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蜿蜒地穿行在天山山脉之中,耳边伴随着列车撞击铁轨发出的规律地嗒嗒声,望着窗外时远时所,绵延不断的山脉,思绪终于宁静下来,原本的人性,远离了都市嘈杂的心灵,又回到了麻木的躯壳之中。这里手机已经摆脱了都市中网络的环抱,但是它还在努力地寻找着沟通世界的网络,这里没有了都市的喧哮,这里没有了都市的匆忙,这里没有了都市的零乱,这里没有都市的欲望。来到这里,整个心灵静寂了,整个躯壳涅盘了,呼吸变得舒缓起来,麻木、杂乱的大脑细胞活跃起来,仿佛甩掉了捆在上面的一层枷锁似的,思绪飞了起来,胸口开阔起来。。。。。
车窗外,落日的余辉均匀地撒在山坡上,照得整个山麓金灿灿的,山坡上每一道沟,每一道坎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切地一切,没有任何人工雕凿地痕迹,全为天然形成,每一道沟,每一道坎都似无理,但他们都有千万年的历史可以讲述,千百年来她们静静地扎根在这里,如果真得了少任何一道沟、一道坎,那都将失去自然的雄浑天成之美,她们的存在盛载着整个天山山脉的历史。
列车缓缓前行,穿过天山山脉,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望无际地戈壁,习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花草成荫的人们被这里的空旷震憾着,没有了障目的高楼,没有吵杂的汽车喇叭,天地之间原来有如此之宽阔,世界原来有如此之大。在视野的尽头,天与地浑然为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天空如同一个硕大无比的蓝色锅盖盖在一望无际、平坦的大地之上,而你就站在大地的中心。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空况之美,一切浑然天成,未有斧凿的痕迹,一切都是大自然呈现给你的美。
美呀!自然之美!震憾之美!宁静之美!空旷之美!
看过好友非言非语的MSN'SPACE,觉得挺好的,同时好友劝我也做一个,可是拿什么开篇呢?倒是让我犯愁了,突然想起去新疆返途中,在火车突然有感而发而写的东西,姑且拿来用之,全当开篇之作。
邂逅东山魁夷是在子夜时分。春雷滚过,外面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屋内青灯黄卷,音乐低回,我独坐窗前。如东山魁夷邂逅他心中的风景一般,我邂逅了东山的美文。捧读东山的《美的情愫》,给我带来生命的感动,正如刘白羽所说:我像把美的世界拥抱在自己怀中了。我真想能有更多的人与我一同去体验这种感动,去感受东山笔下的风景,去欣赏风景之美。
东山魁夷是日本当代著名的风景画家。也惟有高超的风景画家才有这样一双如此敏锐的眼睛:于凡常之中见出不凡,于自然之中发现真谛。然而,更重要的却是东山有一颗挚爱的心和美丽的灵魂。他说过,“别开生面的风景是自己内在的东西与外在的世界相呼应而产生的印象”,“倘使没有心灵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好的”。于是,东山魁夷这颗“与大自然和谐而发出的朴素的心”和眼中见到的风景浑然一体、融合无间,东山笔下的风景也就展现出动人的情致。
与风景邂逅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大自然是活生生的,甚至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佛家所言的“瞬间三世”或许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观赏风景的我们自身每天也都在成长变化。而东山却用他那饱蘸生命对风景之美的领受和感动的笔,把风景摆在我们面前,使这难得的瞬间偶然的邂逅成为永恒。
作为出色的散文家,东山魁夷写下了《探索日本的美》、《与风景对话》、《听泉》、《我遍历的山河》和《我的窗》等散文集。《美的情愫》一书是由唐月梅女士从东山散文集中选译部分表现日本风景之美和书写日本艺术之美的文章汇编而成的。在这些篇章中,大多都是以一个画家的视角来摹写自然之美、风景之美,尤其是最能代表日本岛国的山和海。
而更能集中显现东山魁夷的生命之思和心灵之美的就是内中的《听泉》和《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第三节以对生长于庭院树木枝桠上的一片叶子的凝望作为切入角度,让我感觉熟悉而亲切。因为川端康成那个萦绕着淡淡忧伤的的小说《古都》,也正是以千重子对老枫树树干上的紫花地丁的注视作为起笔。也不奇怪吧,川端和东山本来就是为美而跋涉的一对难得的知心朋友,他们的灵魂或许是可以相通的。
