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记事 汪曾祺

大淖记事 汪曾祺,第1张

 qlyr

《大淖记事》包括《大淖记事》《邂逅》《老鲁》《看水》《七里茶坊》等名篇,皆是对汪曾祺中短篇小说多次遴选后得出的精品。从容平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

汪曾祺精品集《人间邂逅》有一篇文章,名字叫《钓人的孩子》,这篇文章非常短,算上标点符号才四百二十八个字。这样的文章对于我们喜欢短小精悍文章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

文章短了,就接近目前流行的碎片化时间读书的选择。首先,它不难理解,不会占用读者的许多时间。当然,像我这样认死理的例外。在写这篇文章的前面,我把需要知道的全部弄了个清清楚楚,包括字数准确到个位数。甚至找到了汪曾祺先生这篇文章什么时候写的,在什么刊物上发表的。精确到年月日和刊物的名称及哪年的第几期。可见我是多么喜欢汪曾祺先生和他的作品。

这篇《钓人的孩子》其实是一个小故事,一个没有结局的小故事,一个值得读者深思的小故事。光从题目来看,就已经非常吸引人了。有钓鱼的,有钓虾的,从来没有听说有钓人的。何况还是一个孩子,他有什么本事钓人呢?钓人对他有什么好处呢?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态度和认识呢?

本来,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写成长篇大论的。在开始的时候,汪曾祺先生特别简单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只用了几个词。但是没有说昆明的市场是什么样的,街上和市场上的风土人情也没有仔细的描写一下。如果换作我这样写文章喜欢啰哩啰嗦的,光是开头怎么也得写上三百字左右,否则,我自己是不会放过自己的。然后由昆明的市场写到钱,仍然有很多写的,有没有使用银元的,是龙洋还是袁大头,纸币都是什么样的,都没有怎么写。一百四十五个字,马上进入主题。

用一句话“一张对折着的钞票躺在人行道上。”承上启下,也埋下了伏笔,还告诉我们,这张钞票就是鱼饵,就是那个孩子要钓人用的鱼饵。接下来告诉读者这样的一张钞票都可以干什么用。可以买米、割肉,或者扯布做衣服,还可以下馆子,又是酒又是菜,能美美大吃一顿。

既然这张钞票这么诱人,肯定会有人为了它而弯腰的。“噌——钞票飞进了一家店铺的门里。”一个“胖胖”的孩子,那个时候能吃胖的孩子,绝对是家里条件特别好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吃不胖的。钞票上拴了线,线头在他的手上,只等有人弯腰来拾,他就猛地拉线头。汪先生认为这是一种捉弄人的游戏,并且说这个孩子已经玩半天了,上当的有好几个人了。

最后就是结尾,有两个形容,一个是胖孩子满脸都是“狡猾”的笑容。一句说“这是一个 小魔鬼”。就着两句话,汪先生表明了态度。并且发问,这孩子长大了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的汪先生只是说日后有人对孩子提起他的恶作剧,他多半会否认,也许他真的已经忘了。不知道这孩子能不能长大,还有没有机会否认自己的恶作剧。当他完蛋的那一刻,他会想起来吗?

没有结局,只有疑问,没有诅咒,只有善良。果然是短小精悍的精品,最重要的是,虽然只是寥寥数百字,但是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我记得前个阶段有个电视连续剧热播,说的就是古人崇尚用最少的字,把一匹马在街道上踩死一条狗这事说清楚。所以,文章真的不在长和短,关键要把你想表达的事情表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这篇文章里,人物的描写,一个是胖,另一个就用了一个词“狡猾”,一下子就把那个捉弄人的孩子写了出来。有时候不是堆砌而成的很多词汇就是好的,关键是使用上有力量的词,既符合文章要求,又能表达作者的意图,这就足够了。道理也不必翻来覆去地说,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来思考,让读者来追问,肯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汪曾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初遇

