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是 <爱的蹦极>
英文片名:
Bungee Jumping of Their Own
更多中文片名:
情约笨猪跳
更多外文片名:
Beonjijeompeureul hada
번지점프를 하다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107 min
国家/地区:
韩国
对白语言:
韩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级别:
Australia:M Hong Kong:IIA
洗印格式:
35 mm
制作公司:
Eye Entertainment [韩国]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金大承 Dae-seung Kim
编剧 Writer:
Eun-nim Ko
演员 Actor:
李秉宪 Byung-hun Lee Seo, In-woo
李恩珠 Eun-ju Lee In, Tae-hee
吕贤洙 Hyeon-Soo Yeo Lim, Hyeon-bin
洪秀贤 Su-hyeon Hong Yeo, Hye-su
全美善 Mi-seon Jeon In-woo's wife
金甲洙 Kap-su Kim Professor
李范秀 Beom-su Lee Lee, Dae-Guen
南宫民 Gung-Min Nam Kim, Chul-Sung
Suk-Won Chang Cho, Jae-Il
Ji-hye Oh Teacher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细节)
韩国
South Korea
2001年2月3日
德国
Germany
2001年2月9日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日本
Japan
2001年11月1日 (Tokyo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2年1月27日 (Febio Film Festival)
美国
USA
2002年6月23日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
香港
Hong Kong
2003年2月21日 (Korean Film Festival)
香港
Hong Kong
2003年4月3日
日本
Japan
2005年3月19日 (Tokyo)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在夏季的一个下雨天,女生金太嬉(李恩珠饰)走进男生徐仁友(李秉宪饰)的雨伞中避雨,就在这一刻,男生对女生一见钟情。男生偶然发现女生就读同校的雕塑系,于是想尽办法走堂争取接近机会。精诚所至,他们一同登高,走进峭壁,女生还对男生说希望可以在新西兰玩笨猪跳见证情永在,山盟海誓。他们的爱情发展得很快,却因一次滂沱大雨而闹别扭,但两人在夜雨中却发现自己更爱对方。男生在服兵役前与女生相约见面,唯阴差阳错缘悭一面,谁知服满兵役后女生却人间蒸发。
多年后,当上老师的男生已完全忘记女生的时候,他被班上一位男同学的话,勾起了对女生的回忆,并发觉自己对当年的爱人仍念念不忘。自此,这些回忆不断涌现,男生更开始对男同学的一举一动加以留意,赫然发现男同学手持着当日女生送给男生的打火机,而在行为上也有女生的影子。
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骨子里却藏着颠覆性小动作,徘徊于同性异性之间的暧昧,既突显了爱能冲破时空冲破性别的藩篱,又破天荒地在韩国映画上成全了一对同性恋人,难怪当地上映时惹来争议。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悼念李恩珠去世两周年 《爱的蹦极》再登大银幕
为了悼念李恩珠去世两周年,日前,李恩珠生前所拍摄的代表影片《爱的蹦极》再度登上韩国大银幕,2007年3月3日下午5时,影迷们为纪念这位早逝的心中偶像在首尔文化会馆举行了大型的再映纪念活动。
自该片在2001年上映以后,影迷们每年不间断的举行该片再映纪念活动,今年恰逢李恩珠自缢身亡两周年,因此意义更为深刻特殊。片中主演李秉宪和导演金太胜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还一一登台讲话。
影片放映完毕后,李秉宪表示,这次活动给了他一个很好的重新客观的回顾过去的机会。至今他仍然还对影片中的温馨故事记忆犹新,还对其中的情节刻骨铭心。李秉宪表示,他十分感谢这么长时间以来影迷对这部影片的钟爱。
2001年2月,《爱的蹦极》在韩国国内上映,当时反响相当强烈,仅首尔市内的观众数就超过了50万人。后来喜爱这部影片的影迷们自发组成了影迷会,目前会员有5200多人。
在这部影片中,李秉宪与已逝影星李恩珠出演男女主角,二人的精湛演技令该片震惊四座,导演金太胜也凭借此片获得业内人士一致认可。李秉宪充满感慨的说,现在看这部影片依然会很激动,依稀记得当时拍摄时的场景,只可以物是人非,李恩珠已经离开两年了。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读走进雨巷
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
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
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
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
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
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
△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
△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
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
小结:因此,选择意象时,一定要做到“象情并茂”(板书)。
3请你想一想:为什么要让“我”与“姑娘”在“雨巷”中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邂逅“雨巷”象征了什么
▽“雨巷”换成车水马龙的大街如何(太快)
▽“雨巷”换成灯红酒绿的ktv如何(太闹)
小结:由此观之,“雨巷”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达到“境情并茂”(板书)。
4请你猜一猜:老师会把上面的板书勾勒成什么(一把雨伞或者一个雨字)
5请你议一议:《雨巷》,有人说它是爱情诗,有人说它是政治诗,还有人说它是哲理诗你的观点呢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解读,期待你的个性解读……
姑娘==姑娘爱情诗;姑娘==我政治诗;姑娘==理想哲理诗
插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探究,言之成理即可,不求好答案,只求会思考。
6请你写一写:
①请你根据《雨巷》内容,改写《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灯火阑珊处”。
②描述你心目中的“丁香般的姑娘”的形象。
