,早已惊动南海观世音菩萨,化作美女子,带着善才与龙女,踩着彩龙船,来到洛阳江,善才打起鼓,龙女敲起锣。唱着:“谁能掷着银半分,不论贫富就配亲,谁能掷着银上身,不管老少嫁上门”。登时,轰动沿江百姓,人山人海,向美女掷去,观音菩萨怎么会让凡人掷着?这时正好吕纯阳祖师经过,他看不惯观世音得做法,想:你人称佛母,怎么六根不净,“酒色财气”俱全,“酒”,凡人高台用酒敬之,今化美女骗财迷人,我不免作弄一下。于是化作道人,对一卖草鞋得老头,说:“你何不一试。”老头道:“我没钱,就是有也不会掷她的。”“难道分文没有?”“一共只有三分银子”“有三分就够了。”吕纯阳接来三分银子,用手一擦,擦成银粉,教老头掷那美女吕纯阳一拂,银粉粘在衣裙,观世音怎么搞也搞不掉,只得连彩龙船沉到江了去了。蔡状元有了银子,可是桥墩三次被浪潮冲走,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吕纯阳来了,他用瓯柑籽,洒向江面,变成坚实的桥墩,不久大桥合龙。

      久仰泰宁至少十年有余,今日终于走进了泰宁古街。泰宁是一部线装书,古街可以说是它的第一章。读古街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口井,每一张面孔,都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惊喜。汉唐古镇,两宋名城,千年沧桑,百年废兴。公元759年置归化镇,958年升归化县,1086年宋哲宗始赐名泰宁县。泰宁历史上共出过2名状元,54名进士,101名举人,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况。

        坐了一上午车,10点半才到泰宁古城,导游只给了我们一个小时。古城不大,二纵二横,三街一巷,状元街,尚书街,进士街,九举巷。像切豆腐一样把古城切为九块,最大的一块为尚书第独占,估摸占古城的五分之一强。我们从尚书街这头走到那头,走马观花,感觉井很多,隔不几步就是一口。真正的古建不多,多半是仿古,就是古建也是修旧如旧。进士街和九举巷很深,站在街口望不到底,也是半边古建半边仿。当地有句谚语:“小小泰宁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豆腐,城外听得见。”

        读尚书第,读尚书第的主人李春烨。尚书第占据着小城的中枢地带,是泰宁县当仁不让的“故宫”。“故宫”的主人李春烨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从他中进士到乞骸骨,有“大起大落十年间”之说,有人把他的人生之路归结为逢六一变,隔十一阶。16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46岁中进士,56岁隐退,66岁病逝。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这十二个字正好是他一生的经典概括。他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时候正好是魏忠贤排斥异己陷害忠良的时候,为官11年晋升14级,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和魏忠贤有撇不清的干系。他给自己留下了一幢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尚书府第及一座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的尚书古墓,而《明史》《泰宁县志》中有关他的记载却只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介庸官,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时代他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本不足为奇。尚书第亦名五福堂,由五幢合院,甬道,仪仗厅,书院,辅房,马房和后花园七个部分组成。坐西朝东,主体建筑南北向一字排开,每幢三进,廊门相通,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既借鉴了京城府第建筑的恢弘气度,又糅合了泰宁民居三厅九栋式传统构架。不愧为“江南第一民居”。我站在高高的门槛前向里面张望,只看得见一个个门楣上让人腾云驾雾的题字:“大司马”,“义路”,“曳履星辰”。旁边有一偏门,旁书“梅林戏展示中心”,里面有帷幕幢幢人影婆娑,也有零星的鼓乐断续的唱腔迤逦飘来。

      下午大金湖,小雨。泰宁的第二章闪烁着黄浊的湖光。据说整个景区136平方千米,其中大金湖36(一说26)平方千米。我只是青灯黄卷一书生,上船后听导游一路指点尚书古墓,鸳鸯湖,仙寿石刻,大赤壁,我们一路看,一路读,然古墓望不到拱木一株,鸳鸯湖看不见鸳鸯一双,仙寿石辨不出仙寿二字,直让人望穿秋水坐立两难,直让人腾云驾雾不知所云。