第一次知道汪曾祺,是在初中课本上。有一篇《高邮咸鸭蛋》,就是汪老先生写的。其中有一段“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我心想,这老头未免太过自恋了一些。少年懵懂,不知大师。

再遇

第二次,是在一间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有汪老的《一辈古人》, 人与书、人与人看来也是看缘分,有些书或许与你暗合,有些人或许与你本该相识。 一遍看下来,觉得这老头年少就颇负才气,深受长辈,师长喜爱。却又吊儿郎当,不羁的很,爱吃。爱吃这一点可是深有体会,一本书下来,几乎篇篇不离吃。这可对了我的胃口,汪老写吃写得极妙,文字朴素,有时是通篇的大白话,可偏偏勾走了我的魂,也对这个老头愈加好奇。

之后,与汪老不断的邂逅,读他的书多了起来,《逝水》《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等等。愈深入,愈加对这个老头着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美食博主

对汪老的评价有很多,人们称他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足见汪老地位。也有人称他为近现代著名“美食博主”。可见汪老的吃是深入人心的。我想,汪老大概会喜欢没美食博主这个称号吧,谈到吃,他像个挑食的孩子。汪老出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给家人写信:

“昨天我已为留学生炒了一个鱼香肉丝。美国猪肉、鸡都便宜,但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大白菜煮不烂。鱼较贵。”汪老做菜是一把好手,也爱给人做菜,他曾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读到这处,我又想,这老头,实在自恋。

“晚餐是向这里的中国饭馆羊城饭店订的,但一点也不好吃,全无中国味。我实在难以下咽,回来还是煮了一碗挂面吃。美国菜(即使是中国饭馆做的)难吃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吐槽美国饭菜,这老头,实在可爱。

“我回来要吃涮羊肉。在芝加哥吃了烤鸭,不香。甜面酱甜得像果酱,葱老而无味。听说北京开了一家肯德基炸鸡店。炸鸡很好吃,就是北京卖得太贵了,一客得15元。美国便宜,一块多钱,两大块。”在美国,还是心心念念吃。

一生“平常”

汪老美食看世界,我从美食中看汪老。汪老从不在文字中灌输观念,他的文字简简单单,像老人乘凉时,与周围的人闲聊一般,聊家常琐事,人生百态,柴米油盐。

“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汪老一生并不平常,他经历过战火,跑到西南联大念书,在哪里遇到了他的老师,沈从文,也是在哪里,他开始写作;经历过文革,被下放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汪老画功也很好,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也有过辉煌,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说到这里,汪老演戏也是一把好手。

汪老在《人间草木》里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原来汪老也是这样放肆的人。就是要做栀子花,香得痛痛快快。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老谈了一辈子的美食,终于看通了世界,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而已。

汪曾祺于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走了。

(和部分文字材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哦,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因为,“这东西,皮实”。

嘿,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

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

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

山包下的草丛里,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啊, 原来他们捡枸杞子,玩!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哟, 自己分明是路人甲嘛,真的邂逅于他们,一问一答,一举一动,极洒脱!

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

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咦, 我也相当好奇。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丈夫安静平和,做事从容不迫,慢条斯理,妻子觉得东南西北到处跑的养蜂生活好耍。

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

喏, 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

荆条花的蜜最好,养蜂人说。这很出乎我的意料。

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

啧, 过了两天,养蜂人迁走了,因为玉渊潭槐花落了。

似乎是想挽留却不能挽留的落寞,喜忧参半,企盼岁月无忧。

我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回首,再回首,你们等我,我还会来的。

喂, 我就是喜欢在汪老的文字里穿梭,徜徉,徘徊,轻松愉悦,亲切自然,毫无负累。

                                                      文/舒悦

                                                  20210401

经典小说。在《人间邂逅》中,是从汪曾祺众多作品中撷取了包括:晚饭后、礼俗大全、侯银匠、名士和狐仙、鸡毛、落魄、艺术家、职业等20余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人间邂逅》是青岛出版社2020年出版、发行的图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302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