通过细致观察庭院树木中这片叶子的生荣死枯,从萌生发芽到回归大地,东山发现,“一片叶的凋零,绝不是无意义的,它与整株树的生是密切相关的”。万物生息,四季流转,人作为自然之子,也得欣然接受同样的命运。返观自身,东山说:“一个人的死,也与整个人类的生相关。毫无疑问,谁也不喜欢死,但是因此应想到的是要珍惜自然给予的生,同时也要珍惜他人的生。生命终结之时,回归大地,这就是幸福。”
《听泉》是一篇散文诗式的文字,也是我所读到的东山魁夷散文中最美最纯粹的一篇。在《听泉》一文中,通过描写群鸟飞过原野和丛林,然后在林间的一泓清泉旁休憩歇息,临水照影,听泉水叮咚,进而返躬自身,关照人类大生命。他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清泉。但这泉声却往往在日常烦忧中消息了。倘使夜半醒来,从内心深处响起轻幽的声音,这无疑是清泉的窃窃私语吧。”东山经常从这心灵的清泉领受到点教:“要谦虚,要朴素,要抛弃孤傲和偏执”,“只有舍掉自我,才能发现真实”……
舍掉自我,才能发现真实,抵达至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体现的“无我之境”是不是近似于此?然而“要达到无我的境界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一生便前行在向善向美的路上,永无止境。而这本身又未尝不是一种美,一种壮怀激烈的美!
在东山魁夷的美文中,我遭遇了一种古老而熟悉的东方美——融禅意、诗意于一体的古典的东方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可以见出,在川端康成及东山魁夷的文中可以见出。读东山魁夷,我欣赏一个风景画家眼中的风景,更是一个全新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那就跟上东山吧,翻开《美的情愫》,一如踏上异邦的土地,感受异域的风景之美,感受东山魁夷纯洁本真的心,开始美的历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贞福 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判别与择取,如果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作者究竟带着怎样的眼光?作品究竟带着怎样的奇异色彩?我们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作些揣摩、探析,会有不同的鉴赏景况。 一、孤独与欢欣 孤独是每一生命物种和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类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动力,或许就是摆脱孤独感的欲望。所谓“山中访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独之旅,他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苏东坡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人在孤独无侣时的普遍心态。这是出发时的孤独。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朋友”竟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白云……一些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也许更增添与尘世的隔离感、心灵深处的荒凉感。这是到访时的孤独。至少客观上有一种孤独的氛围和情境。 然而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人的感觉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常常依凭人的心理定向而产生,而变化。作者感觉的欢欣,表现在对周遭景物的喜爱上;这种喜爱又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联想、想像来实现的。