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星海音乐厅,轩逸与音乐大师的激情碰撞!

邂逅星海音乐厅,轩逸与音乐大师的激情碰撞!,第1张

由于今年上半年音乐厅暂停开放,下半年音乐厅才开放。近期刚好有一场比较喜欢的音乐会,于是在网上购买了这场的音乐会的门票。 在这个周末,期待已久的这场音乐会,终于等到了。此次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举行,早上吃过饭后,就开着爱车轩逸前往位于二沙岛的广州星海音乐厅。

前脸大尺寸V型进气格栅不仅带来了不错的视觉效果,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第14代轩逸还是同级唯一配有主动进气格栅功能车车型。电机可以根据车速、空调开闭状态、冷却系统温度以及压力控制叶片开关,起到减少空气阻力和降低油耗的作用。

从外观看这款车给人一种豪华车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其次轩逸舒适性宽敞的空间,驾驶性也是比较稳定。

从外观看这款车给人一种豪华车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其次轩逸舒适性宽敞的空间,驾驶性也是比较稳定。

方向盘操作起来很灵敏,想打哪就打哪,不拖沓。

轩逸虽然是16L的发动机,但动力能达到139马力,起步不会很肉,开起来超车没压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省油,百公里油耗才54L,在高速路行驶约在4个油左右,这油耗比坐公共交通工具还便宜,哈哈!

侧面的车身线条流畅、动感。C柱是侧面的一大亮点,溜背式造型加入了黑色烤漆饰条,营造出悬浮式车顶的效果,很有现代感。

相比于车头,尾部整体要简洁不少,没有太多激进的设计。但尾灯的样式很有运动感,并且采用了熏黑的设计,再搭配下保险杠的蜂网设计以及扰流器,车尾相比老款还是要动感了很多。

对比了右侧的轿车,轩逸的底盘明显比它高一截。

把车停好后,前往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的的3号门入口。

正门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铜像。

音乐盛宴各大音乐大师的专辑海报。

大家把音乐票来个合照。

老婆对音乐师的热爱。

爱国之歌,听着很感动。

各场精彩的演出,现场的气氛跟CD的音质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细细体会,你会陶醉在这天籁之声当中。

在星海音乐厅享受完优美的音乐,再见,希望下次再来观看一场音乐会,继续感受现场的气氛。

门口能看到广州的地标建筑物——小蛮腰,给它一个大大的赞。

参观完星海音乐厅来个合照。

流落到阿拉木图

1940年,冼星海取道蒙古回国受阻,辗转流落到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收留了他。

盛夏时节,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绿树成阴。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街。大街尽头,立着一座纪念碑——冼星海纪念碑。

冼星海是中国伟大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等大量抗日爱国歌曲的曲作者,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他是怎么来到哈萨克斯坦的呢?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如何度过的?音乐家生平的这一段空白,在改革开放以前,连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也不知详情。

拜卡达莫夫的收留

拜卡达莫夫收留了贫病交加的冼星海

冼星海旧居并不在冼星海大街上,但也相距不远。房屋现在的主人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的父亲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是当年收留冼星海的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娃告诉了我们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故事。

1940年,冼星海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到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和配乐。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取道蒙古回国受阻,辗转流落到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一次音乐会曲终人散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见到怀抱小提琴的冼星海。

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介绍说,父亲接来冼星海的时候是1942年12月,是冼星海最艰难的时候,而当时的苏联也比较困难。父亲是在音乐厅遇到冼星海的,当时是寒冷的12月,冼星海连大衣都没有。父亲看出冼星海状态极为不佳,就把他领回家里。拜卡达莫夫一家收留了冼星海。当时家里分到的面包非常少,但我们把冼星海当做家里一个成员,和他共同分享有限的食品。

后人无法想像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偶遇冼星海那一刻的情景。冼星海不会说俄语,只会说汉语和法语。拜卡达莫夫在邂逅冼星海的第一面就决定收留对方,几乎没有考虑这个中国人在家里寄住多长时间。是出于拜卡达莫夫的悲悯情怀和善良心地,抑或出于音乐家和音乐家之间惺惺相惜的传奇,总之,冼星海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冼星海在拜卡达莫夫家寄住,尽管语言不通,冼星海还是经常给4岁的拜卡达莫娃吹口琴,拉小提琴。如果交流还不方便,冼星海就用纸笔写写画画。大家生活虽苦,但其乐融融。一次房东家两个小孩都患上了麻疹,冼星海不忍连累拜卡达莫夫一家过着清苦的日子,上街去变卖自己的手表和薄风衣。结果被骗,钱物两空。

直到冼星海病逝才知道他是中国音乐家

就这样度过了1943年。这段时间,冼星海继续奋发工作,创作了哈萨克题材的英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和22首哈萨克民歌。拜卡达莫夫看重冼星海的音乐天才,把他推荐到新成立的科斯塔纳音乐馆做音乐指导。1944年初,冼星海离开了拜卡达莫夫一家,离开了阿拉木图,前往科斯塔纳。后来,冼星海在巡回演出时患肺炎,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

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说,我父亲并不知道带到家里来的是谁。当时冼星海用的名字是黄训。冼星海逝世后,父亲从莫斯科的报纸上看到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逝世的消息,上面写着“冼星海又名黄训”,才知道自己接到家里来的中国音乐家黄训,就是中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离开拜卡达莫夫家之前,意识到自己健康状况很差,预感来日无多。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介绍说,冼星海将要离开阿拉木图的时候,非常忧伤。他请求我们家人将来一定要找到他3岁的女儿冼妮娜,向女儿讲述他最后的情况。

在冼星海逝世以后,我们家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官方的途径和冼星海的家人联系。但中苏关系不正常的时期延续了二三十年,我们一直没有得到答复。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消息。中国得知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了解到哈萨克斯坦人民曾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帮助过冼星海。

半个世纪后

半个世纪后音乐家的女儿在阿拉木图相聚

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和冼妮娜见面是在1998年。冼星海故居揭牌仪式的时候,冼妮娜应邀到阿拉木图参加仪式。老一辈音乐家冼星海和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都已辞世,半个世纪后,音乐家的女儿带着父辈遗留的友谊相见。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我们虽然并不认识,但是我到机场接冼妮娜的时候,我们同时互相凭感觉认出了对方。”拜卡达莫娃和妮娜一直保持通讯的联系。

1944年3月19日,冼星海在科斯塔纳音乐馆竣工典礼这天,组织了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场音乐会。

在科斯塔纳市剧场举办的阿曼盖尔德纪念音乐会上,冼星海创作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获得极大成功。冼星海用音乐形式再现了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英雄,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当地领导激动地跑上台和冼星海拥抱。冼星海对观众说:“你们听懂了我。这是对一个艺术家的最高奖赏。”

时隔44年,1998年10月7日,中国大使馆在中国阿拉木图中央音乐厅举办“纪念冼星海中国音乐会”。黄河大合唱等作品雄浑的旋律在冼星海生活过的地方响起,在场的许多听众是第一次知道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也是第一次听到中国音乐。

曾坐在冼星海膝上听他吹口琴的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承袭父业,任过音乐学院副院长,现已退休。绿阴中的旧居用铁网格隔开杂草,珍存着老一辈音乐家使用过的哈萨克民族乐器。拜卡达莫娃说,旧居在市政规划中要拆除,也就只能保存一段不长的时间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476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