③从“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4个意象中选择一个,写一首诗。
(任选一个,此处机动处理)
插入片段作文:《丁香般的姑娘》(吴品云)
《丁香般的姑娘》(邓桃芳)
三、展读领取雨巷
《雨巷>对话版》(吴品云)(朗读此诗机动)
《泪中雨巷》(吴品云)
《邂逅雨巷》(赖广祥)
《走过人生的雨巷》(赖广祥)
《》(歌曲唐磊演唱)
结语
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雨巷,湿漉漉的心情,撑着油纸伞的我,丁香一样的姑娘……
戴望舒的雨巷,美丽而浪漫,朦胧而忧伤,让我们回味绵长,久久难忘……
配乐诗朗诵视频欣赏:《雨巷》吴品云朗诵(机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课件篇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三、品味诗歌意象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1 关于古代女子出嫁得诗句
2 关于古代女子出嫁的诗句
关于古代女子出嫁得诗句 1求一些描写古代女子出嫁的诗词
其实楼主想要的嫁和出阁二字,在故事中直指其意的倒是没有多少,倒是嫁与东风这样的句子比较多,但是另外一个词:于归,就显得很文雅,用的人很多了,也是嫁的意思。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先秦时代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诗。是祝愿女子家庭和睦,早生贵子的赞歌。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这个是出嫁女子洞房后和丈夫的笑语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诗经·齐·东方之日》
这个也是闺房情趣~~~~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
这个就是描述嫁人风光的
手里金鹦鹉,
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唐代温庭筠)
《思帝乡》唐·韦庄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
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 纵被无情弃,
足风流。 不能羞。
2描写女子出嫁的诗句
1挽青丝,双环结;百合鬓边巧装点。
白婚纱,如飘烟;红颜新妆比花艳。鞭炮响,彩带舞;大红喜字窗前贴。
黑轿车,红玫瑰;接奴直到郎身边。醉婚宴,闹洞房;语笑焉然化难点。
交杯酒,红烛焰;含羞带怯君共眠。2那日无眠卧在床,伊人出嫁喜车长。
头钗朱玉拥玫瑰,身有红衣绣凤凰。远梦徒增新梦泪,此时妄忆旧时妆。
后来不解春风意,只怕情深落雨塘。3欲作新娘喜欲狂,浓施淡抹巧梳妆。
红衣一袭怜娇软,梨靥双涡惜嫩香。半喜半嗔呼不出,如痴如醉拥难将。
天公酬得佳人意,嫁个多才好婿郎。4玉环玉胭脂,两眼宵金透,行人停步。
仙女谁家,怎生如此,月飘渺、楼台束缚。春茶醉意,酒杯酒、曲弹无数。
偏偏误。艳过是差错?贵人帮助。
牵手一回,终身无怨,年复往、花开花露。切把断肠歌去,无法形容,两难情为父。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6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7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
不如从嫁与,作鸳鸯。8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杏花吹满头。
一生休。陌上谁家年少,纵被无情弃,足风流。
不能羞。9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
春当正,柳枝新,城外艳阳,窗头群鸟,妙、妙、妙。东风送,香云迎,银钗金钿珍珠屏。
斟清酒,添红烛,风月芳菲,锦绣妍妆,俏、俏、俏。
3女孩出嫁古诗词
古代女子出嫁诗句 一
挽青丝,双环结;
百合鬓边巧装点。
白婚纱,如飘烟;
红颜新妆比花艳。
鞭炮响,彩带舞;
大红喜字窗前贴。
黑轿车,红玫瑰;
接奴直到郎身边。
醉婚宴,闹洞房;
语笑焉然化难点。
交杯酒,红烛焰;
含羞带怯君共眠。
4描写古代女子嫁衣的句子
《国风·周南·桃夭》
周代 无名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
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礼上唱的“催妆词”。
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国风·周南·桃夭
5关于“女孩出嫁”的古诗词有哪些
《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2《诗经燕燕》先秦:佚名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3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卫风 氓》4《近试上张水部》唐代: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5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白头吟》两汉:卓文君6《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7《新嫁娘词 其一》唐代: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8《新嫁娘词 其二》唐代:王建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9《新嫁娘词 其三》唐代:王建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10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诗经 东山》11《孔雀东南飞》(选)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12《长命女》冯延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13《南歌子·手里金鹦鹉》唐代:温庭筠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挽青丝,双环结;百合鬓边巧装点。白婚纱,如飘烟;红颜新妆比花艳。
鞭炮响,彩带舞;大红喜字窗前贴。黑轿车,红玫瑰;接奴直到郎身边。
醉婚宴,闹洞房;语笑焉然化难点。交杯酒,红烛焰;含羞带怯君共眠。
那日无眠卧在床,伊人出嫁喜车长。头钗朱玉拥玫瑰,身有红衣绣凤凰。
远梦徒增新梦泪,此时妄忆旧时妆。后来不解春风意,只怕情深落雨塘。
欲作新娘喜欲狂,浓施淡抹巧梳妆。红衣一袭怜娇软,梨靥双涡惜嫩香。
半喜半嗔呼不出,如痴如醉拥难将。天公酬得佳人意,嫁个多才好婿郎。
玉环玉胭脂,两眼宵金透,行人停步。仙女谁家,怎生如此,月飘渺、楼台束缚。
春茶醉意,酒杯酒、曲弹无数。偏偏误。
艳过是差错?贵人帮助。牵手一回,终身无怨,年复往、花开花露。
