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祁念曾 :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姓 名: 祁念曾
笔 名: 祁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6/12
民 族: 汉族
诗集《火红的战旗》(197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诗集《春天的歌》(1982年秦岭诗丛)。诗集《人生之恋》(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散文集《红烛之歌》(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高等写作教程》(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宝鸡漫游》(198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千秋业》(报告文学集)(199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时期文学》(评论集)(1992年河北大学出版社),《苏轼凤翔诗文赏析》(199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艺术家的脚步》(1997年京华出版社),《三秦儿女在深圳》(报告文学集,1998年三秦出版社)。
延安相关资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至今,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1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的中药材近200种;有豹、狼、石鸡、杜鹃等兽类、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谷子、荞麦、黄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山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天然公园”万花山新增200亩牡丹,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花山“四山”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全诗共六节。第一、二节写追求延安精神的急切心理;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
延安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写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建议
1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精神呢可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围绕重点、难点归纳出几个问题,如,作者到底追寻延安的什么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象征着什么“永远告别”与“却忘不了”、“丢掉了”与“却不能丢”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应使学生领悟以下几点。
(1)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意思是继承、发扬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可结合《为人民服务》中所讲的内容去领会这种精神的内涵。也可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具体讲讲什么是延安精神。
(2)全诗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颂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具体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延河水,实际上讲的是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上讲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实际上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会场,那里曾召开过多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会议,实际上讲当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温热的土炕,实际上是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顶天立地的脊梁,指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第三、第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中的“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照。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
2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首诗感情饱满,词句工整,节奏鲜明,适于诵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把韵脚“ɑ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3有条件的地方可指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增加学生对延安的感性认识。
四、参考资料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延河南岸。1937年到1947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所在地。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等不少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当年这里大生产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三公里。有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楼,中国***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延安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原因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时间最长,在这里先后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扩展资料:
延安精神是中国***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
参考资料:
马海德不单单是在为人民服务,同时也在以他们的行动启迪那些想为人民服务、却又不知从何做起或仍然顾虑重重的人。——爱泼斯坦
跨越国界,真心相待
在如今的国际大局面当中,各国人民相互交流已经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方便快捷的交通更是让各国人民之间的来来往往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早些交通不方便的年代,想要走出国门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我国面对困难时,就有善良的外国友人踏上中国的土地,给予我们帮助。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工作、生活甚至结识爱人,最终也一并爱上了这片土地,为之奋斗终生。
在历史上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老外马海德便是如此,他在我国的土地上工作生活,娶了延安第一美女,虽然来自异国他乡,却为我国奋斗了一生。马海德的事迹在世间广为流传着,不少人也为他称颂赞叹,马海德到底成就了怎样的传奇呢?
马海德原籍来自黎巴嫩,从小便开始学医,23岁时就顺利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且因为工作的缘故来到中国。他此行的目的便是来考察东方热带病,原本只是为了研究病情,可谁想到这一来便在中国待了一生,而他也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救治了无数中国人。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当时正处在战乱年代,本来就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平民百姓在生活上便更加艰难,许多人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更有人连吃饱饭都成为问题。
这样的环境深深触动着马海德的心,俗话说医者仁心,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当他眼见我国百姓的艰难处境时他自然也是于心不忍的。灾难、饥荒、疾病以及战争,马海德决心为这里的百姓能够做出什么,于是他便留了下来,开起了个人诊所。
当时的马海德便以延安为自己的阵地,对于伤病患者他也不分国籍,而是倾尽全力一视同仁地救治他们。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重大疾病或是小伤小痛,甚至马海德还为妇女当过接生婆。
当时延安的医疗条件是十分落后的,甚至连最基础的医疗器械也没有,由于战乱影响使得当地卫生条件也极差,而平民百姓连最基本都卫生常识也没有,这样的现状无疑让马海德痛心疾首。
马海德并没有被这样艰难的条件所打败,反而他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开始做起。他向平民百姓普及医疗常识,驱除他们心中对于疾病的恐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心态;缺乏的医疗器械他便写信向国外请求支援……
马海德对待平民和战士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就在这样的朝夕相处当中使得他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此外,马海德还看到了战争给中国百姓带来的沉重伤害,便发表文章申诉正义,揭露战争的残暴与黑暗,同时也全力支持着中国人民的反抗。
甚至马海德还与当时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帮助着改善国内的医疗环境,还接触到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顽强坚毅、友好和谐的中国军民让马海德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更被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着。
成家立业,邂逅爱情
马海德虽然来自外国,但他的事迹仍然被千千万万的国人称赞着,听说他的人无不被他的善良与正直所打动,对他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当中,马海德竟出人意料地在中国邂逅了他的爱情,而这个女子便是当时的延安第一美女周苏菲。
初次见面时,马海德便一眼就看中了人群当中的周苏菲,虽然只是初次见面,但马海德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一次两人相谈甚欢,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别过后,马海德也常常想起周苏菲,原本以为萍水相逢的两人日后再难相见了,可没想到在不久之后的晚会上两人再次见面了。
在晚会上身穿礼服的周苏菲显得更加迷人,马海德更是被她的美深深打动着,目光所至便再也不能从她的身上离开。
这一次,马海德抓住机会,向周苏菲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就此对她展开了狂热的追求。身为延安第一美女,周苏菲的背后自然是不缺乏追求者的,唯独当面对马海德时,她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两人就此陷入恋情。
或许是因为国家文化的不同,马海德丝毫没有遮掩自己对周苏菲的感情 ,狂热直接而又干脆。在一起没多久,马海德便向周苏菲提出了求婚,这无疑让周苏菲又惊又喜。
毕竟这样的结合在当时是少之又少的,因此也自然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反对,对此也滋生了不少非议。面对别人的议论纷纷,虽然周苏菲的心中十分困惑,但面对真爱的她最终还是答应了。
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马海德与周苏菲举行了婚礼,成功“骗走”了延安第一美女。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两人婚后的生活却依旧甜蜜,令人羡慕。
抱得美人归的马海德也算是在中国成家立业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便成功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无私奉献,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马海德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而他对中国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却影响至今。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基本消除了中国范围内的性病,而且帮助中国争取到了不少医疗器械的援助,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此外马海德还致力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在麻风病上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患者,其积累下来的经验对后来传染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马海德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在这片土地上成家立业,最终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员,而他也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马海德远隔重洋,忍受着对于大洋另一端亲人的思念而将自己的一生都为中国而奋斗着,秉承着一颗医者仁心关怀着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他的事迹也必将被后所铭记与传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