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邂逅朗诵怎么分词合适呀?

徐志摩的邂逅朗诵怎么分词合适呀?,第1张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在无法遇见

第二个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

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

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

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

他是她的独一。

我是所有人的无二。

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是诗人徐志摩为自己短促一生所写的注脚。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当时智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说是徐志摩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写下的注脚,“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法,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徐志摩二十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也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怀有身孕的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最后她终于坚强起来,答应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于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音,乍抵国门时,却听闻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儿子一一梁思成。这对志摩而言无疑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盘根错节的关系,进退两难的局面与夹缠不清难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密。林徽音虽选择了粱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这段情宛若春风,拂面面来如此可亲,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满怀愁绪,不能有结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一个封建婚姻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们相爱,可是当时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实事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诗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这里。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为了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的徐志摩,趁着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下旬点,同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为后世一直不解的悬谜,甚至,连带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迷;粱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口北京让林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费了几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影在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他的一生虽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却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的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好久不见》——徐志摩

1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2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3

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

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

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的掌纹。

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

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是相遇还是错过?

还是,没有结局的邂逅?

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

4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在无法遇见第二个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

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

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

他是她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

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他是她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

5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会带着笑脸,和你寒暄,

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

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

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

6

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

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

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

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赏析:这首散文诗玩诶诠释了什么叫思念,什么叫“爱情”,徐志摩诗歌风流才子,性情中人,看的细腻,写的透彻,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充沛的感情写出来。他作为百花是的先行者,这首作品的假期哦和意境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难免有一些乏味,但是你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还是很有感觉的,这首《好久不见》就是这般,引人深思。

扩展资料: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

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参考资料:

-再别康桥

坠入情感漩涡的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浪漫诗人徐志摩用他36岁的生命完成了一个对爱的全过程的注解。

   徐志摩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诗书礼教的熏陶,自幼脱口成章,妙语连珠,他曾留学美国、英国,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惟美派诗人的影响。他的诗文富有音乐性,意境优美隽永,饱满的激情蕴涵着惟美的感情。而徐志摩在个人情感上则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1915年他奉父命与名门之女张幼仪结婚,但并不融洽的情感心路,使这一婚姻成为短暂的命运交汇。

   1921年,徐志摩与林徽音在伦敦相识,那年,他26岁,林16岁。林徽音清婉绝丽的诗情才艺,如同四月里的芬芳气息,漾溢在徐志摩的心头,被深深吸引了的徐志摩,很快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于是徐被当时舆论称为“中国离婚第一人”。然而,林徽音毕竟与梁思成婚约在先,当她从热烈的情感中冷静之后,还是选择了前者,给失望煎熬中的徐志摩留下了一首令人伤感的诗:“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之后,徐志摩珍藏这份一尘不染的感情,告别康桥启程回国。

   1924年,徐志摩邂逅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爱人———陆小曼,那时的陆小曼还是徐志摩朋友的妻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陆小曼的追求。他在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说服着自己和世人:“我们的爱,并不浅薄。即使有道德罅隙,也是最精纯完美的。”他的《爱眉小

札》词句华美,情感秾丽,激情澎湃。1926年,他们由胡适、梁启超主婚,在北海公园结婚。但婚后的陆小曼却在追求无节制的奢侈生活,以致后来情感变化,沉迷大烟,自暴自弃。隐忍求全的徐志摩每日为生活奔波劳碌,1931年11月由于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执着地用诗歌诠释爱情的徐志摩,在他疲惫到扛不起为爱树立的标牌的时候,他“轻轻地走了”。但他浪漫的艺术生命却久久伫立在历史的长风中。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有写道:“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徐志摩作为林徽因的初恋,应该算作是林徽因心里生根抽芽的缘分吧。林徽因在16岁的碧玉年华,邂逅了这场与徐志摩的满足所有少女情怀的浪漫初恋,无论如何也算作是一场刻骨铭心的遇见。怎奈这段两厢情愿的恋情却因徐志摩早已有家有室而无疾而终,华丽而凄美,仓促而遗憾。初恋成殇,徒留惆怅。

其实,多数人的心中,或许都有那么一个人,相逢擦肩,错过留恋,对的人在错的时间里遇见。徐志摩就是林徽因需要花费余生去惦记思念的人。不仅因为徐志摩因去参加她的演讲而突然辞世。更多的是心中一直在寻找的那份灵魂的投机与默契。或许世间大多数女子,在激情荡漾的爱情与平稳安逸的生活之间会选择后者。但是趋于平淡的背后,愈发对曾经触手可及却失手错过的爱情而有所向往。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尚且如此吧。虽然在婚姻面前,理智的选择了予以她一生安稳的梁思成。却在漫长的余生里,时常怀念徐志摩诗意潇洒的才情。

兜转之间,初恋结成的殇,需要用余生那么长的时光来做到两两相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91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