最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进树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人在观景时,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观者,以我观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弃疾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还是很分明的;这里的想像之奇特在于,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变为我,正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是以欢喜欢乐欢悦为动力的,或者说“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 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 二、回归与同化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这便是“山中访友”有别于上文“孤独与欢欣”的又一层含义。“访”的行为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人与自然之物本无同质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对话交流不可能在人与物之间进行,因而“访”是虚拟的;人却可以虚拟对话情境,在内心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一种自身精神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访”又是真实的。 从这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邂逅·温暖
落叶凋零的冬,天寒心寂,空洞无聊独游于屏前,一个闪烁请求,定格在冬天里邂逅的暖。彼岸,只为一份好奇,一份倾心,一份执着,一个心语,一个未圆的梦。叶,寻游在这个网际的冬。网海寻梦千百度,踏雪觅踪,随风飘扬,在毫不经意,没有期望值的缘遇里,只为一篇情人节的文,叶嫁接到枫的树干上,邂逅于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之夜,倾心温暖。似水年华,浪漫邂逅,遥远的触碰,感觉却是近在咫尺。
有一种缘份叫一见钟情,有一种感觉叫心有灵犀,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愧对倾心。在不惑的年华里,因寂寞与感慨,胡乱涂鸦内心的杂文,自认是一些毫无章节与招式的乱笔剧本,只为在夜的空虚里,任意用文字找些无谓的填充剂,却突然间吸引了一个梦的眼球,它把灵魂寄生于枫叶里,穿山过海,终于找到了它剧本里的主角。从此,一份缘遇,如一把冬天里的火,熊熊燃烧,欲灭不止。倾心倾情用温情与温度燃烧起险被遗忘的剧情。不起眼的角色,两颗心,一份努力,重新编排与剪接,彼此鼓励,彼此取暖,只为一种久违的欣赏与倾慕。当灯光亮起,当掌声响起,才发现,叶的尽心与陪伴,铸就了剧本的辉煌。终于,用浪漫的情调演绎了邂逅于冬天里的暖。
世界上原本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缘份相遇。滚滚红尘,邂逅自己知心的人,那是太难的缘。缘份天定,很多时候,不经意的邂逅都是巧合。缘来了,遇见了,梦笑了,叶绿了,树醉了。相遇,相识,直到相知,来之不易。原来,世上最凄美的距离就是天各一方,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彼此巧遇相识,相知,相慕,近在咫尺,距离不再遥远。叶的到来,枫树的欣喜,牵手在没有玫瑰花香的情人节之夜。叶的深情,缠绵痴醉在枫树的桥段,树和叶慢慢的开始融合,抹去了叶子寒冬里留下的泪痕,相依相守相伴,彼此倾听温暖。叶的感性与柔情,暖暖的陪伴,让坚毅孤傲的枫树陶醉于冬天里的一抹绿,一丝暖,一个回眸转身的梦。
缘份冬季里,因为缘份,所以邂逅,因为邂逅,所以倾诉,因为倾诉,所以倾心,因为倾心,所以难舍。人生之途,相遇,相知,相爱,都是缘份,学会用理解与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陌上霜寒叶影醉,红尘温暖枫逸倾,人生有情冬亦暖,世间有爱石成金。挥开冬的冰霜,拽着春思的衣角,邂逅一场叶与树的际遇,原来才发现心灵的幸福来得如此简单与倾心。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天,每夜,一个问候,一份思念,一份牵挂,叶为了枫树的任性摇曳而苦苦守候,默默忍受风吹雪打,不离不弃。暴风雪过后,枫树的枝干断裂了,叶会用梦里的泪,腮红的羞涩,抚慰枫树的痛苦,用不远千里的倾心温暖遥寄爱的创可贴,让枫树依旧伟岸魁梧。一场华美的邂逅,邂逅了一片爱做梦的叶。在曾经无数次穿越的枫林里,何曾想过,在这个冬天里,会有这般如诗若梦的邂逅!