        读甘露寺,下船,导游给了我们50分钟。起初以为要上很多台阶,然柳暗花明,不过尔尔。一路上都是绿色诗篇,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抬头只见红色岩壁,翠色掩映。走过一段缓坡,见一山门,门外有一诗碑,为宋嘉定元年进士邹恕五言:“兰若半空中,云山第几重。瀑流千丈练,鹤宿五株松。晓雨禅房黑,霜林木叶红。悬崖回首望,归思过前峰。”令人遐想万千。走进山门,甘露寺赫然在目,山寺看过去不大,颇很有点悬空寺的味道,背景上的那座岩壁有如天书。只是悬空寺一览无余,而甘露寺曲径通幽;只可惜甘露寺远没有悬空寺那么深的历史内涵。据说此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距今已历870多个春秋了。整个寺庙嵌入80多米高30多米深的倒三角形岩穴内。上方有一形似龙头的钟乳石常年滴水,水质甘冽,因名甘露寺。两侧红色岩石各像一鼓一钟,正应了“右鼓左钟,庙在其中”。主体建筑皆木质结构,采用插拱的形式,所谓“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山路呈“之”字形,人在草木中,声在云天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千手观音殿,送子观音殿,三圣殿,地藏殿,各抱地势,因地赋形。只是不见一僧一尼,觉得书中少了点什么似的。下山又是另一条路,远近高低,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看山寺重温精华。

        读岩隙天梯,读一线天,“抬头不见天,回头一线光”,弯腰弓背,只可进不可退,先是忐忑,再而好奇,三而听天由命,四而豁然开朗,然后沿石阶而下,峰回路转,天高巷窄,走出窄巷,有那么一点早发白帝城的感觉。加上人多,且有希望一路陪伴,整个过程也就半个小时左右,掩卷回味,有一种从头再来的欲望。

      读水漈瀑布,读天迹水帘。惜乎尺幅不宽,落差不大,远处看得真切几不闻响声,所谓可望而不可即,拍照的角度也不甚好,读了半天,怎么也瘙不着痒处。

        第二天上午再读寨下大峡谷,这是一座活的地质博物馆,这是一座没有篱笆栅栏的天然植物园。感觉一直在屋檐下走着,读着,通篇都氤氲着水气,连阳光似乎都经过了过滤。悬天峡,通天峡,倚天峡,三条峡谷首尾相接,形成一环状三角形。问天崖欲倾不倾,崖壁上一个个凹陷的“笑靥”似笑非笑,崖底那只攀爬的金龟欲爬不能欲罢不能,崖顶小水滴纷纷飘落,如飘洒的杨花柳絮。对面一沟小湫飞流直下,下面深树横斜溪流蜿蜒。天穹岩有如半边穹庐,穹顶一个个凹陷的“酒窝”似醉非醉。通天峡如一条幽静的雨巷,顶上飘着“雨花”,脚下伴着溪流,如果是赤脚,溪水从你脚背漫过,感觉整个思绪都浸在水里,然而峡顶还有阳光透过绿叶漏下来,道是无晴却有晴,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撑着油纸伞走过来的女郎那就更像梦境了。然油纸伞是没有的,而撑着花布伞的大妈还是有的,而且还不止一个,而且还喧宾夺主,六七个穿红戴绿的老妇聊发少女狂,嘁嘁喳喳,搔首弄姿,你就是多余的了,你得躲着远远的。走出雨巷,又是一路上阶,前面杵着一部高头巨著,我确信我现在看到的是书脊,这就是云崖岭,那清晰的纹理,那光滑的铜版纸面,似乎执意要泄露出这部天书的机密。绕过书脊,我确信我看到的是这部书的封底,紫红色的砂岩绝壁稍稍的向我们这边倾斜,仿佛经过鬼斧神工的打磨,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凹陷。对面是高高的翠竹林,这就是紫云崖,或曰祈福崖。有人在崖下挂了许多红绸子。紫云崖过去是堰塞湖,湖边有竹棚一爿,仿木长桌几张,正好坐下来吃碗凉豆腐解解乏。堰塞湖过去是石塘寨,只在寨前转悠了一会,不忍心去惊动寨民。然后折而进了倚天峡,左边山崖,右边深涧,小径渐行渐低,疏林庇荫,涧声送凉,脊汗渐干,一路上轻松自如。不久就回到了寨下村口。寨下归来不看谷,此言不虚。

        一路上依次有细柄阿丁枫,方竹,花伞木,鹿角栲,就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山野妮子,是美丽的邂逅,也是诗意的艳遇。轻松散步,随意浏览,一部地质岩层和植被的百科全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百转千回,余味无穷。

        忽然觉得肚子有点饿,该吃午饭了。            (2019523初稿,64二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34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