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谁写的呀,是李白还是李贺,(君不见黄河流水天上来开头)顺便介绍一下写这首诗人的资料

将进酒谁写的呀,是李白还是李贺,(君不见黄河流水天上来开头)顺便介绍一下写这首诗人的资料,第1张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李白父亲名叫李客[1],李白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2]。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全诗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 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在高堂的明镜里看见自己的头发由黑变白,不觉悲从中来。 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 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 也会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 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 我为你唱一首歌, 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 那些豪门贵族的富贵生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 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 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 统统用来换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除了《黄河大合唱》,你对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相信大部分网友遇到这个问题,能够回想起来的只有冼星海“人民音乐家”的称号以及历史课本上的那张因多次出现在学生时代视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对他所知甚少,他是我们心中的传奇人物,我们却不了解他的传奇。

像冼星海这样曾经在战火年代鼓励了一代人,却渐渐被习惯快节奏的现代人遗忘,慢慢地变成历史课本上固有“名词”的伟人很多。但小编一直觉得,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在影视作品深入大众生活的年代,更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传奇。

很庆幸,在2019年,一部根据冼星海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音乐家》横空出世,给了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中国近代传奇音乐家的机会。

这部**由中哈合拍,胡军、袁泉以及多位哈萨克斯坦本土演员共同出演,无论是演员演技、思想传递还是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极高剧情片,也是部让观众从头哭到尾的催泪之作。

《音乐家》的取材视角很独特,它既没有选择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出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的高光时期,也没有展现他由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乐家成长的艰辛历史,而是把时间放在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旅途:阿拉木图

这段经历在冼星海传奇的一生中看起来很“平凡”,可以简单地概括:

“1940年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1年因苏德战争爆发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这段经历在冼星海的人生资料里占比不高,但客死他乡足已透露其中浓烈的伤感,是国与家之伤。《音乐家》向我们描绘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中对祖国、家人的思念,让我们看到战火年代一个伟大音乐家的不朽灵魂。

战争的残酷,传奇音乐家就这样“潦草”的离开

即使对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象出这家位音乐家的一生有多么传奇。音乐上的辉煌创作,他的作品鼓励了中华儿女面对敌人抗争激情,他的一生应该是辉煌的。但在我们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结局。

但冼星海远赴苏联执行任务的第二年,便因当地战争爆发被迫转移至阿拉木图,原本他打算从新疆转回国内,但异国他乡、持续不断的战火、过期的证件让他不得不羁留当地。

战争年代以及外国人的身份让他的生活举步维艰,还好受到当地音乐家拜卡莫夫的照顾获得院剧乐团工作,并安排他暂居在姐姐家中。但当地人的生活同样很艰难,为了生活,冼星海典卖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国的那一天。但战争年代对人们太残酷,圆满大结局并没有出现,直到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他都没能回到祖国。

离行前他对妻子钱韵玲说:半年之后我就能回来。

但这个半年却成了一生,战争年代从来没有仁慈,伟大的音乐家凄凉地离开,实在太让人惋惜。

本片导演对战争的毁灭性刻画很恰当,影片开局便有一场“触感”强烈的情节。刚到达阿拉木图的冼星海遇到当地火车站被敌军攻击,曾经在车上与他交流过的小男孩在杂乱的人群中无助地等待母亲的救援,当时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亲外,还有冼星海。

但最终编剧并没有制造“动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离洗星几步之遥的地方,幼小的遗体与母亲的哀鸣深深的冲击着他的视线。战争有多残酷他知道,观众也知道,但当这份残酷赤裸裸地发生在我们面前时,是冲击骨髓的疼痛。

编剧没有选择让冼星海发挥“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让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为这就是战争年代。也是这场戏开启了催泪时刻,现场的观众都明白,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异国他乡,抛不开的是对祖国、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灵魂

在阿拉木图的岁月里,冼星海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思念妻女。但战争年代,回国的路太难了,他只能在遥远异国,用音乐表达对家的怀念。而冼星海的家国精神,在《音乐家》中通过三个词汇来表达:国、家、根。

离开祖国,就像大树没有了根,整个人都充满对故土的思念,何况国家需要他。当时的中国也处于战火之争,他本来是要用自己的音乐才华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人的抗战精神,而不是在异国他乡平淡地生活。

当地人问他“你是因为中国在打仗才来阿拉木图的吗?”,他诧异地急速否认这个猜测,因为他那么渴望为中国人民脱离战火贡献一份力量。正是因为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国,但现实却不给他机会。

“我的国家正在打仗,我却被困在这里”,他第一次因为无法回国而万念俱灰,那种爱国情怀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的,却仍能被先辈们的精神感染,激发出浓烈的情怀。

在当地音乐家的鼓励下,他创作了以哈萨克本土英雄为背景的音乐《阿曼该尔达》,鼓舞了当地人民。在人生中最后的日子里,他没有放弃创作,因为他坚信他的音乐,祖国一定能听到。

除了表达冼星海的爱国精神,还着重刻画了他对妻子钱韵玲以及女儿冼妮娜的思念。当延安分别的那一刻没有想到这会是永别,当女儿一遍遍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时,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当哈萨克女孩阿丽娅问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儿时,他仍旧期待着重逢。

但最终每个人的愿望都未实现,残酷而悲凉。洗星海与妻女的遭遇,是战争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缩影,相信这也是导演借由这位伟人的故事,剖析战争对普通家庭的伤害,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美好。

出色的演员,让《音乐家》更加完美

《音乐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达上都很出色,但比较遗憾地是编剧没有着重突出他的音乐作品,与《波西米亚狂想曲》全程“演唱会”式的听觉享受相比,《音乐家》的音乐燃爆片段太少了。

全片只有两场浓烈的音乐渲染情节,一个是阿拉木图剧院演奏《阿曼该尔达》另一个则是冼星海最后音乐会上高燃的《黄河大合唱》。这样的选择可能与编剧想要更多表达人物经历有关,但对于期待音乐的观众来说可能有些许遗憾。

但胡军、袁泉填充了这份遗憾,甚至让观众遗憾了对音乐的期待,他们的表演太细腻。

其实在观影之前,小编其实对胡军塑造冼星海有些担心,因为他过于硬汉的外表实在与历史课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远。但当胡军饰演的冼星海出现时,立刻将观众带入到人物中去,他通过眼神表达,细节的掌控将这位音乐家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荧屏上,完全没有违和感。

他亦很用心,所诠释的冼星海与现代人观念中的“艺术家”气息相差很大,更贴近普通人,但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穷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乐求学之路上不乏有勤工俭学、打工维持学业等经历,并不是一个追求“文艺范”的音乐人,而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

最后三场戏更加震撼,当时冼星海已经重病在身,当胡军出现在镜头时如果不是人物所散发的气质,小编甚至误以为是新出场的角色,他几乎瘦到脱相。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实力派演员的努力很让人敬佩。

饰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贡献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台词很少,大多镜头都是需要眼神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从分别时的担心到教女儿唱歌时的期待,再到最后与女儿互动时的坚定,几乎袁泉的眼神与观众交汇时就难催发泪水。

而当观众快要因为剧情、演技遗忘冼星海作为音乐家的高光时刻,导演巧妙地选择了我们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为结尾,用这场演出为冼星海的人生划下句号。当这首音乐响起时,小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冼星海,永远不会被遗忘。

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39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