一叶知秋梦,秋尽冬来,梦里寻思。叶的留恋,枫树的固守,温暖的情节,延续着刻骨铭心的播放。寒夜里,灯光下,倾听共赏的旋律,眼眸里跳跃字符的灵动,把属于你我心的记事本烙刻在这个温暖的冬里。夜的思念,在剧情的演绎中升华为暖暖的篝火,不为虚构,不为虚幻,一切显得那么的真实与意义。恋恋枫叶情,今生有你,让心懂得了什么叫咫尺天涯什么叫有缘千里来相会。风吹过,树逍遥,叶心动,无需眷念春暖花开,冬去春来。彼此的牵手,已忘记了冬的寒冷。彼此心的温暖,已不知不觉融化了冬的清冷,卿卿我我,缠缠绵绵,呵护的掌心,是叶留下捂嘴而笑的羞涩暖意。夜黑,风起,叶影动,摇曳的情节汇聚成剧情的片段。万物生命的轮回里,冬天,只是一个洗礼的过程,来年,尽是叶繁枝茂又一春。生命的缘遇,浪漫的邂逅,叶与树彼此知心的呵护,留给了这个冬感动的温暖印记。
岁月如歌,兴趣使然,志同道合里,随着时间的节拍,把握生活的节奏,演绎着情感的片段。在风寒夜冷的季节,在牵强文字里,已无需太过透彻的立意,也许,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为彼此心知道就好。情缘,无声的在叶语中沉淀。遇见,是缘起,相识,是缘续,缘遇莫问情深缘浅。用思念的文字,含香的浅笑,承载浪漫邂逅的情怀,只为记得你与我,在冬季里倾心,在严寒里倾情。无论风云骤变,我们不轻言分离,相聚与相知,在这个冬天里,让叶与枫树的倾心,终在思念里开花,绽放出彼此遥远的祝福。思念意浓,一个词,一行字,一段句子,一篇拙文,灵感出现,皆因你的好,你的美,你的一切而存在。因为你,冬天里,你如蒙娜丽莎般神秘的微笑尽显一片倾心温暖。冬天里,你的存在,注定心不再寒冷,不再枯萎,不再紊乱!冬天里,只愿彼此心手相牵,一路走完残缺亦美的半生缘,浪漫邂逅,用你的温柔取暖在冬,用你的情愫温暖在心。
千年的浪涛淘尽了英雄,多少霓裳舞,多少琵琶调,在瞬间被演绎成为永恒。如山涧中的溪水淙淙而下,娓娓道来;又如大漠上的黄沙,声势浩大,交织起伏。
不过是一个平面,但缶,这古老的器乐,竟能呈现出如此金戈铁马的恢弘气势。此时,构成鸟巢的千万钢筋似乎也变得富有生命与朝气,变得柔软与生动。
千载琴棋书画、是非得失,尽付画卷一幅而已。
我听到,曲声叮咚,渐渐渗透至心灵深处;我看到,千年的中国,背负着如此厚重、如此灿烂夺目的文化缓缓走来。
时光安然。在这个时候,品味书香,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本着一份真挚的情感,心情是水,书卷为茶,好水泡好茶。
先秦的民歌,看似晦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地遗落,当我们返身去找时,它已没入河流之中。所以我们习惯吟诵“看那河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而不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就是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每一首唐的诗的呈现,都是一曲如歌的行板。
多少春风中的折柳,多少溪流边的涤足,多少银灯下的添香,都化为笔下的断层,在诗卷上逐渐积累起来,穿越千年。至今,我们仍孑然立于花下,低吟浅唱。
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着一颗颗多愁善感的心,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变成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秀气与精致,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悠闲,欲说还休。
十丈红尘饰以锦绣,千朵芙蓉衣以华裳。就这样,书卷香气于四时,与我邂逅,轻易步入我心中最柔软、最珍惜的一角,成为我心脏上完美的纹。
品味书香,品味奥运。在书香中体会文学的深刻;在奥运中感受运动的愉快。
情系书香,情系奥运。在书香中低吟历史的兴亡;在奥运中书写祖国的辉煌。
网上截的,不知道合不合适。
“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这些华美的句子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描绘了一段发生在人间仙界的奇幻故事,曹植在洛水边与洛神偶然相遇,洛神柔美动人,人神思慕爱恋、飘渺迷离,却终因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文章凄美缠绵、情思缱绻。
洛神又名宓妃,是伏羲的女儿,相传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曹植写自己与洛神相恋而不得的故事,是在追忆惊鸿照影的过往?还是在祭奠一段失之交臂的感情?这位堪比洛水女神的“宓妃”又是谁呢?
“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 ”。大乔小乔姐妹是三国时期天下闻名的江南美女,其实,还有一位女子与她们齐名,南北平分秋色,就是河北的甄宓。
甄宓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官宦世家,不仅长得国色天香,最令人夸赞的是她的贤德。她自幼喜好读书,哥哥说她作为女孩子学点针线活就可以了,读书有什么用。那时候的甄宓才九岁,回答道,古代的贤女都读书,学习前世成败经验,我不读书怎么引以为鉴呢?