切把断肠歌去,无法形容,两难情为父。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履我发兮。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纵被无情弃,足风流。不能羞。
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春当正,柳枝新,城外艳阳,窗头群鸟,妙、妙、妙。
东风送,香云迎,银钗金钿珍珠屏。斟清酒,添红烛,风月芳菲,锦绣妍妆,俏、俏、俏。
6描写女子出嫁场景或打扮的古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挽青丝,双环结;百合鬓边巧装点。
鞭炮响,彩带舞;大红喜字窗前贴。那日无眠卧在床,伊人出嫁喜车长。
天公酬得佳人意,嫁个多才好婿郎。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麟之趾,振振公子。
吁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
吁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
吁嗟麟兮。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履我发兮。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筵开吉席醉琼觞,华国楼头鸾凤翔,印证同心临绮阁,影传笑吻粲兰房。
燕尔新婚正妙年,亲朋争说好姻缘,珠联璧合情如蜜,海警山盟石比坚。平平仄仄缔良缘,恋爱情丝自早牵,海石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
关于古代女子出嫁的诗句 1求一些描写古代女子出嫁的诗词
其实楼主想要的嫁和出阁二字,在故事中直指其意的倒是没有多少,倒是嫁与东风这样的句子比较多,但是另外一个词:于归,就显得很文雅,用的人很多了,也是嫁的意思。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先秦时代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诗。是祝愿女子家庭和睦,早生贵子的赞歌。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这个是出嫁女子洞房后和丈夫的笑语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诗经·齐·东方之日》
这个也是闺房情趣~~~~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
这个就是描述嫁人风光的
手里金鹦鹉,
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唐代温庭筠)
《思帝乡》唐·韦庄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
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 纵被无情弃,
足风流。 不能羞。
2女孩出嫁古诗词
古代女子出嫁诗句 一
挽青丝,双环结;
百合鬓边巧装点。
白婚纱,如飘烟;
红颜新妆比花艳。
鞭炮响,彩带舞;
大红喜字窗前贴。
黑轿车,红玫瑰;
接奴直到郎身边。
醉婚宴,闹洞房;
语笑焉然化难点。
交杯酒,红烛焰;
含羞带怯君共眠。
3描写古代女子嫁衣的句子
《国风·周南·桃夭》
周代 无名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
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礼上唱的“催妆词”。
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国风·周南·桃夭
4古代女子出嫁场景的描写句子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先秦时代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诗。
是祝愿女子家庭和睦,早生贵子的赞歌。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这个是出嫁女子洞房后和丈夫的笑语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诗经·齐·东方之日》 这个也是闺房情趣~~~~ 《水调歌头 贺人新娶,集曲名。》 紫陌风光好,绣阁绮罗香。
相将人月圆夜,早庆贺新郎。先自少年心意,为惜殢人娇态,久俟愿成双。
此夕于飞乐,共学燕归梁。索酒子,迎仙客,醉红妆。
诉衷情处,些儿好语意难忘。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
行喜长春宅,兰玉满庭芳。 这个就是描述嫁人风光的 手里金鹦鹉, 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 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南歌子,唐代温庭筠) 《思帝乡》唐·韦庄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 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 纵被无情弃, 足风流。 不能羞。
5描写女子出嫁 诗句
1、《长命女》唐 :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2、《诗经 周南 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3、《近试上张水部》唐代: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4、《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宋代:欧阳修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5、《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宋代:柳永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参考资料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5]。
6古代表示女子出嫁的词
古代表示女子出嫁的词有:
1、燕燕于归
解释:指女子出嫁。
读音:yàn yàn yú guī。
引证:先秦佚名《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翻译: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例句:今天是她出嫁的日子,燕燕于归,也算是姻缘圆满了。
2、摽梅之年
解释: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读音:biào méi zhī nián。
引证:先秦佚名《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翻译: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例句:摽梅之年的她,暑假时,说媒的,踏破门。
3、施衿结褵