甄宓十几岁的时候,正值诸侯征战,天下大乱,百姓饥馑,甄家趁机收购金银财宝敛财,甄宓告诉母亲,乱世买宝物,容易招来祸端,如今乡邻贫乏,不如用这些钱买粮食救助他们,广施恩惠,家人和乡邻听了,无不敬佩不已。
而且甄宓十分孝顺,二哥去世后,她劝母亲要把二嫂当做女儿来看待,自己时时关爱照应,可以说,甄宓恪守传统妇德,却不守旧,有见识,而且识大体、明大义,有才情。
甄宓的才德貌行传到了当时统治河北的袁绍耳中,袁绍让次子袁熙娶了甄宓。后来曹操消灭了袁绍,其长子曹丕听闻甄宓美貌绝伦、贤良淑德,就冲进袁熙府中找到了甄宓,曹操后把甄宓赐给曹丕。
甄宓嫁给曹丕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睿。甄宓一如既往地贤惠孝顺,而且深得曹操之妻卞氏的喜爱,曹丕对她更是宠爱有加,以至于要休了原来的妻子,甄宓苦劝曹丕不要休妻,自己不想落得自私专宠的名声,但曹丕不听,从这点也能看出曹丕是个喜新厌旧的人,也注定了甄宓后来的下场。
岁月从不败美人,不败的是气质和风情,但绝世容颜是留不住的,再倾国倾城的甄宓也抵不过红颜易老的现实。曹丕果真喜新厌旧,喜欢上了更年轻漂亮的郭氏,甄宓备受冷落,孤独忧郁,写下了很多闺怨诗句:“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
后来,曹丕登基为帝,册立皇后时,甄宓最有资格,呼声也最高。但郭氏造谣甄宓与人私通,曹丕信以为真,赐死了甄宓,据说甄宓死得很惨,被披发覆面,以糠塞口窒息而亡,一代红颜就此香消玉殒。
如果洛神里的宓妃就是甄宓,那么曹植是否和嫂子有过感情呢?据传当时曹操忙于霸业,曹丕也有官位,曹植年纪尚小,便留在宫中,经常与甄宓朝夕相处,久而久之被甄宓的美貌、品德吸引,遂生出一段情意。
不过以甄宓之贤德,加之二人相差十岁,不可能做出什么**之事,不过曹植对甄宓的敬爱之情肯定有。甄宓死的那年,曹植赴洛阳朝见哥哥曹丕,甄宓生的孩子曹睿在旁,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宓之死,十分伤感。饭后,曹丕把甄宓的遗物“玉缕金带枕头”送给曹植作纪念。
曹植如获至宝,夜间抱枕而眠,梦见甄宓灵魂与自己相会,并诉说凄惨遭遇,曹植感慨悲叹,醒后写下了一篇《感甄赋》。曹睿继位后,为母亲甄宓平冤昭雪,为避母嫌,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
也许曹植一厢情愿,对才貌双全的甄宓心存爱慕,对无法与其相恋感到惆怅,对甄宓最后的悲剧结局感到愤懑,寄托情思,写下了《洛神赋》。
另一方面,曹植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地位。南宋谢灵运评价曹植:“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而且他出身富贵,但却终生不得志。
他为人性情坦率自然,不慕奢华,加之谈锋健锐、文采出众,深得曹操赏识。曹操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加之率性冲动,饮酒无节制,以致曹操改了心意,传位嫡长子曹丕。
曹丕继位后,对曹植严加防范,甚至几次想加害,于是才有了曹植的“七步成诗”,此后的曹植多次被徙封,也从一个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想到自己难施抱负、落魄坎坷的境遇,这期间他写下了《洛神赋》。
所以,《洛神赋》也许不过是曹植抒发感慨,壮志难酬的写照,宓妃留枕,就像汉皋解佩、巫山云雨一样,只是一个缠绵悱恻的浪漫传说。千百年来,那个“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落魄诗人在历史的烟尘中渐行渐远,但洛水之畔那亘古不变的惊鸿照影长留人间。
想想人生很多时候,一如《洛神赋》里的故事: 以唯美的邂逅开始,以悲戚的分离告别,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及、初得而瞬间失去的无奈,感情、事业、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