解释: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读音:shī jīn jié lí。
引证:先秦佚名《诗经·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翻译: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
例句:女儿在出嫁前,母亲施衿结褵,一再地告诫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
4、嫁鸡逐鸡
解释:比喻女子出嫁后只能顺从丈夫。
读音:jià jī zhú jī。
引证:宋代欧阳修《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
翻译:人们说嫁鸡随鸡飞来飞去,可你是否知道嫁鸠会被鸠驱赶。
例句:虽然不好明说丈夫丑陋,只把嫁鸡逐鸡的常话劝诲他一番。
5、女大当嫁
解释: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
读音:nǚ dà dāng jià。
引证:清代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九回:“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理之当然。”
翻译:男子成年后必须娶妻,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例句:既然是女大当嫁,我认为你也阻止不了她。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野有蔓草》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首诗。
3、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野有蔓草》中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野有蔓草》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诗词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通过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和查阅资料所得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野有蔓草》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宋代的朱熹就解释得好:“男女相遇于田野草蔓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言各得其所欲也”。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蔓(màn):茂盛。
零:降落。漙(tuán 团):形容露水多。
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形容眉目漂亮传神。婉:美好。
邂逅:不期而遇。
瀼(ráng 瓤):形容露水浓。
臧:通“藏”,藏匿。一说读作zāng ,好、善之意,藏:一起满足欲望,《集传》:“偕藏,各的其所欲也。”
译文1:
郊野蔓草青青,缀满露珠晶莹。有位美丽姑娘,眉目流盼传情。有缘今日相遇,令我一见倾心。
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颗颗晶莹。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美多情。今日有缘喜遇,与你携手同行。
译文2:
野地里有草蔓延,露水珠颗颗滚圆。有一个漂亮人儿,水汪汪一双大眼。欢乐地碰在一块,可真是合我心愿。
野地里有草蔓长,露水珠肥肥胖胖。有一个漂亮人儿,大眼睛清水汪汪。欢乐地碰在一块,我和你一起躲藏。
译文3:
野地蔓草多又长,团团露珠落叶上。有个漂亮好姑娘,眉清目秀好模样。不期路上碰见她,合我心愿真舒畅。
野地蔓草绿成片,露落叶上湿难干。有个漂亮好姑娘,眉清目秀多娇艳。不期路上碰见她,你我两人都喜欢。
译文4:
野外野草滋蔓,露水成珠圆圆。有位美丽的人儿,眼波顾盼生香。有缘不期相遇,令我称心如意。野外野草如茵,露水密密晶莹。有位俏丽的人儿,清纯如水波飞扬,不期让我遇到,快乐和我分享。
鉴赏1: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清丽的环境和美丽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赏析2:《野有蔓草》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诗以田野郊外,草蔓露浓为背景,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人不期而遇,情也就不期而至了。宋代的朱熹就解释得好:“男女相遇于田野草蔓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言各得其所欲也”。郊野蔓草青青,缀满露珠晶莹。有位美丽姑娘,眉目流盼传情。有缘今日相遇,令我一见倾心。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颗颗晶莹。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美多情。今日有缘喜遇,与你携手同行。
这是一首求爱的情歌。写一个男青年在露珠晶莹的田野,偶然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有着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小伙子为她的美丽着了迷,高兴得了不得,马上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这首诗所反映的男女结合,是非常直率朴实的。这种求爱方式的原始、直接和大胆,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一曲抒情曲。可以认为是一个小伙子在想象:在那美丽的山野上啊,我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眼睛大又亮啊,仪态万千又大方。我要和她共结连理,携手柴桑。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远古时代,基本上还没有大的城市聚居地。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都在户外,无论射猎、采集、砍伐。所以诗经大多数情诗写的都是户外的场景。
这句话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句中的“我”随时都在准备着与“你”的相遇。
其实词汇句式本身没有难点,只是略显文字,尾字谐音,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里的玫瑰和藏于身后应该是虚指,不是具体指玫瑰这种东西和动作。而表示有所准备,有所期待罢了。句中的你也大概率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单纯的泛指,指“我”喜欢的那类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